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恐怖主义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之界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恐怖主义(terrorism)为现今国际各界关注焦点,传统恐怖主义(Traditional terrorism)多与劫持航空器、暗杀、掳人勒赎或劫持人质等结合。近因科技日新月异有生化、邮件、网络、金融及海上恐怖等新恐怖主义(new terrorism)应运而生。尤为恐怖组织策划、训练或提供资金,以及装备朝军事化发展,进行军事武装冲突(Military armed conflict),使恐怖型态成为战争样式,扩大恐怖活动内涵(Connotation)与外延(Extension),侵害范围已然遍及国际社会,已具全球化(Globalization)之态样。随恐怖主义犯罪发展与演变,行为人国籍国、被害人国籍国、犯罪行为指向之对象国,以及行为地与结果地等已超越一国疆域,受害国非单一时,对此犯罪之惩治与防范愈益受国际关注。公元(以下同)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恐怖攻击后,即戮力于国内与国际对抗恐怖主义犯罪,类如美国颁布“提供阻绝恐怖主义所需适当手段以巩固美国法案”(Provide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PATRIOT Act,简称“爱国者法案”)、建立军事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局等。同年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第4385次会议通过第1373(2001)号决议,呼吁各国紧急合作,防制恐怖行动,为得将参与资助、计划、筹备或犯下恐怖行动,或参与支持恐怖行动者绳之以法,各国应在国内法明确规定恐怖行动为严重犯罪,加强情报、行政及司法事项上合作,更鼓励通过双边协议(Bilateral agreement )或多边协议(Multilateral agreement),共同制止恐怖行动。而日本、英国、法国及德国等即配合上开决议,分别制定专法或修改国内相关法律,以资因应。由上可知,911恐怖攻击事件对国际安全影响既深且巨,而恐怖主义定义(Definition)虽不明确,甚至模棱两可(ambiguity)或隐诲不明(ambiguity latent),惟通认系破坏国际安全与和平之攻击行为,更属违反人道罪(the crimes against humanity)之国际犯罪(International crime),因此如何界定恐怖主义,为国际社会乃至学界积极研拟之首要课题。本文即系凛于恐怖主义定义之重要,在何秉松教授指导下,对于恐怖主义定义自传统之法学解释方法中解放,更体认时代价值意识,融入快速变迁之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深入探讨恐怖主义核心问题“定义”(Definition),并综合恐怖主义之起源(Origin)、要素(Essential facter)、特征(Characteristic)、联合国宣言(United Nations manifesto)、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joint pledge)与世界主要国家之立法现况等,研拟具客观共通性(Commonness)之恐怖主义定义,俾供认定恐怖主义时之参考准据,进而援引该定义就恐怖主义中相关易致模糊之概念建构完整之分界,俾资厘清。
Terrorism is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ed focus. The traditional terrorism is holding together with highjacking an airplan, assassination, kidnapping a person or for ransom hostage...etc.
     Because of the change with new technology, the new terrorism, such as bio-chemical, mail-virus, network, finance and the sea terror...etc. has become more aggressive. Planing, training, providing funds and equiping the militarized development for the terror group, the new terrorism has become the war style which extending a terrible movable content and violating the scope of all ove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terrorism crime, an object country of the behavior person's nationality, a victim nationality, the criminal offence direction, and the behavior ground already surmounted one country territory, victimizing country not-single, cure and guard against to the crime is more benefit to be subjected to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 After attacked by an act of terrorists September 11th 2001, United States has joined hands to resist the terrorism crime in the home and the nations, promulgating "provided to obstruct the appropriate means that needs to make stronger American bill"(the Provide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the PATRIOT Act, the brief name"the patriot bill"), building up military committee and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bureau...etc.. At the same year and 28th of the month,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 passed number 1373(2001) resolution at the 4385th meeting, appealing to all the countries for the urgent cooperation, defending system terror action, in order to commit the terror action which means anyone who participates the pecuniary aid and plan and supports terror action. All countries should rule the terror action definitely in the domestic method to commit crime seriously, strengthen the intelligenc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judicatory item up the cooperation and encourage more to pass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agreement to stop the terrible action together. Japan, England, France and German all the mentioned countries may match with the resolutions and respectively draw up a method, particularly modify domestic related law, providing for to the respondence. As we knew from the mentioned, 911 act of terrorism affairses has influenc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deeply and hugely.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law defines the terrorism not explicit, even more ambiguous, however, only the widespread-thought sees that the attack behavior is breaking international safe and peace and should be seen as the international crime that againsts humanity.
     How to boundary the terrorism(the crimes of terrorism) is going to be the topic lesson of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is text, which realizes how important the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or HE Bingsong, thoroughly unchained from the original juristic explanation of terrorism and recognized the time-value related to the involving of the fast changed judgements and conceptions, and also combined the origination, essential fact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rrorism to deeply discuss the core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The text also analyzed the commonness of terrorism definition between United Nations Manifesto, International joint pledge and the situation of major countries‘s law-making to supply the reference of terrorism recognition and establish the boundary of whole view which quoted from the ambiguous concept of the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引文
1 有谓关于恐怖主义犯罪所指相关概念如:恐怖行为、恐怖活动、恐怖组织、恐怖活动组织、恐怖主义罪、恐怖主义活动及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等态样或类型,基于论述上便利而将之均视为同一概念。惟亦有认为应予进行区分,俾使概念清晰明确参阅杨明杰等箸,恐怖主义根源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1 期。王树有著:恐怖主义概念体系研究,武警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2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于 1944 年制定芝加哥公约;1963 年制定在航空器内实施犯罪之东京公约;1970 年制定惩治非法劫持航空器之海牙公约;1971 年制定惩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之蒙特娄公约;1988 年制定禁止在国际民用航空机场进行非法暴力行为之蒙特娄议定书。条文内容参阅丘宏达编辑,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页 352 至 367。
    3 参阅蔡森豪撰,恐怖主义事件防范与因应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高阶公共管理组硕士论文,95 年 6月,页 46。
    4 万国邮政联盟于 1891 年签定万国邮政公约。
    5 国际海事组织于 1988 年制定禁止危害航海安全之非法行为公约及禁止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之非法行为议定书。
    6 英国警方于 2006 年 8 月 10 日破获计划同时炸毁 10 架飞机之案件,被捕嫌犯计划在运动饮料瓶罐装入液体炸药或凝胶炸药,再以一次性相机闪光灯引爆炸弹。法国政府 11 日宣布暂时禁止飞往英国、美国或以色列之旅客携带液体或胶状物品(包括洗发水、浴液、面霜或发胶等)登机。
    7 参阅庄坤龙著:美国反恐战争之国际法争议及最高法院判决分析,欧美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95 年 9 月,页465 至 514。
    8 美国向国际恐怖主义委员会提出之“防止及惩处国际恐怖主义公约”草案指出,在罪犯之国籍国、行为地国、结果地国、指向国及受害人所属国等 5 要素中,如涉及不同国家即系国际恐怖主义。
    9 公元即“公历纪元”,以传说耶稣之诞生年为公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此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因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故称“公元”。而公元又称“公历”、“公历”、“公元”,自耶稣诞生当年算起。参阅左秀灵主编,当代国语辞典,建宏出版社印行,77 年十月出版,页 188 及 1701。
    10 General Assembly,United Nations,Measures to eliminat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A/RES/49/60,84th Plenary meeting,December 9,1994。
    11 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反恐决议包括:Human Rights and Terrorism (No.48/122 ; Dec.20,1993)、onsideration of Effective Measures (No.47/31 ; Nov.25,1992)、Measures on the Eliminat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No.46/51 ; Dec.9,1991)、Declaration on the Enhancement (No.42/22 ; Dec. 7,1987)、 Measures to Preven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No.38/130 ; Dec. 19,1983)、Measures to Preven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No.36/109 ; Dec. 10,1981)等。www.ict.org.il/2006/2/16。
    12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之反恐决议包括:Imposes Sanctions on Afghanistan for Harboring Osama bin Laden(No.1267; Oct. 15,1999)、Condemning All Acts of Terrorism,Irrespective of Motive,Whatever and by Whomever Committed(No.1269; Oct. 4,1999)、Security Council Strongly Condemns Terrorist Bomb Attacks in Nairobi and Dar es Salaam on 7 August(No.6559; Aug. 13,1998)、Libyan Arab Jamahiriya(No. 883; Nov. 11,1993)、Suppression of Acts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No. 748; Mar. 11,1992)、Unconventional Withdrawal of All Iraqi Forces from Kuwait (No. 674; Oct. 29,1990)、Incidents of Hostage-Taking(No. 638; Jul. 31,1989)、Implications of Acts of Terrorism(No. 635; Jun. 14,1989)、Incidents of Hostage-Taking(No. 579; Dec. 18,1985)等。www.ict.org.il/2006/2/16。
    13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368,Threats to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caused by terrorist acts,S/RES/1368,at 4370th meeting,September 12,2001.
    14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373,S/RES/1373,at 4328th meeting,September 28,2001。
    15 参阅法务部印制,各国有关反恐怖主义法律汇编,92 年 11 月,页 259 至 264。 www.un.org/chinese/se/ctc/bestpractices/shtml/2007/1/27。
    16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456,Decided to adopt the attached declaration on the issue of combating terrorism,S/RES/1456,at 4688th meeting,January 20,2003.
    17 www.un.org/chinese/se/ctc/bestpractices/shtml/2007/1/27。
    18 参阅本文附录一、二。
    19 2005 年 9 月以还,反恐局任务尚有监测会员国实施安理会关于煽动恐怖行为行径之第 1624(2005)号决议情况。参阅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 www.un.org/chinese/se/cts/cted.shtml/2006/9/20。
    20 反恐局下设评估与技术援助办公室,以及行政、信息办公室,同年 12 月开始运作,向各国提供技术援助,促使联合国各组织内部以及区域和政府间机构相互间之合作与协调反恐委员会与有关国际、区域和分区域组织于 2003 年 3 月 6 日举行之会议中商定,制止恐怖主义协调方法应建立在下列基础上:信息:交流与全球合作有关之资料和最佳做法。互补性:各组织将着重于各自最擅长之领域,同时避免重复与资源浪费。独立努力:在总体协调结构下,各组织应开展自己之任务。政治部分:区域和分区域组织将确保各会员国政府在执行第 1373(2001)号决议框架内给予反恐怖主义问题高度优先地位。参阅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 http://www.un.org/chinese/sc/ctc/ctc-meeting.shtml/2006/9/20。
    21 Secretary-General's keynote address to the closing plen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Democracy,terrorism and security,A global strategy for fighting terrorism May 10,2005。参阅赵永琛、李 建主编,联合反对恐怖主义文献汇编,群众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页 250。
    22 参阅 www.economicdaily.com.cn/2006/6/17。
    23 参阅 www.ce.cn/xwzx/giss/200512/01/t20051201-5373633.shtml/2006/8/5。
    24 反恐怖主义一词在西方国家之所以会有 against terrorism/anti terrorism/counter terrorism/combat terrorism 等多种说法,主要因反恐受政治现实影响,以致在反恐对象、程度及范围等层面产生差异,而有如此分别。counter terrorism 主要强调对恐怖主义敌对势力之反击与防制;against terrorism/anti terrorism 系指文化或意识形态面向,在态度及立场上反对恐怖主义;而 combat terrorism 则指与恐怖主义具体对抗。参阅黄秋龙著:国家安全战略与我国响应全球反恐怖主义之思辨,法务部研究报告。
    25 911 事件后,中东恐怖主义与基本教义派为美国第一号敌人,恐怖主义之代表人物为宾拉登及格达费。“宾拉登”虽被美国视为极度危险之恐怖份子,然宾拉登最初为美国扶植之反对势力。
    26 Generally Sean Murphy,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Law,96 AM.J.INT' L.L.237(2002)。
    27 USA Patriot Act,Pub.L.No.107-156,115 Stat ,272(2001)。爱国者法案于 2001 年 10 月 24 日由众议院以 357票赞成,66 票反对通过,2001 年 10 月 25 日由参议院以 98 票赞成,1 票反对获得批准,2001 年 10 月 26日由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正式生效。参阅法务部印制,各国有关反恐怖主义法律汇编,92 年 11 月。
    28 该法包括抗制恐怖主义加强国内安全(Enhancing Domestic Security Against Terrorism)、强化监督程序(Enhanced Surveillance Procedures)、弱化国际洗钱及恐怖主义财务法(International Money Laundering Abatement and Antiterrorist Financing act of 2001)、保护边界(Protecting the Border)、去除调查恐怖主义障碍(Removing Obstacles to Investigating Terrorism)、保护恐怖主义受害者以及对公共安全官员家属之援助(Providing for Victims Terrorism,Public Safety Officers,and Their Families)、增加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之信息分享(Increase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强化对抗恐怖主义之刑法(Strengthening the Criminal Laws Against Terrorism)、改善情报工作(Improved Intelligence)及其它规定(Miscellaneous)等 115 STAT. 272PUBLIC LAW 107-56-OCT. 26,2001。参阅洪文玲著:国际反恐法制之研究,恐怖主义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暨实务座谈会论文集。
    29 参阅萧 欢著:布什新任期面临的三大矛盾及国家安全战略走向,中国评论,2005 年 3 月,页 77。
    30 亦即:一、不与恐怖分子让步或交易,利用一切正当手段使遭受劫持之美国公民安全返回。绝不向劫持者付赎、释放囚犯、改变政策或让步。二、无论耗时长短,逮捕袭击及破坏之恐怖主义分子。三、孤立支持恐怖主义之国家,并施加压力迫使改变所为。四、帮助与美国合作并需要援助之国家增强反恐怖主义能力,藉由反恐怖主义援助(Antiterrorism Assistance,ATA)项目,对友好国家之执法、安全机构提供培训、设备及相关援助,培训课程涉及机场安全、探测和处理炸弹、营救人质及危机管理,并在培训中设置“截获恐怖主义组织项目”课程,教授关于恐怖主义组织在发起前之查明与逮捕技巧。
    31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tember 17,2002.
    32 美国国内惩治恐怖分子之司法机制有三:联邦法院、军事法庭或设立特别军事委员会。
    33 参阅洪文玲著:国际反恐法制之研究,恐怖主义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暨实务座谈会论文集。
    34 另美国总统布什亦发表“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声明;美国国防部则向国会递交长达 102 页报告,构置监视与搜集国民数据之超大型计算机数据库计划(TIA),俾查出有“恐怖倾向”(Terror tendency)可疑人物。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时事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1 版,页 439 至 461。
    35 参阅廖元豪著:美国反恐怖主义相关法律措施之简介与评论,月旦法学杂志,第 80 期,2002 年 1 月,页273 至 183。
    36 例如授予警察及情治机构对嫌犯径行、强制驱逐出境与隔离监禁;;毋须透过任何司法程序进行搜证调查;推行“全民线人计划”,训练居民相互监视,检举有关恐怖份子可疑活动;对于任何合法入境美国之外国人士进行指纹建档验证和拍照存档等措施。参阅 Ignacio RAMONET 著:反恐怖主义,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中文版,2004 年 3 月。蔡庭榕著:论反恐怖主义行动法制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杂志,第 47 卷第 4 期,页 41。http://cn.mondediplo.com/article72.html/2007/1/10。
    37 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committees/2006/5/30。
    38 311 事件直接导致西班牙人民党在大选中败给在野之工人社会党,此一结果显示西班牙可能重返欧洲,西班牙前政府除在伊战问题上与法国及德国等不合外,在欧盟制宪等涉及欧洲建设之重大问题上则扮演反对角色。参阅 http://jczs.sina.com.cn/2006/8/9。
    39 参阅 http://jczs.sina.com.cn/2006/8/9。
    40 参阅 http://jczs.sina.com.cn/2006/8/9。
    41 参阅马德才著:反恐怖主义的法律架构,法令月刊,第 54 卷第 6 期,页 630 至 635。
    42 有关恐怖主义犯罪是否受国际刑事法院管辖部份,罗马会议通过决议,建议将来之审查会议将恐怖主义犯罪列入国际刑事法院管辖,因此审查会议果真作出决议,国际刑事法院即能就恐怖主义犯罪行使管辖权。参阅亚洲法律资源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及促进国际刑事法院发展项目办公室合编,国际刑事法院手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页 14。
     43 参阅黄 瑶著:国际反恐与先发制人军事行动,法学研究,第 2006-1 期,页 148。 www.law-star.com/2006/8/10。
    44 参阅曾立仁著: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治系 硕士论文,95 年 6 月 23 日。
    45 参阅参阅曾立仁著: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 治系硕士论文,95 年 6 月 23 日。
     46 参阅参阅曾立仁著: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治系硕士论文,九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47 参阅参阅曾立仁著: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治系硕士论文,九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48 参阅严震生著:非洲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与国际反恐机制,台湾非洲研究论坛,2005 年 8 月 8 日。www.africa-taiwan.org/2006/12/12。
    49 参阅严震生著:非洲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与国际反恐机制,台湾非洲研究论坛,2005 年 8 月 8 日。www.africa-taiwan.org/2006/12/12。
    50 由“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二十字所组成之“上海精神”,其理论渊源与基础源自邓小平提出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亦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1 2001 年 11 月 13 日大陆地区外交部长唐家璇向联合国秘书长缔交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国际公约”之加入书,同日并签署“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之国际公约”,至此大陆地区已参加 11 项反恐国际公约。www.huaxia.com/2005/2/17。
     52 参阅庄坤龙著:美国反恐战争之国际法争议及最高法院判决分析,欧美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95 年 9 月,页 466 及 507。
    53 参阅 www.hebei.com.cn/2006/8/5。www.Siongpo.com/2006/8/5。www.news.sdinfo.net/2006/8/5。
     54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1 及 2。
    55 参阅左秀灵主编,当代国语辞典,77 年版,页 1602 及附录 15 之中国文史年表。
    56 Wayman C. Mullins,PH. D.《A Soucerbook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p.43,1997 by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ltd. 转载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3。
    57 英语辞典对 Assassin 一词有二种解释,其一为暗杀,另一则为威胁和暗杀基督教十字军战士或其它人之穆斯林狂热派之秘密团体成员(A member of a secret order of Moslem fanatics who terrorized and killed Christian Crusaders and others.),此种双重解释反映出一恐怖主义暗杀集团在人类语言中所留下之深刻印象。转载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4。
    58 伊斯兰有二层意义,一方面做唯一种宗教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佛教等其它宗教般,系一个信念及崇拜体系,意即一种精神信仰;另方面对穆斯林而言,作为一个意义更为广泛之文明体系,非仅系价值体系,一套完整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及社会制度。更系文化体系,甚至为生活方式。在阿拉伯语中,伊斯兰意为服从或顺从,即顺从真主之意志。 参阅高祖贵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1 版,页 64。
    59 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 622 年,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之信仰者被称之为穆斯琳,即顺从者。穆罕默德作为先知或圣人,他接受真主之启示,并转述给弟子,这些启示经后人收集与整理,汇编成古兰经,(Quran ,共 114 章) 。而穆罕默德之言行(Sunna)亦被整理编篡为圣训(Hadith),古兰经与圣训同为伊斯兰教最重要之经典,后者仅次于前者,系对前者之补充与说明。穆斯林除相信真主为唯一神之存在,世间一切系真主之意志,穆罕默德作为先知之使命,赎罪日和来世等主要思想外,尙有五项最基本义务(Pillars of Faith,在中国被称之为五功),即念(念作证词)、礼(礼拜)、斋(斋戒)、课(收入一部份做税上缴,收入五分之一施舍捐赠予穷人)及朝(朝觐)。此外,伊斯兰教还为穆斯林之个人行为与社会活动制定规律,所有规则与戒律经教法学者汇集编篡为沙里亚法(Sharia,即伊斯兰教法)。在部分伊斯兰教派中,更规定为弘扬、传播伊斯兰教而进行吉哈德(Jihad,即圣战,意为努力、奋斗)。 参阅高祖贵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1 版,页 64。
    60 参阅范明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恐怖主义,解放军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页 8 及 9。
    61 转载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7。
    62 事实上,雅各布宾派之恐怖主义系马基亚维里(Machiavelli)错误理论之翻版。转载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8。
    63 游击战系指小规模战争(little war),原意系指 1808 年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进犯伊伯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时,所进行之反抗运动行为。
     64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07。
     65 转载自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10 至 111。
     66 参阅何秉松、廖 斌著:我国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与刑事立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2 期,页 1。www.law-star.com/2006/8/10。
    67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1 日,页 40 至 44。
    68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08。
    69 有关爆炸恐怖活动之类型、特点、危害及发展趋势,参阅钱七虎主编,徐更光、周丰峻副主编,反爆炸恐怖安全对策,中国工程院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对策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22 至 44。
    70 参阅潘自强主编,叶常青、陈竹舟副主编,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管理,中国工程院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对策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9。
    71 有关 1999 年至 2002 年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统计数据,参阅潘自强主编,叶常青、陈竹舟副主编,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管理,中国工程院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对策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5 至 8。
    72 根据瑞典国防研究院核生化数据库(FOI NBC)统计,1960 年至 2001 年间,全球发生生物化学灾害事件约 1300 件,化学事件约 920 件,占百分之 70。 参阅陈冀胜主编,于义风、夏治强副主编,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中国工程院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对策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8。
    73 Jessica Stern《The Ultimare Terrorist》,p.3-4,1999 published by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74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43。
    75 何秉松教授认为此一定义虽为详细,然严格而论却系与长。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76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67。
    77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实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3。
    78 1987 年 4 月 16 日戴维斯之加利福尼亚大学新兽医药研究大楼遭动物解放阵线(ALF)纵火,损失达 350万美元。1989 年 4 月 3 日上千只实验动物遭动物解放阵线(ALF)自亚利桑州大学放出,两座用于动物研究之大楼遭纵火。1992 年 2 月 2 日,密执安州立大学之貂研究设备遭动物解放阵线纵火。
    79 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于 94 年 10 月 19 日日下午宣判,为替农民和儿童争取权益,前后 1 年制造 17 七个恐吓物、爆裂物,造成社会恐慌之“白米炸弹客”放置爆裂物案。合议庭认定杨姓被告自首,依连续制造爆裂物罪,判处有期徒刑 7 年 6 月,并科罚金新台币十万元。被称为“白米炸弹客”之杨姓被告,于民国
    90 年退伍后,有感台湾地区成为世贸组织会员,开放稻米进口致国产米价下跌,影响农民权益生计;加上媒体报导,国内部分儿童无力缴交营养午餐费,在陆续向行政机关及媒体表达对进口稻米政策不满,未获重视后,心生不满。自 92 年 11 月 12 日起 1 年间,前后制作 14 个内装有白米之恐吓物、3 个爆裂物,分别放置于公厕、公共电话亭、公园或电联车,公众安全秩序因而产生骚扰不安。93 年 11 月 25 日晚上被告胞弟向警方检举,全案破获。判决理由指出,被告在犯罪未发觉前,向警方告知其犯罪并接受裁判,不论前往警局动机如何,于自首后接受初次警讯时,对犯罪事实是否全盘供述而未加保留,都无碍自首认定。不过,合议庭认为不宜用刑法第 59 条“情堪悯恕”规定再减轻刑责。合议庭指出,滥用所习得之火药、炸弹制作相关专业智识及技能,连续制造恐吓物及具有杀伤力或破坏性爆裂物高达 17 枚,犯罪时间长达 1 年。其中数枚更已爆裂引燃,虽未致人死伤,放置地点均系不特定人出入之公共场所或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内,对往来人车具有高度危险性。如此非法激烈手段,不仅引起社会大众极度恐慌,对其诉求之达成更可说毫无帮助。动机虽良善,行为却偏差。假使社会上每一人为达成自己之诉求,都采取激烈手段,将使社会动荡不安,永无宁日。纵使诉求为正当,仍应接受制裁,因此并无刑法第 59 条应予酌减其刑的适用。本案检察官以违反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第 7 条第 1 项规定提起公诉,合议庭接受检察官起诉罪名,并认定符合刑法第 62 条前段所规定自首要件减刑;但因其在 1 年内放置 17 件爆裂物,构成连续犯,合议庭斟酌后,判处 7 年 6 月有期徒刑,并科罚金 10 万元。引自法源编辑室,2005 年 10 月 20 日。
    80 参阅德国刑法教课书,(德)佛兰茨?冯?李斯特博士著:(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订,法律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1 版,页 167 及 176。
    81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实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3。
    82 参阅何秉松著:刑法教科书上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 6 月北京第 6 版,页 297。
    83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理论探索,反恐译丛之一,时事出版社,2002 年 7 月 1 日,页 46。
     84 指文意深奥,音调艰涩,不易诵读。 参阅左秀灵主编,李威熊、柯金虎总校订,当代国语辞典,建宏出版社,77 年 10 月初版,页 1730。 之政治进程获得重要发展。而尼泊尔国内实现和平则系重大转折。 参阅李慎明、王逸舟主编,李少军副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Reports on Internation Politics and Security(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页 17 至 18。
    86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311。
    88 参阅台湾地区法务部印制,反恐怖行动法草案研议资料汇编,92 年 11 月,页 294 至 296。
    89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296。
    90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296。
    91 John F. Murphy ,state suppor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 legal ,political,and economic dimension,Colorado: Westview Press,Inc.,P.3.
    92 Beau Grosscup 《The newest Explosions of Terrorism》,p.6 ,1998 published by New Herizon Press.
     93 www.from2004.com/2007/1/28。
     94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公约颁布于 1949 年 8 月 12 日,执行日期为 1950 年 10 月 21 日,其前言如下:“下列签署之各国政府、全权代表出席自 1949 年 4 月 21 日至 8 月 12 日在日内瓦举行之外交会议,为订立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公约,议定如下”,参阅法律教育网,www.chinalawedu.com/2007/1/18。
    95 www.icrc.org./web/chi/sitechio.nsf/htmlall/2007/1/18。
    96 转引自何秉松著:现代恐怖主义之意义与反恐主义的国际实践,宪政(研)091-034 号,2002 年 8 月 2日。
    97 参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 4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版,页 817。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98 参阅陈志军著:恐怖主义定义解读,法律之星—法律论文。www.law-star.com/200608/9。
    99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
    100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5 月第 1 版 8。
    101 转引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102 转引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103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6,p.1854。
    104 参阅陈志军著:恐怖主义定义解读,法律之星—法律论文。www.law-star.com/200608/9。
    
    105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3。
    106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4。
    107 参阅刘义照著:国际恐怖主义,述国际恐怖事件经过急国际反恐文献大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12月第 1 版,页 9。
    108 参阅丘宏达编辑,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初版二刷,页 358。 参阅 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09 参阅丘宏达编辑,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初版 2 刷,页 362。 参阅 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10 参阅丘宏达编辑,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初版 2 刷,页 740。 参阅 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11 参阅丘宏达编辑,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初版 2 刷,页 424。
    112 参阅 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13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主义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 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430。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14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主义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 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414。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2007/1/20。
    115 参阅刘义照著:国际恐怖主义,述国际恐怖事件经过急国际反恐文献大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12月第 1 版,页 11。
     116 参阅刘义照著:国际恐怖主义,述国际恐怖事件经过急国际反恐文献大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12月第 1 版,页 11。及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月第 1 版,页 346。
    117 参阅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333。
     118 参阅曾立仁撰,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95 年 6 月 23 日。
    119 R.PillarPau,Terrorism and U.S.Foreign Policy,The Bookings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2001,p13。转引自赵秋蒂著:伊斯兰恐怖主义中的宗教与民族观点,国立政治大学,校园搜寻。 www.csict.nccu.edu.tw/newinfo/G.doc/2006/8/23。
    120 转引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121 转引自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5 月第 1 版,页 300。
    122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4。
    123 转引自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5 月第 1 版,页 300。
    124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4。
    125 转引自郑远民、黄小喜、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2。
    126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4。
    127 参阅 www.new.soho.com/2006/6/5。
    128 美国兰德公司对恐怖主义问题之研究始于 1972 年,因是年发生日本“赤军”在以色列洛德机场枪击旅客;以及“黑九月”恐怖份子在慕尼黑奥运袭击以色列运动员,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遂设立内阁反恐怖主义委员会,以协调美国反恐怖主义行动,该委员会则委托兰德公司研究恐怖主义现象,及可能对美国安全利益造成之影响。 参阅(美)伊义?莱塞等箸,反新恐怖主义,新华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页 1。
    129 转引自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4。
    130 Alex P.Sehmid and Albert J.Jongman,op.cit,pp.33-34.
    131 Bruce Hoffman:《Inside Terrorism》,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1998 By Victor Gollancz。
    132 参阅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486至 512。
    133 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 1 日版,页 7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年 9 月第 1 版,页 12 至 27。www.military.people.com/2006,5,30。
    134 参阅 www.iAsk.com/news.memail.net/2006/5/30。
    135 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 1 日版,页 68。
    136 美国里根总统于 1983 年颁布“关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总统特别指令”,明确将立法、军事手段对支持与进行恐怖活动之国家实行制裁作为反恐要项。1984 年又签署“人质拘禁之防止及处罚法”“反破坏飞机法案”“禁止支持恐怖主义活动法案”“提供恐怖主义活动情报奖励法”及“138 号国家安全指令”。1984 年 10 月制定反恐怖活动“1984 年犯罪法”。1985 年修订犯人引渡条约,对劫机杀害人质之恐怖分子判处死刑之规定扩及至杀害人质之恐怖分子。1986 年通过“外交安全与反恐怖主义法”,旨在加强对外之反恐效果,对外交官员之保护。1995 年 6 月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参议院通过由柯林顿总统提出之“反恐怖主义法”,主要增加拨款及专门反恐怖工作人员,扩大联邦特勤工作人员对嫌疑犯调查之权力,建立全国统一反恐怖中心等。参阅 news.tom.com/news.sohu.com/2006/5/30。
    137 参阅注 30,页 7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46 至 162。
    138 参阅李汉中著:浅述两岸反恐法制现况,军法专刊,第 52 卷 3 期,95 年 6 月,页 5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96 及同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8 月第 1 版,页 361。www.cpd.com.cn/2006/5/30。
    139 有谓此一简短定义虽提及“使用暴力”“政治目的”及“使公众陷于恐惧”三项必要之要素,然因欠缺“使用暴力之目标”要素,而显得未尽周全。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66。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www.law-star.com/2006/8/9。
    140 参阅李汉中著:浅述两岸反恐法制现况,军法专刊,第 52 卷 3 期,95 年 6 月,页 53。台湾地区法务部印制,各国有关反恐怖主义法律汇编,92 年 11 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343 及 357。news.tom.com/news.sohu.com/2006/5/30。
    141 有谓美国法典第 22 条 Title 22,section 2656f(d)之规定将对象限于非战斗人员,可将战争与恐怖主义区别。惟将主体局限于亚国家或者秘密代理人,显然不够全面。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66。
    142 参阅(美)哈里?亨德森著:贾 伟等译,全球恐怖主义-完全参考指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年 4月第 1 版,页 4。
    143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162。同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2。陈志军著:恐怖主义定义解读,转载自中国法律信息网,www.law-star.com/2006/8/9。
    144 参阅徐久生、庄敬华译,外国法典新译系列,德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页 74 及 75。
    145 预谋杀人、故意杀人或灭绝种族;(1)妨害人身自由罪,如掳人勒索或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罪行;(2)危害公共安全罪,如重大纵火、情节特别严重之纵火、引起核能爆炸、引爆炸药、滥用放射线、危害生命之决水、危害铁路、水路及航空交通安全、扰乱公营企业之抢劫、危害公共安全之投毒等罪行。 参阅王志亮著:漫谈恐怖主义犯罪,政法论丛,第 2003-1 期,页 68。www.law-star.com/2006/8/10。
    146 参阅李震山著:德国抗制恐怖主义法制与基本权利保障,月旦法学杂志,2006 年 4 月,页 5。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182。同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42。
    147 参阅莫洪宪著:论《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与我国反立法之构想,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006-3期,页 293。陈志军著:恐怖主义定义解读,转载自中国法律信息网。www.law-star.com/2006/8/9。
    148 参阅王志亮著:漫谈恐怖主义犯罪,政法论丛,第 2003-1 期,页 68。www.law-star.com/2006/8/10。
    149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206。同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396。
    150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195。同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381。
    151 参阅覃珠坚、刘建昌及朱俊强著:恐怖犯罪防范控制与法律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月第 1 版,页 457。
    152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3。
    153 参阅徐久生译,外国法典新系列,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 1月第 1 版,页 107。
    154 参阅谢望原译,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页 35 。
    155 参阅肖 怡译,卢建平审校,外国刑法典译丛,芬兰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98。
    156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277。
    157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311。
    158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446 及 447。
    159 参阅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加〕肯特?罗彻撰,赵秉志审校,周露露、郑延谱译,论加拿大新反恐怖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页 189。
    160 参阅 http://www.hro.org/docs/rlex/terrorism/index_1.php。
    161 参阅李汉中著:浅述两岸反恐法制现况,军法专刊,第 52 卷 3 期,95 年 6 月,页 5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月第 1 版,页 112。www.iAsk.com/news.memail.net/2006/5/30。
    162 现行“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法”系分内容。该法主要规范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之法律与组织基础,协调俄罗斯联邦行政机关、俄罗斯联邦主体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与任何所有权形式之机关、法人与个人间进行对抗恐怖主义活动之程序,同时规范进行打击恐怖主义者之权利、义务与保障。
    162 参阅赵 微著:俄罗斯联邦刑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1 版,页 366。
    162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63。 俄罗斯联邦于 1998 年制定,并于 2002 年 11 月 21 日增订部分内容。该法主要规范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之法律与组织基础,协调俄罗斯联邦行政机关、俄罗斯联邦主体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与任何所有权形式之机关、法人与个人间进行对抗恐怖主义活动之程序,同时规范进行打击恐怖主义者之权利、义务与保障。
    163 参阅赵 微著:俄罗斯联邦刑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1 版,页 366。
    164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63。
    165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236。
    166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328。同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77。
    167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146。
    168 参阅李汉中著:浅述两岸反恐法制现况,军法专刊,第 52 卷 3 期,95 年 6 月,页 58。
    169 参阅肖 扬著:中国新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页 340 至 34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大百科全书?刑法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页 147 至 148。
    170 法学会另要求严格区分非法暴力活动与在占领下进行合法反抗之性质,认为对人间之矛盾与纠纷采取不公正手段,并在国际关系中习惯于傲慢与暴力政策,系许多冲突和战争之内在根源。 www.islam.org.hk/2006/8/5。
    171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阿联酋、也门、阿曼、阿塞拜疆、埃及、巴勒斯坦、巴林、贝宁、布基纳法索、多哥、网比亚、圭亚那、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蓬、喀麦隆、卡塔尔、科摩罗、科特萨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尔代夫、马来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乔加拉国国、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事、塞内加尔、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土耳其、文莱、乌干达、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查德、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苏里南等。 参阅高祖贵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1 版,页 65。
    172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415。
    173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反恐译丛之三,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236。
    174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431。
    175 该协定于 1987 年 11 月 4 日在加德满都签署。 参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恐怖政策与措施,反恐译丛之二,时事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1 版,页 382。
    176 正因各国学者对恐怖主义之定义研究相歧,无法对所有定义进行考察,故择重要者进行分析。
    177 Alex P. Schmid and Albert J. Jongman (eds. ),Political Terrorism. 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8,pp.5-6。本书为美国学者喻为不朽之作。
    178 此定义引起激烈争论,故有谓此定义未将问题之认识提至重要高度(尼尔特.拉奎尔 Walter Laqueur)。既未解决定义问题,也未中止定义之衍生(哈维.W.库什纳 Harvey W. Kushner)。转引自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03。
    179 转引自王逸舟主编,恐怖主义溯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页 8。
    180 此定义与亚历克斯.施米德之定义形成明显对比。转引自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03。
    181 Ihekwoaba D. Onwudiwe:《The globalization of terrorism》,p.29-30,published b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1。转引自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03。
    182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303。
    183 参阅 Jonathan Barker 著:张舜芬译,谁是恐怖主义,当恐怖主义遇上反恐战争,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5 月第 1 版,页 27。
    184 参阅(英)泰德?洪德里奇著:汪洪章、吴 猛译,汪堂家校,恐怖之后(After the Terror),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页 110。
    185 Alex P. Schmid and Albert J. Jongman ,Political Terrorism (Amsterdam: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and Documention Centre,1988),p.34.。转载自王婉兰撰,德国政府反恐怖活动之研究,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 85 年,页 13。
    186 参阅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页 17。
    187 参阅吴 翔著:恐怖主义犯罪概念探析,广东法学,第 2003 期,页 41。www.law-star.com/2006/8/10。
    188 转载自郑远民、黄小喜、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3。
    189 参阅李湛军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智哩,中国经济出版社,三河市华润印刷有限公司,2006 年 3 月第 1 版,页 21。
    190 参阅李慧智著:反恐学,人民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页 53。
    191 参阅马长生著:刑法与刑诉法论丛,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三河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2004 年 12 月第 1 版,页 309。
    192 参阅戴凤秀著:防恐怖战略与对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1 版,页 40。
    193 参阅杨洁敏等箸,国际合作反恐-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考,时事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 版,17。
    194 参阅魏静芬著:国际恐怖行为之特征与界线,军法专刊第 51 卷第 4 期,94 年 4 月 1 日,页 1 至 13。
    195 参阅李汉中、罗德水著:从校园民主、法治教育谈学生受教权与教师基本权─以人性尊严为中心。
    196 美国宪法第 5 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第 14 条修正案规定:“任何州,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197 参阅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六年七月出版,页 423。
    198 Vgl. P. J. A. von Feürbach,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eltenden peinlichen Rechts,S.67 f.。转载自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86 年 7 月出版,页 423。
    199 参阅 Welzel,Lb,S.23.转载自吴耀宗著:德国强制罪可非难性条款之明确性原则,法学丛刊,第 172 期,注 4。
     200 1900 年以前德国下级法院对于窃电行为,科以窃盗罪(德刑法 242 条),然一再为其帝国最高法院所否决改判无罪,因电非窃盗条款中之物(最后之判例为 RGSt32 165)。转载自林山田著:刑法通论,增订 8 版,2003 年 11 月 2 刷,台大法学院图书部,页 80。
    201 参阅何秉松主编著:黑社会犯罪解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 1 版,页 205。
    202 有谓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沙玛(shanna)认为,每个人给恐怖主义所下定义大致上都一样,亦即针对无辜者暴力行为之见解,与其主张不谋而合。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页 316。
    203 在根据联合国 2006 年 7 月 18 日发布之报告 2006 年上半年伊拉克之暴力冲突所造成平民死亡人数为:1月 1778 人,2 月 2165 人,3 月 2378 人,4 月 2284 人,5 月 2669 人,6 月 3149 人。6 月份比 1 月份增加77%。上半年总计死亡 14423 人,平均每天死亡 79 人。单就 6 月份而言,平均每天死亡人数达到 100 人。据报导,这些数字系有关平民死亡人数之最准确统计 参阅李慎明、王逸舟主编,李少军副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Reports on Internation Politics and Security(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页 23。
    204 参阅李慎明、王逸舟主编,李少军副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Reports on Internation Politics and Security(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页 23。
    205 参阅李慎明、王逸舟主编,李少军副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Reports on Internation Politics and Security(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页 26。
     206 参阅李慎明、王逸舟主编,李少军副主编,国际形势黄皮书,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Reports on Internation Politics and Security(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页 33。
     207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实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1。
    
    208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实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3。
    209 参阅朱素梅著:恐怖主义:历史与实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页 14。
    210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 www.law-star.com/2006/8/9。
    211 由联合国安理会第 1333(2000)决议认恐怖主义事件对国际社会之和平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观之,可知国际社会系聚焦于恐怖主义之行为,而非目的。
    212 此一判断及评价之方式,与德国强制罪第二项之开放性构成要件应自“目的-手段-关联”之方式进行可非难性判断与评价不同。 参阅吴耀宗著:德国强制罪第二项可非难性概念之研究,中央警大学学报,第34 期,88 年,页 167 至 226 。
    213 参阅时殷弘著:恐怖主义的定义和 911 事件的道德判断问题,智识学术网。 www.zisi.net/html/wwzh/2007/1/12。
    214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297。
    215 参 阅 刘 凌 梅 著 : 国 际 反 恐 怖 罪 与 我 国 刑 事 立 法 , 法 学 论 坛 , 第 2001-2 期 , p1w00078 。www.law-star.com/2006/8/10。
    216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82。时殷弘著:恐怖主义的定义和 911 事件的道德判断问题,智识学术网。www.zisi.net/html/wwzh/2007/1/12。
    217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307。
     218 参阅龚葵毅著:论罪刑法定主义之明确性原则,中原财经法学第 11 期,2003 年 12 月,页 104。
    219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月第 1 版,页 318。
    220 参阅潘 光著:中国反恐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强化,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10。
    221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网站。hwww.chinaembassy.se/chn/ztrd/t100163.htm/2007/1/12。
    222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1 至 3。
    223 所谓双泛系指范伊斯兰主义(Pan-Islamism)和泛突厥主义(Pan-Turkism),产生于 19 世纪中后期,既系社会、政治思潮。又系与宗教联系密切之社会活动,在西亚、中亚产生过广泛影响。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双泛渗透到大陆地区新疆,并依度在新疆地区以非法及秘密传播,诚为新疆分裂主义思想形成之重要源头。不仅对新疆政治及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更对国大陆之国安造成极大危害。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3。
     224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4。
    226 新“泛伊斯兰主义”尙有二个重要国际性民间组织,即“世界伊斯兰大会”和“伊斯兰世界联盟”隆胺?伊斯兰主义”从官方到民间上下配合,相互支持和协调,成立大量组织和机构,进行广泛活动与渗透,代表新“泛伊斯兰主义”思想运动进入组织化和系统化阶段。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7。
    227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10。
    228 “可汗”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长之称呼。
    229 按“扎基德”之意思系指“新教学法”,主张用欧洲式教育改造伊斯兰学校。实际上,播思普林斯基在“扎基德”运动中找到“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之联系,最后将“泛突厥主义”发展成为“泛伊斯兰主义”之姊妹花。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20。
    230 据统计,此期在欧洲和土耳其出版了数十种刊物和图书,如《新土兰》、《青年突厥斯坦》、《民族新路》、《新突厥斯坦》、《鄂济纳河》、《联合》、《苍狼》、《天山》、《突厥人的目标》等刊物;以及《突厥世界及历史使命》、《图兰一突厥斯坦一西藏》、《突厥主义和“泛突厥主义”踪迹》、《诸土兰人民及其政治史的基本脉络》、《突厥主义根源于传播》、《土兰与“泛突厥主义”手册》、《让我们纪念“泛突厥主义”的功绩》等图书。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22。
    231 其主要报刊有《突厥祖国》、《突厥联盟》和《突厥斯坦之声》等数十种;同时还出版许多图书,如《大突厥史》、《大匈奴帝国史》、《当代突厥世界》以及几百卷的《经地丛书》等。 参阅马大正、许建英著: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页 30。
    233 911 事件后,卡达半岛电视台于 2006 年 4 月 23 日再度播出恐怖组织“卡达”领袖宾拉登之录像带,在该卷录音带中宾拉登指出,攻击西方国家之平民系正当,并呼吁追随者前往苏丹,抵抗将在苏丹达佛执行任务之联合国部队,西方国家切断对巴勒斯坦哈玛斯政府之援助,显示美欧国家正在发动“对伊斯兰的犹太复国与十字军战争”。 参阅 2006 年 4 月 24 日自由时报,A7 版。
    234 据掌握资料证明,宾拉登即对“东突”领导人表示: “我支持你们在新疆发动圣战”。 参阅潘光著:中国反恐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强化,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11。
    235 泛突厥主义系 19 世纪末在沙俄时期首先萌发于俄国境内之鞑靼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初期活动集中于教育与语言之改革,力图以此将操纵突厥语族诸民族联合成一个大突厥帝国,突厥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 参阅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版,页 283。
    236 参阅何秉松、廖 斌著:我国对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与刑事立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2 期,页 1。 www.law-star.com/2006/8/10。
     254 参阅潘 光著:中国反恐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强化,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12。
    255 911 事件后,大陆地区在加强反恐机制方面获得显著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防范预警机制。二系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后果控制处理机制。四为公众动员教育机制。 参阅潘 光著:中国反恐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强化,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13。
    
    256 参阅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5/6/16。
    257 参阅人民网 www.people.com.cn/2006/5/30。
    260 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307 至 309。
    261 大陆地区对本公约第 24 条第 1 款声明保留,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308。
    262 大陆地区对海牙公约第 12 条第 1 款声明保留,对蒙特娄公约第 14 条第 1 款声明保留,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308。
    263 有谓大陆地区刑事程序法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审判之特殊规定付之阙如,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及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313。
    264 参阅赵秉志主编,赵秉志、阴建峰著:论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国内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页 45 及 46。
    265 参阅何秉松、廖 斌著:我国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与刑事立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2 期,页 1。www.law-star.com/2006/8/10。
    266 参阅莫洪宪著:论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与我国反恐立法之构想,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006-3期,页 293。转载自中国法律信息网 www.law-star.com/2006/8/14。
    267 参阅赵秉志、杜 邈著: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转载自中国法律信息网 www.law-star.com//2006/8/9。
    270 攻击联合国人员及有关人员罪,是根据 1994 年 12 月《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制定的一项新罪行,这种犯罪在国际刑事法院筹备委员会讨论会议上引起一些代表团的注义。有些代表团认为,在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罪行时应特别考虑《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所提到的违法行为,因为这类罪行毫无疑问是国际关注的特别罪行;对代表国际社会和保护国际社会和保护国际社会利益的人员进行攻击,实际上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通常涉及国家执行或刑事司法系统无法充分运作或无法对付这类罪行的情势。参见联合国大会《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筹备委员会 1996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12日期间会议记录提要》,A/AC.249/1,第 23 页。
    271 参阅( 法)安 德鲁.博萨著:《跨国犯罪与刑法》,陈正云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年版,页 15。
    272 参阅张 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解说》,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年版,页 137。
    273 参阅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 版。
    274 联合国大会第50-55届大会关于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公约中均指出”为了政治目的”。
    275 参阅联合国大会 1997 年通过《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第 2 条。
    276 参阅马长生主编,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页 306。
    277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Annan)、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玛利·罗宾森(MaryRobinson)、法国前司法部 长及著名法学家罗伯特·巴廷特(RobertBadinter)均认 9·11 事件系反人类罪行。阿尔及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及土耳其等国则建议将恐怖主义视为属于国际刑事法院(ICC)管辖之反人类罪行。
    282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86。
    283 参阅何志亮著:漫谈恐怖主义犯罪,政法论丛,第 2003-1 期,页 68。www.law-star.com/2006/8/10。
    284 参阅游宝珠撰,恐怖主义与国际法,国立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 89,页 20。
    
    285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88。
    286(美)威威?内斯特著:国际关系 21 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页 319。
    287 参阅 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archive05/2005terrorreport.htm/2005/11/16。
    288 Beau Grosscup 《The newest Explosions of Terrorism》,p.322-323,1998 published by New Herizon Press.转引自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90。
    289 参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2007/1/10。
    290 参阅(美)保罗?R?皮拉尔著:王淮海译,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年 2 月第1 版,页 176。
    291 参阅 http://board.wantclick.com/single_report.asp?store_id=2439&UBId=27&theMain_id=/2007/1/10。
    292 参阅纪骏杰著:国家恐怖主义,文化研究月报,第 19 期,2002 年 9 月 15 日。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9/journal_park133.htm/2007/1/10。
    293 参阅林 欣、李琼英著:国际刑法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页 33。
    294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tyfls/wjzdtyflgz/lh/2007/1/10。
    295 参阅吴 翔著:恐怖主义犯罪概念探析,广东法学,第 2003 期,页 41。www.law-star.com/2006/8/10。
    296 参阅李薇薇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法上的武力使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5 期。 www.law-star.com/2006/8/9。
    297 参阅李薇薇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法上的武力使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5 期。 www.law-star.com/2006/8/9。
    298 参阅李薇薇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法上的武力使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5 期。 www.law-star.com/2006/8/9。 。
    299 参阅丘宏达主编,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2 月,页 377。
    300 参阅丘宏达主编,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2 月,页 414。
    
    301 参阅丘宏达主编,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2 月,页 397。
    302 参阅张 旭主编,国际刑法-现状与展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页 179。
    304 巨克毅,《国际恐怖主义盖达(AI-Qaeda)组织的意识型态与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评论》,第 6 期,民国 93 年,页 3。
    305 参阅本文后之附录四,有关恐怖主义与政治、宗教因素结合后之恐怖主义组织分布表。
    306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92。
     307 Fundamentalism,亦有译作“原教旨主义”、“基本教义主义”、“基要主义”等。
    308 原教旨主义一词源于美国,根据韦氏大字典之定义,系指一种传统宗教信仰,基于完全接受圣经中美伊事件之真实性,包括接受创世纪内有关宇宙之来源及反对进化论之观点。现代社会大字典解释原教旨主义系一宗教运动,强调圣经内文之真确无误,拥有最高权威。 参阅 http://www.glink.net.hk/2006/11/13。
    309 国际反恐政策研究所(ICT)主任博兹.加纳将之定义:系依靠袭击者自身之死亡作为非常规暴力袭击之形式。转引自李湛军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页 100。
    310 参阅吴东野、郑端耀著:九一一与国际反恐,财团法人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92 年 12 月版,页 61。
    311 参阅吴东野、郑端耀著:九一一与国际反恐,财团法人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92 年 12 月版,页 61。
    312 盖达之意为“军事基地”,亦有译为“军事据点”。 参阅张锡模,论武装伊斯兰主义,新世纪宗教研究,第 2 卷第 1 期,2003 年 9 月版。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16。
    313 参阅郑远民、黄小喜、唐 锷著:国际反恐怖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页 16。
     314 参阅 2004 年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年鉴,时势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页 190。
    315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5 月第 1 版,页 190。
    316 参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建宏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授权),2004 年 6 月出版二刷,页 492。
    317 参阅莫洪宪著:国际社会反恐怖活动犯罪及我国刑事立法,法学评论,1999 年第 4 期。
    318 参阅陈家林著:恐怖活动组织界定问题初探,法律科学,1998 年第 2 期。
    319 参阅赵秉志总主编,刘志伟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页 141。
    320 参阅何秉松著:黑社会犯罪解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 1 版,页 208。魏静芬著:国际恐怖行为之特征与界线,94 年 4 月 1 日,军法专刊第 51 卷第 4 期,页 11。
    321 参阅何秉松著:现代恐怖主义之意义与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实现,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91 年 8月 2 日国政研究报告,页 18。
    322 参阅何秉松、廖 斌著:我国反对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与刑事立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2 期,页 1。www.law-star.com/2006/8/10。
    323 引渡一词源于拉丁文(extradere),系指将人强制送回所属之国。引渡制度始于古埃及,然有关引渡最早之记载系在圣经,摩西曾设置六个避难市,供非因故意杀人者庇护之用,惟故意杀人而逃入避难市者则予遣返。 参阅蔡晓青撰,论引渡之国际法原则-兼论皮萨契引渡案,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 89 年 6 月,页 3 及 8。
    324 参阅覃珠坚、刘建昌及朱俊强著:恐怖犯罪防范控制与法律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月第 1 版,页 25。
     325 参阅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页 233 及 457。
     326 参阅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5 月第 1 版,页 253 至 271。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山东大学港澳台黑社会犯罪(有组织犯罪)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稿之一,港澳台黑社会犯罪研究讨论稿第一卷第一编,2004 年 11 月,页 40。
    327 参阅李震山著:德国抗制恐怖主义法制与基本权利保障,月旦法学杂志,2006 年 4 月,页 20。
    328 日内瓦公约系 1864 年至 1949 年于瑞士日内瓦缔结之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一系列国际公约总称。目前最新修订之日内瓦公约为 1949 年四个日内瓦公约,以及 1977 年二个附加议定书。包括:1864 年关于改善陆上武装部队伤者及病者境遇公约、1899 年关于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与遇船难者境遇公约、1907 年关于战俘待遇公约及 1949 年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公约。由于 1949 年 8 月之外交会议根据新形势对前三部公约文字修改,对条文重新排列,上述各公约即统称 1949 年 8 月 12 日日内瓦四部公约。1977 年 6月 10 日在日内瓦又签订日内瓦四公约之二项附加议定书,并于 1978 年 12 月 7 日生效。 www.npo.org.tw/2006/5/30。
     329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373,S/RES/1373,at 4328th meeting,September 28,2001。
    1. (美)伊义.莱(等著:反新恐怖主义,新华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
    2. (美)西蒙.里夫著:李小平等译,恐怖档案(上)1993 世贸爆炸案追溯,海南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
    3. (美)西蒙.里夫著:傅事娜等译,恐怖档案(下)1972 奥运大血案始末,海南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
    4. (美)保罗.罗宪、著:何秉松、王桂萍译,刑法的结构与功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
    5. 钱七虎、副主编徐更光、周丰峻,反爆炸恐怖安全对策,科学出版社,2005年 4 月第 1 版。
    6. 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港澳台黑社会犯罪研究讨论稿(第 1 卷), 2004 年 11 月。
    7. 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港澳台黑社会犯罪研究讨论稿(第二卷), 2004 年 11 月。
    8. 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港澳台黑社会犯罪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2004年 11 月。
    9. 中加刑法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大学法学院出版,2006 年 11 月。
    10.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著:国际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1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恐怖研究中心著:各国及联合国反恐怖主义法规选编,时事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
    1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恐怖研究中心著:恐怖主义与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恐怖研究中心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时事出版社,2001 年9 月第 1 版。
    1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著: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时事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1 版。
    14. 王国强、胡 凡著:国际恐怖与反恐怖斗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
    15.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 1 版。
    16. 丘宏达编辑,陈纯一助编,现代国际法参考文件,三民书局,1996 年 11 月初版。
    17. 包雯、瞿海峰、王涛著:刑法总论专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 1 版。
    18. 台湾地区司法院印行,中国大陆法制研究第 14 辑,1994 年 11 出版。
    19. 犯罪理论体系国际研讨会,新时代与犯罪论体系的重构,2005 年 11 月。
    20. 朱素梅著: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
    21. 朱富美(台湾)著: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年 7月第 1 版。
    22. 扥马斯.伯根索尔肖义.D.墨詹合著,黎作恒译,国际公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 5 月第 1 版。
    23. 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
    24.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 6 月出版。
    25. 何秉松主编,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 1 版。
    26. 何秉松主编,黑社会犯罪解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 1 版。
    27. 何秉松著:犯罪论体系国际研讨会(讨论稿)第一卷,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2005 年 11 月。
    28. 何秉松著:犯罪论体系国际研讨会(讨论稿)第二卷,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2005 年 11 月。
    29. 何秉松著:犯罪论体系国际研讨会(讨论稿)第三卷,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2005 年 11 月。
    30. 何秉松著:犯罪论体系国际研讨会(讨论稿)第五卷,山东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2005 年 11 月。
    31. 何秉松著: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 1 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
    32. 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
    33. 何秉松著:新时代曙光下刑法理论的反思与展望──全球性的考察,2006 年11 月。
    34. 何秉松主编,第 2 届刑法犯罪理论体系国际学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 年 11月。
    35. 何 新著:全球战略问题新观察,时事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1 版。
    36. 吴自立、郭天勇、洪鸿钧、吴东林,期刊论文摘要浏览。
    37. 吴东野、郑端耀著:九一一与国际反恐,远景基金会,92 年 12 月第 1 版。
    38. 李立众整理,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法律出版社,2003 年8 月第 1 版。
    39. 李湛军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
    40. 李 仅著:2003 年国际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2004 年 8月第 1 版。
    41. 李 仅著:2004 年国际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2005 年 5月第 1 版。
    42. 李 仅著:2005 年国际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2006 年 6月第 1 版。
    43. 李慎明、王逸舟,副主编李少军著: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
    44. 周成瑜著:两岸走私及偷渡犯罪之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
    45. 周旺生著: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 1 版。
    46. 周长军、宋献晖著:中加法人(单位)犯罪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47. 周鲠生著:勘校周莉,国际法大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 版。
    48. 林 欣、李琼英著:国际刑法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49. 台湾地区法务部印制,反恐怖行动法草案研议资料汇编,1992 年 11 月。
    50. 台湾地区法务部印制,各国有关反恐怖主义法律汇编,1992 年 11 月。
    51. 哈里.亨德森著:贾伟等译,全球恐怖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4 月第 1 版。
    52. 威威.内斯特编著:国际关系-21 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月第 1 版。
    53. 研究生丘台峰著: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中央警察大学 75 学年度。
    54. 胡联合著: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 版。
    55. 孙懿华著:法律语言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 8 月第 1 版。
    56. 徐久生译,何秉松校订,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1 版。
    57. 恐怖斗争理论探索,时事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1 版。
    58. 马大正著:东突厥斯坦国-迷婪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版。
    59. 马长生主编,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月第 1 版。
    60. 高祖贵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
    61.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 5 卷,法律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
    62. 张乃根主编,当代国际法研究-21 世纪的中国与国际法,2002 年 12 月第 1版。
    63. 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
    6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编,武大国际法论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65. 庄坤龙著:美国反恐战争之国际法争议及最高法院判决分析,95 年 1 月 17日。
    66. 许玉秀著:当代刑法思潮,刑事法学诸子论丛 1,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 11 月第 1 版。
    67. 许皆清著: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
    68. 许皆清著:台湾地区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日月文化社,2006 年 1 月。
    69. 许发民著:刑法文化与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年 4 月第 1版。
    70. 陈冀胜、副主编、于义风、夏治强,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
    71. 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2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 月第 1 版。
    72. 陈兴良著:陈兴良刑法法学教科书之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8 月第 1 版。
    73. 曾立仁著:从国际建制的规范析论国际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东海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95 年 6 月 23 日。
    74. 游宝珠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法,国立海洋大学 89 学年度,2001 年版。
    75. 覃珠坚、刘建昌、朱俊强著:恐怖犯罪防范控制与法律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 版。
    76. 冯殿美等著: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 1 版。
    77. 黄忠成撰,商船在战时捕获中之法律地位,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88 年 12 月。
    78. 黄异著:国际法,国立编译馆主编 启英文化出版社印行,2004 年再版。
    79. 杨永明著:国际安全与国际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 2 月第 1 版。
    80. 杨洁勉等著:国际合作反恐,时事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81. 杨 晔著:反恐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82. 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 月第 1 版。
    83. 赵秉志、王志祥、王文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翻译,“911”委员会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
    84. 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法律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
    85. 赵秉志主编,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6. 赵秉志主编,黄芳、聂立泽副主编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87. 赵秉志主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月第 1 版。5 月第 1 版。
    88. 赵秉志著:比较刑法暨国际刑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 1 版。
    89. 刘阿明著:布什主义与新帝国论,时事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 1 版。
    90. 刘贞晔著: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 5 阅第 1 版。
    91. 刘义照著:国际恐怖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第 1 版。
    92. 刘雪梅、高金虎编著:反恐怖行动写真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年 9 月第1 版。
    93. 刘楠来、李兆杰主编,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中国国际法年刊 2004 年,法律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
    94. 欧武夫著:林依仁译,中共刑法评析,蔚理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1 版。
    95. 潘自强、副主编叶常青、陈竹舟,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 4 月第 1 版。
    96. 蔡森豪著:恐怖主义事件防范与因应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高阶公共管理组硕士论文,1995 年 6 月。
    97. 蔡晓青撰,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论引渡之国际法原则-兼论皮萨契引渡案,1989 年 6 月。
    98. 郑远民、黄小喜、唐锷著:法律出版社,国际反恐怖法,2005 年 4 月第 1 版。
    99. 黎宏著: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1 版。
    100. 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
    101. 戴凤秀著:防恐怖战略与对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1 版。
    102. 联合国出版,世界反恐怖主义公约和议定书立法指南-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2003 年纽约。
    103. 锺明通著、孙本鹏修订,网络法律案例解读,九州岛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1 版。
    104. 苏义雄著:平时国际法,三民书局印行,68 年 10 月初版。
    105. 饶戈平主编,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 1版。
    106. 顾肖荣、吴志良、费成康主编、吕继贵、宁青著:刑法比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
    107. 龚癸艺著:论罪刑法定主义之明确性原则,2003 年 12 月。
    1. 2004 年度各国反恐怖主义形势报告(摘要),2005 年 11 月 16 日。
    2. 911 周年:认识恐怖主义与国家恐怖主义,秦耕文集,2006 年 12 月 12 日。
    3. 911 周年特别报导,台湾反恐系列,配合国际修法,海空安检加强,91 年 9月 12 日,自由电子新闻网,2005 年 2 月 17 日。
    4. Andrew Tan 著,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以美伊战争为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防卫与战略研究所,页 39 至 82。
    5. Area Terrorism,MDC 恐怖主义特区,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6. Fort-Fu-Te Liao 中央研究院欧美所下载。
    7. yahoo 新闻,错把良民当盖达嫌犯,加国警方使一公民遭美送往叙利亚黑牢刑求,2006 年 9 月 19 日。
    8. yahoo 信息,法律专家呼吁奥门特区政府制订综合性反恐法规,2005 年 3 月
    28 日。
    9. Yesize 资料坊,国家恐怖主义。
    10. 人民网,萨贝尔文学奖得主拼击美英侵伊是“国家恐怖主义”。
    11. 中共反恐外交的实践效之分析。
    12. 中国期待将其它东突列入综合清单, 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3. 中国新疆恐怖势力与密,华夏经纬,2005 年 2 月 17 日。
    14. 中国阐明立场合作打击东突,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3,人民网。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大会反恐特委会第八届会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打击恐怖主义,2002 年 1 月 21 日。
    17. 公安部公布首批认定的东突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名单,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8. 公安部就公布东突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答记者问,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至 2,人民网。
    19. 反恐,国际共识打前锋。
    20. 反恐委员会特别会议。
    21. 反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7 日。
    22. 反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7 日。
    23.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执行安全理事会第 1373(2001)号决议的最佳做法、准则和标准目录,2006 年联合国版权所有。
    24.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执行局流程图。
    25. 天道盟太阳会内部结构。
    26. 孔、谈安理会认定东突为恐怖组织,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27. 引渡之国际法一般规则,魏静芬,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教授,月旦法学杂志,第 18 期,1996/11。
    28. 文化研究月报,国家恐怖主义。
    29. 王志亮著:漫谈恐怖主义犯罪,政法论坛,第 2003-1 期,页 68。
    30. 王军明著: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法的实践与困境,中国法律信息网。
    31. 王菁英著:马哈蒂尔出言摒击”国家恐怖主义”引发新争议,北京晨报。
    32. 王义桅著:美国公共外交与反恐战争悖论,页 129 至 144。
    33. 王福权著:反击恐怖 任重道远,2002 年 6 月 11 日。
    34. 世界恐怖主义大与秘,新华网,2001 年 9 月 13 日,2005 年 1 月 2 日。
    35. 以人文主义的角度反省新恐怖主义的诞生,中央日报,2005 年 2 月 16 日。
    36. 卡维波著:上帝是个恐怖主义者,或者为什么有时可以伤害无辜,2005 年 2月 16 日。
    37. 外报评美将东突列为恐怖组织,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38. 巨克毅著:当前盖达(Al-Qaeda)组织的思维与策略之分析,中兴大学全球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5。
    39. 平可夫著: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动向,2005 年 1 月 2 日。
    40. 申育诚著:国际刑事法院之研究。
    41. 伊拉克的国家恐怖主义,2006 年 12 月 11 日。
    42. 伊拉克摩苏尔-资深警官遭自杀炸弹杀害,疑似盖达组织所为,2005 年 3 月 24日。
    43. 伊斯兰会议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3 年 8 月 25 日。
    44. 伊嘉宇著:东突问题的由来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中国评论,2004 年11 月号,页 14 至 17。
    45. 安全理事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执行局。
    46. 曲 星著:布什政府未来对外政策走向观察,中国评论,2004 年 12 月号,页 12 至 14。
    47. 行政院召开因应美伊战争紧急应变会议新闻稿日期 92 年 3 月 20 日,2005 年2 月 17 日。
    48. 何秉松、廖斌著:我国反对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与刑事立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2003-2 期,页 1。
    49. 何秉松著: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第 2003-4 期,页 44。
    50. 何秉松著:恐怖主义与有组织犯罪对 2008 年奥林匹克大会的威胁及其对策。
    51. 何秉松著:现代恐怖主义之意义与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实践,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研究报告,91 年 8 月 2 日,页 1 至 31。
    52. 何秉松著:现代恐怖主义演进之研究,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研究报告,91 年 7 月 31 日。
    53. 吴玉梅著: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引渡问题的探讨,河北法学,第 2001-2 期,页 117。
    54. 吴东野著: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全球反恐作为及其影响,四海一家军事数据库 2003 年 11 月 19 日,2005 年 2 月 17 日。
    55. 吴东野著:全球反恐联盟及其相关问题之探讨,远景基金会季刊第 4 卷第 1期,2003 年 1 月,页 1 至 38。
    56. 吴翔著:恐怖主义犯罪概念探析,广东法学,第 2003 期,页 41。
    57. 吴耀宗著:德国强制罪可非难性条款与明确性原则,法学丛刊第一七二期。
    58. 吴耀宗著:德国强制罪第二项可非难性概念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中央警察大学报第三四期,民国 88 年第 167~226 页。
    59. 吕义国著:刘彻的先发制人和布什的单边主义,中国评论,2005 年 5 月号,页 32 至 35。
    60. 巫莫夫、安国寺、Captain Sulu 著:伊斯兰的愤怒 Part. 1,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2。
    61.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北朝鲜,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4。
    62.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古巴,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63.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伊拉克,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64.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伊朗,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6。
    65.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利比亚,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4。
    66.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叙利亚 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67. 巫莫夫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苏丹,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5。
    68. 巫莫夫著: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2005 年 2 月 16 日。
    69. 巫莫夫著:伊斯兰的愤怒 Part.2,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4。
    70. 巫莫夫著:伊斯兰的愤怒 Part.3,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71.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4。
    72.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日本国,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5。
    73.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吉尔吉斯斯坦,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4。
    74.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沙特阿拉伯,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6。
    75.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其它中亚国家,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3。
    76.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俄罗斯联邦,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8。
    77. 巫莫夫著:相关国家恐怖主义情势-乌兹别克斯坦,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4。
    78.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PFLP、DFLP、PFLP-GC,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至 3。
    79.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印度尼西亚,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0.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阿富汗,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1.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哥伦比亚,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2.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索马利亚,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3.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詹律宾,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4.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也门,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5. 巫莫夫著:恐怖主义的温床-黎巴嫩,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6. 巫莫夫著:恐怖份子与犯罪集团的联系趋势,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7.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FARC、ELN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88.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Jamaat al-Islamiyya、Egyptian Islamic Jihad,2005 年 2月 15 日,页 1 至 3。
    89.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回教祈祷团,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0.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车臣分离组织,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4。
    91.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武装伊斯兰团,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2.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阿布尼达尔组织,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3.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阿尔.盖达(基地)组织,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5。
    94.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哈玛斯,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2。
    95.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真主党,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6. 巫莫夫著:恐怖组织-淡米尔之虎解放组织,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7. 巫莫夫著:国际恐怖份子部分名单,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9。
    98. 巫莫夫著:最新恐怖主义情势分析,2005 年 2 月 15 日,页 1 至 3。
    99. 我政府重申谴责恐怖主义攻击行为,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反恐怖决议案,2005 年 2 月 17 日。
    100. 我国公安部官员谈反恐和打击东突问题,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8,人民网。
    101. 我国反恐立法亟需破题,中国法学网。
    102. 李太正检察官著:反恐怖行动法之国际及国内立法趋势,2002 年 12 月 26 日。
    103. 李宇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与我国刑法的修改,中国法律信息网。
    104. 李传芳著:国际人道主义法视角下的“反恐”规则,
    105. 李万林著:谁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义,2006 年 12 月 12 日。
    106. 李剑青著:国际海洋法与我国应用之研析-国家安全与国防之政军观点(下),军法专刊第 50 卷第 5 期,93 年 5 月 1 日,页 1 至 16。
    107. 李震山著:德国抗制恐怖主义法制与基本权利保障,月旦法学杂志[No131] 2006 年 4 月。
    108. 李薇薇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法上的使用武力,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第2003-5 期,页 44。
    109. 李礼仲著:美国务院公布“2005 年恐怖主义国家报告”之研析。
    110. 李琼月著:Confronting the new terrorism,对抗新恐怖主义,eTaiwan News.com,2005 年 2 月 17 日。
    111. 李汉中著:浅述两岸反恐法制现况,军法专刊,第 52 卷第 3 期,95 年 6 月,页 46 至 63。
    112. 杜澎、郝兴旺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合作的普遍管辖,中国法律信息网。
    113. 沙国恐怖连 3 爆:国际恐怖主义无远弗届,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评论,92 年 12 月 6 日,2005 年 2 月 17 日。
    114. 汪毓玮著:中国反恐作为及对国际之战略意涵,战略安全与研析第七期 94 年11 月。
    115. 汪毓玮著:两岸打击海上恐怖主义可能建立之机制与面临问题,刊于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策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警察大学,93 年 10 月 14 日,页 77至 104。
    116. 汪毓玮著: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组织与活动特点,警大教授兼恐怖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117. 汪毓玮著:从国际反恐怖主义作为浅释国际刑法相关问题,2005 年 12 月 22日赐稿。
    118. 决不允许恐怖势力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19. 尼尔夫斯堡组织声明,制止向恐怖主义活动提供资助,2005 年 6 月 10 日。
    120. 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联合国反对恐怖主义公约。
    121. 周忠海、王忠宝著:论国际反恐怖斗争的国际法问题,法学论坛,第 2003-4期,页 11。
    122. 奇摩知识,恐怖主义的发源地,2005 年 10 月 7 日。
    123. 奇摩知识,恐怖主义的演进,2005 年 11 月 18 日。
    124. 季卫东著:如何应对经济恐怖主义,中国法律信息网。
    125. 屈学武著:在中国制定专门的反恐怖立法原则构想,中国法学网。
    126. 易阳生著:荆轲再世可灭秦,重新审视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27. 东突分子罪行累累,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28. 东突犯下累累罪行反恐,我们别无选择,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4,新闻中心 news.cqnews.net。
    129. 东突恐怖分子参与塔利班部队作战,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30. 东突势力一直得到本.拉登集团的支持和培训,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4,人民网。
    131. 林中斌著: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对台北、北京、华府三边关系的影响, 90 年
    10 月 24 日于立法院外交及侨务委员会报告。
    132. 林文程著:恐怖主义阴影台湾因应之道,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评论,2005 年 2 月 16 日。
    133. 林正义著:九一一事件与国际情势的发展。
    134. 林思云著:我们的正义和他们的正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35. 林恒立著:从九一一事件 看台湾爱国心,2005 年 2 月 16 日。
    136. 林碧尧著:新世纪的癌式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37. 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中文版,反恐怖主义。
    138. 阿拉伯国家纷纷谴责以“国家恐怖主义”行径。
    139. 南方朔著:地下电台—让台湾倒退的电波恐怖主义,页 1 至 4,2005 年 2 月17 日。
    140. 南方朔著: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宾拉登,2005 年 2 月 15 日。
    141. 南方朔著:政治风暴反噬布什政府,2005 年 2 月 15 日。
    142. 扁长同声唾弃、谴责恐怖攻击谢揆指目前没有提升反恐层级外交部指示驻英代表处启动紧急应变机制,奇摩新闻,2005 年 7 月 9 日。 http://tw.news.yahoo.com
    143. 洪文玲著:国际反恐法制之研究,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学术研讨暨实务座谈会论文集。
    144. 红泸斯.彼得.梦学尔著:恐怖行为,“恐怖主义”和 144.国际人道法,红十字国际评论。
    145. 美方正在就东突问题与中方合作,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人民网。
    146. 美攻伊 牺牲了国际法,联合报民意论坛第 15 版,2003 年 3 月 24 日。
    147. 美阿战争特别报导,自由电子新闻网,2005 年 2 月 17 日。
    148. 美阿战争特别报导,自由电子新闻网,2005 年 2 月 17 日。
    149. 美高官访新疆引人注目 中美合力打击东突,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6,人民网。
    150. 美国反恐官员相信扎卡维组织有可能涉及伦敦爆炸案,奇摩新闻,2005 年 7月 9 日。
    151. 美国参考,美国国务院《2002 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反恐怖主义协调员办公室,2003 年 4 月 30 日公布。
    152. 美国国务院,2005 年度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资料,2006 年 4 月 28 日。
    153. 美国对抗恐怖主义的军事武器,2005 年 2 月 17 日。
    154. 美专家勾勒遭核武恐怖攻击梦魇景象,大纪元,2005 年 11 月 15 日。
    155. 胡瑞舟著:反恐战争对美国内外互动关系的影响:一年后的分析性概述,远景基金会季刊第 4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
    156. 英身分证法案应可顺势通过专家分析可利用反恐民气压过人权团体反弹声浪,奇摩新闻,2005 年 7 月 9 日。
    157. 英美侵伊战争]民主恐怖帝国 vs 独裁“邪恶国家”,2003 年 4 月 1 日。
    158. 英国月前才降反恐等级,媒体批情报失误,奇摩新闻,2005 年 7 月 9 日。
    159. 首批东突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名单,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160. 唐永军、乔杨著:恐怖主义犯罪与我国的反恐对策,中国法律信息网。
    161. 唐锷著:反恐怖主义斗争的国际法思考,中国法学网。
    162. 孙守鹏著:美国情报机构改革观察,中国评论,2005 年 2 月号,页 73 至 76。
    163. 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64. 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65. 恐怖主义小百科,2005 年 2 月 16 日。
    166. 恐怖主义小档案,2005 年 2 月 16 日。
    167. 恐怖主义世纪档案,北京青年报,
    168. 恐怖主义世纪档案,告诉你本世纪关于恐怖的事情。
    169. 恐怖组织国际维吾尔青年联盟靠偷抢获资,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3,人民网。
    170. 时殷弘著:恐怖主义的定义和 911 事件的道德判断问题,智识学术网 2005 年5 月 24 日。
    171. 神州一鹗著:反恐与美国霸权(1)(2)(3)(4)(5),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 年 11 月 6 日下载,paper.studa.com。
    172. 翁明贤著: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2005 年 2 月 16 日。
    173. 郝兴旺、张智辉、王秀梅著:恐怖主义与国际刑事合作,中国刑事杂志,第2003 期,页 116。
    174. 针对反恐政府应未雨绸缪,中央日报,2005 年 2 月 16 日。
    175. 马德才著:反恐怖主义的法律架构,法令月刊第五十四 卷第六期。
    176. 高健军著:国际恐怖主义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法学论坛,第 2000-3 期,页93。
    177. 高铭暄与王秀梅著:内地与澳门普遍管辖权适用问题研究,页 1 至 14。
    178. 陜视网,穆色拉夫称印度为国家恐怖主义后抗战领有理,2003 年 9 月 23 日。
    179. 国际恐怖组织疑透过我洗钱,中华信息网,2005 年 2 月 17 日。
    180. 国际恐怖组织简介,页 1 至 10,2005 年 2 月 16 日。
    181. “基地”将台湾列入亲美黑名单锁定大标志建筑,2005 年 2 月 17 日,华夏经纬。
    182. 张 旭著: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法律教育网。
    183. 张旭著: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 2004-4 期,页 7。
    184. 张佩英译,帮助阿富汗难民--遏阻恐怖主义的最佳方法,2005 年 2 月 16 日。
    185. 梁淑英著:国际恐怖主义与国家自卫,法学论坛,第 2003-4 期,页 18。
    186. 梁晓春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刑事处置,政法学刊,第 2003-1 期,页 28。
    187. 第三节,社会治安与社会祥和。立法院公报,第九十一卷,第五十一期,委员会纪录。
    188. 莫洪宪著:论《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与我国反恐立法之构想,武汉大学报,第 2006-3 期,页 293。
    189. 庄金海著:从美国 911 恐怖攻击事件探讨国境安全管理,国境警察学报创刊号,91年 10 月,页 51 至 77。
    190. 许迈著:当今世界的真正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06 年 12 月 12 日。
    191. 郭理蓉著:反恐与人权保障,中国法律信息网。
    192. 陈志军著:恐怖主义定义解读,中国法律信息网。
    193. 陈志龙著:开放性构成要件理论—探讨构成要件与违法性之关系,台大法学民国 80 年 12 月。
    194. 陈忠林、张有胜著:恐怖主义犯罪论略,政法论坛,第 2002-6 期,页 16。
    195. 陈明传著:反恐与国境安全管理,刊于 2004 海岸(域)安全执法与入出国管理之挑战与对岸学术研讨会,93 年 5 月 11 日,页 1 至 16。
    196. 陈欣之著:恐怖主义挑战传统国际环境,中国时报 2001 年 11 月 15 日,2005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
    197. 傅应川著:在国家反恐机制中国军遂行任务之研析,页 1 到 55。
    198. 程家瑞著:国际刑法之新概念,军法专刊,第四十七卷第五期。
    199. 童大焕著:用现代文明消除心底的恐怖主义,新浪杂志,2005 年 2 月 16 日。
    200. 童振源著:反恐战争下的全球经贸格局发展,页 17 至 36。
    201. 黄小喜著:略论国际反恐怖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时代法学第 2005-5 期,页 82。
    202. 黄世席著:奥运反恐国际法,中国法律信息网。
    203. 黄宏昭著,恐怖主义的幽灵,2004 年 10 月,2005 年 2 月 16 日。
    204. 黄志雄著:反恐怖主义:国际法的发展与挑战,法学杂志,第 2000-6 期,页24。
    205. 黄忠成著:海盗罪之共犯型态。
    206. 黄忠成著:论“对中华民国主权或领土完整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之非无害性,军法专刊第 47 卷第 9 期,90 年 9 月 1 日,页 34 至 39。
    207. 黄忠成著:论国外船舶在我国专属经济海域从事军事活动之适法性,军法专刊第 51 卷第 4 期,94 年 4 月 1 日,页 14 至 21。
    208. 黄秋龙著:伦敦爆炸事件与新与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展望与探索第三卷第
    八期 94 年 8 月。
    209. 黄秋龙著:国家安全战略与我国响应全球反恐怖主义之思辨,环球法学论坛。
    210. 黄瑶著:国际反恐与先发制人军事行动,法学研究,第 2006 期,页 148。
    211. 黄凤林著:论恐怖组织及其侦查防范,政法学刊,第 2003-2 期,页 59。
    212. 黑色烙印催动美欧反恐战车,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2005 年 11 月 16 日。
    213. 传车臣叛军首领巴沙耶夫身亡, 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大纪元 e 报。
    214. 传美国不排除使用土耳其基地同时攻击伊拉克,2005 年 2 月 16 日。
    215. 爱德华.扎伊尔德(Edward Said)复仇消灭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216. 新西养成恐怖分子避风港 政府组建反恐新机构,中国日报网站 2004 年 12月 22 日。
    217. 新浪网,论恐怖主义对中东政治的影响:导论。
    218. 杨永明著:联合国之反恐措施与人权保障问题,月旦法学杂志第 131 期,2006年 4 月,页 21-36。
    219. 杨昊著:APEC 的另一个新角色?-亚太反恐安全网络的统一阵线,亚太经济合作评论第 10 期,91 年 12 月,页 113 至 121。
    220. 杨涛著:反恐:亟待立法完善---反恐立法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检察,第2006-2(上)期,页 15。
    221. 杨鸿玺著:全球反恐:成效与反思,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6 至 9。
    222. 当右派新十字军的恐怖之剑悄然扬起时,南方小区文化交互式数据库,2005年 2 月 16 日。
    223. 绑架伊斯兰教长坏了反恐行动?意大利通缉 13 名 CIA 干员,奇摩新闻,2005年 7 月 9 日。
    224. 罪行累累破坏国家统一中国通缉东突要犯,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4,人民网。
    225. 叶仁昌著:暴力如何正当?从恐怖主义谈起,读者 Solitudo,第 2 期,2003年 6 月,夏季号,台北,台湾基督徒学会出版,页 159 至 190,2005 年 2 月16 日。
    226. 彼颐著:恐怖主义与意识型态,大纪元,2005 年 11 月 15 日。
    227. 廖元豪著:美国反恐怖主义相关法律措施之简介与评论,月旦法学杂志[2002/1第 80 期]。
    228. 廖宏祥著:打击恐怖主义 美国全球策略转向,中国时报 2001 年 10 月 9 日,2005 年 2 月 16 日。
    229. 廖宏祥著:恐怖主义袭击全球台海地区,中国的新国际恐怖主义,2006 年 2月 5 日。
    230. 称美式头号罪犯阿克萨旅将继续袭击以色列,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汉网。
    231. 盖尔.卢夫特.及安妮.科林著:恐怖主义向海上发展,外交事务期刊,2004 年11 月 12 日,页 1 至 17。
    232. 盖尔.卢夫特.及安妮.科林著:恐怖份子的下一个目标,国际安全事务期刊,2003 年 12 月,页 1 至 14。
    233. 认定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的具体标准,2005 年 2 月 17 日,页 1 至 2,人民网。
    234. 赵秉志、杜藐著: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中国法律信息网。
    235. 赵秋蒂著:伊斯兰恐怖主义中的宗教与民族观点,政治大学校园搜寻。
    236. 刘 栋著:美国国防战略评析,中国评论,2005 年 6 月号,页 83 至 85。
    237. 刘伯松著:国家恐怖主义和个人恐怖行为,2002 年 4 月 4 日。
    238. 刘凌梅著:国际反恐怖犯罪与我国刑事立法,中国法律信息网。
    239. 刘远山著:略论反恐多边条约的国内实施,河北法学,第 200408 期,页 6。
    240. 刘远山著:略论多边反恐条约的实施—兼论我国反恐法制的完善,中国法律信息网。
    241. 潘 光著:中国反恐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强化,中国评论,2004 年 11 月号,页 10 至 13。
    242. 蔡庭榕著:论反恐怖主义行动法制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杂志第四十七卷第四期。
    243. 论国家恐怖主义。
    244. 郑洪广著:中国与反恐怖主义,中国法律信息网,。
    245. 学术中国,试析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定义。
    246. 筛选严格训练残酷肉弹制造过程解密,中青在线,2005 年 1 月 2 日。
    247. 萧 欢著:布什新任期面临的三大矛盾及国家安全战略走向,中国评论,2005年 3 月号,页 77 至 79。
    248. 赖怡忠著:恐怖主义、新保守主义、国际政治—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国际战略争论,当代杂志第 216 期 2005 年 8 月,财团法人台湾智库。
    249. 联合国宪章,全球新闻网。
    250. 联合国简介,大纪元新闻报导-国际新闻,1945 年 10 月 26 日。
    251. 薛瑞元律师著:论因果关系(下),月旦法学杂志第 77 期 2001 年 10 月。
    252. 韩旭东著:世界走进恐战时代。
    253. 简基松著:“反恐”军事行对对国家自卫权规则的突破,法学杂志,第 2002-2期,页 33。
    254. 简基松著:关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若干国际法问题研究,法律科学,第 2002期,页 90。
    255. 蓝传贵著: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制定背景与其条文之探讨,军法专刊,第
    四十八卷第九期。
    256. 魏静芬著:内战与国家不干涉义务,军法专刊第 47 卷第 4 期,90 年 5 月 1日,页 1 至 7。
    257. 魏静芬著:自卫权,军法专刊第 46 卷第 5 期,89 年 5 月 1 日,页 18 至 24。
    258. 魏静芬著:国际犯与国际法,军法专刊第 48 卷第 1 期,页 1 至 13。
    259. 魏静芬著:国际恐怖行为之特征与界线,军法专刊第 51 卷第 4 期,94 年 4月 1 日,页 1 至 13。
    260. 魏静芬著:联合国下之集体安全保障与维持和平活动,军法专刊第 46 卷第10 期,页 1 至 5。
    261. 关 中著:美国如何因应恐怖主义,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评论,2001 年 9 月 17 日,2005 年 2 月 16 日。
    262. 关于国际反恐怖主义的规范制度。
    263. 严震生著:非洲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与国际反恐怖机制,台湾非洲研究论坛,2005 年 8 月 8 日。
    264. 严震生著:非洲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与国际反恐机制,台湾非洲研究论坛 2005年 8 月 8 日。
    265. 变迁中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2005 年 2 月 16 日。
    1. Anderson and Sloan,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errorism. Waldemar Hummer (Hrsg.), Sicherheitund Terrorismus.
    2. Jonathan Barker 著:张舜芬译,谁是恐怖主义—当恐怖主义遇上反恐战争,书林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
    1. www.ict.org.il/counter/undocs.cfm。
    2. www.un.org/chinese/se/ctc/bestpractices/shtml。
    3. www.economicdaily.com.cn。
    4. 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committees。
    5. http://jczs.sina.com.cn。
    6. www.law-star.com。
    7. www.from2004.com。
    8. www.un.org/chinese/terrorism/treaty/treaty.htm。
    9. www.new.soho.com。
    10. www.military.people.com。
    11. www.iAsk.com/news.memail.net。
    12. www.cpd.com.cn。
    13. www.news.tom.com/news.sohu.com。
    14. www.people.com.cn
    15. www.islam.org.hk。
    16. www.zisi.net/html/wwzh。
    17. www.chinaembassy.se/chn。
    18. www.big5.huaxia.com。
    19. http://mdc.idv.tw 。
    20. 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
    21. http://www.ebridge.com.au。
    22. www.Cn.new.yahoo.com。
    23. www.africa-taiwan.org。
    24. www.huaxia.com。
    25. www.hebei.com.cn。
    26. www.Siongpo.com。
    27. www.news.sdinfo.net。
    28. www.ndu.edu.tw。
    29. http://www.boxun.com。
    30. http://board.wantclick.com。
    31. http://hermes.hrc.ntu.edu.tw。
    32.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
    33. http://www.glink.net.hk。
    34. http://magazines.sina.com.tw。
    35.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36. http://mdc.idv.tw。
    37. http://www.yesize.com。
    38. http://world.people.com。
    39. http://search.msn.com.tw。
    40. www.huaxia.com。
    41. http://www.tier.org.tw。
    42. http://www.sinohome.com。
    43. http://www.cdn.com.tw。
    44. http://www.intermargins.net。
    45. http://cgpss.nchu.edu.tw/。
    46. http://www.bjzc.org。
    47. http://www.fmprc.gov。
    48. http://www.mac.gov.tw。
    49. http://seehi.fayay.com。
    50. http://ublish.gio.gov.tw。
    51. http://www.iolaw.org。
    52. http://www.irib.com。
    53. http://www.etaiwannews.com。
    54. http://www.nf.org.tw。
    55. http://www.wolfsberg-principles.com。
    56. http://www.china-tide.org.tw。
    57. http://www.twsociety.org.tw。
    58. http://cn.mondediplo.com。
    59. http://inter.qianlong.com。
    60. http://www1.pu.edu.tw。
    61. www.dajiyuan.com。
    62. http://chiangm.idv.tw。
    63. http://taiwantp.net。
    64. http://www.sxtvs.com。
    65. http://magazines.sina.com.tw。
    66. http://chst.nctu.edu.tw。
    67.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68. www.epachtimes.com.tw。
    69. http://bbs.nsysu.edu.tw
    70. www.dajiyuan.com。
    71. http://www.51xue.cn。
    72. www.cyol.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