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饺子食俗文与象征意义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饺子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节庆吉祥食品与家常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不仅由于自身别具一格的风味特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味食品,而且更由于它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以饺子为中心内容的饮食习俗,积淀产生了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研究和解读中华民族的“饺子情结”,几乎可以全方位地透视中国老百姓在数千年的生活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饮食思想与饮食观、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乃至由此所折射出来的民族心理与精神状态。为了能全面而又系统地对中国饺子的历史、饮食习俗与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论述。
     导言,本论文选题的要因及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动态与成果。
     论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饺子在我国的饮食渊源。运用已有的考古成就与出土的实物,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梳理饺子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食俗习惯的形成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饺子在我国民间的各种饮食习俗事象。分别以岁时节日和人生重大礼仪活动为线索,内容包括饺子饮食习俗的形成、表现形式与功能等方面。通过对饺子与民间传统年节食俗文之渊源、饺子与传统人生礼仪食俗文的事象表征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对饺子的民俗文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第三部分,饺子在国民生活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从饺子食俗象征意义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和在此心理作用下的应用进行论述。在第一部分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饺子成为国民美好生活象征等符号意义的心理进行分析,然后对饺子食俗文象征意义的外延性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扼要的总结。
     结论,对本论文的中心论点进行扼要总结与综述,通过对中华民族种种食饺习俗的研究与透视,充分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数千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民族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文内涵及其审美心理特征。
In the most northern districts of our country, the dumpling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vorite festival and domestic foods, which is not only the delicious food in people's mind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flavor,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the eating custom as a result of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a rich significanc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hinese people's eating thoughts and outlook, aesthetic appeal, life attitudes ,and even the nation's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states formed in thousands of years' living histo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nation's dumping complex.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history,eating custom and the symp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dumpling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thesis will describ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origin of the dumpling in our country. By using the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unearthed material objects, the author hackl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lmpling as well as combining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forming of some eating habit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various using of the dumplings in our country's folk eating custom by the clue of the important etitquette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and festivals. This part includes the forming of the eating custom of the dumpling and its manifestation and its func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dumpling's folk cultural intension further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eating dumplings on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s, the symbol of the dumpling and the traditional life etitquette and the eating custom culture.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dumpling's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the people's life. This part is to expound by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for the forming of the dumpling's symbolic siginificance and its application under its psychological effect.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sychology of the dumpling as a symbol of the people's happy life further, then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the dumpling's eating custom symbolic siginificance in the folk daily life.
     At last, the thesis makes a brief summary for the central proposi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various dumpling's eating cust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fully reveals the deep symbolic significance, cultural intension and its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med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引文
[1]蒲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导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2]《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见国发[2005]18号文件,2005年3月26日。
    [1]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2]邱庞同:《中国面点史》,青岛出版社,1985年,第37页。
    [3]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页。
    [4]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民间文论坛》2007年第1期,第82-97页。
    [5]王仁湘:《往古的滋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6]邱庞同:《中国面点史》,青岛出版社,1985年,第37页。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2]王赛时:《中华千年饮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3]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
    [4]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5]赵建民:《中国民族饺子食俗的文透视》,《鼎鼐谭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6]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民间文论坛》2007年第1期,第82-97页。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的通知》,见国发[2006]18号文件,2006年05月20日。
    [2]赵建民:《鼎鼐谭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3]赵建民:《中国饺子饮食习俗的文透视》,《饮食文研究》2003年第1期,第32页。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的通知》,见国发[2006]18号文件,2006年05月20日。
    [2]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2]明·方以智:《通雅》卷之三十九《饮食》,浮山此藏轩第四函,第10页。
    [3]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页。
    [4]明·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学津讨原》第八集·火,第9页。
    [5]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0页。
    [6]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90页。
    [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42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4]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07页。
    [5]吴筹中:《北宋早期民间交子产生时间的研究》,《中国钱币》杂志,1994年第4期。
    [6]陈国栋:《通货利商——货币与信用》,刘岱主编:《民生的开拓》,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年,第374页。
    [7]赵建民:《鼎鼐谭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8]陈国栋:《通货利商——货币与信用》,刘岱主编:《民生的开拓》,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年,第376页。
    [1]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页。
    [2]宋·朱熹:《论语集注·乡党第十》,齐鲁书社,1992年,第98页。
    [3]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二,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88页。
    [1]唐·段公路撰、崔龟图注:《北户录》卷二,沈氏抱经楼钞藏,第13页。
    [2]宋·李昉等撰,王仁湘注释:《太平御览·饮食部》,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第517页。
    [3]魏·张揖,见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205页。
    [4]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赵建民:《唐宋饼食文的传承与嬗变》,《东方美食·学术版》,2004年第3期,第46-51页。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第70页。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4]宋·李昉等撰,王仁湘注释:《太平御览·饮食部》,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第523页。
    [1]宋·李昉等撰,王仁湘注释:《太平御览·饮食部》,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第522页。
    [2]汉·刘熙:《释名》,见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211页。
    [3]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页。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齐鲁书社,1992年,第98页。
    [5]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1]三民书局大辞典编委会:《大辞典》,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第5356页。
    [2]宋·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齐鲁书社,1992年,第18页。
    [3]舒新城等主编:《辞海》(据1936年版缩印),中华书局,戌集第281页。
    [4]宋·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齐鲁书社,1992年,第45页。
    [5]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6]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7]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页。
    [1]兰陵笑笑生著、陈诏等注释、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梦梅馆印行,1992年,第81页。
    [2]兰陵笑笑生著、陈诏等注释、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梦梅馆印行,1992年,第892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页。
    [4]清·蒲松龄:《日用俗字》,见张廉明等主编:《齐鲁烹饪大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页。
    [5]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第6400页。
    [6]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44页。
    [7]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8]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第6402页。
    [9]熊四智、张廉明等著:《烹调小品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204页。
    [1]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7页。
    [2]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第6400页。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1]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第67页。
    [2]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1]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1]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2]山曼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6页
    [1]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2]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4]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25页。
    [1]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2]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4]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70页。
    [1]清·张英、王士祯等纂:《渊鉴类函》卷三百八十九,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2]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0页。
    [3]吴海林等编:《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6页。
    [4]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0页。
    [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6]雷梦雪等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50页。
    [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07页。
    [3]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7页。
    [4]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5]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18页。
    [1]山曼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2]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1]钟敬文:《从文史角度看老鼠娶亲》,《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6-229页。
    [2]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83页。
    [1]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2]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75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5页。
    [1]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2]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1]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2]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2]清·张英、王士祯等纂:《渊鉴类函》,卷三百八十九《食物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3]清·张英、王士祯等纂:《渊鉴类函》,卷三百八十九《食物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4]清·张英、王士祯等纂:《渊鉴类函》,卷三是八十九《食物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5]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6]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89页。
    [4]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50页。
    [5]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6]柯杨编著:《中国风俗故事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1页。
    [1]宋·周密撰、傅林彪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2]清·蒋延锡等编:《岁时荟萃》第九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022册之67页。
    [3]明·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学津讨原》第八集·火之九。
    [4]清·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0页。
    [5]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6]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53页。
    [1]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2]清·蒋廷锡等编:《岁时荟萃》第八十八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022册之60页。
    [1]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第一》,齐鲁书社,1992年,第1页。
    [1]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1]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2]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1]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171页。
    [1]刘永立主编:《河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2]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1]刘永立主编:《河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2]叶涛主编:《山东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6页。
    [2]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1]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1]贺永生:《点汤的由来》,《故事家》1990年,第3期。
    [2]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1]温瑞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1]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1]朱熹注:《孟子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87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90页。
    [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74页、第84页。
    [3]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1、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Z],《颜氏家训解读》,颜之推原著,林莽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Z],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
    3、唐·段公路撰、崔龟图注:《北户录》[Z]卷二,沈氏抱经楼钞藏。
    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饮食部》[Z],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
    5、宋·朱熹撰:《论语集注·乡党第十》[Z],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6、宋·周密:《武林旧事》[Z],傅林祥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7、宋·朱熹注:《孟子集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Z]卷二,李士彪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9、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10、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Z],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
    11、明·方以智:《通雅》卷之三十九[Z],浮山此藏轩通雅第三函。
    12、明·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Z],《学津讨原》第八集·火。
    13、明·沈榜:《宛署杂记》[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明·兰陵笑生生:《金瓶梅》[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16、清·蒲松龄:《日用俗字》[Z],见张廉明等主编:《齐鲁烹饪大典》,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7、清·徐轲:《清稗类钞·饮食类》[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8、清·李光庭:《乡言解颐》[Z],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9、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0、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1、清·震钧:《天咫偶闻》[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本。
    23、清·蒋廷锡等编:《岁时荟萃》[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
    24、舒新城等主编:《辞海》[Z](据1936年版缩印),北京,中华书局。
    25、三民书局大辞典编委会:《大辞典》[Z],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
    1、吴海林等编:《中国历史人物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柯杨编著:《中国风俗故事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3、邱庞同:《中国面点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5年。
    4、熊四智、张廉明等著:《烹调小品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5、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
    6、山曼等:《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
    7、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8、温瑞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9、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0、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1、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3、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4、陈国栋:《通货利商——货币与信用》[M],刘岱主编:《民生的开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年。
    15、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北京,书目文献 出版社,1995年。
    16、雷梦雪等编:《中华竹枝词》[M](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M]卷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18、赵建民:《中国人的美食——饺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王赛时:《中华千年饮食》[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0、刘永立主编:《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叶涛主编:《山东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2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4、崔普全、刘国荣等:《大年前后·中国传统节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贺永生:《点汤的由来》[J],《故事家》1990年第3期。
    2、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3、魏敏:《中原饺俗及其文心理描述》[J],刘琦等编《麦黍文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吴筹中:《北宋早期民间交子产生时间的研究》[J],《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
    5、钟敬文:《从文史角度看老鼠娶亲》[J],《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6、赵建民:《鼎鼐谭薮》[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7、赵建民:《我国北方饺子饮食习俗的文透视》[J],王平主编《金瓶梅文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8、赵建民:《中国饺子饮食习俗的文透视》[J],《饮食文研究》,2003年第1期。
    9、赵建民:《唐宋饼食文的传承与嬗变》[J],《东方美食·学术版》,2004第3期。
    10、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J],《民间文论坛》2007年第1期。
    11、金洪霞等:《我国民间节庆吉祥食品的符号功能与商品学意义》[J],民俗研究,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