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魏文帝曹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建安文学研究历来备受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其中有关三曹的研究更是开启一代文学风貌的钥匙,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考察过三曹研究的成果后发现,在对曹操、曹丕、曹植三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历代对曹操和曹植的研究分量比较重,而对曹丕的文学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第一章从曹丕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根据历史史料,简略地还原出曹丕一生所处的历史时代及政治、文学发展的背景。曹丕成长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政治与文学的成长具有时代的特点,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剖析,曹丕政治成长中的背景及成长轨迹,进一步弄清曹丕各个时段的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间的影响关系。从而达到初步整体上掌握,曹丕在中国历史及文学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问题。第二章通过对曹丕在政治领域中的成长过程,以及伴随他的文学生活以此来解读出曹丕从太子位之争、践祚皇位、到执政后的作为,来肯定他在政治上所取得功绩。通过他同建安诸多文士的交往与学术交流情况,探究其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交往中的风貌,并且确立为在邺下文人中所处领袖地位的必然。第三章主要集中对曹丕诗歌作品的解读,分别从体式、内容、诗歌成就三个大方面入手,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及艺术创新。从而揭示出曹丕诗歌不但具有建安时代的风貌,而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创新的功绩。第四章系统全面地了解曹丕的赋作,从体制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来说明其赋成为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赋过程中,对前人赋结构上的突破。曹丕赋作以其娴熟的语言技巧、情感浓烈、意象逼真,引领赋向诗的回归等方面成就突出。同时,曹丕以其帝王身份所具有的号召力,影响着建安文人大量创作抒情小赋,并积极引领赋体变革与发展,使得赋这种文体积极地向前迈出了发展的一步。第五章曹丕的散文,既是其用文学形式去表达情感诉求的载体,同时也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工具。但曹丕的散文不仅融入了诸多政治因素,还时常透露出纯朴热情和生活的气息。本章首先对曹丕的散文进行归类,分层次集中论述总结出其散文的文学价值所在,以及政令类散文的特点。在曹丕散文的艺术成就方面,突出其情与理创作实践、个性与文风的联系、引领文学审美的实践与大胆创新。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后人开辟新路的同时,也开启了散文发展划时代的文学新风气。第六章主要对曹丕的理论建树方面,进行总体上的评价和肯定。曹丕的理论建树集中在文学批评和建立在儒法两家并举治世思想的基础上的政治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形成毫无疑问地推动了文学艺术领域,以及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转变,以及新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曹丕尤其是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单单是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直到今日还对今人颇具指导意义,理应值得今人的肯定。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Jian'an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much attention and concer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hree is opened up a new literary style keys, became the object of many scholars to study. However,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ree CAOS'research, on Cao Pi, Cao Zhi, Cao Cao, imbalance exist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ree. The past ages of Cao Cao and Cao Zhi's research relatively heavy weight, and literary studies on Cao Pi are relatively small.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from Cao Pi's biography and the time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ata, briefly restore the life of Cao Pi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ra and the political, literary background. Cao Pi grew up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ts political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using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track of Cao Pi, political development,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of Cao Pi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order to master the preliminary overall, the role of Cao Pi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 and the.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o Cao Pi in political field in the growth process, as well as his literary life. In order to interpret Cao Pi from Prince a dispute, Jianzuo throne, to the ruling as, to affirm hi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re obtained. Through his many scribes Jian exchange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explore its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literary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established as the inevitable in Yexia literatis in the leadership.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erpretation of Cao Pi's poetry,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major aspects of style, content, achievement in poetry,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unique style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artistic innov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ao Pi poetry not only has the Jianan style, and made creative achiev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The fourth chapter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Cao Pi Fu,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system and content, to illustrate its Fu become lyrical and small Fu process short, the previous Fu structure of the breakthrough. Cao Pifu to his skillful language skills, emotion, image lifelike, leading to the return of poetry Fu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Cao Pi to the emperors have appeal, affects the Jian'an writers created a lot of lyric prose, and actively lea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 Fu actively forward development step. The fifth chapter of Cao Pi's prose, is the literary forms to express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he carrier, but also for its political service tool. But Cao Pi's prose is not only into a lot of political factors, but also often reveal a simple warm and breath of life. The first chapter of Cao's prose are classified, layered on summed up his prose literary valu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of the decree. In the Cao Pi prose artistic achievements, highlighting its reason and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tyle of writing practice link, leading practice of literary aesthetic and bold innovation. All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later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lso open the new atmosphere of literary prose development epoch. The sixth chapter of Cao Pi's theory of overall evaluation on achievements, and certainly. Cao Pi'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two of these two kinds of theory formation, no doubt to promote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changes, and the new value idea, esthetic idea form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Cao Pi's contribution,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until toda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rather, should be worth affirmation.
引文
①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于,第660页。
    ②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③ 吴云,张燕瑾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89-90页。
    ① 谭正璧:《新编中国文学史》,光明书局1935年8月版,第86-97页。
    ②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9月版,第159-160页。
    ③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第210页。
    ④ 吴云,张燕瑾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97页。
    ① 张新建:《曹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137页。
    ② 孙明君:《建国以来曹丕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5年,第7期。
    ①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四库全书本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0-860页。
    ① 曹植:《文帝诔》。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89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④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⑤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⑥ 徐公持:《曹丕》,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第243页。
    ⑦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 曹丕:《剑铭》,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②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②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③ 曹丕:《于谯作》,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④ 曹丕:《大墙上蒿行》,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⑤ 曹丕:《剑铭》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⑥ 曹丕:《典论·自叙》,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88页。
    ② 曹操:《蒿里行》。
    ③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② 曹丕:《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③ 曹丕:《又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载记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卷一百二十一。
    ② 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③ 杨修:《答临淄侯笺》。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4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王王彰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5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荀或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7页。
    ⑤ 曹丕:《定正朔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⑥ 曹丕:《轻刑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①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衮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3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④ 曹丕:《取士不限年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3页。
    ⑥ 曹丕:《鹈鹕集灵芝池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① 曹丕:《下诏赐华歆衣》,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② 曹丕:《赐桓阶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③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41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页。
    ⑤ 曹丕:《与王朗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①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秦汉文学》上册第二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②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窦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4页。
    ③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65页。
    ①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单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七十八。
    ②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单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七十八。
    ③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1页。
    ④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1页。
    ⑤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⑥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1页。
    ⑦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梁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⑧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侯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七十八。
    ① 张仁忠:《中国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②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四十九。
    ③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4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续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五十九。
    ③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董卓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七十二。
    ④ 王粲:《七哀诗》。
    ⑤ 曹操:《蒿里行》。
    ⑥ [晋]陈寿:《三国志·荀或传》,注引《曹满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7页。
    ⑦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袁绍传》,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8页。
    ① 曹操:《置屯田令》。
    ②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页。
    ①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六十七。
    ③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页。
    ④ 清议,本是察举、征辟制度中,乡里对文士品学的评判,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而今用来评判政治。
    ⑤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⑥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页。
    ①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满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4页。
    ③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7页。
    ⑤ 曹植:《白马篇》。
    ⑥ 曹植:《杂诗》其五。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②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③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① 曹操:《善哉行》。
    ② 曹丕:《典论·论卻俭等事》,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③ 曹丕:《芙蓉池》,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④ 曹植:《赠白马王彪》。
    ⑤ 曹植:《神龟赋》。
    ⑥ 曹植:《节游赋》。
    ⑦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 刘师培,舒芜校点:《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① 曹操:《建学令》。
    ②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页。
    ③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邢颙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十二。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朱建平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二十九。
    ⑥ 吴质:《答太子笺》,引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66页。
    ⑦ 钟嵘:《诗品序》。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④ 董家平:《骨肉相残孰是孰非》,《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⑦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注引鱼豢,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②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邯郸淳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9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邢禺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2页。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卷三十七。
    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邢禺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2页。
    ① 钟优民:《曹植新探》,安徽:黄山书社,1984年版,第37页。
    ② 曹操:《戒子植》。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邢禺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2页。
    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吴质传》,注引《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7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67页。
    ② 曹丕:《报崔琰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
    ③ 张作耀:《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阎缵传》,引自《理愍怀太子冤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列传第十八。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程昱传》,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6页。
    ⑥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① 郭沫若:《论曹植》,见《历史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页。
    ③ 张作耀:《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④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页。
    ①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 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页。
    ⑥ 余华青:《权术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58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5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6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8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5页。
    ④ 曹丕:《诏答吴王》,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页。
    ⑥ 曹丕:《诏责孙权》,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① 曹丕:《伐吴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4-85页。
    ④ 曹丕:《诏王朗等三公》,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4-85页。
    ⑥ 曹丕:《至广陵于马上作》,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① 郭沫若:《论曹植》,见《历史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②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 曹丕:《交友论》,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7页。
    ③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郑孔荀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七十,第六十。
    ① 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
    ② 曹丕:《又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③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7页。
    ⑤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①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 曹丕:《与王朗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③ 曹植:《与杨德祖书》。
    ④ 繁钦:《与魏文帝笺》,引自《文帝集序》。
    ① 曹丕:《与吴质书》,文选题名为《与朝歌令吴质书》。
    ② 曹丕:《又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① 范宁:《博物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5页。
    ② 曹操:《建学令》。
    ③ 钟嵘《诗品序》。
    ④ 曹植:《与杨德祖书》。
    ⑤ 钟嵘:《诗品序》。
    ① 吴质:《答太子笺》,引自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66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②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7页。
    ① 魏宏灿:《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论》,《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② 钟嵘:《诗品序》。
    ③ 曹植:《与杨德祖书》。
    ④ 胡大雷:《诗人文体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① 曹植:《与杨德祖书》。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56页。
    ③ 曹植:《公宴诗》。
    ④ 应玚:《侍五官中朗将建章台集诗》。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② 魏宏灿:《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论》,《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①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① [元]杨维桢:《赵氏诗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7页。
    ① 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②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钟嵘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③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1页。
    ④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①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4页。
    ②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③ [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① [清]钱泳:《履园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5页。
    ②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一卷,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③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④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1页。
    ⑤ [明]谭元春:《古诗归》卷七,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⑥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页。
    ② [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③ [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④ [宋]姜夔,郑文校点:《白石诗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0页。
    ① [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8页。
    ②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①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② 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1年版,第226页。
    ③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④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⑤ 贺拉斯:《诗学·诗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①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八,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7页。
    ② 张佐邦:《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③ [梁]钟嵘著,吕德坤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① [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②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69页。
    ③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②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页。
    ③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页。
    ④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②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6页。
    ③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④ 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⑤ 冯逸,乔华校点:《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3页。
    ② [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③ [梁]钟嵘著,吕德坤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① [明]谢榛,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② [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①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一百二十六。
    ② 班固:《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卷六十六。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0页。
    ① 王瑶:《中古文学风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版,第2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7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3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76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9页。
    ② [清]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9页。
    ①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三,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9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9页。
    ②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70页。
    ③ [清]陈柞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① 朱佳徵:《乐府广序》,引自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②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① 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34页。
    ② 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91页。
    ③ 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93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0页。
    ① 魏宏灿:《曹丕的文学实迹》,《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页。
    ①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②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①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①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7页。
    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改书》,引自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①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2页。
    ① [清]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3页。
    ②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③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②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4页。
    ①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② 余冠英:《魏晋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页。
    ① [清]钱泳:《履园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5页。
    ②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一卷,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③ [清]朱嘉徵:《乐府广序》,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页。
    ④ [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一卷,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页。
    ② 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①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② 曹丕:《典论·自叙》。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①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④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78页。
    ⑤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⑥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⑦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4页。
    ⑧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⑨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①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② [明]陆时雍:《古诗镜》卷四。
    ③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4页。
    ④ 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⑤ [明]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⑥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⑦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
    ⑧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③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④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⑤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① 王瑶:《中古文学风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版,第2页。
    ② 胡适:《谈新诗》,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506页。
    ③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①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自《乐府题解》,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2页。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9页。
    ②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④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⑤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8页。
    ①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②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五。
    ③ 班固:《汉书·夏侯胜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七十五。
    ④ 张溥辑:《蔡中郎集》卷一。
    ⑤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⑥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7页。
    ① 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见《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9页。
    ②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② 刘邵:《人物志·原序》。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0页。
    ④ 托尔斯泰著,丰陈宝译:《艺术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46页。
    ①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②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9页。
    ①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① 董家平:《曹丕赋释疑解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第33页。
    ②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①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卷八十四。
    ①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八十上,第七十上。
    ③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① 林庚:《唐诗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4页。
    ②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①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228页。
    ②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①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页。
    ①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引自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① 郭英德,谢思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6页。
    ① [汉]班固:《两都赋》,引自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页。
    ② [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6页。
    ③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引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81页。
    ④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⑤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页。
    ①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页。
    ② [明]朱承爵:《存徐堂诗话》。
    ① [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7页。
    ②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③ 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①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②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③ 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题作《太宗论》。
    ③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题作《论孝武》。
    ① [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④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① 《文选》卷四十二题作《与朝歌令吴质书》。
    ②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① 曹丕:《又与吴质书》,引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卷五。
    ③ 曹丕:《又与吴质书》,引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④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⑤ 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67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评》卷二,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页。
    ①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四十。
    ①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① 《全三国文》据唐须敬宗《文馆词林》题作《以郑称授太子经学令》误,与曹睿被立太子时在黄初七年不符。
    ② 曹丕:《又与吴质书》。
    ①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论文杂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① 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版,第四章。
    ①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279页,引(宋)《蔡绦诗话》。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①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② 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三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及酒之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1页。
    ④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3页。
    ⑤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引自清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上海:上海文瑞楼影印本,第一册。
    ⑥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骈文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① 参看谭家健:《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载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②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③ [清]姚鼐著,林纾评:《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4页。
    ① [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引自王先谦:《释名疏证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16页。
    ② 吴承学;刘香兰:《诏令类文体(一):诏书》,载于《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① 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① 黄晓毅:《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载于《文史哲》,1998年,第6期。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① 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67页。
    ② 黄晓毅:《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载于《文史哲》,1998年,第6期。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②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③ 张作耀:《曹操评传》,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4页。
    ① 曹丕:《与吴监书》,严可均:《全三国文》题作《诏群臣》。
    ① 河北师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引《答魏太子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
    ③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② 曹丕:《又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③ 曹丕:《叙事》,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
    ④ 卫凯:《受禅表》,引《全三国文》卷二十八。
    ⑤ 样永俊:《禅让政治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矫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2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矫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2页。
    ③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④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⑤ 董家平:《文心雕龙注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七。
    ②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 《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三题作《百辟宝剑铭》,只有前两句和最后两句,《艺文类聚》卷六十题为《魏文帝露陌刀铭》,只有前六句。参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④ 曹丕:《铭剑》,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⑤ 曹丕:《露陌刀铭》,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①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引自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
    ① 曹丕:《武帝哀策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② 董家平:《文心雕龙注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6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0页。
    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9页。
    ① 张可礼:《三曹年谱》引《三国志·献帝纪》,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0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1页。
    ①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
    ① 曹丕:《缺名》,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② 曹丕:《失题》,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0页。
    ③ 曹丕:《缺名》,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④ 曹丕:《缺名》,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⑤ 曹丕:《佚句》,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
    ⑥ 曹丕:《失题》,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⑦ 曹丕:《缺名》,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6页。
    ① 曹丕:《失题》,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② 曹丕:《缺名》,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页。
    ① 曹丕:《论卻俭等事》,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② 张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题辞》。
    ③ 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辛毗传》,注引《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5页。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② 张溥辑:《梁简文帝集》卷一
    ③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②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页。
    ③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④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潮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页。
    ① 张溥辑:《蔡中郎集·陈政要七事疏》卷一
    ②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③ 章培恒:《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期。
    ④ 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⑤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⑥ 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① 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③ 陆一凡:《文艺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④ 《魏志·王粲传》,注引《文选》四十。
    ⑤ 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
    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页。
    ② 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③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④ 曹丕:《秋胡行》其一,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 [汉]班固:《两都赋序》,引自《文选》卷一。
    ② [汉]扬雄著,陈促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页。
    ③ [汉]蔡邕:《蔡中郎文集·陈政要七事》。
    ④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6页。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②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③ 宋濂:《宋学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五十一。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② 王允:《论衡·案书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页。
    ③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①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②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①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②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01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引《周易·系辞》,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① 管子著,李山译注:《管子·内业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8页。
    ②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③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① 曹丕:《又与吴质书》,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② 曹丕:《典论·论文》,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③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引自《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④ [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7页。
    ①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② 杨雄:《法言·吾子》。
    ③ 曹操:《度关山》。
    ④ 曹丕:《秋胡行》其一,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⑤ 郭沫若:《论曹植》,见《历史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27页。
    ① 曹丕:《典论·论卻俭等事》,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② 曹丕:《芙蓉池》,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③ 曹丕:《令诗》,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④曹丕《追崇孔子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 曹丕:《以郑称授太子经学令》,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页。
    ③ 陈寿:《三国志·魏书·杜畿传附杜预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8页。
    ④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4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01页。
    ⑥《隋书·牛弘传》卷四九,引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
    ⑦ 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页。
    ⑧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⑨ 曹丕:《答孟达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① 曹丕:《取士不限年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② 曹丕:《鹈鹕集灵芝池诏》,见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1][清]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张溥,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张可礼:《三曹年谱》,山东:齐鲁书社1983年版
    [5]陈庆元:《三曹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夏传才、唐绍忠:《曹丕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8]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丁晏辑,叶菊生校订:《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11]章新建:《曹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徐公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3]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张作耀:《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钟优民:《曹植新探》,安徽:黄山书社,1984年版
    [17]聂文郁:《曹植诗解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董家平:《建安七子诗译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1]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5]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6][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8]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9]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0]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1]王瑶:《中古文学风貌》,棠棣出版社,1951年版
    [32]刘师培:《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
    [33]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张仁忠:《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郭英德,谢思炜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8]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0]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1]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3]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钟涛《雅与俗的跨越—汉魏六朝及元代文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6]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9]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0]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潮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1]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2]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5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5]余华青:《权术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梁]刘勰:《文心雕龙》,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9]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0]董家平:《文心雕龙注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钟嵘著,吕德坤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2][梁]钟嵘著,曹旭集注:《钟嵘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4][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5][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6][宋]姜夔,郑文校点:《白石诗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67][元]杨维桢:《赵氏诗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8][清]钱泳:《履园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9][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0][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71]逯钦立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2]余冠英:《魏晋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73]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4]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1年版
    [75]贺拉斯:《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6]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7]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78][清]李兆洛《骈体文钞》,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9]将伯潜、将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版
    [80]吴云:《历代骈体文名篇注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1]王琳:《六朝辞赋史》,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2]程怡《汉魏六朝诗文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骈文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86][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87][清]姚鼐:《古文辞类纂》林纾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9]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0]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1]胡大雷:《诗人文体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93]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94]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7]陆一凡:《文艺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98]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9]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0]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2]张佐邦:《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3]托尔斯泰著,丰陈宝译:《艺术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4]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
    [105][宋]蔡绦《西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6][明]谢榛,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07][清]王夫之,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8][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9][清]钱泳:《履园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0]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年版
    [11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2]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13]林庚:《唐诗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14]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5]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1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8]范宁:《博物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9][汉]扬雄撰,汪荣宝编,陈促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20]王先谦:《释名疏证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21]冯逸,乔华校点:《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2]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