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过去20年我国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同气侯变暖之间的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全球气温的显著升高,特别是近20年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我国受全球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为例,利用农业统计资料,结合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等,分析1980年~2001年20年间我国东北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种植结构变化同温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过去20年里,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气温变化显著,各项热量指标均显示温度呈波动中增加的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一致。在时间上,1984年、1987年、1994年和1997年是增温过程中4个重要的转折点。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温度增幅显著增加的趋势。全省温度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次之。
     (2) 1980~2001年水稻播种面积在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种植比例增加36%(1980年代为6%,到2000年为39%)。小麦在三种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47%下降到9%;玉米的播种面积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的相对比例一直保持在52%左右。过去20年中,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
     (3) 过去20年里,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同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过去20年里,随着气温的升高,喜暖喜湿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种植北界已经移至52°N的呼玛等地区;玉米作为另一种喜暖的粮食作物,由于对水分的要求较之水稻低,因此主要表现出了向北扩展的趋势;而小麦作为喜寒的粮食作物,在温度,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显著的北退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和近20年来全球变暖、黑龙江省地区气温显著增加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温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在时间上,种植比重的变化相对于积温的变化有大约1~2年的时滞。
Global wanning during the 20* century, especially the impacts for the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worldwide. A case study is made in this pap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of main grain crops' structure and global wann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ground based climate data during 1980 to 2001. the analysis shows:
    (1) All the thermal indexes indicat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1984, 1987, 1994 and 1997 are 4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for the wann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wanning increase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of the province. Sonnen Plain is the most remarkable area of the province.
    (2) Wheat, corn, rice are three main crops plan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temperature, the seed areas of rice has broadened from 2*105hm2 to 16.06* 105hm2, wheat has deduced from 20.379* 105hm2 to 5.9xl05hm2, and the area of corn has been escalating. Thus the planting structure has been changed from wheat and corn dominate to the corn and rice dominate in the past 20 years.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rops' structure and the global warming is very evidently. The northern planting boundary of ri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extended to 52?N at north, and been pushing towards the east The borderline of com advanced to the north. At the meantime, the seed areas of wheat are retreated northward. The change of crops' structure is 1-2 years lagged behind the temperature change.
引文
[1] David B. Lobell and Gregory P. Asner.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ricultural Yields[J]. Science. 2003, 299: 1032.
    [2] David B. Lobell and Gregory P. Asner. Response to Comment on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icultural Yields" [J]. Science. 2003, 300: 1505c.
    [3] Lianhong Gu. Comment on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ricultural Yields" of total national production" [J]. Science. 2003, 300: 1505b.
    [4] IGBE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 a planet under pressure (IGBP SCIENC 4). 2001.
    [5] IPCC, Emissions Scenarios,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Ⅲ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s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Press. 2000.
    [6] Pierre COUR,徐清海,阳小兰,梁文栋,东北平原海伦空气孢粉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12月,371—377
    [7] Richard A. Johnson, Dean W. Wichem.[美]实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8] 陈峪,2001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气象,第28卷,第4期
    [9] 陈立亭,祖世亨,王育光.黑龙江省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农业气候依据[J].黑龙江气象.2001(2):2-5..
    [10]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周秀骥.李维亮.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第56卷.第3期.1998年6月.257—271.
    [11] 方修琦,盛静芬.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自然资源学报.2000(7),213—217.
    [12]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满志敏.张雪芹.张丕远.王维强.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第四纪研究.第22卷.第2期.2002,3.166—173.
    [13] 耿文良,冯瑞英.中国北方粳稻品种志[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 龚道溢.王绍武 1998年: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气象,第25卷,第8期,3—5.
    [15]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农业年鉴.(1985—198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86.
    [16]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经济统计年鉴.(1988—199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1993.
    [17]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987—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1998.
    [18]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经济统计年鉴(1988-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2001.
    [19]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0] 霍治国、钱拴、王素艳、姜玉英、陆均天、孙家民,2001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6月,3—7
    [21] 季国良.吕兰芝.格尔木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多年变化.高原气候.1997,2.30—35.
    [22] 矫江,耿立清,许显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及其对策[J].中国稻米.2000(4):36-37.
    [23] 矫江.黑龙江省水稻发展问题[J].垦殖与稻作.2002(2):3-6.
    [24] 金志凤.李松平.毛裕定.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与气候变化.浙江气象2002.23.(1)
    [25]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地理科学,2000年4月,115—120
    
    
    [26] 李志坚,胡跃高,草业展望及其东北地区发展前景,中国草地,第24卷,第2期,63—69
    [27] 李久生,北方地区干旱变化趋势,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9月,42—51
    [28] 李小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998,2.24—31
    [29] 刘先勇,袁长迎,段宝福,周方洁.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30] 刘传凤,高波,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分析,吉林气象,1999年,第1期,2—6
    [31] 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291-293.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21(4)
    [32] 刘湘南1,许红梅,基于RS、GIS的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国土资源遥感2001(1)
    [33]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陈广善.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地理科学.2002,10.513—519.
    [34] 刘玉梅.韩英.高洪程.大庆市日照的统计特征.黑龙江气象.1999.27—28.
    [35] 裘国旺.王馥棠.气候变化对我国江南双季稻生产可能影响的数据模拟研究.应用气象学报.第9卷.第2期.1998年5月.151—159.
    [36] 倪健,李宜垠,张新时,从生态地理特征论中国东北样带(NECT)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生态学报,1999年9月,622—629
    [37] 任炳忠,赵卓,郝锡联,东北地区危害农业、林业的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年2月,20—24
    [38] 任国柱,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9月,第17卷,第3期,21—25
    [39] 宋玉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地理科学,2002年12月,655—659
    [40] 苏永春,勾影波,张忠恒,张崇邦,东北高寒地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特征研究,生态学报,2001年10月,1613—1619
    [41] 石瑞香,康慕谊,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36卷,第5期
    [42]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2,32(4):322-323.
    [43] 石宇虹等:沈阳地区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04,32(2):90-93
    [44] 史培军.王静爱.谢云.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
    [45] 孙玉亭,祖世亨.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46] 唐国平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地理学报.2000第55卷第2期
    [47] 覃峥嵘.南宁日照时数减少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广西气象.1999,6.38—40.
    [48] 王建国,乔云发,王守宇,高崇升,曲际春,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年1月,308—311
    [49] 王敬方,吴国雄,持续性东北冷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大气科学,1997年7月,523—532
    [50] 王馥棠等.农业产量气象模拟与模型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51] 王馥棠.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M].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55-766.
    [52] 王馥棠.气候变暖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第1期.40
    
    —44.
    [53] 王绍武.蔡静宁.慕巧珍.朱锦红.谢志辉.董文杰,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学报.第17卷,第4期.2002,7.415—422
    [54] 吴正方,东北地区植被过渡带生态气候学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4月,219—225
    [55] 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地理学报2001,56 (6)
    [56] 谢云.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J].资源科学.1999,21(6): 14-17.
    [57] 薛正平、李军、杨卫星,1998年洪涝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上海农业学报,1998,14(4),83—86
    [58] 徐斌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9,18(4)
    [59] 夏祥鳌.王馥棠.大气环流模式与春玉米生长模拟模式联接的影响评估模拟试验.应用气象学报.第11卷.第3期.1998年9月.247—252.
    [60]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1-2.
    [61] 张军涛,艾华,于长英,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9月,234—239
    [62] 张庆阳,胡英,田静.IPCC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评估综述[J].环境保护.2001(5):39-41.
    [63] 张厚,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第21卷第1期
    [64] 张厚瑄.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我国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问题.中国农业气象.200021(2)10-11
    [65] 张丽娟.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14(4)
    [66] 张明.朱会义.何书金,典型相关分析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地理研究200120(6)
    [67]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冰川东土.2003,4.157—164
    [68] 张宇.王石立.王馥棠.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数据模拟研究.应用气象学报.第11卷.第3期.2000年8月.264—270。
    [69] 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从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看20世纪温度增暖.地理学报.2002.11.631—638
    [70] 郑华,屠乃美.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栽培技术[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72] 朱其文.程红军.长春市近40年月季云量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吉林气象.1999.6—9
    [73] 邹立尧,赵秀兰.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背景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0(1):34-38.
    [74] 邹丽尧,马静娴,周嘉陵,东北北部冷暖旱涝趋势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1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