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精简城镇人口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本文以浙江省档案馆所藏档案为基础,结合调查访谈所获资料,对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随后的“大跃进”运动却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的困难。激进的工业化不仅使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也使短期内城镇人口出现了非正常的膨胀,国家财政和市场供应压力巨大。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精简城镇人口。
     精简城镇人口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浙江省在精简工作中,无论是城镇人口减少的绝对数,还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下降率,在全国各省份中都处于中上水平。历时三年多的精简工作,涉及到浙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从地区情况看,除台州地区本身人口较少外,其他几个地区被精简的城镇人口分布较为均匀。从各部门情况看,由于相互间部门特性的差异,被精简的人口数和构成也各不相同。关于浙江省被精简的人口数,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档案资料中出现了不同的数据。综合考实,全省被精简城镇人口数应为92.3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构成则相当复杂。
     安置是精简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安置政策的落实,直接关系到精简工作的整体进展以及整项工作的实效。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安置政策和措施。就安置的政策和措施本身而言,兼顾到了精简时以及精简后的各个环节,较为完善。然而,这一系列安置政策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特点,乃至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久悬而不能彻底解决。
     精简工作造成了三个层面的不同结果。就政策层面而言,精简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就社会层面而言,大量人员离开城镇,进入农村,给城镇、农村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就个体层面而言,精简改变了全国两千多万人、几百万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尽管从1965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政策,对部分被精简人员进行救助,但由于救助的水平较低,且只涉及到少部分被精简人员,因此这些救助政策并未真正改善被精简人员的生活境况。时至今日,当年的被精简者由于在精简中失去了工作,同时失去了相应的社会保障等,以至生活普遍困难,个人养老及家庭子女问题突出。
     精简城镇人口,是一次“政治主导”下的人口“逆迁徙”。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在政策层面取得成功,是执政党的社会动员,国家体制、城乡差异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Reducing urban population is a key policy and measu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readjustment of China in the early1960s. Based on files and documents collected at Zhejiang Provincial Archives and other materials obtained by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results of urban population reduction and residual problems at Zhejiang provinc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termined to develop industry, especially heavy industry fir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set the primary founda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However, the succeeding "Great Leap Forward" campaign resulted in heavy difficulti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This radical industrialization not only heavily disrupt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but also resulted in an abnormal expans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a short time and thus imposed great stress to national finance and market supply. The way to get out of this situation is to conduct overall readjustment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reducing urban population then turned into a key measure.
     Urban population reduction is a nationwide task an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work, the achievements Zhejiang province obtained, both the absolute reduced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descent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in general population, ranked above average among all Chinese provinces. The population reduction task lasting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involved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different places of Zhejiang province. Analyzing from regions, reduced urban population at different regions are equally-distributed, except for Taizhou which has less inhabitants itself. As for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reduced population and the compositions hereof are different from one department to another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As for the actually reduced population at Zhejiang, different documents give different data due to different statistics means and other reasons. anyway,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total reduced urban population of Zhejiang in general should be923,000, however, the compositions of these923,000population are rather complex.
     Rehousing is a key link of this task. The execution of rehousing polic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overall progress a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reduction task. Therefore,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et up a series of detailed rehous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s for thes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emselves, they took various during-reduction and post-reduction link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were relatively perfect. Nevertheless, these rehous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ppeared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during the execution and left a great many of problems and questions which have seldom been thoroughly solved by now.
     The reduction gave rise to three difffernt effects. Looking from the policy field, the reduction has obtained its designed target and thus is successful. Then looking from the society, a great number of urban residents left their homelands for the rural and thus brought various impacts to the urban, rural even the whole society. As for individuals, the reduction changed the surviv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destinies of more than20million people and several millions of families. Although many policies were formulated by the central and different local governments since1965in order to subsidize part of reduced population, such subsidy involved only a few reduced people due to the low subsidizing standard. That is to say, these subsidizing policies haven't truly improved the lifes of these reduced people. Even today, those reduced people who lost jobs as well as related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welfares during the reduction are still with living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ir pensions, families and offsprings
     The urban population reduction is a "reverse migration" driven by "political instructions" and its success at the policy aspect is jointly contributed by various elements such as the social encouragement from the executive party, the national system, the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引文
《认清形势,掌握主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页。
    ①李若建:《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
    ②除上述有关城镇人口数量以及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外,还可以以精简的平均数作一比较。1959年中国行政区划进行大调整后,从1959年到1969年,全国省级行政区划30个,按照全国精简22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划精简的人口在73万左右。浙江精简的人口近100万,高于全国平均精简水平,因此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
    ①王学典:《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②《百年潮》记者:《如何看待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百年潮》2009年第10期。
    ①柳随年等:《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回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②柳随年、吴群敢:《“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柳随年、吴群敢:《“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第112页。
    ④ Coale Ansley J: 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1952-1982.Committee on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4)。(安斯利·科尔:《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美国全国学术出版社1984年版。
    ⑤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⑥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
    ①李若建:《中国人口迁移统计失实原因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3期。
    ②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移初步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③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十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④李若建:《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
    ①陈理:《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②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二资印刷,第380至382页。
    ③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①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前言)第7页。
    ③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前言)第7页。
    ④罗平汉:《三年困难时期的人精减》,《文史精华》2003年第4期。
    ⑤罗平汉:《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②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③陈建兰:《1961-1963年中国城镇人口精简浅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④刘松林:《浅析1957至1963年国家职工人数波动的原因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党史纵横》2003年第期。
    ①郑美霞:《试论困难时期的职工精简与城镇居民圧缩》,《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苏维民:《杨尚昆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城市人口》,《百年潮》2008年第10期。
    ③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探索》2007年第3期。
    ④曹树基:《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⑤李庆刚:《十年来“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⑥张善余:《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
    ⑦柳森:《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评述》,《北京党史》2010年第1期。
    ⑧柳森:《1961196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⑨王义跃:《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的精简工作》,《当代浙江研究》2009年8月版。
    ①南京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通硕士论文:《“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过程研究》。
    ②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③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④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台湾政治火学东亚研究所的刘兆崑的《中国大饥荒时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综述与解读》一文就对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死亡人口数进行了研究。
    1[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页。
    2艾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关于实证研究尤其是在当代史研究范围内重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参见朱珏:《近十年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述论》,《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有关国民经济调整的有关内容,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至342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①浙江省民政厅编:《浙江省行政区划》,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至49页。
    ①雷颐:《国史研究:史学新亮点》,《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0日。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1992年版,第2页。
    ③《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0至701页。
    ④有关各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论述,参见高伯文:《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与城乡关系》,《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9期。
    ①关于1949年后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问题,可参见张兴茂:《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204页。
    ③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306页、第308页。
    ②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
    ②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31、146页。
    ③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144页。
    ①高指标、高估产、浮夸风: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期间,对农业生产领域中各种农产品产量提出过高的指标,对各种农产品产量作出过高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虚报农产品产量,造成国家依照这些虚报的产量制度的征收粮食额度严重超出实际产量,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
    ②一大二公: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人民公社”第一规模要大,第二公有化程度要高。这种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做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490贝。
    ①有关数据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491页。
    ②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32、195页。
    ③国家统汁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32、195页。
    ④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96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322页。
    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第232页。
    ③《鼓足干劲跨进新的一年——全省农民力争农业火跃进》,《浙江日报》,1958年1月1日。
    ④《省委关于全省三级干部大会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第319页。
    ⑤《省委关于创造万斤水稻丰产典型经验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第317页。
    ①浙江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浙江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②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浙江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数据参见《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编委会编:《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数据参见《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编委会编:《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第460页(附录)。
    3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浙江卷)》,第84页。
    ①数据参见《浙江T业发展五十年》编委会编:《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第459页(附录)。
    ②有关原始数据参见浙江省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附录。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41至142页。
    ②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96页。
    ③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220至223页。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汁年鉴(1984)》,第32至34页。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32页。
    3浙江省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第394至396页。
    ①《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编委会编:《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第5页。
    ②金延锋主编:《历史新篇——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49-1978)(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页。
    ③有关中苏关第恶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参见孙其明:《中苏关系的演变与中国经济——二论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政府工作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8灭。
    ①据统计,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19.5%,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因而城市居民大均消费量减少15.3%,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477页。
    ②有关数据可参见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562页。
    ③参见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95页。
    ①“瓜菜代”指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用一部分粮食和野菜一起煮饭吃、用青菜和南瓜等代替粮食以维持生活。
    ②“增饭法”指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全国各地都在寻求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的方法。提出了一些主要的方法,如所谓的双蒸法:办法之一是将米放进罐内十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水3斤3两,用猛火蒸40分钟即可。办法之二是将米十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即可。双蒸法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能增加40%以上。
    ③《坚决压缩粮食销量大抓节约粮食工作》。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2-3。
    ④《当代中国》从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⑤关于困难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的估算,学界提出不同的数据。中山大学的李若建估算人数在11530万至2470万之间,参见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美国人口学家科尔的估算在2700万左右,西安交通大学的蒋正华的估算在1700万左右,而中共中央党校的李成瑞对前面两位学者的数字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的估算数为2200万左右,参见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⑥有关数据参见浙江省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第119页。
    ①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② 《省委转发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党组关于积极组织收入,节约不必要的支出,支持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0年20卷-013。
    ①1961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城镇人口的平均口粮供应下降15.3%,而浙江省下降的比例为20%—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②《十年总结》,《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1页。
    ③关于八字方针的提出,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至337页。
    ④《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控制数字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609页。
    ⑤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⑥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第297页。
    浙江省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第122页。
    ①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版,第192页。
    ①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194页。
    ②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195页。
    ③《三万余F放十部战斗在农业第一线》,《浙江日报》1961年1月4日。
    ④《省委今冬明春工作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1—1960.12)》,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977页。
    ⑤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204页。
    ⑥有关内容可参见《关十某些地区将全民所有制企业不恰当地转为集体所有制问题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213至216页。
    ⑦金延锋主编:《历史新篇——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49—1978)》,第547页。
    ①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205至206页。
    X参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当前基本建设几个问题的紧急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172至173页。
    ③参见《省委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一九六二年基本建设初步安排的紧急通知>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197至198页。
    ④参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切实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妥善保管、处理停建、下马基建单位和关闭、停产企业的物资的紧急指示>的补充指示》,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242至243页。
    ⑤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⑥《关于解决工矿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草稿)》,《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99页。 五定:即定基本建设规模和产品方向:定生产任务:定人员机构;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原料、材料、燃料的供应。
    ①五包:即包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包工资总额;包成本;包上缴利润;包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②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第209页。
    ①《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131页。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至265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93页。
    ①这里“市镇人口”的概念是延用了王嗣均主编的《中国人口·浙江分册》第八章“人口城镇化”中所采用的概念,与城镇人口有所区别。这里的“市镇人口”是按市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不含市辖县)的总人口统计的,城镇人口足按市区与镇区范围的非农业人口统计的。两个概念有一定区别,但从市镇非农业人口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推断出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动情况。
    ②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采取非常措施解决当前食油供应问题的紧急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第354页。
    ②有关数据来源:《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劳动部常组关于一九五八年劳动工资的基本情况和一九五九年劳动工资的基本情况和一九五九年劳动工资的安排意见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第361页。
    ③《省委关于当前市场问题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第621页。
    ①参见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浙江卷)》,第25至26页。
    ②参见《省委二届十三次全会讨论中央八届七中全会指示精神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第590页。
    ③参见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火跃进”运动(浙江卷)》,第26页。
    ①转引自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81页。
    ②有关数据参见王嗣均主编:《中国人口·浙江分册》,第88、192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270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14、193页。
    ②《省粮食厅党组关十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后多余劳动力调配处理意见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0年17卷-045。
    ③国家统汁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418页。
    ④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42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劳动力安排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至387页。
    ②《中共中央关十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17页。
    ③《中共中央批准国家计委党组、国家建委党组<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保证生产的措施>》,《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39页。
    ④《关于坚决地认真地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紧急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47页。
    ①参见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134页。
    ②《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33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批转习仲勋<关于中央各部门机构编制情况和精简意见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71至580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关十当前劳动力安排和职工工资问题的报告>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第589至607页。
    ①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139页。
    ②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138页。
    ③《关于安排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④《当前建设中的几项任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250页。
    ⑤“中央精简五人小组”指的是“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由安子文、习仲勋、马文瑞、钱瑛、刘仁组成,安子文任组长,习仲勋任副组长,统一领导精简工作,下统称“中央精简五人小组”。
    ⑥参见《中共中央转发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丁问题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274至287页。
    ① 《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办法》,《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②《动员城市人口下乡》,《陈云文选(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③参见《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中共中央关于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紧急指示》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
    ④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十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505至510页。
    ⑤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⑥《中共中央关十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617页。
    ⑦参见《关十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714至737页。
    ①参见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154页。
    ②转引自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160页。
    ① 《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②《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第462页。
    ③参见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255至256页。
    ①参见《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50至555页。
    ①《贯彻专员、市长会议精神各地开始整顿城镇人口》。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2-3。
    ②《省委关十粮食工作的指示》,《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第992页。
    ③《省委批转省委公办厅<关十半山钢铁厂劳动力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第1011至1012页。
    ④有关各地、各部门检查编制定员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浙江省档案馆所藏的有关档案资料,档案号:J106-003-243。
    ①《商业部门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支援生产战线的初步意见(讨论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02-175。
    ②五类分子:指的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以及其他坏分子。
    ③《商业部门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支援生产战线的初步意见(讨论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02-175。
    ④《关于全省财贸系统精简机构抽调劳动力支援生产第一线的意见和情况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9-6-024。
    1《商业部门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支援生产战线的初步意见(讨论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02-175。
    2《关于全省财贸系统精简机构抽调劳动力支援生产第一线的意见和情况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9-6-0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关于缩减基本建设队伍支援农业生产的联合通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整顿基本建设单位筹建机构和生产准备人员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20-141。
    ①《商业部门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支援生产战线的初步意见(讨论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02-175。
    ②《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后多余劳动力调配处理意见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0年17卷-045。
    1《中共瓯江水力发电工程委员会关于职工队伍整编方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1-9-112。
    2《中共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精简机构和今后编制人员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75-8-11。
    3有关数据可参见《关于今年一至十月份全省精简职工工作总结和继续精简职工工作的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78。
    4柳森:《1961—196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①《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继续压缩工业劳动力支援农业的决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1年15卷-006。
    ②《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的若干问题的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1年15卷001。
    ③参见《中共浙江省委整编小组办公室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二)》。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78。
    ④《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发生的几个问题的通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78。
    ①《省委批转<市委书访座谈会议纪要>》,《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123至124页。
    ②这一数据是根据上述各大部门1961年精简数相加的约等于数。另,虽然各大部门制订本部门第一步精简计划的时间不同,但从现有档案资料来看,大多集中在1961年的下半年,因此这些数据中一部分是1961年上半年已经实际精简的人数,另一部分是1961年下半年计划精简的人数。笔者一般根据两部分数据相加从而得出部门1961年精简的总人数,由于下半年的精简数大多为计划精简数,因此这个精简总数也应该称之为计划精简数。
    ①《关于成立省委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领导小组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3卷-027。
    ②《关于将原省委经济按职工和圧缩城市人口领导小组改为省委整编精简省委员会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3卷-026。
    ③《省委同意省委统战部“关于成立工商界方面的精简小组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3卷—028。
    ④《“关于成立文教界方面的精简小组的报告”的批复》。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3卷-029。
    1《省委一、二月份工作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169至170页。
    2《关十安置城镇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6卷—003。
    3《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文件》。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09—089。
    4 《霍士廉同地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记录稿)》,《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258页。
    5《转发“中央精简小组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有关精简工作的几点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6-032。
    6这一数据足在综合各部门1962年精简的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由于下文将对各部门的精简情况作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①《省委关于调整充实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7卷—016。
    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向全省第四届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334页。
    ①《关于动员十部和职工回乡的若十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0-8-58。
    ②《关于动员十部和职工回乡的若干规定》。资料来源:同上。
    ①《省委关于超额完成精简职工和继续完成减少城镇人口、吃商品粮人口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38卷-006。
    ②《关于整编精简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第434页。
    ③这一数字为大约的估计数,主要依据的是《省委关于超额完成精减职T和继续完成减少城镇人口、吃商口粮人口的报告》、《关于整编精简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关十三三年来精简工作的总结报告》中的数据以及根据省档案馆各部门精简资料中的数据计算而得出的大致数据。
    ①《在省委整编精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卷-0O1。
    ②《中共浙江省委整编小组办公室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二)》,档案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78。
    ①参见王嗣均主编:《中国人口·浙江分册》,第192页。
    ①《中共中央关十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505至506页。
    ①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①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第208页。
    ②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第208页。
    ③该精简数据是根据档案资料中杭州市和各专区每年的精简数据相加所得,同时与各地方志资料中所记录的精简数据相对吻合,故作此推算。
    1《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第604页。
    2《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第605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第469至470页。
    4王嗣均主编:《中国人口·浙江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5《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第469页。
    ②《在省委整编精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卷-001。
    ③有关数据可参见《关于在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城市下放人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2-15-028;《关于安置城镇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6卷-003;《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本省国营农场精简职工和安置这在城市的职工学生的初步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6-16-28等资料中有关数据。
    ①《全省整编精简会议资料之三:临安县青云公社现有农村吃商品粮人口还可圧缩百分之三十·七》。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21-73。
    ②《宁波地区抓组织机构,抓精减对象,抓工作进度,开展精减职工工作》,《整编工作情况(第1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21—156。
    ③《安吉县晓市镇动员城镇人口去农村安家落户的几种做法》,《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④《访谈记录1:杭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郁虎根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⑤《访谈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火爷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1《宁波地区抓组织机构,抓精减对象,抓工作进度,开展精减职工工作》,《整编工作情况(第1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2《访谈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访谈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访谈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3 《关于请批准某某精简回乡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8-048。
    ①《沈浪裕材料》。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13。
    ②《某县公安局同志违反精简政策迁回回乡家属》。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7-040。
    ③由于1960年代的档案资料都是以专区为单位进行归档,因此在文中笔者也采取了专区的考察方法。现在的湖州市当时归入嘉兴专区,舟山市、绍兴市归入宁波专区,丽水归温州专区,衢州归金华专区。
    1《水电系统整编方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4。
    2《关于地质系统精简劳动力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4。
    ①《中共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党组关于邮电部门调查组织精简人员的请示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9。
    ②《中共浙江省冶金工业厅党组关于再进一步压缩冶金省属企业职工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7。
    ③《中共浙江省煤炭工业厅党组关于调整劳动力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7。
    ①《中共浙江省机械厅,农机厅党组关于全省机械工业调整和精简劳动力问题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7。
    ②《省化工厅党组关十全省化工石油系统企业整编定点精简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8。
    ③《轻工业企业数整编精简方案(草案)(1961年9月13日修改本)》。资料来源:同上。
    ④《中共浙江省建筑工业厅委员会进一步整编精简劳动力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 J106-3-284。
    ①可参见《交通系统整编劳动力方案(草)》。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9。《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草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②参见《全省工业、基建、交通系统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精简职工方案(草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档案号:J114-16-032。
    ①《浙江省水产系统整编方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3。
    ①《浙江省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系统精简、调整、充实机构意见的函》。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106-003-278。
    ②《关于本省贯彻执行省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6。
    ③《全省林业系统劳动力整编方案说明》。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6。
    ④参见《关于水产厅系统工业企业整编精简方案的批示》、《关于林业厅系统工业企业整编精简方案的批示》、《关于粮食厅系统工业企业整编精简方案的批示》。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32。
    ①《中共浙江省商业厅党组、中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关于调整充实商业人员和精简商办工业、商业、畜牧场人员意见的联合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2。
    ②《关于整编机构和紧缩劳动力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3-282。
    ③有关数据可参见《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汁划(草案)分九大部门汇总表》。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④有关数据可参见《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草案)分九大部门汇总表》。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⑤《中共浙江省文化局(文联)党组关于文化系统整编工作的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5。
    ⑥《关十文化局系统事业一九六二年整编精简方案的批示》。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32。
    ①有关数据参见了《关于教育系统整编工作的初步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5。
    ②《省委批发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本省教育事业和精减学校教职工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235至237页。
    ①在《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草案)分九大部门汇总表》表中显示,1962年文教卫生系统精简总人数为39475人,除去文化与卫生系统的精简人数,教育部门的精简人数大约为3.6万人。
    ②《浙江省卫生厅整编劳动力方案表(1961年7月9月)》。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3-285。
    ③《关于卫生厅系统工业企业整编精简方案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32。
    ④有关数据可参见《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草案)分九火部门汇总表》。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⑤可参见《关于精兵简政中十部调整和处理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229至230页及《省属及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草案)分九大部门汇总表》。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等资料。
    ⑥《关于全省各级行政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387页。
    ①参见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志(第一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0页。
    ②《杭州市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精简工作简报(第2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③《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④《杭州市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精简工作简报(第26期)》。资料来源:同上。
    ⑤《杭州市广找门路安置家住城区的多余职工》,《精简工作简报(第6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余华地区和温州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各地区精简职T计划》。资料来源:同上。
    ③《金华地区和温州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④《金华县罗埠区根据人多地少的特点认真做好安置工作》,《整编工作情况(第5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⑤《金华地区交通运输业所有制的调整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整编工作情况(第2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金华地委精简领导小组对金华地区的机械工业企业作了进一步调整》,《精简工作简报(第6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⑥《金华地区和温州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7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②章志诚主编:《温州市志(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8页。
    ③《金华地区和温州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④《宁波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8期)》。资料来源:同上
    ⑤《各地区精简职工计划》。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002-134。
    ⑥《宁波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8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参见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台州市志(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9页。
    ②《台州地区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8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③《嘉兴地区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情况》,《整编工作情况(第28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嘉兴县积极安排城镇人员,效果显著》,《整编工作情况(第2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嘉兴县县属中等学校处理学生回乡支援农业生产》,《整编工作情况(第3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①《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8至509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9至471页。
    ② 《关十一九六三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③ 《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第555页。
    ④《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第597至598页。
    ①《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的若干问题的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1年15卷-001。
    ②《在省委整编精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卷001。
    ③《关于当前整编精简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38卷-001。
    ① 《关于超额完成精简职工和继续完成减少城镇人口、吃商品粮人口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38卷-006。
    ①《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506至507页
    ②《关十整编精简劳动力中的若十问题的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1年15卷-001。
    ③《中共浙江省委整编小组办公室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二)》。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78。
    ④《中共浙江省委整编小组办公室关于整编精简劳动力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二)》。资料来源:同上。
    ①《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国务院法规(1958)。
    ②《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1-13-115。
    ③《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十执行国务院“关于精减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十规定”的补充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13-20。
    ①《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十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507页。
    ②《浙江省粮食厅关于整编精简人员的粮食供应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3-29。
    ③《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国务院法规(1958)。
    ①《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十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1-13-115。
    ②参见《关于切实做好精简回乡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6-032。
    ③《关于安置家住城镇的企事业单位精简职工和城镇紧缩人口的初步意见(草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6-16-21。
    ①参见《浙江省粮食厅关于精简回乡人员的粮油供应安排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3-226;《关十切实做好精简回乡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6-032。
    ②《关于切实做好精简回乡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6-032。
    ③《关于切实做好精简回乡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资料来源:同上。
    ①《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十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1-13-115。
    ②“工资基金”,指的是被精简到农、林、牧、渔场的人员,根据各场生产条件的不同,发给不同数量的补助,生产条件差的发给的“工资基金”较多,生产条件好的发给的“工资基金”较少。
    ①《关于精减职工、青年学生和闲散人员下放国营农垦、林业和水产养殖安置经费的管理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32。
    ②《关于精减职工、青年学生和闲散人员下放国营农垦、林业和水产养稍安置经费的管理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32。
    1参见《关于安置城镇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6卷003;《关于精减职工、青年学生和闲散人员下放国营农垦、林业和水产养殖安置经费的管理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32。
    2《国务院关十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十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1-13-115。
    3《中共浙江省委整编小组办公室关十整编精简劳动力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二)》,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78。
    ①《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粮油供应问题的补充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09-089。
    ②《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1-13-115。
    ①《劳动部、内务部、全国总工会关十安置和处理暂列编外老、弱、残职工的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63-2-804。
    ②《劳动部、内务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安置和处理暂列编外老、弱、残职工的意见》。资料来源:同上。
    ①参见《浙江省劳动局关于老、弱、残职工退休、退职后吸收其子女顶替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5-14;《浙江省劳动局“关于老、弱、残职工退休、退职后吸收其了女顶替问题的通知”中一些问题的解答》,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4-18-048。
    ①有关湖州钢铁厂减人的经验详见《关十湖州钢铁厂撤点减人工作情况介绍》,《整编工作情况(第12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21-156。
    ②《瑞安三个厂的整编工作方法对头》,《整编工作情况(第18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③《半钢组织访问回乡职工的办法好》,《整编工作情况(第16期)》。资料来源:同上。
    ④《宁波市诸暨和舟山县组织干部下乡访问回乡生产的职工》,《整编工作情况(第23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参见《共青团浙江省委批转青工部关于杭州铁路工程段等三个单位精减劳动力、支援农业的工作调查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O11-13-19。
    ② 《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文件:关于整编精简工作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62。
    ①《关于回乡、下乡人员的安置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资料米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38卷-003。
    ②《诸暨县牌头公社520名回乡人员户户落实人人满意》,《精简工作简报(第5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③《绍兴县袁川大队因人制宜安排回乡人员》,《精简工作简报(第5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④《余抗县“地少、人多、缺粮”的鲶鱼角生产大队98个回乡人员已全部安置落实》,《精简工作简报(第68期)》。资料米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⑤《关于余姚县城里公社瓜瓞大队和宁波临江公社五里牌大队安置回乡人员情况的比较》,《精简工作简报(第5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⑥《平湖县安排回乡职工工作基本落实》,《整编工作情况(第1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①《德清县洛舍公社何家坝大队安置回乡、下乡人员采取了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精简工作简报(第6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0157。
    ② 《余姚县芦棚大队团支部热情帮助回乡青年》,《精简丁作简报(第62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③《嘉善县工农大队安排好了回乡、下乡人员的口粮》,《精简工作简报(第105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④《中共闲钢委员会文件:关十对精减回家人员访问调查安置情况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 案号:J145-1-44。
    ①《嘉兴县委安置委员会关于全县回乡、下乡人员中不落实户的专题调查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6卷-004。
    ②《批转华东局精简小组办公室“关于浙江省嘉兴县检查下乡插队人员安置丁作中发现的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4年22卷-003。
    ③《关于全县安置工作大检查的情况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3-26-114。
    ①《当前农村安置回乡人员T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精简工作简报(第10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②《粮油工作简报:富阳县城镇回乡人员生活安置工作情况》。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③《粮油工作简报:温州市支农回乡人员粮食供应上的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①《粮油工作简报:温州市支农回乡人员粮食供应上的问题》。资料来源:同上。
    ②《台州地区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8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③《关于回乡、下乡人员的安置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3年38卷-003。
    ④《粮油工作简报:温州市支农回乡人员粮食供应的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①参见《粮油工作简报第8号:关十城镇回乡人员安置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②参见《粮油工作简报第8号:关于城镇回乡人员安置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同上。
    ③《粮油工作简报:富阳县城镇回乡人员生活安置工作情况》。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①《粮油工作简报第8号:关于城镇回乡人员安置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4-5。
    ②《新昌县新溪公社安置工作为什么做得那么差》,《精简工作简报(第5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③参见《采访记录1:杭州城区被精简人员郁虎根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员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大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9:丽水地区被精简人员钟叶权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10:温州地区被精简人员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参见《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参见《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员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③参见《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④《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本省国营农场精简职工和安置家在城市的职工、学生的初步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6-16-28。
    ①《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本省国营农场精简职工和安置家在城市的职工、学生的初步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6-16-28。
    ②《关于安置城镇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6卷-003。
    ③《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水产厅关十在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城市下放人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2-15-028。
    ④《关于1963年在水产方面安置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的方案(草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2-15-028。
    ⑤《浙江省水产厅关于国营水产养殖场安置人员的工资待遇工人工资标准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同上。
    ①参见《关于精减职工、青年学生和闲散人员下放国营农垦、林业和水产养殖安置经费的管理规定》。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32。
    ② 《采访记录2:嘉兴地区被精简人员朴尚全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中共闲钢委员会文件:关于对精减回家人员访问调查安置情况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45-1-44。
    ①《关十退职职工救济济问题的调查资料》。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3-14-39。
    ②《采访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③《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④《杭州市广找门路安置家住城区的多余职工》,《精简工作简报(第6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档案号:J040-021-157。
    ①金延锋主编:《历史新篇: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49-1978)》,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51至552页。
    ②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页。
    ①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258页。
    ②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第259页。
    ③《关于一九六一年本省精简职工的情况和继续精简职工的意见(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32。
    ④《在省委整编精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卷-001。
    ①《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文件:关于政变精简工作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6-2-162。
    ②《关于三年来精简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第5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
    ④《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7页。
    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15页。
    ①么树本:《二十五年职工工资发展概述》,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么树本:《三十五年职工丁资发展概述》,第3至4页。
    ③《当代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页。
    ④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①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3页。
    ②《浙江省商业厅关十继续精简调整国营商业职工队伍的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64-296。
    ③《浙江省商业厅关于继续精简调整国营商业职工队伍的意见》。资料来源:同上。
    ④《商业部、杭州市人委、本厅、嘉兴专署各县商业局关于调整机构、人员情况报告以及商业网管理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57。
    ①《商业部、杭州市人委、本厅、嘉兴专署各县商业局关于调整机构、人员情况报告以及商业网管理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5-357。
    ②《关十进一步精简充实嘉兴县国营商业人员的意见》。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14-142。
    ③《关于请求延缓执行62年度定员中削去技术骨十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 J040-021-156。
    ①《杭州市精简职工的情况和当前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040。
    ②参见《浙江省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情况资料(稿)》。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21-66。
    ③参见《重点厂矿精简劳动力会议简报(第一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09-104。
    ④参见《重点厂矿精简劳动力会议简报(第二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关于这一工作条件的具休内容,参见《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第378至384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②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09页。
    ①《宁波市诸暨和舟山县组织干部下乡访问回乡生产的职工》,《整编工作情况(第23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德清县洛舍公社何家坝大队安置回乡、下乡人员采取了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精简工作简报(第6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温州市动员久居城市的人口到灵昆公社插队参加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014-005。
    ②《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③《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整编工作简报(第3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④《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整编工作简报(第34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临海县食品公司职工精简的真的差不多了吗?》,《精简丁作简报(第6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绍兴县减人减粮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精简工作简报(第9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②《嘉兴县双乔公社减少吃商品粮人口的潜力仍然很大》,《精简工作简报(第102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③《嵊县还有大批来自农村的职工可以精减》,《精简工作简报(第10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④《浙江水泵厂等五个单位保留的农民工百分之六十以上可以精减》《精简工作简报(第10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⑤《勤县五乡镇可以减少的吃商品粮人口的潜力仍然很大》,《精简工作简报(第105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⑥《桐乡县梧桐镇在完成六二年减人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再减四百余人》,《精简工作简报(第105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⑦参见《道场公社经过调查研究吃商品粮人口可减数量增加了三倍》、《经过调查魏塘镇仓桥、建设居民会减少吃商品粮人口的潜力很大》、《嘉兴镇委在建中、育子两居委会调查,发现可以动员居民回乡下乡的潜力很大》、《通过全面调查登记发现减人潜力很大,金华县城关镇发现尚有闲散劳动力一千八百余人》,《精
    简工作简报(第10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9。
    ①参见《新河县社办企事业可以大大精简》、《对照政策,深入调查,硖石镇减少城镇人口的任务可以完成》、《松门镇可以减少吃商品粮人口的潜力很大》、《长竿街、坊门街可以动员大批居民回乡下乡》、《樟潭区可以减少许多吃商品粮人口》、《城北区吃商品粮人口可以大大减少》、《汤溪区有许多吃商品粮人口可以动员到生产队去》、《十览公社有许多十部家属应该动员回乡》,《精简工作简报(第11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②《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3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③《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34期)》。资料来源:同上。
    ④《当前十部对精简的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40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46。
    ⑤《安吉县晓市镇动员城镇人口去农村安家落户的几种做法》,《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⑥《嘉兴市委组织报告团现身说法,开展宣传效果良好》,《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关于中国人“面了”问题的研究,参见丁华:《解析“面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社会》2002年第10期。
    ②《嘉兴市委组织报告团现身说法,开展宣传效果良好》,《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③《安吉县晓市镇动员城镇人口去农村安家落户的几种做法》,《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①《衢州机械厂对精简职工不按政策办事》,《整编工作情况(第15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杭州轧钢厂精简工作简单粗糙引起职工思想混乱》,《精简工作简报(第39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①《萧山县交通局所属的部分单位在精简职工中没有认真严肃执行政策》,《整编工作情况(第18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参见《嘉兴市委组织报告团现身说法,开展宣传效果良好》、《安吉县晓市镇动员城镇人口去农村安家落户的几种做法》,《精简工作简报(第5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文件:关于国家分配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一股的不要作为精简对象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09-089。
    ②《关于收回三名被精减职工问题的批复》。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16-2-315。
    ③《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精简职工政策的几个问题解答》,《精简工作简报(第121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④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① 《宁波地区抓组织机构,抓精减对象,抓工作进度,开展精减职工工作》,《整编工作情况(第1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中共浙江省商业厅党组关十精简调整全省国营商业队伍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25-002-203。
    ③《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④《从人民来信看各地在精减教职员中存在的问题》,《精简工作简报(第72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参见朱珏:《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评析及其当代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②《宁波地区抓组织机构,抓精减对象,抓工作进度,开展精减职工工作》,《整编工作情况(第1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①有关材料参见《核实城镇人口与粮食供应简报(第八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3-71。
    ②有关材料参见《关于全省核实人粮T作情况的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3-72。
    ③参见《乐清县乐城公社减人不减粮的情况》,《精简工作简报(第98期)》;《金华县在核实人粮工作中发现小少间题》,《精简工作简报(第109期)》:《六横区检查发现不少渔业队虚报人口冒领粮食的情况很严重》,《精简工作简报(第117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①参见《人民群众来信四件(摘要)》,《精简工作简报(第63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②有关情况可参见《诸暨县和舟山公路运输段动员家属回乡的两种做法两种结果》,《精简工作简报(第6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黄岩县机关领导十部带头动员家属回乡、杭州市上城区动员十部家属回乡工作阻力很大》,《精简工作简报(第103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③《省编委发出通报坚决制止擅自招等违法乱纪行为》,《精简丁作简报(第10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④《江山县发现有擅自收回精减人员和将落户在农村的人员安置在城镇的现象》,《精简工作简报(第108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8。
    1《人民群众来信四件(摘要)》,《精简工作简报(第63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2参见《人民群众来信四件(摘要)》,《精简工作简报(第63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3关十这一点,本文的第五章将会作专题的论述。
    ①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三章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②《嘉兴县通过下放人员座谈会反映下乡插队人员中存在的问题》,《精简工作简报(第80期)》。资料来源:J040—021—157。
    ③《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④《台州地区当前精简工作中的一些思想反映》,《精简工作简报(第8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①《提高警惕,防止坏分子在精减职工中趁机破坏活动》。资料来源:《整编工作情况(第16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6。
    ②《加强物资保管,防止偷窃事故》,《整编工作情况(第17期)》。资料来源:同上
    ③《精简中要加强财务保管,防止盗窃浪费》,《精简工作简报(第65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④精简中要加强财务保管,防止盗窃浪费》,《精简工作简报(第65期)》。资料来源:同上
    ①《采访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大爷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1《杭州市广找门路安置家住城区的多余职工》,《精简工作简报(第64期)》。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40-021-157。
    2《采访记录9:丽水地区被精简人员钟叶权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3参见《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员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采访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9:丽水地区被精简人员钟叶权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③《采访记录1:杭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郁虎要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大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9:丽水地区被精简人员钟叶权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采访记录2:嘉兴地区被精简人员朴尚全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10:温州地区被精简人员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员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参见柳随年:《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回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②人事工作文件编委会:《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468页。
    ③《采访记录1:杭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郁虎根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员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大爷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采访记录6:舟山地区被精简人员葛俊霞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采访记录2:嘉兴地区被精简人员朴尚全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采访记录1:杭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郁虎根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3:绍兴地区被精简人页陆银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8:衢州地区被精简人员项大爷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10:温州地区被精简人员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③《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采访记录9:丽水地区被精简人员钟叶权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④《采访记录7:金华地区被精简人员盛陶菊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在论文的第二章,笔者曾提到过,在精简过程中,对于一些有特殊技能的所谓“技术工人”在精简中,如果企业单位确实需要,可以适当放松,不予精简,继续留在企业工作:在论文的第四章分析精简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中,就分析过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由十个人人情关系网的不同,也是影响到其被精简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社会地位也是影响其身和其家人被精简与否的一个因素。
    ①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②《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
    ③《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问题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23号)。
    ①《关十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发([65]国内字224号文件)。
    ②《关于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同上。
    ③关有内容参见《内务部关于精减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解答》,内务部发([65]内发字18号)。
    ①《民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发(民[1982]城14号)。
    ①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②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第208至209页。
    ①《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1999]165号、浙劳薪[1999]237浙财社[1999]73号)。
    ②《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1]63号)。
    ③《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4]269号)。
    ④《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6]193号)。
    ⑤《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7]160号)。
    ⑥《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十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发[2009]26号)。
    ⑦《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和麻风病人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民助[2011]38号)。
    ①参见任桂全主编:《绍兴市志(第三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4页。
    ②参见《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兴市志(一)》,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③参见《衢州市志》编纂编:《衢州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页。
    ①2008年、2009年浙江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参见浙江省统计局:《2008(2009)年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
    ①国内学者对“列文斯坦法则”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地理研究》2004年第5期;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等论文论著。
    ①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①杨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动员及其特殊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美)瘩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④郑水延:《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
    ⑤郭维平、左军:《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⑥关于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动员模式的研究参见张丽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众社会动员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
    ①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宣传网制度的研究参见王炎:《新中国历史上的宣传网制度》,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
    ①关于建国后,粮食统购统销问题的研究,可参见张军:《博弈视野中的国家与农民——以粮食统购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徐向东:《建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政治动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刘圣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启示》,《求索》2006年第4期:刘洋:《统购统销——建国初期统制经济思想的体现》,《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等。
    ②本刊:《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
    ③李光:《怎样使卫生宣传工作经常化》,《中华卫生杂志》1958年第2期。
    ④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资料室:《农村防疫工作》,1950年内部发行,第7至8页。
    ⑤有关建国初期的鼠疫防控问题可参见李洪河:《建国初期的鼠疫流行及其防控》,《求索》2007年第2期。
    ①《关于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宜传要点(1962年5月21日》,《关于热情接待下乡职工的宜传要点(1962年6月5日)》。资料来源:江苏省档案馆,档案号:3049—长期—6。
    ①罗平汉:《大迁移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②笔者利用浙江省图书馆网络报纸资源翻查了1960至1965年的《浙江日报》以及《杭州日报》等各地报纸,没有发现关于“两个宣传要点”的报道;此外关于城镇人口精简的报道,在当时的报纸中只发现《浙江日报》1965年8月27日有一篇题为《压缩集镇商业人员充实第一线》的报道,报道了温岭县在商业部门精简中的一些情况,其他关于全省及各地的精简情况均未见报刊报道。
    ③《在省委查编精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002-62年1卷-001。
    ④参见《关于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宣传要点”的计划》。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22-042。
    ①参见徐向东:《建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政治动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有关文件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①有关文件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②有关文件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③有关文件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①具体的文件及内容可参见《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1—1960.12)》、《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1—1966.4),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7页。
    ②《浙江省粮食厅关于整编精简人员的粮食供应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32-13-29。
    ③《浙江省粮食厅关于精减回乡人员的粮油供应安排问题的通知》。资料来源:同上。
    ④《关于精简职工工作中有关户、粮迁移问题的请示报告》。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45-1-44。
    ⑤《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粮油供应问题的补充通知》。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J105-009-089。
    ①关于这系列的文件内容,在本文第三章的第一节中都有涉及,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②关于浙江省“精简工作简报”以及各地各部门的调查报告,在前几章中都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①李斌:《政治动员及其历史嬗变:权力技术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②关于政冶动员模式的积极作用,参见长江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龙太江:《从动员模式到依法治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的一个视角》,《探索》2003年第4期。
    ①《辞海(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8页。
    ②关于1949年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演变,参见朱春雷:《建国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综述》,《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金东日:《论述中国国家体制的性质及其变化》,《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从》2002年第S1期。
    ③覃振停:《浅议建国初期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传承》2008年第11期。
    ①参见朱洪亮、张瑞青:《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②有关“价格剪刀差”问题,参见李泉:《中国城乡发展关系:反思与检讨》,《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①有关1949年后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参见杨迎春:《论建国以来民众社会心理的五大变化》,《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②《李文胜:披甲归田都是党员样儿》,《光明日报》2011年3月1日。
    ③《采访记录4:宁波地区被精简人员袁美贤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① 《采访记录5:台州地区被精简人员曹晴英的访谈记录》,《附录:调查采访记录》。
    ②叶战备:《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1、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02-58年:浙江省委关于“大跃进”运动的部分档案。
    2、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02:浙江省委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03:浙江省委组织部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4、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07:浙江省委农工部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5、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09:浙江省委财贸部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6、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10:浙江省级机关工委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7、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11:共青团浙江省委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8、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22:浙江省农工民主党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9、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39: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10、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040:1961—1963年各年精简工作简报。
    11、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1:浙江省人委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12、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1:浙江省政府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 3、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2: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4、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3:浙江省民政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5、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5:浙江省计划委员会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 分档案。
    16、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6:浙江省劳动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7、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09:浙江省重工业厅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18、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10:浙江省化学工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9、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14: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20、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14:浙江省交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1、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16: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2、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17:浙江省农业厅林业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3、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1:浙江省水利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4、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2:浙江省水产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5、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3: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6、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5:浙江省商业厅关于“大跃进”运动部分档案。
    27、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5:浙江省商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8、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6:浙江省代销合作社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29、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27:浙江省对外贸易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0、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32:浙江省粮食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 案。
    31、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44:浙江省煤炭工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2、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45:浙江省冶金工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3、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48:浙江省重工业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4、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53:浙江省地质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5、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55:浙江省电业管理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6、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63:浙江省建工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7、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65:浙江省卫生厅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8、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73:浙江省物资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39、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75: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40、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号J187:浙江省工路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部分档案。
    1、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资料室:《农村防疫工作》,1950年内部发行。
    2、《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浙江省计委统计处1979年版。
    3、浙江省农委综合处,浙江省农业厅计财处 编:《浙江农业情况:1949—1979》,1980年版。
    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5、、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1986年版。
    6、人事工作文件编委会:《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
    7、、王嗣均主编:《中国人口·浙江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会1988年版。
    8、浙江省民政厅编:《浙江省行政区划》,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10、浙江省统计局编:《奋进中的浙江(1949——1989))),1989年版。
    11、浙江省农业厅编:《浙江农业40年》,浙江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
    13、浙江省农业合作化史编委会编:《浙江省农业合作化史资料(第一册)》,杭州云轩印刷厂1990年版。
    14、沈吾泉主编:《中国农业全书·浙江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15、《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编委会编:《浙江工业发展五十年》,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16、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17、浙江省统计局:《2008(2009)年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
    18、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农业60年发展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编:《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1、《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国务院法规(1958)。
    2、《内务部关于精减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解答》 ([65]内发字18号)。
    3、《关于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65]国内字224号文件)。
    4、《民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的通知》(民[1982]城14号)。
    5、《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1999]165号、浙劳薪[1999]237号、浙财社[1999]73号)。
    6、《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1]63号)。
    7、《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4]269号)。
    8、《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6]193号)。
    9、《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薪[2007]160号)。
    10、《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人发[2009]26号)。
    11、《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精减退职职工和麻风病人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浙民助[2011]38号)。
    12、《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号)。
    13、《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问题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23号)。
    1、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编:《浙江省情:1949—1984》,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华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舟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杭州市民政局编:《杭州市民政志》,余杭华兴印刷厂1993年版。
    5、《丽水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丽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衢州市志》编纂编:《衢州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8、任振泰主编《杭州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
    9、任桂全主编:《绍兴市志(第三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兴市志》,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1、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
    12、章专诚主编:《温州市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
    13、浙江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水利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
    14、王克文主编:《湖州市志》,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
    15、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版。
    16、浙江省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土地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
    17、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目录(1962—2002)》,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大典》,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陈剩勇、金普森主编:《浙江通史》(共1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浙江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1、浙江省人口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人口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22、浙江省人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人事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浙江省统计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统计志》,中国统计出版2007年版。
    25、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台州市志》,中华书局2010年版。
    26、金延锋主编:《历史新篇——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49-1978)》,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7、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各辑中相关内容。
    28、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各辑中相关内容。
    1、《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
    5、《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91年版。
    6、《江华在浙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李富春选集》,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
    8、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至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以来各年版。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中共中央文南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至第十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以来各年版。
    15、《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柳随年等:《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回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2、柳随年、吴群敢:《“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田方、林发棠:《中国人口迁移》,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4、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5、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6、么树本:《三十五年职工工资发展概述》,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
    7,. Plender, Richard:《International migration law》, Sol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U. S. A. and Canada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c1987.
    8、《当代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
    11、(美)E.A ·罗斯著,秦志勇等译:《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毛况生主编:《人口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4、田方、张东亮:《中国人口迁移新探》,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15、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The effects of receiving country policies on migration flows》, Westview Press,1991.
    17、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8、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19、胡焕庸、严正元:《人口发展和生存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的变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21、彭尼·凯思:《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年版。
    23、中共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永嘉县农业局、永嘉县档案馆合编:《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24、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27、张国雄:《时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8、罗桂环、舒俭民编著:《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29、杨云彦:《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30、杨子慈:《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31、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2、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3、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3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阎蓓:《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7、[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 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8、[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0、48、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41、林勋健等著:《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42、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1840—1936)》,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3、、辜胜阻、刘传江等:《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45、林勋健等著:《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7、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9、汪水波、马力宏主编:《浙江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王长江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2、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5、[美]黄仁宇:《资本主义与21世纪》,三联书店2004年版。
    56、李玲:《珠江三角洲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郑峰等:《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61、金延锋、刘建平、张维主编:《江华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62、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3、段应碧主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64、陈修颖、孙燕、许卫卫:《钱塘江流域人口迁移与城镇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马侠:《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人口与经济》1992年第3期。
    2、王家范: 《中国社会史研究笔谈》, 《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胡兆量:《迁移八律与中国人口迁移》,《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年第1期。
    4、李若建:《中国人口迁移统计失实原因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3期。
    5、周天游、葛承雍: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6期。
    7、陈理:《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8、赵耀辉、刘启明:《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中国人口 科学》1997年第2期。
    9、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0、孙达人:《摒弃“精英”史观,发现中国农民创造历史的潜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
    11、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12、戴逸: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 《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3、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移初步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4、李若建:《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
    15、黄力平:《论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法制化趋向》,《,兰州学刊》1999年第6期。
    16、屈小娥:《5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山西统计》1999年第10期。
    17、武力: 《过犹不及的艰难选择——论1949—1998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选择》,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8、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
    19、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20、张佩国:《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解释学——以地权分配为透视点》,《东方论坛》2001年第1期。
    21、刘玉照:《从形态描述到机制分析》,《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2、张晓青:《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人口学刊》2001年第3期。
    23、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4、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人口与经济》2002 年第1期。
    25、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6、《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几点认识———访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3期。
    27、张善余:《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
    28、张兴茂:《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29、刘松林:《浅析1957至1963年国家职工人数波动的原因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党史纵横》2003年第1期。
    30、唐力行、吴建华、张翔凤:《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1、孙其明:《中苏关系的演变与中国经济———二论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2、罗平汉:《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精减》,《文史精华》2003年第4期。
    33、龙太江:《从动员模式到依法治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的一个视角》,《探索》2003年第4期。
    34、罗平汉:《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精减》,《文史精华》2003年第4期。
    35、安涛:《近十年来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综述》,《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36、杨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动员及其特殊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7、饶伟新、刘永华、张侃:《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领域———“礼仪、习俗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8、刘洋:《统购统销——建国初期统制经济思想的体现》,《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9、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地理研究》2004年第9期。
    40、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地理研究》2004 年第9期。
    41、张佩国:《口述史、社会记忆与乡村社会研究———浅谈民事诉讼档案的解读》,《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42、张佩国:《口述史、社会记忆与乡村社会研究———浅谈民事诉讼档案的解读》,《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43、刘平:《要重视乡村边缘群体的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44、雷颐:《国史研究:史学新亮点》,《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0日。
    45、曹树基:《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46、罗平汉:《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7、董志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8、李庆刚:《十年来“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9、邱国盛:《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50、于潇:《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51、马维强、常利兵:《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乡村———“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2、卞利:《乡村社会史研究的新成就——“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乡村社会史讨论综述》,《中国农史》2006第4期。
    53、刘圣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启示》,《求索》2006年第4期。
    54、孙成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5期。
    55、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 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56、陈建兰:《1961-1963年中国城镇人口精简浅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57、李泉:《中国城乡发展关系:反思与检讨》,《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58、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9、郑美霞:《试论困难时期的职工精简与城镇居民压缩》,《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0、李洪河:《建国初期的鼠疫流行及其防控》,《求索》2007年第2期。
    61、王炎:《新中国历史上的宣传网制度》,《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
    62、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探索》2007年第3期。
    63、刘燕、张建:《近十年来乡村经济史研究综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4、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
    65、张同乐:《1949——1976年河北省际人口迁移与社会结构变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66、李金铮:《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67、陈国灿:《略论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的演变》,《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8、苏维民:《杨尚昆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城市人口》,《百年潮》2008年第10期。
    69、南京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通硕士论文:《“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过程研究》。
    70、柳森:《1961——196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
    71、徐向东:《建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政治动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2、张兴茂:《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73、张军:《博弈视野中的国家与农民——以粮食统购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4、张贡生:《中国国内乡——城人口迁移研究综述》,《山东经济》2009年第4期。
    75、邬沧萍、李建民、王桂新、桂世勋:《新中国人口60年》,《人口研究》2009年第5期。
    76、白积洋:《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77、陈伟:《人口迁移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
    78、王义跃:《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的精简工作》,载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研究》。
    79、张利民:《城市史视域中的城乡关系》,《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80、《百年潮》记者:《如何看待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百年潮》2009年第10期。
    81、王学典:《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82、李斌:《政治动员及其历史嬗变:权力技术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83、叶超:《城乡关系的“自然顺序”之争及其透视》,《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84、柳森:《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10年第1期。
    85、朱珏:《新视角·新思维·新境界———读“走近郑宅”有感》,《今日南国》2010年第2期。
    86、柳森:《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移民退赔安置问题的解决》,《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87、叶战备:《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88、康胜:《城乡一体化:浙江的演进特征与路径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
    89、高伯文:《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与城乡关系》,《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9期。
    90、张丽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众社会动员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
    91、易文彬:《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与理论阐释》,《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2期。
    92、郭维平、左军:《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93、朱珏:《近十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94、《李文胜:披甲归田都是党员样儿》,《光明日报》2011年3月1日刊。
    95、朱洪亮、张瑞青:《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