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事件形成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作为参与公共事务的传播媒介日益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于此同时,网络事件频繁发生,深刻地影响了虚拟的网络社区、现实生活的经济和政治。纵观近几年来的网络事件,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涉及各种利益纠葛、与政府和民众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一系列实证的方法,试图勾勒出网络事件从发生到终结的全过程,并分析它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事实证明,网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非偶然的,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有着特定的形成轨迹。
     研究结论表明,网络事件从本质上是可控的,它需要政府官员的智慧和传统媒体的积极配合。但是,要从根本上去除网络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部门的良性作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公众的理性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凸显,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去弊兴利,仍然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话题。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network as the media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increasingly,its show unique charm. In the meantime, network events occur frequently,profoundly affected the virtual network community, real-lif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roughout the network events in recent years, it presents the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s, involving various kinds of interests imbroglio, wi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This article through a series of empirical method, attempts to outline network events from the occurrence of to end, and analyzes it factors in the process spread of network events. The facts proves that network events and development is not just happen. It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factors,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trac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etwork events can be controlled, it need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isdom and traditional media to cooperate actively. But fundamentally remove the negative effects from the network events, its needs government's benign as, positive social development, public rational particip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etwork effect will further highlights, how to maximize the use of network to harm, it is a topic needs the whole society thinking.
引文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13页,
    ①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p41—42页.
    ②http://www.zxproxy.com/browse.php?u=d42caa15082495a0QnY4aXEzcTNZenFpbzJxZk1GNXdvMjBpcVVX eW96RW0%3D&b=6谷歌华南虎流量统计.
    ③百度百科“权威”释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32809.html?wtp=tt.
    ④“70码?欺实马?”,南方周末报道http://www.infzm.com/content/28397.
    ①赵亿,《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论坛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2期.
    ②犀利哥事件,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055.htm.
    ③天涯社区http://www.tianya.cn/. 一期。
    ①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J],新闻记者2009年第7期。
    ②周久耕事件,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57114.htm
    ①地震灾害中的网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86940/187164/187490/.
    ②徐敬宏等《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作用分析—以“邓玉娇案”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07期.
    ①http://www.zxproxy.com/browse.php?u=d42caa15082495a0QnY4aXEzcTNZenFpbzJxZk1GNXdvMjBpcVVX eW96RW0%3D&b=6谷歌华南虎流量统计.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95页.
    ①http://bbs1.people.com.cn/boardList.do?action=postList&commendOnly=1&boardId=2&treeView=0强国论坛9月23日精华帖.
    ②六方专家组鉴定“华南虎”网易报道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239303/d62193964.htm.
    ①韩寒,《韩锋是个好领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h7b2.html.
    ②《韩峰不过是个倒霉的干部》http://bbsl.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98370729&bid=2.
    ③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7459771&bid=2.
    ④郑雄,《意林》,《网络意见领袖的崛起:第五种权力》2010年第14期.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13.
    ①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5/14/content_420643.htm“湖北一官员被女服务员刺死”,京华时报2009年5月14日报道.
    ②http://news.163.com/09/0520/03/59NQN70Q000120GR.html南方都市报,龙志《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
    ③杜安娜,从邓玉娇事件看媒体对民意的表达,http://nf.nfdaily.cn/nanfangdaily/cmyj/200908260226.asp.
    ①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J],《新闻记者》2009年第7期.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22.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90.
    ②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50-51.
    ①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gundong_bbs/59NQN70Q000120GR.html《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网易跟帖.
    ①杜安娜,从邓玉娇事件看媒体对民意的表达,http://nf.nfdaily.cn/nanfangdaily/cmyj/200908260226.asp.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0.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传播的舆论引导——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分析[J],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2]张欣,传统媒体介入网络事件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记者2010年04月.
    [3]范明献,张媛媛,传统媒体在网络事件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3月.
    [4]黄海洋,从“钓鱼执法”事件看舆论热点引导[J],青年记者,2010年1月.
    [5]李萌,从“犀利哥”等网络事件的传播看当代媒体的责任[J],今传媒,2010.07.
    [6]张晓红,从“重庆钉子户”事件看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J],新闻窗,2008年第一期.
    [7]吴雅菲,从“周久耕事件”看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J],中国传媒科技,2009.2.
    [8]王盛慧,李红艳,从“最毒后妈事件”看网络舆论的作用[J],新闻界,2008年第4期.
    [9]郑智斌,邓兰花,从近年来的网络事件透析网络传播的问题[J],东南传播[J],2008年第7期.
    [10]杨久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5月.
    [11]朱云生,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新趋势——基于“躲猫猫”等典型网络事件的分析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1月.
    [12]李岩,张川霞,论网络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弊“以海艺事件”为例分析[J],现代视听,2007年第10期.
    [13]任波,媒体的关键在于舆论引导——由“华南虎照片”引发的思考[J],新闻窗,2008年第一期.
    [14]时舜英,郭士飞,生命至上——山西“黑砖窑”问题揭露的始末和体会[J],新闻爱好者2007·9.
    [15]何晓雨,透析网络事件参与者的行为意义[J],文学教育,2010.04.
    [16]邬心云,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J],新闻记者,2010.07.
    [17]冯雪,网络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7期.
    [18]高胜宁,网络事件营销的技能和方法[J],国际公关,2010年第2期.
    [19]言靖,网络事件舆论形成模式及媒体特异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0]王君玲,石义彬,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年4月.
    [21]郑智斌,刘绍翔,网络事件中网民心理变化的实证分析——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22]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下.
    [23]朱光喜,胡漩.政府危机公关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24]梁莹,危机公关和政府形象[J].社会,2004年第8期.
    [25]唐钧,公共危机管理: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J].新视野,2003年第6期.
    [26]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闭.2003年第4期
    [27]徐和建,正确典论是妥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方向盘”.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10期.
    [28]李泽洲,构建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明.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期.
    [29]李华荣,哲学视野中的公共关系闭.山西高等学权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9期.
    [30]李洋,警惕手机短信的负面效应[J].青年记者.2004年第8期.
    [31]姜进章,谢晶,王方群,浅论转型环境下政府的媒体宣传策略[J].江坛(增刊).2006年第5期.
    [32]吴玉宗,论加强政府公共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3]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4]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5]张明君,衰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36]李君如,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7]习胡百精主编,2006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年3月第二版.
    [38]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下.
    [39]杨先情,网络舆论的暴力倾向及疏导策略[J],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中.
    [40]关梅,网络舆论的社会意义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09年第9期.
    [41]樊金山,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J],东南传播,2009年3月.
    [42]李斌,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范式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4月.
    [43]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J],青年记者,2009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