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立音乐院“山歌社”音乐活动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后期的一个重要音乐社团——“山歌社”的活动历史进行梳理与评价。笔者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采访相关当事人、通过对资料的归类整理与综合分析,在构建一个“山歌社”专题性历史叙述框架的基础上,探究“山歌社”活动的历史背景、独特贡献与深远影响。
     本文共分五章、按四个部分来写作。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研究“山歌社”成立的历史背景,主要讨论“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民歌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山歌社”所处的文化、学术背景。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山歌社”活动史实研究一章,按时间线索把“山歌社”的活动分为“青木关时期”、“遵义时期”和“南京时期”来进行史实研究;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山歌社”音乐教育活动研究、第四章“山歌社”的音乐表演及音乐理论活动研究以及第五章“山歌社”的音乐创作及民族化和声理论活动研究。主要是对“山歌社”的音乐活动分专题进行整理和评价。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结语,对“山歌社”的音乐活动作总体评说,目的在于引出“山歌社”的活动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The thesis studies the course of musical activities of Shangeshe in the State Concervatory of music during the Chinese War of Liberation. Based on forming the framework for the monographic study of Shangeshe, the essay makes the thorough inquiry for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by searching for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ata, interviewing some participants and analysing the reference materials.This paper can be de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stud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hangeshe's activities. It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clues of folk song's study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nd the cultural and acadmic setting of Shangeshe's practices.Aimed to introduce Shangeshe's historical fac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tudy of Shangeshe's historical fact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facts is unfolded according to its chronological sequence, such as the Qingmuguan period, the Zunyi peroid and the Nanjing peroid.Constituted of the third chapter, Shangeshe's mu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e, and the fourth chapter, Shangeshe's musical performances and the musical theory activities and the fifth chapter, Shangeshe's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harmony theory of Chinese, the study is developed by its special subjects and wants to comments on Shangeshe's musical exercises.The fourth part is the last chapter, the conclusion .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hangeshe's musical activities, the sixth chapter draws a conclusion on its musical concrete practice.
引文
[1]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1期,《西南日报》,1946年5月2日。
    [2]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2期,《西南日报》,1946年5月17日。
    [3]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3期,《西南日报》,1946年5月30日。
    [4]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4期,《西南日报》,1946年6月13日.
    [5]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5期,《西南日报》,1946年6月27日。
    [6]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6期,《西南日报》,1946年7月11日。
    [7]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7期,《西南日报》,1946年7月30日。
    [8] 山歌社编:《山歌副刊》第8期,《西南日报》,1946年8月13日。
    [1]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1期,重庆,1946年5月4日。
    [2]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2期,重庆,1946年5月19日。
    [3]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3期,重庆,1946年6月15日。
    [4]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4期,重庆,1946年7月1日。
    [5]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5期,重庆,1946年7月15日。
    [6]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6期,重庆,1946年8月1日。
    [7]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7期,重庆,1946年8月23日.
    [8]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8期,南京,1946年11月26日
    [9]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9期,南京,1947年1月1日.
    [10]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10期,南京,1947年1月29日.
    [11]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11期,南京,1947年5月4日.
    [12]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1期,遵义,1946年7月15日。
    [13] 山歌社编:《山歌通讯》第2期,遵义,1946年11月25日.
    [14] 山歌社编:《山歌.壁报》,1945年3月12日-1946年5月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
    [1] 山歌社编:《中国民歌选》第1集,国立音乐院山歌社油印本,1946年6月4日。
    [2] 山歌社编:《中国民歌选》,上海中华乐学社出版,1947年8月12日。
    [3] 山歌社编:《中国民歌选》第2集,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出版,1983年10月第1版。
    [4] 《赵元任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5] 《黄自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6] 《中国民歌2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7] 山歌社编:《中国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1983年版。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版。
    [2] 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1期。
    [4] 周青青等:《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5] 田可文:《中西方音乐通史概要》[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 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7]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8]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9] 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4卷本。
    [10] 王震亚:《五声音阶及其和声》[M],上海文艺书店出版发行,1949年10月第1版。
    [11] 苏夏:《和声的技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12] 唐守荣、杨定抒:《国统区抗战音乐史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13] 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1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5]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
    [16]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7] 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 房列曙等:《中华文化史大纲》[M],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9] 《毛泽东选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第二版。
    [20] 肖效钦等:《抗日战争文化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版。
    [21]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签》,1948年版.
    [22]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3] 陈聆群:《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4]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25] 《国立音乐院校友录》,武汉音乐学院印刷厂,1988年1月出版。
    [26]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7] 俞玉滋 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集(1840-1949)》[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8] 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编:《萧友梅音乐论文集》[C].
    [1] 朱石林等:《记山歌社和遵义的音乐活动》,《贵州文史资料选辑》[J]第九辑,1981年。
    [2] 谢功成:《山歌社成立的前前后后》,音乐研究[J],1992年第1期。
    [3] 周耘:《观民风知得失与我国现代民歌研究的误区》,《黄钟》[J],1994年第4期。
    [4] 李方元:《权力、话语与音乐的古今问题—近代音乐文化的结构变迁及其相关问题》,《中国音乐》[J],1995年第1期。
    [5] 骆方华:《山歌社民族化和声的探索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1999年第2期。
    [6] 宋祥瑞:《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问题——兼论当代的“接轨情结”与中国现代学术的性质及任务》,《黄钟》[J],2001年第2期。
    [7] 萧梅:《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音乐研究》[J],2004年第3期。
    [8] 王青:《和声风格的民族化在我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音乐研究》[J],1995年第4期。
    [9] 袁善琦、周刚:《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音乐研究》[J]1999,第2期。
    [10] 王震亚:《民族音阶在当前音乐创作中的延伸》,《中国音乐学》[J],1990年第2期.
    [11] 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色彩区的划分》,《中国音乐学[J]》,1987年第1期.
    [12] 钟子林:《1945年以来西方现代音乐与我国音乐创作的关系》,《人民音乐》[J],1984年第10期。
    [13] 杜亚雄:《何谓“民歌”—兼谈<在那遥远的地方>产生的过程》,《黄钟》[J],2004年第3期。
    [14] 李业道:《记江定仙老师》,《音乐研究》[J],2002年第4期.
    [15] 王震亚:《解放前的交响音乐》,《人民音乐》[J],2003年第1期。
    [16] 储声虹:《论民歌演唱与民族唱法》,《人民音乐》[J],2003年第1期。
    [17] 谢功成:《忆思师江夫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2002年第3期.
    [18] 伍雍谊:《忆吴伯超师在重庆》,《人民音乐》[J],2003年第12期。
    [19] 孟文涛:《关于杨荫浏先生专及“西方音乐”的佚文》,《中国音乐学》[J],2004年第4期。
    [20] 胡适:《发刊宣言》,1923年1月《国学季刊》[J] (第1卷第1号)。
    [21] 刘复 《海外的中国民歌》,《歌谣》[J]第25号,1923年9月30日.
    [22] 周作人:《在希腊诸岛》,《小说月报》[J](12卷10号),1921年10月10日。
    [23] 文天行:《多元政治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抗战文化特征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2年第2期.
    [24]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音乐研究》[J],2000年第4期。
    [25] 王震亚:《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9年第3期。
    [26] 严良堃:《遥记1947》,《音乐研究》[J],1996年第2期.
    [27] 李兆群:《解放战争时期江苏革命文化活动综述》,《党史教学与研究》[J],1997年第3期。
    [28] 张玉春:《泉州湾上一朵溜溜云—记已故音乐家吴文季》,载《音乐天地》[J],2005年第3期。
    [28] 陈宜平:《著名音乐教育家江定仙》,载《炎黄春秋》[J],2005年第9期。
    [29] 金桥:《萧友梅早期的音乐创作》,载《音乐艺术》[J],200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