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职工的公司治理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公司本质认识的差异会推导出对国家与股东、职工等公司内部关系人在公司治理关系上的不同结论。公司的本质是多维的:通过对公司本质与基本法律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在法律上是人为的拟制,股东在制度性地向利益相关者转移风险的同时,也承受着代理风险,这意味着公司制度内生了国家以某种方式介入公司治理的可能与必要;公司在经济上的本质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各种连接生产要素的经济组织,这表明公司治理核心是对公司权益在交易主体之间的分配,同时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与物的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公司经营模式在法律上的法律人格、有限责任、股份自由转让、董事会结构下的授权经营管理以及投资者所有权逻辑地隐含了各方的利益冲突,而且在发生学上公司天然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这要求公司治理不能够否定股东利益重心,同时这些特征暗含股东可能利用公司害及他人利益,为分析职工公司治理权的范围提供了前提和路径。国家在促成公司效率与期待社会公平、稳定之间,随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调试、平衡,从公司外部制约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国家和公司内部关系人对公司权利义务的分配,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但外部治理应该是国家立法的强制分配,而不是外部市场。公司治理权包括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控制权可以基于物的资本和人力资本产生,也可以基于公司经营模式的契约授权产生,而且国家为特定政策目的,同样分配公司治理权。剩余索取权的基础在于控制权或者法律规定。职工公司治理权只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构成,限于职工对公司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基于人力资本性发生,应该回归公司法上范畴,而不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证明了在保障股东利益的同时,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正当性。人力资本的资本性,证立了职工公司治理权的应然性;其专用性和基于与人身不可分及契约不完备的剩余控制证明了职工公司治理权的必要性。事实上,各国在满足职工剩余索取权方面是积极的,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基本路径包括激励工资、职工持股和劳务出资:发生重大差异的是职工的公司控制权。职工参与公司共同决定的推行与国家是否强制相关,相应的双层制公司治理模式与之更契合,有助于职工共同决定的实现与公司效率的平衡。我国职工在法律上一直有企业治理权,但却没有在公司治理中找到恰当的位置,理念的偏差、制度的残缺使其流于形式。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管理经济,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宪法要求;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职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在要素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
     构建我国职工公司治理权,首先要确立人力资本观念,从意识形态回到经济层面;德国模式不失为我国的直接借鉴。其次要确立构建职工公司治理权的基本原则与路径。在具体制度上,一是改革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增加职工监事、调整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确立代表对选举人负责,公司机关对公司负责的理念。二是规定公司、董事、监事对违反、侵害职工公司治理权的责任,以此强化工会/职代会对公司经营的知情、质询、集体谈判制度,三是鼓励职工股东化,探索职工持股、允许劳务出资改革。四是对工会重新地位,完善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序,探讨允许工会代表代表职工介入公司决定的方式、范围和程序,以工会作为保护职工公司治理权的后盾。
The differentia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company gives birth to varied conclusions on the relatio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the state, shareholders, employees, and other corporate insiders. Having analyzed both the essence and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company, we learn that the company, by law, is an artificial entity. Shareholders assume the risks on authorization while they transfer other legal risks to stakeholders systematical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state can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systems. In terms of economy, the company is actually a contract-bas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key par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o allocate corporate interest among a variety of transaction subjects. And it is possible to make both the owners of corporate interest and those of human resources the subj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hich lays an economic support accordingly. The legal personality, limited liability, unlimited transfer of shares, operation management authorized by board of directors, and ownership of investors of the company imply logically that there are varied conflicts in themselves, and all of them serve the shareholder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mbryology. Therefore, there are indication that corporate governance shall not work against the key role of shareholder interest, and that shareholders may take advantages of the company with prejudice to others, which provides for the premise and approaches to analyses the scop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the state shall gover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outside the company by promoting 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both the corporate efficiency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alloc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corporate insider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cludes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Nevertheless, external governance shall be compulsory allocation by the state legislatures instead of outside market. Corporate governance embraces corporate control and residual claim. Corporate control works upon the both personal and physical capital as well as authorization by contracts under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control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tate policies and can alloc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esidual claim rests upon either corporate control or statutory provisions.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nothing bu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employees, and it is confined to the employees'rights of corporate control and residual claim as a result of the capita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Hence,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hall be defined in respect of company law instead of ideology.
     Among the various sorts of related interes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turn out to safeguard shareholders'right and interest, and duly take account of stakeholders'interest from the viewpoint of ethics.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justified by 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justifies as well as the exclusion of human resources, their impartibility to the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and the incompletion of the employee contract. In fact the employees'right of residual claim is legislated or governed actively and differently in many countries by fundamental means of incentive salaries, ESOPs, and service contribution.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ecause the employees'right of participation in making decisions rests upon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in a country, the doubl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conforms well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any; which helps the employees make joint decisions in the company and balance the corporate efficiency. In such a socialist country, the people shall enjoy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of governing the economy and participating in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 the companies. Centered on human resources, the employees are the backbon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partnership platform that is composed of employees and other related subjects. The advancement of both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facilitates employees'control of economy under safe and sound conditions.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ll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Therefore, it is of necessity to introduce employees'right of governa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competition for talented people.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apital of human resources, as is illustrated by German mode, shall be defin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y instead of ideology. Furthermore,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shall be made clear in relation to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detail, much shall be done to establish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irstly,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to reform the system of board of directors, supervisors committee, adding the number of employee supervisors and adjus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committee. Secondly, the company,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shall be liable for violation of the policies on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hopes that the right to know the truth, inquiry, and the system on collective bargaining shall be reiterated among labor union or employees'representative congress. Thirdly,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to encourage employees to become shareholders. Researches shall be done on ESOPs, and service contribution. Fourthly, labor union shall be oriented again to perfect the procedures for employee representatives to participat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Exploration shall be made into the methods, scope, and process of making decisions within a company by representatives of employees in hopes that labor union shall be made prop for safeguarding the employees'righ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引文
2参见《公司法》第45.52.109.118.143等条。
    3例如:中办发[2002]13号,国办发[2005]60号、发电[2009]61号等。
    4[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
    5[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6Hart 0.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678-689.
    7虞政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5页。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9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页。
    10关保英:“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75页。
    11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3。
    1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13[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14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219页。
    15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页以下。
    16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17梁彗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18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19谢怀拭:《外国民商法精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20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2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82页。
    24徐菁:《公司法的边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25徐菁:《公司法的边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26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27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3页。
    28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29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30[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译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31[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35[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33[美]岁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0页。
    34[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35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05(1976).
    36[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37 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12.
    38Lewis A. Kornhause, "the Nexus of Contracts Approach to Contractions:A comment on Easterbrook and Fischer, " 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49-60(nov 1989)pl449.
    39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es,1998,PP2.
    40Frank Easterbrook and Daniel Fischer, "the corporate contract," 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16-48(nov 1989)p1426.
    41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1页。
    42徐菁:《公司法的边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43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1页。
    44[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45王利明:《民商法研究》(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46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7页: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7页。石慧荣:《公司法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47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48[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4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51Henry Hansmann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 "110 Yale Law Journal 387 (2000).
    52江平:《法人制度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53王利明:《人格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54Henry Hansmann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110 Yale Law Journal 387 (2000).
    55董学立:“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第81页。
    56詹翊:“法人有限责任及其制衡”,《消费导刊》,2009年第6期,第145页。
    57[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58 Henry Hansmann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 110 Yale Law Journal 387 (2000).
    5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梅、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6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61崔之元:“美国二十九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第36页。
    62崔正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5页。
    63虞正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页。该书指出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允许不转让股东资格而转让分配利益。
    64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65虞正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108页。
    66虞正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108页。
    67《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8条,见[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68[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69[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7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71[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72詹翊:“法人有限责任及其制衡”,《消费导刊》,2009年第6期,第145页。
    73[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74Oliver Williamson, "Corporate Governance," 93 Yale Law Journal 1197 (1984).
    75Henry Hansmann, "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1996).'
    76[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78[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7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8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81[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82孟浩然:《企业管理发展史》.http://managemcnt.sinoth.com/Doc/article/2007/11/9/server/1000007497.htm.
    83[冰]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157页。
    84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85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86詹翊:“法人有限责任及其制衡”,《消费导刊》,2009年第6期,第145页。
    8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底1版,第273-274页。
    88王铮:“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缺陷分析及其治理机制”,《学海》,2004年第4期,第132页。
    89[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90[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孙日明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91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92[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93[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94[美]约翰·莫纳什(John Monahan)等:《法律中的社会科学》,何美欢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6版,第17页。
    95[美]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9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97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历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98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99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100[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01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02[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03[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672页。
    104 1852年,凯瑟琳·卡辛迪因在洛厄尔的萨福克加工公司于她离职时因监工认为其判刑不好而不向她发荣誉退职证明,引发诉讼,因为雇主保证过如果工人在岗位上坚持工作一定的时间,他将准她荣誉退职,并且当一个工人曾在洛厄尔的其他工厂工作过,要求他出示荣誉退职证明是一种惯例,否则他不会被雇佣。法官审理后称:公司只能通过指挥工人劳动的负责人的报告来了解事实真相和工人的良好品行,只有负责人才知道事实并能够说清这些事实……一个监工可能武断地拒绝证明良好的品行,或者虚饰恶劣的品行。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如果他任性或者毫无理由地这样做,那么,这种极大的耻辱和恶行将会很快损害他自身的诚实和正直的名誉。当我们必须求助于个人的知识、判断和良心时,他的决定必须被推定为是依据事实的,并且是结论性的……公司、公司的代理人和雇工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谨慎而有良知,在工人理应得到时,给予这种证明和推荐,在他们不应得到时,拒绝给予这种证明和推荐……[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7页。
    105虞正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5页。
    106cy.jxstnu.cn/newxt/Article_Show.asp?Artic...2010-2-15.
    107丁溪主编:《美国经济》,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60页。
    108[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10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110[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174页。
    113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民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14王勇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2页。
    115[日]酒卷俊雄,于敏译:《日本对企业治理问题所作的探索》,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57页。
    116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民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17孙烨:《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2页。
    119李维安、武东立:《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120孙烨:《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2页。
    121青木吕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122李维安、武东立:《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123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改革》1995年第3期,第54页。
    124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25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1月,第67页。
    126孙烨:《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127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128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改革》1995年第3期,第54页
    129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30Hart O.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678-689.
    131Hart 0.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678-689.
    132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2007年1月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35页。
    133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34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135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2007年1月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52页。
    136王勇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页。
    137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意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第12-22页。
    138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139孙烨:《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140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41党兴华等:“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预测》,2009年第4期,第34-42页。
    142李靖、王凌云:《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第32页。
    143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第78-88页。
    144周其仁:“‘控制权同报’和‘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第31-42页。
    145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第85-96页。
    146林全玲、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保障初论”,《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第55-58页。
    147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第78-88页。
    148彭文伟、冉茂盛、周姝:“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软科学》,2009年第12期,第126-129页。
    149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2-67页。
    150谢德仁:“企业的性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之履行过程”,《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第84-96页。
    151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2-67页。
    152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53[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15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1页。
    159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62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63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第78-88页。
    164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2-67页。
    165党兴华等:“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预测》,2009年第4期,第34-42页。
    166Jensen M C,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 Journal of Finance,1993,58:831-880.
    167冀县卿、钱忠好:“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107页。
    168熊道伟:《现代企业控制权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6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70[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71[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72[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73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174Oliver Williamson, "Corporate Governance," 93 Yale Law Journal 1197 (1984).
    175Henry Hansmann, "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1996)"
    176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177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历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1页。
    178罗海盛:《人文公司资本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179纪显举:“企业所有权·要素所有权·法人所有权”,《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50-54页。
    180Henry Hansmann, note 2 above,89-119:Henry Hansmann, "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3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89-606 (1993).
    181杨瑞龙:“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经济学逻辑”,《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第24-27页。
    182详细论述请参见第二章的相关内容。
    18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184王泽鉴:《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4月版,第53页。
    185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186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第78-88页。
    187熊道伟:《现代企业控制权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88 William L. Cary & Melvin A. Eisenberg, "Cases and Materials of Corporations,"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95 Page 241.
    189id. at 242.
    190赖英照:“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台湾市场发展基金会1990年编印,第86-87页。
    191赖英照:“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台湾市场发展基金会1990年编印,第86-87页。
    192赖英照:“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台湾市场发展基金会1990年编印,第86—87页。
    193William L. Cary & Melvin A. Eisenberg, "Cases and Materials of Corporations, "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95 Page 242-243.
    194参见《中国证券报》,2001年6月16日,第6版。
    195See Eugene Fama and Michael Jensen, "Agency Problema and Residual Claims," 26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27(1983)。
    196Crossma、Hart, "One Share-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75-202.
    197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2—67页。
    198[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199林全玲、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保障初论”,《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第35页。
    200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201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第78-88页。
    202蒋军成:“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第32-38页。
    203《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204[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页。
    205《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337页。
    206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207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许晓军、任小平:“中国工会职能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需求与制度建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6页。
    208孙中范、桉苗、冯同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209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1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211桉苗、崔义:《工人阶级现状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212参见《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1年)。
    213[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7-33页。
    214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14-515页。
    215许晓军、任小平:“中国工会职能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需求与制度建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16[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页。
    217[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218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83-100页。
    219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220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3页。
    221[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222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23 Local 1330,United Steelworker v.U.S.Steel,631.F.2d 1264(1980).
    224[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7页。
    225[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226[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3-581页;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8页。
    227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4页。
    228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所进行的收购活动。
    229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3页。
    230朱羿锟:《公司控制权配置论——制度与效率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31美国《商业公司法》3.01条中有许可公司公益捐赠、有力政府政策的经营、促进公司业务的捐赠。
    232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233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波士顿:波士顿皮德曼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234林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5页。
    235 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36Archie B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al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west College Publishing,1996:39-51.
    237李靖、王凌云:“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第42页。
    238Ronald K M itchell Bradley R Agle," Donna J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239参见1998年修改后的《德国股份公司法》第91条第2项。
    240[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241[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242[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243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244参见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8页。
    245[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246 Archie B, "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al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 Cincinnati Southwest College Publishing.1996:39-51.
    247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第13页。
    248强、黄河愿编著:《ESOP对企业全员激励作用:员工持股计划(ESOP)实现企业完善的股权激励》,南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49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9年版,第30页。
    250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251靳云汇:“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社会经济效益初步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11期,第59页。
    252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253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54[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41-42。
    255 HARTO. MOORE J A. Theory of Debt Based on the Inalienability of Human Capital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 (109):841-879.
    262张建琦:“人力资本的性质与企业剩余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第70-74页。
    263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264张坚民:“试探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形式”,《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2-16页。
    265 See Robert C. Topel, " Specific Capital and Unemployment:Measuring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 Loss,In Studies in Labor Economics in Honor of Walter Y. Qi," edited by Allan H. Meltzer and Charles I. Plosser; North Holland,1990, pp.181-214.
    266[美]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北京: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267石高宏、李灵燕:“资产专用性、索更高价和科层组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第40-43页。
    268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269王强、黄河愿编著:《ESOP对企业全员激励作用:员工持股计划(ESOP)实现企业完善的股权激励》南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70蒋军成:“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第32-38页。
    271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
    276第五号公司法指令建议,1983 OJ(C240)2.
    277[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7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27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80翟强、普瑞格:“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第27页。
    281[德]汉斯—彼得马鲁奇克:《德国股份公司监督面面观》,卜元石译,载范健等主编:《中德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282范健、张萱“德国法中雇员参与公司决策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第56页。
    283《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343页。
    284[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285周友苏主编:《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页。
    293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294[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3页。
    295[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96[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297 Felix R. Fitz Roy and Komelius Kraft,Economic Effects of Codetermination,95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65 (1993)。
    298 Theodore Baums and Bernd Frick,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Codetermined Firm,in Blair and Roe,207
    299[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289页。
    300《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18页。
    301易航帆:《职工参与公司管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9-20页。
    302《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85-328页。
    303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6页。
    304其他例外的实施方式,还有直接交付现金给职工,但所交付的金额每人每次不得超过50法郎(法国《劳动法典》第L442-5条第5款)。
    305法国《公司法》第195条。
    306法国《劳动法典》第R442-9条。
    307法国《劳动法》第L442-H条。
    308法国《劳动法》第L442-5条。
    309在法国新《商事公司法》中,广义的职工持股制度有“职员股票期权制度”和“职工优惠购买企业股份制度”之分,它们分别依据1970年12月31日第7于1322号法律(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8-1条至208-8条)和1973年12月27日第73-1196号法律(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8-9条至208-19条)。
    310编入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8-1条到第208-8-2条。
    311编入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8-9条到第208-19条。
    312法国《商法典》金邦贵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177页。
    313王斌:《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314王斌:《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315《商事公司法》第208-12条。
    316《商事公司法》第142条第2款。
    317 1980年10月24日第80-834号法律及1980年11月26日的80-935号法令。
    318《职工持股法》第1条、第2条。
    319《职工持股法》第8条Ⅰ。
    320《职工持股法》第8条Ⅰ、Ⅱ。
    321《职工持股法》第9条。
    322《职工持股法》第6条Ⅰ第1款。
    323《职工持股法》第10条Ⅰ第1款。
    324《职工持股法》第3条第1款。
    325《职工持股法》第3条第2款。
    326《职工持股法》第6条Ⅰ第1款。
    328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2-108页。
    329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2-108页。
    33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331[罗]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32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90页。
    333周友苏:《新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295页。
    337参见《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2009)。
    338[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7-33页。
    339张德:“深化改革与劳动关系整合”,《中国劳动科学(北京)》,1995年第12期,第37页。
    340《德国股份公司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谌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1[日]酒卷俊雄,于敏译:《日本对企业治理问题所作的探索》,载于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65页。
    342《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7月17日),载于《论党的建设》第290-291页。
    343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344[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45Bainbridge, "Contractarianism in the Business Associations Classroom:The Puzzling Case of Kovacik v. Reed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Losses in Service Partnerships",34 Ga. L. Rev. (2000).
    346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
    347参考周永宝:“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问题的思考”,《工运研究》,2002年第19期,2002年10月。毋有印:“普通职工与公司治理结构”,《工运研究》,2002年第23期,2002年12月。
    348[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349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350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351杨体仁、李丽林编著:《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355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356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357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90页。
    158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R-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页。
    159[日]穴吹晋译[毛沢柬政治经济学を语る]p.40-41、现代评论社1974年版。
    360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邓小平阶级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361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362[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363[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364[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365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249-252页。
    366[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67[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368[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369[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370[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371[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7页。
    372[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7页。
    373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90页。
    374转引自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375[美]罗伯特.C.克拉克,胡平等译:《公司法则》,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376[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377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9、249-252页。
    378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6页。
    379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380[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381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90-498页。
    382Edward Mason, ed.,The corporation in modern Society(1959).
    383[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384[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385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2-122页。
    386虞锡君:“对厂长负责制的反思”,《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205页。
    387[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88[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89Reinhard H. Smith & Gerald Spindler, "Path Depende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lementarity:A Comment on Bebchuk and Roe, " Jl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at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no.27(1999), at 14.
    390[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391[日]洒卷俊雄,于敏译:“日本对企业治理问题所作的探索”,载于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65页。
    392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198页。
    393[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
    394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90页;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132页。
    395[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396在2001年,荷兰政府的社会经济委员会(SER)建议,废除结构机制而代之以另一种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二由股东选举,三分之一由职工选举。另外,该委员会还建议股东会有权解散整个监事会。[美国]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397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90页。
    398[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355页。
    399[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400李伯桥、林碧艳:“股份公司职工持股立法研究”,《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85页。
    401《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402[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页。
    403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62—67页。
    404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405虞锡君:“对厂长负责制的反思”,《.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205页。
    40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407舒胜:“我国现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第34页。
    408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14-522页。
    409[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410[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07年版,第74页。
    411[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412李伯桥、林碧艳:“股份公司职工持股立法研究”,《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85页。
    413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载于《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414参见《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416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78-90页。
    417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418《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419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420蒋一纬:《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421《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85页。
    422《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85-298页。
    423[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424[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425周密:《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426参见:Klaus J. Hopt,"The German Two-Tier Board (Aufsichtsrat):A German View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Klaus J, Hpot and Eddy Wymeersch (eds.),"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3,6 (1997).
    427[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1][美]杰弗里·N·戈登:《公司治理:趋向与存续》,赵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谢怀拭:《外国民商法精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梁彗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徐菁:《公司法的边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译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莱纳·克拉克曼等著《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江平:《法人制度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王利明:《人格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8]孙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1][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2]孟浩然:《企业管理发展史》,http://management.sinoth.com/Doc/article/2007/11/9/server/1000007497.htm.
    [23][冰]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4]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2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底1版。
    [26]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7][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8]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9][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0]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1]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波士顿:波士顿皮德曼出版社1984年版。
    [32][美]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5][美]罗伯特·C·克拉克,胡平等译:《公司法则》,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36]丁溪主编:《美国经济》,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37]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周友苏主编:《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1]蒋一苇:《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42][美]大卫·P·艾勒曼《民主公司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3][美]J·弗雷·威斯通、苏珊·E·侯格、[韩]郑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 唐旭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日]穴吹晋译[毛浞束政治缝济学它语为]p.40-41.现代秤输社.1974年。
    [45]林忠:《现代公司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6]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7]熊道伟:《现代企业控制权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9]杨体仁、李丽林编著:《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50]孙烨:《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李维安,武东立:《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青木吕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53]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8年版。
    [54]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融资效率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7]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历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8]罗海盛:《人文公司资本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邓小平阶级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61]《荷兰民法典》,王卫国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63]《德国股份法》,杜景林、卢谌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日本商法典》,丁耀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65]《美国公司法规精选》,虞政平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6]《德国股份公司法》,贾红梅、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7][美]布拉德福德·斯通:《统一商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8][美]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9]王利明:《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0]石慧荣:《公司法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71][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2][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孙日明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3][美]约翰·莫纳什(John Monahan)等:《法律中的社会科学》,何美欢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4]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75]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研究》,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77]孙中范、桉苗、冯同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8]桉苗、崔义:《工人阶级现状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9]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0]朱羿锟:《公司控制权配置论--制度与效率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1]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美]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北京: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4][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程玲珠等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85]《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王泽鉴:《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版。
    [87][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樊春良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88][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9]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9年版。
    [90]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
    [9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K.マルクス[经济学·哲学草稿]P.91.岩波文库(城尽登·田中吉六泽1964年。
    [1]关保英:“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董学立:“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3]詹翊:“法人有限责任及其制衡”,《消费导刊》,2009年第6期。
    [4]王铮:“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缺陷分析及其治理机制”,《学海》,2004年第4期。
    [5]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6]亨利·汉斯曼、莱纳·克拉克曼:“公司法历史的终结”,《乔治敦法律学刊》,第89卷。
    [7]林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李靖、王凌云:“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9]华泠、柳芳:“德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措施及其借鉴”,《经济评论》,1998年第4期。10.杨海涛:“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0]胡健:“德国破产法: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制度创新”,《德国研究》,2005年第4期。
    [11]李军强:“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12]范建、张萤:“德国法中雇员参与公司决策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
    [13]翟强.普瑞格:“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14]胡冰梅:“公司职工参与法律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1月。
    [15][美]Daniel Foote:“美国劳动法的放松规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16]任泽民、阎友民:“美国劳资关系调整制度的若干方面”,《中国劳动科学》,1995年第1期。
    [17]殷慧芬:“美国破产法2005年修正案述评”,《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18]瑞本·格特曼、厄尔·布朗:“全球化下实践中美劳动者的共同权益一中美劳动者及其组织比较背景下的美国劳动法律的借鉴意义”,《劳动关系》,2009年第7期。
    [19]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改革》,1995年第3期。
    [20]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1月。
    [21]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22]党兴华等:“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预测》,2009年第4期。
    [23]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8期。
    [24]周其仁:“大型乡镇企业研究:横店个案笔谈”,《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25]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一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26]王勇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彭文伟、冉茂盛、周姝:“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软科学》,2009年第12期。
    [28][日]酒卷俊雄、于敏译:“日本对企业治理问题所作的探索”,载于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谢德仁:“企业的性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之履行过程”,《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30]李双金、郑育家:“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31]林全玲、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保障初论”,《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32]纪显举:“企业所有权·要素所有权·法人所有权”,《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3]杨瑞龙:“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经济学逻辑”,《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
    [34]赖英照:“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载于《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台湾市场发展基金会1990年编印。
    [35]吴学军:“重在独立”,《中国证券报》2001年6月16目,第3版。
    [36]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年第2期。
    [37]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1月。
    [38]张建琦:“人力资本的性质与企业剩余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39]张坚民:“试探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形式”,《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0]石高宏、李灵燕:“资产专用性.索要高价和科层组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1]冀县卿、钱忠好:“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
    [42]刘兴善:“股份有限公司之经营、监督与控制”,载于《商法专论集》,三民书局(台湾)1982年版。
    [43]周永宝:“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问题的思考”,《工运研究》,2002年第19期。
    [44]毋有印:“普通职工与公司治理结构”,《工运研究》,2002年第23期。
    [45]靳云汇:“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社会经济效益初步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1期。
    [46]李清泉、李美清:“论企业控制权配置”,《企业经济》,2008年第5期。
    [47]崔之元:“美国二十九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48]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9]许晓军、任小平:“中国工会职能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需求与制度建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0][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1]林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2]聂德宗:“人力资本所有权理论与实践探析”,《人文杂志》,1998年第5期。
    [53]翟强、普瑞格:“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54]易航帆:“职工参与公司管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Lewis A. Kornhause, the Nexus of Contracts Approach to Contractions:A comment on Easterbrook and Fischer 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49-60(nov 1989)p1449.
    [2]Henry Hansmann,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1996).
    [3]Archie B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al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 Cincinnati Southwest College Publishing (1996).
    [4]Robert C. Topel,Specific Capital and Unemployment:Measuring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 Loss,In Studies in Labor Economics in Honor of Walter Y. Qi,,edited by Allan H. Meltzer and Charles I. Plosser, North Holland,1990, pp.181-214.
    [5]Edward Mason, ed.,The corporation in modern Society(1959).
    [6]William L. Cary & Melvin A. Eisenberg:Cases and Materials of Corporations,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1995 Page 241-243.
    [7]Eugene Fama and Michael Jensen,Agency Problema and Residual Claims,26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27(1983).
    [8]Local 1330,United Steelworker v.U.S.Steel,631.F.2d 1264 (1980).
    [1]Hart O.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
    [2]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 "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05(1976).
    [3]Henry Hansmann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 110 Yale Law Journal 387 (2000).
    [4]Alchian,.AA. and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 Vol.62.
    [5]Jensen M C,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 Journal of Finance,1993,58.
    [6]Eugene Fama and Michael Jensen," Agency Problema and Residual Claims, "26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27(1983)。
    [7]Mark Roe, "German Securities Markets and German Codetermination," 98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167 (1998).
    [8]Mark Roe, "German Securities Markets and German Codetermination," 98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167 (1998).
    [9]Henry Hansmann, "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89-606 (1993);
    [10]Jensen M C.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J]. Journal of Finance,1993,58:831-880.
    [11]Alchian,.AA. and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 Vol.62.
    [12]Ronald K M itchell Bradley R Agle, Donna J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J].Academy of
    [13]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14]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05(1976).
    [15]Frank Easterbrook and Daniel Fischer, 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16-48(nov 1989)p1426.
    [16]Henry Hansmann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110 Yale Law Journal 387 (2000).
    [17]Oliver Williamson, Corporate Governance,93 Yale Law Journal 1197 (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