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字字体识别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汉字字体及识别原理为研究对象,以架构学科基础理论为目的,对汉字设计中涉及识别的因素进行探索、归纳、总结,确定汉字字体识别研究基础参数,在交叉学科理论的支撑下,通过对汉字主要字体的笔画、密度等与识别度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关于识别的统计数据和函数关系。通过对汉字字体轮廓、笔形等与识别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汉字字体设计指导性规律,同时二者结合进行实践检验验证,最终建立字体识别研究分析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汉字字体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与完善。
     论文首先对汉字字体设计的社会背景、专业背景、专业术语和范畴进行归纳和梳理,为汉字字体识别研究做基础铺垫。随后,笔者以国内外数十个汉字识别研究相关实验为起点,总结了影响汉字字体识别的因素,为寻找影响字体评判和设计的变量打下基础。之后通过对汉字整体识别过程的研究,得出以清晰度为目的,以笔画为起点的汉字字体识别研究初步定位。至此,论文转入分析框架的构建,从清晰度的原则出发,以黑白关系为总纲,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建立识别研究框架。定量研究以笔画的粗细和字体内部空间布白为研究对象,定性研究以整体识别和边界识别为对象。其后,通过公共空间中交通字体识别实验对整体分析体系框架及结果进行验证,验明其正确性,从而完成汉字字体识别研究整体分析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信息传播学的知识背景下,以汉字字体学确立的术语体系为起点,以视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涉及的视觉辨认、信息识别模型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设计分析、数理统计、美学分析等分析手段,通过整合各个学科涉及字体范围的相关理论,形成新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是一次全新的方法论与实践检验的结合,在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科学、量化地处理艺7术与设计的关系方面开拓新的思路,并将此方法延伸到涉及字体识别的其他领域,启发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探索等方面。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理论成果对于国内汉字字体应用字库、公共信息系统专属字体的开发,以及对当下突出的各种造字、选字、用字场合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一定的实操性和指导性。基础理论中定量研究的内容则更利于深入研究中国汉字文化的基础。
This paper is a study on Chinese typefac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recognizing them. It aims to construct a basic theory of the discipline by identifying basic paramete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cognition. Supported by theori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it attempts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gibility, the strokes and densities of major Chinese typefaces,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statistics and formulaic relationship about legibility.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rrives at a set of rules guiding the design of Chinese typefaces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strok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ays of recognizing them. By testing and verifying both against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it eventually establishes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cogni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design of Chinese typefac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summarizing and categorizing the social and disciplinary contexts with terminology and scope in the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basis for the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Next, the author sums up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introducing dozens of experiments over the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place,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judgments and design of characters. Then, it turns into a preliminary orient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legibility of Chinese typefaces, aiming at the definitions and starting from strokes by the study over the holistic recogni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t this point, it proceeds with the building of the analysis framework. It sets out from the principle of definition and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to build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legi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which the objects of the former are the fineness or thickness of strok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within typefaces and those of the latter are holistic recognition and boundary recognition. Then, it goes on to verify the holisticanalysis system and framework and their results with experiments on the legibility of typefaces used for traffic signs in public space to identify if it is correct. So far, it completes the building of the holistic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Under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creates a new methodology system by starting from the terminology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typograph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etically basing on models of visuognosis and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involved in visual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synthetically applying analysis approaches including design analysis, mathematic statistics and aesthetic analysis with integra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typefaces in disciplines. As an unprecedentedly new combination of methodology and test against the reality, it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opening up a new approach by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and design in a scientific and quantitative way. Moreover, it extends this method to other domains related to the recognition of characters. Thus,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nlighten the exploration into methods in other disciplines and dom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ty, the research resulting in this paper is operable and instructive to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of applied font libra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ypefaces that are exclusive used in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on designing typefaces, character selection and various contex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he quantitative basic theory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ity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legacy.
引文
1《定性研究方法》,MBA智库百科
    2《定性研究方法》,MBA智库百科
    3《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刘钊
    4《中国汉字字体设计,汗颜!》,《深圳商报》,2011年10月27日
    5《大汉和辞典》, 诸桥辙次,1943年—1955年
    6《日本的字体设计》,刊《明日风尚》2011年02月期
    7《日本的字体设计》,刊《明日风尚》2011年02月期
    8《篆势》汉黎邕
    9《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江淹著:[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中华书局
    10《石鼓歌》唐韩愈
    11《南史·萧子云传》,唐朝,李延寿撰
    12《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宋,梅尧臣
    13《郎潜纪闻》,清末,陈康祺
    14《山乡巨变》,原著:周立波,改编:董子畏,绘画:贺友直,上海人名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
    15《汉字学》王凤阳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刘钊
    17《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1964年
    18《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
    20《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刘钊
    21《新华字典》,魏建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
    22《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3《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重读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王宁,《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4《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方正字体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朱志伟评语
    26《汉字字形识别的知途径及其认知心理学意义述评》,余平,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月
    27《汉字字形识别的知途径及其认知心理学意义述评》,余平,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月
    28《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张晓明,齐鲁书社2006年11月
    29《英汉技术试典》,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30《汉英、英汉印刷出版词汇》,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6月
    31《印刷汉字阅读适性的心理效应》金岷彬北大中文论坛
    32《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左民安,九州出版社,2005年
    33《说文解字》许慎,东汉
    《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1964年
    35 《中文字体对中国传媒的影响》,张庆钧,360DOC个人图书馆
    36《试论汉字演变的历史阶段》金珉彬2004年03月15日初稿
    37《字体设计》合肥工大出版社,何靖,2010年9月
    38《汉字学》王凤阳,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39《第二中心线》谢培元,摘自《上海印刷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册》,1996年
    40《微软雅黑的设计》齐力,方正字库之字体之窗
    41《微软雅黑的设计》齐力,方正字库之字体之窗
    42《第二中心线》谢培元,摘自《上海印刷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册》,1996年
    43《漫谈汉字的书写体与印刷字体》徐学成,盛莲红,维普资讯,工程技术
    44钱惠明《印刷科技适用手册》1992
    45《文字制版技术》北京市印刷工业公司选编1979.2
    46《文字制版技术》北京市印刷工业公司选编1979.2
    47《文字制版技术》北京市印刷工业公司选编1979.2
    48《字素-音素与词体-尾音对中国人英语语音加工的影响》肖晓云,冯聪,高定国,心理科学,2009
    49《汉字识别中笔画数与字频效应的研究》沈烈敏,朱晓平《心理科学》1994年04年
    50《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彭聃龄王春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51《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数效应》,周新林曾捷英,《心理学报》2003年04期
    52《印刷汉字阅读适性的心理效应》金岷彬1992初稿,2005-05整理
    53《从认知的角度看汉字字形演变》裴蓓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05月01日
    54《电子地图汉字辨认闽限》王健华东帅范大学2007年05月01日
    55《汉字认知模型与形码方案设计》何克杭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信息学报1995-09-10
    56《汉字认知模型与形码方案设计》何克杭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信息学报1995-09-10
    59《视觉思维概念及其创造性》,百度文库
    60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6964《信息技术·字型信息交换》
    61《知觉恒常性》,百度百科
    62中华人民共和国GB/T 16964《信息技术·字型信息交换》
    63《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4《认知模式识别论及其在无字库只能造字应用研究》刘明友
    65《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北京师范大学
    66同上
    67《汉字学》王凤阳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68《基于认知机理的汉字智能造字研究》梁添才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4月11日
    69《基于生物视觉原理的动态图像分析研究》赵浩国防科技大学2007年11月1日
    70同上
    71《儿童医院中视觉心理效应应用研究》刘金萍南昌人学2008年12年01日
    72《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王宁北京师范大学
    73《印刷汉字的结构与阅读适性》金岷彬 北大中文论坛
    74《书法与中国社会》邱振中主编
    75《作为社会科学的艺术史而临方法论和理论的挑战》刘九洲
    76《书法与中国社会》邱振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7《交叉学科:理论和研究的展望——迎接交叉学科的时代》钱学森北京光明日报社1985
    78《图形—背景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构式》张克定,《外国语文》2009年05期
    79《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串讲》www.aosee.com2008年11月
    80《心理物理学定律》:《安全工程大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81 《心理物理学定律》:《安全工程大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82《百科知识》月刊1985-04,谢小庆《感知觉研究及其哲学意义》
    83《医学物理学》潘志达,阮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84《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眼视光学》,(08年)版
    85《视力表和视标》,百度百科
    86《人眼的最小分辨视角》赵凤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5期
    87《光学教程(第2版)》叶玉堂、肖峻、饶建珍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88《视力表原理》,摘自《眼科基本知识问答》张起会傅武魁主编,河北省邢台地区眼科医院出版社
    89《视角和视力》,摘自《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眼视光学》,(08年)版
    90《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美]劳伦斯·纽曼W.Lawrence Neuman著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1《基于人类视觉机制的马赫带效应研究》李元勇
    92《格式塔心理学》,MBA智库百科
    93《物体背景分离中边界指定与形状知觉之间的关系》,冯旻 杨仲乐,《第三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暨脑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年
    94《错觉轮廓识别的视觉生理机制》陶海洋、周逸峰
    95《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论》[美]P'H'林赛等,科学出版社
    96《文字·空间》中国建筑装饰网,2007年
    97《微软雅黑的设计》齐力,方正字库之字体之窗
    98《微软雅黑的设计》齐力,方正字库之字体之窗
    99同上
    100《统计学》贾俊平 何晓群金勇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1《新华字典》,魏建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
    102 傅永和《汉字结构及其构成成分的统计及分析》,《中国语文》1985年第四期
    103丁西林《现代汉字及其改革的途径》,《中国语文》1952年8月
    104《试论汉字演变的历史阶段》金珉彬2004年03月15日初稿
    107《报宋规则》,来自方正字库内部资料
    108《博雅宋规则》,来自方正字库内部资料
    109《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美]劳伦斯·纽曼W.Lawrence Neuman著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0同上
    111李梓铭《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载《时代报告》2011年8月
    112 Rex Chen《高速公路路标字体:发展和中国新标准》,载《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
    3 Rex Chen《高速公路路标字体:发展和中国新标准》,载《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
    114 Rex Chen《高速公路路标字体:发展和中国新标准》,载《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
    115 Rex Chen《高速公路路标字体:发展和中国新标准》,载《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
    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余延:《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播》,载《汉字文化》1998年第3期
    毕可生:《汉字发展规律社会学考辨》,载《汉字文化》1995年第3期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年10月第3版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
    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商务印书馆
    王国伦(编著):《汉字之光》,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初庆:《汉字结构析论》,中华书局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王祥、汤书昆:《中国语言文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梵(编著):《汉字简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
    唐兰(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AGI:《新声音—AGI04/05新会员作品》,柏林上海联合出版2006年版
    章莉莉:《标志设计完全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版
    张素凤:《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中华书局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齐鲁书社
    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恩江:《汉字结构解析》,黄山书社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
    许慎:《说文解字·叙》,北京中华书局
    余卓群:《建筑视觉造型》,重庆大学出版社
    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花城出版社
    林振阳:《高龄者生活认知适应性设计》,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明:《符号逻辑讲义》,武汉大学出版社
    邢红兵:《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商务印书馆
    梁开华:《汉字信息学》,上海大学出版社
    徐彩华:《汉字认知与汉字学习心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洪仁善:《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
    邱振中(主编):《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沙,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姚淦铭:《汉字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梵:《汉字简史》,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翟铭:《排版技术》,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翟铭、杨新岚:《当代排版技术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许平:《视野与边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许平:《造物之门——艺术设计与文化研究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徐学成:《美术字技法与应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吕胜中:《意匠文字凤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版
    吕胜中:《意匠文字龙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余秉楠:《字体设计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何洁:《汉字字体设计》,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王国伦:《汉字之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雪青、陈华沙:《交字体创造设计》,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倪伟、陈虹、朱国勤:《字体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赏晨:《字体、符号、版面设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振平:《报纸设计新概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俞筱尧、刘彦捷:《陆费速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
    傅永和:《汉字七题》,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傅永和:《字形的规范》,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三联书店,2002年版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周有光:《语文闲谈(上、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许嘉璐:《汉字标准字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曹振英、邱涂:《实用印刷字体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张树栋:《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华印刷通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魏隐孺、马世华:《历代汉字字体与书法选粹》,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房弘毅:《欧阳询三十六法八诀》,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版
    房弘毅:《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版
    房弘毅:《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中国书店,2005年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版
    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罗树宝(编著):《中国古代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年
    罗仲辉:《印刷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方:《现代外文字艺术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
    蔡顺兴:《编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不详:《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
    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林庶、刘丹、马旭东:《字体与编排》,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刘杰:《文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加04年版
    何晶、秦旭萍:《字体创意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加02年
    柳林、汤晓颖、孙霖:《字体设计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孔刃非:《汉字创造心理学》,线装书局
    高尚仁、郑昭明:《中国语文的心理学研究》,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2
    朱小平,顾泓彬:《汉语字词识别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1992
    喻柏林,曹河圻:《汉字识别中的笔画数效应新探》,心理学报,1992
    李少波:《黑体字研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8
    蒋华:《中国“美术字”研究——现代文字设计的中国路径》,2009
    克里斯朵夫·施塔勒:《西汉字》,2009
    梁启超:《书法指导》,《清华周刊》第392期,1926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考古》1972年第3期
    姚启钧:《光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姚泰:《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罗速,何欣:《人体发生结构与机能》,吉林科学科技出版社,1999
    吴博亚:《五官科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张云熙:《关于人眼视觉的一些计算》,光学技术,1988
    潘德孚:《汉字形码方案的得与失》,载《中文信息》,1994年第2期
    彭瑞祥:《汉字结构的统计分析》,心理学报,1982
    原伟民:《浅析印刷字体的专业设计》,载《印刷杂志》,第197期,2002年
    傅东华:《汉字书写法和字典查字法》,载《文字改革》
    赵凤奎:《人眼的最小分辨视角》,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德孚、詹振权:《汉字编码设计学》第五章《部件定义研究·部件的命
    名和定义的意义》,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1月
    韩琦:《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人对中文活字之研制》,载《活字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版
    钱惠明:《印刷字体设计》,载《印刷科技使用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钱存训(编著):《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林柏亭(主编):《宋版图书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年
    潘吉星:《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潘吉星:《中国、韩国语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年
    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俊红(主编)张同标(副主编):《现代设计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叶重新,刘英茂:《影响本国文字识别的因素》,台湾大学心理系研究报告,1972
    谭立海,彭聃龄:《汉字视觉识别:对形码和音码作用的考察》,心理学报,1991
    郭德俊,彭聃龄,张素兰:《汉字字形特征及使用频率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郭德俊:《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研究进展》,成都科学出版社,1985
    彭瑞祥,喻柏林:《不同结构汉字的研究》,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和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
    彭瑞祥,张武田:《速示下再认汉字的某些特征》,心理学报,1982
    喻柏林等:《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心理学报,1990
    喻柏林,曹河圻等:《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心理学报,1990
    喻柏林,冯玲等:《汉字和人工“字”部件识别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991
    刘钊:《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7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四):隋唐五代书法字体与印刷字体的关系》,载《印刷杂志》,2003年11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五)—印刷术初期的刻版字体》,载《印刷杂志》,2003年12期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六)印刷术鼎盛时期的印刷字体》,载《印刷杂志》,2004年1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七)辽、夏、金、元印刷字体》,载《印刷杂志》,2004 年2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八)明代印刷字体》,载《印刷杂志》,2004年3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九)清代的印刷字体》,载《印刷杂志分,2004年4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十)近代印刷术传入及初期铅活字字体》,载《印刷杂志》,2004年5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十一)20世纪后半期的印刷字体分,载《印刷杂志办,2004年7月
    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十二)计算机排版字体》,载《印刷杂志》,2004年8月
    林川:《文字处理技术对汉字字形演变的影响》,载《中国印刷》第20期1988年5月
    贾玉平:《汉字字体设计与书法中的馆阁现象》,载《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院主办),2004年3期
    张大替:《浅析宋体美术字的独特艺术魅力》,载《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第24卷第3期,2004年6月
    王立军:《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4期,2002年版
    杨建红、刘蓉、余泽太:《True Type字体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应用》,载《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6期,2004年12月
    王子源:《文字视觉设计—西方设计发展之参照与再寻中国当代设计之中心》载《中国美术馆》第十期,2005年12月
    Rex Chen:《高速公路路标字体:发展和中国新标准》,载《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期
    《中文印刷字体亟待创新》,载《今日印刷》,2002年2月刊。
    [英]加文·安布罗斯、保罗·哈里斯:《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字体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日]阿辻哲次:《图说汉字的历史》,高文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日]杉浦康平:《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埃伦·会普顿:《字体设计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英]路易斯·布莱克威尔:《西方字体设计一百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
    [美]菲利普·麦格:《设计史》,vanNostrandReinhold,1992年版
    [韩]安尚秀:《设计:以访谈的名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MarioR. Garcia:《现代报纸设计》,prendceHa11出版,1987年版
    [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美]约翰·W·克雷斯威尔著崔延强主译孙振东审校:《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美]劳伦斯·纽曼W. Lawrence Neuman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美]龙尼·利普顿著王毅刘晓麓译:《信息设计实用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法]A·J格雷马斯著徐伟民译:《符号学与社会科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志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德]雷德侯:《万物》,三联书店,2006年版
    日本专用字体设计协会:《日本字体与平面设计大奖年鉴2004》,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俄]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日]藤枝晃著李运博译:《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
    Rob Carter, Ben Day, Philip Meggs:《Typographic Design:Form and Communica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5
    Geoffrey Dowd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rinting Types》, The British Library & Oak Knoll Press,1988
    [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英]罗杰·弗莱,《视觉与设计》,易英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美]Georges Jean,《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曹锦清、马振聘译,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1。
    [美]戴维·朱里,《什么是文字设计》,张文贺、高雅娜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美]埃伦·鲁普顿,《字体设计指南》,王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英]加文·安布罗,《字体设计(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张匡匡、詹凯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美]阿历克斯·伍二怀特:《字体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英]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著周丹丹易菲译:《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日]白石和也编著王传杰译:《视觉传达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阿历克斯·伍·怀特著徐玲尚娜译:《字体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Steven Heller & Louise Fili, Typology:《Type Design from the Victorian Era to the Digital Age》,Chronicle Books,1999.
    [日]松田行正著黄碧君译:《ZERRO/零——世界记号大全》,漫游者出版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瑞]卡尔·古斯塔大·荣格(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译:《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