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初学记》引经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初學記》是唐玄宗時官修的類書,徐堅等人輯集經傳,按以類相從的方式編輯而成。分天、歲時、地、州郡、帝王、中宫、儲宫、帝戚、職官、禮、樂、人、政理、文、武、道釋、居處、器物、寶器、果木、獸、鳥、鱗介、蟲等二十四部類。前人對《初學記》評價頗高,其引文具有文字、詞彙、文獻、輯佚等多方面的價值。
     本文以《初學記》所引《十三經》相關内容為研究對象,全面整理了《初學記》所引經文,考鏡文字源流,剖析語彙變遷,輯錄佚文佚注。同時也對《初學記》引經的錯誤進行了歸類分析。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討論《初學記》的成書、作者、體例及研究情況。第一章通過對相關材料的梳理,考定了《初學記》的作者;對《初學記》的研究情況作了簡要的回顧,確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介紹《初學記》全書的體例和引經的特殊體例。
     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具體實例的方式分析《初學記》引文與今本的歧異,主要從字形、語音、詞義三方面加以考察。
     第三部分:第六章至第七章以個案的方式全面分析討論了《初學記》引經的價值和存在的問題.第六章從糾謬、存古、明異、補正辭書及輯佚五方面分析了引經的價值;第七章從意引、脱字、衍字、誤倒、訛誤、雜糅及引文題識錯誤等方面分析了《初學記》引經存在的問題。
     最後是附表,把《初學記》所引每一經的文字按經文順序匯總成表,以便讀者檢索利用。
Chuxueji(初学记) is a genus-book written by Xujian(徐堅) and other authors in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class, it was listed by sky, seasons, terra, counties, monarch, princess, prince, relatives, official, amenity, music, people, award and punishment, character, wushu, Taoism and Buddhism, buildings, instruments, cowries, trees, animals, birds, fish, insects and so on. Predecessors evaluated Chuxueji(初学记) highly on characters, glossaries, literatures and addendums.
     This paper aims at accelerating Confucian classics development by studying characters' headstream, analyzing glossies' change, compiling lost works and anno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error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so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ly, chapter one ensures authors of Chuxueji(初学记), reviews research situation and ascertain the study direction. On this basis,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style of the whole book and special style of quoted Confucian classics.
     Secondly, 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five, this part analyzes differences between quotations and current version from three respects of characters, sounds and glossaries.
     Thirdly, chapter six values quoted Confucian classics in five parts, such as correcting errors, collecting old version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emending dictionaries, gathering scattered writings. Chapter seve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quoted Confucian classics from many fields, such as quotation in meaning, renegade words, redundant words, wrong words, perversion sentences, mixed quotation and wrong name or author.
     The last one is some sheets. Every sheet contains quotation of one Confucian classic. It can be used for comparing and reviewing.
引文
[1]清·永璿《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43页上。
    [1]清人避康熙諱而改“玄”作“元”。
    [2]說詳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954-955。
    [3]括弧内的内容,為小字注文。
    [1]詳市川任三《初學記成立考》一文,《城南學刊》(日本),1968年,第10期,頁23-35。
    [1]說詳《舊唐書·徐堅傳》,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册10,頁3175-3176和《新唐書·儒學中》,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册18,頁5662-5663。
    [1]詳參《舊唐書·韋述傳》,册10,頁3183-3186和《新唐書·韋述傅》,册15,頁4529-4531。
    [2]參閻琴南的博士學位論文《<初學記>研究》,臺灣文化大學,1981年,頁21和張揭之等编《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103。
    [3]詳《新唐書·儒學下》,册18,頁5697-5698。
    [4]說詳王溥《唐會要》卷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頁554。
    [5]參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955。
    [6]同上。
    [7]參《舊唐書·儒學下》,册15,頁4975;《新唐書·儒學中》,册18,頁5672。
    [1]劉葉秋《類書簡說》第四章《常用的類書簡介》,有專門的一節介紹《初學記》,主要以舉例的方式,說 明《初學記》敘事部分的编排情況及其優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頁42-44。
    [2]彭邦炯在《百川匯海-古代的類書與叢書》中介绍了類書的缘起、興衰、體例、用途和唐宋的主要類書,其中一節,介绍了《初學記》性質、體例等問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頁85-89。
    [3]趙含坤在《中國類書》中逐條介紹了歷代類書的情況,涉及的類書数量鹿大,因此每條均衹是比較簡略的說明性文字。《初學記》一條,简述了《初學記》的成書原因、作者、體例及作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43-44。
    [4]詳《黄鍾》2005年第3期。
    [5]詳劉張的碩士論文《<初學記·樂部>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
    [1]詳《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2]詳《圖書館學研究》1985年第5期。
    [3]詳《木鐸》第七期,頁201-208:《木鐸》第八期,頁315-318。
    [4]詳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畜局,1982年,頁94-102。
    [5]見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人文研究》,1998年。
    [1]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頁954-955。
    [2]詳其論文《初學記成立考》,載於日本《城南漢學》,1968年第10期,頁23-35。
    [3]劉剛,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4]詳見《文獻》,1986年第4期,頁169-181。
    [5]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103-104。
    [6]詳《生物學雜誌》,1987年第1期。
    [7]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8]藺華碩士論文《<初學記>與<白孔六帖>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第1期,頁53-58。
    [2]《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77-78。
    [3]《新世紀圖書館》2007年第6期,頁44-46。
    [4]商務印書館,1996年,頁44-46。
    [5]唐光《唐代類書與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1]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序》。
    [1]參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頁94。
    [2]參閻琴南《<初學記>研究》,頁28。
    [1]參閻琴南《<初學記>研究》,頁28。
    [2]《初學記》引經衹有一處例外,卷第十七《人部上·友悌》篇“詩”下引《小雅·棠棣詩》:“棠棣之華,鄂不鞾鞾,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镶,原隰哀矣,兄弟求矣,鹡鴿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歎。”(頁426)十三經的其他内容柢出現於敘事與事對兩部分。
    [1]詳高誘《吕氏春秋序》。(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釋》之高誘序,頁2)
    [2]見《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頁959。詳可參《隋書·經籍志》頁903-1104。
    [3]王鍔在《(禮記)成書考》中云:“《禮記》在鄭玄以前,已有馬融、盧植、高誘等人為之作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頁330)其說疑誤。古人作注,遇前人在相關字詞已有注者,往往徑引其文。如《史記》司馬貞索隨即曾引高誘注,但不得謂高誘注《史記》。《禮記》亦是同樣的道理,《初學記》引《禮記》,凡言高誘注者,均可在高誘的其他著作中找到原文。
    [1]參黄秀燕的碩士學位論文《從文字演進看周官古文》,臺灣大學,1983年6月,頁68。
    [2]參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119上。
    [3]參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頁491。
    [1]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册9,頁235。
    [2]參《古文字詁林》,册5,頁61。
    [1]參許偉建《上古漢語通假字字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89年,頁125。
    [2]說參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後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頁14719下。
    [1]《初學記·歲時部上·春》事對“效功 論賞”引《禮記》亦作“供”,頁45。
    [1]洪成玉《古今字)“取-娶”條可參,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頁35。
    [1]詳《金文编》“婚”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頁620。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81年,頁565上。
    [1]劉延玲《近五十年來異體字研究與整理狀況綜述》(下),《辭書研究》,2001年第6期,頁24。
    [2]同上,頁24-25。
    [1]《初學記·檀部上·祭祀》敘事引《周檀》亦作“沉”(《初學記》,頁317),而對應的今本《周禮》則 作“沈”(《十三經注疏》,頁758上)。
    [1]參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176。
    [2]《漢語大字典》引《龍龕》例,證“厕”與“罽”同。雖二字讀音均為“居例反”,但“罽”字(?)上,與前舉五字同,故於此字後加小字“六”,乃示意前六字同也,“罽”與其下之字同,故釋語末加數字“二”,意二字同也,與上文之“罽”無關。《大字典》编者不識《龍龕》體例,錯將上字屬下,以此來證明“罽”、
    [1]參張涌泉先生《敦煌俗字研究》下编《敦煌俗字匯考》“嫉”字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220。
    [2]同上,“懶”字條,頁388-389。
    [3]見釋·行均编《龍龕手鏡·女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281。
    [1]《初學記·地部上·華山》事對“地載 神開”:“《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亦作“岳”也,頁99。
    [2]詳見閻琴南《<初學記>研究》,閻氏認為據《禮記·月令》,當以“个”字為是,頁127。
    [3]王引之舉了異文、詞彙、語音、方言等方面的多個例證來證明“介”與“个”乃同一字。並認為“箇,
    [1]《初學記·禮部上·總載禮》敘事引《周檀·大宗伯之職》,注文亦作“災”(《初學記》,頁313),而今本《周禮》與之對應的《大宗伯》注則作“烖”(《十三經注疏》,頁759)。
    [1]参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頁90。
    [1]參高明《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頁47。
    [2]“本今”疑為“今本”的倒文。
    [1]段玉裁認為“犬田”之“犬”當作“火”。詳《說文解字注》,頁476上。
    [1]參《古文字詁林》,册9,頁902-903。
    [1]參黄焯《古今聲類通轉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頁144。
    [1]見《宋本廣韻》,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頁507。
    [1]參周祖謨《問學集·禪母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頁161。
    [2]說詳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95-196。
    [1]分見《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388,《初學記》頁424。
    [1]參符定一《聯綿字典》的重印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版。
    [2]參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365-366。
    [3]可參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頁280-281。
    [1]關於同義詞的概念,參黄金貴《論同義詞之“同”》,《浙江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頁81-86。
    [1]參王彦坤《歷代避諱字匯典》前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1。垣《史諱舉例》序,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
    [1]參竇懷永博士學位論文《敦煌文獻避諱研究》,浙江大學2007年,頁291。
    [2]詳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册)通論(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頁82。
    [1]《初學記》卷三十嚴陸校宋本異文,頁9。
    [1]參看《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册1),頁219。
    [2]參《新唐書·藝文志》(册5),頁1434。
    [3]以下簡稱《唐月令》
    [1]顧頡剛、劉起釪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1187。
    [2]臧克和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263。
    [1]具體可見《景刊唐開成石經》(第三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2026下。
    [2]洪亮吉《春秋左傅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765。
    [3]《藝文類聚·禮部上·祭禮》引是語曰:“《穀粱傅》曰:‘宫室不設不可以祭者,蔿其義也,非享味也。'”(頁677)又同部《郊丘》:“《公羊傅》曰:‘祭者,蔿其時也,蔿其義也,非享味也。'”(頁 682) “公羊傳”三字,蓋“穀梁傳”之誤题也。
    [1]詳《太平御覽》,頁2385上。
    [1]《太平御覽》卷三七七:“《穀梁傅》:文公曰:‘魯文公十一年,叔孫得臣敗狄于鹹,獲長狄也。兄弟三人,迭害中國。得臣善射,射中其目,身横九畝,断其首而戴之眉見於軾。'”(《太平御覽》,頁1742上。)
    [1]分別見《太平御覽》,頁2502下;《宋本册府元龜》,頁1677上;《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頁2344。
    [1]可參楊伯峻《春秋左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1461。楊先生在書中據《吕氏春秋》高誘注認為鳢甲說較為見長。
    [1]參趙振鐸《辭書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頁299。
    [1]詳見《漢語大詞典》册7,頁832。
    [1]具體事蹟詳見《三國志·王朗傅》,《王肅傳》附於王朗之後,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頁414-423。
    [1]《初學記》卷二十五《嚴陸校宋本異文》,頁7。
    [2]參劉毓慶《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41。
    [1]參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1264下。
    [2]參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頁1303下。
    [3]《隋書·經籍志》原作“《春秋穀梁傅》十二卷”,今據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徐邈於《穀梁傅》有注十二卷,當即《隋書》所謂《春秋穀梁傳》,今據《釋文》改。見《經典釋文》頁15上。
    [4]參《隋書·經籍志一》,册4,頁931。
    [1]分見《太平御覽》卷十三《雷》下,頁65與64。
    [2]《隋書·鯉籍志》云:“《春秋釋例》十卷,漢公車徵士穎容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册4,頁928。
    [3]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音義·為政》下曰:“先生饌,上眷反,馬云飲食也,鄭作餕,音俊,食餘曰 餕。”(頁345下)
    [1]詳見《藝文類聚》頁684-685。
    [1]詳《玉函山房輯佚書》頁1903下-1904上。
    [2]《文選》卷二十八《長安有狹邪行》李善注:“尔雅曰:二達謂之歧旁。郭璞曰:歧,道旁出也。”(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397下)李善注《文選》時,郭璞注舆孫炎注並存,善明言此句出自郭璞注,則馬國翰據《初》此條引所,定為孫炎注,當誤也。
    [3]見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頁1919下和黄奭《黄氏逸書考》第二十三册,頁53下-54上。
    [1]《周禮》相關的引文見《十三經注疏》,頁761下-762上。
    [1]《初學記》卷十三“校勘表”,頁1。
    [2]《初學記》卷十五“校勘表”,頁1。
    [1]嚴陸校曰:“函鍾”作“黄鍾”,《初學記》卷十三“校勘表”,頁2。
    [1]見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244。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553。
    [1]原文“至”字作“淮”,據《毛詩校勘記》改。詳《清經解》第五册,頁402中。
    [2]閻琴南博士論文《(初學記)研究》,頁109。
    [1]參王力《詩經韻讀》,《王力文集》第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頁293。
    [1]同部事對“蜃珧 象弭”引《爾雅》亦作“弓有缘者謂之弭,以蜃謂之珧”,沿襲敘事之誤也。說詳《初學記》頁532。
    [2]說詳孫希旦《禮記集解》,頁1203。
    [1]參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修訂本),頁588。
    [1]《初學記》卷三十嚴陸校宋本異文,頁12。
    [1]閻琴南《<初學記>研究》,頁403。
    [2]《漢書·高帝紀》注“高祖”,荀悦曰:“諱邦,字季,邦之字曰國。”顏師古曰:“邦之字曰國者,臣下所避以相代也。”(《漢書》,頁1)說明漢代避高祖劉邦的諱。
    [1]《初學記》卷二十八嚴陸宋本異文,頁10。
    [1]“鹍”為“(軍鳥)”的異體字。陸德明《釋文》曰:“(軍鳥),音昆,字或作鹍,同”(頁438上)。
    [1]轉引自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964。
    [1]嚴陸校“有五寸”作“尺有五寸”,詳《初學記》卷四“校勘表”,頁4。
    [1]參王夢鷗《禮記校證》,1964年線裝石刻版,頁107上。
    [1]《初學記》卷二十八嚴陸宋本異文,頁6。
    [2]《初學記》卷三十嚴陸校宋本異文,頁12。
    [1]詳見朱彝尊《(點校袖正)經義考》第七册,許維萍等點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頁774。
    [2]翟灏《四書考異》,《續修四庫全書》167冊,頁75上。
    [3]詳見朱彝尊《(點校補正)經義考》第七册,頁774。
    [4]翟灏《四書考異》,《續修四庳全書》167册,頁75上。
    [5]同上,頁74下。
    [1]詳《初學記》卷五“校勘表”,頁1.
    [2]閻琴南《校注》,宋本、安國本、晋府本同,建本作“夫家”,嚴陸校同(見《(初學記》研究》,頁246)。
    [1]詳閩琴南《<初學記>研究》,頁137。
    [1]《白虎通疏證》,清·立撰,吴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
    [2]《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1册。
    [3]《北堂書鈔》,隋·虞世南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册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5]《承明集》,宋·周必大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叢書集成三编》第100册。
    [6]《初學記》,唐·徐堅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7]《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撰,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8]《春秋公羊傳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9]《春秋穀梁傳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10]《春秋穀梁經傳補注》,清·鍾文烝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11]《春秋經傳集解考正》,清·樹華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142-143册。
    [12]《春秋三傳異文釋》,清·李富孫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叢書集成初编》第3661-3663册。
    [13]《春秋釋例》,晉·杜預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第146册。
    [14]《春秋左氏傳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15]《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16]《大廣益會玉篇》,梁·顧野王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17]《大唐新語》,唐·劉肅撰,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18]《東家雜記》,宋·孔傳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编》第99册。
    [19]《讀書雜志》,王念孫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0]《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張涌泉主编、審訂,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21]《爾雅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22]《爾雅義疏》,清·郝懿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據郝氏家刻本影印。
    [23]《方言箋疏》,清·錢繹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4]《風俗通義校注》,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25]《干禄字書》,唐·顏元孫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叢書集成初編》第1064册。
    [26]《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王修齡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7]《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黄金貴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8]《古今注》,晉·崔豹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叢書集成初编》第274册。
    [29]《古今字》,洪成玉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30]《古文尚書撰異》,清·段玉裁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4册。
    [31]《古文字詁林》,李圃主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管子校注》,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33]《廣雅疏證》,清·王念孫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版。
    [34]《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5]《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36]《韓詩外傳集釋》,漢·韓嬰撰,許維通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37]《韓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主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8]《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39]《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纂委員會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
    [40]《漢語大字典》(八卷本),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编,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
    [41]《後漢書》,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42]《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43]《淮南子校釋》,張雙棣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4]《集韻》,宋·丁度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5]《經傳釋詞》,清·王引之,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版。
    [46]《經典釋文》(通志堂本),唐·陸德明撰,黄焯斷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47]《經典釋文彙校》,黄焯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48]《經典釋文考證》,盧文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叢書集成初編》第1201-1204册。
    [49]《經典文字辨證書》,清·畢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 修四庫全書》第239册。
    [50]《經籍舊音序錄》,吴承仕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51]《經史問答》,清·全祖望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2册。
    [52]《<點校補正>經義考》,朱彝尊著,許維萍、馮曉庭、江永川點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版。
    [53]《經義述聞》,清·王引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4]《景刊唐開成石經》,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55]《九經古義》,清·惠棟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2册。
    [5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57]《郡齋讀書志校證》,晁公武撰,孫猛校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8]《亢倉子》,唐·王士元補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編》第20册。
    [59]《孔子家語》,三國魏·王肅编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0]《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61]《禮記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62]《禮記異文箋》,清·俞樾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編》第5册。
    [63]《禮記鄭讀考》,清·喬樅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編》第5册。
    [64]《禮記鄭讀考》,清·俞樾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編》第5册。
    [65]《禮書》,宋·祥道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130册。
    [66]《兩漢紀》,東漢·荀悦撰,張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67]《六臣注文選》,梁·蕭統编,唐·李善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68]《六家詩名物疏》,明·馮復京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册。
    [69]《龍龕手鏡》,遼·釋行均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70]《吕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吕不韋著,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1]《論語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72]《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73]《毛詩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74]《孟子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75]《孟子譯注》,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76]《墨子間詁》,清·孫詣讓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77]《南齊書》,梁·蕭子顯撰,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版。
    [78]《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日本·山井鼎輯,日·物觀等補遺,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叢書集成初編》第115-124册。
    [79]《潛夫論箋校正》,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80]《禽經》,舊題周·師曠撰,晉·張華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编》第44册。
    [81]《清人考訂筆記》(七種),中華書局編輯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82]《清史稿》,趙爾巽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83]《三家詩異文疏證》,清·馮登府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清經解》第7册。
    [84]《尚書大傳疏證》,漢·伏生撰,清·皮錫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55册。
    [85]《尚書古文疏證》,清·閻若璩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6]《尚書埤傳》,清·朱鶴齡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册。
    [87]《尚書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88]《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89]《十駕齋養新錄(附餘錄)》,錢大昕撰,孫顯軍、文和點校,南京:江蘇古籍1997年版《嘉定錢大昕全集》第7册。
    [90]《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91]《史記》,漢·司馬遷撰,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
    [92]《釋名疏證》,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189册。
    [93]《釋名疏證補》,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谦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清疏四種合刊》本。
    [94]《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95]《說文古籀補》,清·吴大潋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萬有文庫》本。
    [96]《說文箋識四種》,黄侃箋識,黄焯编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7]《說文解字》,漢·許慎撰,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
    [98]《說文解字詁林》,丁福保编纂,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99]《說文解字繫傳》,南唐·徐鍇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100]《說文解字句讀》,清·王筠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101]《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清·邵瑛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 修四庫全書》第211册。
    [102]《說文解字校錄》,清·鈕樹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 修四庫全書》第212册。
    [103]《說文解字義證》,清·桂馥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4]《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5]《說文解字注箋》,清·徐灏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25-226册。
    [106]《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撰,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107]《說文外编》,清·雷浚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27册。
    [108]《說文新附考》,清·鄭珍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23册。
    [109]《說文字通》,清·高翔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22册。
    [110]《說苑校證》,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111]《司馬法》,周·司馬穰苴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编》第32册。
    [11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璿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113]《宋本廣韻》,宋·彭年撰,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版。
    [114]《宋本玉篇》,宋·彭年等重修,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張氏澤存堂本。
    [115]《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116]《宋書》,梁·沈約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117]《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
    [118]《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9册。
    [119]《太平御覽》,宋·李防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120]《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编,洪丕謨、張伯元、沈敖大點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121]《唐會要》,宋·王溥撰,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
    [122]《唐律疏議》,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123]《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124]《通俗編》,清·翟瀕撰,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125]《通志》,宋·鄭樵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126]《魏書》,北齊·魏收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127]《文史通義校注》,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128]《文選》,梁·蕭統编,唐·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129]《問學集》,周祖謨著,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版。
    [130]《五經文字》,唐·張參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叢書集成初编》第1064册。
    [131]《西遊記》,明·吴承恩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
    [132]《席氏讀說文記》,清·席世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 修四庫全書》第223册。
    [133]《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34]《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135]《一切經音義》,唐·釋玄應撰,臺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版《影印高麗大藏經》第32册。
    [136]《儀禮古今文疏義》,清·胡承珙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编》第2册。
    [137]《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证》,消·徐養原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编》第2册。
    [138]《儀禮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139]《異文類語料的鑑別與應用》,朱承平著,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版。
    [140]《逸周書彙校集注》,黄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41]《藝林彙考》,清·沈自南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9册。
    [142]《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43]《玉海》,宋·王應麟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版。
    [144]《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馬國翰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45]《戰國策集注彙考》,諸祖耿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6]《正字通》,明·張自烈、清·廖文英編,董琨整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147]《中華字海》,冷玉龍,韋一心等著,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年版。
    [148]《重訂直音篇》,明·章黼撰,明·吴道長重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31册。
    [149]《周禮訂義》,宋·王與之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册。
    [150]《周禮漢讀考》,清·段玉裁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4册。
    [151]《周禮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5册。
    [152]《周禮正義》,清·孫詒讓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153]《周易校勘記》,清·阮元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154]《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
    [155]《字彙》,明·梅膺祚撰,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1]《百川匯海--古代的類書與叢書》,彭邦炯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版。
    [2]《茶香室經說》,清·俞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177册。
    [3]《<初學記>徵引集部典籍考》,江秀梅著,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春秋集注》,宋·高開撰,《叢書集成新编》第108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5]《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6]《春秋左傳注》(修訂本),楊伯峻编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7]《辭書學論文集》,趙振鐸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8]《敦煌經籍敘錄》,許建平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9]《敦煌俗字研究》,張涌泉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敦煌文獻叢考》,許建平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
    [11]《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李索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爾雅正義》,清·邵晉函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3册。
    [13]《撫本禮記鄭注考異》,清·張敦仁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6册。
    [14]《公羊異文釋》,清·李富孫,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编》第2册。
    [15]《古代漢語虚詞通釋》,何樂士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16]《古籍異文研究》,王彦坤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版。
    [17]《古今聲類通轉表》,黄焯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8]《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俞樾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
    [19]《古陶文字徵》,高明、葛英會编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
    [20]《古文物稱謂圖典》,羅西章、羅芳賢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21]《古字通假會典》,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
    [22]《觀堂集林》,王國維著,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
    [23]《韓詩外傳箋疏》,屈守元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版。
    [24]《漢籍善本考》,日·島田翰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25]《漢語俗字叢考》,張涌泉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26]《漢語俗字研究》,張涌泉著,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版。
    [27]《漢字古音手册》,郭錫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8]《揮塵錄》,宋·王明清撰,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
    [29]《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清·阮元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编》第50册。
    [30]《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楊樹達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
    [31]《金文詁林讀後記》,李孝定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版。
    [32]《經籍訪古志》,日·澁江全善、森立之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日本藏漢籍善本書志書目集成》第1册。
    [33]《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34]《孔叢子》,舊題漢·孔鲋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諸子百家叢書》本。
    [35]《類書簡說》,劉葉秋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6]《<禮記>成書考》,王鍔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37]《禮書通故》,清·黄以周撰,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38]《歷代避諱字匯典》,王彦坤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9]《論衡校釋》,黄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40]《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41]《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42]《毛詩詁訓傳定本》,清·段玉裁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第4册。
    [43]《群經平議》,清·俞樾著,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清經解續编》第5册。
    [44]《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5]《<三國志>異文研究》,蘇著,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版。
    [46]《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撰,抗、盛冬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47]《聲類疏證》,郭晉稀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8]《詩傳名物集覽》,清·大章撰,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叢書集成新编》第43册。
    [49]《詩經學史》,洪湛侯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50]《詩經異文釋》,清·李富孫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75册。
    [51]《十三經概論》,蔣伯潛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2]《十三經注疏校記》,清·孫詣讓撰,雪克輯點,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版。
    [53]《史諱舉例》,垣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54]《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馬敘倫撰,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版。
    [55]《說文解字通正》,清·潘奕雋撰,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版《叢書集成續 編》第70册。
    [56]《說文釋例》,清·王筠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57]《說文新附考》,清·鈕樹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13册。
    [58]《說文引經證例》,清·承培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222册。
    [59]《四庫提要辨正》,余嘉錫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60]《宋本册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61]《宋元以來俗字譜》,劉復、李家瑞编,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版。
    [62]《唐代類書與文學》,唐光著,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版。
    [63]《同源字典》,王力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64]《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65]《校勘學概論》,張涌泉、傅著,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6]《繹史》,清·馬驌撰,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
    [67]《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68]《札迻》,孫詒讓撰,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
    [69]《中國古代的類書、政書和叢書》,戚志芬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70]《中國古代的類書》,胡道靜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71]《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编輯委員會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2]《中國類書》,趙含坤編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周官總義》,宋·易祓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影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92册。
    [74]《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沈文倬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5]《<初學記>研究》,閻琴南,臺灣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12月。
    [76]《<初學記>與<白孔六帖>比較研究》,藺華,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77]《<初學記·樂部>研究》,劉張,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78]《春秋時期的紀年銅器銘文與<左傳>的對照研究》,王澤文,中國社會科學 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79]《爾雅新證》,馮華,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80]《今、帛、竹書<周易>卦序研究》,李尚信,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81]《考古文獻<詩經>異文辨析》,程燕,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82]《<論衡>引書研究》,岳宗偉,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8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論早期易學相關問題》,仁仁,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84]《<詩經>異文研究》,陸錫興,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4月。
    [85]《<詩經·周頌>考論--周代的祭祀儀式與歌詩關係考論》,李瑾華,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86]《<史記> <漢書>異文研究》,王海平,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87]《<史記>與<戰國策>語言比較研究》,湯勤,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88]《隋唐時期類書的編纂及分類思想研究》,劉剛,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89]《隋唐以前類書之研究》,雷敦淵,私立東吴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90]《<逸周書>研究》,羅家湘,西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
    [91]《鄭玄<詩經>學研究》,孔德凌,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92]《<後漢書>李賢注引<三禮>研究》,潘薇妮,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
    [93]《八十年類書研究之檢討》,劉剛,《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年第2期。
    [94]《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嚴可均校本<初學記>--<初學記>版本研究之一》,閻琴南,《木鐸》1978年第7期.
    [95]《跋藝文印書館景宋本<初學記>--<初學記>版本研究之二》,閻琴南,《木鐸》1979年第8期。
    [96]《初學記成立考》,市川任三,《城南漢學》(日本)1968年第10期。
    [97]《<初學記>樂部資料述略--以前三個子目為例》,李方元、劉張,《黄鍾》2005年第3期。
    [98]《<初學記>校記》,李步嘉,《文獻》1986年第4期。
    [99]《<初學記卷十八·師第一>校勘記一則》,國慶,《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00]《從圖書目錄看中國古代類書的演進》,屈直敏,《德州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101]《俄藏黑水城文獻兩件類書定名與拼合》,李輝、馮國棟,《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02]《古代類書的编纂歷程》,張琴、魏曉虹,《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03]《古代類書概說》,丁娟,《淮北煤碳師範學報》1995年第1期。
    [104]#12
    [105]《論類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馮麗,《青海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106]《唐代類書的文學傳播功能--以<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 記>等對屈宋辭賦的傳播為例》,祁國宏,《新世紀圖書館》2007年第6期。
    [107]《我國最早的動植物學教科書--<初學記>後四卷之研究》,趙雲峰、劉學禮,《生物學雜誌》1987年第1期。
    [108]《以<初學記>為例剖析分類目錄與主题目錄結合的類書目錄》,張展舒、錢健,《圖書館學研究》1985年第5期。
    [109]《<藝文類聚>、<初學記>與唐初文學觀念》,唐雯,《西安聯合大學學 報》2003年第1期。
    [110]《<藝文類聚>卷四“歲時部”闕文考》,郭醒,《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11]《中國古代類書概述》,李峰,《江西圖書館學刊》2000年第2期。
    [112]《中國類書的發展歷程》,張雲瑾,《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