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韵系结构论《切韵》到《中原音韵》之间的入声变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從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系到以《中原音韻》的近代音系之問,漢語入聲字的格局經歷了入配陽聲到兼配陰陽到入派三聲的蒋燮。入聲燮化的主要體现在韻尾的脱落,調類的改燮和主要元音的燮勤上。本文主要從韻系燮化的角度入手,通過考察《切韻》、等韻圖和《中原音韻》韻類的分合,觀察入馨字在這些音系中的位置,並在研究前人封各项材料韻系構擬凝的基礎上,封擬音做出一些修訂,梳理入聲字舒化遇程中韻母的燮化遇程。
     本文認為在宋元等韻圖中较早發生燮化的是以央高元音i為主元音的梗曾攝和臻摄入聲,它们在圖中已经發展到喉塞尾的陪段,而收-p尾的入聲在韻圖中的表现是没有燮化,保持獨立。我们韶為這反映了入聲舒化造行到某個陪段的现象。
     中原音韻中入聲字進入了不同的陰聲韻。它們的燮化如下:梗曾攝和深攝入聲舒化:咸山攝入聲字舒化:通攝和臻攝入聲舒化:
From the medieval allophones on behalf of qie-yun to the modern allophones on behalf of Zhongyuan Yinyun, the pattern of entering tone rhyme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from matching with Yangsheng Rhyme to both matching with Yangsheng Rhyme and Yinsheng Rhyme until to the entering tone rhyme setting into other three tones. The changes reflect on the dropping of the endings, the changes of the tone and the vowels.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hanges of vowel systems, observeing the position of entering tone rhym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gathering and scattering of rhymes in Qie-yun, Rhyme figures and Zhongyuan Yinyun. We also settl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vowels be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entering tone rhymes and revise some structure fittings which have done by other schola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ntering tone rhymes which firstly changed in the Rhyme figures are Geng-Zeng rime and Zhen rime. Their endings had changed to glottal plosives. But the Characters ending with [-p] had kept standing alone.
     Frome Rhyme figure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o Zhongyuan Yinyun, the endering rhymes changed as followings: Geng-Zeng, Zhen and Shen rime: Tong rime and zhen rime: Xian and Shan rime:
引文
1原文为1973年作,原发表於美国《中国语言学报》,从由盧景文譯出,分别發表於1985、86年的《語文研究》上。
    2参考張世禄(1998)《中國音韻學史》P189所錄
    3《近代音论集》,台湾学生书局,引自宁忌浮(1997)P20
    4薛鳳生(1990)P118
    5参看薛凰生(1978)、(1985)、(1990)、(1992)
    6這里要說明官括似乎和雅言有所區別。雅言又稱“通語”,可以說是標準語,有區別於基礎方言的語音和語法。而官話,從現代方言来看,狭羲的官括應該就是指標準語,而廣羲的官話則包括了和標準語基礎語言相近的方言區域中所使用的方言。從這個意羲上来說,不同匾域的官話可能包含了文讀和白讀系统的差別。一般在討論《中原音韻》之前很少用丹官話這一概念,而在《中原音韻》以後多用之,是因為《中原音韻》的音系较之此前的音系舆现代北京話及整個北方地匾的方言關系更為密切。
    8陸志韋、王力、李柴、邵榮芬、李新魁
    9馬丁、周法高
    10薛先生為《切韻》设想了一個七元音體系
    11外轉一等元音先變
    12韻尾增益的條件是什麽?
    13王韻中央下注:李與怪同,吕別舆會同,夏侯別,今依夏侯。
    14前四列引黄笑山(1996),最後一列為本文所加。
    15寅A、B採用李榮的標號
    16薛鳳生認為《切韻》作者分韻時“從分不從合”的標準從語音演變的角度来看是由於共時的音變在不同方言中的影響有先後,進而導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這在理論上是能夠讓人信服的。黄笑山(2002)是《切韻》音系中個别小韻的分韻和音值有關,在《切韻》音系内部不存在音位性的區別。其他從音位角度
    成系统構擬的學者不多,所以暂引這兩家的觀點。
    17麥耘(1992)
    18齊韻中兩個特別的小韻:移,成西反(魔韻成臡切);臡,人兮反。反切上字三等,下字四等,其中臡《韻镜》列在四等日母下,移《七音略》列在四等禅母下,错寫為移。李榮将它们歸為三等丑類韻,我们因為按照黄笑山(1996)的分類故而将它们歸為寅A颊。
    19薛鳳生韶為早期韻圖中支脂之三韻未合倂是為了表现《切韻》時期的不同。我想如果《韻镜》畴支脂之如果完全完成了合倂,為什麽不像《切韻指掌圆》那樣完全把三類字都打乱並放在一張圖呢?可見韻圖真有守舊性,也許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學者認為韻圖是為《切韻》而作的理由之一
    20考虑到從來韻圖中同攝同尾,所以定為有i尾,雎然理由很不充分。
    21見黄笑山(1995)
    22《王三》中有而《廣韻》無
    23邵荣芬說:真和臻,嚴和凡,都有在特定的聲母條件下,韻母主元音随着聲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24如《玉篇》、《经典釋文》反切和唐代近髓詩同用的情况
    25許绍早(1994)有所列舉
    26薛鳳生(1992)認為通攝可能一直都是高元音,没有變化,所以擬為iη。但是在本文就要和梗曾攝不能匾分了。
    27上文已提到,李思敬(1984)研究了吴棫描寫的南宋“俗音”中“幾與魚虞相叶”的支韻字認為這類字在南宋讀如u,這個音可以向(?)和u兩個方向發展,前者是《中原音韻》支思部的来源之一。我们認為這個央元音u和央元音i在音位上是一致的。
    28基本出现在佛经和咒捂中
    29同意薛鳳生的觀點,事實上是指央元音A
    30陳曉錦(1999)
    31用“二十圖媳目”的名稱
    32“中原韻目”和“調類”欄列兩次表示兩韻又讀的情況。
    33趟蔭棠、隆志章(1946)、王力、楊耐思(198)、李新魁、寧繼福(1997)、薛鳳生(1996)
    34薛鳳生認為入聲在讀書音中的燮化缝麗了喉塞尾陪段,而另一臨近方言中的燮化则是韻尾直接脱落。
    35-?表示宋元等韻圖中的喉塞韻尾,-k表示另一方言中梗曾臻摄入聲已经合韻,-k,-p韻尾共存到《中原音韻》前,在《中原音韻》中都直接脱落變為開尾韻。k也有可能是t,我们只是假設。下同。
    36-?表示宋元等暈圖中的喉塞韻尾,-k表示另一方言中梗曾臻攝入聲已經合韻,-k,-p韻尾共存到《中原音韻》前,在《中原音韻》中都直接脱落燮為開尾韻。k也有可能是t,我們只是假設。下同。
    [宋]宋本廣韻·永禄本韻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宋]宋本切韻指掌圖,中華書局,1986
    [宋]楊貞一著四聲等子,叢書集成初编據咫進齋本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馆,1937
    [元]劉鑑撰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京都隆安禅寺本
    [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韻,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2005
    鲍明烽1990,唐代诗文韻部研究,江韻古籍出版社
    陳皖锦1999,赓西玉林白話古赐聲韻尾、入聲韻尾脱落现象分析,《中國捂文》1999.12001,廣東粤语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尾,《方言》2001.2
    丁邦新1987,输官括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题,《丁邦新捂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馆19981995,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捂文》1995.6
    董同龢1948,《切韻指掌圖》中的幾個問题,《史語所集刊》第十七本集1965,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2001
    董绍克2003,输《七音略》鐸藥兩韻塞音韻尾的音質特徵,《古漢語研究》2003.2
    高本漢1934,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馆
    葛毅卿1957,韻镜音所代表的時簡和区域,《學術月刊》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語文出版社
    姜聿華1985,宋代北方籍词人入聲韻尾考,《求是學刊》1985.5
    黄家教1997,從“等”来看廣州方言入聲消失的跻象,《漢捂方言输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黄笑山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臺湾:文津出版社1996,《切韻》三等韻的分類問题,《鄭州大學学報》1996.4
    賴江基1986,吴域所分古韻考,《暨南學報·哲學社科版》1986.31997,再論朱熹音韻系,《暨南學報·哲學社科版》1997.1
    李红 2006,《切韻指掌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李榮 1956,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
    李新魁1981, 《韻镜》研究,《語言研究》1981年.11982,韻镜校證,中華害局20061983,漢語等韻學,中華害局1986,漢語音韻學,中苹害局1994,《起數訣》研究,《音韻學研究》第三辑,中華害局1994
    劉廣和2002,介音問题的梵漢對音研究,《古漢語研究》,2002.4
    劉青松1998,宋元峙期入聲韻尾的消燮,《廣西師範大學学報(哲學社科版》1998.2
    劉澤民2009,漢語南方方言入聲韻尾的類型及其演燮,《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5
    鲁國堯1982,宋詞陲入通叶现象的考察,《音韻學研究》第二辑,中華害局19861986,元遺山詩詞曲韻考1990,白模的詞韻和曲韻及其同異1991,输宋詞韻及其舆金元詞韻的比较,以上三篇見《鲁國堯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陸志章1947,古音說略,《陸志章语言論文集》(一),中華書局19941947,释《中原音韻》,《陸志章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商務印書馆1988
    羅常培1934,释内外轉,《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害馆20041935,《通志·七音略》研究——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羅常培語言學输文集》,商務印害馆2004
    多耘1992,输重纽及《切韻》的音位系统,《語言研究》1992.2
    寧繼福1997,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寧忌浮1985,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中華書局
    橘本萬太郎1985、1986,中古漢語的捲舌韻尾,盧景文譯,《語文研究》1985.4,1986.1、2
    阮廷賢2007,從漢越語研究質疑漢語中古音有舌面音韻尾,《中國藉文》2007.6
    邵榮芬1982,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施向東1983,玄奘譯著中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1
    唐作藩1981,《四聲等子》研究,《漢語史學召舆研究》,商務印書馆2001
    王力1936,魏晋南北朝詩人用韻研究,《王力捂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馆19981958,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1963,漢語音韻,中華書局20081980,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馆1982,朱熹反切考,《王力文集》第十八卷,山束教育出版社1991
    許寶華1984,输入聲,《静寶華漢語研究文集》,中華害局2006
    許绍早1994,《切韻指掌圖》試析,《音韻學研究》第三辑,中華書局
    薛凰生1978,输入聲字之演化规律,《屈萬裡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中原音韻音位系统,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9,漢語音韻史十講,華捂教學出版社
    楊耐思1958,略論漢語的入聲,《近代漢語音論》,商務印書馆19971981,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学出版社
    俞敏1984,等韻溯源,《俞敏捂言學输文集》,商務印書馆1999
    余廼永1993,再論切韻音一释内外轉新說,《語言研究》1993.2
    尉遟治平1982,周、隋畏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2
    眼世禄1938,中國音韻學史,商務印書館1998
    張玉来2009,再释内外轉並論及早期韻圖的性質,《語言研究》2009.7
    趟蔭棠1934,等韻源流,上海商務印書馆19571936,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馆1956
    周法高1945,廣韻重纽的研究,《史语所集刊》第十三本,19481960,输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
    周世箴1986,論《切韻指掌圖》中的入聲,《語言研究》1986.2
    周祖摸1942,宋代汴洛語音考,見《問學集》,中莘書局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