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而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则必须以强有力的场地设施建设为前提。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场地设施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态势。为全面了解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现状、跟踪调查《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实施状况,探求和明晰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化建设思路,本研究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和深入开展调查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个案分析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而积呈现出总量偏低且室内外分化较为明显的特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种类覆盖面较广,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设施较为匮乏:不同体育项目设施呈现出“重小(型)轻大(型),崇老(旧)弃新(兴)”的特点;城市拓展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多于老城区,拓展区以室外体育场地设施为主,老城区的新建住宅以室内体育场地设施为主;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种类及数量与住宅区的建成时间大致呈正相关,且设施建设的规格标准逐年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经费投入规模较小,城市拓展区以政府拨款为设施建设主要来源渠道,而老城区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则以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为主;基层社区管理者及房地产开发商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文件的了解度状况不太理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执行与落实总体情况不理想,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本身的科学性欠缺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是其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居民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较差,老城区居民的满意度状况呈现出分散且相对平均的特点,拓展区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状况呈现出两头低且比例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室内体育场地设施上,乒乓球最受居民欢迎,健身器械使用率最低,而在室外体育场地设施上,最受居民欢迎的是健身器械,使用率最低的是乒乓球;居民最希望增加的室内外体育场地设施同为羽毛球;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应在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融投资机制、重视“学区”发展模式以及科学合理规划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City civilization's progress cannot leav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but th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powerful facility construction as a premise.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scale's expansion as well as the day-by-day growth of sports fitness entertainment demand for resident, the sports facility has received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general reception by its unique value function, presents the irresistible rapid development sit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ion, tracking investigation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Land Target", and defining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s optimized construction mentality, this research is hold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develops in thoroughly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 Using case analysis, comparison research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so on,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ion question, the conclusion have been as follows:
     Beijing and Tianjin's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s construction presents the total quantity to be somewhat low, and indoor outside splits up a more obvious; The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ion's type coverage is broad, but the related management and the servicing facility are more deficient; The different sports items facility presents "heavily small light big, honors old abandons newly" characteristic; The urban development area's sports facility type is more than the old area, the development area by the outdoor sports location facility primarily, the old area by indoor sports location facility primarily; The sports facility's construction type and quantity are approximately related the house complete time, and the facility construction's standard enhances year by year; The sports facility's construction funds investment scale is small, urban development area take government alloc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channel, but in old area facility construction important source by property developer investment primarily; The community superintendents and the property developer don't fully understand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Land Target" document, and the document execution with carries out the overall situation not to be good, the policy propaganda does not arrive, policy's scientific nature to be short of as well a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pervision strength is not its execution not strength substantial clause; The resident is bad to the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ion's overal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he old area resident'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presents the dispersion, and the relatively average characteristic, the development area resident presents two to the sports location facility'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condition lowly and proportion distribution relative centralism characteristic; In indoor sports facility, the one who most receives the resident to welcome is the ping-pang, what the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est is the fitness instrument, but in outdoor sports facility, the one who most receives the resident to welcome is the fitness instrument, what the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est is the ping-pong; The resident most hoped increases badminton facility both indoor and outside; The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ion's experience in overseas developed country inspires us should establishment 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form the multiplication investment mechanism, take "school-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l and science reasonable plan to increases the work dynamics.
引文
1孙利军、王凯.“健康住宅与健康居住环境”,《今日科苑》,2008(24),P293
    2中国宁波网,“什么是健康住宅”,东南商报,2003年10月6日,第886期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http://baike. baidu. com/view/21114. htm?fr=ala0_1
    5孙峰华.“社区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P61-66
    6孙峰华."社区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P61-66
    7孙峰华.”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与社区地理学在社区发展研究中的作用”,《地理科学进展》,1998(3).P51-56
    8杜利军,“国外大众体育”,体育科技信息,2000(9),P189-191
    9唐建军、孟涛、李志刚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体育与科学》2001(3),P8-11
    10冯炎红,张昕,“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完善我国大众体育环境的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P44-45
    11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P51
    1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3任海、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1998(2),P12--16
    14裴立新,“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构想”,《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P16--21
    15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3
    16王凯珍, “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 《体育科学》,1994 (6),P17-24
    17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3
    18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3
    19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体育文史》,1997(3),P17-18
    20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 《体育与科学》,1998(2),P12-16
    21李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P13—14
    22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3
    23俞继英, 《社区体育指导》,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4高亚玲等,“论社区体育”,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4),P94--96
    25张洪谭,“试论社区体育的称谓、特点及功能”, 《体育与科学》,2001(3),P25-30
    26王锋,“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P10—13
    27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6),P17--24
    28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9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体育文史》,1997(3),P17-18
    30虞重千等,“城市居民小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国家体委政法司编1998
    31裴立新,“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P16--21
    32高亚玲等,“论社区体育”,《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4),P94-96
    33黄力生,“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贵州体育科技》,1999(1),P16-19
    34贾富琴,“城市部分社区老年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辽宁体育科技》,2001(6),P64-65
    35李云林,“对社区体育的几点思考”, 《浙江体育科学》,2001(3),P4-5
    36张洪潭,“试论社区体育的称谓、特点及功能”,《体育与科学》,2001(2),P25-30
    37任海、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体育与科学》,1998(2)P12—16
    38董广新,“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P19-23
    39李凤新,“内蒙古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P15-16
    40廖军,“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文化导刊》,2007(3),P20-22
    41陈鲜阳等,“高等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关系之探讨”,《湖北体育科技》,1999(2),P65-67
    42吴斗雷等,“对体育院校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P52—54
    43任国林,“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互动性”,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P111-113
    44孟令忠等,“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体育与科学》,2006(3),P22-24
    45张安君等,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P24--26
    46李继文,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建设探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P102-103
    47骆嫒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P898-900
    48欧阳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P61-64
    49廖军,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文化导刊》,2007(3),P20-22
    50彭建泗等,“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P1335--1341
    51刘官元等,“重庆市城市礼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P15— 18
    52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1997(5),P6-10
    53林致诚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2002(4),P19--22
    54陈伟霖等,“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P60-62
    55王凯珍等,“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P4-6
    56马忠,“21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新走向”,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P66-69
    57张少云等,“我国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取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增刊),116--118
    58祁龙祥, “城镇化趋势与中国乡镇社区体育”,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P32-35
    59周健生等, “和谐社会构建中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发展定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P95-97
    60周平,“湘鄂渝黔边城镇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P20-23
    61王清等,“河南省城镇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P15-17
    62吴燕波等,“广东省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P34-37
    63任保国等, “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P17—18
    64马新民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北京休育大学学报》,2007(9),P1161--1163
    65李秋萍,“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构想”, 《农业考古》,2008(3),P146-148
    66彭永群等,“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9(3),P158-160
    67党玮玺等,“社会转型时期甘肃省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P39-41
    68曹艳霞,“试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区体育的发展”,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P93-95
    69牛永刚,“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2008(10),P4331-4332
    70钟霖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P895-897
    71但艳芳, “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体育世界·学术》,2008(4),P13—15
    72张清江等,“苏北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P1—4
    73刘霞, “客家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研究”,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4),P56--58
    74牛永刚,“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2008(10),P4331-4332
    75李艳茹, “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发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P826--828
    76张守冬等,“江苏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4),P40-42
    77肖林鹏、袁玉涛、唐立慧,“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P18—19
    78课题组,“天津市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P9-12
    79倪东业、张友平、刘永华等,“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P306-309
    80课题组,“天津市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P9-14
    81课题组, “天津市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议及对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P69-73
    82肖林鹏等,“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P19-20
    83尹世伟,“多元化筹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研究”, 《科技信息》,2008(15),P1-2
    84陈捷,“长沙市高校公寓园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P111-112
    85课题组,“天津市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议及对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P69-73
    86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P85-88
    87臧超美,“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P6—11
    88杨萍,“中日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及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比较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P26-27
    89王凯珍、赵立, 《社区体育》,2004,P190
    90王凯珍、赵立, 《社区体育》,2004,P184
    91丁英俊、李海,“日本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启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P95
    92日本体育基金会,《2001年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1996
    93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00 Review 1998-1999[M].2000
    94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118
    95周永明、龚斌,“国内外大众体育成功发展模式的启示”,《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P22
    96 http://www.hanguo.net.cn/?m=29&mid=40
    96王王凯珍、赵立, 《社区体育》,2004,P193
    98常媛嫒, “北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P6
    99王凯珍, “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 《中国体育报》,2001—08—01
    100卢元镇、于永慧,“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状况调查报告”, 《体育科研》,2005(5),P20-24
    101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P28-31
    102许月云、陈雪清、陈文杰,“泉州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9(2),P4-7
    103许月云,“泉州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泉州师院学报》,2009(2),P112 -116
    104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P85-88
    105王康, 《社会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06多吉才让, 《城市社区建设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P19
    107谢守红,《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P37
    108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P66
    109凯珍.《社区体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75
    110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11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12樊瑞珺, “利用资本市场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金融经济,2006(6),P5卜52
    114 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15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体育科学,2005(12),P12-15
    116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体育科学,2005(12),P12-15
    117王凯珍,赵立主编,《社区体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90
    118于永慧,“中国体育设施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86
    119何文璐、张文亮,“健康公民的美国社区体育设施”,环球体育市场,2009(4),24
    120何文璐、张文亮,“健康公民的美国社区体育设施”,环球体育市场,2009(4),24
    121林显鹏,《国际大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编印发行2001,P29-30
    122王凯珍,赵立主编,《社区体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85
    123于永慧,“中国体育设施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86
    124王徽,“社区健身设施应有强制性规定”,新京报,2008—7—5
    125李加奎,“日本社区体育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0(2),P149-151
    126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体育科学,2005(12),P12-15
    127于永慧,“中国体育设施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93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萌.国外的小城镇建设——以美国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于永慧.中国体育设施发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林显鹏.国际大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编印发行.2001
    [7]谢守红.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8]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9]多吉才让.城市社区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0]陈融.体育设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李雪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赵立、骆秉全.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4]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5]张汝栋.体育设施建设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16]张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运作模式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7]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9]何文璐、张文亮.健康公民的美国社区体育设施[J].环球体育市场.2009(4)
    [20]李加奎.日本社区体育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2)
    [21]裴立新.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22]张洪潭.试论社区体育的称谓、特点及功能[J].体育与科学.2001(2)
    [23]任海、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24]王锋.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5]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26]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7]李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28]杜利军.国外大众体育[J].体育科技信息.2000(9)
    [29]冯火红,张昕.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完善我国大众体育环境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0]唐建军、孟涛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3)
    [31]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C].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1993
    [32]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7(3)
    [33]常媛媛.北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34]孙峰华.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2(5):73-76
    [35]孙峰华.社区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61-66
    [36]卢元镇,于永慧.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状况调查报告[J].体育科研,2005(5):20-24
    [37]李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13-14
    [38]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6):4-5
    [39]卢耿华,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4
    [40]周望.世界各国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归纳[J].当代世界,2010(9):61-62
    [41]周建.施政者的良心老百姓的幸福——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衡阳通讯,2010(9):36-39
    [42]李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6):64-69
    [43]陈旸.基于 GIS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8):1254-1258
    [44]张建哲,等.河北省社区体育设施研究[J].河北学刊,2010(4):221-223
    [4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28-31
    [46]叶益武.关于温州城市社区设施建设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5-7
    [47]徐晓燕,叶鹏.城市社区设施的自足性与区位性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0(3):62-66
    [48]袁海生.中国和日本社区体育的对比研究[J].阴山学刊,2008(1):97-99
    [49]林青,林伟君.日本社区体育体制对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3)122-125
    [50]魏德祥.日本基层大众体育体制对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55
    [51]陈元欣.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计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3]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54]马溯川.美国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J].城市与减灾,2006(2):28-30
    [55]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7
    [56]张沛,张中华.国外城市居住社区设施可获性研究及其在中国西安的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09(1):84-91
    [57]郑皓怀,钱锋.国外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8(1):41-45
    [58]王晓露,等.美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05(1)65-68
    [59]胡健.重庆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2004(3):18-19
    [60]韩梅,等.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3(4):22-24
    [61]张鲲,等.我国体育场地建设趋势及发展方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S1):17
    [62]马国磬.社会化产业化的体育及体育设施[J].世界建筑,2005(3):16-22
    [63]李晓宇.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投资问题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77-81
    [64]宁波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美、日、英社区体育现状及启示http://www.nbfao.gov.cn/News_view.aspx?CategoryId=103&ContentId=3001
    [65]中国硕士论文网http://www.lunwdx.com/article-371.html
    [66]北京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http://www.bjcs.gov.cn/wps/portal/bjssq/sqjs/sqml
    [67]国家体育总局网,城市居民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的立法研究http://www.sport.gov.cn/n 16/n 1152/n2463/127285.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