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广东的灾况和社会救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抗战时期广东天灾人祸并重,灾情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急需社会救济。适应战时救济工作的需要,广东省政府与民间慈善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现实可行又较有效率的社会救济体系,即社会救济工作由广东省政府的常设兼管机构和临时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由政府派出的官方组织和民间慈善救济团体共同参与,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各界捐款和自筹资金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置多种救济设施来进行社会救济上作。这一时期的广东省政府的社会救济工作十分繁杂,包括消极救济和积极救济两个方面;民间的救济工作相对简单,但基本上属于消极救济。与民国其他时期相比,抗战时期广东的社会救济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在客观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不仅帮助了灾区人民和各地难民渡过难关,而且为支援抗战及战后家园的重建奠定了基础,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救济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Guangdong had been faced with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calamities. The calamities were so serious that people were in great need of social relief because of being destitute and homeless. To accommodate wartime relie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cooperated with civil charity institution, built up a feasible and efficient social relief system. That is, the social relief work was responsible by the standing and concurr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temporary specific organization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cooperated by offi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vil charity groups financed by government allocation, social donation and self-raised funds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acilities were put up for social relief. The social relief work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d been very complicated during this period. It contained both passive relief and active relief. The civil relief, basically passive relief, was relatively si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period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ocial relief work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characterized in its own way and objectively produced some effects. It not only helped the victims of a natural calamity and refugees from other areas to tide over difficulties, but also laid a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War and to rebuild the homeland after the War. Our social relief work can still use the experience of it for nowadays.
引文
1、温乐群:《读<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罚吨泄嗣翊笱аПā?994年第4期。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以来历次重要灾害纪要(1917-1939年)》,《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3、刘晓、林树中:《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罚吨泄嗣翊笱аПā?996年第1期。
    4、曹峻、翟伟:《试论1927-1937年间中国的灾荒》,《学海》1996年第2期。
    5、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6、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10、郑海航、石坚、陆剑:《护干班、救济总队对抗战的贡献》,《广东党史》2000年第6期。
    11、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活动的启示》《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12、杨琪:《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
    13、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东方论坛》2001年第4期。
    14、汪雁、慈勤英:《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居民社会救助理念建设》,《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6期。
    15、蔡勤禹:《民国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演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2年3月)。
    16、李岚:《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7、齐敬霞:《互动还是应对——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澜椤罚吨泄┦贰?002年第21卷第4期。
    18、余新忠:《1980年以来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9期。
    19、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20、陆远权:《1946——1947年国民政府善后救济工作述评》,《三峡学刊》1996年第2期。
    21、沙东迅:《民国时期广东党政军当局对抗战的态度及其应变措施》《广东史志》1999年第1期。
    22、金功辉:《抗战初期全国各界捐资救国概述》,民国档案2002年第3期。
    23、杨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政策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4、沙东迅:《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的生活》,《广东史志》2002年第4期。
    25、黄菊艳:《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经济损失初探》,《广东史志》1998年第2期。
    26、黄菊艳:《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损失调查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27、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
    28、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29、刘玉梅:《简论1928—1949年国民政府的荒政——以河北为例》,《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0、张明爱、蔡勤禹:《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东方论坛》,2003年第2期。
    31、陈志波、梁茜茜:《绅商与广西游世的救助——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背景》,《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5期。
    32、蔡勤禹、侯德彤《市镇失业与国民政府救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2期。
    1、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
    
    
    2、李向军著:《中国救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1996年7月版。
    3、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节馆1993年7月影印版。
    4、李本公、姜力主编:《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9月版。
    5、李文海、林敦奎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6、张健民、宋俭著:《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梁必骐主编:《广东的自然灾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8、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1999年版。
    9、孙艳奎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枓》(增订本)(内部发行),1961年12月。
    11、广东省档案馆《申报》广东资料选辑编辑组编:《<中报>愣匀辉趾ψ柿涎〖罚?995年10月编。
    12、范宝峻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2)(3),(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范宝峻总主编、陈有进主编:《人类灾难纪典》(1-4卷),改革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4、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5、刘仰东、夏明方著:《灾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7、池子华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陆德阳、(日)稻森信昭著:《中国残疾人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9、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1、蒋机缘、方志钦著:《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
    22、孟昭华、王明寰著《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23、朱汉国著《民国卷 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4、《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5、吕益民、张宁:《通货膨胀概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26、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社会救济》,行政院新闻局印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
    2、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高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闪光的历程: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广东省振济委员会救济总队》,1995年10月。
    3、梁锡辉著:《广州市残废救济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影印本),广州培英中学1934年印。
    4、陈凌雲著:《战时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三十一年四月版。
    5、张秉辉著:《抗战与救济事业》,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6、王龙章编著:《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独立出版社印行,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初版。
    7、《侨务十五年》,侨务委员会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编印。
    8、王武科著:《中国之农赈》,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初版。
    9、《社会救济概述》,社会部社会福利司编印,(年代不详)。
    10、《社会部三十年度七月份工作报告》。
    
    
    11、《社会部三十一年一月份工作进度检验报告》。
    12、《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会议记录》(1936年)。
    13、蒋祖绿、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尔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申报年鉴社编:《申报年鉴》(1944年)。
    15、郑彦芬等编:《广东年鉴》(1941年)。
    16、广东省政府民政厅编:《广东民政概述》,1943年。
    17、广东省民政厅编:《广东民政提要》(三十二年度),1943年。
    18、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东省政府三十年行政会议纪要》,1941年。
    19、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东省政府四年来重要施政概述》,1939年。
    20、广东儿童教养院编:《广东儿童教养院民族中心实施概况》,1944年。
    21、广东儿童教养院编:《振济委员会广东儿童教养院概况》,1939年。
    22、广东儿童教养院编:《广东儿童教养院院况报导》,1941年。
    23、战时儿童保育会广东分会编:《战时儿童保育会广东分会概况暨年度收支报告》,1941年。
    24、樊明编:《广东抗日战争大事记》(初稿),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出版(内部发行),1995年版。
    25、《广东省振济会业务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编印。
    26、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广东振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一日出版。
    27、李汉魂撰述:《广东省赈济工作概要》,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十日出版。
    28、《广东民政概述》(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上半年)。
    29、广东省秘书处编译室编印:《广东民政》,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一日出版。
    30、《广东民政厅二十八年一年来工作概要》。
    31、《省振济委员会儿童教养院第三院成立纪念特刊》,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八日出版。
    32、广东省秘书处编印:《广东省政府三十年度施政报告》
    33、《广东省政府三十一年度政绩比较表》。
    34、广东省秘书处编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一月份。
    35、广东省政府编译室主编:《广东省政府公报元旦特刊》(民国二十九年)。
    36、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
    37、《广东省政府施政报告》(二十八年六月至十一月)。
    38、《广东省政府二十九年度施政中心工作实施计划及进度表》。
    39、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东省政府三十年行政会议记要》。
    40、《广东省政府三十年度施政计划》。
    41、《广东省政府重要施政报告》(自三十年十一月至三十二年十月)
    42、《广东省政府三十一年度施政计划》。
    43、《广东省政府三十四年度施政计划》。
    44、广东省政府设计考核委员会编印:《广东省政府三十四年度政绩比较表》。
    45、符祥初著:《广东米荒与救济》,新生路月刊社发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出版。
    46、《广东省政府施政报告》(民国二十八年一月至三十三年四月)。
    47、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份。
    48、李汉魂:《战时粤政》(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一月一日至三十四年九月一日),广东省编译室编印。
    49、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第5、6辑。
    50、《广东省政府战区各县调查团报告书》(民国二十九年)。
    51、《广东省政府民国三十年元旦特刊》,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印。
    
    
    52、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广东赈济》 (1940年)。
    53、《广东统计季刊》1941年第1期,1942年第1期。
    54、《广东统计汇刊》,1939年第1期,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出版。
    55、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第1-3辑选刊(1962-1965年)》,1989年5月第1版。
    56、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组编,《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1986年9月第1版。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梅县文史资料 第2辑 合订本第一册》,1982年10月第1版。
    58、政协南海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南海文史资料 第1辑》,政协南海县委员会.1982年11月第1版。
    59、政协肇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肇庆文史 第五辑》,1987年12月第1版。
    60、政协怀集县委员会文史组编《怀集文史 第五辑》,1987年12月第1版。
    61、开平县政协文史组编《开平文史 第19辑》,1988年1月第1版。
    62、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新韩江闻见录》,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63、番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番禺文史资料 第8期》,1990年11月第1版。
    6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翁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枓委员会,《翁源文史资料 第8辑》,1990年11月第1版。
    1、卷宗号2-2-90:善后救济总署卫生业务委员会工作概况、各级卫生机关、医院设置办法(1936年-1947年)
    2、卷宗号2-2-320: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文件材料(1928年-1946年)
    3、卷宗号3-1-10:民政厅抄发县警、女警、义务警、警察队等组织大纲:军警人员任免奖惩、抚恤法令、退役官佐役俸等规则(1930年-1938年)
    4、卷宗号3-1-14:民厅关于公务员奖惩、抚恤、医疗、生活待遇及防止壮丁避役等训令(1932年-1939年)
    5、卷宗号3-1-27:民政厅行政计划及工作报告(1936年-1948年)
    6、卷宗号3-1-128:民政厅关于垦荒、森林法、田赋、狩猎、节约、救济、民力统制等法令(1934年-1938年)
    7、卷宗号3-4-134:广东省工业管理处营蔗场陈村蔗区有关开荒(1937年)
    8、卷宗号4-2-131:有关养老拨发抚恤金训令通知(1932年-1939年)
    9、卷宗号5-2-35:教育厅关于国民生活改善竞赛、抗旱、节食、救灾办法及节约运动(1932年-1938年)
    10、卷宗号6-2-71:省营蔗场各蔗区水灾情况及省营产物经理处公务员营私舞弊问题(1937年-1938年)
    11、卷宗号6-2-707:关于广东战时农业生产、蚕丝业贷款办法、方案、登记条例(1937年)
    12、卷宗号6-2-1749:第一第四蚕桑种场各区风灾损失情况报告及修理预算(1931-1938年)
    13、卷宗号6-2-392:省政府建设厅关于本省生产、救灾办法与各县报告、来往文书(1943年-1949年)
    14、卷宗号6-3-841:实业部关于切实实验人造肥料指导人民施用的训令及农业机关救济(1931年-1948年)
    15、卷宗号6-6-159:各工厂捐款救灾及慰劳前方战士清册(1937年)
    
    
    16、卷宗号12-1-86:广东救荒意见(水利部分)及组织防旱督导文件(1943年)
    17、卷宗号19-3-110:有关节粮救灾荒、原料供应贷款来往文书(1936-1943年)
    18、卷宗号38-2-155:岭大医院与广东善后救济分署来往电文(1934年-1948年)
    1、《中山日报》(1937-1945)
    2、《民国日报》(1937-1945)
    6、《大光报》(1939.10.-19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