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与社会互动: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路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进入了“全球结社革命”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与社会同构模式逐步解体,社会组织开始兴起和蓬勃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然而,从我国社会组织及其管理体制变迁的过程来看,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不仅存在体制性障碍和合法性障碍,还存在功能性困境和自律性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措施。很多地方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改革取向:一是业务主管单位行政化取向,二是业务主管单位民间化取向。民间化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民间管理机构也存在行政化问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权力终将回归社会。当今学术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法发展为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三分法,指出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细胞,它对于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文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分析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当今相关前沿理论,结合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实践,试图探索一条植根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路径。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我国社会组织以生成模式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内卷模式、合作模式、草根模式三种类型。内卷模式是社会组织被政府吸纳进行政系统,政府烙印极为明显,自治性弱而行政化强。草根模式是社会组织由民间自下而上发起,不与政府存在依赖关系,其资金完全自筹,处于社会的边缘。而合作模式是社会组织由政府与社会在某种需求共识上良性互动合力推建,既借助了政府的力量,又兼顾了社会的需求,是国家与社会实现双赢的一种有效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起步短短几十年,还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共同推进的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政府、市场、社会三分的过程是交叉进行的,甚至在一些领域很难分清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明确界限。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国家与社会组织在为人民服务和谋福利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根本一致的。国家吞噬社会、限制社会组织发展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不可取。西方社会独立于国家、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对立和限制力量的预设,也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而,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党领导、政府规制、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互动网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必然路径选择。
In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entered the era of "Global Revolution of Association Form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ith the continuing promo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deep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The isomorphism mode between country and society under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disintegrate progressivel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began to emerge and thriv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the report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oints out clearly, we should accelerate advanc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which takes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focal point,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changes of our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 because the legal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 are inadequate etc., the overall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low, so there are not only institutional and legitimacy barriers, but also functional and self-disciplining predicaments.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lot of local governments proceed from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ve explore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 characteristics. These modes mainly demonstrat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reform orientations. First is the administration orientation of responsible institutions, and second is the folk orientation of responsible institutions. The Folk orientation i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but organizations of folk management also tangle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rientation, which has not broken through the twofold management pattern fundamentally.
     Marxism holds that the 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s a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progress. Civil society decides the state, and state power will eventually return to society. The current academia inherits the Marxism state and social theory, and develops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to the trichotomy among the government, markets and civil society, pointing out that as non-government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ells of modern society, and have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to make up for "government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The thesis reg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s the analysis perspective and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 as guidelines, borrows ideas from contemporary cutting-edge theorie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asic route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concrete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our countr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social organiz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generating patterns, that is, involution mode, cooperation mode and grassroots mode in general. By involution mode,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been absorbed by the Government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so it has extremely obvious government branding with weak autonomy and strong administration.The grassroots mode is initiated folkly by society organizations from bottom to top and has non-depend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It is funded entirely independently and is at the margins of society. And the cooperative mode is built on the consensus of a certain deman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benignly and interdynamically, having not only drawn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but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and thus it is a kind of win-win effective mode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At present our society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drastic changes.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as started just for a few decades, and is still in the period of joint pushing forward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separa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and the trisec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are carried out alternately, and even in some areas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clear demarcation lines between the public sphere, private sphere and the third are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 which 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 sovereignty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identical thoroughly in serving and working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That the state engulfs the society and sets restri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has already been proved undesirable by practice. Thos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independent from the State, like that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at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country's opposition and limitative power, do not accord with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our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obviously, either. To promote benign interdynamic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o construct the polybasic interdynamic network with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institution of the government, self-contain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mass supervision network is an inevitable rout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引文
①何鸣:《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关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功能的理论检索》,《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第12页。
    ①万江红、张小玉:《中国民间组织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探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47页。
    ②林联凤:《论民间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第8页。
    ③王名:《走向公民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5页。
    ④程明:《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第37页。
    ①蒙一丁:《社会组织构建: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源》,《行政与法》2008年第12期,第9-10页。
    ②张京:《社会组织——基层民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8页。
    ③崔萍、李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第81页。
    ④崔萍、李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第81页。
    ⑤中国经济时报:《社会组织开始走向社会管理历史舞台》,《学会》2005年第10期,第14页。
    ⑥吴涛、陈正芹:《资源整合与功能超越——论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第89-91页。
    ①张志刚、姚远:《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研究》,《行政与法》2007年第10期,第11页。
    ②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285页。
    ③唐兴霖、刘国臻:《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领域及权利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6期,第72—73页。
    ④参见王泽华:《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丁元竹:《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创新》,《瞭望》2008年第12期;朱国云:《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刘忠定:《一种官民二重的结构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的“第三部门”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施巍巍、杨风寿:《对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过程理性思考——探讨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途径》,《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马立:《中国民间组织管理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董文琪、王远松:《浅析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缺陷与改进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等等。
    ⑤参见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朱传一:《中国民间公益组织自律与互律之路》,《学会》2004年第12期;王忠平:《建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体系探讨》,《当代经济》2008年第8期;樊瑾:《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与他律》,《社会学》2006年第1期;等等。
    ①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17-18页。
    ②吴忠泽:《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③陈宝胜、张启华:《第三部门与制度供给》,《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16页。
    ①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第37页。
    ②陈岳堂、颜可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第65页。
    ③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④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⑤范斌:《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第70页
    ⑥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21页。
    ②李培林:《社会学与中国的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4页。
    ③姜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论推进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7页。
    ④俞可平:http://bbs.shaoxing.com.cn/viewthread.php?tid=12513。
    ⑤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俞可平:http://bbs.shaoxing.com.cn/viewthread.php?tid=12513。
    ②何增科:《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第55页。
    ③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39页。
    ④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2页。
    ①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②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0-2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①李刚;《马克思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第6期,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7-1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②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4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页。
    ③《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
    ⑤《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180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183页。
    ④《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0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37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71页。
    ②Ju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p.367.
    ③汪晖等著:《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1页。
    ④Jean L.Conhen,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ge:MIT,1993, p.9.
    ⑤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第64页。
    ①张莉、风笑天:《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第64页。
    ②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6页。
    ②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第38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ILO.The World Employment Report 1998-1999: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Economy:How Training Matters[R].Geneva,1998.p653.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①谢遐龄:《1930年代中央苏区的农村社区重建》,《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一辑)三联书店2005年,第31-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③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第4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7-388页。
    ⑤党团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和群众组织中建立的党的领导机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的党章中改称党组。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④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8页。
    ①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3月11日。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
    ②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③李汉林、王奋宇、李路路:《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第192页。
    ④李汉林、王奋宇、李路路:《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第195页。
    ①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
    ②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8页。
    ①徐永祥:《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第22-23页。
    ①参见H大学SQ中心内部资料;张大维、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与创生——以武汉市“院落自治”和“门栋自治”为例》,《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李霞、陈伟东:《社区自组织与社区治理成本——以院落自治和门栋管理为个案》,《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①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李友梅:《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社会》2008年第6期,第10页。
    ①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0页。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③【美】托马斯·西克尔:《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页。
    ①刘小年:《农民工的组织状况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64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④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部:《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②丁木水:《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①蔡昉:http://www.molss.gov.cn/gb/zt/2007-09/29/content_198822.htm。
    ②数据来源:http://news.163.com/09/1103/08/5N6BHPK9000120GR.html。
    ③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9-08-19/075716148060s.shtml。
    ④资料来源:http://finance.jrj.com.cn/life/2009/06/1817085276620.shtml。
    ⑤资料来源:www.mzj.nbyz.cn/Show_news.asp?arid=1205。
    ①资料来源:http://gongyi.sohu.com/20090303/n262573516.shtml。
    ①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参见王兆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边界——基于市场失灵的界分》,《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②【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胡仙芝、罗林:《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第36页。
    ②胡仙芝、罗林:《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7页。
    ③免登记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到民政部门去登记的民间组织,如红十字会、律师协会等;不需登记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单位内部的民间组织,如学生社团、学校校友会、单位内俱乐部等:无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受双重管理体制限制而无法登记注册的组织。
    ①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4号第5版,第1页。
    ①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4号第5版,第1页。
    ②参见房艳、马敬仁:《公共服务社会化——中国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页;梁莹:《公共管理社会化:行政改革的新趋势》,《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3期,37页。
    ③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
    ①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4号第5版,第3页。
    ②资料来源:http://www.chinaorg.cn/lrrd/03_11_zh/2009-09/25/content_5359234.htm。
    ①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23页。
    ②“三不方针”即“不接触、不承认、不取缔”。这使大量的社会组织游荡在法规的约束与保护之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③周玲:《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危机与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探析》,《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3页。
    ④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21页。
    ①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②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③黄晓军:《浅析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制度创新》,《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8期,第20页。
    ①田良木、沈晓丹:《中国科协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资料我国现有科技社团146个》,《人民日报》1988年6月11日第3版。
    ②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基金会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①吴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参考沈恒超:《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清华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55页。
    ①行政吸纳社会的概念是康晓光教授首次提出来的。
    ②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①转引自刘祖云:《非政府组织:兴起背景与功能解读》,《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74页。
    ②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我国民间组织管理与发展情况》,《学会》2005年第1期,第13页。
    ①陶鹤山:《市民群体和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①程玥:《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第37页。
    ①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67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po.gov.cn/。
    ①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31484&dictionid=5301.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唐昊:《公开透明才能让中国慈善站的更直》,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35&id=52782。
    ①贾品荣:《中国社会团体官气十足非营利组织成食利集团》,《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8月7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
    ②36号文件是指国办发[2007]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①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民函【2007】263号。
    ①http://www.chinanpo.gov.cn/。
    ①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王名:《中国民间组织三十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98页。
    ①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8页。
    ②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301页。
    ③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96页。
    ①Clifford Geertz.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California.
    ②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社会》2004年第4期,第4—7页。
    ③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05页。
    ①参见Philippe C.Schmitt.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P.C.Schmitt,G.Lehmbruch.Trends Towere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Los Angeles:Beverly Hills.p9-13.
    ②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①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②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论文节选),《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0月号,第11页。
    ③资料来源:H大学SQ中心内部资料;赵丹:《“雷锋互助社”:遍布荆州社区》;《社区》,2006年第12期(上);荆州区党建网;东城街道办事处网。
    ①李立秋:《机制创新是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Http://tx.natesc.gov.cn/frm/print.Aspx? id=38311.
    ①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学会》2008年第1期,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王建芹:《论结社自由及其实现——弱势群体结社权与中国市民社会培育》,《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第143页。
    ②王建芹:《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40页。
    ④李永杰:《公民社会组织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①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6页。
    ②欧阳康、陈仕平:《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对当前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第30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②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317页。
    ②孔娜娜、张大维:《嵌入式党建:社区党建的经验模式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①孔娜娜、张大维:《嵌入式党建:社区党建的经验模式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第52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①郑振宇:《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中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高德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第14-15页。
    ②需求型组织在此是指发端于社会需求,自下而上成立的那一类社会组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列宁选集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4.《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8.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的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0.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21.吴忠泽、李勇、邢军著:《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22.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4.康晓光著:《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5.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9.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部编:《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出版社,2005年。
    3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3.丁木水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34.郑杭生、李强等著:《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5.吴锦良著:《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6.李建设著:《现代组织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7.钱平凡著:《组织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李路路、李汉林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9.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0.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编:《基金会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41.邓正莱、【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42.徐勇、陈伟东等著:《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
    43.康晓光著:《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吴忠泽、陈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45.陶鹤山著:《市民群体和制度创新一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6.王建芹等著:《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年。
    47.马克思著:《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48.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9.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0.孙立平著:《博奕: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1.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2.胡振良、李中印编:《社会团体》,华夏出版社,1994年。
    53.毕监武著:《社团革命一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54.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出版社,2006年。
    55.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56.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7.王建芹等著:《从管制到规制—非政府组织法律规制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
    58.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59.龚禄根主编:《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60.陈漭著:《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61.李汉林、渠敬东著:《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2.汪晖等著:《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
    63.【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64.【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逻辑》,商务印书馆,1962年。
    65.【美】托马斯.西克尔:《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科学出版社,2000年。
    66.【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三联书店,1999年。
    6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8.【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69.【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7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72.【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
    73. Ju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p.367.
    74. Jean L. Conhen,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ge:MIT,1993,p.9.
    75. ILO. The World Employment Report 1998-1999: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Economy:How Training Matters.Geneva,1998.p653.
    76. Clifford Geertz.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California.
    77. Philippe C.Schmitt.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P.C.Schmitt.G.Lehmbruch.Trends Towere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Los Angeles:Beverly Hills,p9-13.
    1.何鸣:《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关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功能的理论检索》,《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2.万江红、张小玉:《中国民间组织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探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林联凤:《论民间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4.王名:《走向公民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程玥:《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6.蒙一丁:《社会组织构建: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源》,《行政与法》2008年第12期。
    7.张京:《社会组织——基层民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崔萍、李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9.中国经济时报:《社会组织开始走向社会管理历史舞台》,《学会》2005年第10期。
    10.吴涛、陈正芹:《资源整合与功能超越——论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
    11.张志刚、姚远:《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研究》,《行政与法》2007年第10期。
    12.唐兴霖、刘国臻:《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领域及权利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6期。
    13.王泽华:《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14.丁元竹:《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创新》,《瞭望》2008年第12期。
    15.朱国云:《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16.刘忠定:《一种官民二重的结构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的“第三部门”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17.施巍巍、杨风寿:《对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过程理性思考——探讨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途径》,《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18.马立:《中国民间组织管理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19.董文琪、王远松:《浅析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缺陷与改进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20.朱传一:《中国民间公益组织自律与互律之路》,《学会》2004年第12期。
    21.王忠平:《建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体系探讨》,《当代经济》2008年第8期。
    22.樊瑾:《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与他律》,《社会学》2006年第1期。
    23.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4.陈宝胜、张启华:《第三部门与制度供给》,《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5.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26.陈岳堂、颜可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27.范斌:《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28.姜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论推进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何增科:《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30.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31.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2.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3.李刚;《马克思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第6期。
    34.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35.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36.张莉、风笑天:《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37.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38.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39.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40.李汉林、王奋宇、李路路:《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41.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2.徐永祥:《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43.张大维、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与创生——以武汉市“院落自治”和“门栋自治”为例》,《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
    44.李霞、陈伟东:《社区自组织与社区治理成本——以院落自治和门栋管理为个案》,《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45.李友梅:《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社会》2008年第6期。
    46.刘小年:《农民工的组织状况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7.王兆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边界——基于市场失灵的界分》,《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8.胡仙芝、罗林:《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49.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4号第5版。
    50.房艳、马敬仁:《公共服务社会化——中国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1.梁莹:《公共管理社会化:行政改革的新趋势》,《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3期。
    52.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4号第5版。
    53.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4.周玲:《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危机与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探析》,《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5.黄晓军:《浅析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制度创新》,《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8期。
    56.刘祖云:《非政府组织:兴起背景与功能解读》,《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7.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我国民间组织管理与发展情况》,《学会》2005年第1期。
    58.陈伟东、吴猛:《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5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60.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1.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社会》2004年第4期。
    62.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3.赵丹:《“雷锋互助社”:遍布荆州社区》;《社区》,2006年第12期(上)。
    64.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学会》2008年第1期。
    65.沈恒超:《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清华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66.程玥:《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67.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68.贾品荣:《中国社会团体官气十足非营利组织成食利集团》,《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8月7日。
    69.战建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思考》,《学会》2009年第7期。
    70.王建芹:《论结社自由及其实现——弱势群体结社权与中国市民社会培育》,《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71.李永杰:《公民社会组织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
    72.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73.欧阳康、陈仕平:《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对当前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7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75.孔娜娜、张大维:《嵌入式党建:社区党建的经验模式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
    76.郑振宇:《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中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77.高德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1.中国城市社区网,http://www.cucc.org.cn/o
    2.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http://www.mohrss.gov.cn/。
    4.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
    5.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o
    6.中国机构网,http://www.chinaorg.cn/。
    7.北京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http://www.bjcs.gov.en/o
    8.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9.南京民政信息网,http://www.njmz.gov.cn/o
    10.北京民政信息网,http://www.bjmzj.gov.cn/。
    11.上海民政网,http://www.shmzj.gov.cn/。
    12.深圳市民政局网,http://www.szmz.sz.gov.cn/。
    13.中国社会工作协会,http://www.cn-social.com/o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15.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saa.cn/shxw/。
    16.环境生态社区网,http://forum.eedu.org.cn/。
    17.中国城市社区网,http://www.cucc.org.cn/。
    18.科技体系网,http://tx.natesc.gov.cn/。
    19.荆州区党建网:http://www.jzqdj.gov.cn/zugong/list.asp?id=888。
    20.东城街道办事处网:http://www.jcskw.cn/dcjd/shequ/index.asp?ClassID=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