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们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如何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社会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些都对新生人民政权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政府总理,被许多老一辈革命家誉为新中国的“总管家”。建国初期,面对异常复杂的社会局面,他带领人民除旧布新对传统社会进行着全面改造与治理。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他重视积极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不断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满足民生需求,并形成“坚持人民主体性”、“政府服务于民”、“重视综合协调”、“强调求同存异”、“重视人的发展”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有序”等基本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周恩来高超的管理艺术和独特的管理风格。
     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文献资料以及总结归纳等方法对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特质、价值取向、实现路径以及终极目标等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可以从中帮助我们正确分析认识新中国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充分理解周恩来对新中国社会管理做出的特殊贡献,同时,也为新时期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基本概念的界定、创新观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及其发展脉络。其中理论渊源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启蒙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现实基础主要从党局部执政时期形成的基本管理经验,建国初期对传统社会全面改造的经验总结以及苏联社会管理模式的学习借鉴三个层面展开了分析;发展脉络主要从思想的初步形成、最终确立以及继续发展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概括。
     第三部分,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文章的第二章,着重阐述管理为民是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核。文章强调了管理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是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基石,它要求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做到尊民、亲民和利民,努力实现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实现路径、实践特质和终极目标。这一部分内容包括第三至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实现路径。文章提出周恩来在社会管理实践中重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要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群众参与;坚持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要把服务作为政府管理的核心理念;坚持统筹兼顾与多方协调的管理原则以及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管理途径和方式等。第四章探讨了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实践特质。强调在坚持服务社会民生前提下,在建国初期社会管理实践中他带领人民不断清除封建遗毒,净化社会环境;开展积极救助,凝聚社会人心;倡导“新民”之风,促进社会进步。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终极目标。周恩来强调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社会需求,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第五部分,论文的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建国初期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文章首先阐述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了周恩来社会管理思想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深刻启示,如社会管理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关系,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要把解决好社会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立足点,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始终倡导积极、稳健的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要妥善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our society is undergoing a new and profound social change.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 of social classes and the realignment of the relations of people's interest, a variety of social problems had emerged. Facing the mess which is left by the old society,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like how to effectively coordinate all aspect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build a good social order and realize people's desire of being their own masters all propose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the new-born people's regime. As one of the main leader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collective leadership, Zhou Enlai was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regarded as the chief steward of new China by revolutionaries of the old generati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facing very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 he led people make a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Dur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e, he paid attention to actively coordinate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resolve complex social contradictions, meet people's needs and form some bas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upholding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serving the people","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stressing the similaritie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pursuing the social order of equality", and the above all reflect Zhou Enlai's superb art of management and his unique management style.
     Through the ways of combing theory and reality together,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summary,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nspection on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value orientation, realization path and ultimate aim and these are all originated from Zhou Enlai's idea of social management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This paper can help us correctly analyze the logic and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inking formation of new China social management, fully understand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new China social management made by Zhou Enlai, an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cludes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is topic,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review and thinking of its academic history, the definition of its basic concept, the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 inadequacie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inking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out country's formation. A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this part mainly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the reality basis, and its development threa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part is mainly discussed through thes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harmony and cooperation"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stern Modern democratic thought enlightenment; Marxism sociological thought. The reality basis is analyzed through three levels: basic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med in the CPC's partial ruling period; experience conclusion to the tradition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rmation; the lesson learned from Soviet social manage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thread is summarized from three stages:the formation of thought, its establishment, and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third part talks about the core value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rmation. This section is the Chapter two of this thesis, and focuses on that "management for the people" is the basic kernel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This part emphasizes "management for the people" is the cornerstone of forming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it is the scientific grasping of Marxist masses concept. It requires to respect people,close to the people during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strive to realize and mainta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 four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achieve path,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ultimate goal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rmation. This part concludes from 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five and i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achieve path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Zhou Enlai emphase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dur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stresses the need to involve all levels of people to participate; emphases on the adherence to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tresses that service should be the core concept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emphases on the adherence to th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anagement rule and multi-pronged management ways and approach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under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serving people's livelihood, clearing the feudal legacy dur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e in the early days of country's foundation and purify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the relief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hesion; advocating the "new democracy" in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The fif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ultimate goal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Zhou Enlai stresses to continuously meet people's social needs through effective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ly achieve people's happiness.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thesis 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Zhou Enlai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in the early days of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Zhou Enlai's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social management, meanwhile, it analyzes some profound revelation o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new era of Zhou Enlai's social management thought, for example, social management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social rights and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should put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foothold of social management work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it should advocate an active, robust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t should properly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every corner of the society,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and justice.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④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① 姜忠,杨先农:《周恩来社会学思思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② 孙裕声:《论周恩来民主思想的特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① 陈庆云主编:《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和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马永顺主编:《周恩来组织与管理政府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序言。
    ③ 丁煌:《周恩来行政改革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暂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④ 曾长秋,徐赞:《论周恩来的行政管理思想》,《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⑤ 殷开:《近年来周恩来研究的新动态》,《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
    ⑥ 刘济生:《“文化大革命”前周恩来是如何反对官僚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7期。
    ① 蔡放波:《浅议周恩来的依法治国思想》,《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 赵光元:《周恩来法治观的发展脉络与思想内容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
    ③ 王云生:《周恩来行政民主思想》,《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④ 郭溪土:《新中国初期周恩来对民主执政的杰出贡献》,《求实》,2006年第1期。
    ① 肖贵清,赵同良:《周恩来协调思想的内涵及其特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其理论依据如奥马罗夫所言,“社会首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也就存在着一些一般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系统所固有的管理规律……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性的存在能够使我们建立起社会管理理论。”参见奥马罗夫:《社会管理》,转引自刘瑞、武少俊、王玉清编著《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② 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②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2页,“社会管理”条。“社会管理”定义为“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领域及其发展过程所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它是相对于经济管理而言的。”
    ③ 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求足》,2005年第7期。
    ④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 《国语·郑语》卷十六。
    ② 《管子集校》第八。
    ③ 《子路》《论语》第十
    ④ 《老子》第四十二章。
    ⑤ 《墨子间诂》卷三。
    ①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页。
    ③ 南开《校风》第22期,1916年3月20日。
    ① 《周恩来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② 《党的文献》1988年第2期。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① 见南开《校风》第67期,1917年5月30日;南开《敬业》第6期,1917年出版。
    ② 《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③ 《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见《少年》第2号,1922年9月1日。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
    ② [英]威尔逊著,谢长虹译:《周恩来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231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④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2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 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③ 《马克思思格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④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③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①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7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第一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页。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明确规定“第一条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第五条第一次代表大会认为:平均分配一切土地,是消灭上地上一切奴役的封建关系及脱离地主私有权的最彻底的办法。”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优恤种类包括:免费的医药帮助、暂时失却工作能力者的津贴、失业津贴费、残废及老弱的优恤金、婴儿的补助金、丧葬津贴费、工人家属贫困补助金等。
    ② 《白区遍地灾荒》,《红色中华》第33期,1932年9月13日。
    ③ 《关于全国灾荒与我们的策略的决议》,《红旗周报》第17期,1931年9月15日。
    ④ 洛甫:《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额解决而斗争?》,《红旗周报》第45期,1932年7月10日。
    ⑤ 《鄂豫皖区苏维埃与党关于粮食问题的文件》,《红旗周报》第45期,1932年7月10日。
    ① 《中央给湘赣苏区省委的信》,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7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②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文献卷)[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上),第274页。
    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1),第114页。
    ②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文献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下),第426页。
    ① 《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6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530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314-315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487-488页
    ②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03-304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9-40页
    ①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722页。
    ① 《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这足胡绳199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① 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4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67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③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④ 《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
    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1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1页。
    ①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③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8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8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6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
    ③ 南山:《周恩来生平》(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96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页。
    ① 《周思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53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页。
    ③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1页。
    ④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4-425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③ 《周恩来论文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1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② 《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6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④ 《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40-541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 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会编:《毛泽东思想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页。
    ① 《周恩来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465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26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 甄小英:《周恩来精神风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③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①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①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④ 《周恩来选集》(平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③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241页。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华版,第244,245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175页。
    ③ 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④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2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新华月报》1954,(10)。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页。
    ① 《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② 《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6页
    ④ 《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7页。
    ④ 《周思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⑥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⑦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⑧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⑨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2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页。
    ② 《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③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页。
    ⑥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2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页。
    ④ 周恩来:《政府T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01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9页。
    ③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208页。
    ⑤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① 参见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② 《董必武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7-648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4页。
    ②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175页。
    ①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67年6月26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①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126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⑤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6页。
    ①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①《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④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③ 《党的文献》,1988年第6期,第30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页。
    ⑥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233页。
    ①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①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页。
    ②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0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⑥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④ 《周恩来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9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④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163页。
    ⑤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① 《周恩来在宴会上致词》,《人民日报》,1950年9月30日第1版。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1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2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2页。
    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2-613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② 马来顺:《周恩来组建和管理政府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③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②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3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3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3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3页。
    ④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5页。
    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5页。
    ⑥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6页。
    ① 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负。
    ② 《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② 马水顺:《周恩来政府管理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① 苏智良:《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57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7-58页。
    ② 苏智良:《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页。
    ① R.H托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功力》。转引自[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协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
    ① 《建国以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00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01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8-81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① 马永顺:《周恩来政府管理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512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③ 南山:《周恩来生平》(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96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46页。
    ②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③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扫盲高潮出现于1951年到1953年,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农民就达3190万人,1949年到1953年共扫除文盲701万人。而第二次扫盲高潮出现于1955年到1956年,两年内共扫除文盲1100万人。
    ④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页。
    ⑤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②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③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6-70页。
    ① 《周恩来年谱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2页。
    ② 《周思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39页
    ③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206-207页。
    ④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⑤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7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①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2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8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143页。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十修改的决定》,其中规定:“一、扩大实施范围问题,出原已施行的铁路、优点、航运及又职工一百人以上的工厂、矿山外,现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下列各项企业:(一)工厂、矿山及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位;(二)国营建筑公司。二、关于提高劳动保险待遇问题,废止停工医疗以六个月危险的规定,适当提高职工疾病医疗期间待遇际准,规定贵重药费的酌情补助,增加养老补助费,放宽养老条件,其他如生育费、丧葬费、丧葬补助费、非因工死亡家属救济费以酌量增加。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④ 摩莱里:《自然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1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1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华版,第29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0页。
    ⑤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① 马永顺:《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1995年版,第6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贝。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⑥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①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①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② 马永顺:《周恩来组织与管理政府实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233页。
    ③ 《周恩来年谱194——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⑤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①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② 《建国以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91页。
    ③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 傅洁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2期。
    ④ 刘琰:《中外学者论周恩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0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三》(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⑤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⑥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⑦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① 胡锦涛:《在纪念周思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3月1日。
    ① 韩同友:《略论周思来对邓小平理论的特殊贡献)),(毛洋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6期。
    ② 汪浩:《论周恩来的和合精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而。
    ① 《周思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②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2页。
    ①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6]《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
    [7]《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8]《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1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一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3年。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3]《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周恩来政论选》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6]《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1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19]《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0]《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21]《周恩来早期文集》(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22]《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
    [2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24]《周恩来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25]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26]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上海人民民出版社,1990年。
    [27]《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窒编著:《人民总理周恩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
    [30]《当代中国的人民民政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3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2]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3]王进,蔡开松:《共和国领袖大辞典·周恩来卷》,成都出版社,1993年。
    [34]《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著作引言大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编:《周恩来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1]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2]石仲泉:《周恩来的卓越奉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3]石仲泉:《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4]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一、第二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996年。
    [5]马永顺:《周恩来组织与管理政府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6]熊华源、廖心文:《周恩来总理生涯》,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陈庆云:《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和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8]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9]袁守芳,胡家模:《周恩来的风格》,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0]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11]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周恩来人生纪实》,凤凰出版社,2011年。
    [12]王家云:《周恩来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3]甄小英:《周恩来坚持党性的楷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4]温乐群、陈答才、江英:《谈判大师周恩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王宣仁:《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湖南出版社,1992年。
    [16]刘武生:《周恩来在建设年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孟庆仁,刘桂珍:《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熊华源,廖心文:《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19]胡长明:《大智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20]胡长明:《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21]胡华等:《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22]单夫:《周恩来谋略学》,台海出版社,2009年。
    [23][英]威尔逊著,谢长虹译:《周恩来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24]孟庆春:《跟周恩来学处理矛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25]周毅之:《周恩来的行政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徐行:《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27]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9][英]韩素音:《周恩来与现代中国》,台北丝路出版社,1995年。
    [30]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辽宁出版社,2003年。
    [31]李世英:《周恩来行政理论与实践》,红旗出版社,1995年。
    [32]陈冠任:《跟周恩来学为人处事》,红旗出版社,2009年。
    [33]曹应旺:《周恩来经历记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汪浩:《周恩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35]王凤胜,刘德军:《伟大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陈雪薇:《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37]朱晓明,甄小英:《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华文出版社,2006年。
    [38]刘径山:《周恩来的管理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39]杨宗丽,明伟:《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40]刘德军,陆建洪:《周恩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41]侯树栋:《一代伟人周恩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42]刘焱,杨大钊:《周恩来与毛泽东思想》,重庆出版社,1993年。
    [43]尹家民:《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44]程来仪,商德标:《周恩来思想政治方略与人格》,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45]曾长秋:《永恒的魅力:周恩来的领导艺术》,红旗出版社,1997年。
    [47]曹光哲,王进,齐鹏飞:《周恩来大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46]江明武:《周恩来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年。
    [48]郭德宏:《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红旗出版社,1997年。
    [49]司云胜:《时代巨星周恩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美]莫里斯·迈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51]李海文:《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52]《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5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政府建设》,知识出版社,1997年。
    [54]《怀念周恩来》编辑组编:《怀念周恩来》,人民民出版社,1986年。
    [55]刘众、米镇波:《周恩来研究文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56]李海文:《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57]刘焱:《中外学者论周恩来: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58]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59]米镇波:《周恩来研究概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60]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1]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
    [62]王兰垣、金愈庆、荣长海:《社会管理学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63]刘瑞:《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2005年由中国人民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版。
    [64]风笑天、张小山、周清平:《社会管理学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65]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66]郑杭生:《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J‘元竹:《社会发展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68]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69]邓伟志、张钟汝、范明林:《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境外公共政策扫描》,上海人民民出版社,2007年。
    [70]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7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
    [72][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年。
    [7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74][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7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7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77]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78]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9]杨武金:《逻辑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8年。
    [80]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81]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2]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83]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84]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85]杨火林:《建政之初: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86]《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87]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1]石仲泉:《周恩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石仲泉:《周恩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楷棋》,《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童小鹏:《周恩来是贯彻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楷模》,《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4]刘武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筹建始末》,《纵横》,2004年第10期。
    [5]陈扬勇:《周恩来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党的文献》,2003年第2期。
    [6]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
    [7]邓弋青:《周恩来的政府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1期。
    [8]胡连生:《略论我国集权体制的成因》,《理论探讨》,1989年第2期。
    [9]黄志高:《建国初期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与实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开放时代》,1998年第2期。
    [11]李格:《1953年反“分散主义”问题初探》,《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12]李格:《1949—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及其变化》上下,《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第6期。
    [13]刘淑珍:《论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理论学刊》,1996年第3期。
    [14]聂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的设立与撤销》,《党史博览》,2009年第6期。
    [15]王家云:《试论周恩来的新中国政府管理方略》,《觉悟》,2009年第4期。
    [16]王家云:《周恩来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5期。
    [17]王家云:《试论周恩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4期。
    [18]刘济生:《“文化大革命”前周恩来是如何反对官僚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第7期。
    [19]张世飞:《由周恩来谈领导干部过“五关”想到的》,《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
    [20]路宁:《周恩来管理思想初探》,《学术论坛》,2001年1期。
    [21]朱映雪,鸟尼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周恩来党群关系思想论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2]祝天和,杨景文:《论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与实践风格》,《理论探讨》,2001年第4期。
    [23]欧大军:《周恩来的法德并举工作方法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9期。
    [24]吴丽:《周恩来德治思想浅析》,《党史文苑》,2007年第7期。
    [25]王玉贵:《试析周恩来在党风和干部廉政建设上的主要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
    [26]张顺昌:《周恩来对中共执政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7]姜忠,杨先农:《周恩来社会学思想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28]李强:《论周恩来的多党派合作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9]全祥顺:《周恩来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
    [30]肖贵清,赵同良:《周恩来协调思想的内涵及其特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31]张成福:《政治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逻辑及其困境》,《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
    [32]孙裕声:《论周恩来民民主思想的特色》,《青海民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3]张立荣:《试论周恩来行政决策思想的基本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4]殷开:《近年来周恩来研究的新动态》,《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
    [35]蔡放波:《浅议周恩来的依法治国思想》,《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6]孙进、张华:《论建国初期周恩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11期。
    [37]杨颍奇:《论建国初期周恩来民民主执政思想中的科学用人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8]胡国枢:《人民公仆典范周恩来》,《浙江学刊》,1993年第5期。
    [39]曾亚波:《十大观念成就周恩来廉政思想》,《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0]王河:《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私有制经济的探索与思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6期。
    [41]许先春:《周恩来社会发展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3期。
    [42]刘喜发:《周恩来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1期。
    [43]吴敏先,方海兴,高明生:《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的历史贡献》,《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44]陈群:《周恩来的政治协商思想》,《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5]沈建乐:《周恩来行政决策的人民性》,《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9期。
    [46]胡移山:《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的中国特色》,《党政干部学刊》,1999年第12期。
    [47]施春生:《周恩来的民本思想》,《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8]曾长秋:《论周恩来的行政管理思想》,《株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9]孙泽学:《略论周恩来的治水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50]阎孟伟:《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1]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求是》,2005年第7期。
    [52]青连斌:《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几个问题》,《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53]李军鹏:《论中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5]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2007年4月23日。
    [56]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57]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8]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59]王世超,邹先松:《周恩来管理思想的主要哲学特征》,《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5期。
    [60]王浦劬:《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我国行政信访制度政治属性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61]丁煌:《周恩来行政改革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62]曾忠恕:《浅论周恩来的行政改革思想》,《党史纵览》,1998年第3期。
    [63]赵光元:《周恩来法治观的发展脉络与思想内容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4]王云生:《周恩来行政民主思想》,《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5]白贵一:《对过渡时期我国党政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5期。
    [66]周以侠:《论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思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第11期。
    [67]张寿春:《周恩来执政为民思想论纲》,《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8]汪浩:《论周恩来的和合精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69]郭为桂:《建国头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历史考察》,《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1期。
    [70]陈少英:《周恩来与群众路线》,《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1]陈雪薇:《周恩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第4期。
    [72]韩同友:《略论周思来对邓小平理论的特殊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6期。
    [73]李潇:《周恩来的民主作风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74]赵扬:《周恩来民生思想探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5]艾丽华、张梅:《建国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演变和发展》,《世纪桥》,1997年第2期。
    [76]邓集文:《政府服务的理论基础》,《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7]陈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内涵与范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2期。
    [78]施惠玲:《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79]陈立旭:《建国初期周恩来民主思想的主要内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80]王凤贤:《论周恩来的价值观及其重大现实意义》,《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
    [81]杨奎,李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82]胡长明:《毛泽东、周恩来创建社会主义的思想之比较》,《学海》,2002年第6期。
    [83]李义凡:《毛泽东晚年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84]张旅平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85]林蕴晖:《苏共二十大以后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86]潘允康:《“统筹”——科学解决民生问题的门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87]何显明:《以服务刑政府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资料通讯》,2007年第2期。
    [88]华建敏:《以改善民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和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9]唐志龙:《以人为本: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价值意蕴》,《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90]李迎生,张志远:《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91]孙韶林,曹爱平:《周恩来的社会主义民民主政治思想》,《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3年第4期。
    [92]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3]袁文伟:《陕甘宁边区的匪患治理与社会整合》,《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94]孙进,张华:《周恩来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95]徐行:《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6]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97]张立文:《和合人文精神与21世纪》,《科学、经济与社会》,1998年第4期。
    [98]程又中,李增元:《“民生、民权、民主”及其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99]赵朝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100]王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01]赵铁锁 任春峰:《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社会管理探析——以“示范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102]于晶娜:《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城市接管政策》,《长白学刊》,1993年第2期。
    [103]李文芳:《中共接管城市的成功实践》,《学术论坛》,2000年第6期。
    [104]徐国普:《建国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求实》,2001年第5期。
    [105]傅红冬:《周恩来的公仆精神及时代价值》,《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6]龚平:《周恩来——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探索的先行者》,《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2期。
    [107]袁玉:《建国初期政党权威在乡村社会中的树立和巩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5期。
    [108]李飞龙:《建国初期乡村社会的变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109]李国青,由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10]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3年第1期。
    [111]席升阳:《周恩来的群众观》,《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12]王伟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113]黄正林:《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114]卓越:《论政府服务职能转化》,《理论学刊》,1993年第6期。
    [115]麻宝斌,董晓倩:《从法治到心治:政府,社会管理中的软执行力》,《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16]周航,赵连章:《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4期。
    [117]齐霁:《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运动初探》,《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18]陈文权,褚学丽:《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机制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19]陈天林:《社会矛盾分析与社会管理》,《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6期。
    [120]侯莎莎:《通过充分协商来化解社会矛盾——协商民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2期。
    [121]郭玉亮:《协调利益冲突:创新社会管理的逻辑基点》,《求实》,2012年第1期。
    [122]史献芝:《协商民主与社会管理的链接与良性互动》,《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
    [123]王英:《周恩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探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4]孙进,张华:《论建国初期周恩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11期。
    [125]黎见春,王军:《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型与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6]刘陆天:《政府与社会矛盾规律探析》,《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127]荣宁:《周恩来与新中国的灾荒救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1期。
    [128]王丰:《周恩来教育思想基本观点略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9]陈文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交流》,2008年第10期。
    [130]陈国锋:《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进程》,《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2期。
    [131]李伟:《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若干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132]曹应旺:《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33]蒯正明:《新中国6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与党对社会组织的整合》,《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Richard H.Sololmon.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2]T.Skoclpol.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Merton Robert K..The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Glencoe:Free Press,1957
    [4]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Berg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 Doubleday,1966
    [5]Lester.M.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Global Civil Society: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9
    [6]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 West view Press,1992
    [7]Baogang He.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8]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7]Hong Yung Lee.Fro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1
    [9]J. N. Rosenau and E.O.Czempel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0]Suzanne Ogden.China's Unresolved Issues:Politi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