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物权登记错误救济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物权登记错误,受害当事人可以通过更正登记、异议登记和损害赔偿等多种途径寻求救济。我国现行的物权登记错误救济制度没有很好地考虑与相关制度的衔接,法律规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为受害当事人提供充分及时的救济。目前学者对物权登记错误救济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本土资源关注不够,不能为制度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不能为司法实务提供公正的解决问题方案。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实践中发生的案例,采用功能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对物权登记错误救济制度作进一步的研究。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物权登记错误救济原理。该章主要阐述了物权登记错误救济的涵义、性质和价值目标,为下文具体救济制度的研究奠定基础。物权登记错误是指登记簿上所记载的事项与真实权利状态不一致,包括未正确登记、应登记而未登记和不应登记而登记三种类型。物权登记错误救济是对因物权登记错误而合法利益受损的当事人提供的救济,包括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物权登记错误救济的性质取决于物权登记的性质,还受制于物权登记的审查模式。物权登记是民事主体实现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也是国家对物权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权登记的审查模式不仅要考量私人的成本和收益,而且还要考虑国家的成本和收益。简单的形式审查或实质审查无法解决登记机构所要面对的复杂情形,折衷主义从现实主义出发,具有相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物权登记不仅有登记权利人与登记义务人之间的私法关系,而且还有登记申请人与登记机构之间的公法关系,物权登记错误必须考虑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种不同的路径。我国长期以来把物权登记视为行政行为,把物权登记错误纠纷视为行政纠纷,忽视了物权登记错误民事救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立法应当强化民事救济的功能,限制行政救济的适用范围。
     物权登记错误救济的价值目标就是合理分配物权登记错误的风险,确立真实权利人与交易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规则。物权登记错误并不当然优先保护交易第三人,而是要区分不同的情况。由于社会需求、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实现物权登记错误救济价值目标的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德国实行登记公信力模式,侧重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瑞士采用不动产善意取得模式,平等对待善意第三人和真实权利人。法国创设表见继承人和表见所有权人模式,力图保护交易第三人的利益。日本实行类推适用虚假表示行为模式,侧重对真实权利人的保护。美国存在产权保险模式,通过市场机制保护交易第三人。澳大利亚贯彻登记赔偿基金模式,通过赔偿基金保护真实权利人。我国《物权法》没有采纳德国的登记公信力模式,也没有采取瑞士的不动产善意取得模式,而是创造了动产与不动产一体化的善意取得模式。该模式尊重了我国物权登记的现状,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解决了登记动产的善意取得问题,与现行夫妻财产制度也保持了一致。登记物权善意取得与登记机构对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方式紧密相关。我国《物权法》规定了登记物权的善意取得,这有利于促使行政法治观念的转变。在登记物权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情况下,登记机构就不能撤销物权登记,而是要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采取存续保护。
     第二章是物权登记错误的更正救济。该章首先试尝运用请求权的思维,解读依申请的更正登记,然后对依职权更正登记的价值、事由和程序进行探讨,最后分析更正登记的诉讼救济途径。依申请的更正登记要区分登记权利人申请的更正登记和利害关系人申请的更正登记。登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向登记机构申请更正登记的权利被称为更正登记申请权。利害关系人申请更正登记,需要登记权利人的同意。利害关系人对登记权利人所享有的请求其同意更正登记的权利,被称为更正登记请求权。更正登记请求权的性质与其法律依据有密切的关系,各国的规定并不相同。在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下,真实权利人所享有的更正登记请求权可作为排除妨害请求权的一种特殊类型。更正登记请求权作为物权请求权,不适用消灭时效。登记名义人符合取得时效的要件,终局地取得登记权利,更正登记请求权因此受到限制。更正登记请求权还受权利失效的制约,更正登记请求权人在相当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依特别情势足以使义务人信任其不再行使此权利的,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再行使。更正登记请求权的行使要遵守合法的原则,不能规避国家强制性规定。
     物权登记错误不能反映真实的物权状态,影响国家管理目标的实现。登记机构在当事人未申请的情况下,基于特定的事由可以依职权更正登记,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德国依职权更正登记是当事人依申请更正登记程序不能实施或达不到效果时的补救性程序。日本将依职权更正登记局限于出于登记官的过失所致的错误或遗漏。根据瑞士法,凡是当事人可以申请更正的事项,只要其没有申请,登记机关都可依照一定程序依职权予以更正。在我国台湾地区,纯系当事人申请过程中的过失所导致的错误,登记机关也可以依职权更正登记。在依职权更正登记的法定事由上,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过多干涉。我国未来立法应当规定,登记错误出于登记人员的过错,有证明文件可以查实的,或当事人怠于申请更正登记,有损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的,登记机关可以依职权更正登记。为防止依职权更正登记的滥用,还需设置核准程序和通知程序,力争在公益目标和私益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更正登记的诉讼救济途径必须区分对更正登记申请权的救济和对更正登记请求权的救济。更正登记申请权受到侵害,登记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更正登记申请,或申请符合更正登记条件,登记机构拒绝更正登记的,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予以救济。更正登记请求权受到侵害,登记名义人不为利害关系人人出具同意更正登记的证明材料,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民事确权之诉予以解决。这符合更正登记请求权私权的本质,与物权登记公定力并不矛盾,较好地处理了证据审查与司法审查的关系,在实践中已经逐步得到认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行土地确权纠纷是通过行政裁决和行政诉讼予以解决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或民事行政二审合一诉讼不区分救济的对象,导致诉讼程序的混乱,不具有可行性。法院应当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诉讼指导,选择合适的诉讼救济路径。
     第三章是物权登记错误的异议救济。该章从异议登记的价值出发,探讨异议登记的程序,进而指出异议登记的效力。德国的异议登记以保护真实权利人为出发点,警示交易第三人。日本的异议登记以保护交易第三人为出发点,间接保护原权利人。虽然两国异议登记的价值目标并不完全一样,但都将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与真实权利人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临时救济的作用。异议登记与查封登记都属于限制登记的范畴,但也有相当的区别。异议登记是更正登记的辅助机制,其目的直接指向更正登记,而查封登记是诉讼法上的保全措施,其目的直接指向诉讼请求。查封登记能否取代异议登记是立法选择的问题,取决于相关的制度设计和现有的社会需求。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财产保全条件和程序过于严格,不能满足异议登记临时救济的特点,不能用查封登记替代异议登记。
     我国《物权法》把不能进行更正登记作为申请异议登记的前置程序,采纳的是单方申请的异议登记。为维护登记名义人的利益,异议申请人应当提供适当的担保。在德国,土地登记局发现自身行为违法造成登记错误,可以依职权办理异议登记。在登记申请运行终结前,对同一权利又申请另一登记的,为了有助于先提出的申请,土地登记局也可依职权办理异议登记。虽然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依职权的异议登记,但应当允许登记机构基于特定的事由依职权进行异议登记。由于我国现行登记制度介于权利登记制与托伦斯登记制之间,异议登记的效力不能简单移植德国的做法。具体而言,异议登记期间,登记名义人处分物权申请登记的,登记机构应当暂缓办理,但可以办理预告登记。异议登记与正在办理的本登记效力冲突,登记机构应当中止办理本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异议登记后,仍可进行查封登记,但不能强制执行异议登记的财产。异议登记期间届满,异议登记申请人不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者驳回其诉讼请求的,登记名义人可以申请注销异议登记。
     第四章是物权登记错误的赔偿救济。该章主要解决物权登记机构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问题。物权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取决于登记机构的性质,还与赔偿金的来源有很大关系。我国现行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属于国家赔偿,适用违法归责原则。如果将来我国登记机构改制为自筹经费的事业单位,设置赔偿基金,其赔偿责任就是民事赔偿,适用过错归责原则。对于当事人不依托登记机构的协助就无法认定真伪的申请材料,登记机构负有严格的审查义务。对于其他申请材料,登记机构负有必要的谨慎审查义务。登记机构的违法登记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其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行政赔偿的因果关系和民事赔偿的因果关系。我国现行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范围只限于受害人的直接财产损失。由于登记机构向民事侵权人的追偿机制在我国现行法中缺乏制度保障,受害人应当先要求民事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可以同时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和行政赔偿诉讼,在民事赔偿诉讼终结前,先中止行政赔偿诉讼。受害人还可以民事侵权人为第三人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法院直接判决民事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承担补充责任。确定登记机构赔偿的数额应充分考虑登记机构在损害后果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等因素。登记机构因过失没有审查出虚假的申请材料,造成登记错误的,承担按份额的赔偿责任。登记申请人与登记机构工作人员恶意串通,造成登记错误的,登记机构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Wh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is mistaken, the injured party can seek the relief through many kinds of ways, such as the corrected registration, objection registration, and damage compensation. The current relief system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can not join with the related systems. Because the rule of law is not operational, the injured party can not be provided the adequate and timely relief. At present scholars are weak at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relief system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they can not provide a clear direction for the system design and a fair program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Combined the cases taking place in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this thesis makes further studies on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hrough the method of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tries to resolve the meaning,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pecific relief. The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refers to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matters recorded and the true state, including three types of mistaken registration.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means the relief to the injured party due to mistaken registration, including public relief and private relief. The nature of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nature of property registration and the review mode. Property registration is the main public method to the civil subject, and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ement to the state. The review of property registration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private sector, but also consid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country. The formal review and real review can not resolve complex situations, so the eclectic departure has a relatively practical rationality from realism. Because there are both private relations between equal subjects and publ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applicant and registration agencies, the civil remedies and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Property registr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n administrative act in our county and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as an administrative dispute. The necessary and importance of civil remedy to the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This concept must be changed. Our legisl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ivil relief and limit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lief.
     The value of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is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he risk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and the rule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arty enjoining real rights and the third party of transac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legislation does not always give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 the situation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but the different legal consequences are given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s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needs, valu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re are many mode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he mode of credibility of registration is carried out in Germany, with a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bona fide third parties. Swiss implements the mode of immovable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with the equal treatment to the party enjoining real rights and the third party of transactions. France has created the mode of theory of manifest successor and possessor, trying to protect the trading interests of third parties. Japan applies an analogy of false behavior, focusing on the party enjoining real righ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put title insurance into practice, through the market mechanisms to protect a third party of transactions. Australian has carried out the mode of compensation fund of mistaken registration, protecting the party enjoining real rights.
     Chinese Property Law did not adopt the model of the registration credibility in Germany and the mode of real estate acquired in good faith adopted by Swiss, instead of using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the movable and immovable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This model respects the status of property rights registration,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 of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perty system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t also resolves the problem of registered movable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Registered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ways to the reliance interest of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Chinese Property Law provides the registered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cept changes of rule of executive law. When registered property acquired in good faith is made, the registration agencies will not be able to revoke the registration. It should adopt the survival method to protect the administrative reliance interest.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rrection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his chapter firstly interprets the corrected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rights of claim, and then explores the value, subject and procedures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ower,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proceeding relief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The parties registered and stakeholders can apply for corrected registration. The right to apply for a corrected reg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ight of the party registered. The right to request a corrected reg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ight of interested party to request the consent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The nature of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legal basis. The provisions are not the same in the word. Under the legislation of debt formalism,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type of the right to request excluding jeopardizing. As a type of property claims,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does not apply to the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The right to request correc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is also limited by the acquirement prescription.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principles of right extinguishment. The party who enjoys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does not exercise his right in a long time, he can exercise no longer his righ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because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s sufficient to enable his obligor to trust him.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It should be not exercised to circumvent the mandatory provisions of the country.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can not reflect the true state of the property, impacting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management goals. When parties have not applied for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the registration agencies can correct the mistake of registration based on the specific terms, which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When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be implemented to correct the registration process or the applicant is unable to take the remedial procedures, the registration is corr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erms in Germany. When the error or omission is the result of fault of registrar, correction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reference is carried out in Japan. According to Swiss law, as long as any party does not apply for correction, 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can correct the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erms. In Chinese Taiwan region, even if the mistake is not the fault of the registration staff, or the error is caused by the pure fault of applicant, the registration authority can also correct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erms. It is good to be cautious on the statutory reasons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reference to avoid the public power excessively interference private rights. Chinese future legislation should provide that registration agencies can correct the mistaken registration when documents supporting that the registration error is the result of fault of registration staff can be found, or the national or social interests are damaged. The approval process and not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prevent abuse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reference, in pursuit of the balance of the objectives of public goals and private interests.
     It is needed to distinguish the right to apply for a corrected registration and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orrection of registration to realize the action relief. When the application meets the conditions of corrected registration, and registration agencies refuse to correct without good cause, the right to apply for a corrected registration is damage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applicant can be remedied through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Administrative review of the trial is conductive to review the legality of administrative act. The goal of relief can not be achieved when registration property is not illegal, and the right state is false. The problem of ownership of property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civil action. The party can apply for correction registration based on the court decision. This means of relief is in line with the private nature of the right to request a corrected registration, and does not contradict with public authoritativeness of property registration. It has a goo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evidence review, which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in practice. While this relief channel has a distinct advantage, but the current land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is indeed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Administrative incidental civil action or civil administration litigation do not differentiate the object of relief, which will lead to the confusion in the proceedings. It is impossible to resolve the intertwined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cases caused by registration errors in this wa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protested remedy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e value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the procedure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the effect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n Germany,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s for protecting the real owner and warning the third party in transaction. In Japan,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s for protecting the third party in transaction and protecting the original owner indirectly. Though two systems have different aims and values, they both protect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and the real owner.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and registration for Seizure are belonging to registration for restric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s the auxiliary mechanism of registration for correction, which is aimed to registration for correction. Registration for seizure is protective measures in procedural law, which is aimed to plead of litigation. Weather registration for seizure can instead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s the legislative choose,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social need and current system. In Chines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of protective measures about property are prescribed strictly, which is unsuitable to the character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that is temporary remedy. So registration for seizure can not instead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n Chinese Property Law, registration for correction is the pre-procedure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adopts the unilateral application system. Applicant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should supply the suitable guarantee for the interests of registered person. If Land Registry finds the mistake made by illegal action In Germany, it can make the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tself. The Land Registry can make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n some special situation, for example another subject applies the registration to the same object as one subject is applying the registration. Though Chinese Property Law does not stipulate that the Government agency can make the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tself, registration agency can make the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itself for the specific reasons. Because current system of registration is between the system of privilege registration and Torrens system, the stipulation about effect of registration for protest can not follow the provisions in Germany. Specifically, if registered person deals with the applicant registration property, registration agency should suspend the conduct but can make the notice registration.If the conflict happened between the registration of protest and the performing registration,the registered agency should notice the applicant and suspend the conduct of registration.The effect of registration of protest and is higher than the effect of registration of seizure,so the agency can not execute the registered property of protes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gistration of protest, registered person can apply to write off the registration of protest if applicant of registration of protest doesn't sue; court doesn't receive the application or court reject the application.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ompensation for relief of mistaken property registr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compensation for relief to victim from the registered agency. The nature of registered agency's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registered agency, and refers to the source of compensation. From the current cod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from registered agency is belonged to the compensation from government, which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that someone making the illegal action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If our registered agency was reformed as the institution self-financing and the fund of compensation was fund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is one kind of responsibility of civil compensation, which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that someone making the mistaken action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Registered agency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vestigation strictly to the material that litigant can't clarify if don't depend on the registered agency. The unreason action of registered agency leading to the damage is the precondition of registered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tor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the provision of State Compensation Law,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is limited to the direct property damage. The victim should request the civil infringer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because the system that registered agency request the civil infringer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doesn't exist in our current law. The victim can sue the infringer and the register agency at the same time.But the lawsuit abou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suspended before the civil procedure is ended. The victim can sue the register agency when civil infringer is considered as the third party, in which court can adjudicate that the civil infringer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firstly and the registered agency assume the added responsibility. The amount registered agency assuming the responsibility should depend on the factor such as registered agency's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damage and result. Registered agency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deepening on the share, if registered agency makes the registered mistake because registered agency doesn't review the false material negligently. Registered agency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on totally, if registered agency makes the registered mistake because registered agency makes the malicious collusion with the registered applicant.
引文
①参见王贵松主编:《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难题——焦作房产纠纷案的反思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②参见郭国松:《870万:最大国家赔偿案尘埃落定》,载《南方周末》2003年7月10日。
    ①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29页。
    ②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研究成果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龙文:《论登记请求权》,载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集(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参见[日]矶村保:《不动产登记与民法94条第2款》,于飞译,载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德]M·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③参见叶金强:《登记之公信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常鹏翱:《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动产物权吗?》,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6期。
    ④参见潘申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理论”质疑》,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⑤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温世扬:《物权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⑥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⑦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16页。
    ⑧参见顾祝轩:《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立法模式》,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⑨参见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217页。
    ①参见徐峻峰:《更正登记研究》,载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626页。
    ②参见李昊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413页。
    ③参见王利民、郭明龙:《逻辑转换与制度创新——中国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模式的体制性调整》,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5期;王卫明:《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可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6年1月3日。
    ④参见刘健、郭淑仙:《对不动产登记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5日;张义泰:《民事诉讼中行政确认与司法确认的关系》,载《人民司法》1998年12期。
    ⑤参见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杨凯:《论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交叉案件之审理对策》,载《行政法研究》2008年第1期。
    ⑤参见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⑦参见常鹏翱:《异议登记的制度建构》,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于莹、张明:《我国异议登记制度的构建》,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⑧参见崔建远:《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425页;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⑨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页;李明发:《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
    ⑩参见杨寅、罗文廷:《我国城市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行政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阎尔宝:《不动产物权登记、行政许可与国家赔偿责任》,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①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16页:温世扬:《物权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参见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问题探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胡悦:《房地产登记制度研究——行政权力的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46页;颜辉:《房地产抵押登记中的行政赔偿问题探究》,载《人民法院报特辑》2003年11月3日。
    ①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29页。
    ②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③于立深:《行政规章的民事法源地位及问题》,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①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①参见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2页。
    ①参见[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②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
    ③有学者主张担保物权不是物权,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38—347页。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8—1159页。
    ②[美]亨利·布莱克:《布莱克法律辞典》,西方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658页。
    ③Dr. Joachim Kuntz/Dr. Hans Herrman usw. Grundbuchrecht, Verlag W de G,1991, Seite 118.转引自孙宪忠:《论不动产物权登记》,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④温丰文:《土地法》,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版,第125页。
    ⑤王洪亮:《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2期。
    ⑥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4页。
    ①从汉语言习惯看,“物权登记”不同于“登记物权”,前者的中心在登记,后者的中心在物权,前者更多是一种行为,后者更多是一种事实状态。
    ②有学者提出登记作为不动产与动产划分的标准,据此标准就不存在准不动产的概念。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20—129页。
    ①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63页。
    ②李昊、常鹏翱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③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辑。
    ④有学者认为错误登记多指登记机构的原因造成的,而登记错误一般不区分错误的原因,只要是真实权利与登记权利不符,就是登记错误。也有学者对此持相反的观点。本文认为错误登记与登记错误只存在使用习惯的差别,在论证时,除另有说明,这两个概念不作区分。
    ①有学者使用“登记瑕疵”的概念,包括登记错误和登记遗漏两种情况。参见王利民:《逻辑转换与制度创新——中国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模式的体制性调整》,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5期;王富博:《不动产登记瑕疵的法律救济》,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2期。本文采纳“登记错误”的概念主要是考虑我国《物权法》中使用“错误”的词汇,是在广义上使用,包括狭义的错误登记、遗漏登记和重复登记等。
    ②戴维·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①参见王洪亮:《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研究》,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李明发:《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问题探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②参见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02页。
    ③参见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应松年主编:《行政法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170页;马怀德:《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建》,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①参见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杜华:《登记机关在房地产抵押登记中法律责任再探讨》,载《房地产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②参见阎尔宝:《不动产物权登记、行政许可与国家赔偿责任》,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戴涛:《行政登记侵权之诉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③Dr. Joachim Kuntaz\Dr. Hans Herrman Usw. Grundbuchrecht, Verlag W de G.1991, S.119-120.转引自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01页。另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④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⑤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⑥崔建远主编:《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64页;屈茂辉:《物权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⑦朱新力、陈无风:《公私法视野中的行政登记》,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
    ⑧刘武元:《房地产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参见[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66页。
    ②参见杨解君:《物权法不应被笼统地视为私法》,《法学》2007年第7期;江必新、梁凤云:《物权法中的若干行政法问题》,《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③参见应松年:《行政权与物权之关系研究——主要以(物权法)文本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④参见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①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300页。
    ②参见张义权:《土地登记法令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4页;陈铭福:《土地登记法规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4页。
    ③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0页;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8页;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60页。
    ②参见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渠涛:《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研究与中国的选择》,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黄辉:《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思考》,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③张龙文:《民法物权实务研究》,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第42页。
    ④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⑤陈华彬:《物权法研究》,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00页。
    ①参见[日]铃木禄弥:《抵押制度研究》,第108页,转引自陈华彬:《物权法研究》,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00页;李吴、常鹏翱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268页。
    ①《深圳房地产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深圳房地产年鉴·2005》,海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①《深圳房地产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深圳房地产年鉴·2006)),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②参见杨天歌:《房管局未严格审查法院判决登记无效》,载《中国房地产信息》2001年第10期;耿健:《房管局出错不用赔?》,载《南方周末》2001年6月14日。
    ①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29页。
    ②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参见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①参见尹田:《论不公正胜于无秩序》,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9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07—333页: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
    ②[日]喜多了祐:《外观优越的法理》,日本千仓书房出版社1976年版,第86页。转引自孙鹏:《民法上信赖保护制度及其法的构成——在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之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③参见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6—72页;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李昕:《论票据法上外观主义的特殊表现》,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结构》,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8—15页。
    ①参见朱庆育:《“买卖不破租赁”的正当性》,载王洪亮、张双根、田士永主编:《中德私法研究》(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8页。
    ②物权法中也应当有风险负担的概念,以解决真实权利人与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冲突问题。英美法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Which of the two innocent parties left is going to suffer the loss occasioned by the rogue's crookedness?参见[美]B·布瑞克:《动产法》,董安生等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255页。
    ③田土城:《民法外观理论之初探》,载《中国法学》2002年增刊。
    ④参见[日]多田利隆:《信赖保护中归责的理论》,信山社1996年版,第150-162页。转引自孙鹏:《民法上信赖保护制度及其法的构成——在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之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①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②参见[德]M·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221页;参见孙宪忠:《德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③[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④[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①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324页。
    ②参见[日]田山辉明:《物权法》(增订本),陆庆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日]铃木禄弥:《物权的变动与对抗》,渠涛译,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③参见[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对,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98年版,第230页。
    ④[日]田山辉明:《物权法》(增订本),陆庆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⑤参见[日]多田利隆:《信赖保护中归责的理论》,日本信山社1996年版,第240-243页。转引自孙鹏:《民法上信赖保护制度及其法的构成——在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之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①参见日本民事判决集第8卷第8号第1505页。转引自顾祝轩:《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立法模式》,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356页。
    ②参见[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17页。
    ③[日]矶村保:《不动产登记与民法94条第2款》,于飞译,载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①参见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②参见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③于海涌:《法国不动产公示制度的历史沿革》,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2009年3月17日访问。
    ④参见[美]克里贝特等:《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刚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9-1142页。
    ⑤参见侯利球、曹湘潭:《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现状、特点和启示》,载《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第4期。
    ①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②参见彭诚信:《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下),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肖厚国:《物权变动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③参见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若干条文的解释与批判》,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3页。
    ④参见[日]星野英一主编:《民法讲座2·物权法(1)》,有斐阁昭和64年版,第201页。转引自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⑤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②参见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3页。
    ③ Schwab/Prutting, Sachenrecht,32. Auflage, Munchen 2006, S.14; Wolf, Sachenrecht,17. Auflage, Munchen 2001, S.12.
    ③参见[日]田山辉明:《物权法》(增订版),陆庆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日]近江兴治:《民法讲义Ⅱ·物权法》,王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日]我妻荣:《民法讲义Ⅱ·新订物权法》,罗丽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⑤参见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50页;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梁慧星:《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1页。
    ①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303页。
    ①参见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② Kropholler, Studienkommentar Burgerliches Gesetzbuch,7. Auflage, Munchen 2004, S.627.
    ③ O. Gierke, Deutsches Privatrecht Bd.Ⅱ(1905), S.328ff.转引自顾祝轩:《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立法模式》,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④参见《帝国最高法院民事判例集》,第117卷,第180、189页;巴伐利亚最高法院,《新法学周刊——司法判例报告,民法》,1989年,第907、909页。转引自[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①参见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8页。
    ②参见常鹏翱:《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269页。
    ①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②Kropholler, Studienkommentar Burgerliches Gesetzbuch,7. Auflage, Munchen 2004, S.626.
    ③[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④[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⑤[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221页。
    ⑥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①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②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0页;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参见李永军:《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孙宪忠:《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④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页。
    ①参见黄松有主编:《(中化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解释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②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337页。
    ③参见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60页。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②参见韩松等:《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①肖宾:《第2次土地调查5年内土地登记覆盖率将达95%以上》,《京华时报》2006年8月15日。
    ②余美英:《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率已达86%》,《北京青年报》2007年12月22日。
    ③吴延龙:《天津市国土房管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来源:http://www.tjfdc.gov.cn/xwgg,2009年3月20日访问。
    ①此数据是李凤章副教授2006年7月到9月组织学生深入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云南、陕西、浙江、贵州、上海、北京和广东等省市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整理得出来的。参见李凤章:《从事实到规范:物权法民意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载《政法论坛》2007年3期。
    ②参见杨立新:《共同共有不动产交易中的善意取得》,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①参见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石晶、张锋;《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及法律效力分析》,载《理论界》2008年第3期;魏君:《夫妻共有房房主有权卖》,《京郊日报》2008年10月10日。
    ①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②参见潘申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理论”质疑》,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③王贵松:《行政信赖保护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页。
    ④余凌云:《行政法上合法预期之保护》,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281页。
    ②叶必丰:《行政行为的效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参见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①张龙文:《论登记请求权》,载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集》(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②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③参见邓曾加:《日本民法典概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④参见[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孙毅:《物权法的公示与公信原则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页;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②参见王利明:《试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载《民商法研究》(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①参见郑玉波:《论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载《民法物权论文选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79页;王泽鉴:《通谋虚伪之第三人利益契约》,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239页。
    ②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③[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④张龙文:《论登记请求权》,载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集》(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0页。
    ⑤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375页。
    ① Vgl. Weirich, Grundsticksrecht, Verlag C. H. Beck,1985, S.157.转引自常鹏翱:《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302页。
    ② Vgl. Weirich, Grundsticksrecht, VerlagC. H. Beck,1985, S.157.转引自常鹏翱:《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③参见刘凯湘:《物权请求权研究》,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90页。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②[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页。
    ②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③徐涤宇:《秘鲁民法典的改革》,载徐国栋主编:《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二卷(2001年号),第221页。
    ①参见[德]M·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①参见李凤章:《从事实到规范:物权法民意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①王泽鉴:《权利失效》,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
    ②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
    ③王泽鉴:《权利失效》,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①案例来自《英占区最高法院民事判决集》(OGHZ),第1卷,第279页。转引自[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①参见魏海、张慧鹏:《物权法更正登记制度解析》,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0月16日。
    ①徐峻峰:《更正登记研究》,载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页。
    ①徐峻峰:《更正登记研究》,载魏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3页。
    ①徐峻峰:《更正登记研究》,载魏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4页。
    ①参见应松年等:《产权登记背后的法理反思》,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6月1日。
    ②林辉芳:《试论抵押登记行为的行政可诉性》,来源: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2008年12月2日访问。
    ③张义泰:《民事诉讼中行政确认与司法确认的关系》,载《人民司法》1998年12期。
    ④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⑤李金刚:《诉讼救济途径的选择》,载《法学》2003年第1期。
    ⑥戴涛:《行政登记侵权之诉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①参见徐松红、曹雷:《房屋登记案件中行民诉讼的交叉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8月22日。
    ②任立栋、林宇峰:《产权案件处理中的问题解析》,载《中国法院报》2005年6月8日。
    ③参见宋世明、李自庆:《房产规划,“民高官”官司为何激增》,载《江苏法制报》2007年11月27日。
    ④参见王贵松:《行政与民事交织的难题——焦作房产纠纷案的反思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⑤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杨晓东、方菲:《债权人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行政诉讼起诉权》,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2期。
    ①参见王卫明:《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可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6年1月3日第3版。
    ②参见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③参见刘健、郭淑仙:《对不动产登记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5日第3版;阎尔宝:《不动产物权登记、行政许可与国家赔偿责任》,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戴涛:《行政登记侵权之诉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④参见陈敏:《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89页。
    ⑤马怀德:《准行政行为及其可诉性研究》,来源: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719,2009年2月12日访问。
    ①Vgl.Schwab—Prutting,Sachenrecht,27.Aufl,VerlagC.H.Beck,1997,S.103.转引常鹏翱:《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②杨晓东、方菲:《债权人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行政诉讼权》,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2期。
    ①参见李群星:《论民事诉讼中对附属具体行政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3年第4集。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②于立深:《行政规章的民事法源地位及问题》,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①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王贵松主编:《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难题——焦作房产纠纷案的反思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6-89页。
    ①参见胡广明:《质疑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31日。
    ②参见葛云松:《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从》(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454页。
    ①参见杨凯:《论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交叉案件之审理对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参见龚德家:《广州有个全国首家房地产审判庭》,载《人民日报》2002年1月31日。
    ③参见《全省首个城建专门法庭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法院成立》,载《河北日报》2007年11月19日。
    ①参见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②参见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③参见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页。
    ④参见《帝国最高法院民事判例集》,第139卷,第353、355页。转引自[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①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①参见张龙文:《民法物权实务研究》,台湾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第181页。
    ①参见大审院大正5年11月11日判决民录22辑,第222页。转引自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②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③参见田玉玺、刘文涛:《不动产查封公示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页。
    ②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③参见张龙文:《民法物权实务研究》,台湾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第170页。
    ①李鸿毅:《土地法论》,中国地政研究所1993年版,第364页。
    ②参见孙宪忠:《中国当代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351页。
    ②参见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③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④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页。
    ①参见尹飞、李倩:《异议登记申请四论》,载《中国房地产》2008年第11期。
    ①黄霭云:《浅析物权法上异议登记的侵权归责原则》,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1期。
    ①德国《土地登记法》第32条的标题是“商事公司之代理权的证明”,其第1款规定:“通过有关登记的法庭证书,编制由在商事登记所中登记的人员组成股份公司董事会的证明。”德国《土地登记法》第29条的标题是“登记文件的证明”,其第1款规定:“只有当登记同意或其他为登记所必需的表示业经官方文书或公证文书证明时,才能办理登记。其他登记要件事项如果在土地登记局看来并非显而易见,则需要通过官方文书证明之。”
    ②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328页。
    ①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页。
    ②参见文志敏:《暂缓登记与异议登记的衔接及其法律适用》,载《房地产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①参见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②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页。
    ①[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①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②常鹏翱编:《物权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③参见尹飞、李倩:《异议登记的本质与效力》,载《中国房地产》2008年10期;于莹、张明:《我国异议登记制度的构建》,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
    ①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①参见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①参见崔建远主编:《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423页。
    ②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③参见崔建远主编:《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①参见孙鲁邹:《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期间效力瑕疵之探讨》,载山东省律师协会网,2008年10月20访问。
    ①参见李明发:《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以房产登记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
    ①参见蔡晖、王辉:《抵押物登记行为的性质及登记部门的责任》,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1期。
    ②参见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问题探讨》,载《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③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页。
    ④参见阎尔宝:《不动产物权登记、行政许可与国家赔偿责任》,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制度》,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杨寅、罗文廷《我国城市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行政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⑤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建议稿附理由·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⑥参见常鹏翱:《也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⑦参见高圣平:《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36页。
    ①参见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1页。
    ①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5页。
    ①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建议稿附理由·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③参见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250页;欧世龙:《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若干思考》,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9期。
    ①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325页。
    ②参见王岩、王晓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诉求与目标指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③参见孙艳辉:《确定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的理论分析》,载《法制日报》2006年8月24日。
    ①参见顾文斌:《关于物权登记机构的新构想》,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②参见尹中安:《论我国物权登记机构的法律构造》,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2期。
    ③[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④参见尹田:《法国不动产公示制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55页。
    ①参见尹田:《法国不动产公示制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51页。
    ①参见赵鑫明:《公信力是权利人的“定心丸”——澳大利亚房地产登记制度及启示》,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3月20日。
    ①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陈耀东:《商品房买卖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①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4页。
    ②参见王达:《房屋所有权、抵押权登记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6页。
    ③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①参见温世扬:《物权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291页。
    ②参见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③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①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①参见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②参见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③参见李颖琳:《抵押物登记中的审查责任——从某公司骗取抵押登记引发的行政诉讼谈起》,载《工商行
    政管理》2003年第5期
    ①张民安:《侵权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参见李昊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423页。
    ③参见杨松龄:《实用土地法精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89-190页;李鸿毅:《土地法论》,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39页。
    ①参见郭国松:《870万:最大国家赔偿案尘埃落定南方周末》,载《南方周末》2003年7月10日。
    ②王崇敏:《中国物权制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③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2页。
    ①参见王肠:《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页。
    ②参见耿健:《房管局出错不用赔?》,载《南方周末》2001年6月24日。
    ①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②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16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8-369页。
    ③参见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杨寅、罗文廷《我国城市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行政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颜辉:《房地产抵押登记中的行政赔偿问题探究》,载《人民法院报特辑》2003年11月3日。
    ①参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深中法行终字第201号行政判决书。
    ①参见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3行政审判案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4页。
    ②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③常鹏翱:《也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①参见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②参见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
    ③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016-1017页。
    ①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页。
    ②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4页。
    1、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德]M·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温世扬:《物权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李昊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崔建远:《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余能斌主编:《现在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4、陈华彬:《物权法研究》,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
    25、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日]田山辉明:《物权法》,陆庆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7、[日]铃木禄弥:《物权的变动与对抗》,渠涛译,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肖厚国:《物权变动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1、[日]近江幸治:《民法讲义·物权法》,王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4、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贵松:《行政信赖保护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常鹏翱:《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常鹏翱编:《物权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9、高圣平:《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40、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1、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42、马俊驹、陈本寒主编:《物权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朱岩、高圣平、陈鑫:《中国物权法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许明月等:《财产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江平主编:《中国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马栩生:《登记公信力》,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7、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李凤章:《登记限度论——以不动产权利登记制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9、于海涌:《论不动产登记》,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0、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温世扬、廖焕国;《物权法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3、[美]贝哈安特:《不动产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王贵松主编:《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难题——焦作房产纠纷案的反思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5、胡悦:《房地产登记制度研究——行政权力的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王达:《房屋所有权、抵押权登记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57、杨小君:《国家赔偿法律制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9、毕可志:《论行政救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叶必丰:《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王贵松:《行政信赖保护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袁曙宏、宋功德:《统一公法学原论:公法学总论的一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6、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7、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9、Edward-H.Rabin,Fundamentals of Modern Real Property Law,Second Edition,University Casebook Series,Foundation Press,1974.
    70、Edmund F.Ficek,Thomas P.Hendrson and Ross H.Johnson,Real Estat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0.
    71、Daniel F.Hinkel,Practical Real Estate Law,West Publishing Co,1991.
    72、Bradbrook Adrian John, Australian Real Property Law,LBC Information Services, 1997.
    73、Kate Green and Joe Cursley,Land Law,4th Edition,Law Press,2003.
    74、Koger Bernhardt and Ann M.Burkhart,Real Property,West Group,2000.
    75、Ian Clarke,The Land Registration Act 2002:A Practical Guide, London:Sweet & Maxwell,2002.
    1、李明发:《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以房产登记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
    2、常鹏翱:《也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3、张龙文:《论登记请求权》,载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集(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4、林辉:《(物权法)实施对中国土地登记制度的影响》,载《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3期。
    5、叶金强:《登记之公信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6、常鹏翱:《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动产物权吗?——种功能主义的视角》,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6期。
    7、潘申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理论”质疑》,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9、顾祝轩:《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立法模式——“绝对的公信”与“相对的公信”之选择》,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 典立法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徐峻峰:《更正登记研究》,载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利民、郭明龙:《逻辑转换与制度创新——中国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模式的体制性调整》,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5期。
    12、王卫明:《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可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6年1月3日。
    13、刘健、郭淑仙:《对不动产登记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从一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交织的案件引发的思考》,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5日。
    14、张义泰:《民事诉讼中行政确认与司法确认的关系》,载《人民司法》1998年12期。
    15、常鹏翱:《异议登记的制度建构——法律移植的微观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16、于莹、张明:《我国异议登记制度的构建》,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
    17、刘保玉:《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8、王光辉:《一个案件八份判决——从一个案例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交叉与协调》,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19、杨寅、罗文廷:《我国城市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行政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0、王达:《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制度》,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1、阎尔宝:《不动产物权登记、行政许可与国家赔偿责任》,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2、柴振国、田邵华:《论不动产登记机关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析〈物权法)第21条第2款》,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22、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问题探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3、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4、王洪亮:《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2期。
    25、王富博:《不动产登记瑕疵的法律救济》,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2期。
    26、李明发:《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
    27、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问题探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8、朱新力、陈无风:《公私法视野中的行政登记》,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
    29、杨解君:《物权法不应被笼统地视为私法》,载《法学》2007年第7期。
    30、尹田:《论不公正胜于无秩序》,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9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
    31、孙鹏:《民法上信赖保护制度及其法的构成——在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之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32、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
    33、朱庆育:《“买卖不破租赁”的正当性》,载王洪亮、张双根、田士永主编:《中德私法研究》(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田土城:《民法外观理论之初探》,载《中国法学》2002年增刊。
    35、侯利球、曹湘潭:《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现状、特点和启示》,载《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第4期。
    36、李永军:《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37、孙宪忠:《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8、杨立新:《共同共有不动产交易中的善意取得》,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39、谭松平:《将被盗车辆错误登记为合法车辆,致原告因信赖而交易受损——车管所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28日。
    40、石晶、张锋;《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及法律效力分析》,载《理论界》2008 年第3期。
    41、张静:《房屋登记案件的司法审查》,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42、余凌云:《行政法上合法预期之保护》,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3、孙毅:《物权法的公示与公信原则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4、王泽鉴:《权利失效》,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魏海、张慧鹏:《物权法更正登记制度解析》,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0月16日。
    46、应松年等:《产权登记背后的法理反思》,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6月1日。
    47、徐松红、曹雷:《房屋登记案件中行民诉讼的交叉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8月22日。
    48、张义泰:《民事诉讼中行政确认与司法确认的关系》,载《人民司法》1998年12期。
    49、李金刚:《诉讼救济途径的选择:行政与民事—从一起房地产行政案件引发的思考》,载《法学》2003年第1期。
    50、戴涛:《行政登记侵权之诉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51、杨晓东、方菲:《债权人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行政诉讼起诉权》,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2期。
    52、王卫明:《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可提起行政诉讼》,载《检察日报》2006年1月3日第3版。
    53、黄勤武:《民事诉讼中对行政登记行为的效力审查》,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
    54、李群星:《论民事诉讼中对附属具体行政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3年第4集。
    55、胡广明:《质疑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31日。
    56、杨凯:《论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交叉案件之审理对策——兼评〈物权法〉实施对民事行政关联诉讼审判之影响》,载《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7、尹飞、李倩:《异议登记申请四论》,载《中国房地产》2008年第11期。
    58、陈永强:《美国不动产登记法上的善意购买人与优先权规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
    59、尹中安:《论我国物权登记机构的法律构造——以不动产物权登记为中心》,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2期。
    60、尹田:《法国不动产公示制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
    61、李颖琳:《抵押物登记中的审查责任——从某公司骗取抵押登记引发的行政诉讼谈起》,载《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第5期。
    62、张步峰、熊文钊:《行政法视野下的不动产物权登记行为》,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63、文志敏:《房屋登记行政诉讼案件的理论与实务》,载《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2期。
    64、张静:《房屋登记案件的司法审查——从〈物权法)的角度审视房屋登记行为》,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65、蔡明城:《土地登记之公信力》,载《月旦法学》2001年第68期。
    66、温丰文:《论不动产登记——以探讨民法物权编修正草案为主》,载《月旦法学》2002年第78期。
    67、黄美慧:《从登记“法令”及实务面探讨如何有效防范伪冒事件》,载《台湾代书会刊》2004年第154期。
    68、张铭晃:《论土地登记不实之损害赔偿》,载《法令月刊》2004年第9期。
    69、Thomas J.Miceli,Henry J.Munneke, C.F.Surmans and Geoffrey K.Turnbull, Title Systems and Land Values,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2002, V.45,No.2.
    70、Feder G,Nishio A,McLaughlin and McKenna,The Benefits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Titling: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Land Use Policy, 1998, Vol.15,No.1.
    71、Sikor.T, Politics of rural land registration in post-socialist societies:contested titling in villages of Northwest Vietnam, Land Use Policy,2006, Vol.23,No.4.
    72、Alex Gardner,Voluntary Land Registration:Open Evening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Help Farmers Protect Their Land, Sheep Farmer,2007, Vol.26,No.1.
    72、Clifford Dann, Report Land Registration in Africa, Survey Review, 2008,Vol.40,No.310.
    73、Grzegorz Czech,Evaluation of Land Regist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Functioning, Acta Academiae Agriculturae & Technical Olstenensis,2008 Vol.40,No.310.
    74、Gershon Feder,Land Registration and Titling From An Eeonomist'Perspcetive: A Case Study in Rural Thailand, SurveyReview,1987, VOI.29, No.226.
    75、Gershon Feder and Akihiko Nishio,The Benefits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Titling:Eeonomic and Soeial Perspeetives, Land Use Policy,1998, VOL 15, No.1.
    76、Ian P Williamson and J McLaughlin,Trends in Land Registration,The Canadian Surveyor,1985, Vol.39, No.2.
    1、《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瑞士民法典》,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日本民法典》,王书江译,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荷兰民法典》,王卫国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丁枚、张宓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俄罗斯民法典》,黄道秀、李永军、鄢一美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9年版。
    8、《德国土地登记法》,常鹏翱译,载《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日本不动产登记法》,载王书江译,载《日本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谢怀拭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1、《日本民事诉讼法》,白绿铉编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2、Land Registration Act 1925, http://www.ukat.org.uk/thesaurus/term.php?i=17594.
    13、Land Registration Act 2002, http://www.opsi.gov.uk/acts/acts2002/ukpg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