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棉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的棉业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度占据全国六成以上的比例。这一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我国重要棉产区和重要土布产区之一,近代以来又成为我国民族棉纺织业发祥地,棉花和棉制品的市场和贸易一枝独秀。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是与地区性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近代大工业、小农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等因素相联系的。正是在这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显示出其独特特征。论文以民国整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时段,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探讨其棉业问题。
     作为棉纺织业原料的棉花,其生长发育需要适应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江三角洲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优于棉作所需的平均条件,海拔、地势、土质和排水等地理条件也较优良,因此是理想的宜棉区。自宋元棉花开始种植以来,长江三角洲就形成了一个植棉的传统。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是民国长江三角洲植棉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植棉业的发展为长江三角洲棉纺织业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保障,松江地区逐步成为全国土布生产中心。近代以来,机器棉纺织业首先出现在上海,逐渐推向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开始在与机器棉纺织业的竞争中衰落下来。长江三角洲的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在历经发展、衰退、再发展的曲折过程后,其工厂数、设备状况、产品产值等方面与清未民初相比都有了较大进展。同时,民族机器棉纺织业还与外国在华机器棉纺织业竞争。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在华机器棉纺织业都是民族机器棉纺织最大竞争者,前者一度在工厂和设备等方面占据相当优势。
     面对手工棉纺织业整体性地逐步衰落和机器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石的小农经济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力。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要素,“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在棉稻竞争中保持一定的收益平衡;通过采取以成年女性劳动力为主、全家人集体协作劳动的分工方式,长江三角洲亦耕亦织的小农家庭得以大量、普遍地生存下来。
     长江三角洲很早就存在棉花和棉制品的商品化,进出口贸易近代亦开始时出现。通过市场和贸易,长江三角洲的棉业进一步发展。但是从时间上来看,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成为棉业市场和贸易的转折点,之后开始衰退下去,直至1949年也未能达到之前全盛时期的水平。以地区来看,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除了区域内部市场外,国内市场以东三省和两广地区为主;进出口贸易则以日本和南洋地区为主,但是自1922年以后,贸易入超成为常态,成为影响长江三角洲棉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除了上述内容外,长江三角洲棉业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首先是技术进步。通过引进美棉、改良棉种和改进植棉技术,长江三角洲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满足棉纺织工业的原料。棉纺织技术进步则对棉纺织业产生直接影响。其次是组织创新。棉业组织是推进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组织功能和组织目标,可将其分为棉业行政管理机构、棉业教学科研单位和棉业行业团体。这些棉业组织初步具备了科层制的组织特征,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通过政府、行会和高校的合作与分工,在长江三角洲棉业界领袖的领导和骨干成员的参与下,达到改进棉产和棉纺织业,促进棉业发展的目标。在改良棉产、推广技术、培育人才和维护权利方面,民国棉业组织开展了诸多工作,做出了较大成绩。
     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问题属于中国棉业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调整自身发展的步伐,适应着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见证着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总体上发展、局部上衰退,1937年是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的分水岭,传统小农经济与近代机器大工业长期共生共存和制度供给不足。这给我们带来四点启示。第一,民国时期不仅国内战乱连连,1937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更是相续沦陷,棉业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而1949年之后,长江三角洲棉业发展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因此政局稳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第二,地理大发现后世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企业和棉业贸易亦因此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一般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的落后的,但是就民国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而言,小农经济还具有家庭内部社会保障功能和激励机制,小农经济并不是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的障碍因素。第四,无论是从棉业技术进步,还是棉业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言,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技术创新都使得这一地区的棉业进程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
Cotton industry was China's first pillar industr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symbol of modern industry,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nation-wide, which once covered60%proportion of the country's whole output.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en the important cotton and homespun production areas. This region has become our nation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birthplac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where the market and trade of cotton and cotton products outshines other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otton industry across the coun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tradition, modern industry,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ic structure, technical progres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tc. It i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multiple factors that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tarts to show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study period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study area to discuss its cotton industry issue.
     Cotton is the raw material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its growth needs to adapt to certain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Due to the factor that light, heat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condition needed for cotton-planting and elevation, topography, soil and drainage, and othe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re also superior,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he ideal and suitable area for cotton-planting. Since cotton-planting started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t has become a tradi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Natural condition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secures the basic raw material for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ongjiang District gradually became the country's homespun production center. In modern times, the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first appeared in Shanghai, and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raditional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Compared with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umber of factories, equipment status, and product output value of the national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fter the tortuous process including its development, recession, and re-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re existe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foreign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Before the Japanese surrender in1945, Japan's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was the biggest competitor of the national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the former once occupying considerable advantages in the aspects like factory and equipments.
     Faced with the gradual integral decline of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s the economic cornerstone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started to show its stubborn resistance. Through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nd elements,"Farming and Weaving combined" peasant families maintained a certain balance in cotton-rice competition; by taking the labor division of "adult female labor-based, family collaborative labor", most of the peasant famil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urvived widespread.
     Commercialization of cotton and cotton products existed very earl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lso started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market and trade, 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further developed. Analyzed in time order,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1937became a turning point of the market and trade of cotton industry, after which the market and trade began to decline and failed to meet the previous heyday level until1949. In terms of region aspec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tton market, in addition to its intra-regional market, the domestic market mainly covered the Northeast and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as mainly conducted with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year of1922, trade deficit gradually became a normality, which w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tton industry is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factors. The first influencing factor i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cotton, modified cotton seed and improved cotton-planting technology, Yangtze River Delta produced more better raw materials which met the needs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other factor i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cotton industry w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cotton industry chang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administrative bodi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t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of the cotton industry. These cotton industry organizations were initially equipped with the feature of bureaucracy. With thei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s the main body,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labor division by the government, the guilds and universities,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leaders and key member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tton industry leaders, these organizations achieved the goal of improving cotton production and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In the aspects of cotton production improv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rights safeguarding, the cotton industry organiz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rried out a lot of work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otton industry changes. By adjusting the pace of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cotton industry was always adapting to the overall trend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100years after the Opium War and also witnessed China's gradual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 modern tim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cott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ed the obvious features of the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he partial recession. The year1937was the watershed of 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which traditional peasant economy and modern machine industry were faced with imperfect systems and policies due to their long-term coexistence. What it enlightens us is as follows.First,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country suffered from wars frequently.From1937,the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ell one after another.And the cotton industy was severly damaged.However, after1949,this industy there hit record highs continuously.So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is importan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Second,after 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Geography,the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world accelerates and both the enterprises and cotton trading of that area become part of the world market. Third,it is normally believed that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of China is backward.But to the peasant famil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it still play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spiration,instead of a hinder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tton technology. Finally,whether in the aspect of the improvement of cotton technology,or that of the innovation of cotton industry in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otton industry makes th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obtain motivation for its constantly development.Hence,innovation is a main promoting facto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 荣德生:《欲纺织业之发展全在认真》,见《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② 贺水金:《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动看1914-1925年中国棉纺织业的繁荣与萧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
    ③ 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④ 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85年;洪焕春,罗斋:《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详出版社,1996年;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阮仪三:《江南六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口.大学出版社,2005年;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萧国亮:《鸦片战争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等等。
    ⑤ 宋海文:《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蚀下的中国农村》,《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⑥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08-109页。
    ① 王菊:《近代上海棉纺织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 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花图书题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7、11-12、20、37页。
    ③ 汪志国,王思明:《美棉在中国的引种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3期;汀若海:《我国美棉引种史略》,《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第4期;刘阳:《抗战前棉业统制委员会改进棉花产销事业述评》,《华东理工大学
    ① 章借:《中国近代棉品种改良事业述评》,《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
    ② 汀若海,李秀兰:《中国棉花图书题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① 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花图书题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② 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花图书题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③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
    ④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① 王菊:《近代上海棉纺织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
    ③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详馆,1934年。
    ④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苑书义,董从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陈争平:《试析1895-193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徐进功:《论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的对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王方中:《1927-193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近代中国》,1993年第00期;汪敬虞:《从棉纺织品的贸易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梁华:《供求规律与近代外国在华机制棉制品市场的形成》,《财经论坛》,2004年第3期;陈梅龙:《实习近代浙江的棉花出口》,《史林》,2005年第4期。
    ① 高王凌:《棉业历史与清代农村经济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徐吉余等:《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② 陈永文:《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概貌》,《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③ 陈吉余把从泰兴经如皋到如东、北坎一线以南,江阴、福山、马桥、漕径一线以东部分称为新三角洲,其余称为老三角洲。王靖泰等把第四纪冰期后全新世以来冲积成陆的统称全新世三角洲,按此标准划分的新三角洲的界线比较偏北偏西,其北界可达扬州、泰州、海安一线,长江以南的西界可达镇江、太仓、松江、金山一线。参见陈永文:《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概貌》,《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④ 从地质学基础来看,长江三角洲分属三个大地构造单元:一是在如皋、江阴、宜兴、长兴一线以西的南京凹陷范围,包括宁镇丘陵、茅山山地和宜溧山地;二是上海—嘉兴—德清以东;三是两者之间的莫十山地区,太湖流域广大地区为江南古陆部分。参见徐吉余等:《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⑤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第25页。
    ⑥ 《浙江省建设月刊》,1932年第5卷第11期。
    ⑦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五章),1937年。
    ① 胡竟良:《目前我国棉业问题》,《纺织建设》,1949年第2卷第12期;《太仓棉业之情形》,《国际贸易导报》,1933年第1卷第1号。
    ② 王子建:《日本对华棉业侵略的新阵营》,《新中华》,第5卷第3期;《日本在华棉业投资的新趋势》,《中行月刊》,1937年第14卷第5期。
    ③ 穆藕初:《振兴棉业色议》、《救济棉业计划案》,见赵站、叶世昌、穆家修:《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0、304页;池上斡德著、汪迟详:《“事变”下中国棉业现状报告》,《纺织染季刊》,1929年第1卷第2期;《中国棉业问题》,《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17号;《1931年日本之棉业》,《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0和11期合刊。
    ④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史》,台湾经联出版公司,1983年。
    ⑤ 高王凌:《棉业历史与清代农村经济结构》,《清史研究》,199年第4期。
    ⑥ 常宗虎:《1895—-1938年南通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①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②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译馆,1934年,第21页。
    ①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② 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3-14页。
    ③ И.B.雅库希金著,方肇清等译:《作物栽培学》(下册),财经出版社,1954年。
    ④ 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3-14页。
    ⑤ 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① 例如,就水分而言,1921年和1931年长江三角洲出现了全流域性的暴雨和洪涝灾害。显然,就这两个年份而言,棉花生长发育期所需要的水分过多,反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② 《江苏气候》编写组:《江苏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① 宴祖寿:《太湖16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③ 徐吉余等:《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① 宴祖寿:《太湖16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③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年,第23-25页。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2页。
    ⑤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⑥ 汪永洋:《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5-88页。
    ⑦ 《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30页。
    ① 汪永泽:《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8-89页。
    ② 原颂周:《棉花增产问题》,《中国棉讯》,1947年第3期。
    ③ 《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30页。
    ④ 汪永泽:《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6、88页。
    ⑤ 徐吉余等:《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宴祖寿:《太湖16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①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年,第33-37页。
    ② 王江永泽:《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7页。
    ③ 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④ 此问题有四种观点:(1)公元13世纪,(2)公元9-10世纪,(3)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1)和(2)在1949年前后较有影响,(3)没有提出具体论据,(4)日前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参见:Sir·George Watt,季君勉译:《世界野生棉及训生棉》,1951,中华书局;王缨:《我国古代主要植棉业文献评介》,《华中农业科学》,1956年第4期:卢农:《论我国棉业史的几个问题》,《华中农业科学》,1957年第5期;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8页: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12卷第2期。
    ⑤ 棉花传入中国的路线及传入后的推广路线问题也存在争论。王缨认为传入路线分为西路(由西亚经西域再至汁陕)和南路(由越南到粤闽)两条路线,最后汇于长江、黄河中下游。赵冈和陈钟毅认为应分为“南路棉”和“北路棉”,这种观点目前似乎较为通行。卢农认为有四条路线,即:印度—中亚—西域—河西走廊—关中,缅甸—南诏—四川—关中,扶南国(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海南岛、桂林、郁宁、南海—长江中下游各省,南洋—福建、广东—长江中下游;四条路线最后汇于黄河中下游,后至长江与辽河流域。总体而言,“两条路线”说获得较为多数的赞同。参见王缨:《我国古代主要植棉业文献评介》,《华中农业科学》,1956年第4期;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8页;卢农:《论我国棉业史的几个问题》,《华中农业科学》,1957年第5期。
    ⑥ 王缨认为棉花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元前到公元12世纪)只在新疆和闽、广地区种植,12世纪以后才广泛种植到我国中部各省。但于绍杰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墓葬出土文物的分析,认为华南较新疆为早,然后北上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参见:王缨:《我国古代主要植棉业文献评介》,《华中农业科学》,1956年第4期;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12卷第2期。
    ① 高王凌:《棉业历史与清代农村经济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② 程溯洛:《中国种植棉花小史》,《历史教学》,1954年第1期。
    ③ (元)-王祯:《农书》,卷25。
    ④ 《元史》,卷16,世祖本纪。
    ⑤ 《元史》,卷93,税粮;《新元史》,卷68,食货志。
    ⑥ 1365年朱元璋下令,“凡民田亩至十亩者,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绵亩四两。不种麻及木绵,出麻布绵布各一疋。……税粮,亦准以木绵折米。”(见:《明史》,食货二)又如,1368年颁布实物租税税率,“桑麻课征之额,麻亩科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者以四年有成,乃征其税,从之。”再如,1394年2月,朱元璋令大臣,“其广谕民如有隙地,种植桑枣,益以木绵,并授以种法而免其税,岁终具数以闻。参见:孟森:《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文史杂志》,1944年4月,第3卷7-8期。
    ⑦ 从翰香:《试论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⑧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⑨ 最早植棉的福建、广东地区因过于潮湿的土壤和连阴的气候,至明代时棉作已开始衰落,一些新的较具优势的地区的棉作则有所发展。今天的三大优势棉区——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棉区和华东江浙棉区——都不属于我国最早棉区之列,但都是在明代形成并开始显示其优势,并将某些老棉区取而代之。参见:周飞:《技术传播体系与社会变迁——1901至1937年山东棉花种植业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22页。
    ⑩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22。
    ① 植棉业局部调整最重要的后果是闽广棉花生产的式微,农民逐渐放弃植棉,原本为棉布生产中心之一的福建广东两省,不得不每年依靠外省生产的棉花以满足民需。与闽广地区类似,19世纪后半期,四川与陕西地区的鸦片种植逐渐取代了棉花生产。与闽广和川陕相反,湖北到18世纪时成为仅次于江苏的全国第二大棉区。参见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② 全国资源委员会:《华北棉花概论》,1947年8月,第24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二八,案宗号14040。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④ (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159,第1848页。
    ⑤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0,第28页。
    ⑥ (元)王祯:《农书》,木棉序,卷21,中华书局重印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56年,第507页。
    ①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0,第642页。
    ② 《元史》卷93,《食货志·税粮》。
    ③ (清)郭廷弼、彭可谦等:《松江府志》卷4,土产,第9页,康熙二年(1663)木刻本。
    ④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⑤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0,第28-29页。
    ⑥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62页。
    ⑦ (清)卢腾龙、宁云鹏等:《苏州府志》卷22,物产,第2页,康熙(1691年)刻本。
    ⑧ (清)冯桂芬等:《苏州府志》卷20,第16页,光绪九年(1883)江苏书局刻本。
    ⑨ 漆侠:《宋代植棉续考》,《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
    ⑩ 彭安玉:《论黄道婆与长三角的崛起》,《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① (明)龚立本等:《常熟县志》卷11,十产,第1页,明崇祯(1639年)钞本。
    ② (明)冯汝弼、邓韨等:《常熟志》卷4,物产,第45页,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钞本。
    ③ (明)扬了器,桑瑜等:《常熟县志》卷1,土产,第47页,传钞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
    ④ (明)张世臣,陈宗浚等:《新修崇明县志》卷1,风俗,万历三士二年(1604)刻本。
    ⑤ (明)黄傅等:《江阴县志》卷12,物产,第12页,正德士五年(1502)抄本。
    ⑥ 马万明:《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⑦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第7页。
    ⑧ (明)韩浚,张应武等:《嘉定县志》卷7,田赋下“漕折始末”,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
    ⑨ (明)陈威等,顾清等:《松江府志》卷7,田赋中,正德七年(1512)刻本。
    ⑩ (清)王树梤,潘履祥等:《罗店镇志》卷8,祥异。
    ① 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载于(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7,户政,乾隆四十年(1775)。
    ②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① 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译馆,1934年,第21页。
    ③ 《农报》,1935年第2卷第3期。
    ④ 《时事新报》,1937年3月19日;新中国建设学会:《江苏省鉴》下册第6章,1935年,第9-13页。
    ⑤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译馆,1934年,第25页。
    ⑥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⑦ 《农报》,1935年第2卷第3期。
    ⑧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① 羌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7页。
    ② 刘家璠:《民国九年各省棉产情形》,《农商公报》,1921年第86期。
    ③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五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130页。
    ④ 《中国棉产之状况》,《中华农学会从刊》,1927年6月第55期。
    ①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 农业部棉产改进处:《江苏各县市民二十六年棉田面积比较》,《中国棉业》,1937年第1卷第1期。
    ③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④ 苏南农筹会调研科:《镇江专区植棉情况调查》,载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第401页。
    ① 冯泽芳:《部立第二场之过去现在及未来》,《农商公报》,1928年第86期。
    ② 参见《海门县图志(稿)·农业》,《方志资料集》(手抄本),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典藏,民国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① 《江苏棉产之调查估计》,《农业周报》,民国二十三年九月(1934年)第3卷第35期。
    ② 《江苏省实业厅农业调查报告书节录(1915年)》,载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80页。
    ① 江苏省农业厅:《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58页。
    ②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第31-32页。
    ③ 刘家瑶:《民国九年各省棉产情形》,《农商公报》,1921年第86期。
    ④ 《中国棉产之状况》,《中华农学会丛刊》,1927年6月第55期。
    ⑤ 《我国棉业之限制状况》,《农商公报》,1929年1月第8期。
    ⑥ 《通崇海启四县棉产调查》,《工商半月谈》,1929年第1卷第22期。
    ⑦ 《江苏棉产之调查估计》,《农业周报》,1934年9月第3卷第35期。转见:王思明、马万明:《中国农业科技遗产选集·棉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5年,第43-44页。
    ① 严学熙:《再论研究江苏近现代经济史的意义》,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4页。
    ② 宋海文:《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蚀下的中国农村》,《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③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08-109页。其中,全国纱锭数包括六大城市及六大城市以外之地区在内。
    ④ 魏上吼:《洋务运动与近代纺织工业》,载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1988年,第18页。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3、75-76页。
    ② 参见本节“二、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出现”
    ③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1955年,第354页。
    ④ 《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月24日。
    ⑤ 严伟修,秦锡田等:《南汇县续志》卷18,风俗,第3页,1929年铅印本;吴馨,姚文相等:《上海县续志》卷8,第28页,上海南园志局,1919年刻本。
    ⑥ 《上海绮藻堂布业总公所牌谱》,1912年印,第9页。
    ⑦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2编第3章“农家副业”,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69页。
    ⑧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5、124页。
    ⑨ 黄世祚,陈传德、王焘曾等:《嘉定县续志》卷1,市镇,第32页,1930年铝印本。
    ⑩ 张允高、钱淦等:《宝山县续志》卷6,工业,第8贝,1921年铅印本。
    ① 方鸿铠,陆炳霖,黄炎培等:《川沙县志》卷14,“方俗志”,第7页;卷5,“实业志”“工业”,第25页,1935年。
    ②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33-13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60页。
    ④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5、148-149、155156页。
    ⑤ 《1866年海关贸易报告》,“天津”,第89页。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344-1345页。
    ⑥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0页“表六”。论文中百分比是据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⑦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5页、157-158页。
    ⑧ (清)博润,姚光发等:《松江府续志》卷5,疆域志,物产,第33页。
    ⑨ 吴馨,姚文相等:《上海县续志》卷8,第28页,上海南园志局,1919年刻本
    ⑩ 严伟,秦锡田等:《南汇县续志》卷18,风俗,第3页,1929年铅印本。
    ① 程其珏,杨震福等:《嘉定县志》卷8,土产,第16-17页,1882年刻本。
    ② 《时事汇录》,第748页,《汇报》第11年,47期,1908年7月18日。
    ③ 《时事汇录》,第707页,《汇报》第89号,1905年12月16日。
    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3,光绪十九年(1893),第35页。
    ⑤ 国民党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8编第1章,纺织工业,1933年,第96-97页。
    ⑥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62页。
    ⑦ 《土布之缺点即销售》,《(上海)总商会月报》,第3卷第1号,调查栏第8页,1923年1月。
    ⑧ 《申时经济情报》,申时电讯社编,1935年4月12日。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78-279页。
    ②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79-281页。
    ③ 罗克典:《中国农民经济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34年,第362-364页。
    ① 季庸:《土布业》,《职业生活》,1939年9月23日,卷1第23期,第406页。
    ② 杨德惠:《上海商号特写·土布业》,《商业月报》,1939年11月30日,卷19第11号。
    ③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08-310页。
    ④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11-312页。
    ⑤ 规定“凡上海地区内棉纱棉布之所有人,应将其所有之棉纱或曰白坯棉布,或加工棉布,分别填具出买[卖]申请书,”狄幅人工手织十布不在收买之列。参见《上海十布业公会文件》,现存上海市工商联档案馆,全宗号232,目录号1,卷号43,第1页。
    ⑥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12页。
    ⑦ 《1943年上海土布业公会主席呈文》,现存上海市工商联档案室,全宗号232,目录号1,卷号43,第1页。
    ⑧ 《上海土布业公会文件》,现存上海市工商联档案馆,全宗号232,目录号1,卷号18,第4页。
    ⑨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15-317页。
    ⑩ 虽然因为手工工场的出现和织布机器的改良,江阴县十布品种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织布自家生产的小土布仍然在土布总量中占有优势。参见徐新吾主编:《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2年,第470472页。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70-473页。
    ② (清)黄邛:《锡金识小录》卷1,力作之利,第7页,1896年活字本。
    ③ 侯皋生:《无锡农村织布手工业的没落》(手稿),1963年8月,参见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73-574页。
    ④ 刘明远:《谈我对土布业经历上所知道的事》(手稿),参见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69页。
    ⑤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65、574-577页。
    ⑦ 曹允源等:《吴县志》卷51,物产,第15页,1933年,苏州文新书局铅印本。
    ① 江南土布史料组:《苏州土布业地产报告》,1963年8月,原件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见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95-598负。
    ②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43-544贝。
    ③ (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7,1844年,第15页。
    ④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08512页。
    ⑤ 上海的土布号如恒乾仁、余源茂等通过常熟十布行向农民放纱收布,那些销往广西的常熟套布“小毛宝”曾盛行一时;常熟本地的放机布如稀布则由上海转销南洋、两广、福建及东北等地。参见顾砥中:《常熟土布的生产和流通的概况》,载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二),第123页;常熟县工商联:《常熟县土布概况》,载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⑥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13-514、516页。
    ① 恒丰纱厂在1888年由李鸿章奏准,兼并华新轧花J并设立华新纺织机器局,经营失败后卖给聂辑架,并十1908年改名为恒丰纱厂。裕源纱厂由上海道台朱鸿庆开办。而宁波通久源轧花厂在1894年增设纺纱车间,组成轧花纺纱公司,该公司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民营资本纺纱工长。参见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② 1878年10月5日,彭道台给李鸿章和沈葆桢上书奏准在上海开办机器织布局后,其间历经12年,经过郑观应、龚寿图、龚彝图、盛宣怀等人“专办”,到1890年才正式投产。彭道台最初的设想,是开办一个纯粹的商办的纱厂,但是由于李鸿章插手,最终到建成开工时,改为官督商办,名为上海机器织布局。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98-105页。
    ③ 郭荣生:《中国棉纺织业之演进》,《纺织建设》,1948年1月15日,第1卷第2期,。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13页。
    ① 马关条约后,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纱厂越来越多,这些纱厂大多集中于上海。民国时期,上海隶属于江苏省。参见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4、5页。
    ②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892-893页;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195-200页。
    ③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5页。
    ④ 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598页。
    ① 自1897至1910年,全国新开民族资本棉纺织工厂19家,其中14家中位于长江三角洲。见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116、117页。
    ②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34页。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④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3页。
    ⑤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5页。纺织工业包括棉织、丝织、毛纺织、印染和扎花工业。
    ⑥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3页。
    ⑦ 上海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筹):《中国棉纺织统计史料》,上海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筹),1950年。
    ①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第152-159页。民国元年的农商统计中,“纺织业特别调查”中所列各工厂公司,其资本数都在五千元以上。另,今天的上海市在民国隶属于江苏省;在江苏省的统计中,也未区分地区,而是以省为区域单位统计,因此上文中的各类统汁数字是江苏省的总体情况。
    ②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第152-159页。
    ③ 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157158页。
    ①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4页。
    ② 严中平主要从工厂利润的角度,评判这一时期为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的“极度地萧条”期。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86-189页。
    ③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4、335页。
    ①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卷》,第8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67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第600页。
    ④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卷》,第8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37-39页。
    ⑤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卷》,第8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15-16页。
    ⑥ 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16页。
    ⑦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7页。
    ⑧ 联合棉业调查所:《战后国内外棉业动态汇报》,出版年份不详,第1页。
    ① 顾一群:《江苏文史资料(120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第32、42页。
    ②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8页。关于战争对于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绵业的影响,将在本章第三节论述,此处不赘述。
    ③ 联合棉业调查所:《战后国内外棉业动态汇报》,出版年份不详,第1-2页。
    ④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丁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43页。
    ⑤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⑥ 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载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第56页。
    ① 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载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第5-6页。
    ② 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载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第7页。
    ③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49、341-369页;上海市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中国棉纺统计史料》,1950年;赵冈:《中国棉业史》(中文本),哈弗大学,1977年,第285-290页。
    ④ 对于机器棉纺织业而言,最主要的设备是纱锭;对于棉织布业而言,则是布机,因此下面以纱锭和布机为主考察民国长三角机器棉纺织业设备状况。就相关研究而言,日前所见的文献,虽然不能说百分百的是从纱锭数和布机数来论述的,但绝大多数文献基本上包含这两个方面,还有一些文献会列出线锭数。本文主要考察前两类设备,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涉及线锭等其他设备。
    ⑤ 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量、产值的统计和估量》,载中国近代经济史从书编委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6)》,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年,第87-89页。
    ⑥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丁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1-344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②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6页。
    ③ 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236页。
    ④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135页。
    ①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42页。
    ①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3页。
    ② 1911年前,中国机器棉纺织业以棉纺业为主。1911年张謇任实业部长,提倡棉铁政策,希望增加织布机设备来改良国产棉布。这是中国机器棉纺织业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以棉纺业为主,转为兼顾棉纺业和棉织业的阶段。由此开始,中国新开设的民族机器棉纺织工厂,大都兼营纺、织业,并且单纯的棉织工厂也开始出现,如1911年设立的三友实业社。参见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3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8编第1章,1933年,第37-39、44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8编第1章,1933年,第16-17页。此处不包括上海的纱厂,参见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0-41页。
    ② 顾纪瑞:《略论江苏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16、17、19页。
    ③ 钱大江:《无锡七大棉纺织厂的形成和发展》,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119、121-125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1917年至1920年,无锡先后兴办广勤、豫康、丽新、申新三厂和庆丰5家纱厂,其布机数不断增加。1917年广勤纱厂兴办时没有布机,但在1922年增加了52台布机,至抗日战争前又增加布机20台。1919年丽新纱J‘开办时有布机300台,1937年增加到了1200余台。1919年兴办的申新三厂有布机500台,1936年发展到1478台。1920年庆丰纱厂开办时有布机250台,1935年时发展到820台。
    ④ 顾纪瑞:《略论江苏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16、17、19页。
    ⑤ 徐伯元:《1911年—1949年的常州工业发展概述》,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171-172、176-178。
    ① 田和卿:《上海之战时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477页。
    ②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7、338页。
    ③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42页。
    ① 民国元年的农商统计,“纺织业特别调查”中所列各工厂公司,其资本数都在五千元以上。另,今天的上海市包括在江苏省内统计;在江苏省的统计中,也未区分地区,而是以省为区域单位统计,因此下文中的各类统计数字是江苏省的总体情况。参见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
    ①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第152-159页。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85页。
    ② 《统计》,《建设》,1931年1月,第10期,第7-9页。数据包括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南汇、松江和崇明等县,但不包括南京市。
    ① 此处指按照当时《工厂法》第一条之规定,使用动力、雇佣工人30人以上者。另,江苏省棉纺织业、面粉业和缫丝业三者比例合计为78%,史是远高于全国比例的52.35%。参见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595、597-599页。
    ②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经济三元结构的产生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③ 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602页。
    ①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八卷《民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② 陈立仪,陆志濂,钱小明:《解放前上海是怎样成为我国主要对外贸易中心》,《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③ 上海市档案馆:《中国棉纺织业概况》,1943年,档号S30-1-7。
    ④ 王子嘉:《上海之棉纺织业》,见王季深:《战时上海经济》第一辑,上海经济研究所,1945年,第193页。
    ⑤ 《中行月刊》第17卷第2期,1938年8月第6页。
    ⑥ 姜铎:《上海沦陷前后的“孤岛”繁荣》,《经济学术资料》,1983年第10期,第137页。
    ⑦ 《经济汇报》,1940年6月1日,第1卷第15期,第31页。
    ⑧ 朱邦兴,胡林阁,徐声:《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9页。
    ⑨ 王子建:《“孤岛”时期的民族棉纺织工业》,见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7页。
    ⑩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第255页。
    11 据《商业日报》,1939年2月金城20支棉纱每件售价515元,棉纺厂月可获利150-200元,利润率高达30-40%。参见《商业日报》,1939年2月28日。
    12 钱承绪:《战后上海之工商各业》,中国经济研究会,1940年,第41、43页。
    ① 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7页。
    ② 张肖梅:《中外经济年报》第三回续编第九编第二章,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1年,第30、32、52、53页。
    ③ 郑百彬:《日军侵占区之经济》,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45年,第97页。
    ④ 时飞:《中国蚕丝工业之没落》,《中国经济评论》,第4卷第4期,1941年10月,第141页。
    ⑤ 王子建:《“孤岛”时期的民族棉纺织工业》,见中国近代经济史从书编委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⑥ 朱华等:《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⑦ 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8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② 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文海出版社,1939年,第8页。
    ③ 宋钻友:《上海潮商的行业分析》,《史林》,2001年第4期。
    ④ 张肖梅:《中外经济年报》第三回续编第九编第二章,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1年,第30页。
    ⑤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① 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1961年,表3。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③ 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见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第2页。
    ④ 虽然1842年之后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棉货始于英国,但是在此之前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棉布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只是1842年之前外国棉货进入中国市场,只有广州一口可入,且还有清朝特许的行商垄断进出口业务的管制。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58、84和121页。
    ⑤ 《马关条约》第五款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日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运入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在华制造的一切物品得免征各种杂税,所有日货均可设栈寄存。”其他各列强也随之取得相似权力,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的棉纺织行业。
    ⑥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34页。
    ⑦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① 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7。
    ②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35页。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9-30页。
    ① 《申报》,1935年5月12日。
    ② 井村薰蕙雄著,周培兰译:《中国棉纺织业及其出品》,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9页。
    ③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26-128页。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j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32页。
    ① 《纺织时报》,1937年1月1日,1345-1350期合刊,第5291-5291页。
    ②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67、173页。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63、175-176页。
    ⑤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76-177页。
    ① 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② 严中平: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78-179页。
    ③ 东亚研究所:《日本在华投资(上)》,原书房,1974年,第213页。
    ④ 《关册(1923):安东》,第8页。参见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903年,第206页。
    ⑤ 1931年,中国全国纱厂纺锭数为2730千枚,布机数为20599台;同期日本工厂分别为2003千枚和19306台。民族资本工厂与日商工厂的设备比,纺锭数为1.36倍,布机数为1.07倍。然而,中国民族资本纱厂从1927年的119家增至1935年的144家,假设1931年民族纱厂为120家,而同期日本在中国的纱厂远少于民族纱厂数,约为20家,因此如果考虑到这一时期中国纱厂数和日本在华纱厂数的对比关系,可知日商纱厂比民族纱厂规模和实力大得多。参见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79页;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见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5页。
    ⑥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①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② 《银行周报》主笔李权时估计为44亿余元;《立报》记载为37亿元以上: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包括闸北、南市和浦东在内的损失至少在37亿元以上;另有外国人估计上海一地因战受损为30亿元。各种数据不一,但都可用损失“巨大”一词形容之。分别参见季啸凤,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6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2页:《立报》1937年10月17、31日和11月18日有关统计资料;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八卷“民国经济”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7页;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2-93页。
    ③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85页。
    ④ 《中国经济评论》第1卷第1期,1939年11月,第136页。
    ⑤ 《沪战以来上海工厂损失数量》,《银行周报》第23卷第43期,1939年10月31日。
    ⑥ 李升伯:《十年来之棉纺织工业》,见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37页。
    ⑦ 张赛群:《“孤岛”时期的上海工业》,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⑧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322页。
    ① 张赛群:《“孤岛”时期的上海工业》,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② 顾一群:《江苏文史资料(120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第33、36、40页。
    ③ 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见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99年,第110页;顾一群:《江苏文史资料(120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第41-42页。
    ④ 徐伯元:《1911年—1949年的常州工业发展概述》,见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第171-172,176-178。
    ①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79页。
    ②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八卷《民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③ 虞京海:《日本在旧上海棉纺织业的投资》,《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2期。
    ④ 张赛群:《“孤岛”时期的上海工业》,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⑤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45页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附录二,统计资料,“表1:全国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1890-1913年)”,第368页
    ① 戴鞍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再考察——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复口.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②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③ 此处的“苏南”,指“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四个专区及无锡直属市,有二十七个县,二百四十九个区,二千七百四十一个乡镇(其中包括无锡、苏州、常、镇江四个市的郊区在内)。”参见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5页。
    ①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5-6页。
    ②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4-26页。
    ③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7页。
    ④ (清)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皇朝奏议》卷六一,乾隆四十年(1775)。
    ⑤ (明)《嘉定·南翔县志》,嘉庆十二年(1807)。
    ① 上海市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农业》,出版社不详,1933年,第25页。
    ② 《奉贤县农村经济概况》,载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十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78-79页。
    ③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6-17页。
    ④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表411。
    ①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表4-ll。
    ① 王庆耆:《江苏棉花生产的发展》,《古今农业》,1995年第2期。
    ① 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
    ② 吴清望:《沪海道区实业观察报告》,《农商公报》第66期,第10页,1920年1月。
    ③ 张仁任:《南通县农业概况》,《农商公报》第17期“调查”第14页,1915年12月。
    ④ 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穆藕初:《米贵之原因及补救法》,《东方杂志》17卷15号,1920年8月。
    ② 徐润:《徐愚斋白叙年谱》,香山徐氏铅千印本,1927年。
    ③ 《华亭县志》,光绪五年(1879)。
    ①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中有关长三角土布业衰落的论述。
    ② 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③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页。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11页。
    ⑤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⑥ 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54页。
    ② 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79、511、524页。
    ④ 《江苏省各县农村副福业调查》,《农村经济》1卷1期,1933年12月。
    ⑤ 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⑥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二编三章“农家副业”,1933年,第63-69页。
    ① 方显廷,吴知:《中国之乡村工业》,《经济统计季刊》,1933年第9卷第3期。
    ② 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丁棉纺织业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③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④彭洋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科》(第3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460页。
    ⑤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二编三章“农家副业”,1933年,第6369页。
    ⑥ 《江苏省各县农村副业调查》,《农村经济》1卷1期,1933年12月。
    ⑦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60页。
    ⑧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473、547页;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6年,第33页。
    ⑨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⑩ 上海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农业》,出版社不详,1933年,“上海市陆行等八区百户农家全年各主要副业收益比较表”计算。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55页。
    ②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③ 满铁上海事务所:《江苏南通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附表15。
    ④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42、53页。
    ①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28、30、35页。
    ②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③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①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第35-36页。
    ②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6,户政,农政上,思补楼重校石印本。
    ③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l: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0-241页。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2、243页。
    ② 王锤,胡人凤等:《法华乡志》卷2,风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7-248页。
    ④ 方鸿铠、黄炎培等:《川沙县志》卷14,1936年。
    ⑤ 顾砥中:《常熟土布的生产和流通概况》,见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二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62年。
    ⑥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48、559、568页。
    ⑦ 储学洙:《二区旧五团乡志》卷13,1936年铅印本。
    ⑧ 张允高等:《宝山县续志》卷6,1921年铅印本。
    ⑨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⑩ 高如圭等:《章练小志》卷3,1918年铅印本。
    11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0-241、243页。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247-248、260页。
    ② 顾砥中:《常熟土布的生产和流通概况》,见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二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62年。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48、553、582页。
    ④ 陈凡:《宝山农村的副业》,《东方杂志》,32卷18号,1935年9月,转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第648页。
    ⑤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6,户政,农政上,思补楼重校石印本。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2、470-471页。
    ②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60、303-306页。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0-241页。
    ④ 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⑤ 国风:《中国农村的传统家庭副业》,《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12月8日第3版。
    ① 宋海文:《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蚀下的江南农村》,《复口.学报》1955年第2期。
    ② 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第479页。转自宋海文:《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蚀下的江南农村》,《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6-187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7-188页。
    ② 姜平:《南通土布的历史渊源及其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4卷第2期。
    ③ 这11省按照其纱厂用棉量的多少,依次为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和陕西省。参见《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7-188页。
    ① 井村薰雄著,周培兰译:《中国棉纺织业及其出品》,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85、266-267页。
    ②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译馆,1934年,第59-64页。
    ③ 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80-382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① 潘吟阁:《上海之棉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7期。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0-191页。
    ① 《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情况的回顾》,《经济从报》,1941年第3卷第10期。
    ② 陆志濂:《上海“孤岛”时期的对外贸易》,《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5期。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1页。
    ②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695页。
    ③ 樊卫国:《民国上海埠际贸易的变迁(1912-1937)》,《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3页。
    ② 《中国经济评论》,1940第2卷第5期。
    ① 潘吟阁:《上海之棉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7期。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42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②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62页“表3-4各帮平均年销售数量及金额(1914-1922年间一般年销量)”。
    ① 严中平《手工棉纺织业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7年第4卷第3期,第1045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90页。
    ③ 秦锡田等:《南汇县续志·风俗志风俗》卷18,1919年刻本。
    ③ 章润夫:《南通土布业及其改革方案》,《棉业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96页。
    ②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82贝。
    ③ 袁荣叜:《胶澳志卷五·食货志商业》,1928年铝印本。
    ④ 于新娟,郭瑾:《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
    ⑤彭洋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中华书局,1963年,第6、109页。
    ⑥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⑦ 彭洋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中华书局,1963年,第466贝。
    ⑧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如果将民国初期至末期土布和机制布各占棉布生产总量的数据做一对比,更可看见十布衰落之势。1913年,国内机制布产量为1756万匹,占棉花总产量的比重为2.26%;1936年增至4097万匹,占比重为45%(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9-320页)。到1949年,土布产量就只占全国棉布产量的四分之一了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①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中国农史》,1997年第16卷第2期。
    ②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最近三十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统计》,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86页。
    ③ 樊卫国:《民国上海埠际贸易的变迁(1912-1937)》,《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④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0贝。
    ⑤ 林举百:《近代南通土布史》,张謇与南通研究中心筹备组,1984年,第145页。
    ⑥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⑦ 聂光池:《战时我国至棉纺业》,《申报》,1941年4月14日。
    ⑧ 《上海市商会证明国货运销各类价值统计表》,《商业月报》,1940第20卷、1941年第21卷。
    ⑨ 郑友揆,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中国科学院,1951年,第506-517、530603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② 张赛群:《论上海“孤岛”与大后方的贸易》,《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6卷第4期。
    ③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4页。
    ④ 潘吟阁:《上海之棉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期。
    ①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35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③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75页。
    ④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⑤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① 于新娟:《长江三角洲棉业外贸及其影响(1912-1936)》,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第20-21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97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
    ① 潘吟阁:《上海之棉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期。
    ② 《江苏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作者不详。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④ 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出版社不详,1935年第436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00-201页。
    ② 罗晓春:《近代对外贸易与江苏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2期。
    ① 《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27年)》,第100页。转自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②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统计》,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6、174页。
    ③ 《江苏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编委会:《江苏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4-196、198-199页。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00-201页。
    ②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5-151页。
    ① 农林部棉产改进所:《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第1页。
    ② 据1866年的天津海关年报中英国人Thomds Dick的记述,当时英国商人嫌中国棉花与印度棉花一样的绒短,不适于机器纺织,因而作了如下叙述:“尽管中国的棉花品种来源于印度,但中国的气候条件与印度差异较大,而和美国更为相似,在中国的棉花播种季节也和美国一致,因而我们十分关注去年(即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将美棉种子引来上海种植的结果”。这一引种美棉行为可能是来华外商的私人行为。参见汀若海:《我国引种美棉史略》,《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第3期。
    ③ 其时李鸿章等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纱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郑观应为总办。郑观应派翻译梁其彦到美国
    ④ 考究外洋种花之法,……先购花籽,于沪试种”,但试种收效甚微。参见王红宜、章楷、王思明编著:《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48页。
    ⑤ 强百发,李新:《中国近代陆地棉引种和驯化评述》,《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第15卷第3期。
    ⑥ 嘉定县娄塘乡印有模赴美考察,从带回美棉种籽,供家乡农民试种,但多数因不明种性而失败。参见王思明、马万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遗产选集·棉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5年,第1页。
    ① 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页。
    ②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1页。
    ③ 胡竞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
    ④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1-72页。
    ⑤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47-52、228-236页。
    ⑥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6-239页。
    ⑦ 章楷:《20世纪百年间江苏的棉产改进和发展》,《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
    ⑧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1、47-52、236-239页章楷:《20世纪百年间江苏的棉产改进和发展》,《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
    ① 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② 曹隆恭:《关于陆地棉的引种和推广》,《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③ 陈燕山:《中国棉业之推广》,《农林新报》,1930年208期。
    ①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1页。
    ② 曹隆恭:《关于陆地棉的引种和推广》,《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③ 胡竞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
    ④ 王思明,马万明:中国农业科技遗产选集·棉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5年,第1页.
    ⑤ 在1920前,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已开始从事棉作品种试验。1920年,该专修科改为东南大学农科。参见⑥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编著:《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3页。
    ⑦ 王善佺:《棉作试验新法之商榷》,《中华农学会报》116期;汪志国,王思明:《美棉在中国的引种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
    ①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4-235页。
    ② 中央棉产改进所是南京棉业统制委员会于1935年设立的最高棉产改进机构,在豫、陕、苏、浙、鄂、冀等9省设立分所,省以下设立区植棉指导所,区以下又广泛设立繁殖场,以切实开展棉种区域试验工作。
    ③ 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
    ④ 冯泽芳:《适于中国栽培的美棉新品种》,《农报》,1935年27期。
    ⑤ 曹隆恭:《关于陆地棉的引种和推广》,《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⑥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⑦ 胡竟良:《德字棉试验结果及其推广成绩》,《农业推广通讯》,第6卷第5期
    ①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47-52、236-239页;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4年,第114-116页。
    ②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47-52、236-239页。
    ① 王思明,马万明:《中国农业科技遗产选集·棉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5年,第1页。
    ① 江苏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古籍书店出版社,1997年2月版。
    ① 胡人凤续辑:《法华乡志》,民国十一年(1922)。
    ①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7-28页。
    ② Hutchinson, Silow and Stephens, Op. Cit., PP.70 and 114引自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③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① 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49页;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②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学生棉产改进论文选集》,中国棉业出版社,民国三十七年,第51-52页。
    ③ 高俊:《穆藕初评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57页。
    ④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⑤ 陈燕山:《世界各国棉业概况》,《华北棉产汇报》第2卷,1933年7月,第8页。
    ⑥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① 王培棠:《江苏省乡土志》,第一章“江苏省乡土志之意义及其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 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72页。
    ③ 曹隆恭:《关于陆地绵的引种和推广》,《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④ 黄滋康:《中国棉花品质及其系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 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② 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 《中国棉讯·各地通讯》,1947年合订本,第4期,第51页。
    ② 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9-30页。
    ① 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3437页。
    ② 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30-31页。
    ③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④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农业志》,“第三编经济粮食作物,第四章棉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① 吕平:《中国农谚》,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502页。
    ①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 《上海县续篇志》,1918年。
    ① 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② 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③ 《法华乡志》,1922年。
    ④ 《川沙县志》,1935年。
    ⑤ 《嘉定县续志》,1930年。
    ⑥ 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① 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② 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① 贺晓丽:《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历程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3-14页。
    ②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0页。
    ③ 贺晓丽:《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历程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1页。
    ①棉纱每磅(453.6克)有16股(每股厂840码,即768.1米),称为16英支。参见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② 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工具和技术在某些方面还优于近代机器棉纺织工具,例如,黄道婆发明的人力弹弓开松技术,在某些方面就优于近代开清机械上采用的角钉、刺辊和打手等开清棉方法。见贺晓丽:《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历程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2-13页。
    ③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0-241、482-483、532、556-557、575-578页。
    ④ 《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产品图册》,1911年,第83页。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章第2节”,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页。
    ⑤ 徐新吾:《江南十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97398页。
    ⑥ 《各省工艺汇志》,《地方杂志》,1905年1-12期合订本。
    ⑦ 《时事汇录》,第266-267页,《汇报》第11年第17期967号1908年4月4日。
    ⑧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1911年,第267、171、272页。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3章第2节”,中华书局,1979年。
    ①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97399,404-405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④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99页。
    ⑤ 小业主陈政甫口述,1963年6月6日,参见徐新开:《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09页。
    ① 郑绍模等:《从棉花到布》,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出版,1956年,第1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01-102页。
    ③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06-107,109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③ 钱彬衡:《二士五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5卷第1期,第105页。
    ① 李向云:《新农式超大牵伸小型纺纱机》,《染织纺》,1940年第3期。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11-112页。
    ③ 朱洪建:《纺建式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2期。
    ④ 欧阳威廉:《雷炳林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6期。
    ⑤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15页
    ① 钱彬衡:《二十五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5卷第1期第105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116-117页
    ③ 殷康:《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1946年第6期。
    ④ 任远:《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0年第8期。
    ①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②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十于1925年7月1日,终十1948年5月20日。在1925年至1928年间,与北洋政府对峙。1928年北伐统一南北后,国民政府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③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1月,第36页。
    ① 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②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第236页。
    ③ 夏如冰:《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 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① 夏如冰:《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7-38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7-39页。
    ②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0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1页。
    ②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3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3页。
    ②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4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44-45页。
    ② 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③ 《东方杂志》,民国八年三月,“内外时报·农商部附属机关之状况”;阮湘等:《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1106页。
    ④《东方杂志》,民国五年三月“中国大事记”;民国五年四月“法令”。
    ⑤ 《棉业处规则》,《政府公报》,1916年11月11日。
    ⑥ 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⑦“本局史略”,江苏省昆虫局,《江苏昆虫局十七、十八两年年刊》,第1页。
    ⑧ 章凯:《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年表》,《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⑨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报告》,1931年,第77页。
    ①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第36页。
    ② 《实业周报》,第1卷第29期,第1159-1160页。
    ③ 时赞:《20世纪前半期中国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④ 章凯:《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年表》,《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⑤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第239页。
    ⑥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37、239页。
    ⑦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5、36-37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8-40页。
    ①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575-576页。
    ② “邹秉文·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EB/0L]·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2/16。
    ③ “过探先·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农家者流,[EB/OL]·http://www.agri-history.net,2005/2/16。
    ④ 章楷:《植棉史话》,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⑤ 马鸣琴:《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工作报告》,乡村建设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1937年2月,第1页。
    ⑥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第36页
    ⑦ 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① 章楷:《植棉史话》,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② 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43-44页。
    ③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1月,第36页。
    ④ 胡竟良:《德字棉之试验结果及其推广成绩》,《农报》,1944年第9卷7-12期合刊,第88-102页。
    ⑤ 《致袁世凯函》,见《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⑥ 《藕初五十自述》,见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① 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43-44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82页。
    ③ 宋晓轩:《20世纪30年代我国棉产改进工作概述——中华棉产改进会概略》,《中国棉花》,2005年第12期。
    ④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附录》,1931年,第1-5页。
    ①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36页。
    ②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上),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236-238页。
    ③ 魏上吼:《近代中国的纺织行业团体》,《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4年,第20卷第3期。
    ④ 辞海,“同业公会”条。
    ⑤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237页。
    ① 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51页。
    ② 吴觉农:《中华农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2期。
    ① 《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上海档案馆藏:S30-1035。
    ① 有些与会人员以不同身份代表不同单位出晰会议,如张宗城既代表实业部又代表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方君强代表浙江省建设厅和浙江省立棉业改进场,因此“出席代表”中录入的实际人数少于67人。参见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会议》,1931年,第35页。
    ②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会议》,1931年,第7页。
    ① 孙恩麐:《泛论吾国之棉产改进事业》,《中国棉讯》,1947年合订本(第4期),第41-42页。
    ② 《棉业处规则》,《政府公报》,1916年11月11日。
    ③ 章楷:《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年表》,《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④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⑤ 《全国经济委员会章则汇编 第3集 第十四种》,《全国经济委员会丛刊》,1934年第11期。
    ⑥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6页。
    ① 樊卫国:《华商纱厂联合会成立与民初关税会议》,《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② 章楷:《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年表》,《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③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附录:中华棉产改进会章程”,1931年,第2、4-5页。
    ④ 《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上海档案馆藏:S30-1035。
    ① 《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上海档案馆藏:S30-1035。
    ② 《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上海档案馆藏:S30-1035。
    ③ 樊卫国:《华商纱厂联合会成立与民初关税会议》,《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① 《棉业处规则》,《政府公报》,1916年11月11日。
    ② 校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2、19-20、23-25、44、67-68页。
    ① 校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32-383、144、148页。
    ① 《棉业处规则》,《政府公报》,1916年11月11日。
    ② 《整理棉业督办周学熙呈大总统筹备整理棉业拟具计划四条请鉴核文》,《政府公报》,1919年10月1日。
    ③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篇,第五章),1937年,第36-47页。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15页。
    ② 羌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第47-53页。
    ③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④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卷)》,第8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第3739页.
    ⑤ 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载于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第7页。
    ①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1页。
    ② 江苏省地方至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第八章: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③ 王璎:《对我国植棉史分期的探讨》,《中国棉花》,1980年第4期。
    ④ 参见论文第二章第二节相关论述。
    ① Schultz, T. W. 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50(5).
    ① 道格拉斯·G·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② 姚作为,王国庆:《制度供给理论述评经典理论演变与国内研究进展》,《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③ 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④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613页
    ② 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于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第333页
    ③ 王璎:《对我国植棉史分期的探讨》,《中国棉花》,1980年第4期。
    ④ 章凯:《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① 李红涛、付少平:《“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社科纵横》,2008年第23卷第5期。
    ② 邓大才:《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条件的演变——从空间、权威与话语维度考察》,《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① 斯哥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1.《1943年上海土布业公会主席呈文》,上海市工商联档案室藏,全宗号232,目录号1。
    2.“本局史略”,江苏省昆虫局,《江苏昆虫局十七、十八两年年刊》。
    3.陈凡:《宝山农村的副业》,《东方杂志》,1935年9月第32卷18号。
    4.陈燕山:《世界各国棉业概况》,《华北棉产汇报》,1933年7月第2卷。
    5.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6.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
    7.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编辑:《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三](文献和统计资料)》,出版社不详,1962年。
    8.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6年。
    9.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载(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7,乾隆四十年(1775)。
    10.《各省工艺汇志》,《地方杂志》,1905年第1-12期合订本。
    11.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统计》,商务印书馆,1935年。
    12.顾砥中:《常熟土布的生产和流通概况》,见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1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62年。
    13.顾一群:《江苏文史资料:漫话无锡》(第120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
    14.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出版社不详,1935年。
    15.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江苏省农村经济》,出版社不详,1952年。
    16.《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上海档案馆藏,S30-1035。
    17.联合棉业调查所:《战后国内外棉业动态汇报》,出版单位、年份不详。
    18.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参考资料第二十号,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
    19.季庸:《土布业》,《职业生活》,1939年9月23日。
    20.季啸凤,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6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江南土布史料组:《苏州土布业地产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1963年。
    22.《江苏棉产之调查估计》,《农业周报》,1934年9月第3卷第35期。
    23.江苏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占籍出版社,1997年
    24.《江苏省各县农村副业调查》,《农村经济》,1933年12月第1卷第1期,
    25.《江苏省实业厅农业调查报告书节录(1915年)》,载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 (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6.《对外经济贸易志》编委会:《江苏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教育部教育年鉴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
    28.《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情况的回顾》,《经济丛报》,1941年第3卷第10期。
    29.柯劭态:《新元史》,卷68,食货志。
    30.马鸣琴:《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工作报告》,《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1937年2月。
    31.满铁上海事务所:《江苏南通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32.《棉业处规则》,《政府公报》,1916年11月11日。
    33.民国五年三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
    34.(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22。
    35.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
    36.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
    37.农业部棉产改进处:《江苏各县市民二十六年棉田面积比较》,《中国棉业》,1937年第1卷第1期。
    38.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39.潘吟阁:《上海之棉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7期。
    40.潘吟阁:《上海之棉纱》,《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期。
    4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4卷),中华书局,1962年。
    42.(清)黄邛:《锡金识小录》卷1,1896年活字本。
    43.(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0。
    44.(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7。
    45.《全国经济委员会章则汇编第3集第十四种》,《全国经济委员会丛刊》,1934年第11期。
    46.全国资源委员会:《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8,案宗号14040。
    47.阮湘等:《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
    48.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
    49.上海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筹):《中国棉纺织统计史料》,上海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筹),1950年。
    50.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1.上海市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农业》,出版社不详,1933年。
    52.《上海市商会证明国货运销各类价值统计表》,《商业月报》,1940第20卷、1941年第21卷。
    53.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
    54.《上海士布业公会文件》,上海市工商联档案馆藏,全宗号232,目录号1。
    55.《上海绮藻堂布业总公所牌谱》页9,1912年印。
    56.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五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
    57.苏南农筹会调研科:《镇江专区植棉情况调查》,载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
    58.《通崇海启四县棉产调查》,《工商半月谈》,1929年第1卷第22期。
    59.“统计”,《建设》,1931年1月第10期。
    60.王红宜,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61.王思明,马万明:《中国农业科技遗产选集·棉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5年。
    62.吴清望:《沪海道区实业观察报告》,《农商公报》,1920年第66期。
    63.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载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99年。
    64.校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5.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
    66.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香山徐氏铅印本,1927年。
    67.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68.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69.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70.杨德惠:《上海商号特写·土布业》,《商业月报》,1939年11月30日。
    7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
    72.殷惟稣:《江苏六十一县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
    73.袁荣叜:《胶澳志》,卷5,食货志,1928年铅印本。
    74.《元史》:卷16,《世祖本纪》;卷93,《食货志·税粮》。
    75.(元)王祯:《农书》,卷25,卷21,中华书局重印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56年。
    76.张仁任:《南通县农业概况》,《农商公报》,1915年12月第17期。
    77.张肖梅:《中外经济年报》,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1年。
    78.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79.郑观应:《盛世危言》,卷3,光绪十九年(1893年)。
    80.《整理棉业督办周学熙呈大总统筹备整理棉业拟具计划四条请鉴核文》,《政府公报》,1919年10月1日。
    81.赵如珩:《江苏省鉴》(下册),新中国建设学会丛书第21,1935年。
    82.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五章),1937年。
    83.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报告》,出版情况不详。
    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8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
    86.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
    87.郑友揆,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中国科学院,1951年
    1.(明)陈威,顾清等:《松江府志》卷7,正德七年刻本(1512)。
    2.(明)冯汝弼,邓韨等:《常熟志》卷4,明嘉靖十八年钞本(1539)。
    3.(明)龚立本等:《常熟县志》卷11,明崇祯钞本(1639)。
    4.(明)韩浚,张应武等:《嘉定县志》卷7,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
    5.(明)黄傅:《江阴县志》卷12,正德十五年抄本(1502)。
    6.(明)扬子器,桑瑜:《常熟县志》卷1,传钞弘治十六年刻本(1503)。
    7.(明)张世臣,陈宗浚等:《新修崇明县志》卷1,万历三十二年刻本(1604)。
    8.(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
    9.(清)博润,姚光发等:《松江府续志》卷5,光绪九年(1883)。
    10.(清)程其珏,杨震福等:《嘉定县志》卷8,光绪八年(1882)刻本。
    11.(清)冯桂芬等:《苏州府志》卷20,江苏书局,光绪九年刻本(1883)。
    12.(清)郭廷弼,彭可谦等:《松江府志》卷4,康熙二年(1663)木刻本。
    13.(清)卢腾龙,宁云鹏等:《苏州府志》卷22,康熙(1691年)刻本。
    14.(清)王树梤,潘履祥等:《罗店镇志》卷8,祥异。
    15.(清)杨开第,姚光发等:《重修华亭县志》,光绪五年(1879)。
    16.(民国)曹允源等:《吴县志》卷51,苏州文新书局,1933年铅印本。
    17.(民国)储学洙:《二区旧五团乡志》卷13,1936年铅印本。
    18.(民国)方鸿铠,陆炳霖,黄炎培等:《川沙县志》卷5、卷14,1935年。
    19.(民国)高如圭等:《章练小志》卷3,1918年铅印本。
    20.(民国)黄世祚,陈传德,王焘曾等:《嘉定县续志》卷1,1930年铅印本。
    21.(民国)王培棠:《江苏省乡土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
    22.(民国)王锤,胡人凤等:《法华乡志》卷2,1922年铅印本。
    23.(民国)吴馨,姚文相等:《上海县续志》卷8,上海南园志局,1919年刻本。
    24.(民国)严伟,秦锡田等:《南汇县续志》卷18,1929年铅印本。
    25.(民国)张允高,钱淦等:《宝山县续志》卷6,1921年铅印本。
    26.(民国)《海门县图志(稿)·农业》,《方志资料集》(手抄本),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典藏,具体时间不详。
    27.《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农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1.《东方杂志》,1919年3月。
    2.《纺织时报》,1937年1月1日,1345-1350期合刊。
    3.《汇报》,1905年12月16日,1908年4月4日,1908年7月18日。
    4.《立报》1937年10月17日、31日,11月18日。
    5.《经济汇报》,1940年6月1日。
    6.《农报》,1935年,第2卷第3期。
    7.《商业日报》,1939年2月28日。
    8.《时事新报》,1937年3月19日。
    9.《实业周报》,第1卷第29期。
    10.《申报》,1935年5月12日。
    11.《申时经济情报》,1935年4月12日。
    12.《浙江省建设月刊》,1932年第5卷第11期。
    13.《中国经济评论》,1939年11月第1卷第1期,1940第2卷第5期。
    14.《中国棉讯》,1947年合订本。
    15.《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月24日。
    16.《中行月刊》,1938年8月第17卷第2期。
    1.И.B.雅库希金著,方肇清等译:《作物栽培学》(下册),财经出版社,1954年。
    2.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3.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
    4.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编辑部》出版,1993年。
    5.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6.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7.道格拉斯·G·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8.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9.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国立编译馆,1934年。
    11.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85年。
    12.高俊:《穆藕初评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13.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
    14.洪焕春,罗斋:《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5.湖北大学政治经济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
    16.胡竞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
    17.华洪涛:《上海对外贸易》,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8.黄滋康:《中国棉花品质及其系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19.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2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22.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24.江苏省农学会:《江苏棉作科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
    25.江苏省农业厅:《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26.《江苏气候》编写组:《江苏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
    27.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编,1983年。
    28.井村薰雄著,周培兰译:《中国棉纺织业及其出品》,商务印书馆,1928年。
    29.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30.林举百:《近代南通土布史》,张謇与南通研究中心筹备组,1984年。
    31.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2.吕平:《中国农谚》,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
    33.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34.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35.罗克典:《中国农民经济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34年。
    3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8.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
    39.《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阮仪三:《江南六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1.钱承绪:《战后上海之工商各业》,中国经济研究会,1940年。
    42.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43.斯哥特著,黄洋等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华夏出版社,2002年。
    44. Sir·George Watt,季君勉译:《世界野生棉及训生棉》,中华书局,1951年。
    45.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6.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
    47.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
    48.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王菊:《近代上海棉纺织业的最后辉煌:194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50.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花图书题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5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
    52.汪永泽:《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
    53.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
    54.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八卷《民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56.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
    57.严济远,徐家良:《上海气候》,气象出版社,1996年。
    58.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
    59.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科学出版社,1955年。
    60.宴祖寿:《太湖16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
    61.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
    62.章楷:《植棉史话》,农业出版社,1984年。
    63.章楷:《中国棉业改进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64.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5.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66.《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67.赵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8.张赛群:《“孤岛”时期的上海工业》,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
    62.郑百彬:《日军侵占区之经济》,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45年。
    69.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下),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
    71.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72.朱华等:《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
    74.朱邦兴,胡林阁,徐声:《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931年日本之棉业》,《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0和11期合刊。
    2.常宗虎:《1895—1938年南通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曹隆恭:《关于陆地棉的引种和推广》,《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4.陈立仪等:《解放前上海是怎样成为我国主要对外贸易中心》,《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5.陈梅龙:《试析近代浙江的棉花出口》,《史林》,2005年第4期。
    6.陈燕山:《中国棉业之推广》,《农林新报》,1930年208期。
    7.陈永文:《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概貌》,《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8.陈争平:《试析1895-193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9.池上斡德著,汪迟译:《“事变”下中国棉业现状报告》,《纺织染季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10.程溯洛:《中国种植棉花小史》,《历史教学》,1954年第1期。
    11.从翰香:《史论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12.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中国农史》,1997年第16卷第2期。
    13.戴鞍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再考察——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4.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量、产值的统计和估量》,载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6)》,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年。
    15.邓大才:《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条件的演变——从空间、权威与话语维度考察》,《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16.高王凌:《棉业历史与清代农村经济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7.顾纪瑞:《略论江苏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
    18.国风:《中国农村的传统家庭副业》,《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12月8日。
    19.郭荣生:《中国棉纺织业之演进》,《纺织建设》,1948年1月15日第1卷第2期。
    20.樊卫国:《民国上海埠际贸易的变迁(1912-1937)》,《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21.樊卫国:《华商纱厂联合会成立与民初关税会议》,《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22.方显廷,吴知:《中国之乡村工业》,《经济统计季刊》,1933年第9卷第3期。
    23.冯叔渊:《民元来我国之棉纺织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
    24.冯泽芳:《部立第二场之过去现在及未来》,《农商公报》,1928年第86期。
    25.冯泽芳:《适于中国栽培的美棉新品种》,《农报》,1935年27期。
    26.冯泽芳:《中国之棉区与棉种》,《中国棉讯》,1947年第1期。
    27.贺水金:《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动看1914-1925年中国棉纺织业的繁荣与萧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
    28.贺晓丽:《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历程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9.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
    30.侯皋生:《无锡农村织布手工业的没落》(手稿),载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31.《沪战以来上海工厂损失数量》,《银行周报》,1939年10月31日第23卷第43期。
    32.黄佩民:《中国近代农作物育种事业发展史略(一)——起步奠基阶段(1892-1948)》,《山西农业科学》,2002年第1期。
    33.胡竟良:《德字棉之试验结果及其推广成绩》,《农报》,1944年第9卷7-12期合刊。
    34.胡竟良:《目前我国棉业问题》,《纺织建设》,1949年第2卷第12期
    35.贾忠福:《试析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美棉推广》,《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6.姜铎:《上海沦陷前后的“孤岛”繁荣》,《经济学术资料》,1983年第10期。
    37.姜平:《南通土布的历史渊源及其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4卷第2期。
    38.李红涛,付少平:《“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社科纵横》,2008年第23卷第5期。
    39.李升伯:《十年来之棉纺织工业》,载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
    40.李向云:《新农式超大牵伸小型纺纱机》,《染织纺》,1940年第3期。
    41.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经济三元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2.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3.梁华:《供求规律与近代外国在华机制棉制品市场的形成》,《财经论坛》,2004年第3期。
    44.聂光池:《战时我国之棉纺业》,《申报》,1941年4月14日。
    45.刘家璠:《民国九年各省棉产情形》,《农商公报》,1921年第86期。
    46.刘明远:《谈我对土布业经历上所知道的事》(手稿),载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47.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48.刘阳:《抗战前棉业统制委员会改进棉花产销事业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49.卢农:《论我国棉业史的几个问题》,《华中农业科学》,1957年第5期
    50.陆志濂:《上海“孤岛”时期的对外贸易》,《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5期。
    51.罗晓春:《近代对外贸易与江苏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2期。
    52.马万明:《张謇引种美棉的贡献》,《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53.马万明:《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4.马万明:《张謇科教兴农的成就》,《古今农业》,2002年第3期。
    55.马万明:《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56.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57.孟森:《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文史杂志》,1944年4月第3卷7-8期。
    58.穆藕初:《米贵之原因及补救法》,《东方杂志》,1920年8月第17卷第15号。
    59.欧阳威廉:《雷炳林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6期。
    60.彭安玉:《论黄道婆与长江三角洲的崛起》,《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61.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62.漆侠:《宋代植棉续考》,《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
    63.强百发,李新:《中国近代陆地棉引种和驯化评述》,《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第15卷第3期。
    64.钱彬衡:《二十五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5卷第1期。
    65.钱大江:《无锡七大棉纺织厂的形成和发展》,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
    66.羌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7.邱建军,王建武:《我国棉花生产的历史分析及发展战略》,《开发研究》,1998年第4期。
    68.任远:《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0年第8期。
    69.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70.《日本在华棉业投资的新趋势》,《中行月刊》,1937年第14卷第5期。
    71.荣德生:《欲纺织业之发展全在认真》,载《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2. Schultz, T. W. 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50(5).
    73.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
    74.时飞:《中国蚕丝工业之没落》,《中国经济评论》,1941年10月第4卷第4期。
    75.时赞:《20世纪前半期中国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76.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77.宋海文:《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蚀下的中国农村》,《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78.宋晓轩:《20世纪30年代我国棉产改进工作概述——中华棉产改进会概略》,《中国棉花》,2005年第12期。
    79.宋钻友:《上海潮商的行业分析》,《史林》,2001年第4期。
    80.苏南农筹会调研科:《镇江专区植棉情况调查》,载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
    81.孙恩麘:《泛论吾国之棉产改进事业》,《中国棉讯》,1947年合订本第4期。
    82.《太仓棉业之情形》,《国际贸易导报》,1933年第1卷第1号。
    83.陶满德:《论中国棉花主产区形成的历史原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84.田和卿:《上海之战时工业》,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银行学会,1943年。
    85.童润夫:《南通土布业及其改革方案》,《棉业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
    86.《土布之缺点及销售》,《(上海)总商会月报》,1923年1月第3卷第1号。
    87.王方中:《1927-193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近代中国》,1993年第00期。
    88.王方中:《1930-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89.汪若海:《我国美棉引种史略》,《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第4期。
    90.汪敬虞:《从棉纺织品的贸易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91.王庆耆:《江苏棉花生产的发展》,《古今农业》,1995年第2期。
    92.王善佺:《棉作试验新法之商榷》,《中华农学会报》,第116期。
    93.王希贤:《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94.王子嘉:《上海之棉纺织业》,载王季深:《战时上海经济》第一辑,上海经济研究所,1945年。
    95.王子建:《日本对华棉业侵略的新阵营》,《新中华》,第5卷第3期。
    96.王子建:《“孤岛”时期的民族棉纺织工业》,载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97.汪志国,王思明:《美棉在中国的引种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3期。
    98.王缨:《我国古代主要植棉业文献评介》,《华中农业科学》,1956年第4期。
    99.王璎:《对我国植棉史分期的探讨》,《中国棉花》,1980年第4期。
    100.魏上吼:《近代中国的纺织行业团体》,《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4年第20卷第3期。
    101.《我国棉业之限制状况》,《农商公报》,1929年1月第8期。
    102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修正),《社会科学杂志》,1937年第9卷第2期。
    103.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04.吴觉农:《中华农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2期。
    105.夏如冰:《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06.萧国亮:《鸦片战争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107.徐伯元:《1911年—1949年的常州工业发展概述》,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
    108.徐吉余等:《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109.徐进功:《论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的对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10.严学熙:《再论研究江苏近现代经济史的意义》,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
    111.严中平:《手工棉纺织业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7年第4卷第3期。
    112.杨启秀:《张謇农业改革的思想与实践》,《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13.姚作为,王国庆:《制度供给理论述评:经典理论演变与国内研究进展》,《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114.殷康:《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1946年第6期。
    115.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6.虞京海:《日本在旧上海棉纺织业的投资》,《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2期。
    117.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12卷第2期。
    118.于新娟:《长江三角洲棉业外贸及其影响(1912-1936)》,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119.于新娟,郭瑾:《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
    120.原颂周:《棉花增产问题》,《中国棉讯》,1947年第3期。
    121.章楷:《中国近代棉品种改良事业述评》,《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
    122.章楷:《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年表》,《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123.章楷:《20世纪百年间江苏的棉产改进和发展》,《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
    124.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25.张赛群:《论上海“孤岛”与大后方的贸易》,《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6卷第4期。
    126.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127.《中国棉业问题》,《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17号。
    128.《中国棉产之状况》,《中华农学会丛刊》,1927年6月第55期。
    129.周飞:《技术传播体系与社会变迁——1901至1937年山东棉花种植业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0.周启澄:《建国前夕我国纺织业的总面貌》,载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1988年
    131.庄维民:《近代山东棉花科学试验改良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1期。
    132.朱洪建:《纺建式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2期。
    133.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程》,《纺织染工程》,1947年第9卷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