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叙事的游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与学界已有的艾柯小说创作论或符号学研究不同,本文将艾柯置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和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学的双重背景中,来考察艾柯的小说美学。因而,本文对艾柯的关注并非单纯小说理论意义上的,而是落实在对其小说诗性精神的解读。诗学研究诉诸于个体性、具体性,又往往为人文领域提供了伦理的标杆。传统知识分子学对现世生活的超越与艺术领域的审美诉求是同一种精神的乌托邦,而知识分子的学院驯化,与理论霸权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长驱直入,在我们身处的后现代,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对传统人文理念的怀疑。在艾柯的小说美学中,我们将看到,在学院派研究与创作中成为一股重要力量的小说智性趣味,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将有何意义。
     为此,本文分别从艾柯的小说本体论、小说形式论以及诠释批评入手,最后锁定对艾柯的小说价值论的分析。本文尤其注意将艾柯的小说论置于西方文学理论史的纵向传统中加以对照,注重对其理论流脉的梳理,探讨艾柯对文论传统的思考与再利用。在小说本体论中,艾柯认为小说的真实性乃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力与艺术技巧的运用,施之于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可信性的可能世界;同时,艾柯将创作者的主体经验从小说创作中清除出局,追求对小说艺术的非人格化理解,这导致了艾柯对小说真理性的搁置。同样,在形式论中,艾柯一方面继承了利维斯、艾略特以及新批评派的传统,强调了经典的艺术自主性,另一方面却相对抹去了前者强烈的道德内涵,这种避重就轻使得形式论在一件单薄外壳的保护中陷于伦理的孤立状态。在诠释批评中,艾柯既反对理论对作品的过度诠释,又将诠释的边界设立为抽象的“文本意图”,而忽略阅读主体的意义,文本解读成为一场愉悦的智力游戏。
     这将导向对艾柯小说美学之核心精神“游戏”的论述。它提倡某种情感或智识的需要仅仅在虚拟世界中释放,从而与现实人生完全无涉,归根结底乃是一种后现代享乐主义或日消费主义诗学的体现。本文将指出,小说具有游戏性,但绝非仅仅是游戏,小说精神应当永远指向对于生活,对于人情,和对于梦想的渴望。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Eco's novels and semeiology, the thesis will investigate Eco's aesthetics of novels,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modernism and studie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fore, Eco is concerned about in the thesis not only in the aspect of novelistic theory, but also will be more accordan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poetics in Eco's writing. The study of poetics is relating to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specificity, as well as provides ethical principles for the humanities. It is the same spirit of Utopia exsited in traditional studies of intellectuals that claimed the transcendency over the reality, also in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he realm of art. However, the academic diversificat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theorization of literary research, have induced the skepticism into the traditional humanism ideal, when we have been in the post-modernism time. It will appeared in Eco's aesthetics of novels, as we will see, a principal character of intellective interest in his academic research and writings, would be what kind of significance to the traditional humanism research.
     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Eco's ontology of novels, formalism of novels, and hermeneutics of novels, ended in the analysis of Eco's axiology of novels. And the thesis especially will place Eco's opinion about novels in the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will discuss how Eco thought about and utilize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ontology of novels, Eco asserted that the truth of novels would be presented in a possible world which is authentic,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writing skill of the author. And also, Eco excluded autho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from fictioneering, went in for impersonalization of novel art, which resulted in ignoring the truth of novels. In the same way, in the ontology of novels, Eco derived from the sources of F.R.Leavis, T.S. Eliot and New Criticism, emphasized the autonomy of art; On the other hand, Eco erased strict moral standards from the formers' comparatively, so as to the isolation of Eco's formalism of novels folded in paper-thin outerwear within ethic principles. In the axiology of novels, Eco argued against the theory's over-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defined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abstract "textual intention", which leading to ignoring readers, and making the text-interpretation become a kind of pleasant intellective game.
     Then, it will direct to analyze the "game", as the essential concept of Eco's aesthetics of novels. It advocates some release of emotional or intellective need only in suppositional worl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al life, which can be seen as an appearance of post-modernism hedonism or consumerism at all. The thesis will point out that, the novel has certain nature of the game, but absolutely does not equal to the game. The spirit of novels should direct to the hope of human life, human emotion, and also the dream.
引文
1[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页
    2 Mike Gane and Nicholas Crane,Umberto Eco.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5,P.12.
    3 Allen B.Ruch,'A Short Biography ofUmberto Eco”,Porta Ludovica.(艾柯研究的权威网站,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所设)
    4[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页
    5 Peter Brand and Lino Pertile,The Cambridge History ofltalian Litera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D.598.
    6[法]皮埃尔·邦瑟恩、阿兰·让伯尔辑录:《恩贝托·埃科访谈录》,张仰钊译,载《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2期
    7 Michaei Caesar,Umberto Eco-Philosophy,Semiotics and the Work of Fi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p.1.
    8[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1、64页
    9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2、23页
    10[意]安贝托·艾柯:《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王天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1[意]安贝托·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8、12页
    12 Chadwyck-Healey,Umberto Eco,Cambridge: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01.
    13 参见马凌:《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1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媒体报道或散评,因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价值,此处不一一列举.另外,此文献综述得到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宋时磊的帮助,他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
    15[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6[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84页
    17[法]弗兰克:《Libeled!自由派作家们》,马振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84-282页
    18[英]卡尔·波普尔:《二十世纪的教训》,王凌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139页
    19[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7-457页
    20[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调查》,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
    21[美]拉塞尔·雅各比:《乌托邦之死》,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61-190页
    22[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23[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00页
    24[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55页
    25[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6 马凌:《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20页
    27[美]伍迪·艾伦:《门萨的娼妓》,孙仲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50页
    28[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9[美]莫里斯·迪克斯坦:《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刘玉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71-272页
    30 关于文学研究学院化的弊端,笔者曾撰文《喧闹的话语,寂寞的文学》,发表于《读书》2009年第2期
    31[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55页
    32 “艾柯:我经常被误读”,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536
    33[意]安贝托·艾柯.卡罗·马蒂尼:《信仰或非信仰--哲学大师与枢机主教的对谈》,林瑕瑜译,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
    34[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80页
    35 同上,第81页
    36[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朱乃长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5月,第5页
    37[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80页
    38[意]安贝托·艾柯:《艾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372、374页
    3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83页
    40[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4、79、82页
    41 同上,第126页
    42 同上,第148页
    43[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0页
    44[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5页
    4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46[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4页
    47[意]安贝托·艾柯:《玫瑰的名字》,谢瑶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48[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2页
    49[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50[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51[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43、245页
    52 同上,第241页
    53[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54 同上,第241页
    5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5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页
    57 同上,第64、65页
    58[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0页
    59[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1页
    60 同上,第27页
    64[英]奥斯丁:《书简选》,冯仲璞译,栽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63-364页
    62 Ioan Williams,"Introduction "to Sir Walter Scott on Novelists andFiction,New York:Barnes& Noble,Inc.1968,p.1.
    63 Max Byrd(ed.),Daniel Defo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ice-Hall,1976,p.3.
    64[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朱乃长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5页
    65 同上,第22页
    66 同上,第10页
    67[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朱乃长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68 同上,第14页
    69 同上,第30页
    70[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2页
    71[英]C.S.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徐文晓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78、 83页
    7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73[阿根廷]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陈重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74 同上,第106页
    75 Baym et al.,(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W.Norton & Company,2002,p.658.p.662.s
    76 盛宁:《20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页
    77[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收于《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5页
    78[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00、502页.此文乃是作为单篇收入书末.
    79 同上,第490页,491-492页,499页
    80[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88页
    81[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26页
    8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07页
    83 钱拉·德·奈瓦尔(Gerard deNerval),本名钱拉·拉布吕尼(Gerard Labrunie),1808年5月22日诞生于巴黎,1855年1月26日被发现吊死于巴黎老路灯街.据研究,奈瓦尔于1828年认识雨果后,步入浪漫主义文坛,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小说和游记.他结集出版的诗有《小颂歌集》(1832)、《抒情诗与歌剧诗集》(1852-1853)、《幻象集》(1854)、《幻象他集》(死后出版):他的小说有《奥克塔维亚》(1842)、《法约尔侯爵》(1849)、《安捷丽嘉》(1850)、《西尔薇娅》(1853)、《奥蕾莉娅》(1855)等;游记有《东方之旅》(1851)、《旅行书简》(1840)等.他也和大仲马合作或单独写过剧本,如《傻瓜的王子》(1831)、《皮基罗》(1837)等.奈瓦尔的创作涉及潜意识与梦幻描绘,对象征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以及莫泊桑、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包括艾柯等作家都有所影响.
    84 此小说名有诸多译法,便捷起见,统一采用余中先先生的译名《西尔薇娅》.
    85 详见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7-03-09/1123211659,shtml
    86 此处引用的是台湾版译本,故译名与大陆版有所不同.
    87[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74页
    88[法]奈瓦尔:《火的女儿》,余中先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93页,第104-105页
    8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2页
    90 同上,第41页
    9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模范作者“奈瓦尔”并非经验作者拉布吕尼的创作别名,而是艾柯给予的命名.
    92 此处引用的为台湾版译名.
    96[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41页.
    94[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3、47页.
    95 同上.第18页
    96 在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cnncu)与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97[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07页
    98[美]E·弗洛姆:《追寻自我》,苏娜安定编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99[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100 同上,第97页
    101 韦恩·布斯《隐含作者的复活:为何要操心?》,选自《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主编,申丹,马海良,宁一中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102 《不失者》,孔亚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03[法]普鲁斯特:《驳圣伯夫》,王道乾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85、93页
    104[法]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105 参见http://www.themodemword.com.eco/.为目前最权威的艾柯的官方主页.
    106 转引自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84页
    107 彼得·盖伊(Peter Gay),美国文化史家,德裔犹太人,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9年离开德国,1941年移民美国,后加入美籍.先后就读美国丹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9年执教哥伦比亚大学,1969-1993年在耶鲁大学任教.现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盖伊著作等身,论题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以倡导“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此外,他还致力于探讨弗洛伊德对德国文化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以“启蒙运动:一种解释”第一卷(1966年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期完成五卷本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1984-1998年版).2004年,盖伊荣获美国历史学会(AHA)杰出学术贡献奖.
    108[英]萨默塞特·毛姆《巨匠与杰作》,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09 可参见,朱虹:《市场上的作家--另一个狄更斯》,《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0 同上,第117-118页
    111[英]弗吉尼亚·伍尔芙:《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12[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113 同上,第79页
    114[秘鲁]巴·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赵德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15[德]本雅明:《启迪》,汉娜·阿伦特编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19页
    116[法]普鲁斯特:《驳圣伯夫》,王道乾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117[秘鲁]巴·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赵德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118 此处指的是文学批评的“日内瓦学派”,而非语言学领域的.国内关于日内瓦学派的研究甚少,唯一权威的论著当属郭宏安先生的《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初探》(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郭先生认为,尽管作为一个学派而言,日内瓦学派并非一个整体,但在关注的问题以及基本的方法论倾向上,其成员保持了松散的一致.此书除了介绍已为中国批评界熟知的乔治·布莱以外,还对马赛尔·莱蒙,斯塔罗宾斯基,让·鲁塞等西方批评界几位重要的批评家有所介绍,弥补了国内此领域的空白.相关的译著可参考,罗伯特·R.马格廖拉:《现象学与文学》,周宁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让·贝西埃等编:《诗学史》,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9[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120[法]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页
    121[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122 爱德华·杨格:“论独创性的写作”,转引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123[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选自《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8页
    124[英]雪莱:《为诗辩护》,选自《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125[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
    126[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127[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128[阿根廷]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倪华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129[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30[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1 页
    131[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132[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133[土耳其]帕幕克:《白色城堡》,沈志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34[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3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136[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88页
    13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4页
    138[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87页
    139 参见,S.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Comell Univ.Press,1978,p.85.
    140[恿]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87页
    141 埃亨鲍姆(Boris Eikhenbaum,1886-1959),俄国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1918年到1949年在列宁格勒大学教俄国文学史,1956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任教.主要著作有《杰尔查文的诗学》(1916)、《民间故事的幻想》(1918)、《俄国抒情诗的旋律》(1922)、《赖蒙托夫研究》(1960)等.
    142[俄]埃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性》,选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1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144 《德语诗学文选》,刘小枫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209页
    145[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5-56页
    146[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7页
    147 同上,第10页
    148 lan Fleming(1908-1964),英国小说家,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
    14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9页
    150[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9、60页
    151 同上,第60-61页
    152[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39页
    153[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98页
    15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8-89页
    155[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156 同上,第4页
    157[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158 可参看赵毅衡:“符号学的一个世纪”,见《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
    159[瑞士]费尔南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1、102页
    160[法]文森特·德贡布:《当代法国哲学》,王寅丽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16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
    16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63[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96页
    164 同上,第198页
    165 同上,第203-204页
    166 同上,第209页
    167[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68[美]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69 转引自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0页
    170 Autonomy:Historical Overview",by Casey Haskins,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1998
    17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6、387页
    172[美]布鲁克斯:“新批评”(1979),周敦仁译,见于《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96页
    173 同上,第525页
    174[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75[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176[美]布鲁克斯:“新批评”(1979),周敦仁译,见于《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16页
    177 《结论:后理论》,[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178[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9-70页
    179 同上,第63页
    180[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181 同上,第29页
    182[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183[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62页
    184[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85[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86[法]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逢真译,见于《西方文论选(下)》,朱立元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
    189[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选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
    190 同上,第470页
    191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192 同上,第68页
    193[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6页
    194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195 朱光潜先生在译注中说明,“直觉知识”乃是指,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在翻译中,他将直觉的活动译作“直觉”,将直觉的产品译作“直觉品”,以示其中细微的差别.
    196[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5页
    197[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27页
    198 笔者对“20世纪青春叙事”有专文阐释,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99[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200 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99页
    201[法]萨冈:《你好,忧愁》,余中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202[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
    203[法]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04[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05[美]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06[俄]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97页
    207[美]考利:《流放者归来》,张承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208[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209[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12、14页
    210 同上,第11页
    211[英]毛姆:《巨匠与杰作》,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212[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213 同上,第75页
    214[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3页
    218 同上,第9页
    219[英]马修·阿诺德:《<华兹华斯诗集>序言》,选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0页
    220[英]劳伦斯:《劳伦斯论文艺》,黑马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77、78-79页
    221[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222 卢伯克:《小说技巧》,方土人译,收于《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9页
    223[意]安贝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224[意]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225 《开放的作品》中引英文原文为,From quiqui quinet to michemiche chalet and a jambebatiste to a brulobmlo!It is told in sounds in utter that,in signs so adds to,in universal,in polygluttural,in each ausiliary neutral idiom,sordomutics,florilingna,sheltafocal,flayflutter,a con'scubane,a pro's tutute,strassarab,ereperse and anythongne athall.笔者因寻觅不到合适的中文译本,故在此转引:[日本]葆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226[意]安贝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227[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228[意]安贝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29 同上,第53页
    230[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王宇根译,1997年,第24页
    231[意]安贝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230[英]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367页
    235[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寒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5、78页
    236[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505-506页
    237[法]德里达:《延异》,汪民安译,见于《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238[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239[美]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卢梭、尼采、里尔克和普鲁斯特的比喻语言》,沈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9页
    240[美]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241[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42[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张德兴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24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6-197页
    244[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62页
    245[意]安贝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246[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王宇根译,1997年.第63-64页
    247 同上,第67页
    248 同上,第49页
    249[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王宇根译,1997年,第50页
    250 同上,第131页
    251 同上,第25页
    252[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王宇根译,1997年,第69页
    253[意]安贝托·艾柯:《艾柯谈文学》,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40-241页
    254[土耳其]奥尔罕·帕幕克:《新人生》,蔡鹃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255[美]苏珊·桑塔格:《同时·随笔与演说》,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6-17页
    256[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0页
    257[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62-263页
    258[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59页
    259 同上,第255页
    260 参见访谈:“埃柯的中国之旅”,《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3月21日,第65页
    261 张大春:《小说稗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262[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263[波兰]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73页
    264[法]杜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277页
    26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266[英]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267[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268[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9页
    269[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57页
    270 加[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271[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王宇根译,1997年,第103页
    274[法]朗松:《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4、16页
    275[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276[英]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张岩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26页
    277 同上,第226页
    278[美]兰色姆:《批评公司》,见于[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84-404页
    279[美]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张谷若译,见于《新批评文集》,赵毅横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280[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6页
    281 同上,第7页
    282 同上,第5-6页
    283[法]朗松:《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6、9、10页
    284 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32-233页
    285[法]朗松:《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7页
    286[英]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287[法]朗松:《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页
    288[英]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289[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292[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
    293 《走向后现代性的波德里亚》,参见《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3-139页
    294 Baudrillatd,J.'The Precession og Simulacra ',i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trans.S.Faria Glaser,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b.p.19
    295[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滑桥译,参见《晚期贾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22-424页
    296 Deleuze,G.'Plato and the Sirnulacrum',in C.V.Boundas(ed.),The Logic of Sense,New York:Columbia Press.1990.p.262
    297[意]安贝托·艾柯,卡罗·马蒂尼:《信仰与非信仰--哲学大师与枢机主教的对谈》,林珮瑜译,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
    298 同上,第112、114页
    29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22页
    300[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2页
    301 同上,第324-325页,第351页
    302[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6、8、12、9页
    303[法]波德里亚:《我不属于俱乐部,亦不属于宫廷:波德里亚同M.甘恩和M.阿诺德的访谈》,季桂保译,《西方文论选(下卷)》,朱立元、李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7、419页
    304[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9页
    305[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306 笔者有论文《论后现代语境中文学的现实性》,讨论后现代理论对于文学现实性及真理性维度的质疑,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07[意]安贝托·艾柯:《误读》.吴燕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308[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22、96页
    309[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310 同上,第12、13页
    311[法]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83页
    312[日]岩城见一:《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67、175页
    313[德]康拉德·朗格:《游戏与艺术中的幻觉》,转引自:《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四卷)》,章安祺编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314[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77、178页
    315 同上,第179页
    316[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页
    317 同上.第17页
    318[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319[德]康拉德·朗格:《游戏与艺术中的幻觉》,转引自:《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四卷)》,章安祺编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320[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
    321 同上,第16页
    322 同上,第237页
    323[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324[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325 同上,第93页
    326[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93、107页
    327 同上,第98页
    32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32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2页
    330[意]安贝托·艾可:《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365页
    331[英]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杨立平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33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王永年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4页
    333 Peter Bondanella,Umberto Eco and the Open Text:Semiotics,Fiction,Popular Cul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4.
    334[意]安贝托·艾柯:《玫瑰的名字》,谢瑶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335 同上。第428页
    336 同上,第370、371页
    339 同上,第481页
    340 同上,第458、460页
    341[美]吉尔伯特·哈特:《讽刺论》,万书元,江宁康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0页
    342 同上,第210页
    343[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344 叶芝:《驶向拜占庭》(查良铮译):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那垂死的世代,/树上的鸟,正从事他们的歌唱;/鱼的瀑布,青花鱼充塞的大海,/鱼、兽或鸟,一整个夏天在赞扬/凡是诞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沉溺于那感官的音乐,个个都疏忽/万古长青的理性的纪念物。/一个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因此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庭的神圣的城堡。/哦,智者们!立于上帝的神火中,/好像是壁画上嵌金的雕饰,/从神火中走出来吧,旋转当空,/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庭的贵族和夫人听。
    345[美]菲利普·罗斯:《垂死的肉身》,吴其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346[美]纳博科夫:《普宁》,梅绍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347 同上,第246页
    348[南非]J.M.库切:《凶年纪事》,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349 同上,第97页
    352 同上,第176页
    353[美]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陆凡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页
    354 马修斯·鲁戴恩:《索尔·贝娄采访记》,郭廉彰译,《国外文学》1998年第3期
    355[美]索尔·贝娄:《赫索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宋兆霖译,2006年,第200页
    356[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357[法]安德烈·莫洛亚:《艺术与生活》,郑冰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89页
    358 崔道怡、朱伟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740页
    1、《玫瑰的名字》,谢瑶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2、《昨日之岛》,谢瑶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3、《傅科摆》,谢瑶玲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4、《波多里诺》,杨孟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5、《符号学理论》,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6、《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王天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7、《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8、《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
    9、《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
    10、《带着鲑鱼去旅行》,殳俏、马淑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11、《误读》,吴燕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6年
    12、《美的历史》(艾柯与哲罗姆·德·米凯莱合编),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3、《艾可谈文学》,翁德明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4、《艾可说故事》,梁若瑜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5、《智慧女神的魔法袋》,倪安宇等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6、《信仰或非信仰:哲学大师与枢机主教的对谈》,安伯托·艾可,卡罗·马蒂尼著,林珮瑜译。台北:究竟出版,2002年
    17、The Role of the Reader: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18、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
    19、The Search for the Perfect Languag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1997.
    1、[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法]弗兰克:《Liberted!自由派作家们》,马振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3、[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英]卡尔·波普尔:《二十世纪的教训》,王凌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美]拉塞尔·雅各比:《乌托邦之死》,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6、[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7、[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8、[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调查》,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0、[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11、马凌:《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3、Mike Gane and Nicholas Gane,2OO5,Umberto Eco,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4、Capozzi,R.ed.,1997,Rending Eco:An Anthology,U.S.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5.Michael Caesar,1999,Umberto Eco-Philosophy,Semiotics and the Work of Fi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16.Peter Bondanella,1997,Umberto Eco and the Open Text:Semiotics,Fiction,Popular Cul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8、[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阿根廷]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陈重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20、[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21、[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22、[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23、[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4、[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27、[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9、[英]C.S.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徐文晓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英]奥斯丁《书简选》,冯仲璞译,栽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31、[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32、[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朱乃长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33、[英]萨默塞特·毛姆《巨匠与杰作》,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4、[英]弗吉尼亚·伍尔芙:《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35、[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37、[法]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38、[法]普鲁斯特:《驳圣伯夫》,王道乾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39、[美]莫里斯·迪克斯坦:《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刘玉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0、[秘鲁]巴·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赵德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41、[德]本雅明:《启迪》,汉娜·阿伦特编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42、[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3、[美]E·弗洛姆:《追寻自我》,苏娜安定编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
    44、[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45、[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马海良,宁一中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47、盛宁:《20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8、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49、朱虹:《市场上的作家--另一个狄更斯》,《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50、Peter Brand and Lino Pertile,199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 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Ioan Williams,1968,"Introduction" toSir WalterScott on Novelists andFiction,NewYork:Barnes&Noble,Inc.
    52、Max Byrd(ed.),1976,Daniel Defo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 ice-Hall.
    53、Baym et al.,(ed.) 2002,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W.Norton & Company.
    54、[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55、[日本]蓧原资明:《埃柯:符号的时空》,徐明岳,俞宜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6、[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7、[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58、[瑞士]费尔南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59、[法]文森特·德贡布:《当代法国哲学》,王寅丽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60、[美]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1、[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2、[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6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64、[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5、[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66、[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67、[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68、[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69、[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70、[俄]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71、[美]考利:《流放者归来》,张承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72、[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73、[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74、[英]劳伦斯:《劳伦斯论文艺》,黑马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75、[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76、[英]卢伯克等:《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77、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8、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0、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81、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82、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8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4、方珊等编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85、刘小枫编选:《德语诗学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6、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87、S.Chatman,1990,Story and Discoorse,Ithaca:Cornell Univ.Press,1978
    88、Deleuze,G.1990,'Plato and the Simulacrum',in C.V.Boundas(ed.),The Logic of Sense,New York:Columbia Press.
    89、[英]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90、[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寒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91、[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92、[法]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93、[法]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94、[美]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卢梭、尼采、里尔克和普鲁斯特的比喻语言》,沈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5、[美]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6、[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7、[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张德兴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8、[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9、[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0、[美]苏珊·桑塔格:《同时·随笔与演说》,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101、[波兰]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102、[法]杜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10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04、[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05、[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6、[法]朗松:《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107、[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08、[英]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张岩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9、[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10、[英]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111、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112、郭宏安:《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13、张大春:《小说稗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4、[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11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6、[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17、[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18、[法]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119、[日]岩城见一:《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王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20、[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1、[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22、[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12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4、[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王永年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125、[美]吉尔伯特·哈特:《讽刺论》,万书元,江宁康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6、[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
    127、[美]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陆凡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8、[法]安德烈·莫洛亚:《艺术与生活》,郑冰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29、[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30、[阿根廷]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倪华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1、崔道怡、朱伟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132、[英]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杨立平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133、[美]伍迪·艾伦:《门萨的娼妓》,孙仲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134、[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35、[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宋兆霖译,2006年
    136、[美]菲利普·罗斯:《垂死的肉身》,吴其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37、[美]纳博科夫:《普宁》,梅绍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138、[南非]J.M.库切:《凶年纪事》,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139、[土耳其]奥尔罕·帕幕克:《新人生》,蔡鹃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0、[土耳其]帕幕克:《白色城堡》,沈志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1、[法]奈瓦尔:《火的女儿》,余中先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
    142、[法]萨冈:《你好,忧愁》,余中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43、[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44、[法]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45、[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146、[美]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47、[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成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
    148、[吉尔吉斯斯坦]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谷兴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49、[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50、孔亚雷:《不失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51、马修斯·鲁戴恩:《索尔·贝娄采访记》,郭廉彰译,《国外文学》1998年第3期
    152、皮埃尔·邦瑟恩、阿兰·让伯尔辑录:《恩贝托·埃科访谈录》,张仰钊译,《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2期
    153、“埃柯的中国之旅”,《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3月2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