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题为“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旨在从认知层面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考察1949-2009这60年间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是连接双方的纽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经过60年的发展,中阿关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新高度。
     学术界对于中阿关系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但目前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停留在历史层面,更多是对史实的还原与再现;或是聚焦于现实问题,致力于对中阿关系中的热点加以评论、跟踪和展望,对双方关系的深度考察和探讨还显得薄弱。本文的着力点在于将认知学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尝试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阿拉伯的双向认知,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论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对认知的概念、表现、层次、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和恢复的全部过程,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
     论文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根据认知主体的不同,认知可以分为政府层次、精英层次和民间层次。论文结合案例,分析中阿认知各个层次的特点,指出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阿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而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相互关系的展开。
     论文认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认知,根据其领域又可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的层面。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对方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对对方的政策,以及相互关系的展开。
     论文认为,在心理学层面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中阿相互认知,主要体现在: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国内政治与国际格局等三个层面。
     论文以中阿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以搜集的中文、阿文和英文文献为基本依托,以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1949-2009这60年间的中阿关系区分为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改革开放前)、1978-2001(中国改革开放-“9·11”事件)、2001-2009(“9·11”事件以来)等三个时期;分别从政府、精英、民间三个视角,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层面,以及信仰体系、国内政治和国际格局三个角度,对中阿双向认知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
     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为: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层次占主导地位,精英层次主要体现为领袖人物和外交官的影响力,民众参与中阿认知还有所不足;改革开放后,民间层次的地位上升,出现了以学者为核心的精英群体;“9·11”事件后,中阿认知呈现出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和民众参与的特征;②中阿认知在层面上随着各个时期重心不同,经历了从“政权合法性”向“国家利益为中心”向“国际共同利益攸关体”的演变;③在影响因素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意识形态在中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因素的地位提升,“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引发的国际格局的转型在中阿认知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This essay's title is "the cognition in Sino-Arab relation", and the target is to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Arab-Sino Relations (1949-2009)under the level of cognition.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rab is of long standing, and the Silk Road byland and sea in the history became the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rab.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1949, and since then, the Sino-Arabrelations rose to new heights regardless of depth or breadth.
     Nowadays the academia gives sustaining attention to the Sino-Arab relations, but thecurrent discussion and study stay in the level of history, and more is reproduction about thehistorical facts; or focus on practical issues, committing to comment, track and prospectthe hot spot of the Sino-Arab relations. 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bilateral relationsis much weaker. The focus point of the essay is to use the cognitive science in th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ry to appl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to study the Sino-Arab cognitio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Impact on bilateral relations.
     Firstly, from the scop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essay studies the concept ofcognitive performance leve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cognition isthe transformation, reduction, explanation, storage and recovery of the sensation input.And the essay try to use the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in body in the cognition, the arrangements ofcognition in Sino-Arab rel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3parts: governments, elite andnon-government. Combining the cases, the essay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arrangements of the Sino-Arab cogni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arrangement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Sino-Arab cognition, therebyaffecting the commencement of formulation of foreign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Arab, aswell as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essay argues that the cognition i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n be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of politics, economics, security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itsdomain. The different positioning of different times at different levels, as well as the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Sino-Arab cognition, thereby affecting the commencement of formulation of foreign policy betweenChina and Arab, as well as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essay argues that cognitive factors in psychology level include: maturity, physical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elf-regulating balance process, the paper argues thatthese factors act on the Sino-Arab cognit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belief system(ideology),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pattern.
     This essay's basic clue i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ino-Arab relations with thebasis of the collected Chinese, English and Arab documents. The paper uses the cases ofdifferent periods a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divides the1949-1960of60years in thehistory of Sino-Arab relations into3periods:1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1949-1978);2from China's Reformand Opening up to the Event of September11(1978-2001);3Since September11Event(2001-2009). The essay makes systematic and in-depth inspection to the content andfeatures of the Sino-Arab cognition in three arrangements (government, elite andnon-government) and four levels (politics, economic, culture, and security) and threeangles(belief system, domestics politics and global pattern).
     The conclusion of the essay includes:①the feature of the Sino-Arab Cognition inarrangements is:the governmental arrangement took a dominant position before Reform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elite arrangement mainly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and diplomats. It was lack of participation of civilian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China, the position of civilians rose up, and the elite groups whose cores were scholarsappeared. After September11Event, the Sino-Arab cognition shows the feature ofgovernment leading, the elite guida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②the feature of theSino-Arab Cognition in the performance levels is: the Sino-Arab cognition has differentperiods, which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As the emphases varied, the Sino-Arab cognition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legitimacy"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 then to " internationalco-stakeholder body".③the feature of the Sino-Arab Cognition in influence factors is: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v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the ideology was dominant in the Sino-Arab Cognition. After Reform andOpening up in China, China's central work was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 the domesticfactor in China enhanced. After September11Event,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pattern by anti-terrorism war took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Sino-Arab cognition.
引文
3John B. 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页。
    4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5尹继武:“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6窦晖编著、王淇审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概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230页。
    7李峰主编,刘明副主编:《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9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0顾坚、胡礼忠:“中阿认知研究述评”,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95页。
    11萨基特(王有勇译):“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萨基特的讲话”,上海:《阿拉伯世界》1997年第1期,第6页。
    12钱学文:《海湾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ii页。
    13顾坚、胡礼忠:“中阿认知研究述评”,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95页。
    14钱学文:“中国研究阿拉伯人心态的开山之作—简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35页。
    15顾坚、胡礼忠:“中阿认知研究述评”,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96页。
    16“美国民调:中国在阿拉伯大受欢迎”,香港:《大公报》2005年12月7日,转引自“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是最受阿拉伯世界欢迎的国家”,北京:《青年参考》2005年12月14日。
    18王猛:“中沙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第16页。
    19尹继武:“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20【美国】JohnB.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1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著,《认知发展》(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第6页。
    22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230页。
    23孙宏伟、杨小丽:《医学心理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36页。
    24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著,《认知发展》(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第5页。
    25【美国】JohnB.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26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26页。
    27Ole.R.Holsti.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 A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volution. Vol6No31962, PP244-252.
    31邹兰芳:《新编阿拉伯语》第一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90页。
    34丁淑红:“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聚焦中国》节目看中阿关系的现状及媒体的作用”,引自张宏主编:《当代阿拉伯研究》第2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第28页。
    39新华社记者李诗佳、李忠发、孟华:“确立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新华社天津2010年5月13日电。
    40翟隽:“我接触过的阿拉伯领导人”,上海:《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2期,第32页。
    41吴建民:《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页。
    42吴建民:《世界大变化——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94-96页。
    43“世界看中国”,广州:《南风窗》,2009年第14期,第34页。
    44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王有勇译):《埃及人眼中的中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45黄培昭:“亲历中埃友谊的点点滴滴”,转自时延春:《丝路盛开友谊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89-190页。
    46王文、王武:“数千阿拉伯人定居义乌”,北京:《环球时报》2006年10月20日第22版。
    47王复:“圆梦新丝路”,转自时延春:《丝路盛开友谊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3月版,283-286页。
    48王复:“圆梦新丝路”,转自时延春:《丝路盛开友谊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83页。
    49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50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300页。
    51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302页
    52于兆力:“帝国主义是阿拉伯民族解放的死敌”,北京:《人民日报》1959年3月31日第五版。
    53本报评论员:“抗议伊拉克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残暴罪行”,北京:《人民日报》1963年3月15日第三版。
    54朱梦魁:“也门实现了统一”,北京:《人民日报》1990年5月24日第四版。
    56叶自成、李红杰:《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六十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536-537页。
    57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第68页。
    58王有勇:《现代中阿经贸合作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51-52页。
    59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第379页。转引自王有勇:《现代中阿经贸合作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52页。
    61杨福昌:“中阿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2期,第4页。
    62张兵:《别样风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63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113页。
    64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65时延春:“中东建交潮与周恩来”,北京:《世界博览》2006年第1期,第51页。
    66时延春:“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奠基的周恩来”,北京:《世界博览》2006年第1期,第26页。
    67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第4页。
    68【埃及】侯赛因·伊斯梅尔,韩忡译:“传承与展望——关于埃中关系”,上海:《阿拉伯世界》1999年第2期,第9页。
    69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第164页。
    70刘新生:《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124-125页。
    71这里指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塞得港人民抵抗英法侵略者。
    7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374页。
    73王铁铮:“中阿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西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73页。
    74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第43页。
    75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366页。
    76Hashim S.H.Behbehani,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 Boston, Melbourne and Henley,1981,P34.
    77Hashim S.H.Behbehani,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 Boston, Melbourne and Henley,1981,P41.
    79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278页。
    80刘宝莱:《出使中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42页。
    81王有勇:《现代中阿经贸合作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54页。
    82Grant F. Rhode, Reid E.Whitlock, Trea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8: An Annotated Compilation,Westview Press,1980,p122-123..
    84何明星:《新中国书刊海外发行传播60(1949-2009)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85何明星:“红色经典的海外遗产”,广州:《南风窗》,2009年第2期,第89页。
    86“中国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简介”,银川:《回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61页。
    87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21页。
    91本报评论员:“不许分割阿尔及利亚”,北京:《人民日报》,1961年7月5日,第6版。
    93观察家评论:“阿尔及利亚应该得到完全独立”,北京:《人民日报》,1961年6月20日,第6版。
    94陈家起:“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福州:《福建党史月刊》1996年第2期,第30页。
    95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93页。
    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24-326页。
    98“以色列国日益巩固,控制阿方海法等城市”,《人民日报》:1948年6月23日,第2版。
    99“以色列代表罗碧区发言摘要”,北京:《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3日,第1版。
    100解力夫:《中东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101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102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第6页。
    103顾思:“述评苏伊士运河问题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9月22日,第5版。
    104“上海各界座谈苏伊士运河问题,一致表示全力支持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9月23日,第6版。
    105王铁铮:“中阿关系的演变与发展”,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73页。
    107“周总理分别致电纳赛尔、阿塔西和舒凯里中国人民永远是阿拉伯人民反帝斗争的战友代表毛主席林副主席向阿联叙利亚领导人致意”,北京:《人民日报》,1967年6月7日,第1版。
    108黄金祺:《什么是外交-What is Diplomacy?》(中英文对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09页。
    110“埃军在西奈前线再歼一支敌坦克部队叙军坚决回击以色列侵略军的猖狂反扑巴勒斯坦突击队活跃在以色列占领区英勇打击侵略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13日,第5版。
    112“解放谢赫山—记叙利亚军队反击以色列侵略的一场战斗”,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1日,第5版。
    114“埃叙部队英勇战斗使敌遭受重大损失巴勒斯坦突击队在沿海等地区打击以色列侵略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3日,第5版。
    115“中国政府和人民最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坚决支持阿拉伯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斗争”,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9日,第1版。
    116“以色列气焰嚣张进一步扩大对埃叙的侵略证明美苏“停火”提案是掩护以色列扩大侵略的一纸空文”,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7日。
    117“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通过决定对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减少石油供应”,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0日,第5版。
    118“断然采取联合行动显示团结战斗的力量阿拉伯国家用石油“武器”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1月19日,第6版。
    119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A new China Policy---some Quaker Proposal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University Press,1965, P3.
    120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A new China Policy---some Quaker Proposal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University Press,1965, P22-24.
    121窦晖编著,王淇审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概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第99-100页。
    12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92页。
    127谢启美、王杏芳:《中国与联合国——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128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129【科威特】阿卜杜拉·巴沙拉:“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引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编:《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第123页。
    130江淳:“萨达特总统饮弹阅兵台”,引自外交部《新中国外交风云》编委会:《新中国外交风云》第四辑,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238页。
    131李峰主编、刘明副主编:《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69页。
    132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134《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352-353页。
    135Bahgat Korany, Ali E. Hillal Dessouki,“The Foreign Policies of Arab States”, U.S, West Views,1984, P249.
    136Bahgat Korany, Ali E.Hillal Dessouki,“The Foreign Policies of Arab States”, US, West Views,1984, P212.
    137尹继武:“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139王猛:“中沙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第16页。
    140《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22页。
    141杨言洪:“当代中沙关系回顾与展望”,上海:《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2期,第18页。
    144《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4.1-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100页。
    146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147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第69页。
    149许世铨、何洪泽:“联大否决台湾“代表权”提案,台湾当局企图‘重返联合国’图谋连续三年遭失败”,北京:《人民日报》,1995年9月22日第一版。
    150《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4.1-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4页。
    151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327页。
    152“我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侵略黎巴嫩,以色列必须立即将其侵略部队无条件地从黎巴嫩领土上撤出”,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6月9日,第1版。
    153本报评论员:“强烈谴责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6月11日,第6版。
    154“我代表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上发言,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对黎巴嫩的侵略”,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第6版。
    155“我代表在安理会上发言,支持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军的呼吁”,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9月20日,第6版。
    156吴建民:《外交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11页。
    158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第83页。
    159张宁湘,许丹松:“九十年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现状及前景”,北京:《西亚非洲》,1997年第4期,第62页。
    161朱志群:“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第61页。
    162陈文如:“阿曼石油矿产大臣表示愿与中国在石油领域合作”,北京:《人民日报》1993年4月23日,第7版。
    163朱梦魁:“中科友好合作前景广阔—访科威特投资总局局长拉希德博士”,北京:《人民日报》1987年4月24日,第6版。
    164林皎明:“从开罗看埃及”,北京:《人民日报》,1980年1月15日第7版。
    165乔青晓:“北也门斋月见闻”,北京:《人民日报》,1981年8月15日,第7版。
    166顾耀明:“埃及作家马夫兹获诺贝尔文学奖”,北京:《人民日报》,1988年10月14日,第7版。
    168“埃及外帐谈穆巴拉克总统即将访华”,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3月25日第六版。
    169俞成秀、林皎明:“穆巴拉克总统访华前夕接见中国记者时说:埃中关系很好,合作前景广阔”,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3月30日第六版。
    170“穆巴拉克和赵紫阳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4月3日第四版。
    171“邓小平胡耀邦分别会见穆巴拉克宾主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祝愿中埃关系日益增进”,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4月4日第一版。
    172“邓小平胡耀邦分别会见穆巴拉克宾主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祝愿中埃关系日益增进”,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4月4日第一版。
    173陈文如:“李岚清抵沙特访问,欢迎海湾实业界来华投资”,北京:《人民日报》,1993年6月27日,第6版。
    174安国章、陈文如:“阿联酋副总理会见李岚清,中卡贸易协定在多哈签字”,北京:《人民日报》,1993年7月3日,第6版。
    175Cindy Hurst, China’s Global Quest for Energy, Energy Security, Jan2007.
    178王士芳、安国章:“你们是最出色的一家”,北京:《人民日报》,1986年3月15日,第6版。
    179秦亚青:“冷战后中国的安全意识和战略选择”,载刘山、薛君度主编,曲星副主编:《中国外交新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84页。
    183江泽民:“对沙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演讲”,北京:《人民日报》1999年11月3日。转引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049-200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477页。
    184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沙特—利雅得:胡锦涛主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演讲,2006年4月23日。
    185(苏丹)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阿中友好关系中的民间外交”,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6期,第16页。
    187【英】杰夫·贝里奇(G.R.Berridge),艾伦·詹姆斯(AlanJames)著,高飞译:《外交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69页。
    188郭春菊、余忠稳:“阿盟决议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北京:《人民日报》,2007年9月14日第三版。
    190胡奎:“中东特使外交之旅的背后”,北京:《新闻周刊》2002年11月25日,第17页。
    192马晓霖:“隔离墙难保以色列安全”,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7期,第15页。
    193巴勒斯坦常驻阿盟代表处编纂:《种族隔离墙报告》,北京: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出版,2003年10月出版,第1页。
    194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第179页。
    195胡奎:“中东特使外交之旅的背后”,北京:《新闻周刊》2002年11月25日,第17页。
    196胡奎:“中东特使外交之旅的背后”,北京:《新闻周刊》2002年11月25日,第17页。
    197吴冰冰:“中阿安全合作”,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第42页。
    201David Zweig and Bi Jianhai,“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84, No5, September/October2005, p28.
    202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1月,第1期,第29页。
    203朱志群:“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第61页。
    204佘莉:“沙特能源领域的大手笔”,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第33页。
    205朱志群:“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第65页。
    206【阿曼】安沃尔:“海湾国家与中国的能源外交”,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6月,第6页。
    207【埃及】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主编:《埃及人眼中的中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208王有勇:“中国与海湾六国的能源合作”,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第33页。
    210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202-203页。
    212王有勇:《现代中阿经贸合作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209页。
    214姚匡乙:“新时期中阿关系的发展和中国中东政策的发展”,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第9页。
    216朱威烈:“《阿拉伯文化基础教程》序”,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第10页。
    217杨福昌:“论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2期,第6页。
    218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函件:留金出【2009】3003号,附件一,2009年2月19日。
    219朱志群:“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第63页。
    224罗伯特·柯林斯著,徐宏峰译:《苏丹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4页。
    226罗伯特·柯林斯著,徐宏峰译:《苏丹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5页
    227王玉玉:“达尔富尔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博士论文,2009年5月,第38页。
    228罗伯特·柯林斯著,徐宏峰译:《苏丹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316-317页。
    229王玉玉:“达尔富尔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博士论文,2009年5月,第128页。
    230王玉玉:“达尔富尔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博士论文,2009年5月,第19页。
    231张宁:“国际危机管理理论与达尔富尔危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4月,第37页。
    232朱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原则”,北京:《中国与世界》,2008年第1期,第67页。
    240J.Peter Pham, Putting Somali piracy in context, Somalia: State Collapse, Terrorism and Piracy, Edited by Brian Hesse,Routledge,2011.
    245Malcolm Moore, China may build Middle East naval base,The Telegraph, UK, Dec30,2009.
    247文雪梅:“中沙能源合作期待重大突破”,《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月23日第004版。
    250Jin Liangxiang:“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Energy First”, the Middle East Quarterly, Spring2005,pp.3-10.
    251Condoleeza Rice, tetimony before the U.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April5,2006.
    252彭武胜:“挺进中东高端市场的法宝—中国石油阿布扎比石油管线项目的启迪”,北京:《中国石油企业》2010年第7期,第19页。
    253王恬:“胡锦涛会见沙特企业家”,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第3版。
    256埃及信息部、埃及国家新闻总署:《埃及二十一年成就1981-2002》(中文版),埃及驻华使馆新闻处2002年出版,第64页。
    257“人物:伊本·海勒敦”,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文化部咨询总署:《埃及》2004年春第35期,第15页。
    258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3页。
    1《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4.1-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2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概览》(198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概览》(199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0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7月。
    5埃及信息部、埃及国家新闻总署:《埃及二十一年成就1981-2002》,埃及驻华使馆新闻处2002年出版。(中文版)
    6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003年5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附件: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永久的两国解决性办法基于表现的路线图”,编号:S/2003/5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2008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6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09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7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10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8月。
    1文件名:近中东诸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会议上的态度,档案号:105-00088-08时间:1951年9月11日。
    2文件名:外交部关于沙特阿拉伯人伊布拉欣出境致广州外事处公函,档案号:118-00119-22时间:1951年12月11日。
    3文件名:关于叙利亚承认我国事的复照,档案号:107-00056-10时间:1956年7月4日。
    4文件名:阿曼人民武装起义情况,档案号:107-00136-01时间:1957年7月30日。
    5文件名:有关叙利亚情况,档案号:107-00136-07时间:1957年10月28日。
    6摩洛哥使馆关于邀请我贸易代表团访问的照会(中文、法文),档案号:107-00168-10时间:1958年6月25日。
    7文件名:中国同伊拉克建交照会,档案号:107-00097-06时间:1958年8月17日,1958年8月19日。
    8文件名:阿尔及利亚总理致毛泽东主席信(中文、法文),档案号:107-00100-01时间:1958年11月13日。
    9文件名: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访华声明(中文、法文),档案号:107-00165-04时间:1958年11月27日。
    10文件名:周恩来总理致阿尔及利亚总理信(阿拉伯文),档案号:107-00100-02时间:1958年12月20日。
    11文件名:阿联《人民报》记者申请访华事,档案号:116-00429-06时间:1959年8月19日。
    12文件名:中国方面不祝贺利比亚国王70岁生日事,档案号:117-00597-01时间:1960年3月1日,1960年3月3日。
    13文件名:阿联致开罗外交代表机构的照会,档案号:107-00204-02时间:1960年5月17日。
    14文件名:刘少奇主席致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的复信,档案号:107-00484-06时间:1961年7月10日。
    15文件名:伊拉克外交部有关派留学生的照会,档案号:107-00715-02时间:1962年9月27日。
    16文件名:阿尔及利亚驻华使团照会我外交部通知阿政府正式名称,档案号:107-00998-04时间:1962年10月6日。
    17文件名:叙利亚任命克里姆为驻华大使的照会,档案号:107-00982-01时间:1962年12月8日。
    18文件名:伊拉克驻华使馆照会外交部告伊驻华大使法迪尔辞职,档案号:107-00753-01时间:1963年2月11日。
    19文件名:也门外交部致中国驻也门使馆照会(修建纺织厂事),档案号:107-00825-03时间:1963年11月21日。
    20文件名:关于沙特阿拉伯地区中立地注记问题的电话公务记录,档案号:114-00171-01时间:1964年3月16日。
    21文件名:阿联外交部照会及阿议会关于谴责以色列侵略叙利亚的决议,档案号:107-00892-02时间:1964年12月2日,1964年12月8日。
    22文件名:陈毅外长宴请叙利亚外长哈桑·穆拉维德计划安排,档案号:204-01033-02时间:1965年3月15日。
    23文件名:巴勒斯坦妇女总联合会来函译文档案号:107-00915-08时间:1965年3月24日。
    1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2窦晖编著,王淇审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概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3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中东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1月版。
    4谢启美、王杏芳:《中国与联合国——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5卢苇:《中外关系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6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7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
    8夏仲成:《亚非雄风——团结合作的亚非会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1月。
    9纳忠:《阿拉伯通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出版。
    10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1王泰平等:《新中国外交50年》(上、中、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
    12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13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0月。
    14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5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16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7月。
    17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18李峰、刘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9陈敦德:《新中国外交谈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0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21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2张兵:《别样风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23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24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25叶自成、李红杰:《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26何明星:《新中国书刊海外发行传播60(1949-2009)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2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1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0月。
    2赵建伟:《亲历伊拉克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李同成:《在异国的星空下》,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杨洪林:《亲历与见证——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手记》,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年3月。
    5周溢潢:《惊心动魄的外交岁月——中国外交官手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6吴建民:《外交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7时延春:《丝路盛开友谊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3月。
    8王昌义、吴珉珉:《中东散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
    9刘宝莱:《出使中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1月。
    10郁兴志:《在沙特当大使的日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6月。
    11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2吴建民:《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3吴建民:《世界大变化——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陈万里著、朱威烈审校:《阿拉伯概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2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杨孝柏、赵培森、王德新:《圣裔的王冠——约旦王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4钱学文:《海湾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5朱威烈:《站在远东看中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6蔡德贵主编:《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
    7杨学伦、郑希臻:《突尼斯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
    8吴云贵:《历史与现实中的伊斯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国少华主编:《新编阿拉伯语》1-4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0陈万里、王有勇:《当代埃及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11朱威烈主编:《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2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东方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李景治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14王京烈:《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5钱学文:《当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6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1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阿拉伯新生代政治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8王有勇:《现代中阿经贸合作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19黄培昭、苏丽雅:《当代阿曼苏丹国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0黄金祺:《什么是外交-What is Diplomacy?》(中英文对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
    21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
    22金正昆:《外交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3俞正樑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4刘中民:《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5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26王有勇:《阿拉伯文献阅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7黄文主编,朱星辰编著:《埃及神话》,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8俞正樑:《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9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30丁俊主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31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32李荣建:《阿拉伯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3仝菲、韩志斌:《列国志-阿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4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5孙宏伟、杨小丽:《医学心理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美】马吉德·法赫里著,陈中耀译,《伊斯兰哲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
    3【美】John B.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冲突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5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著,《认知发展》(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What life was like–In the lands of the prophet Islamic world(AD570-1405), By the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Alexandria, Virginia,周尚意、杜正贞、马敏译:《先知的土地-伊斯兰世界(公元570-1405),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7【英】杰夫·贝里奇(G.R.Berridge)著,庞中英译:《外交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月版。
    8【埃及】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主编,王有勇译:《埃及人眼中的中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9【美】施瓦·巴拉吉著,郭骏、罗淑珍译:《萨达姆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2月出版。
    10【英】杰夫·贝里奇(G.R.Berridge),艾伦·詹姆斯(Alan James)著,高飞译:《外交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1罗伯特·柯林斯著,徐宏峰译:《苏丹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埃及】萨基特,王有勇译:“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萨基特的讲话”,上海,《阿拉伯世界》1997年第1期。
    2【埃及】侯赛因·伊斯梅尔,韩忡译:“传承与展望——关于埃中关系”,上海,《阿拉伯世界》1999年第2期。
    3【沙特】阿卜杜·凯里姆·本·巴兹:“沙特中国经贸关系”,北京:《中国经贸》2001年7月
    4【巴勒斯坦】阿拉法特:“人类理性光辉的闪耀——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签字仪式上的讲话”(摘要),引自朱威烈、杨阳:《大学活叶文库》第25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埃及】阿卜杜·法塔赫·安泽鼎,王有勇译:“再会,上海”,上海,《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5期。
    6【埃及】侯赛因·伊斯梅尔,李意、杨阳译:“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变幻世界中的中阿关系”,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
    7【约旦】拉吉卜·苏凯里,梁列译:“阿中合作论坛: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全方位合作的平台”,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奥
    8【苏丹】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周放译:“阿中友好关系中的民间外交”,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6期。
    9【卡塔尔】伊扎特·舍赫鲁尔:“苍蝇蚊子从西方的窗口扑向中国的媒体——对阿拉伯—中国关系的错误宣传”,引自张宏主编:《当代阿拉伯研究》第2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10【伊拉克】海德:“2010年大选:伊拉克前途命运的转折点”,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
    11【阿联酋】优素福·哈桑:“理解中国在日益变化的世界中的作用”,引自国际问题研究所:《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2【科威特】阿卜杜拉·巴沙拉:“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引自国际问题研究所:《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刘琴:“中国能源外交”,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2丁俊:“论二十世纪的中国阿拉伯语教育”,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王晶:“中国石油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5饶丹珍:“中国石油安全的维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6张加保:“和平崛起视野下的中国对中东政策研究”,青岛:青岛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7【阿曼】安沃尔:“海湾国家与中国的能源外交”,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8高东岳:“中国在海湾地区的能源外交”,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9张宁:“国际危机管理理论与达尔富尔危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4月
    10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以史学著作为例”,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1袁泉:“舒欧比亚主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2李意:“爱德华·萨义德的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3王玉玉:“达尔富尔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博士论文,2009年5月。
    1顾思:“述评苏伊士运河问题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9月22日,第5版。
    2“上海各界座谈苏伊士运河问题,一致表示全力支持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9月23日,第6版。
    3于兆力:“帝国主义是阿拉伯民族解放的死敌”,北京:《人民日报》1959年3月31日第五版。
    4观察家评论:“阿尔及利亚应该得到完全独立”,北京:《人民日报》,1961年6月20日,第6版。
    5本报评论员:“不许分割阿尔及利亚”,北京:《人民日报》,1961年7月5日,第6版。
    6“周总理分别致电纳赛尔、阿塔西和舒凯里中国人民永远是阿拉伯人民反帝斗争的战友代表毛主席林副主席向阿联叙利亚领导人致意”,北京:《人民日报》,1967年6月7日,第1版。
    7“中国政府和人民最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坚决支持阿拉伯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斗争”,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9日,第1版。
    8“埃军在西奈前线再歼一支敌坦克部队叙军坚决回击以色列侵略军的猖狂反扑巴勒斯坦突击队活跃在以色列占领区英勇打击侵略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13日,第5版。
    9“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通过决定对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减少石油供应”,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0日,第5版。
    10“解放谢赫山——记叙利亚军队反击以色列侵略的一场战斗”,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1日,第5版。
    11“埃叙部队英勇战斗使敌遭受重大损失巴勒斯坦突击队在沿海等地区打击以色列侵略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3日,第5版。
    12“以色列气焰嚣张进一步扩大对埃叙的侵略证明美苏“停火”提案是掩护以色列扩大侵略的一纸空文”,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0月27日。
    13“断然采取联合行动显示团结战斗的力量阿拉伯国家用石油“武器”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北京:《人民日报》,1973年11月19日,第6版。
    14林皎明:“从开罗看埃及”,北京:《人民日报》,1980年1月15日第7版。
    15乔青晓:“北也门斋月见闻”,北京:《人民日报》,1981年8月15日,第7版。
    16“我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侵略黎巴嫩,以色列必须立即将其侵略部队无条件地从黎巴嫩领土上撤出”,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6月9日,第1版。
    17“我代表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上发言,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对黎巴嫩的侵略”,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第6版。
    18“我代表在安理会上发言,支持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军的呼吁”,北京:《人民日报》,1982年9月20日,第6版。
    19“邓小平胡耀邦分别会见穆巴拉克宾主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祝愿中埃关系日益增进”,北京:《人民日报》1983年4月4日第一版。
    20朱梦魁:“中科友好合作前景广阔——访科威特投资总局局长拉希德博士”,北京:《人民日报》1987年4月24日,第6版。
    21廖先旺:“中国之声,友谊之桥——外国听众心目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日报》,1987年9月11日,第6版。
    22顾耀明:“埃及作家马夫兹获诺贝尔文学奖”,北京:《人民日报》,1988年10月14日,第7版。
    23朱梦魁:“也门实现了统一”,北京:《人民日报》1990年5月24日第四版。
    24徐平:“我的名字叫穆巴拉克”,北京:《人民日报》1991年11月16日第七版。
    25陈文如:“阿曼石油矿产大臣表示愿与中国在石油领域合作”,北京:《人民日报》1993年4月23日,第7版
    26“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真诚希望也门南北方保持克制”,北京:《人民日报》,1994年5月8日,第4版。
    27许世铨、何洪泽:“联大否决台湾“代表权”提案,台湾当局企图‘重返联合国’图谋连续三年遭失败”,北京:《人民日报》,1995年9月22日第一版。
    28江淳:“萨达特总统饮弹阅兵台”,引自外交部《新中国外交风云》编委会:《新中国外交风云》第四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9“中国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简介”,银川:《回族研究》,2000年第1期。
    30杨中强:“中国石油安全及其中东石油战略”,北京:《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31杨言洪:“当代中沙关系回顾与展望”,上海:《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2期。
    32陈建民:“扩大共识,促进合作——对江主席出访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思考和见解”,北京:《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
    33胡奎:“中东特使外交之旅的背后”,北京:《新闻周刊》2002年11月25日。
    34马晓霖:“隔离墙难保以色列安全”,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7期。
    35王铁铮:“中阿关系的回顾与发展”,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8月。
    36佘莉:“中沙经贸合作前景看好”,上海:《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6期。
    37“人物:伊本·海勒敦”,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文化部咨询总署:《埃及》2004年春第35期。
    38明大军:“巴勒斯坦人的无奈”,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7月29日第75期。
    39吴富贵:“阿拉伯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留学生”,北京:《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3期。
    40佘莉:“沙特能源领域的大手笔”,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
    41朱威烈:“<阿拉伯文化基础教程>序”,上海:《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
    42朱立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阿汉词汇中的体现”,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
    4期。
    43李伟建:“中东能源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北京:《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9月。
    44马晓霖:“中国媒体中的沙特阿拉伯形象”,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1期。
    45刘琴:“中国对中东的石油外交”,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
    46姚匡乙:“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与中阿关系的发展”,北京:《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47“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及行动计划”,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48安慧侯:“新世纪中阿合作的战略基础”,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49华黎明:“中阿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50吴冰冰:“中阿安全合作”,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
    51李伟建:“试论新国际环境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
    52余建华:“略析中阿油气合作”,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
    53王有勇:“中国与海湾六国的能源合作”,上海:《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
    54钱学文:“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中阿合作”,武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5李学江:“阿盟和一些国家政府,谴责陈水扁的‘台独’行径,美国要求台湾当局纠正‘国统会’的‘终止’就是‘废除’的说法”,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3月4日第三版。
    56梅新育:“中沙能源经济合作迈开新步”,上海:《上海国资》2006年第2期。
    57杨福昌:“中阿关系的回顾和展望”,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2期。
    58王恬:“胡锦涛会见沙特企业家”,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第3版。
    59姚匡乙:“新时期中阿关系的发展和中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
    60拱振喜:“中沙合作能源架桥”,北京:《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5月1日。
    61王猛:“中沙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
    62姚继德:“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6期
    63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1期。
    64杨福昌:“论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2期。
    65郭春菊、余忠稳:“阿盟决议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北京:《人民日报》,2007年9月
    14日第三版。
    66朱威烈:“伊斯兰文明与世界”,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国际责任:互利共赢·软力量·对外战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67时延春:“中东建交潮与周恩来”,北京:《世界博览》2008年第1期。
    68钱学文:“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
    69朱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原则”,北京:《中国与世界》,2008年第1期。
    70朱志群:“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上海:《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
    71安惠侯:“埃及与新中国建交始末”,上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6期。
    72丁淑红:“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聚焦中国》节目看中阿关系的现状及媒体的作用”,引自张宏主编:《当代阿拉伯研究》第2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73“世界看中国”,广州:《南风窗》,2009年第14期。
    74薄智跃:“中国的四种国际形象”,广州:《南风窗》2010年第17期。
    75朱威烈:“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需消除认知误区”,北京:《环球时报》,2010年5月14日,第十五版。
    76毛莉、高素娜:“沙特阿拉伯文化周在京开幕”,北京:《中国文化报》,2010年7月22日。
    77“阿拉伯电影进入中国”,宁夏:《新消息报》,2010年8月26日。
    78虎权:“阿拉伯国家向中国敞开投资大门”,宁夏:《新消息报》,2010年9月27日。
    79吴登峰、李德:“‘感谢你们——我的中国兄弟!’——‘和平方舟’号吉布提执行医疗服务任务纪实”,北京:《参考消息》2010年10月7日第九版。
    80文沙沙、刘畅、黄培昭、丁襄:“中国造麦加轻轨开通引热议”,北京:《环球时报》2010年11月16日第三版。
    81“阿拉伯媒体关注中国两会”,香港“《大公报》,2011年2月26日。
    82和静钧:“当‘老朋友’成为外交负担”,广州:《南风窗》2011.9.7-9.20,第19期。
    83英报文章: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进退两难?,北京:《参考消息》,2011年10月18日,第14版。
    84储昭根:“利比亚演绎政权更迭新模式”,,广州:《南风窗》2011.9.7-9.20,第19期。
    85香港《南华早报》10月27日报道:“务实的中国开始在新利比亚行动”,转引自“港报报道:中国外交务实应对利比亚变局”,北京:《参考消息》,2011年10月28日,第16版。
    86钱学文:“中国研究阿拉伯人心态的开山之作——简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Ole.R.Holsti.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 A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ConflictRevolution. Vol6No31962.
    2.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A new China Policy---some Quaker Proposals”, New Haven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3Grant F. Rhode, Reid E.Whitlock, Trea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8: AnAnnotated Compilation, Westview Press,1980.
    4Hashim S.H.Behbehani,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 Boston, Melbourne andHenley,1981.
    5. Bahgat Korany, Ali E.Hillal Dessouki,“The Foreign Policies of Arab States”, U.S, West Views,1984.
    6China’s Foreign Relations-A chronology of Events(1949-1988),compiled by:Home News Libraryof the Xinhua Agency, Foreign Language Press Beijing,1989.
    7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edited by Samuel. S.Kim,Western Press,1989.
    8Lillian Craig Harris, China Considers the Middle East, I.B.Tauris,1993.
    9Han Xiaodong,“China Middle East Links”, China Business Review,1994.
    10Guang Pan, China’s success in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Quarterly, December1997.
    11Chen Huai, Enhancing oil And Gas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Through Multi-channels, China Oiland Gas,1999(3).
    12Sergei Troush, Visiting Fellow,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 China's Changing OilStrategy and its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s,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 The BrookingsInstitution, Fall1999.
    13Robin Bromby,“China Arab joins the gold rush”, The Australian, April30th,2001.
    14Chair:Peter Katzenstein,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AGE Publications,2002.
    15Mohamed Bin Huwaid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Arabia and the Gulf,1949-1999, Routledge Curzon,2002.
    16Dr Andrew W.Marshall, Director, Net Assessment, 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Defense, Washington DC, The Sino-Saudi Energy Rapprochement: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Security, The Gracia Group, Jan8th,2002.
    17Mohan Malik, Dragon on Terrorism: 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Post-September11, October2002.
    18Gal Luft, Anne Korin, The Sino-Saudi Connection, Commentary Magazine, March2004.
    19Jin Liangxiang,“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Energy First”, Middle East Quarterly, Spring2005.
    20Dan Blumenthal, Providing arms-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Quarterly, Spring2005.
    21News Agency, Qatar,“China, Jordan, Middle East”, Arab2000, June19th,2005.
    22Tim Johnson,“For some Chinese Muslims, knowledge of Arabic translates into Opportunity”, KnightRider Tribune Washington Bureau (DC), Sep5th,2005.
    23David Zweig and Bi Jianhai,“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84, No5,September/October2005.
    24Flynt Leverett, Jeffrey Bader, Managing China-U.S Energy Competition in the Middle East, the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2005-2006.
    25Avoiding political talk, Saudis and Chinese build trade,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23,2006.
    26Condoleeza Rice, tetimony before the U.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April5,2006.
    27Chas. W. Freeman, The Arabs takes a chinese wife, Sino-Arab relations in the decade to come,Remarks to the World Affairs Council of Northern California at Asilomar, May7,2006.
    28News Agency, Qatar,“China, Arab nations vow to cooperate on oil, terrorism”, Arab2000, June1st,2006.
    29Emirates News Agency,“China-Parties-States”, Arab2000, June3rd,2006.
    30Emirates News Agency,“E-commerce to accelerat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Middle East”, NewsAgency, Qatar, Sep25th,2006.
    319Harsh.V.Pant, Saudi Arabia woos China and India, Middle East Quarterly, Fall2006, pp45-52.
    32Richard Beeston,“China pledges to help to stabilized the Middle East”, Times2006.
    33Cindy Hurst, China’s Global Quest for Energy, Energy Security, Jan.2007.
    34“China Premier meets UAE Prime minister”, Arab2000, Sep7th,2007.
    35Jordanian News Agency,“King to pay working visit to China”, Arab2000, Oct23rd,2007.
    36News Agency, Qatar,“King Abdullah Ⅱ arrives in Peking”, Arab2000, Oct29th,2007.
    37Jordanian News Agency,“King, Chinese President hold summit meeting”, Arab2000, Oct30th,2007.
    38Glenda Korporaal,“New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Middle East gives west a wide detour”, TheAustralian, Nov28th,2007.
    39News Agency, Qatar,“Syria-China”, Arab2000, Dec26th,2007.
    40Gal Luft, Oil and the New Economic Order, Institute for the Analysis of Global Security(IAGS),Feb.2008.
    41Anne Korin(Co-Director Institute for the Analysis of Global Security(IAGS)), Rising Oil Prices,Decline National Security, Presented before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May22,2008.
    42Jordanian News Agency,“Obeidat discusses the means to bolster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a”, Arab2000, Oct19th,2008.
    43Bahrain News Agency,“Bahrain Exhibition opens in Beijing”, Arab2000, Oct21st,2008.
    44News Agency, Qatar,“Qatar-China-Meeting”, Arab2000, Oct27th,2008.
    45News Agency, Qatar,“China, Egypt vows to enhanc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rab2000, June16th,2009.
    46David L.O. Hayward, China's Oil Supply Dependence, CAPT David L. O. Hayward (Rtd) is aDefence Research Analyst with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 of Australia Inc., Canberra,June18,2009.
    47News Agency, Qatar,“Chinese Arab senior officials hold6thmeeting for China Arab cooperationForum”, Arab2000, Jun23rd,2009.
    48Malcolm Moore, China may build Middle East naval base,The Telegraph, UK, Dec30,2009.
    49CHENG GUANGJIN AND ZHONG NAN, Everyone a winner in Sino-Arab Disscussions,China Daily,2010-05-12.
    50Xinhua, China-Arab ties a win-win: premier Wen, China Daily,2010-05-13.
    51Erica Strecker Downs,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Rand.
    52Niels C Sorrells, Is China just keeping an eye on its money?Oman Observer,07August,2011.
    53Brian Hesse, Somalia: State Collapse, Terrorism and Piracy, Routledge,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