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汉以来,皇帝宗庙不仅是皇帝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场所,而且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学说在社会生活、思想意识领域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典籍关于三代,尤其是周代天子七庙、四时祭、禘、袷祭礼仪制度的记载,逐渐成为汉唐时期诸政权制定皇帝宗庙制度的权威依据。纵使如此,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学术诸因素错综复杂影响,汉唐时期皇帝宗庙制度也时常处于动态,而非静态的变化过程中。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汉以前帝王宗庙制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皇帝宗庙制度进行粗略探讨。
     第一章首先依据目前有关考古发现,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商、周王室宗庙制度略加考证。传世文献,尤其是儒家典籍对商周王室宗庙制度的有关记载,与考古发现既有大致相同之处,也有抵牾不符之处。秦统一后,对以往传统和其它地域文化有所借鉴、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秦文化面貌有所改观:秦文化中虽然不乏祖先崇拜观念,但祖先地位比较低下,祖先观念比较淡漠。或许受其他地域文化影响,秦人对待祖先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秦二世即位后,采纳臣僚,或许主要是来自保存大量周礼的齐鲁地区,当时以博士身份在秦宫廷中出谋划策的儒生的建议,实行皇帝七庙制度,或许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对西汉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粗略探讨。西汉初,由叔孙通采撷古礼、秦制确立的皇帝宗庙立庙、祭祀制度中,既不难寻觅到不同地域文化因素的踪迹,也不乏出身于庶民阶层的统治者携带而来的大量民间俗文化因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在儒学士大夫阶层协助下,尊崇儒学的汉元帝断然变更祖宗旧制,推行以罢弃以往陆续为因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的高、文、武三帝设置郡、国庙,定皇帝宗庙迭毁礼为主要内容的宗庙儒家礼制化改革。由于儒学、政治之间的结合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受当时一系列现实因素影响,元帝以及随后成帝、哀帝时期,皇帝宗庙制度变更不定,与儒家典籍记载的所谓周礼也存在相当明显的歧异。
     第三章对东汉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粗略探讨。东汉建国初,光武帝遵循古礼和西汉元、成时期制度,在京师洛阳立高庙,祭祀西汉高祖、太宗文帝、世宗武帝。后又于洛阳为亲生高祖父刘买以下四世直系祖先立庙。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光武帝以西汉元、成、哀、平四帝庙,代替本生高祖父以下四庙。明、章以后,实行皇帝宗庙同堂异室之制,宗庙迁毁礼制形同虚设,皇帝宗庙制度开始背离古礼、西汉制度。东汉既依据儒家典籍有关记载,确定宗庙四时祭和禘、袷祭礼制。也通过“间祀”方式,保留了西汉时期实行的若干宗庙祭祖仪式。在宗庙禘、袷
From the Qin and Han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emperor's ancestral temples (ATs) were not only places for worshipping their ancestors, but also symbols of state power. As Confucianism achieved an increasingly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the competing social ideologies after Emperor Wu of West Han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alone", Confucianist writings on the king's AT rituals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seven ATs" mode, the seasonal "sijiji" rites, the once-every-three-year "diji" and the once-every-five-year "xiaji" rites of the Zhou Dynasty) consequently became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emperor's AT system from the Han to Tang Dynasty. Due to the impacts of various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academic factors in different periods, however, the emperor's AT rites experienced a dynamic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comprising five major chapters, attempts to conduct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mperor's AT system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Three Kingdoms, the Jin Dynasties,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first chapter chiefly deals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pre-Qin and Qin periods. Based on certain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findings of relevant studies, this chapter first investigates the king's ancestor worshipping practice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Classics concerning this, especially Confucianist writings, often do not coincide with existing finding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 Dynasty and its assimilation of previous and other cultures, the Qin culture underwent a process of dramatic evolution. Despite its various notions of ancestor worshipping, ancestors did not occupy a significant status in its people's mind initially. Due probably to the influence of other regional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Qi and Lu cultures which had maintained most of the Zhou rituals, the Qin culture radically shifted its attitudes toward ancestors, as was reflected in the second emperor's adoption of certain Confucianists' suggestions for the "seven ATs" mode.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emperor's AT rites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period, the emperor's AT system shaped by Shusun Tong through a synthesis of pre-Qin and Qin rites contained not only traces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but also abundant elements from mass cultures brought about by rulers of ordinary origin. After Emperor Wu, Confucianism obtained an increasingly leading position among the various social ideologies. With the help of Confucianist officials, Emperor Yuan resolutely reformed the existing AT system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t customs.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nfucianism to politics was then in its early stage, the emperor's AT system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Yuan, Chen, and Ai was in a process of constant alternation, often differing immensely from the Zhou rites as recorded in Confucianist classics.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emperor's AT system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In the early part of this period, Emperor Guangwu followed ancient convention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West Han Emperors Yuan and Cheng in setting up ATs for Emperors Gao, Wen and Wu. Later, he established ATs for his recent four forefathers. Subsequently, however, he replaced these four ATs with those of Emperors Yuan, Cheng, Ai and Ping. After the reigns of Emperors Ming and Zhang, the mode of "different rooms in one temple" was adopted, which radically deviated from ancient and West Han practices. The East Han Dynasty both adopted the "sijiji" rites, and the "diji" and "xiaji" rites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t writings, and retained many West Han AT rites in the form of additional "jiansi" rites. In the late years of East Han, a reform of the emperor's AT rites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d of Confucianist officials. Although writings on the emperor's AT system of that period differ greatly due to various
    literature transmission factors, it can be roughly concluded through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
引文
安金槐:《中国考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东汉]班固著,[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日]本田成之著,孙俍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东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陈潞注:《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崔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直校证:《史记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版。《三辅黄图校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陈高傭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秦汉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程元敏:《三国蜀经学》,台北,学生书局,1997年。
    陈其泰、郭伟川、周少川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蔡靖泉:《楚文化流变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西汉]董仲舒著,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西晋]杜预:《春秋释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杜建民、李泉:《中国古代君主制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戴蕃豫:《稿本后汉书疏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东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明]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国唐代学会编:《唐代研究论集》(第一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唐代研究论集》(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清]洪亮吉著,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
    [清]黄奭辑:《黄氏逸书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美] Howard J.Wechsler,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何德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占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华友根:《西汉礼学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黄留珠:《周秦汉唐文明》,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利:《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美] Joseph P. Mcdermott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邝士元:《魏晋南北朝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战国]吕不韦撰,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汉]陆贾著,王利器撰:《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西汉]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南朝 宋]刘义庆著,[南朝 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魏]郦道元著,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刘绩:《三礼图》,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清]陆陇其:《读礼志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汪绂:《参读礼志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虞云国整理:《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崇远:《<春秋>三<传>传礼异同考要》,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新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卢弼:《三国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简帛伙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剑鸣、余华青、周天游、黄留珠:《秦汉社会文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刘其釘:《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敬天与亲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善泽:《三礼注汉制疏证》,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李零:《李零白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洛阳市文物局、洛刚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刘盼遂著,聂石樵辑校:《刘盼遂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李玉洁:《楚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毛奇龄:《经问》,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马骕:《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
    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康乐、简惠美译《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宋]倪思编、刘辰翁评《班马异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等译:《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英]尼尼安·斯马特著,高师宁等译:《世界宗教》(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鲁礼禘祫义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
    [清]乾隆敕撰:《礼记义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清]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钱宗范 《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邱衍文:《中国上古礼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钱穆著、《钱宾四先生全集》编委会编:《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秦汉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任爽:《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清]孙冶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孙星衍辑:《汉宫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汤球、黄奭辑,乔治忠校注:《众家编年体晋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版。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汤志钧等:《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三国 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应麟:《汉制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消]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清]汪文台辑,周天游校:《七家后汉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北周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吴恂:《汉书注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吴树平:《秦汉文献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汪兆镛:《稿本晋会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王贵民:《中国礼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中华文化通志·商西周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葆珐:《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蘧常:《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南朝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年。
    [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东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代家庭形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景略:《中华文化通志·丧葬陵墓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许辉、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
    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隋唐五代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汉]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杨晨:《三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殷宪主编:《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清]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清]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周何:《春秋吉礼考辨》,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0年。
    章景明:《殷周庙制论稿》,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年。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邹衡:《夏商周文化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张舜徽:《郑学丛著》,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日]诸桥辙次著、镰田正、米山寅太郎修订《大汉和辞典》(修订版),东京,大修馆书店, 1984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日]诸桥辙次、安井小太郎、小柳司气太、中山久四郎讲述、林庆彰、连清吉译:《经学史》,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
    章权才:《两汉经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中国唐代学会编辑委员会:《第二属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郑学檬、冷敏述主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予同著,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
    朱大谓:《六朝史论》,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古代中国考古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商文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郭店楚简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中国哲学》编委会编:《郭店简与儒学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经学今诠初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经学今诠续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经学今诠三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赵伯雄:《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