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迁与效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经济结构是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构成农业经济结构的要素是不同的,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方式也很不相同,它们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性质、水平和效益。研究农业经济结构的变迁与效率,对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绩效。清末、民国的农业改进和1950年前后的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不完全的私人土地所有制、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徘徊不前的农业技术等自然经济特征,由于人多地少,农业技术缺乏创新,小农户经济有效率但贫穷,农业经济结构无法实现自身的优化。新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以生产队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业结构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等农业经济结构的计划经济特征,集体所有的产权、平均主义的分配、不适应农业特点的集体劳动都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农民生活长期没有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分户承包的农地所有制、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以及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等农业经济结构的市场化特征,虽然家庭经营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点,但过于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力面对国际化市场的挑战,依旧存在的集体土地所有制造成了所有权主体不清、地权不稳,刺激了农地生产者的短期行为,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投入和效益,农业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我国未来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农业特点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不断的农业经济制度创新中,逐步构建起产权明晰的农地所有制结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组织结构、多层次的农业合作组织结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率,应对国际化市场的挑战,谋取农业的产业化效益。
Agricult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EC in brief) is an inseparable whole of lots of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are mutually related and act on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factors composing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and they also differ in types and amoun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basic factors and the constitutional way are different as well, which determines the nature, level and benefi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udying on the change and efficiency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yst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20~(th) century, the change of AEC has undergone three phases, each hav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having gained different systematic achievement. The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in both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nd reform around the foundation of PRC did not alter its natural economy features, such as partly private land ownership, the productive organization of individual family, a small but all-round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hover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ue to greater population but less land, and lack of 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economy of countryside families was of high-efficiency but poor, and thus blocked the self-optimizing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new China brought the planned-economy of AEC new features: tertiary collective land-ownership based on production team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 dominated by production teams, the single planting structure taking grain as key link and the distribution mode of equalitarianism. The super-economic compelling measures (carried out by forces) of collective ownership, equalitarianism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ve labor which were unfit for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ed the vig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production. Thus this led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in the course of the countryside economic reform, the marketing features in AEC appeared which include the gradually-established land ownership of individual family,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3] 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3] 郑有贵,李成贵等.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5] 徐旭初.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6] 史清华.农户经济活动及其行为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7] 谢百三.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 龚正.怎样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9]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0] 罗必良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22] 国务院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3] 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4] 张曙光.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5] 朱乐尧,周淑景.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5
    [26] 孙尚清主编.论经济结构对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7] 贺雪峰.三农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8]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9]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0] 郑家享主编.中国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1]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2] 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太原:山西出版社,1996
    [33] 秦兴洪等.中国农民的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4] 王凤林编著.农工贸联合经营之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5] 张曙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6] 何斡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香港:中国文化社,民国28年
    [37] 杜修吕编著.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8]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9] 沈宏达主编.经济结构的三维模式: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的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0] 陈健.农业:现实与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 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2] 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3] 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4] 王思明,姚兆余.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5]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46]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7] 严瑞珍,周志详,严厚铮.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8] 吴广森,吴永祥,冯海发等.结构变革与农村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9] 刘朝明.中外农村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0] 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51] 但夕凡.论农业结构调整.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52] 厉为民.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3]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4] 朱学新.结构调整中的农村经纪人建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55]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6] 刘中一,邓鸿勋主编.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7] 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58] 赵羽翔.经济学说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9]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0] 彭干梓,吴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61] 黄祖辉,胡豹,黄莉莉.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行为及决策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2] 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3] 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4]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5] 史晋川,金祥荣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编著.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7] 冯治.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张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8] 农业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69] 李国政主编.农村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0] 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1]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2]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3] 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4]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5]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6] 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77] 郑凤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78] 潘强恩,陆文强编著.共有制与农村改革.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79] 李克.适度差距与系统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0]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3] 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4]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85]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6] 杨一介.中国农地权基本问题:中国集体农地权利体系的形成与扩展.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87] 许毅编著.三农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8] 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89]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0] 刘豪兴,冯月根等.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1]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2] 新望.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苏南永联村记事:1970-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3] 曹正汉.伶仃洋畔的村庄公社:崖口村的公社制度及其变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4]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5] 邓英淘,崔之元,苗壮.南街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96] 沙莲香主编.一个贫困村的变迁:龙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97] 李浩然.龙港发展模式: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新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8]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9]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00] 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1] 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2]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3] 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4] 解树民编著.旧世界的农业和新世界的农业.上海:中华书局,1951
    [105]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6] 王耕今.从减租减息到联产承包.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107] 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08] 王瑞璞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109] [美]伦道夫·巴克.中国农业经济问题.裴长洪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10] [美]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1]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2] [美]莫里斯·梅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13]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4]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5] [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16] [港]伊凡.文革下的中共经济.香港:友联研究所,1968
    [117]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8] [美]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9] [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0]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施康强,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121] [美]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2]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3]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4]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5]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6]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27] [港]张家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建国以来(1949-1989).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1997
    [128] [港]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9] 赵人伟,[美]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0]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1]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32] [港]鲁凡之.论中国:神州巨变.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133] [台]萧其美.现阶段之大陆农经变革.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77年
    [134] [台]毛育刚.大陆农业演变之探讨.台北:喜马拉雅基金会,民国89年
    [135] 周其仁主编.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1978-1989).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36]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7]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38] 李宗植,张润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兰州:兰州大学出版业,1999
    [139]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0]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主编.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经济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1] 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42] 秦兴洪主编.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3] 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44] 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1949-1985).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45]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4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北京党校出版社,1991
    [147]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8]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49] 贺耀敏,张小劲等.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
    [150] 绛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51] 陈明显,张恒等.新中国40年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52] 吴存浩.中国农业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153] 张皓若主编.辉煌的历程:中国改革二十年.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154]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155]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二、三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56] 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57] 陈果吉,崔健生主编.辉煌与误区:建国以来大事与纪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58] 吴敬琏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59]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合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160]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1] 姚开建,陈勇勤.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62] 赵德馨.中国经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3]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4]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165] 贾生华,田传浩,史清华.中国东部地区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模式和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66] 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67] 王国华主编.山东经济四十年透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68]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9]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编.山东四十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70] 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171] 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2] 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173] 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上、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74] 吕伟俊,董宝训,李平生等.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济南:齐鲁书社,2002
    [175] 临淄区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76] 皇城镇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177] 王裕晏,林书香主编.山东省经济开发现在与未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78] 中国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79]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3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80] 姚开建,陈勇勤.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81]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82] 新华通讯社国内资料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183] 张冬平.中国农业结构变革与效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184] 郑洪涛.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
    [185] 向国成.小农经济改进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186] 徐志刚.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
    [187] 阎占定.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分析.[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188] 段晋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89] 景红民.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1
    [190] 明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兼资阳市实证分析.[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191] 孔庆峰.中唐以米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3
    [192] 马晓河.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一般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
    [193] 金万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
    [194] 张德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195]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196] 罗贞礼.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区郴州市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197] 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
    [198] 孔祥智等.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与策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199] 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改革,2001(6)
    [200] 陶长琪.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5)
    [201] 龙长兴.我国农民组织的现状与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3(7)
    [202] 朱有志.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7(9)
    [203] 聂振邦.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宏观经济研究,1999(7)
    [204] 方齐云,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求是学刊,1999(4)
    [205] 董旭升.关于形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思考.经济问题,1998(12)
    [206] 谢小荣.试论农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和措施.温州农村探索,1999(4)
    [207] 林子力,有林.论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驳“四人帮”政治决定经济、政治不为经济服务等谬论.经济研究,1978(1)
    [208] 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2)
    [209] 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1981(4)
    [210] 曹辛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3)
    [211] 赵继海.日本农产品产销动向与农业结构演变的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2(2)
    [212] 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村经济,2001(5)
    [213] 任红燕,申潞玲,李晋陵.浅析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农经研究通讯,2002(5)
    [214] 李林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逆向思考:风险因素及其防范与化解.经济与管理论丛1993(3)
    [215] 倪峰.论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1)
    [216] 铺甫宁等.生产资料市场化改革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17] 龙方.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依据和目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18] 杨明洪.产品生命周期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川大学学报,2001(6)
    [219] 杜鹰.加入WTO与中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1)
    [220]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调研世界.2001(11)
    [221] 武深树等.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22] 张明林,黄国勤.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思考及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23] 黄献光.小农经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24] 谢瑾岚.中国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社科情报,2001(4)
    [225] 黎元生.台湾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省的启示.台湾农业探索,2001,(2)
    [226] 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05(1)
    [227] 项桂娥,陈阿兴.资产专用性与农业结构调整风险规避.农业经济问题,2005(3)
    [228] 孙迪亮.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六大外部约束.农业经济,2005(3)
    [229] 赵红.农业结构调整与山东农民增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4)
    [230] 华彦玲,余文学.从农民视角剖析“三农”问题.农业经济,2006(1)
    [231] 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江海学刊,2002(6)
    [232] 薛暮桥.艰苦创业40年。经济管理,1989(9)
    [233] 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2)
    [234] 高化民。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4)
    [235] 武力.试论建国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演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36] 张光宏.农地产权制度效率:历史分析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5(6)
    [237] 章有义.近代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1).
    [238] 夏振坤.解放前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科学家,1991(6)
    [239] 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6)
    [240] 马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0(1)
    [241] 周叔莲,陈吉元.关于经济结构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0(1)
    [242] 李荣生.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资源科学,1999(2)
    [243] 聂苏,于静波.农业结构升级刍议.江淮论坛,1999(5)
    [244] 胡柏.李红,金川译.日本农业结构的变革与前景展望.社会科学动态,1998(11)
    [245] 许经勇.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浙江社会科学,1999(3)
    [246] 李成贵.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中国农村经济,1999(5)
    [247] 叶依广等.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4)
    [248] 钟甫宁,朱晶.结构调整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中国农村经济,2000(7)
    [249] 苏荣.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基础.社会科学战线,2000(3)
    [250] 黄志冲.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经济学分析.调研世界,2000(4)
    [251] 王锦远,宫建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误区.农村经济研究,2000(2)
    [252] 郭剑雄,曹昭义.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中的农业发展观.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0(1)
    [253] 李达球.农业科技必须面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广西师院学报,2000(3)
    [254] 蒋振声,李义超.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业结构创新.农业经济,2000(3)
    [255] 崔晓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商重于农”.农业经济问题,2001(5)
    [256] 王萍萍.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与管理,2001(1)
    [257] 郭剑雄,王学真.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2(3)
    [258] 张军.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调研世界,2002(3)
    [259] 薛敬孝等.论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工农业结构矛盾及其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02(4)
    [260] 黎元生.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结构的升级及其动因.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