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分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经历了双重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分配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作为新的社会分层分化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居民消费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同群体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体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随之相应变化,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潜藏着一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消费分层体系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分层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不同阶层的消费状况,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居民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居民消费分层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也有利于分析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也必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改革的成就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认为,消费分层是我国的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分层,它有着社会分层普遍具有的正面功能和负面作用。但不同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分层结构,其正面功能和负面作用有着不同的表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分层结构能促进正面功能的发挥,有效减少其负面影响。社会分层机制和社会分层结构受到客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同时又可以发挥制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合适的分层机制形成相对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发展。
     故研究居民消费分层主要是通过研究我国的居民消费分层结构和消费分层的机制合理性及其改进。通过研究表明:从我国的相对消费水平来看,现阶段的居民消费分层结构处于橄榄型和金字塔型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农村居民中下层占的比例远高于中上层,而城镇居民中间阶层更多;而以国际标准划分的我国消费分层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尚处于不断扩大的阶段,在刘易斯拐点没有到达之前,消费分层结构没有合理化的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分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各层次比例结构不合理,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缺乏有效保障,中低阶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住房、医疗、教育消费的难题,消费断层大量存在等。
     消费分层结构不合理的主要直接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差距过大,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性因素突出。而消费分层不合理的深层原因是消费分层机制的不健全:首先,市场机制促进分配平均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以机会平等产生激励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权力机制不必要的干预,形成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行业垄断突出。这样,我国初次分配就存在不合理;其次,在再次分配中,长期存在逆向调节和调节缺失,市场机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再加上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国家利益部门化、权力市场化和权力个人化现象,权力机制的负面作用凸现。
     比较国外的社会分层发现,消费分层结构受特定的历史阶段制约,通过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经济最为落后、还是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收入——消费差距较小;而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类似的国家,相对收入—消费差距较大,这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也证明了消费分层结构受到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同时,国外对比发现,不管是经济落后、经济发达还是与我国发展类似的国家,每种类型都有收入差距较大和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或地区。这也证明经过一定的制度革新,推进社会分层结构的优化是可行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消费分层体系能有效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保证各社会成员的正当权利,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公平正义。具体要求是: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生活需要,所有人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全体成员有享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所带来成果的机会;能够与当时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使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中、低阶层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较高阶层;社会存在有效协调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机制。
     要完善消费分层机制,建立合理的消费分层体系,关键是不断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市场机制和权力机制不断完善。首先,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破除和管制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商品供应分层机制,促进初次分配的公平。其次,完善二次调节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健全税收调节机制,进一步促进调节机制正面功能的发挥。第三,发挥权力机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特别作用,不断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权力的不当使用。第四,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教育消费者,对富有阶层的消费行为要有正确的引导。要引导公民对中下阶层特别是贫困阶层的社会认同和尊重,而不仅是同情。对公共性消费和支出要践行节俭原则,防止公开的奢侈浪费对社会公众的消极示范作用。
     中国现阶段居民消费分层是我国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机制变迁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的分层机制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但就总体和长远来看,只要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能够得以完善,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消费分层体系及社会分层体系必将形成。
     包括导言在内,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等。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我们认为消费分层首先是一种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理论是消费分层的理论基础,因而需要首先对社会分层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与整理;同时,消费分层也有其特殊性,消费分层也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消费分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的重要的观点是从机制设计理论来分析我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机制,认为我国消费分层机制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主要是要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完善市场机制和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第三章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层次的变化过程和现阶段的基本情况、不同群体的主要消费特征以及消费层次结构的变化。综合使用消费支出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倾向三个变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状况及其变化。分析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及农村居民之间不同收入分组之间的差距及变化过程。根据消费支出水平及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的差异,把我国居民划分为贫困阶层、拮据阶层、小康阶层、宽裕阶层和富有阶层。从相对消费水平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结构已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一些橄榄型的特点,但在农村居民中,贫困阶层和拮据阶层所占比例还比较大:以国际标准划分的消费分层,我国80%以上的居民达不到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属于典型的金字塔型的消费分层结构。第三章还对我国五大阶层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及消费特征进行简要的归纳分析。第四章探析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分层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原因。其主要弊端有:中低阶层的比例过高;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中低消费阶层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消费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消费品和服务的分层供给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的消费断层,影响了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和消费结构的优化。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及成因中的不合理因素是产生消费分层问题的主要直接原因。分层机制不完善是消费分层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制度性原因,主要表现为初次分配机制和二次分配机制不完善以及权力机制的负面作用。第五章探析国外消费分层的基本情况、调控方式和分层机制。分组比较与我国收入相当国家组、低收入国家组和高收入国家组的社会分层情况。研究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主要特征是社会贫富悬殊,而在发达国家中也出现过因不能有效保障民生而社会矛盾尖锐的阶段。目前发达国家有一些相对成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建立比较合理的初次收入形成机制、以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鼓励慈善事业、建立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商品供应体系等。第六章就我国如何构建合理的消费层次体系进行探讨。在我国现阶段,构建合理的消费层次体系需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通过保证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发挥基础性作用,完善二次分配机制和合理发挥权力机制的积极作用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分层的形成。
     本文的主要创新主要体现在:首先,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消费分层的现状、问题和制度诉求。本文从形成居民消费差异的分层机制研究分层形成的机理及其变化,以构建一种公平、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分层机制作为化解我国居民消费分层问题、实现社会消费和谐的根本途径。其次,本文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原来主要在社会学研究范畴的消费分层,重点研究消费分层形成的经济因素和经济影响,把消费分层的研究纳入消费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拓展了消费经济的研究范围。第三,本文根据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差异,把居民分为贫困阶层、拮据阶层、小康阶层、宽裕阶层和富有阶层,并以耐用消费品的梯度推规律,探讨消费断层的形成机理,认为消费断层表面上产生于消费品的梯度推移的失败,而究其深层原因在于阶层之间差距过大及整个社会的分层结构不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乏大型的社会调查支持,加上笔者学识有限以及消费问题的复杂性,一些问题没能进入更进一步的分析,所用数据可能有所欠缺,模型的检验也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的研究过程及其结论不可避免会有不成熟的地方。尽管如此,我们对中国居民消费阶层的整体判断符合当前的现实,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来关注中国消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本研究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师长、同仁及同学予以指教!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society has been in the process of double transformation, namel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latter from agrarian.
     In such a process, the national productivity has been greatly boosted, the economy sustained steady and rapid growth,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eanwhile, the old soc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has been going through a considerable transformation in that the mobility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class has changed, that is to say, new social classes are born while the new stratification mechanism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Household consumption also witnessed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in that some differences show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their consumption levels, modes, structures and concepts. The differences, resulting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ing social progress, impact favorably on soci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between households in terms of their interests'relationship give rise to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which in turn, may foster possible social conflict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itself a constant process in which we reduce and resolve 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Consequently, insightful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s development s plus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causes to those problems that undermine social harmony will promote our understating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flicts and problems in a more positive and active way.
     Building a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system which is compatible to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one among many other factor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e research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will help to draw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moreover,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among households to coordinate their relationships, to have a better recognize the influence of it on national economy to better satisfy the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and, ultimately, to have an extensive and deeper idea of the what we have achieved since reform.
     To sum up, based on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mary problems existed in our nation,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its nature, its possible impact on social economy in the wake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system. We believe the change in China's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is the reasonable result of specific s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 change. Despite its un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some extent, this change will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soun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in the long run if we take an all-rounded view.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excluding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hapters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With a review and sorting-out of the basic theories concern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 it is hold that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kind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Meanwhile,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s put forwar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shoul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umption economics, the research of which is of great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highligh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Mechan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of such a mechanism i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herefore, to improve market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offers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over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n overview of current stratification, the natures of different consumption groups.
     The fo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leading problems existed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and their causes.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are the high percentage of middle and low rank groups, and some break-ups among different ranks impede the update of consumer products, lack of effective guarantee of basic cost of living allowances for poor households in rural areas, many challenges posed with regard to the housing, Medicare and education consumption of middle and below-middle groups. The household income gap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the gap account for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Institutionally, the far-from-perfect stratific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blems in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in terms of its regulatory methods and mechanism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a view to introduc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na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 have.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und stratific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esent stage, to build such a mechanism requires us to bal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to accommodate the interest of different groups, build an extensive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ensure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 of low-income groups to enjoy the fruit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tensify our efforts in the incom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housing and education and Medicare, improve job creation while reduce the number of poverty-stricken residents.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ing: first, approach the consumption problems and discuss the instit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hanges of stratification with an attempt to build a fair, sound and dynamic formation mechanism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ed and to achieve social consumption harmony. Secon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was confined to sociological study, but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an economic approach,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falls into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economics, which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latter. Last, based on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residents are grouped into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as poverty, life constraints、comfortably well-off, living comparisons and Consumer Pilot.
     What should be mentioned is that due to the lack of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uthor's limited range of knowledge, together with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some problems are far from satisfactorily analyzed, the data quoted should have bee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he pattern needs to be improved. All these and others required further research. Apart from the defects,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true to the fact, and the research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value. Undoubtedly there are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both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its conclusion. Still, the author intends to offer a few commonplace remarks by way of introduction so that others may come up with valuable opinions.
引文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1页。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7页。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7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76页。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页。
    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6页。
    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1本节部分内容参阅于:罗钢、王中秋《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Michael E.Sohel,1981,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pp8
    3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民,齐善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2页。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87页。
    1 Weber, Max,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9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56-57页。
    1罗钢、王中秋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45页.
    1罗钢、王中秋:《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2003年6月.第270雨页
    2格尔哈特.伦斯基著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988年6月,PP231。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以下部分内容参阅于: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近期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王春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与社会政策含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8期,2004。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26页。
    2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李强: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第3期。
    2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1王洁钢:论市场转型期村级组织建构和功能的嬗变[J],《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2边燕杰等: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J],《开放时代》2005第4期。
    3边燕杰: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民质量[J],《社会学研究》2005第3期。
    4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尹世杰:《尹世杰选集》第1卷[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21-130页。
    1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3尹世杰主编《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4月。
    4文启湘、张慧芳收入差距、位置消费与社会稳定[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1期
    5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6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N],《光明日报》2001年10月9日
    7陈文超:消费视野下农民阶层结构的分析——甚于一个村庄的研究[A],2006,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湖南社会科学》2005第2期。
    1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第2期。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页。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7页。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第170页。
    1王存福: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问题辨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2赵喜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对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于铭松:论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及转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刘国利:论我国的利益矛盾及其调节对策[J],《攀登》1998年第3期。
    5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刘纯明:论我国社会富裕阶层的产生及其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邓伟志:如何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研究》2005年第6期。
    3米加宁、高德想: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学含义[J],《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参见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前言页2。
    3黄晓峰: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分层状况与稳定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党报》2005年第2期。
    4[英]G·邓肯米切尔主编,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页。
    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6武斌:社会分层的角度思考知识分子的问题[J],《理论界》1994年第10期。
    1李介:科举制度与社会平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廖益: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互动[J],《现代大学教育》2005第5期。
    3吴秀琴:大学课程与社会分层关系初探[J],《江苏高教》1998年第2期。
    4陈聪富:义务教育基本要素的流动及其应对方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2期。
    5陈兴明: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面对的课题[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张艳华:从社会流动层面看高校招生收费[J],《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第16期。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41页。
    1以下内容参阅: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J],《社会》2007年第2期。
    1郑杭生:社会和谐——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2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前言3。
    1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协整关系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统计相关关系或是函数关系,而是指从一个长期区间来看,对于若干各自具有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变化趋于一致。
    1GeraldGunderson.1976. A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 McGraw-Hill, Inc,pp476-79
    2莱维·巴特拉(RaviBatra),《1990年大萧条》[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5页。
    1[美]享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1卢嘉瑞等:《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2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
    1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http://www.sinomonitor.com/sinoweb/news/listasp?newsid=1070
    3任敏: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4。
    1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第144-145页。
    2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65-268页
    1 2003年对武汉市低保群体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从支出结构看,低保家庭主要支出项目为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及医疗费用支出,它们分别占户均总支出的30.13%、32.54%、14.94%,三项合计为77.61%。
    1范剑平、王小广:《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3页。
    1李春玲等: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2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87页。
    2 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其中说,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32003年,陕西合阳县63岁的党宪宗通过对当地110户有大学生的农家走访发现,有11人因为孩子们的学费而累死、自杀、病逝。
    1杨帆:收入分配: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改革》[J]2001年第6期。
    1朱秀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与对策,《商业研究》[J]2005年23期。
    2人民网2005年09月0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679811.html。
    3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J]2004年第4期。
    1本节数据如没有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M],2006、2207。
    2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3页。
    1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5,55页、210页。
    1国际统计年鉴2005,55页、210页。
    2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55页、210页。均采用世界银行数据
    1江学时: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J],《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10期。
    2 Arriagada.Irmaand Lorena Godoy, "Prevention or Repress" The False Dilemma of Citizen Security",CEPAL Review,No.70,April,2000.
    1刘强:北欧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0期。
    1各国税制比较研究剂组,《社会保障税制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1龚旭:美国私人基金会及其支持科学事业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第4期。
    1李培林: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1ogy.cass.cn/shxw/shgz/ddfault.htm
    1陈东琪:《社会保障制度考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83页
    2参阅:陈东琪《社会保障制度考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1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版。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卷、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美)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0](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格尔哈特·伦斯基:《社会分层的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12](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4](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德)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赵人伟、(美)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
    [1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们出版社,1986年版。
    [2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2][美]享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3]罗钢、王中秋:《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尹世杰:《尹世杰选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版
    [25]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尹世杰主编:《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版。
    [27]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尹世杰主编:《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29]王裕国:消费经济发展评述及展望[J],《消费经济》,2008年第6期。
    [30]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1]王裕国:深入探析闲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财经科学》2008第10期。
    [32]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年第6期。
    [33]王裕国:将保障公民基本福利确立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J],《消费经济》2006年第5期。
    [34]王裕国:关于当前实施的几项强农惠农措施的探讨[J],《消费经济》 2010第3期。
    [35]文启湘: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D],2005年到2008年。
    [36]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7]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8]于棍奇等:《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0]彭华民:《消费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42]孙立平:《断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43]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4陈东琪:《社会保障制度考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5]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各国税制比较研究剂组:《社会保障税制国际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8]卢嘉瑞等:《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0][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年第十六版。
    [51]赵人伟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2]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54]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7]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8]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为例》[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59]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1]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1期。
    [62]李路路:论社会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3]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4]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5]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6]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 究[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7]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笫2期。
    [68]李春玲等: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69]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0]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71]王宁:消费与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2]边燕杰等: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J],《开放时代》2005第4期。
    [73]边燕杰: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民质量[J],《社会学研究》2005第3期。
    [74]张宛丽:“中国社会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75]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76]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J],《社会学研究》2002第1期。
    [7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8]齐卫平、肖照青:理论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研究综述[J],《社会》2003年第6期。
    [79]谢芳:解读美国上流社会[J],《社会》2003年第3期。
    [80]王汉生、张新祥:解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层次分化[J],《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81]倪赤丹:现代消费的建构意义[J],《社会》2003年第7期。
    [82]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83]米加宁、高德想: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学含义[J],《社会学研究》1997 年第4期。
    [84]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
    [85]杨锐:“体制转换时期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体制改革》1995年第1期。
    [86]王春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与社会政策含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8期。
    [87]王月红: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的制度因素分析[J],《唯实》2002年第2期
    [88]孙亚静:“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比较”[J],《经济纵横》1994年第7期。
    [89]王洁钢:论市场转型期村级组织建构和功能的嬗变[J],《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90]王宁:消费与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91]杨帆:收入分配: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J],《中国改革》2001年第6期。
    [92]朱秀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93]熊俊:从公平、效率和经济增长看居民收入分配[J],《改革》2001年第4期。
    [94]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95]严先溥:对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J],《消费经济》2002年第4期。
    [96]李勇辉:西方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7](美)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98]何明升:关于消费生活的系统模型与实证分析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99]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3期。
    [100]李文:大众时代的时尚狂迷[J],《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01]朱力:认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02]李培林: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B/OL] www.sociology.cass.cn/shxw/shgz/default.htm.
    [103]陈东琪:《全球社会保障制度考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版。[104]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7]赵卫华:《消费与地位: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状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8]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沈蕾、张庆:浦东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2003年第8期
    [110]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写历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11]吕涛: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12]Bourdieu, Pierre, and Jean-Claude Passeron.1980.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113]65.Burt, Ronald s.1979. "A Structural Theory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Social Networks 1:415-35.
    [114].Cheal, David.1990.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3 (September):299-317.
    [115].Coleman, James.S. et al.1996. Medical Innovation: A Diffusion Stu Indianapolias, IN: Bobbs Merrill Co.
    [116]Corrigan, Peter.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Sage
    [117]Davis} Deborath S.2000.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8]DiMaggio, Paul, and Michael Useem.1978. "Social Class and Arts Consumption: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lass Differences in Exposure to the Arts in America." Theory and Society.5 (March):141-61.
    [119].Hirschman, Elizabeth, and Morris Holbrook.1992. Postmodern Consumer Research: The Study of Consumption as Text. Newbury Park, CA: Sage.
    [120]Jonathan Frenzen, Paul M. Hirsch} and Philip C. Zerrillo.1994.403-25 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edited by N. J.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21]Katona, George.1964. The Mass Consumption Society. NY: McGrawHill.
    [122]Katz, Elihu, and Paul, Lazarsfeld.1954. Personal Influence. Glencoe, IL:Free Press.
    [123]75.Kumar, Krishan.1995. 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xford: Blackwell.
    [124]Lancaster, Kelvin J.1966a. "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4 (April):132-57.
    [125]Lazarsfeld, Paul.1957. "Sociological Reflections on Business: Consumers and Managers." Pp.99-156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Business: Product and Potential, edited by Robert A. Dahl, Mason Haire, and Paul F. Lazarsfeld. NY: Columbia Press.
    [126].Levitt, Theodore.1980. "Marketing Success Through Differentiation-of anyt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8 (January- February.):83-91.
    [127]Lunt, P. K. and S. M. Livingstone,1992. Mass consumption and personal identity everyday economic experience, Buckingham and Bristol: Open University press
    [128]Miller, Daniel (ed.) 1995.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London: Rutledge
    [129].Michael,Tobert T. and Gary Becker.1973. "On the New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75(December):378-96
    [130].Nicosia, Franco M. and Robert N. Mayer.1976. "Toward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 (September):65-75.
    [131]Roth, Timothy P.1989. The Present State of Consumer Theory. 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32].Saunders, P.1988.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New Research Agenda."Pp.141-56 in The Socio1ogy of Consumption,edited by P.Otnes Atlanta.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85, Swedberg, Richard.2003. Principle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Press.
    [133]Warde, Alan.1990.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ocial Change: Revolutions Regarding Peter Sauders'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4(2):228-48.
    [134]Zeithaml, Valeric.1988. "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 End Model of Value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July):2-22.
    [135]Demurger, S., Sachs, J.D., Woo, W.T., Bao, S.M., Chang, G., and Mellinger, A.,2001, "Geography, 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IDWorking Paper No.77.
    [136]Tsui, K.Y.,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7,1-21.
    [137]Max,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9
    [138]Appadurai,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Pp.33-63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Arjun Appadur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9]Baudrillard, Jean.1981.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Telos Press.55.—1988. 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S6.—1975.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St Louis:Telos Press.
    [140]Becker, Gary S.1965. "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and Time." Economic Journal 75:493-517.
    [141]Belk, Russell, Melanie Wallendoand John F. Sherry, lr.1989. "The Sacred and Profane in Consumer Behavior: Theodicy on the Odysse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1):1-38.
    [142]Bellah, Robert N., Robert Madsen, William M. Sullivan, Ann Swider, and Steven M. Tipton.1986. Habits of the Heart. NY: Harper.
    [143]Blattberg, Robert C.1989. "The Marketing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hicago, Selected Paper, N0.69
    [144]Bagart, Lelo.1981.Press and Public: Who Reads What, Where and Why in American Newspaper Hillsdale, NJ: Erlbaum.
    [145].Bourdieu, Pierre.1984. Distingction:A Social Critique,of the Ju mea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