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传播是金融市场的相关信息借助媒体传导到受众(主要是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过程。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范畴里,信息被视作一种生产要素,是有成本的。西方对信息的考察,是从经济学开始的,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媒体传播上,信息的功能和作用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受众来说,媒体传播是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渠道。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促使危机后对金融市场发展和改革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众多学者普遍认为是金融衍生品结构的过度复杂化导致信息严重不透明,以致投资者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并据此作出决策。因此,危机过后美国出台的改革蓝图,把增加透明度和放在了重要地位。
     在考察金融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信息传导的有效性是重点。实践证明,传统的财经媒体并不是金融传播的有效媒介,投资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和行情系统获取金融信息的比例也高于传统的财经媒体。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传播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但是也没有解决媒体金融传播中的低效率情况。因此,危机后的金融传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对金融传播的信息层次和受众层次进行划分,根据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的不同,对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都要做重新的考量。
     这种以相同信息需求和相近信息接受度的人群划分,势必会为传统的金融传播带来困难。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传播是单向的,聚合式的传播方式,没有办法对内容和受众群在同一媒体上划分清楚;更关键的是,由于受众金融素养的不足,无法对接受的信息产生有效的反馈。危机后,互联网媒介的发展迅速,社交媒体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群体性、近似性、信息共享、互动交流和群体智慧成为这个新媒介的重要特征。而这种特征很大程度上切合了金融传播的要求。同时,随着数码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交互式传播成为金融传播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金融传播当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实施交互式传播,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Financial Communications is a process in which related financial market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to the audience that primarily includes financial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In the world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information works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at is to say, information is regarded as cost. The West started to observe information beginning in Economics. Stiglitz's Information Economics lays an important basis in information theory. Sometimes it is used in the research in Media industry; however, it is hard to affect media communication itself. After all, the origin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oes not lay with the media. However, for the audience, th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ic. In addition to the deficienc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udience's processing inability, information delaying and distortion in communication would lead to information asymmetric.
     The outbrea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2007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contributed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n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post-crisis era. In the reflection proces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cess complexity of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leads to terrible information opacity, and as a result, it is hard for the investors to obtain effective information and make decisions accordingly. Therefore, in the unveiled reform blueprint after the crisis, the USA put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refore,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s a key point in observing financial communicating process. Experience has proved that the traditional media is not an effective media for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found that more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obtain financia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Even though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in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is already a century old, the low efficiency in media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is still a problem. Therefor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post-crisis financial communications is to classify the information and audience, and consider new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for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udienc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udience according to the need for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similar information causes some difficulties for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communications, because traditionally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is a one-way and aggregate method, and there is no way to classify the content and the audience in the same media clearly. More importantly, due to their deficiency in financial literacy, the audiences are not able to give effective feedbacks to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received. In the post-crisis era, both Internet media and social media are developing rapidly worldwide. Collectiveness, similarity, information sharing,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have becom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media. These characteristics meet the needs of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largely. Meanwhile, with the growth of the new generation,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a mainstream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the interactive dissemin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of financial communications.
引文
① 周鸿铎主编:《经济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② 胡润峰等著:《财经新闻报道于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P91。
    ③ 唐润华主编:《傲视财富:世界顶尖财经媒体透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④ 吴玉兰著:《中国财经类媒体发展研究—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⑤ 林晖,《后危机时代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取向》,载《现代传播》,2011(07)。
    ⑥ 石研、徐曼,《西方财经报刊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透过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的思考》,载《中国出版》,2010(12)。
    ⑦ 贾海丽:《“后危机时代”财经新闻的大众化转向》,载《青年记者》,2012(20)。
    ⑧ 刘莹、胡潇文,《金融危机下中国媒体金融报道危机应对分析——以央视财经频道为例》,载《安徽文学》,2011(02)。
    ⑨ [美]斯蒂格利茨著,纪沫、陈工文、陈跃飞译:《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上、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⑩ [英]威廉·福布斯著,孔东民译:《行为金融》,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11[美]米什金著,李扬、施华强等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1998年。
    ① 陈铭仁,《不完全金融市场中的信息创造及其效应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② 范正,《中国证券市场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③ 谢新洲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 [美]肯.达科特著,林丽冠译,《消息经济来了》,台北,大是文化,2010年
    ⑤ Erik qualman, "socialnomics:how social media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and do business" 2nd Edition, Wiley,2013.
    ① 张宗新,《信息生产、市场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3)。
    ① 丁柏铨、刘爽:《吹尽黄沙始见金:分析中国经济新闻五十年的演变》,载《新闻记者》,1999(9)。
    ①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Disclosure Raised for Investors by Private Placement, Toronto: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Feb.1970, at partl.19.
    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② 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载《南方金融》,2012(7)。
    ① 吴腾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载《学术研究》,2008(11)。
    ① Joy Rosen:"Public Journalism: A case for scholarship", Change May 1995,PP.42-43.
    ② 吴玉兰著:《中国财经类媒体发展研究——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P147。
    ① 肯.达科特著,林丽冠译:《消息经济来了》,大是文化,2010,P21。
    ① 黄鑫:《移动互联网风头正劲》,载《经济日报》,2013-07-30。
    ① 艾德杰.巴卡士著,李璞良译:《金融大未来——危机过后的大趋势》,三采出版集团,P247。
    ① 张健:《“自媒体”形成的财经报道冲击波引发深思》,载《中国记者》,2013(5)。
    [1][美]安雅·谢芙琳埃默·贝赛特编著,李良荣审译:《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美]安雅·谢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张惊译:《当代西方财经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周乃菠著:《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胡润峰等著:《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5]李本乾、李彩英等著:《财经新闻》,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唐建清编著:《新闻幕后:深度新闻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7]庞瑞锋编著:《财经新闻报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8]关雅文著:《财经新闻传播前沿——来自采编一线的最新视角》,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9]贺宛男、佟琳、唐俊等著:《财经专业报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刘笑盈编著:《经济学与经济新闻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王华庆编:《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12]罗以澄著:《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周鸿铎主编:《经济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14]唐润华主编:《傲视财富:世界顶尖财经媒体透视》,广州,南力日报出版社,2002年。
    [15]吴玉兰著:《中国财经类媒体发展研究——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6][法]古斯塔夫·庞勒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17]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土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戴元光著:《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美]斯坦利·J·巴伦著,刘鸿英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谢新洲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李希光、孙静惟主编:《下一代媒体—来自清华园的思想交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23][法]雅克·阿塔利著,王一平译:《未来简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4]黄葳威著:《数位时代资讯素养》,台北,威仕曼文化,2012年。
    [2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26][美]杰夫·贾维斯著,许瑞宋译:《数位新分享时代》,台北,财信出版,2012年。
    [27][美]肯·达科特著,林丽冠译:《消息经济来了》,台北。大是文化,2010年。
    [28][美]Em Griffin著,陈柏安、林宜蓁译:《传播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29]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陈昕主编:《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北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吴小坤、吴信训著:《美国新媒介产业》,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32]李锦海、何益群等编著:《商业银行媒体危机公关与服务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33][美]德里克·金尼著,刘锋译:《零售银行媒体攻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34][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纪沫、陈工文、李飞跃译:《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上下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3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纪沫、陈佳、刘海燕译:《信息经济学:应用》,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36][美]米什金著,李杨、施华强等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英]威廉·福布斯著,孔东民译:《行为金融》,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8]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39]汪大海等编著:《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40]詹向阳编著:《次贷危机启示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41]詹向阳编著:《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42][美]金德尔伯格著,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43][美]法博齐、莫迪利亚尼、琼斯著,孔爱国等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44][美]米什金著,丁宁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七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年。
    [45][美]罗伯特·希勒著,束宇译:《金融与好的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46][英]钱塞勒著,姜文波译:《金融投机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47][美]大卫·葛芬著,李璞良译:《财经记者的告白:股票,就是一场大骗局》,台北,易富文化有限公司,2013年。
    [48][荷]艾德杰·巴卡士著,李璞良译:《金融危机过后的大趋势、大未来》,台北,三采出版集团,2009年。
    [49][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江舒译:《斯蒂格利茨报告: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
    [50]世界银行:《后危机时代的增长与发展:20国集团发展议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51][美]克里斯塔基斯、富勒著,简学译:《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显示行为的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52][加]弗雷泽、[印]杜塔著,谈冠华、郭小花译:《社交网络改变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53][美]韦伯著,曹进、郭亚文译:《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时代管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54][美]瓦茨著,陈禹译:《六度分割——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5]王宏、陈小中、张星剑编:《数字技术与媒体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56]雷蔚真著:《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7]匡文波著:《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8]蔡雯著:《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59]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0][加]埃里克斯·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1][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译:《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2]赵立新、黄燕铭等著:《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63]李海峰著,《网络融资——互联网经济下的新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64]刘曙明、洪浚浩编:《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66]杨容、何宏颖:《<华尔街日报>的报网互动研究》,载《编辑之友》,2010(11)。
    [67]徐建太、杨欣:《金融危机下<华尔街日报>的革新策略》,载《新闻爱好者》,2009(7)。
    [68]汤莉萍、蔚薇:《三大财经报刊巨头的数字化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载《新闻界》,2009(6)。
    [69]邸红:《新时代西方媒体的竞合之道——以<华尔街日报>为个案分析》,载《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70]邸红:《中西经济报道比较——以<华尔街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载《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71]秦新安,《网络时代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的启示》,载《新闻大学》,2010(3)。
    [72]吴玉兰,《我国财经类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现》,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
    [73]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载《中国出版》,2010(3)。
    [74]刘伟,《网络财经媒体的传播特色》,载《新闻爱好者》,2010(7)。
    [75]王碧薇,《<第一财经日报>特点分析》,载《金陵瞭望(教育)》,2011(4)。
    [76]蔡卫平,《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新闻传播特色研究》,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77]侯迎忠,《金融危机报道与对外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载《当代传播》,2010(1)。
    [78]刘莹、胡潇文:《金融危机下中国媒体金融报道危机应对分析——以央视财经频道为例》,载《安徽文学》,2011(2)。
    [79]陈文刚、戴玉婷:《英国<金融时报>如何制作财经新闻》,载《中国记者》,2007(12)。
    [80]孙明静:《财经类纸媒如何准确定位——国内外财经类媒体比较分析》,载《新闻世界》,2011(11)。
    [81]王学成:《大众化还是专业化——国外财经媒体的启示》,载《新闻记者》,2005(5)。
    [82]林晖:《全球化视野中的财经传媒与中国经济安全——从近期的股市报道谈起》,载《新闻记者》,2007(8)。
    [83]李新、黄凯:《试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载《企业经济》,2008(12)。
    [84]石研、徐曼:《西方财经报刊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透过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的思考》,载《中国出版》,2010(6)。
    [85]彭景荣:《真实性:金融产品信息传播的生命》,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8)。
    [86]蔡尚伟、张玥:《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载《现代传播》,2009(1)。
    [87]张勤:《财经新闻的媒体竞争策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2)。
    [88]洪宾:《当代中国财经传媒:嬗变、超越与扩张-试析近期财经传媒热的时代演变历程、内在动因及发展趋向》,载《现代传播》,2004(4)。
    [89]唐谊军:《分类·传播·秩序:传播经济学绪论》,载《现代传播》,2010(3)。
    [90]贾海丽:《”后危机时代”财经新闻的大众化转向》,载《青年记者》,2010(20)。
    [91]李岚:《金融报道的社金责任》,载《中国记者》,2005(6)。
    [92]彭景荣:《金融网络信息传播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6)。
    [93]张卓:《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载《新闻爱好者》,2009(6)。
    [94]陈晓英:《金融信息有效传播途径分析》,载《商业时代》,2009(28)。
    [95]张健:《“自媒体”形成的财经报道冲击波引发深思》,载《中国记者》,2013(5)。
    [96]高向军:《报纸财经新闻的创新之道》,载《青年记者》,2012(11)。
    [97]胡林玲:《财经媒体的传播效果研究——以(第一财经》服务性报道为例》,载《今传媒》,2013(1)。
    [98]张玲、谭小凤:《财经媒体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现象解析》,载《中国记者》,2012(7)。
    [99]代玉梅:《财经媒体人才需求与财经教育人才培养》,载《现代传播》,2012(7)。
    [100]唐清建:《价值:财经报道的核心诉求》,载《中国报业》,2012(12)。
    [101]金晶、边泽:《经济转型期国内财经媒体研究:以《第一财经周刊)为例》,载《华中人文论从》,2012(12)。
    [102]陈琦:《论财经媒体与证券市场监管》,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1212(10)。
    [103]张建平、余玉苗:《媒体临督影响审计定价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
    [104]唐柳晴:《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金融危机下西方财经新闻报道的反思与启示》,载《今传媒》,2012(8)。
    [105]刘宇琪:《信息披露勾勒新股改革主线财经媒体打起舆论监督大旗——2012年IPO焦点舆情全扫描》,载《证券时报》,2013-01-11。
    [106]吕尚彬、迟强:《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述评》,载《国际新闻界》,2013(06)。
    [107]喻国明、何睿:《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2012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载《国际新闻界》,2013(01)。
    [108]姬利:《浅议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传媒业的创新之路》,载《传媒科技》,2012(2)。
    [109]陈铭仁:《不完全金融市场中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6)。
    [110]王伟:《财经类学术期刊:在中国经济信息传播中定位——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载《上海 商学院学报》,2009(7)。
    [111]孙明静:《财经类纸媒如何准确定位——国内外财经类媒体比较分析》,载《新闻世界》,2011(11)。
    [112]张海波,《财经媒体的兴起及其发展》,载《新闻导刊》,2001(5)。
    [113]李楠:《财经媒体发展研究》,载《现代商业》,2012(23)。
    [114]阮晓琴:《财经新传媒的盈利模式初探》,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8)。
    [115]王辰瑶:《从替代到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的回顾与走向》,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
    [116]李忠春:《打造财经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载《新闻战线》,2009(3)。
    [117]廖祥忠:《何为新媒体?》,载《现代传播》,2008(5)。
    [118]林晖:《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发展取向》,载《现代传播》,2011(7)。
    [119]郑保卫、姜秀珍:《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变化与中国新闻传播策略》,载《人民网》,2012-01-12。
    [120]闵令超:《建立超越Web2.0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关于在对外传播中应用新媒体的几点思考》,载《对外传播》,2010(4)。
    [121]罗传钰:《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构建——兼议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的关系》,载《学术论坛》,2011(2)。
    [122]钟春艳:《金融知识传播需市场营销手段》,载《千千网》,2011-04-29。
    [123]刘芬:《论财经媒体的全媒体发展之路》,载《新闻传播》,2011(8)。
    [124]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载《东南传播》,2009(5)。
    [125]陈维维、冯莉:《浅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2)。
    [126]王保华、丛国华:《投资银行信誉信息的产生与金融媒体》(上),载《金融理论与教学》,1995(1)。
    [127]王保华、丛国华:《投资银行信誉信息的产生与金融媒体》(中),载《金融理论与教学》,1995(2)。
    [128]王保华、丛国华:《投资银行信誉信息的产生与金融媒体》(下),载《金融理论与教学》,1995(3)。
    [129]强月新:《我国财经报道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上),载《新闻研究导刊》,2011(3)。
    [130]强月新:《我国财经报道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载《新闻研究导刊》,2011(4)。
    [131]强月新:《我国财经报道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下),载《新闻研究导刊》,2011(5)。
    [132]吴腾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载《学术研究》,2008(11)。
    [133]李西臣:《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载《天津法学》,2012(2)。
    [134]肖明超:《新媒体:让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载《中国广告》,2008(11)。
    [135]王凤仙:《新媒体的传播革命》,载《电影评介》,2009(10)。
    [136]詹庆云:《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载《图节馆杂志》 ,2009(7)
    [137]刘勇:《中国财经媒体的代际划分》,载《大经贸》,2010(8)。
    [138]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载《南方金融》,2012(7)。
    [139]张健:《“自媒体”形成的财经报道冲击波引发深思》,载《中国记者》,2013(5)。
    [140]郑涛:《媒体报道与资本市场发展一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1]刘曲:《金融危机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重读》,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2]王原:《财经媒体推动创业板发行体制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3]陈铭仁:《不完全金融市场中的信息创造及其效应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4]安雅慧:《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的金融市场信息传播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5]陈喜乐:《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与机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6]石研:《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7]范正:《中国证券市场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8]Mike Friedrichsen, The Social Media Management Chain, How Social Media Influences Traditional Media Wolfgang Muhi-Benninghaus.2013.
    [149]Erik qualman, Socialalnomics: how social media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and do business, John Wiley & Sons,Inc.2013.
    [150]Stephen W. Littlejohn, Theories Human Communication, Seventh Edition. Thomson learning, 2002.
    [151]Robert T. Craig,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9,1999, pp.119-161.
    [152]McQuail, D.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irst Edition), Sage, London, 1983.
    [153]Vernoika Koller. Metaphor and gender in business media discourse: a critical congnitive study. Palgrave Macmillan.
    [154]Carmen M. Reinhart.and Kenneth S Rogoff, 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NBER,2008.
    [155]Christopher L. Peterson,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Turmoil: Examining the Role of Securitiz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Working paper, April 17, 2007.
    [156]DESA,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08,United Nations,2008.
    [157]Douglas G. Duncan, The Residential Mortgage Market and Its Economic Context in 2007, MBA Research Monograph Series, January 30,2007.
    [158]Dwight M. Jaffee and John M. Quigley, Housing Policy, Subprime Mortgage Policy, and the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IMF Working Paper, August 2007.
    [159]Eli Lehrer, John Berlau, A Non-Prescription for Confronting the Sub-Prime Crisis, CEI nPoint NO.125, November 8,2007.
    [160]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Market Developments and Issues, April 2007.
    [161]IMF, Global Markets Face Protracted Adjustment, IMF Survey online, September 24,2007.
    [162]Jacques de Larosiere, A window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Banker, 1 (January)-,2008.
    [163]Jeffrey D. Klein, Survey of Subprime Mortgages in New York, Working Paper for New York State Senate, August 2007.
    [164]John Kiff and Paul Mills, Lessons from Subprime Turbulence, IMF Monetary and Capital Markets Department, August 23,2007.
    [165]John Kiff and Paul Mills, Money for Nothing and Checks for Fr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U.S.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 IMF Working Paper WP/07/188, July 2007.
    [166]Michael Davies, Jacob Gyntelberg and Eric Chan, Housing finance agencies in Asia, BIS Working Papers No 241, December 2007.
    [167]Dave Evan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usiness Engagement. Wiley,2010.
    [168]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Disclosure Raised for Investors by Private Placement, Toronto: 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 Feb. 1970, at partl.19.
    [169]Joy Rosen: "Public Journalism: A case for scholarship", Change May 1995,PP.42-43.
    [170]Bryan Seyfarth, "Structuration Theory in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A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3. Michael Roloff(ed),Sage, Thousand Oaks,CA,2000,pp.341-380.
    [171]Leah A. Lievrouw, "What's Changed about New Media? Introduction to the Fifth Anniversary Issue of New Media & Society",New Media & Society, 2004, Vol.6 (1), pp.9-15.
    [172]Guiseppe Getto, Ellen Cushman, Shreelina Ghosh, "Community Mediation: Writing in Communities and Enabling Connections through New Media",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011, Vol.28 (2), pp.160-174.
    [173]Susan Currie Sivek, "Social Media Under Social Control:Regulating Soci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ization". Electronic News, 2010, Vol.4 (3), pp.146-164.
    [174]Anonymous, " Research and Markets:This Essential 2010 Report on Social Media in Financial Services is Now Available",[J].M2 Presswire, 2010.
    [175]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 by Walter Lippmann, bnpublishing.2010.
    [176]Marshall McLuhan, Lewis H. Lapham,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The MIT Press; Reprint edition, 1994.
    [177]Paul Levinson, New New Media (2nd Edition), Pearson,2012.
    [178]James Surowiecki, The Wisdom of Crowds: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Economies, Societies... Doubleday; 2nd prt. edition,2004.
    [179]Sanmay Das, Malik Magdon-Ismail, "A Model for Information Growth in Collective Wisdom Processes ", 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2012, Vol.6 (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