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中期痕都斯坦玉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痕都斯坦玉器是中原玉器发展史上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玉器型式的指称,也是对中原玉器艺术形式演变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一种外来类型。本文选取了清中期这个具有强盛国力与深刻文化内涵的时期作为时期限定,对痕都斯坦玉器进行跨文化的意义分析和形态比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解读痕都斯坦玉器的起源、演化、风格及其与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的关系,从根源上对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式、意义、东传与再创造做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构架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展开:历史渊源阐述、地区风格界定、清代痕玉表现、后期的价值与影响。在各部分的论证中以强调考据与义理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平行比较与影响比较结合,希望达致以下预期结果:
     (一)探究痕都斯坦玉器型成的地域考证、前承渊源与形制特征;
     (二)对其艺术巅峰的时代地域特征、文化影响、社会制度等进行归纳整理;
     (三)探究清代中原玉器自身发展与痕玉传入所带来的审美理念交流与冲突、两者互为借鉴的过程,以及异域文化对于中原玉器型态演变的揭示;
     (四)以痕都斯坦玉器所显现的造物精神与中原玉器“载道”、“藏礼”文化精神相印证,通过与清史资料相结合,验证清高宗对其欣赏中所蕴涵的治国理想与文化价值。
     清中期痕都斯坦玉器在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文字所缺乏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补充文献难以记述的细部与微观,对正确全面评价清代工艺美术史大有裨益,是文字之外的一种更为生动和具体的记录历史的方式。并且,其形式的特殊性为后人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互为交流、演化乃至回归的循环上,提供了完整的实物参照,其存在的作用与意义深刻而久远。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jade’s history, Hindustan Jade is the title to jade from Central Asia and West Asia, and it’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f a foreign type to chinese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chooses Qing middle period with its strong power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a time limit, compare the Hindustan Jade with cross-cultural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dimension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Hindustan Jade, evolution,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relationship, and do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Hindustan Jade from origin of its form, meaning, spread eastward and re-cre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expand: historical origins explained, regional style definition, performance of Hindustan Jade’s in Qing Dynasty, value and impact of late.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argument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textual and meaning, macro-and micro-combined,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impact. And hop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expected results:
     (A) Find the formation of Hindustan Jade geographical research, the former bear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 and shape.
     (B) Collect and analysis geographical features,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nfluence, and social system which achieve its artistic pinnacle.
     (C) Find the exchange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jade and Hindustan Jade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process of drawing on each other, and jade as the carri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decorative patterns. Finally find the law of evolu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ecorative patterns period.
     (D) Compare the creation of the emerging spirit of Hindustan Jade with "contains," "manner" contained in 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file inductive between the Qing’s history and Zaobanchu, verify the Qing Gaozong view of establish ideal country and cultural values to the object.
     Between the the lack of text, Hindustan Jade of Mid-Qing can reflect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breadth and depth. It will be good to evaluation the Crafts’s history of Qing Qynasty, and it is the process of a more vivid and record way to express the history outside text.
引文
1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0~55页。
    1《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三,“咏痕都斯坦玉碗”条
    1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1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1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0~55页。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引言5~6页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根据文献与实物对照,且定为1740年北疆准部呈贡的一件玉碗,编号:天1334
    2《元史·宪宗本记》卷三:“三年癸丑夏六月,命诸王锡里库及乌台萨里图里哈等,征痕都斯坦、克什米尔等国。”以“痕都斯坦”一词的谐音“欣都思”
    1《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二十八
    2《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二
    3《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回疆办事大臣,间有以廉俸所余购得痕都斯坦玉器呈进者。”
    4那志良《玉器通释》《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
    5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0~65页。
    1 (宋)王钦若、杨艺《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北京:中华书局, 1960。
    2 (宋)王钦若、杨艺《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 (宋)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 1990。
    4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
    6《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九
    
    1《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一
    2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0~65页。
    3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1页。
    4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
    1参见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0~65页。
    1笔者认为这种偶然性,主要是痕玉的传入恰逢清代西域的开拓与清高宗对于玉器艺术的偏嗜。
    2尚刚《风从西方来——初论北朝工艺美术中的西方因素》,《装饰》2003年第5期。第30~31页。
    3 (清)《征草堂笔记》转自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5页。
    4杨伯达《隋唐——明代玉器述略》引自《中国玉器全集》(下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841页。
    1(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五
    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1期。
    3卢兆萌、古方《略论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文物》2004年第2期,77~78页。
    4《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四,“咏痕都斯坦桃耳盂”
    5《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咏痕都斯坦玉匜”
    
    1《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孙机《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文物》1991年06期。
    3韩建武《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宝石玉器》,《收藏家》2001年0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1杨伯达《隋唐——明代玉器述略》引自《中国玉器全集》(下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844页。
    1杨伯达《隋唐——明代玉器述略》引自《中国玉器全集》(下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843页。
    2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30《讨高昌麴文泰昭》,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02页。
    1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1~2页。
    2徐萍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燕京学报》1995年第一期。第291~334页。
    3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5期。第70~82页。
    
    1滕晓铂《伊斯兰装饰图形研究》,《装饰》2004年03期,第86页。
    2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第118~124页。
    
    1崔文元、杨富绪《和田玉(透闪石玉)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9月第21卷,第27页。
    2参见新疆地质矿产局陈褒章观点,1988年对于西安半坡仰韶中期(距今6000多年),角闪石制玉铲、玉斧。引自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概述》引自《中国玉器全集》(上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1白峰、吴瑞华《和田玉在中国古玉器中的地位》《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9月第21卷,第10页。
    2郑重《博物馆与收藏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3莫氏硬度6.5~7度的矿物晶体。
    4参见杨伯达《杨伯达论艺术文物》,上海: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0~486页。
    5参见《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
    6张庆麟《汉英英汉珠宝、玉石、奇石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0页。
    2引自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78页。原词“shallow Scooping technique”引自Robert Skelton,“Characteristics of Later TurkishJade Carving”。
    1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2 Eli Shai,“The Ottoman Artistic Legacy”, The Ottoman Artistic Legacy,(3 Feb 1999)
    3Γ·A普加琴科娃、Л·И·列穆佩《中亚古代艺术》,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1参见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中“抽象的冥索”一章,《装饰》2005年第2期,第77页。
    2周志《印度的装饰艺术》,《装饰》2004年第8期,第44页。
    1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5页。
    2李久芳《清玉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2期,第36~43页。
    1李久芳《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第60页。
    2出处分别参见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5页。张广文《清代乾嘉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艺术》,《文物》,1984年第11期,第92~93页。
    1故宫博物院《古玉精粹》,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1参见曹意强《“图像证史”——两个文化史经典实例:布克哈特和丹纳》,引自《艺术史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年。第59~77页。
    1 (宋)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 1990。
    2 (宋)王钦若、杨艺《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 (明)宋濂《元史》《宪宗本纪》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清)纪昀《微草堂笔记》
    7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该技法为Robert Skelton,在“Characteristics of Later Turkish Jade Carving”一文中提出,邓淑苹在《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78页。加以翻译定义。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年。第208页。
    2参见(意)加布里埃尔·曼德尔《伊斯兰艺术赏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3陈清《伊斯兰装饰风格》《艺术探索》2006年第20卷第04期
    4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装饰》2005年02期。第77页。
    1阿非夫·巴哈尼斯《阿拉伯艺术美学》科威特全国文化,艺术和文学委员会1979年版,第68页。
    2(英)贡布里希(Gombrich,E.H.)《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8页。
    1滕晓铂《伊斯兰装饰图形研究》《装饰》2004年03期。第87页。
    2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装饰》2005年02期。第78
    1参见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10页。
    2转引自瓦施武勒(N. Wachtel)《论涵化》(L'acculturation),载《历史的处理一一新问题})(Faire de 1'histoire Nouveaux problemes),巴黎,1914。第124页。
    3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1参见于维雅《“恐惧空白”说的局限性——对伊斯兰装饰艺术功能的探讨》《美术观察》2006年07期。第131页。转引之E.H.贡布里希1989。第396页。
    2 (意)加布里埃尔·曼德尔《伊斯兰艺术赏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3参见《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第174页。
    4刘一虹,齐前进《美的世界——伊斯兰艺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5爱赛,郁秋克《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伊斯坦布尔:阿帕出版社, 2001年。第137页。
    
    1参见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2伊斯兰绘画中,将一写人物画得比其他人物大,以突出这些人物的重要性。
    
    1张燕《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瓷器》《收藏家》2009年第01期,第62页。
    2爱赛,郁秋克《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伊斯坦布尔:阿帕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1参见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中东艺术史—希腊入侵至伊斯兰征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144页。。
    1故宫博物院《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第123页。
    
    1参见马文宽《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 George Michell《The Majesty of Mughal Decoration: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ic India,Thames & Hudson (October 29, 2007)
    1(明)宋濂《皇明宝训》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37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37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5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5(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1斯蒂芬·麦勒迪斯·爱德华兹《莫卧儿帝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
    
    1王镛《印度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2~384页。
    2贾汉吉尔时期玉器花叶纹饰已不在仅限于阴线刻,浮雕、圆雕都已应用,已写实性为主要依据。
    1 Stephen Markel,“Mughal Jades: A Technical sculptueal Perspective”,Asianart, July 14, 2008同样观点也在Robert·Skelton,“Shah Jahan’s Jade Cup”,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London), sheet 16, 1978一文中提出,在“弓车床”的来源上,Robert·Skelton认为是阿拉伯地区的特有工具。
    2参见斯蒂芬·麦勒迪斯·爱德华兹《莫卧儿帝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0~255页。转自L·宾扬《大莫卧儿宫廷画家》。第30页。
    3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第64页。
    4《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七,“咏和阗白玉碗”
    5《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咏痕都斯坦玉壶”
    1叶公贤、王迪民《印度美术史》,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2页。
    2(美)罗伊·C·克雷文《印度艺术简史》,王镛、方广羊、陈聿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187页。
    
    1(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林太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0页。
    2收藏于维多利亚阿伯特(V&A)博物馆,杯身上刻有沙贾汗回文尊号和回历1067年(1657年)
    1有部分学者提出羊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见M.L.Nigam, Jade Collection in the Salar Jung Museum(Hyderabad: Salar Jung Museum Board, 1979).
    2 Robert·Skelton,“Shah Jahan’s Jade Cup”,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London), sheet 16, 1978
    1刀柄的马首特征为阿拉伯马。Stephen Markel,“Mughal Jades: A Technical sculptueal Perspective”,Asianart, July 14, 2008
    2(美)罗伊·C·克雷文《印度艺术简史》,王镛、方广羊、陈聿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3(印)斯蒂芬·麦勒迪斯·爱德华兹、赫伯特·利奥纳德·奥富雷·加勒特《莫卧儿帝国》,尚劝余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4王镛《印度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5页。
    5奥朗则布统治早期1663年年,下令捣毁德里城堡雕像,该雕像为沙贾汗在建造德里城堡是所建,同样被奥朗则布下令捣毁的还有法提普尔西克里的“哈提帕尔”大象。参见J·托德《拉贾斯坦编年史和古代风俗》,W·库鲁克编,1920年,第1卷第382页。
    
    1 L·宾扬《大莫卧儿宫廷画家》, T·W·阿诺德绪论,第33页。
    2 W·科鲁克《印度的事情》,第242页。
    3(印)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12页。
    
    1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0页。
    1参见王琳《印度艺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2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下),中国台湾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720页。
    3(美)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年。第133页。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年。第130页。
    2(印)许马云·迦比尔《印度的遗产》,王维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页。
    3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1(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59年。第139页。
    3(英)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50页。
    4雷奈·格雷《东方的文明》,常任侠、袁音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70~271页。
    1参见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2(英)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3(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等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80页。
    1李久芳《清代琢玉工艺概论》引自《中国玉器全集》(下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890页。
    2万依《试论弘历的经济政策》引自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第138页。
    3转引自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4页。
    4赵丛苍、昭明、利群《古代玉器》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第235页。
    
    1详见《清高宗御制诗》诸卷
    2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8页。
    3故宫博物院《清仁宗御制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八、卷八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3参见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59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参见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60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2“回疆办事大臣,间有以廉俸所余购得痕都斯坦玉器呈进者”参见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 (清)弘历《乐善堂全集》(卷16)清乾隆元年内务府刻巾箱本,第9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3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据Robert·Skelton对其判断。参见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62页。
    3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文二集:卷二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4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六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87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3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4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5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6李久芳《白玉嵌宝石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
    7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8页。
    8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5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题痕都斯坦双玉盘》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页。
    3《咏痕都斯坦双玉盘》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八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7页。
    4《题和阗白玉盘》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5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乐善堂诗文集》卷20《遣兴》。
    2高宗诗集现有两个版本可供查阅:1.197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武英殿刻本影印出版,共10册; 200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委托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清高宗御制诗》,共19册。
    3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21页。
    1《天竺五印度考讹》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文二集:卷二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2《题痕都斯坦双玉盘得十韵》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六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国史馆,《清史稿校注》(卷五三六,列传三一六,属国四,巴达克山条)·台北:国史馆,1990年。书中称痕都斯坦为“温都斯坦”。
    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六o五)台北:华联出版社,1964年。第5~6页。
    3《咏痕都斯坦耳荷叶杯》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八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4《咏痕都斯坦白玉盂》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九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1~32页。
    5《题痕都斯坦玉饮器》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6《痕都斯坦桃耳盂歌》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四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页。
    7《咏痕都斯坦玉匜》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四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8原文“…晶莹山辉镂蝉翼…”《咏痕都斯坦四照花玉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9《咏痕都斯坦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痕都斯坦白玉杯六韵》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二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2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原文“制器俗而工弗细,盖因玉来者多…”《咏和阗绿玉龙尾觥》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八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4《咏痕都斯坦玉壶》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七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5《咏痕都斯坦玉盘》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二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6《题痕都斯坦大玉盘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七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页。
    7《咏痕都斯坦玉匜》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四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8《咏和阗白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八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1原文“制器俗而工弗细,盖因玉来者多,因多速售、是亦玉之一厄矣…”《咏咏和阗绿玉龙尾觥》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八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2《咏和阗白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八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张丽端《从“玉厄”论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类型与帝王品味》,《故宫学术季刊》2000年第18卷第2期。第66页。
    4《咏题痕都斯坦荷叶杯》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六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18,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十月)台北:台湾华文书局。第14985页。
    2原文“羊脂标质润,菊瓣簇英翻…”《痕都斯坦白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二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8页。
    3《痕都斯坦白玉杯六韵》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二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4《题痕都斯坦菊花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一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8~29页。
    5《题痕都斯坦瓜瓣杯》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1《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九十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2原文“截肪出泰冒,制碗自痕都,形色双合相”引自《咏题痕都斯坦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八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3原文“手乃抚之平,表里都圆洁,色形若混成,新疆岁贡果三品恰宜盛”引自《咏题痕都斯坦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二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1 (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叶喆民《中国古陶瓷名窖志》, 1981年。第208页。
    1施茜《西域之风——从元青花瓷器纹饰“开光”看中亚、西亚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中国陶瓷》2006年第9期。第48页。
    2施茜《金镫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元代多民族共存的生活方式对元青花器型的影响》,《装饰》2007年第7期。第83~85页。
    3参见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1 (荷兰)J.E.范·洛惠泽恩-德·黎乌《斯泰基时期》,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0~85页。
    2参见《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六
    3参见《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七
    4参见《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七
    1参见熊寰《“青白瓷”与“影青”名称浅议》,《中国陶瓷》2005年第2期。第68页。
    2参见胡建涛《谈“绘事后素”在影青瓷装饰的体现》,《陶瓷研究》2007年第2期。第47~48页。
    3参见王小蒙《耀州窑青瓷的美学理念及风格变迁》《四川文物》2009年第5期。第49~54页。
    2参见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1转引自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2(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社,1956年。第262页。
    3(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林太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4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5参见邱紫华《印度美字思想的总他持征》,《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第5页。
    
    1(印)帕德玛·苏蒂《印度美学理论》,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1992年。第202页。
    2(印)帕德玛·苏蒂《印度美学理论》,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6页。
    3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页。
    4转引自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引自《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第171页。
    1张临生《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源流史略》《故宫文物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第4页。
    2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台北:台湾商务,1983年。第871册。
    3张丽瑞《从‘玉厄’论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类型与帝王品味》《故宫文物季刊》第十八卷第二期,第79页。
    4董其昌《古董十三说》,收录于杨家洛主编《玉石古器谱录》,中国学术名著第五辑,艺术业编第一集,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
    5原文如下“和阂玉来黔,巧制颇纷如.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为匝肖周代,作器戒虚车.流婆考工合,教牟介绍诸。”《咏和阂玉夔首匝》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三十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6《咏和阗玉夔首匜》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三十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7原文如下“和阗出春秋贡、琢器频翻博古图,时样颇显巧乃俗,周壶犹近古之模”《咏和阗玉夔纹环壶》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三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8《咏和阗玉周亚叠》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二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1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第63页。
    2《咏痕都斯坦玉碗》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六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12页。
    3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75页。。
    
    1邵宏《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辨贪污档案选编》1994年
    1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54页。
    1《碧玉盘谣叠旧作韵》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三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2乾隆二十八年内务府活计档金玉作,引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咏和阗玉玉灯台》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四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8页。
    2李久芳《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第60页。
    3邓淑苹《清宫旧藏伊斯兰风格玉器初步研究》《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4故宫博物院《故宫珍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26~233页。
    1《咏痕都斯坦耳荷叶杯》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八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2参见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73页。
    3《题和阗玉渔桥耕读图屏》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九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4《咏痕都斯坦桃耳盂歌》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四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页。
    5《咏和阗玉汉汉兽环方壶》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二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1李久芳《清玉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2期,第34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4页。
    3《咏痕都斯坦桃耳盂歌》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四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页。
    4《咏痕都斯坦玉茄水舀》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五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3~24页。
    1《咏痕都斯坦玉鱼》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六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1《咏痕都斯坦双环玉碗》诗注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九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6页。
    2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68~69页。
    3《题痕都斯坦玉盂》诗注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七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李久芳《清玉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2期,第3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5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70,15740页。
    4袁枚《与程原衡》《小仓山房尺犊》卷一,《袁枚全集》第五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5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28~450页。
    3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第177页。
    1《咏痕都斯坦白玉盃》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九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1~32页。
    2《咏痕都斯坦荷叶盃》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八十六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3《咏痕都斯坦玉壶》引自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七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4(清)《微草堂笔记》
    5参见傅乐治《论中国传统与现代之琢玉工具及方法》,《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第2卷第3期,第53~55页。
    1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1期,第41页。
    2赵汝珍《古玩指南》北京:中国书店,1984。
    1资料收集截至2010年3月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3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八、卷八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三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大清一统志》,第927页。
    4弘历《十全记》,《东华续录》乾隆一一六卷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六十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文二集,卷二十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七十八)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七十五)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3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温都斯坦”条。
    
    1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九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1~32页。
    2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三集,卷八十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3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二十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4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四集,卷三十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5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诗五集,卷七十)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1《清高宗实录》卷五,日本大藏出版公司,1936年影印本。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泰伯》
    4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文》(文三集,卷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汉)郑玄注《礼记·聘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礼记·聘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6~527页。
    3钱穆.《晚学盲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17页。
    1引自《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文》(文三集,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2《西清古鉴·序》引自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论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3《国朝宫史》(卷一五)引自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论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2页。
    1 Harold L.Kahn,”A Matter of Taste: The Monumental and Exotic in the Qianlong Reign”, Chou, Ju-his and Brown, claudia, eds. , 1735~1795. Phoenix Art Museun, 1985. P.291
    2覃瑞南《清高宗御制工艺之研究》,博士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2年。第306页。
    
    1《庄子·山木》
    2《庄子·天道》
    3《韩非子·解老》
    4潘鲁生《中国工艺文献选编》,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
    [宋]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王钦若、杨艺.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清]吴大徵著.古玉图考[M].苏州: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40
    [清]刘大同.古玉辨[M].台北:天工书局1990
    [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陈翰笙.印度莫卧儿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斯图尔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历史:早期伊斯兰[M].纽约:时代公司,1980
    夏湘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马明道.伊斯兰对中华文化之影响[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
    那志良.古玉鉴裁[M].台北:百科文化事业公司1983
    [印]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含义[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英]查尔斯·法布里.印度雕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故宫博物院.古玉精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途径[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美]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M].林太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德]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意]加布里埃尔·曼德尔.伊斯兰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法]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
    [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叶公贤、王迪民.印度美术史[M].云南:云南出版社,1991
    帕德玛·苏蒂.印度美学理论[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1992
    黄维明.奥斯曼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张广文.玉器史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章鸿钊.石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桑行之.说玉[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刘子芬,李乃宣等.玉说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昭明.中国古代玉器[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石光明、董光和.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M].河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孙机.中国圣火——中国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6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朱家溍编.中国古代工艺珍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7
    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张书才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赵丛苍、昭明、利群.古代玉器[M].北京:中国书店,1999
    [英]贡布里希(Gombrich,E.H.)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范景中、杨思梁、
    徐一维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英]雷奈·格雷.东方的文明[M].常任侠、袁音译,北京:中华书局,1999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M].中国台湾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邓聪.东亚玉器[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2000
    故宫博物院编.清高宗御制诗[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论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土耳其]爱赛,郁秋克.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M].伊斯坦布尔:阿帕出版社, 2001
    李劲松、赵松龄.宝玉石大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俄]普加琴科娃.中亚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荷]J.E.范.洛惠泽恩-德·黎乌.斯泰基时期[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覃瑞南.清高宗御制工艺之研究[D].[博士论文].庄吉发指导,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2
    上海博物馆.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于明.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许晓东.辽代玉器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阮荣春著.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4
    罗世平.波斯和伊斯兰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古方.中国古代玉文化[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赵朝洪.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英]罗伊·C·克雷文著.印度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英]罗伯特·菲尔德.伊斯兰艺术与建筑中的几何图案[M].上海: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骆汉城.玉石之路探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英]罗伯特·欧文.伊斯兰艺术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
    故宫博物院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M].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
    马文宽.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英]Valerie berinstain.莫卧儿统治下的印度帝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刘一虹,齐前进著.美的世界——伊斯兰艺术[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杨伯达.杨伯达论艺术文物[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7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 [博士论文].郭贵春指导,山西:山西大学,2007
    曹意强.艺术史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长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印]斯蒂芬·麦勒迪斯·爱德华兹、赫伯特·利奥纳德·奥富雷·加勒特.莫卧儿帝国[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9期:471~472
    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74.1期:91~107
    夏鼐.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J].考古1978年第2期:113
    那志良.玉器通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1期
    许晓光.元代中国与伊朗关系的特殊性[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1.4期:74~79
    李久芳.白玉错金嵌宝石碗[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1期:58~60
    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1期:49~61
    邓淑苹.香妃的玉碗[J].故宮文物,1983.1期
    张广文.清代乾嘉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艺术[J].文物,1984.11期:91~95
    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1985.4期:1~13
    傅乐治.论中国传统与现代之琢玉工具及方法[J].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第2卷第3期:53~61
    邓淑苹.流传海外疑似賫赏的玉器].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第2卷第3期:14~33
    陈廉贞.苏州的玉雕艺术[J].东南文化,1986.2期:144~146
    傅乐治.谈我国软玉的出产地「J.故宫文物月刊,1986年7月4卷4期:42~46
    邓淑苹.漫谈清代玉器[J].故宫文物月刊,1986年5月4卷2期:13~30
    曹小鸥、奚静之.欧洲罗可可式工艺和清代工艺装饰风格的比较研究[J].装饰,1988.1期:65~66
    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他所造玉器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4期:60~65
    周南泉.中国古玉材料定义和产地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1期:64~68
    邓淑苹.伊斯兰的奇葩[J].故宮文物,1989年第75期
    周南泉.痕都斯坦玉器风格和成就[J].文博,1989.1期:66~70
    邓淑苹.伊斯兰奇葩.雕有乾隆御制诗的痕都斯坦玉器[J].故宮文物1989第3期:95~109
    李学勤.乾隆帝与古玉[J].紫禁城,1989.3期:3~5
    那志良.战国与乾隆玉器的比较[J].中华文物学会1989年刊1989年
    刘潞、刘月芳.清代宫中出现西方文化的原因探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 28~30
    常素霞.满城汉墓出土的镶翡翠饰应为镶玉饰[J.文物春秋,1990年1期:53
    张临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伊斯兰铜器[J].故宮文物,1991年102期
    李久芳.清玉琐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2期:36~43
    周南泉.论空前发达的清乾隆朝玉器「J].故宫文物月刊,1991.9卷8期:100~119
    孙机.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J].文物,1991.6期
    邓淑苹.皇帝的爱与憎[J].故宮文物,1992年第105期
    杨伯达.清乾隆玉器观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4期:68~69
    邓淑苹.谈谈痕都斯坦玉器的入传[J].故宮文物,1993年第250期
    潘守永.海外收藏中国古玉及研究情况概述[J].文物春秋,1993.3期:33~37
    刘云辉.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玉器研究[J].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5期第3卷
    冈村秀典.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生产与流通[J].考古与文物,1995年6期:78~87
    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J].北方文物,1996.4期:14~21
    陈健.古代玉器的装饰纹样[J].南方文物,1997.4期:117~121
    林梅村.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J].文物,1997.9期: 56~57
    常素霞.试论中国玉器的发展与审美特征[J].文物春秋,1995.3期:53~60
    马建春.元代的西域工匠[J].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29~31
    邓淑苹.时空交织.伊斯兰玉器研究[J].故宮文物,1996年294期,
    潘守永.玉器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J].华夏文化,1997.2期:29~30
    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70~77
    常素霞.中国玉器的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J].文物春秋,1999.6期:1~5
    张燕.论中国玉器的形而上意义及其衍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期:60~64
    张临生.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源流史略[J].故宫文物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
    喻燕姣.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J].华夏文化,1999.4期:47~48
    林岱.古代玉器与历史文化关系之管见[J].洛阳大学学报,1999.1期:29~32
    张丽端.从“玉厄”论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类型与帝王品味[J].故宫学术季刊,2000年第18卷第2期:61~115
    殷志强.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1.2期:84~89
    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J].敦煌学辑刊,2002.1期:118~124
    崔文元、杨富绪.和田玉(透闪石玉)的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9月第21卷增刊:26~33
    周树礼.清代玉器的器型、工艺、题材特征[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1期:65~67
    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J].故宫学术季刊,2003年第21卷第2期:149~231
    尚刚.风从西方来——初论北朝工艺美术中的西方因素[J].装饰,2003.5期:30~31
    张辛.玉器礼义论要[J].中国历史文物,2003.6期:28~37
    费孝通.中国古代玉器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思想战线,2003.6期:1~4
    李晓庆.古代玉器的用途及其文化内涵[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期:15~16
    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探源[J].中原文物,2004.2期:54~58
    滕晓铂.伊斯兰装饰图形研究[J].装饰,2004.3期:86~87
    林姝.从造办处档案看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6期:90~119
    乌恩.略论匈奴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J].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1期:59~63
    姚士奇.中国远古玉文化——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之源[J].珠宝科技,2004.2期:49~58
    周志.印度的装饰艺术[J].装饰,2004.8期:44~47
    周曙光.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期:21~23
    丁乙.西域来风清代的痕都斯坦玉器[J].上海工艺美术,2004.2期:60~63
    马建春.元代的西域工匠[J].回族研究,2004.2期:78~81
    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3期15卷:124~150
    庄国土.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J].南洋问题研究,2005.3期:1~8
    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J].装饰,2005.2期:77~78
    吴晓玲.伊斯兰装饰纹样研究[J].社科纵横,2006年第21卷.4期:127~128
    陈清.伊斯兰装饰风格形成浅析[J].艺术探索,2006年第20卷.4期:
    于维雅.“恐惧空白”说的局限性——对伊斯兰装饰艺术功能的探讨[J].美术观察, 2006.7期:129~133
    施茜.西域之风——从元青花瓷器纹饰“开光”看中亚、西亚文化对中原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6.9期:47~49
    柳岳武.论乾隆朝的蒙古政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期:8~14
    何松.中国唐代玉器的历史贡献与文化艺术特征[J].超硬材料工程,2006.12期:51~54
    沈春英.略论清朝朝贡体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期:76~77
    胡建涛.谈“绘事后素”在影青瓷装饰的体现[J].陶瓷研究,2007.2期:47~48
    张浩.胡人风格玉器的鉴赏与分析[J].艺术市场,2007.3:74~75
    杨伯达.清代造办处的“恭造式样”[J].上海工艺美术,2007.4期:14~15
    蓝韶昱. 11世纪~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弱势影响的原因[J].创新,2008.4期:47~50
    王世杰.精美绝仑的清代宫廷玉器[J].收藏家,2008.11期:28~30
    马立伟.“痕都水磨工,轻巧信难穷”——北京故宫展陈痕都斯坦玉器赏析[J].文史知识,2009.6期:155~158
    Robert Skelt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Indian Jade Caving Traditions, the westwar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Arts from the 14th to the 18th Century.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 London University, 1972
    Robert Skelton, Shah Jahan’s Jade Cup,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78
    Robert Skelton, Characteristics of Later Turkish Jade Caving,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urkish Art, ed. G. Feher, Budapest,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8
    Robert Skelton, The Indian Heritage ,London:Victoria and Albert Meseum, 1982
    Robert Skelton, Islamic and Mughal jades, Roger Keverne Edited, Jade, London: anness Publishing, 1991
    Pinder-Wilson, Ralph, Jade from the Islamic World, Stephen Markel edited, The World of Jade, Mumbai: Marg Pulications, 1992
    Susan Stonge, Colonel Guthrie’s Collection,Jades of the Mughal Era,Oriental Art, Winter 1993
    George Michell, The Majesty of Mughal Decoration,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ic india,London:Thames & Hudson,2007
    Stephen Markel,Mughal Jades: A Technical sculptueal Perspective, Asianart, July 14, 2008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G].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周南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G].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
    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6卷)[G].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张尉.乾隆玉[G].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G].伊斯坦布尔:阿帕出版社,2001
    故宫博物院.故宫珍宝[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故宫博物院.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G]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
    George Michell. The Majesty of Mughal Decoration,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ic india[G].London:Thames&Hudson, 2007
    [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辨贪污档案选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4
    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诗[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文[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论业[Z].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帝起居注[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