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A银行广东分行“阳光福利计划”项目商业计划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只有不断地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企业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求得长盛不衰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转移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创建银行品牌,增加综合竞争力。
     “阳光福利计划”是A银行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综合竞争力,2009年推出的金融产品。该产品了更好的满足客户关于弹性企业福利的金融需求,是一种便捷金融服务产品。“阳光福利计划”共分为五大基本类型和一种组合型产品。其中,五大基本类型分别是:员工储蓄计划、员工激励计划、补充养老保障计划、补充医疗保障计划、住房补贴计划,组合型是根据客户需求,将五大基本类型进行组合。该产品将帮助企业提高在人才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员工满意度、对企业资产进行安全保值和增值、提高企业人事管理运营效率。
     本商业发展计划针对A银行广东分行如何在广东发展“阳光福利计划”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发展计划。首先,文章对该产品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之后对项目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分别进行具体剖析;最后提出项目的发展的实施计划,并对项目效益和风险控制进行也阐述,得出结论。文中在进行外部因素分析中,对宏观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对行业竞争进行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对外部存在的威胁和机会进行了分析;在内部因素分析中,从实际出发,通过A银行广东分行经营情况分析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项目发展技术优势等方面,分析项目运营条件,揭示了项目内部存在的优、劣势。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先明确了项目发展目标定位和项目组织管理与考核进行的规划,之后利用4P理论分四个层面提出了项目营销策略。本文的最后,对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项目风险控制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商业计划书。
     本文商业计划对“阳光福利计划”在广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它创新业务在广东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Products are the core of enterprises, only by continuously providing applic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 projects to their respective market, would they be able to sustain vibrant vit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maintain solid progression. Researching for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is one of the primary missions of commercial banks.These products serve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following ways-diversifying risks, optimizing resources, maximizing profits, building upon its reputation, creating brand loyalty, and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Sunshine welfare program" is a new product developed by bank A in the early 2009.It is a convenient financial service product which satisfies clients' need of flexible enterprise welfare. "Sunshine welfare program" divides into five basic categories and a combo product. The five basic categories are-the employee savings plan, the employee encouragement program, the enhanced pension plan, the enhanced medical insurance program, and the housing allowance plan. The combo product based on customer demand, combined five basic types of "Sunshine welfare program" .This product helps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for an enterprise at the job market, increase satisfaction from employees, maintain asset values and appreciate and increase management operating effectiveness.
     A reasonable business plan has been developed by do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how bank A would progress with "Sunshine welfare program". First of all,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am itself has been provided. Then, a real world analysis on program progression has been done based on interior and exterior factors. And lastly, conclusion is provided after careful plann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to the real world.
     In this proposal we analyzed the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Sunshine Welfare Program”of bank A, Canton Branch. First we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oduct; then we discus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program; finally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s proposed. Regarding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PEST Analyses is used to study macro economic situation, followed by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alyze using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and discussion external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While for internal factors, we start from reality to introduce essential information of bank A, Canton Branch, analyzing its operation condition through its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client base, sales network, program structure, then expose the program’s internal pros and cons. In program practice, we first clarify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target and planning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then applied the 4P Marketing Theory to perfect the proposal and produce solutions for the quality checking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business plan discussed has an impactful meaning to the real world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welfare program" in the Guangdong area, and it serves as a consultation sample for other developing new programs.
引文
[1]许鑫.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开发问题探讨.金融与经济, 2005年05期,第46至48页
    [2]张宁.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思路.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2年第8期,第44至45页
    [3]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 2008, (11),第33至54页
    [4]黄美端.李培毅.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广西金融研究, 2002年03期第22页至23页
    [5]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第72至74页
    [6]黄学武.浅议金融营销.科技信息. 2008年01月第一期17至18页
    [7]刘凤军.张灿.刍论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科技与管理. 2008年2
    [8]陈利虎.地方性银行营销策略研究.2003年第2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总第96
    [9]唐拥军.对商业银行定制市场营销的一些研究.广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9月
    [10]赖治国.对我国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的探讨.科技资讯, 2007年1期第131
    [11]张宁.员工福利计划新趋势.职业, 2008年01期第24至25页
    [12]赵慧萍.发达国家弹性员工福利计划及其启示.开放导报, 2006年4月第2期总第125期
    [13]孟云立.冯鹏程.栾莉.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借鉴.上海保险,2006年11月31至32页
    [14]张红.关于职工福利费支出的纳税调整.金融经济, 2009年2月第132至133页
    [15]王长勇.国有企业弹性福利制度建设浅议.港口管理, 2006年11期第53至54页
    [16]李秀丽等.加入员工福利计划促进团体保险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年12月号下(总第335期)
    [17]张庆.发展企业年金的价值向分析.上海保险, 2005年第2期
    [18]任福姣.关于公司福利计划中企业年金和团体寿险选择的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6月第3期(总第75期)
    [19]魏严.关于金融产品的若干思考.现代金融, 2009年第八期总第318期17至18页
    [20]高玉臣.储蓄计划制定八大技巧.财会通讯理财, 2008年第2期第21页
    [21]卷首语.创新与金融.西南金融, 2003第3期第一页
    [22]王长勇.国有企业弹性福利制度建设浅议.港口管理, 2006年11期第53至54页
    [23]成海军.构建适度“普惠制”社会福利的思考.新视野, 2008年5期第26至27页
    [24]段昆.美国企业雇员福利计划评介.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年07期第83至85页
    [25]李肃.张卫东.企业年金方案设计浅析.山东劳动保障, 2008年7月刊第18至20页
    [26]撒奕.企业年金更好的福利计划.中国社会保障, 2004年第5期
    [27]叶明华.雇员福利计划——后企业年金时代团体保险市场的新动向.江苏商论, 2004年05期
    [28]栾秀云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商场现代化, 2009年1月下旬刊总第564期第298页
    [29]吕海燕.试论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农村经济, 2001年10月刊第46页
    [30]郭俭峰.实施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上海保险, 2002年第9期第12页至13页
    [31]刘爱军.员工福利发展的九大趋势.人才资源开发, 2007年第02期第23页至24页
    [32]吴国学.员工福利计划刍议.交通企业管理, 2005年第08期第23至25页
    [33]诸星龙等. OECD国家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03期第138至141页
    [34]马妍妍.企业年金税收反规避制度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商场现代化, 2008年04第236页至235页
    [35]朱贵昌.杨丽华.欧洲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02期第123至124页
    [36]赖春华和左停.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从对立到整合.华东经济管理, 2007年02期第57至59页
    [37]陈汉文.弹性福利—企业员工福利设计的新趋势.人才资源开发, 2007年第04期第22页至23页
    [38]徐鹤森.黄美芳.试论当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得失和危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6期第86至89页
    [39]唐钧.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红旗文稿,2005年18期第14至16页
    [40]吴胜涛.非上市公司如何设计长期激励机制.哈佛商业评论, 2009年8月
    [41]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再谈如何激励员工.哈佛商业评论, 2003年3月刊
    [42]李建波.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激励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2009年05第34至35页
    [43]许海晏.试论软件开发行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中国流通经济, 2001年03期第63至64页
    [44]谢世清.超越“2+2”走向“3+1”—金融危机下企业年金管理模式探讨.中国金融, 2009, (10),第62至63页
    [45]张军.中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治理机制的建构:一个新的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2),第50至55页
    [46]史志贵.对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制度思考.生产力研究, 2009, (08)
    [47]孙兆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天津经济, 2009, (01),第48至49页
    [48]蒋卫武.许立新.危机中的金融创新.中国改革, 2009, (07)第65至68页
    [49]李明.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今日科苑, 2009, (14)第99页
    [50]何德旭.郑联盛.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经济研究,第21至31页
    [51]唐明琴.次贷危机下中国金融创新的困惑与选择.求索, 2009, (06),第40至42页
    [52]魏岩.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若干思考.现代金融, 2009年08期,第47至48页
    [53]韩晓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年2期,第73至75页
    [54]秦瑞金.我国银行业个人金融产品创新路径选择.中国证券期货, 2009年02期,第7页
    [55]陈斌.如何加快银行产品创新.现代金融, 2009年8期,第48页
    [56]沈熠.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调整与创新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7期,第186页至187页
    [57]鲍静海.尹成远.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
    [58]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9]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年
    [60]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经济管理, 2003年
    [61]刘佳.信息技术是银行发展的"引擎"——浅谈银行信息化发展.今日财富, 2008(7)
    [62] Eppinger,Steven D.and Karl T.Ulrich.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McGraw—Hill,Inc.(1995)New York
    [6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4]保罗·特罗特.创新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5]张连君.关于金融营销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五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