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Study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Peasants'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ized Participation
  • 作者:陈松友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王彩波
  • 学科代码:0302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10-01
  • 答辩委员会主席:徐湘林
摘要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规定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这一现实,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制度化政治参与为核心,对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状、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以及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推进与实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focus problem always noticed by politici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 It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of modern political life and the crucial index to measur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Certainly, it is also the main contents on democracy constructing. It is well-known that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where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peasants. In China the level and the exte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peasants directly affect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further as well as influence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explo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centered on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ntemporary peasants in China profoundly and systematically. Concretely speaking, it includes the actuality,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the various ways of improving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is directed by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Politics. 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and focus in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by it are mostly ecolog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so on.
     1. At first, the thesis analyzes what is the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easants. In this sector, the thesis conceived a basic theory frame encircling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peasants. It consists of the basic concepts, characters and types. The thesis considers that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behavior of subjects wh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in political life and affect politica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ion and procedure proscribed by constitution, laws, rules, policy and byelaws.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racterizes universality and procedure, validity and rationality, expectation, value identification, patternized participating behavior. Contemporary peasant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with the following types: public-opinion-representation, public-opinion-expression, politics-harmonizing,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2. In the second sector,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actuality of contemporary peasantry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Firstly, as for the activity of contemporary peasantry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he thesis cleans up the evaluative course, analyzes the relative achievements in new era, the obvious matters peasants confronts with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also emphasized. The thesis considers that 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peasants has been obviously boosted up; the participant modes also appear plural; the participant instrum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odern; the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are deepened and enlarged too.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disperse participant subjects, non-normal participant activities, imbalanceable participation, low-efficacy participant, the expanded non-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nd so on.
     3. In the third sector,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n contemporary peasant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No doub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about peasantry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n, it is what that caused these problems, and it is which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action of peasantry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thesis deeply takes apart these questions from the angle of participants,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opinion of this article, peasantrys’limited making, negative recognition and low systematization belong to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from political participant subjects. Moreover, Non-perfect system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not very transparent political process, illegal administration from grass roots regime, rent-seeking and corrupted behaviors generated from public power, limited and dissimilated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and these factors are obstacle from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area is low , this fact is the economical environment that peasants have to face with during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ed activities;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rooted in feudal society is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cumbe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ur countrys’peasants. The absence of interrelated legal rules, the dim legal consciousness of peasants, the lack of legal belief and the non-formality of judicial depart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law form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restricting peasantry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4. At last, aimed at those problems our countrys’peasants confronted wi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ments to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ntemporary peasants in China.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we can achieve the above goal by improving the making of participant subject and building the surrounding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far as the improving of participant subjects’ability, we can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peasants’political potential should be promoted; on the other hand, peasants’associ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increase peasant’s systematization. As for the constructing of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ized system of peasantry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perfected o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local government action should be stipulated; country economy should be energetically developed to increase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of peasa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ng culture should be shap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Certainly, law principles should also be perfected so as to make the peasantry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re legitimate.
     It is rarely that the problem on Chinese peasant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been explored completely and systemicall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peasant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is a new angle to explore socialistic democracy and politics. It has a certain extent on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it has also a certain consulting value. Based on fram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olitics, the advancement and realization on Chinese peasants’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a long and complex systemic project. Of course, many problems have not been concerned.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on some issues and analyses.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will be explored deeply in the future.
引文
1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267 页。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7-78 页。
    1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 页。
    2 徐勇:《草根民主的崛起:价值与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 年夏季号。
    3 关于这种提法,见徐勇的《草根民主的崛起:价值与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夏季号。
     1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第2 页 。
     1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利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69 页。
    
    1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 宋维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长白学刊》2001 年第 6 期
    1 倪承海:《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
    2 孙德厚:《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 6 期
    3 倪承海:《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
    4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江海学刊》1995 年第 1 期
    
    1 参见王志强:《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4 年第 4 期
    2 马向平:《我国农民参与民主自治的政治文化调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1 期
    3 王连生:《中国农民由传统到现代转变中政治心理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 5 期
    4 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6—139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22 页。
    
    1 转引周 平:《论政治参与》,《思想战线》1999 年第 4 期,第 1 页。
    2 参见周 平:《论政治参与》,《思想战线》1999 年第 4 期,第 1 页。
    
    1 孙福金:《论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研究》,1987 年第 2 期,第 9 页。
    2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 页。
    3 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4-125 页。
    4 任贤胜:《政治参与调控:转型时期的透视》,《社会科学研究》1999 年第 6 期,第 10 页。
    5 周 平:《论政治参与》,《思想战线》1999 年第 4 期,第 2 页。
    1 参见[美]帕特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 年第 4 期,第27-37 页。
    2 参见[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11-215 页。
    3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 12 页。
    
    1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4 页。
    2 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2-119 页。
     1 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234 页。
     1 参见李元书、刘易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第 57 页。
    
    1 参见李元书、刘易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第 57、58 页
    2 参见李元书、刘易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第 58 页。
    3《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2 页。
    1 参见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1、116 页。
     1 参见陶东明 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0 页。
     1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7 页。
     1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7 页。
     1 周罗庚:《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发展与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学术季刊》(上海)1999 年第 1 期,第 46 页。
     1 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河北学刊》,2002 年第 2 期
    
    1 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解放》第 55 期
    2 参见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河北学刊》,2002 年第 2 期
     1 参见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河北学刊》,2002 年第 2 期
    
    1 参见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07-108 页。
    2 郑谦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 页。
    1 郭正林认为“政治卷入”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人治取向。这种政治卷入是以人治为特征的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是农民群众响应国家特别是最高领袖政治号召的社会行动,而不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要求及政治权利主张的积极行动;第二,工具主义。这种政治卷入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缺乏个人选择机会的被动行为。卷入政治运动的农民,由于缺乏政治或政策选择的机会,往往成为服务和服从于上层权力斗争的工具,或者成为无自主意识的政治盲从者;第三,阶级斗争。这种政治卷入其实是群众性阶级斗争运动,参与者不是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地位参与公共生活,而是以家庭的阶级成分来划分斗争者与被斗争者。参见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 164 页
    2 陶东明 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2 页。
    3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287 页。
    1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室主编:《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6 页。
    1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 页。
    
    1 邓集文:《论当代中国的内源式政治发展战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第 12 页。
    2 陈德顺:《论村民自治成长与乡村政治发展》载《学术探索》,2000 年第 1 期,第 48 页。
    3 参见白纲、赵寿量:《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57 页。
    1 章猛进:《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状况、特点及趋势》,《理论前沿》2004 年第 16 期,第 5 页。
    2 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69 页。
     1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1-12 页。
    1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7 页。
    2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 页。
    3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3 页。
    1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3-244 页。
    2 白纲、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71-72 页。
    1 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2 页。
    2 陶岳潮、徐礼明:《我国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新特点》,载《科学社会主义》,2004 年第 4 期,第 55 页。
     1 吉青:《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第 15 页
     1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利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69 页。
    
    1 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8 页。
    2《浙江查处一起贿选案》,《北京晚报》1999 年 4 月 21 日,第 9 版
    3《为了当选村主任,竟然广播买选票》,《深圳特区报》1999 年 7 月 18 日,第 11 版
    4 参见白纲、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8、219 页。
    1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58 页。
    2 邢克鑫:《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第76 页。
    
    1 刘键:《农村稳定:一个凝重的话题》,《半月谈》(内部版)1999 年第 7 期。
    2 卢福营:《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政治学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21 页。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7 页。
    2 徐 炜:《试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江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 7 期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2 页。
    2 资料来源:闵琦:《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对中国公民民主观的实证研究》,转引自赵海月:《论教育含量对政治参与的制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第 93 页。
    1 《列宁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200 页。
    2 《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84-785 页。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01 页。
    4 转引自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88页
    1 《中国农业年鉴(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45 页。
    2 林美卿等:《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差异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第 38 页。
    
    1 商江:《2002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比》,《大庆教育》2004 年第 1 期
    2 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 页。
     1 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303-305 页。
     1 参见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93 页。
     1 陆学艺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0 页。
    1 人口数据来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4 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版,第 14 页。
    2 资料转引自张富良:《政治制度的缺失与农民权益保护》,《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 3 期
    1 资料来源:《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统计表》,1999 年 9 月 15 日《人民日报》第 10 版;石国胜:《新的特点 新的构成──从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看变化》,2003 年 3 月 4 日《人民日报》第 4 版
    2 朱振华:《浅论人大代表代表性的缺失》,见永州市人大网:http: // www.yzrd.org/llyj.asp
     1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载《经济观察报》,2003 年 1 月 27 日
    
    1 周小梅:《关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人大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9 页。
    2 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42 页。
    3 李步云:《地方人大代表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5 页。
     1 杨建中、丁来玲《关于加强与完善人大代表同选民联系的几点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 3 期,第 12 页。
    
    1 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9 页。
    2 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1 页。
    
    1 参见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63 页。
    2 参见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3 页。
     1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 年第 2 期,第 27 页。
    1 于建嵘:《学习时报》2005 年 1 月 31 日。
    2 江一河:《东庄即将消失的上访部落》,《新闻周刊》2002 年第 4 期,第 32 页。
    3 参见何正付:《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问题及改革思路》,《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2 期,
     1 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92 页。
    1 曲昌荣:《省级农民报的现状及其分众传播思考》载《新闻战线》2003 年第 5 期,第 64 页;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 年第 5 期,第 10 页。
    2 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24 页。
    1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293 页。
    2 俞可平:《从善政走向善治的关键》载《文汇报》2001 年 2 月 1 日
     1 应松年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55页。
    
    1 项继权:《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2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9 页。
    
    1 姚立法:《村官何以难当》载《南方周末》2002 年 9 月 12 月
    2 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其出路》,《调研世界》2001 年第 7 期,第 31 页。
    1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2 页。
    2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3 页。
    3 《柳市镇发生强行征地事件》,《农民日报》,2004 年 4 月 21 日
    1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3 年版,第 124 页。
    2 洪晓静:《难以平衡的天平》,《调研世界》2001 年第 1 期,第 32 页。
    3 参见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2、115、116 页。
     1 谢根成:《政治参与途径的短缺及影响》,《平原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55 页。
    
    1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1 页。
    2 程同顺:《村民自治的蜕变与防治》,《调研世界》2001 年第 2 期,第 15 页。
    3 程同顺:《村民自治的蜕变与防治》,《调研世界》2001 年第 2 期,第 15 页。
    
    1 程同顺:《村民自治的蜕变与防治》,《调研世界》2001 年第 2 期,第 16 页
    2 程同顺:《村民自治的蜕变与防治》,《调研世界》2001 年第 2 期,第 16 页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0 页。
    
    1 李建国:《是什么人影响了换届选举的质量》,《乡镇论坛》,1999 年第 3 期第 10 页。
    2 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510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58 页。
    2 马丁·李普塞特《对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0 页。
    3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69、174 页。
     1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290-291 页。
    1 李兴山、王东京主编《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聚焦》,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5-86 页。
    2 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版,第 56 页。
    
    1 孙正甲:《政治文化学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页。
    2 万高;《简论政治文化》,《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4 期。
    
    1 刘学军:《政治文化一解》,《社会科学》1996 年第 3 期。
    2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1 页。
    1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3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03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93 页。
    2 徐久刚等著《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37 页。
    
    
    1 《伦语·为政》
    2 《大戴礼记》
    3 《孝经》
    4 《礼记·祭统》
    5 《荀子·礼让》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99 页。
     1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14 页。
    1 任大鹏:《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 年第 3 期,第 60 页。
    2 史清华、陈凯:《现阶段农民法律素质与意识分析:对山西省农民政策法规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2 年第 2 期,第 69-70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178 页。
    
    1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 年第 2 期,第 27 页。
    2 汤啸天:《信访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稳定》,《探索与争鸣》,2005 年第 4 期,第 18 页。
    
    1 张兴杰、吴钢:《迈向理性——中国政治年报》(1999 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9 页。
    2 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 页。
    3 江炳伦:《民主与发展》,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 1985 年版,第 266 页。
    
    1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4 页。
    2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22 页。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3 页。
    2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427 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9 页。
     1 于建嵘:《20 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第 16 页。
    
    1 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载《决策咨询》2003 年第 4 期,第 33 页。
    2 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载《决策咨询》2003 年第 4 期,第 33 页。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36 页。
    2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3 页。
     1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8 年版,第 4 页。
     1 《列宁全集》26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14 页。
    1 周梅燕:《我国信访制度陷入四重困境面临法制挑战》,《半月谈》2004 年第 12 期。
    2 陈柏峰:《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载《中外法学》2004 年第 2 期。
    3 应星:《审视信访》,《南方周末》2003 年 11 月 13 日
     1 转引自王鸳珍:《新闻传媒农村信息市场和注意力市场的挖掘》载《新闻界》2004 年第 5 期,第57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02 页。
    1 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98 页。
    1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0 页。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27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82 页。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75 页
     1《邓小平文选》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23 页。
    1 参见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85-86 页。
    2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05 页。
     1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1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列宁选集》第 3、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94、1993 年版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5、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2 页
    8、徐大同等:《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9、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年版
    10、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1、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2、邵德门:《中国政治制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13、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4、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16、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7、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8、白纲、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9、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0、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1、徐勇:《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3、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 年版
    24、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25、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26、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大约翰·密尔》,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7、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年版
    28、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9、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30、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3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2、陈东有:《中国的农民》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 年版
    33、应松年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34、李步云:《地方人大代表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5、陆学艺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6、《中国农业年鉴(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年版
    37、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138版社 1996 年版
    3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
    39、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利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40、聂远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41、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4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室主编:《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
    44、郑谦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年版
    45、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46、《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47、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8、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 年版
    49、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50、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1、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2、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54、何俊志:《制度等待利益——中国县级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 年版
    55、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5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57、白刚:《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58、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
    5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60、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61、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62、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63、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64、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65、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66、王振亚:《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2006 年版
    67、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年版
    68、张兴杰、吴钢:《迈向理性——中国政治年报》(1999 年),兰 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9、徐久刚等:《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0、李秋红:《中国农民的心理世界》,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71、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72、吴新叶:《农村基层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3、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4、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民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5、李兴山、王东京:《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聚焦》,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年版
    76、王纯山:《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7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78、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 1995 年版
    79、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 年版
    80、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
    81、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2、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年版
    83、贾德裕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84、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年版
    85、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8 年版
    8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87、[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88、[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89、[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 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90、[美]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9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9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93、[美]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 1986 年版
    94、[美] 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95、[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96、[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97、[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
    98、[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 1993年版
    99、[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0、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调研室课题组:《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 年第 2 期
    101、李元书、刘易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 5 期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 2 期
    102、周罗庚:《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发展与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学术季刊》(上海)1999 年第 1 期
    103、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河北学刊》,2002 年第 2 期
    104、邢克鑫:《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05、卢福营: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政治学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06、赵海月:《论教育含量对政治参与的制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107、《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统计表》,《人民日报》1999 年9 月 15 日
    108、周小梅:《关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人大研究》2003年第 2 期
    109、陶岳潮、徐礼明:《我国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新特点》,《科学社会主义》,2004 年第 4 期
    110、公丕祥、李义全:《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政治学研究》,1998 年第 1 期
    111、程同顺:《村民自治的蜕变与防治》,《调研世界》,2001 年第 2期
    112、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 年第 2 期
    113、周平:《论政治参与》,《思想战线》1999 年第 4 期
    114、任大鹏:《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 年第 3 期
    115、史清华、陈凯:《现阶段农民法律素质与意识分析:对山西省农民政策法规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2 年第 2 期
    116、徐炜:《试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 7 期
    117 、 O.Brien,Kevin,1994, “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in China ’ s Villages. ”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32:33-60(July)
    118、Lawrence,Susan V.1994, “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Democracy, China Styl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61-68(Jul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