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在分析我国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术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界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特别是阐明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根本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对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
     对本项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框定之后,文章考察并梳理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以“县域经济”作为分析范式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容细化为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空间环境统筹三个方面,同时还对鄂尔多斯市全市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心都市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4个区域的划分,分别对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运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测算和分析,概括和总结鄂尔多斯市及其所属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经验。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认识视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从区域城乡统筹的具体内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系统探寻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因素。这是本项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寻求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之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的前提。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趋势。同时,国内发达地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完成或正在完成相同、相近的任务。因此,从了解和解析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实践入手,分析、探讨并借鉴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对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最后,文章从空问利用的统筹布局、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经济带动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这既是本项研究的宗旨和归宿,也是其难点与创新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道路的特殊多样性”原理,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要在正视自然规律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即针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首先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将城乡空间统筹的各项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以此来优化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The thesis takes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its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in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os City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such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making the mos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e thesist makes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China in pursuing the road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par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development, and expounds the basic idea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in particular. In addition, this part make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os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xplains the study methods, technologies, possible innovations and follow-up research problems.
     After framing the basic frame of this study, the thesis inspects and combs the courses and analysis paradigm choic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areas in Ordos City. W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analysis paradigm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amely the "county-level economy" analysis paradigm, is of great help for people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os City.
     To be more important, the thesis divides the basic contents into such three aspects as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anc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spati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overall analysis of Ordos City, we divide into4regions Ordos City, namely the downtown district, the eastern regio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and make use of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ing eight areas:Dongsheng District, Ejin Horo Banner, Jungar Banner, Dalad Banner, Otog Banner, Hanggin Banner, Wushen Banner, Etuoke Front Banner, and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in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os City and its affiliated eight districts and banners.
     At the same times, the thesis takes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an understanding perspective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analyzing problems in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os City, particularly systematically exploring the multiple factors restricting such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Marx's basic viewpoints and principles and from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such three aspects as overall plan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is a fundamental work of this study and channel for seeking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serves as a prerequisite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tegrating the urban-rural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 the general trend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 domestic developed areas have also undergone the same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have completed or are completing the same or similar tas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actice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specially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ums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so a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Ordos City.
     Finally,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on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os City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overall planning of space utilization, system guarantee for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economic engin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and end-result, difficulty and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lie in how to choose road to gai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whether we ca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such development in Ordos City.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objective regular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diversity of development path"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Ordos City. Therefore, such development should face up to regularity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That is to say, we must firstly make overall plans in space utilization and take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restriction factors in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space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optimize layout of space.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nitiative,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make innovations in systems and policies, and give impetus to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advancements.
引文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参见陈宗胜:《库兹涅茨倒U理论统计检验评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2期。
    ② 参见纪玉山:《库兹涅茨倒U理论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97第3期。
    ① 陈新、殷辂、张林海:《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的统一》,《中州学刊》2005第5期。
    ① 虽然该项短语的所有组成词均出现,但不一定是该短语。
    ① 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5页。
    ②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页311。
    ① 参见[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② 张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1期。
    ① 周一星:《Desakota一词的由来和涵义》,《城市问题》1993年第5期。
    ②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③ 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第385页.
    ① 曾菊新著:《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① 参见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5期。
    ② 张丽艳、李雪艳、高翠珍:《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 姜涛、周富强:《树立城乡统筹观指导解决“三农”问题》,《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④ 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的主题发言》,《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① 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3期。
    ② 陈希玉:《全而理解城乡统筹战略》,《农民日报》2003年05月17日。
    ③ 鞠正江、张益刚、房清波《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对策措施》,《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④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⑤ 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⑥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① 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2002年第12期。
    ② 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1期。
    ③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4期。
    ④ 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⑤ 韩俊:《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江苏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① 韩俊:《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
    ②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城市规划》1997年第5期。
    ③ 钟甫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江苏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④ 黄华波:《城乡统筹就业与利益关系调整——从威海、常熟个案看城乡统筹就业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张建武:《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⑤ 刘志澄:《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⑥ 曹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① 李杰、周松:《中国样本(对重庆和成都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韩俊:《县域城乡一体化的诸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翁鸣:《河北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与探索:金牛镇的变迁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刘艳菊:《城乡统筹哲学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③ 阿拉腾巴特尔:《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析》,《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义》,2010年。
    ④ 张平:《鄂尔多斯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0年。
    ⑤ 史占军:《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对策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为例》,《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年。
    ⑥ 赵荣:《鄂尔多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年。
    ① 王学丰:《鄂尔多斯市发展战略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杜梓、白玉岭:《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之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李文艺、奇海林:《跨越式发展的鄂尔多斯市》,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韩跃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概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①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以陕西省和浙江省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 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42.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③ 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502页。
    ⑥ 同上,第50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② 同上。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6~92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⑥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② 同上,第243~244页。
    ① 欧阳英:《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
    ① [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② 同上,第319页。
    ③ 张友渔、石啸冲、王沪宁:《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 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3期。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③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试析城乡统筹的深层价值及培育平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7页.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15页.
    ② [以]S·N·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沈原,陈育国,迟刚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③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市民社会的模式》,转引自[美]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5页.
    ①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试析城乡统筹的深层价值及培育平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50页。
    ①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
    ②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
    ④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
    ⑤ 同上。
    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
    ②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2006年。
    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2010年。
    ①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②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政府提供资料。
    ③ 《科学发展,福泽百姓》,《决策参考》(内部资料),2011年第9期。
    ①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② 《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区批复稿)。
    ③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报告》,2011年。
    ① 《科学发展,福泽百姓》,《决策参考》(内部资料),2011年第9期。
    ②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政府提供资料。
    ③ 《鄂尔多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
    ④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⑤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
    ①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
    ②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③ 《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区批复稿)
    ① 参见《鄂尔多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
    ②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 Stoper M.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ten years later[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995(2):161~221.转引自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①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② 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 王缉慈:《别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1992年第1期。
    ④ Wang Jici & Wang Jixian. "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A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in Beij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30,1998, pp681-701.
    ⑤ Malecki 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ynamics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nge, Essex: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1991,pp343—-349.转引自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⑥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① 王军:《县域经济研究进展综述》,《清江论坛》,2008年第2期。
    ② 孙学文:《中国县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③ 刘朝、邓宝权:《县域经济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 李小三:《县域经济概论》,江西人民出版杜2000年版,第1-5页。
    ② 参见2003年《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2005年12月1日《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
    ③ 赵康杰:《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述评》,《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④ 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
    ① 魏秀芬、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第3期。
    ② 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③ 何黎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决策探索》,2006年第8期。
    ④ 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⑤ 邹进泰、彭先镇:《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湖北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8月11日。
    ⑥ 贺耀敏:《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同上。
    ② 应新杰、赵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 闫天池:《我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② 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③ 战熠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局限与演进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① 《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② 陆大道:《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地理学报》,1984年第12期。
    ③ Stoperm. The regional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 [M]. New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7.
    ①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2002年第11期。
    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1),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② 数据来源: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鄂尔多斯市居民消费支出来自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③ 根据相关年份《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① 参见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二元对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二元对比系数={农业占GDP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非农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② 袁捷敏:《探析二元反差指数的意义》,《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期。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② 同上。
    ① 东胜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②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得出。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计算得出。
    ②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③ 武洁、陈宗胜:《天津农村二元经济转换状况》,《南开经济研究》,1990第3期。
    ④ 《伊金霍洛旗“十二五”规划》。
    ① 《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②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数据计算得出。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②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数据计算得出。
    ①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② 耕地按每亩160元/年补贴标准执行,草地按每亩4.95元/年补贴标准执行。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达拉特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鄂托克前旗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① 《鄂托克前旗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② 《鄂托克前旗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① 《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① 数据来源: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鄂尔多斯市居民消费支出来自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① 该部分内容己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③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④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⑤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①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③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①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 该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① 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②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实施自治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并于2012年1月起施行。但这种全区统一的做法,也会因地区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而产生不公。
    ① 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建制镇数量依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1))为421个,面积为1183千平方公里。
    ③ 全国建制镇数量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为19410个,面积为9600千平方公里。
    ① 付德明:《鄂尔多斯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年第4期。
    ① 付德明:《鄂尔多斯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年第4期。
    ①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以陕西省和浙江省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 黄序:《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巴黎大区考察记》,《城市问题》1997年第5期。
    ① 转引自《新城建设》,《城市规划百科》,中国城市规划行业。.http://www.china-up.com.
    ② 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农业展望》,2007年第2期。
    ③ 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农业展望》,2007年第2期。
    ① 乔森:《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城市化期刊》,2009年第1期。
    ① 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3月2日。
    ① 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3月2日。
    ② 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3月2日。
    ① “一圈”指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指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
    ②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报告的议案》,2008年11月20日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cq.gov.cn/zwgk/zfgw/124010.htm.
    ① 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率先走出二元结构》,《新华日报》,2010年06月08日。
    ① 雷振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四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② 赵甲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十年间我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http://www.ordos.gov.cn
    ② 据此计算的全市平均城镇化率为51.98%,略低于统计局的数字,这可能是各旗区提供数据有出入。
    ① 胡春华:《重视苏木乡镇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内蒙古日报》,2011年1月20日。
    ② 一市:鄂尔多斯市,两区:东胜区、康巴什新区,三个组团:东胜、康巴什、阿镇。
    ① 巴特尔:《在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蒙古日报》,2010年7月29日。
    ①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
    ① 王羽强.试析城乡统筹的深层价值及培育平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3-67.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美]塞缪尔·P·亨延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P·霍尔著.城市与区域规划[M].邹德慈、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彼得·霍尔著.未来的大都市及其形态[M].陈闽齐译,国外城市规划,2000(2).
    11.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3.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周叔莲等.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6.张国.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7.曾菊新著.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8.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19.杨金深.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0.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1.肖梦.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22.徐更生,刘宗超.我们的治农方略——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4.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5.王学丰.鄂尔多斯市发展战略研究[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6.王盛章,赵桂溟.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7.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8.王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9.孙学文.中国县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30.任维德.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31.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民族出版社,2006.
    32.苏雪串著.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4.陈雨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6.党双忍.三农治理策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7.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8.东方讲坛办公室.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十六讲[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9.杜梓,白玉岭.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之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40.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1.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2.国家建设部编写组.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3.胡继连,西爱琴.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45.韩俊.县域城乡一体化的诸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6.韩跃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7.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8.何振国等.县域经济开发新思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9.贺雪峰.三农中国[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0.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1.贾德裕.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3.李树踪.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4.李文艺,奇海林.跨越式发展的鄂尔多斯市[M].远方出版社,2006.
    55.刘朝,邓宝权.县域经济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
    56.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4.
    57.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8.李杰,周松.中国样本(对重庆和成都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9.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0.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1.刘美平.产业支撑与城乡协同发展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62.刘艳菊.城乡统筹哲学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63.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4.鲁勇.和谐发展论——新兴工业化与新兴城市化契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5.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6.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7邹骥.环境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8.朱明普.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1.
    6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0.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大学,1998.
    7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2.周尔鎏,张雨林.城乡协调发展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3.仲大军.国民待遇启示录——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74.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新机遇与新发展:中国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三农”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
    7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5.
    7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M].2007年12月31日.
    78.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第六期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班编.城乡改革实践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79.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1997.
    80.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81.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4.
    82.张幼文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83.张雨林.城乡协调发展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84.张平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5.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7.
    86.张福信.城乡一体化发展决策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印书馆,1989.
    87.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88.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1.
    8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商务印书馆,2001.
    90.苏雅拉.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2009(24).
    91.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92.白庆兰,费静.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转变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初探[J].广西政法,2002(12).
    93.白雪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
    94.曹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6).
    95.陈才,修春亮,对东北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的再认识[J].地理科学,1995.
    96.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97.陈家宝.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其对策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
    98.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99.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改革与理论,2003(3).
    100.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101.陈新,殷辂,张林海.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区域发展战略[J].中州学刊,2005(5).
    102.陈宗胜.库兹涅茨倒U理论统计检验评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2).
    103.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4.城乡一体化课题组.上海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1991(2).
    105.程小文,姜立晖,孙增峰.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9).
    106.费孝通.中国城乡经济发展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1993.
    107.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6).
    108.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9(1).
    109.付德明.鄂尔多斯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
    110.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111.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
    112.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3(5).
    113.韩俊.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
    114.何黎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J].决策探索,2006(8).
    115.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116.呼瓦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117.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6).
    118.胡艳君.我国城乡统筹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2).
    119.黄华波.城乡统筹就业与利益关系调整——从威海、常熟个案看城乡统筹就业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120.黄序.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J].城市问题,1997(5).
    121.黄占兵.内蒙古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
    122.纪玉山.库兹涅茨倒U理论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7(3).
    123.姜涛,周富强.树立城乡统筹观指导解决“三农”问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24.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4(1).
    125.鞠正江,张益刚,房清波.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对策措施[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126.孔勤.城乡居民思想观念差异分析与互动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7).
    127.雷振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2(4).
    128.李明宇.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解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5(4).
    129.李泉.中外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与启示——兼论西部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J].开发研究,2006(5).
    130.李同升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J].西北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31.李文君.论我国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责任[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3).
    132.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133.廉伟,王力.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
    134.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
    135.刘耕耘,布仁.内蒙古水环境及污染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4).
    136.刘建铭.统筹城乡经济与发展农村畜牧业[J].农业经济,2003(9).
    137.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138.龙文军.城乡一体化的国内实践和经验[J].调研世界,2006(10).
    139.陆大道.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4(12).
    140.罗敏,祝小宁.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4).
    141.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
    142.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
    143.梅建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3(5).
    144.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经济地理,2002(11).
    145.内蒙古加强水污染治理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3).
    146.欧阳英.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学术论坛,2003(6).
    147.潘永江.国中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1(2).
    148.乔森,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J].城市化期刊,2009(1).
    149.任平,周介铭,张果.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150.容瑜芳.我国城乡差距扩大与城乡协调发展[J].当代经济,2006(6).
    151.沙立岗.城乡一体化理性思考[J].求是,2000(24).
    152.沈红,陈腊娇.城乡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
    153.石忆邵.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讨论[J].规划师,1999(4).
    154.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5).
    155.石忆邵,张翔.城市郊区化研究述要,城市规划汇刊,1997(3).
    156.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1).
    157.史育龙.des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998,(5).
    158.宋海英.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述评[J].理论参考,2005(04).
    159.宋洪远.统筹城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农村问题和未来的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3(11).
    160.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城乡一体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161.汤正刚,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市市域城镇规划的总方针[J].经济体制改革,1995(4).
    162.田永祺,海小辉.内蒙古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163.万军,高宏彬,邹昊,杨锡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
    164.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165.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以陕西省和浙江省为例[D].西北大学,2008(6).
    166.王红辉.和谐社会之城乡一体化[J].当代社会,2007(9)..
    167.王红军.当代城乡一体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68.王缉慈.别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J].管理世界,1992(1).
    169.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170.王军.县域经济研究进展综述[J].清江论坛,2008(2).
    171.王晓娟.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7.
    172.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173.王亚飞.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7(2).
    174.王振亮.城乡一体化的误区,城市规划,1998(2).
    175.魏秀芬,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176.吴楚才等.中国二元结构及其协调对策,城市规划,1997(5).
    177.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1 997(1).
    178.伍山林.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79.武洁,陈宗胜.天津农村二元经济转换状况[J].南开经济研究,1990(3).
    180.夏安桃,许学强.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5).
    181.徐明华,白小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含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182.徐哲娜.“围城”的困惑——试论唐宋以降城乡差别观念[J].史林,2010(8).
    183.薛德升,陈文娟,侯启章.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
    184.闫天池.我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185.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1988(4).
    186.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9).
    187.杨培峰.城乡一体化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9.
    188.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
    189.杨晓娜.加强城乡关联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190.叶慧,李海鹏,王雅鹏.区域水资源察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04.
    191.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的主题发言[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92.叶迎.我国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193.应新杰,赵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194.袁捷敏.探析二元反差指数的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8(1).
    195.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12).
    196.詹卉.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看中国城乡统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0).
    197.战炤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局限与演进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198.张翠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10).
    199.张计成.英国城乡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1).
    200.张建武.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8).
    201.张雷声.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1997(1).
    202.张丽艳,李雪艳,高翠珍.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03.张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204.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7(3).
    205.张学军,云霞,宋虹苇.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措施[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6).
    206.赵甲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07.赵康杰.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述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8.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209.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210.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城乡一体化:“五朵金花”的启示——成都市锦江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J].理论视野,2006(2).
    211.中共双流县委党校课题组.双流县实施“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5(3).
    212.钟甫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J].江苏农村经济,2004(10).
    213.钟声.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略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14.周一星.Desakota一词的由来和涵义[J].城市问题,1993(5).
    215.周毅.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16.朱家瑾.城乡一体化系统规划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3)
    217.朱建国.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2).
    218.邹军,刘晓磊.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1997(1).
    219.阿拉腾巴特尔.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0.
    220.崔立烨.都市区内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0(3).
    221.张平.鄂尔多斯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0.
    222.赵荣.鄂尔多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
    223.史占军.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对策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为例[D]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
    224.刘方军.财政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25.刘洪彬.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26.梅迪.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227.宋艳伟.北京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28.孙加秀.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29.王娟丽.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2005.
    230.夏春平.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231.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
    232.宣迅.城乡统筹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4.
    233.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
    234.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
    235.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10.
    23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1).
    237.内蒙古统计年鉴(2000-2011).
    238.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报告,(2000-2011).
    239.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
    240.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1).
    241.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2000-2011).
    242.东胜区十二五规划.
    243.东胜区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44.达拉特旗十二五规划.
    245.达拉特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46.伊金霍洛旗十二五规划.
    247.伊金霍洛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48.准格尔旗十二五规划.
    249.准格尔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50.乌审旗十二五规划.
    251.乌审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52.杭锦旗十二五规划.
    253.杭锦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54.鄂托克旗十二五规划.
    255.鄂托克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56.鄂托克前旗十二五规划.
    257.鄂托克前旗政府工作报告(2005-2011).
    258.巴特尔.在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内蒙古日报,2010年7月29日.
    259.胡春华.重视苏木乡镇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N].内蒙古日报,2011年1月20日。
    260.李颖.统筹城乡的社会发展解析[DB].人民论坛,2009(30):1,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12/11/content_425117.htm.
    26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DB].新华网,2009(4),http://news.sina.com.cn/c/2009-04-06/165217556355_2.shtml.
    26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6-07/10/content_331802.htm.2006-07-10.
    263.杨慧琴.鄂尔多斯市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内蒙古财会(内部资料).2009(6).
    264.梁铁城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招标课题汇编,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内部资料).
    265.王国华.呼和浩特市农村低保和城市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政策建议.内蒙古财会(内部资料),2010(1).
    266.邹春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实现.内蒙古财会(内部资料).2007(7).
    267.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268.《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工业园区与项目区发展的通知》鄂府发[2008]35号.
    1.Alexander Berk. Agriculture Issues & Policie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2.
    2.Andrew W. Gilg. Perspectives on British Rural Planning Policy,1994-1997.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0.
    3.Berkeley Hill. Farm Incomes, Wealth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9.
    4.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 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 View from Nepal.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5(10).
    5.D.Gail Johnson.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Rural Elderly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8.
    6.Feldstein. M. "The Missing Piece in Policy Analysis:Social Security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6:1996.
    7.Harvard.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Holly R. Barcus. Urban-rural Migration in the USA:A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Regional Studies,200438(6).
    9.Johnson,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Urbanization: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Greenwood Press,1992.
    10.Kenneth G.Willis, R.Kerry Turner, Zan J.Batema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 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2001.
    11.Klaus, D. Land Polices for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M]. Washington, D.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2.Kojima, R.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oblems in China.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
    13.Lee, Yok Shiu F. Rural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the Case of Southern Jiangs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14.Luther Tweeten and Stanley R.Thompson. Agricultural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 Lowa State Press,2002.
    15.Mc Gee. Urbanisasi or Kotadesasi? Evolving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16.Michael Storper. 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M]. 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7.
    17.Philip Mc Cann.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Relations in China.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8(3).
    19.S.Tangermsnn and M.Bans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Agriculture in an Expanding European Union,2000.
    20.Samuelson, P. A. "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6: 1958.
    21.Solinger, D.J.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Changes for Assimi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2.Wilbur R.Maki and Richard W.Lichty. Urban Regional Economics-Concepts, Tools, Application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23.William P. Brolone. The Failure of National Rural Policy.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2.
    24.Yair Mundlak.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