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域为基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被提上日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正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现实诉求,它对促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个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按照“构建什么”——“为什么构建”——“如何构建”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答“构建什么”这一问题;其次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现状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现状进行考察,回答“为什么构建”这一问题;最后提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对其进行构建的一些参考性建议,回答“如何构建”的问题。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主要阐明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等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三章,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和评估的现状。这一部分主要是现状调查,首先是通过个案调查法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现状进行调查,其次是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现状的整体把握。
     第四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建议。这一部分从评估对象、评估指标、指标权重、评估计量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提供思路和建议。
In recent year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China has implemented a "county-based"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ach county is thus top on the agenda.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my paper is constructed to meet this need, and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pplie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surveying method, answers questions including "what to construct", "why to construct" and "how to construct". First of all, some terms related to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evaluation are clarified, which naturally lead to the answer of "what to construct".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ty'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terscolaire equilibri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ystem are surveyed, which answers "why to construct".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main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uggest on some details is bringed up, which eventually answers the "how to construct" question.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below:
     Chapter 1.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detailed that why I choose this research topic, my research goal, main research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y research, and some literature reviews. It is followed as a guide of my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next chapters.
     Chapter 2. Definition. In this chapter, concepts such as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ounty-base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research related terms are mainly clarified and explained.
     Chapter 3. The why question. Why do we need a "county-based" evaluation syst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surve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terscolaire equilibrium and evaluation of it. First th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n indentifying that what situation on the county'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terscolaire equilibrium is employed. Then the "county-based"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is evaluated as a whole.
     Chapter 4.The framework of a universal evaluation system to gaug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are suggested on. The framework is built around four parts, including evaluation counterparty, evaluation criteria, criteria weights and evaluation quantification. This framework will lay solid background in building a 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nty-based"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引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年2月23日).
    [2]《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2005年5月30日).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5月25日)
    [4]《创新探索全面推进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辽宁省教育厅(2008年9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务馆,2002:518,694,978.
    [2]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1.
    [3]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51.
    [4]曾淳.教育评估与理论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3,107.
    [5]陶西平.教育评价字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5,112.
    [6]刘淑兰.教育评估与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30.
    [8]顾明远,中呆华.学校教学检查与评估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386.
    [9]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7:471.
    [10]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22,26.
    [11]柳海民,周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7.
    [1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6.
    [1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67.
    [14]王晋堂.教育:从均衡走向公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6.
    [16]谭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7]季明明.中小学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山版社,2001:110.
    [18]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9]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1]姜凤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楚江亭.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研究,2002(6).
    [2]楚江亭.关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1-3.
    [3]楚江亭.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兼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12-17
    [4]张良才,孙继红.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分析与比较[J].教育学报,2009(6):61-68.
    [5]楚江亭.和谐社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杜鹏,基于基尼系数对中国学校教育差距状况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3).
    [7]孙袁华,张熙.建构我国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一种国际化视野的归类比较与综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14-19
    [8]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3
    [9]陶小龙.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及其分解[J].科技与社会,2009(2):151.
    [10]翟博.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构建及其运用—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11]姚继军.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测度的原则与方法.教育科学,2008(3):5-8.
    [12]沈有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建构[J].
    [13]李方.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1996(9):49-53
    [14]王绽蕊.区域教育发达程度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0.
    [15]王晓玲,潘玉君,李明磊,童彦.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96-198.
    [16]周彬.上海基础教育区间差异的经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4.
    [17]王晓东,马锦飞.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市区教育指标体系[J].教育研究,2010(1).
    [18]李海涛.我国教育不平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作视点,2006(12):55.
    [19]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J].教育研究,2003(11).
    [20]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2006(1):13-15.
    [21]丁延庆.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评介一兼及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统计迷雾”[J].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
    [22]雷虹.我国义务教育指标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6.。
    [23]孙曰融.现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分配法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24]聂江.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教育不平等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25]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组.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26]李继星.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J].人民教育,2010.
    [27]李孔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8.
    [28]彭世华.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目标和标准研究的概念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9):12-16.
    [29]李三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0(8):11-14.
    [30]张放平.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缘起·范畴·理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0(8):8.
    [31]刘厚周,陈志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摭谈[J].教育学术月刊,2009:67.
    [32]姚继军,张新平.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42.
    [33]熊一兵,陈世伟,钟龙兴.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6):12.
    [34]王长乐,王书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性问题[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2):5-8.
    [35]赖俊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J].教育论坛,2010.
    [36]杨勇.指标到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9:23-25.
    [38]王建容,夏志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改革与发展,2010:70-73.
    [39]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2):109-112.
    [40]彭世华,谭日辉.促进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41]张宪威,邹奋平.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0:38-39.
    [42]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16.
    [4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44]李强,吴中元.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6):65-67.
    [45]王丽.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发展·月刊,2010(4):126-127.
    [46]严从根.近五年来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进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9:27-31.
    [47]朱建民,邱耘,李伟.均衡教育在日本[J].中国教育报,2003.
    [48]龙承建,周鸿.论教育标准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7-121.
    [49]瞿瑛.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6(12):46-48.
    [50]崔慧广.区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测量方法的构建[J].创新,2010(2)
    [51]霍启红.山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37-39.
    [52]常淑芳.五年来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8(1):152-154.
    [53]刘玉.县际义务教育均衡指标及其测算方法研究[J].2008.
    [54]楼世洲,宁业勤.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9-11.
    [55]孙玉丽,张幸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与条件一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个案[J].教育科学,2008(1):11-16.
    [56]高智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研究[J].教育前沿·网络财富,2009:11-12.
    [57]陈世伟,徐自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5-227.
    [58]王景英,张春宏.县域义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于内容解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
    [59]林宝,隆学文.消除资源差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铜陵和沈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路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31-33.
    [60]文喆.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6.
    [61]鲍传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2-65.
    [62]刘新成,苏尚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5):28-33.
    [63]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25-29.
    [64]张惠.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的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12):126.
    [65]袁蕾,田汉族.从“择校”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74-76.
    [66]张力.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思想前沿,2010:5-8.
    [67]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7.
    [68]梁红.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1.
    [69]施媛媛,郑友训.回顾与反思: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十年之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88-91.
    [70]沈有禄,谯欣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J].教育科学,2009(6):9-15.
    [71]孙启林,孔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国际经验[J].教育前沿,2007.
    [72]顾月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13.
    [73]许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一对教育局长们的问卷调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3):62-65.
    [74]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75]胡林龙.解读《义务教育法》教育均衡的规定一结构、重点与实现方式[J].新余高专学 报,2007(8):65.
    [76]李艳霞.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误区[J].教育视点,2009:14-15.
    [77]陈平水,靳钰炜.山西省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研究——从校际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J]:124-145.
    [78]刘宝生.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8(1):6-10.
    [79]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7.
    [80]刘远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的历史回顾及思考[J].基础教育六十年,2009(1).
    [81]孔令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刍议[J].攀登,2007(5):129-131.
    [82]曲正伟.校际均衡:环境、话语与制度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25-29.
    [83]吴宏超,叶忠.校际落差与义务教育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1.
    [84]李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合理性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37.
    [85]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40-44.
    [86]叶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困境与制度约束[J].专题探索·教育公平,2008:23.
    [87]李艳霞.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刍议[J].管理与创新:188-189.
    [88]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22-30.
    [89]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2):34.
    [90]孙平.中小学择校现象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2):59.
    [91]袁贵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J].高层动态,2009.
    [92]梁伟国.办学条件标准化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点[J].理论.
    [93]杨令平.城乡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29-32.
    [94]张树春.促进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代表之声.
    [95]张宪威,邹奋平.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0:38-39.
    [96]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决策咨询,2003(10):4-9.
    [97]曹志来,王伟同.教育公平:基于中小学建设标准体系的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8(4):258.
    [98]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9):27-29.
    [99]谈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100]严从根.近五年来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进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9:27-31.
    [101]龙承建,周鸿.论教育标准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7.
    [102]李艳霞.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误区[J].教育视点,2009.
    [103]郑子莹.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保障义务教育底线公平[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146.
    [104]吴吴,王伟同.我国中小学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基础教育投入与建设.2007(5):3.
    [105]吴昊,王斌斌.我国中小学建设标准现状及问题研究[J].教育改革,2007(11):1.
    [106]沈有禄.西方教育公平测度研究简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36-42.
    [107]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J].基础教育,2008(2):28.
    [108]耿中.学校适宜规模及相关设施标准[J].教育科学研究,2003:52.
    [1]李志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一以“区域”的视角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2]田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5).
    [3]侯明辉.基于GIS的基础教育均衡性评估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小学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8(5).
    [4]涂东波.我国教育发展部平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5]任仕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6]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10).
    [7]王巧云.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5).
    [8]阮筱棋.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5).
    [9]鲍艳丽.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江阴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5).
    [10]邱旭光.县域教育和谐发展指标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12).
    [11]邵春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与思考——以山东省昌乐县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4).
    [12]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4).
    [13]孔祥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9(5).
    [14]赵庆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5).
    [15]崔红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9:10.
    [16]潘郑芳.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D].浙江大学,2009(5):43.
    [17]裴洪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督导评估研究——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06(4).
    [18]冯秀川.济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9).
    [19]沈亮.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5).
    [20]朱灵娥.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5).
    [1]沈亮.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
    [3]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
    [4]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众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10.
    [1]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40.
    [2]柳海民,林丹.本体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1.东北师大学报,2005(5).
    [3]赵庆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12.
    [4]文喆.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6(2):13.
    [1]陈世伟,徐自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225.
    [2]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20):109.
    [1]瞿英.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J1.教育探索,2006(12):46.
    [2]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f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
    [3]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1,62.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2]张惠.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的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12):126-127.
    [3]高智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研究[J].教育前沿,2009(8):11-12.
    [4]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1):109-112.
    [1]正景春、张春宏.县域义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内容解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8):14.
    [2]楼世洲、宁业勤.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2):9-11.
    [3]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4):31,36.
    [1]劳凯声.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J].教育研究,2005(2).
    [1]陶西平.教育评价字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3.
    [1]刘淑兰.教育评估与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30.
    [2]顾明远,申杲华.学校教学检查与评估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386.
    [1]曾淳.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
    [2]季明明.中小学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1]彭世华,谭日辉.促进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9.
    [2]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1):109-112.
    [1]楼世洲、宁业勤.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2):9-11.
    [2]柳海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7.
    [1]顾月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1]工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湖南大学出版社,1995:110.
    [1]贾俊平.描述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7-98.
    [2]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20):110.
    [1]崔慧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与方法的研究[J],创新,2010(20):111.
    [2]季明明主编.中小学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