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群体特征及其成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侠五义》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晚清侠义文学的重要对象。本文从《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入手,在回溯侠客文学历史的基础之上结合晚清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从侠客的生活环境、生存本领和道德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侠五义》中侠客的群体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三侠五义》中独特的侠客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得失。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分别从侠与江湖、侠与武功、侠与清官三个方面谈《三侠五义》中侠客形象独特的群体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三侠五义》中侠客形象的形成原因。从十九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社会现象、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文学政策以及侠义文学传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对《三侠五义》中侠客形象的存在意义及局限性作出评价,强调其存在价值。
SAN XIA WU YI " is one of the inpresentative of the chivalrous novel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harateristic of the chivalrous person in "SAN XIA WU YI"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nviroment of life; the obility of life and the morals of life.in analysingprocess, the thesis recall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chivalrous person,inspects the special history in the last stage of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is made up of three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the author explains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chivalrous person in "SAN XIA WU YI",including mysterious ininerant entertainers;magical martial arts and the loyalty to the wise and able officials. In the second section,the author makes a inquiry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valrous person in "SAN XIA WU YI "and the history and literary in 19th century.In the third section,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ifnificance and the confinement of the chivalrous person in "SAN XIA WU YI".
引文
[1]李白:《李杜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27页
    [2]韩非:《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0页
    [3]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第896页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9页
    [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广智书局,1904年,第20页
    [6]曹植:《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页
    [7]张华:《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第279页
    [8]张华:《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第279页
    [9]鲁迅:《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70页
    [10][11][12]王维:《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第324页,第324页,第324页
    [1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4页
    [14]鲁迅:《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69页
    [15]胡适:《胡适书评序跋集》,岳麓书社,1987年,第133页
    [16][17]转引自张志和、郑春元:《中国文史中的侠客》,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第4页,第4页
    [18]孟轲:《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462页
    [1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7页
    [20]袁郊:《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42页
    [21][22][23][24]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0页,第99页,第100页,第100页
    [25]熊起谓:《近代文学论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26][27][28][29][30][31][32]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第488页,第217页,第488页,第517页,第690页,第698页
    [33]鲁迅:《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72页
    
    
    [34]丁福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第385页
    [35]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93页
    [36]问竹主人:《三侠五义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37]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38]司马迁:《史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39][40][41][42]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2页,第215页,第273页,第273页
    [43]佚名:《小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4页
    [44]白居易:《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45][46]转引自王开文:《弹射武技考述》,《成都体育学报》,2002年第1期
    [47]转引自旷文楠:《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的发展》,《成都体育学报》,1994年第1期
    [48][49][50][51][52][53]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第159页,第272页,第273页,第691页,第311页
    [54]鲁迅:《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73页
    [55]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6页
    [56]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9页
    [57]郑云波、吴汝煜:《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58]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6页
    [59]赵景深:《<三侠五义>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页
    [60]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5页
    [61]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86页
    [62][63][64][65][66][67][68][69][70][71]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6页,第90页,第111页,第157页,第157页,第158页,第202页,第202页,第202页,第202页
    [72]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
    [73]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47页
    
    
    [74][75][76][77][78]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8页,第314页,第279页,第279页,第706页
    [79]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第895页
    [80]孔丘:《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138页
    [81]韩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19页
    [82][83]转引自《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第34页,第34页
    [84]转引自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9页
    [85]肖一山:《清代通史》卷中,中华书局,1981年,第209页
    [86]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6-67页
    [87]转引自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2页
    [88]转引自夏哲尧:《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9页
    [89][90][91]石玉昆:《三侠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第210页,第704页
    [92]转引自罗萍:《洋教征服·乡村社会秩序裂变·民教分化、冲突之源起》,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5月,第75页
    [93]斯大林:《列宁文选》,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6页
    [94]转引自张淑华:《讨论唐代任侠小说兴盛原因》,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3月,第45页
    [95][96][97]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页,第18页,第18页
    [98]龚自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68页
    [99][100]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2页,第340页
    [101][102]关爱和:《稗官争说侠与妓》,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66页,第66页
    
    
    [103]问竹主人:《忠烈侠义传》序,广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104]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6页
    [105]问竹主人:《忠烈侠义传》序,广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106]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6页
    [107]刘世德、刘绍基:《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10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38页
    [109]转引自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7页
    [1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111]退思主人:《忠烈侠义传》序,广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112][113][114]转引自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99页,第999页,第1012页
    [115]谈凤梁:《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
    
    
    1、《三侠五义》,石玉昆著,广东出版社,1984年
    2、《小五义》,佚名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胡适书评序跋集》,胡适著,岳麓书社,1987年
    5、《沧州后集》,孙楷第著,中华书局,1985年
    6、《明清小说史》,阿英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
    7、《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8、《清代小说论稿》,林薇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9、《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武润婷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三松堂学术文集》,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2、《近代文学研究》,裴效维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13、《中国小说史简编》,南开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4、《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15、《中国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郑云波、吴汝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陈平原小说史论集》,陈平原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7、《明清史》,李洵、薛虹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中国文史中的侠客》,张志和、郑春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9、《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犁野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21、《中国武侠小说史略》,王海林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22、《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3、《中国之侠》,刘若愚著,周清霖、唐发铙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