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元史·诸王表》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与订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些重要的诸王进行研究。经过多方面的史料查考,并吸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为《元史·诸王表》补充了170多位诸王、驸马、内属国王,并认为有8位诸王应当删去。
     文章按照《元史·诸王表》原来的等级顺序,逐级逐人展开考查;新补入的诸王,也按照爵级相应地补在原表中,对于不能确定爵级或是原来未列入表中的诸王另列一章。第一章主要是考查了元代的一等金印兽钮王爵的诸王,并对大部分一等金印兽钮王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二章主要是考查了二等金印螭钮王爵的诸王,也对其中部分诸王展开了研究。第三章主要考查了金印驼钮三等王爵的诸王。第四章主要考查了金镀银印驼钮的诸王们。第五章考查了金镀银印龟钮的五等王爵的诸和银印龟钮的六等王爵的诸王。第六章,主要考查了新增补的诸王。
This article engaged in textual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the Various Princes Table in its entirety,On the premise of that,author would selected some important princes to research.By her research,author added 170 premise,royal sons-in-low and kings up to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the Various Princes Table,and 8 princes should n't be collected in her oppion.
     The essay examined the various princes one by one and order by ord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rginal order and degree;There are some princes who were additional also fill up the orginal form corresponding their rank of nobility,for that princes who can not be defined their title of nobility or no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orginal form,list another chapter.
     Chanpter 1,mainly examined the top_grade SHOUNIU princes equipped with metal seal,in YUAN dynasty,in addition, most of them would be case study.Chapter 2,second_class LINIU princes equipped with metal seal too,were the main target to be research,the parts also would be unfold.Chapter 3,mainly done the textual research for the third_class TUONIU princes.Chapter 4,mainly examined TUONIU princes equipped with gold plate and sliver seal.Chapter 5,examined the fifth_class GUINIU princes equipped with gold plate and sliver seal,and the sixth_class princes equipped with sliver seal.Chapter 6,mainly examined other argument princes.
引文
1 《元史》卷一○九《诸王表》,第2735,中华书局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2 参见《元史》卷四《世祖本记》一,第76页: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9页。
    3 参见《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第2888页;卷一六四《五恂》传,第3844页.
    4 参见《元史》卷一○九《诸王表》,第2750页。《元史》的校勘者据《世祖本纪》五中至元十年二月丙戌条、卷一一五《裕宗传》、卷一二六《安童传》及《元典章》卷一《立后建储诏》等几处都记载真金被册立为皇太子是在至元十年,考证“十四”年的“四”为衍文。
    5 拉施特着,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第282-2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4页。
    7 《元史》卷一○六《后妃表》,第2697-2698页;卷一一八《特薛禅传》,第2919页。
    8 《元典章》卷一《诏令·世祖皇帝》(上),第5页。
    9 《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第2871页。
    1 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牧庵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
    2 《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第2888页。
    3 参见《元史》卷一六四《王恂》传第3844页。
    4 参见《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7页:卷一七一《刘因传》。
    5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第62页。
    6 《元史》卷一五七《郝经传》,第3699页。
    7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2页。
    1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8-99页。
    2 参见《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9页。
    3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4页。
    4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6页。
    5 《元史》卷一四八《董文忠》第3503页。
    6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6页。
    7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第3113页: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34页。
    1 《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2 参见《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1页;卷一一五《裕宗传》。
    3 《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
    4 《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
    5 《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
    6 孛术鲁翀《平章政事致仕尚公神道碑》,《元文类》卷六十。
    7 《元史》卷一七○《尚文传》:孛术鲁翀《平章政事致仕尚公神道碑》,《元文类》卷六十。
    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1页。
    2 《只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50页。
    3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7、2419页:卷六十二《地理志》五,第1508页。
    1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第1463页: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7页。
    2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36页。
    3 参见《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4页。
    4 参见《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9、760、765、767、770页。
    5 参见《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4页。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8、784页。
    1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282-283页;《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4页。
    2 参见《元史》卷一○九《诸王表》,第2750页校勘记第三条。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又见《全元文》第九册第310卷,第518页。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2页。
    4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3页;卷一○九《诸王表》,第2735页。
    5 参见汪辉祖《元史本证》;《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51页。
    6 《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姚燧《李德辉行状》,《元文类》卷四十九:又见《全元文》第九册,第308卷,第484页。
    7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8、214页;卷九九《兵志》二《镇戍》,第2541页。
    1 《蒙兀儿史记》卷七六《忽必烈汗诸子传》,第507页。
    2 参见《元史》卷《世祖本纪》七,第217页;卷一六三《赵炳传》。
    3 《元史》卷一七○《畅师文传》。
    4 参见《元史》卷一五九《商挺传》。
    5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9页
    6 《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7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3页。
    8 参见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元朝另一身绾二金印的足驸马高丽国王、沈王王璋,见张岱玉《<元史>高丽驸马王封王史料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3页;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1页。
    1 《元史》卷一六三《李德辉传》:《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元史》卷十《世祖本纪》六.第214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1页。
    3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8页。
    4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4页。
    5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0、186页。
    6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198、204页。
    7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6页。
    8 参见《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6页。《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
    1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1页。
    2 《元史》卷一六六《刘恩传》。
    3 《元史》卷一六九《贺仁杰传》。
    4 参见姚燧《李德辉行状》,《元文类》巷四十九:《元史》卷一六三《李德辉传》。
    5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4。
    6 《元史》卷一三五《月举连赤海牙传》。
    1 《元史》卷九十九《兵制》二,第2549页。
    2 《元史》卷一五九《商挺传》第3740页:卷一六二《李忽兰吉传》第3791页;卷一六三《赵炳传》第3836页。
    3 《元史》卷九十八《兵制》一,第2520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卷六十《地理志》三,第1434页。
    5 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1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6页。
    2 《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
    3 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4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9页。
    5 姚燧《有元故少中大夫淮安路总管兼府尹兼管内劝农事高公(良弼)神道碑》,《牧庵集》卷二十三:《全元文》第322卷,第701页。
    6 《一二七六年龙门禹王庙令旨碑》,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25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
    7 《一二六八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其二,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24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
    8 《一二七七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119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
    9 《一二六八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其三,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24页。
    10 《元史》卷一七四《姚燧传》。
    11 《元史》卷一七○《畅师文传》。
    12 《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
    1 《元史》卷八十四《选举》四,第2098页。
    2 参见许凡《元代的首领官》,《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3 参见《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0页;《元史》卷一六九《贺仁杰传》,第3967页:《元史》卷一六四《王恂传》,第3844页。
    4 参阅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138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5 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
    1 参见汪辉祖《元史本证》;《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51页。
    2 商挺所撰《创修崆峒山宝庆寺记》,见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1943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本:《全元文》第73卷,第506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3-284页。
    4 参见李好文《长安志图·奉元城图》,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版。辛玉璞《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5 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6 参见辛玉璞《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夏鼐《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考古》,1960年第5期。
    7 《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
    1 《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第1428页。
    2 碑文见张鸿智、韩孔乐《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3 参见《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张鸿智、韩孔乐《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1页。
    5 萧shi(“奭”+“斗”)《秦王妃祠堂记》,《勤斋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全元文》第365卷,第748页。
    6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48页。
    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三岔河古城与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8 商挺所撰《创修崆峒山宝庆寺记》,见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1943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本:《全元文》第73卷,第506页。
    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9页。
    2 《元史》卷一○九《诸王表》,第2735。中华书局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2页。
    4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2页。
    5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0页。
    6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3 许有壬《辽王》,《至正集》卷七十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5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0页。
    6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7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76页。
    1 参见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纲要》第32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恽《秋涧集》卷四三。
    3 《元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淮安忠武王》引《勋德碑》,第21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4 参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三《句容郡王世绩碑》,至元“二十六年,海都犯金山,抵杭海岭。皇孙晋王,帅兵御之。”“敌先据险,我师不利,王(土土哈)独以其军陷阵入战,翼晋王出。”
    5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参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三《句容郡王世绩碑》,至元“二十六年,海都犯金山,抵杭海岭。皇孙晋王,帅兵御之。”
    6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0页。
    7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8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9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68页。
    10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1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2页;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66页、2272页:《元典章》七,《吏部卷》之一《官制·资品》,第179页。
    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3 姚燧《史公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碑中人名经四库馆臣改动,但还能辨认。参见《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陈得芝先生认为武宗海山总兵漠北时实际只领称海沿边的驻军,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
    4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二一《乞台普济传》。
    5 元明善《淇阳忠武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
    6 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东方学》第六四辑,1982年。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6页。
    7 《史集》第一二卷汉译本第19页.
    8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6、15、167页。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1 元明善《太师淇阳忠武王碑》,《元文类》卷二三。
    2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3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一。四部丛刊本。
    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1页。
    5 元明善《伯颜勋德碑》,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二之一《丞相淮安忠武王》,第22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6 《史集》第二卷,第376页。
    7 阎复《太师广平贞献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又见《全元文》第295卷。
    1 《史集》第二卷,第376页;《元史》卷一一九《玉昔帖木儿传》,第2948页。
    2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卷一一九《玉昔帖木儿传》,第2948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
    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9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7页。
    6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1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2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3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1页。
    4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5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8页。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2页。
    8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7页。
    9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0、432页。
    10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4页。
    11 《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第2893页。
    12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卷二《户令》,第21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9页。
    2 参见张金铣《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元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0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4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7页。
    7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6、503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8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3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4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6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9页,第570页、572页。
    7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1、582、583页。
    8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2、585页。
    9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7、589、590、592页。
    10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589、604、605、612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
    2 参见《一三○九年滎阳洞林寺圣旨碑》(六),《一三一四年滎阳洞林寺圣旨碑》(七),分别见工会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51、70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4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7页。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721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4页。
    2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3页。
    3 《元史》卷一○○《兵制》三,第2577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6页。
    6 《经世大典序录·政典总序·招捕》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条,《元文类》卷四十一,第45、46页。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页。
    8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9页。
    10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1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2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1页。
    3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2页。
    4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6 商挺《宝庆寺碑》。
    7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1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0页。
    10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2、674、675页。
    1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5页。
    12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3页。
    13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4页。
    1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7、708、711、712、715页。
    2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8、721页。
    3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2、723页。
    4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页。
    5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6页。
    6 《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1页。
    1 韩百诗著、张国骥译《元史诸王表笺证》第220、221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云南通志稿》卷一一八,第14页。
    3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77页。
    4 《明太祖实录》卷十九,第268、269页。
    5 参见方龄贵《<新元史·云南行省宰相年表>补证》,见《元史丛考》第69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
    6 高岱《鸿猷录》卷五《克取元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又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96页。
    7 《明史》卷一二四《把匝刺瓦尔密传》,第3719页。
    8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1,第1314页。
    1 《明太祖实录》卷92,第1608页。
    2 参见《明太祖实录》一四○,第2213-2215页。另参见《明史》卷一二四《把匝刺瓦尔密传》,第3719页:卷二《太祖本纪》二,第36页。
    3 高岱《鸿酋录》卷六《廓清滇南》。
    4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第2257页。张紞《云南机务抄黄》(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本《明代蒙古汉籍史料》第一辑,第18页)载“云南既定,梁王自死,家小都来俺行了”。
    5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四,第2263页。另见《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第39页。
    1 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58页。
    2 《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第3305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09页;卷一一七《秃刺传》。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5页。
    6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3页。
    7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9页;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6页。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2页。
    3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6页。
    4 参见《蒙兀儿史记》卷七六《忽必烈可汗诸子传》,第510页。
    5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9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5页。
    7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4、285页。
    8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8页。
    9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9页。
    1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0页。
    2 《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第3917页。参见《蒙兀儿史记》卷七六《忽必烈可汗诸子传》。
    3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6页.
    4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81页。
    5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82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6页。
    7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9页。
    8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82页。
    9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第1478页。
    10 参见《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2页:《元史》卷二一○《外夷传·缅》,第4659页。
    1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1页。
    1 《元史》卷二一○《外夷传·缅》,第4659页。
    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3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7页。
    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9页。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4页。
    7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7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1页。
    10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1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页。
    1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0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三,第2757页;卷一八五.第2779页。
    4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五,第2934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第1150页。
    6 参见周清澍《汪古部事辑·汪古部历代首领封王事迹》,《元蒙史札》第126页。
    1 参见周清澍《汪古部事辑·汪古部的领地及统治制度》,《元蒙史札》第158页.
    2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参见周清澍《汪古部事辑·汪古部统治家族》,《元蒙史札》第89页.
    3 《元史》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9页。
    4 刘敏忠《赵王先德加封碑》,《中庵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高唐王、鄃王、赵王掘忽难的历史事迹及封王详情请参阅周清澍《汪古事辑》相关内容。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6页。
    6 刘敏忠《赵王先德加封碑》,《中庵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高唐王、鄃王、赵王掘忽难的历史事迹及封王详情请参阅周清澍《汪古事辑》相关内容。
    7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至大元年二月、九月: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皇庆元年四月。
    8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第220、222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516页。
    2 参见《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刘敏忠《赵王先德加封碑》,《中庵集》卷四。周清澍《汪古事辑》,《元蒙史札》第124、146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1页。
    4 参见《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5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8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7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3、285页。
    1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第2908页。
    2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37、338、376页。
    3 参见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蒙古学译文选》(内部资料),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1984年。
    4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文类》卷二三。《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2、383页。《元史》卷一一八《阿刺忽思剔吉忽里传》。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7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36页。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2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3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3页。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7、528页。
    5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6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0页。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页。
    8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5页。
    9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3页。
    10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5页。
    1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20、47页。
    2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0页。
    3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4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9页。
    5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6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6页。
    1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2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第2903页;卷一九四,第2916页。
    3 参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蒙古史研究》第六辑。
    4 《明史》卷三二八《外国传》九,第8504页。
    5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第2946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
    7 《蒙古秘史》节243,244。《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页379记载合撒儿名下只有一千户百姓。
    1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7页。
    2 苏联C、B吉谢列夫《位于贝加尔地区黑尔黑尔河畔的蒙古移相哥城堡》,汉译文载《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9辑,1965年。
    3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2412页。
    4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26、27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2页。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页477-478: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六章第页301-306,上海古籍版,2006年版。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参见《大元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杂令》第311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484页。
    5 《元史》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72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7页。
    7 参见《元史》卷一三八《康里脱脱传》第3324页;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箬548页。
    1 《大元通制条格》卷六《选举》,第108页。
    2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38、2472页。
    3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38页。
    4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38、2472页。
    5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49页。上海古籍版,《元史二种》本,1989年版。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4页。
    7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8页。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1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0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1、680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0页。
    3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8页。
    4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8页。
    5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0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716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9、720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1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901页。
    2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6页。
    3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4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9页。
    6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第3113页。
    1 姚燧《李德辉行状》,《元文类》卷四十九;《全元文》第308卷,第488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8页;卷一一七《牙忽都传》,第2908页。
    3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5页,
    4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5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6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0、411页。
    1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36页。另参见《元史·康里脱脱传》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9页。
    3 《元史》卷一一七《秃刺传》,第2907页。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3页。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6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8页。
    1 参见志费尼着、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页46;《史集》第二卷第页196-197。
    2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第8539页:“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元封驸马章古为宁濮郡王,镇西宁,于河州设吐番宣慰司,以洮、岷、黎、雅诸州隶之,统治番众。”
    3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8、720页。
    4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5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1页。
    6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38、2741、2749页。
    1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9页。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2页。
    4 《史集》第二卷,第170页。《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见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另参见耿世民、张宝玺《元回鹘文<重修文殊寺碑>初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儿史》第一编第44页附《察合台家族世系》,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儿汗著,罗贤佑译《突厥世系》,中华书局,2005年版。胡小鹏《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35页。(日)杉山正明《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蒙古学译文选》第89页(历史专集)(内部参考),《穆伊兹安萨布》(即《贵显世系》)。(1982年3期,蒙古史资料与情报有节译) 萨布>之比较》,《蒙古学译文选》第89页(历史专集)(内部参考),《穆伊兹安萨布》(即《贵显世系》)。本文所录《有元文殊寺碑铭铭》是据耿世民先生的录文的节录。
    1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71页。
    2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182、183页: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36、237页。
    3 《史集》第三卷,第135、136页。
    4 瓦撒夫《瓦撒夫史》,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06、241、243页;《史集》第二卷,第183页:《史集》第三卷139、140页。
    1 《元史》卷一三三《旦只儿传》: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9页。
    2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四卷第一九四章,第45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3 《元史》卷一二三《拜延八都鲁传》,第3024页。
    4 《史集》第二卷,第353、354页。
    5 刘迎胜先生推定此次战事的时间是至元二十二年,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73页。
    6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
    7 《元史》卷九十九《兵制》二,第2545页。
    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0页。
    2 张养浩《析津陈氏先茔碑》,《归田类稿》卷十二;又见《全元文》卷778,第24册,第685页。
    3 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85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1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5页。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6页。
    8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8页。
    9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3页。
    10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3页。
    1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48页。
    1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7、458页。
    1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0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4页。
    3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3页。
    4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52页。
    5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5、387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0页。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2页。
    8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页。
    9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0页。
    10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5、470页.
    11 《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19420。
    12 《大元仓库记》,《广仓学窘丛书》甲类第二集。
    1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48页。
    1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9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2页。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2页。
    4 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31页。
    5 《史集》第二卷,第337页、382页。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4页。
    2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45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6页。
    4 《完者都史》第202、203页,1969年罕伯里校勘本。见刘迎胜《皇庆、至治年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和战史末》,《元史论丛》第五辑。
    5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33-337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3、514页。
    2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四十二,《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六)。
    3 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39页。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3页。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6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7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9、570页。
    8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5页。
    9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10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6页。
    11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1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2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9页。
    3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7页。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7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7页。
    6 《有元重修文殊寺砷铭》,见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另参见耿世民、张宝玺《元回鹘文<重修文殊寺碑>初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日)杉山正明.《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蒙古学译文选》第89页(历史专集)(内部参考),《穆伊兹安萨布》(即《贵显世系》)。本文所录《有元文殊寺碑铭铭》是据耿世民先生的录文的节录。
    7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0页。
    9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5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4页。
    2 参见《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2页)记载“西宁王搠鲁蛮”是铁木哥斡赤斤后王。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四八(第913—914页)认为西宁王速来蛮是拖雷八世孙、旭烈兀的后人,此后,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36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版),以及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1982年《敦煌研究》试刊)都认为西宁王速来蛮是旭烈兀之后。(日本)杉山正明1982年发表《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的《蒙古学译文选(历史专集)》(内部参考),第81-94页。)一文,他将《穆伊兹·安萨布》(即《贵显世系》)等伊斯兰文献与张维《陇右金石录》卷五所载《重修文殊寺碑》以及敦煌的两个碑文资料《莫高窟造像记》和《重修皇庆寺记》相比较、印证,考订豳王出伯乃察合台后王,而非旭烈兀之后。其后,胡小鹏在《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二章《河西的察合台系诸王》考察察合台系河西诸王,敖特根《蒙元时代的敦煌西宁王速来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进一步考证了西宁王速来蛮的世系等情况。
    3 《史集》(第二卷第303页)记载了出伯有十五个儿子,但只列举了其中的十四个,《贵显世系》除了史集所举十四人外,还多出了忽塔忒迷失与亦里黑赤。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36页)研究后指出,经《元史》的记载证实忽塔忒迷失与亦里黑赤确是出伯之子。出伯共有十六个儿子。
    4 参见:台湾中华书局辞海编委会编《辞海》下册第4143页,“豳”字条及“豳风条”;第4372页,“邠州”条。台北中华书局印行,1982年版。
    5 参见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诸王表,第949页;韩百诗着、张国骥译《元史·诸王表笺证》第2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参见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陈高华文集》第94-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6页。
    2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2页。
    3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4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5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9页。
    6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799、801页。
    7 《元史》卷二○五《奸臣传》,第4587页。
    8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二,第2087页。
    1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87、901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第2087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七,第3584页。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7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二,第2087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一,第3138页。《明史》卷三三○《西域二·哈梅里》,第8567页。参考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43页。
    2 方孔炤《全边纪略》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3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41页。
    4 《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380。
    5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0页。
    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2412页。《元史·太宗本纪》载丙申年分封时云:“按赤带,滨、棣州。”《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记载,至元二元,棣州与滨州俱棣济南路。故《元史·食货志》改称按赤台的食邑为济南路。另请参阅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104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1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9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3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9页。
    7 《元典章》卷九《官制三·投下·有姓达鲁花赤革去》,第299页。
    8 《大元通志条格》卷二十八《杂令》,第313页。
    9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3页。
    10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8页。
    11 《元典章》卷九《官制三·投下·改正投下达鲁花赤》,第303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2页。
    2 王力《古汉语词典》,第367、91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4页。
    3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1页。
    4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9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54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7页。
    7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5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0页。
    9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9页。
    1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54页。
    2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6页。
    3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5页。
    4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0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0页。
    6 《元史》卷一百三十九《朵儿只传》第335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第2866页。《明史》卷一百三十二《蓝玉传》第3865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第2898页。
    3 《元史》卷一一五《顺宗传》,第2895页。
    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3页。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1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4页。
    7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2页。
    8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9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6、570、573页。
    10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4页。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5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649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9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1页。
    4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9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09页。
    6 《元史》卷一九四《忠义传》二,第4398页。
    7 《高丽史》卷三十八,第1页。
    8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2页。
    9 《高丽史》卷三十八,卷八十九。
    10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11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第2704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一,第1593;《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传》第3745页。
    2 屠寄《蒙兀史记》卷23第页241认为《元史》卷118《特薛禅传》将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一语载于丁酉年(1237年)之后不妥。此旨应是成吉思汗所下。《蒙兀儿史记》北京市中国书店版,1984年。
    3 张岱玉《元代漠南弘吉剌氏驸马家族首领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六期。
    1 《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376-377)巴里黑Balkh,,是古代巴克特里,1220年为蒙古人所毁,十四世纪帖木儿重建。今为阿富汗北部(今阿富汗马扎里沙星夫。巴忒吉思在也里(今天阿富汗的赫拉特)与撒剌哈夕(Sarakhs,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境内的马鲁西南)之间。
    2 《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266:第一卷第二册节第页371:第三卷第页29。
    3 《元史》卷一一八《特薛禅传》。参见张岱玉《元代漠南弘吉剌氏驸马家族首领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6期。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1页。
    5 《皇妹大长公主鲁王祭孔庙碑》,见《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四编第一册第页701。
    6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5页。
    7 程钜夫.《程雪楼集》卷五《应昌路报恩寺碑》:刘敏中《敕赐应昌府罔极寺碑》.《全元文》卷398第页527;《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第页481。
    8 《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相哥八剌碑》。
    9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5页。《全元文》卷396第页527《敕赐应昌府罔极寺碑》。
    10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8页。
    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3页。
    2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6页。
    3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7,卷二十四《仁宗本纪》第页545:《全元文》卷396第页527《敕赐应昌府罔极寺碑》。
    4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7;《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相哥八剌碑》。
    5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附桑哥八剌传》第页2917-2918。
    6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第页800。
    7 胡祖广《相哥八剌碑碑》,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
    8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7;《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相哥八剌碑》。
    1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5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一,第1593:《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传》第3745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93页。参见《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1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67页。
    5 《史集》第二卷第页293-295。关于阿里不哥即位于地点,参阅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41页。
    1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67、365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5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9页。
    6 《史集》第二卷,第312、313页。
    7 《元史》卷二○三《田中良传》:“昔里吉之叛,以安童之食不彼及也。”
    1 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许有壬《刘国杰神道碑》,《至正集》卷四八。参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
    2 《元史》卷一六九《刘哈剌八都鲁传》;黄溍《刘国杰神道碑》:《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4、315页。
    3 《史集》第二卷,第305页。
    4 《元朝名臣事略》卷二《承相淮安忠武王》引《勋德碑》,第21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5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91页。
    1 《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一,第2142页。
    2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3页。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四部丛刊本。药木忽儿等人投降元朝的时间,陈得芝、刘迎胜已考证为元贞二年,请参阅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2、173页。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92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3、384页;陈宜甫:《元贞丙申十月扈从晋王领降兵入京朝觐》,《秋岩诗集》卷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97集.集部),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大德改元诏书》,《元典章》卷一。参阅松田孝一《药木忽儿等之投降元朝》,《立命馆史学》第四号(1983年)。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2、173页。
    1 参见《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19页。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3、174页。
    2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记载:“(大德)二年,诸王都哇、彻彻秃等潜师急至,袭我火儿哈秃之地。”陈得芝先生认为,火儿哈秃为Qorqatu,蒙古语为“有寨子”,应是漠北边防军立营寨处,其地应在金山之东的科布多境内(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史集》记载都哇此次攻击的地点在哈剌火州境内(《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5页)。关于大德二年冬天,都哇袭击元军的事,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文类》卷二三),《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5页都有记载。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1页。
    4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7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0、411、413、420页。
    1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8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6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5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6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9页。
    7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5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10 《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一,第2142页。
    1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4页。
    1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8页。
    1 《史集》第二卷,第21、22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6页。
    4《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2页;卷九十九《兵志》二,第2528页。
    5《史集》第二卷,第25页。
    6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1页。
    7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1页。
    1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3页。
    2 林子良《王傅德风堂碑》,见黄奋生《百灵庙巡礼》.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 参见周清澍《汪古部事辑》第83页。
    4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4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2页;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8页。
    6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9页。
    7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4页。
    8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7页。
    1 《元史》卷一二三《阿剌瓦而思传》,第3026页。
    2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9页。
    3 《大元冀宁路代州柏林寺重修唐节度使晋王李氏影堂碑》,见胡聘之编辑《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卷三十九及《光绪代州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6页。
    5 刘敏忠《赵王先德加封碑》中的“不邻纳”即不鲁纳.《中庵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9页。
    7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年。参见周清澍《汪古部事辑》.《元蒙史札》第85页
    8 林子良《王傅德风堂碑》。
    9 《山右石刻从编》卷三十九;光绪《代县志》卷六。
    1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44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第1347页。
    3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52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6页。
    5 《史集》第二卷,第234页。
    6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7页.
    1 《元史》卷一○六《后妃表》,第2694页。
    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第页381,第页389。
    3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0页。
    4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2页。
    5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91页。
    6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6页。
    7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8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2页。
    9 《元史》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7页。
    10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9页。
    11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82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0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2722页。
    3 参见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4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5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6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0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纪》第页680。
    2 《永乐大典》卷19421站赤六。
    3 《元史》卷一三七《阿里海牙传》,第3313页。
    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0页。
    5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三,《逊都思氏世勋碑》。《全元文》卷872,第249页。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50、778页。
    7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3、793页。
    8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31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50页。
    2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31页。
    3 参见《元史》卷一一八《特薛禅传》。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2页。
    5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6页。
    6 《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志》八,第2338页。
    7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5页。
    8 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20页。
    1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参见史卫民、晓克、王湘云《(元朝秘史)“九十五千户”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集刊》第九期,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辑出版.1985年。
    2 参见张岱玉《元代亦乞列思部封建领地制度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二期。
    3 张士观.《驸马吕五世德碑》,《国朝文类》卷二十五。
    4 张士观,《驸马吕五世德碑》,《国朝文类》卷二十五。
    5 《元史》卷九《世祖六》第页191。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第页298。
    1 《元史》卷一百十八《孛秃传》第页2922,《蒙兀儿史记》卷23《不秃传》第页245。
    2 《元史》卷二十二第页499。
    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第页381,第页389。
    4 张士观,《驸马昌五世德碑》,《国朝文类》卷二十五。
    5 《元史》卷一百十八《孛秃传附阿失传》第页2923,《蒙兀儿史记》卷23第页245。
    6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
    7 张士观,《驸马昌五世德碑》,《国朝文类》卷二十五.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646页。
    3 《国朝文类》巷23《昌王世勋碑》。
    4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第632页;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641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646页。
    6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第669、670页。
    2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4页。
    3 察罕脑儿宣慰司属安西王所有,阿难答被杀后,即转入当时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手中,又几经易手。请参阅周清澍《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见《元蒙史札》第2276-283页。
    4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1页。
    5 《元史》卷一百九第页2760。《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第页2752校勘记云据“本书卷35《文宗纪》至顺二年八月甲辰条作‘沙蓝朵儿只'《蒙史》(即《蒙兀儿史记——引者注》)据补‘只'字,当是。藏语‘沙蓝朵儿只',义为‘智能金刚'。”
    6 《元史》卷三十五月《文宗本纪》四,第789页。
    7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第页789,卷一百八第页274。
    1 危素《夏侯尚玄传》.《危太仆续集》卷七,《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湾新文丰版公司,1985.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3页。
    3 《史集》第二卷,第234页。
    4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5页。
    5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1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7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4页。
    8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1页。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1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5页。
    2 《蒙兀儿史记》卷三十七《漠北三大汗诸子传》,第330页。
    3 《蒙兀儿史记》卷三十七《漠北三大汗诸子传》,第330页。
    4 参见《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5页。
    5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2页。
    6 《元史》卷一百七.此条卷后校勘记有考证。
    7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九。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第页680。
    9 《蒙兀儿史记》卷148《宗室世系表》第页923。
    1 #12
    2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8页。
    3 钱大昕《元史氏族表》第页14—1.《二十五史朴编》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3页。
    5 《元史》卷一五五《汪惟正传》,第3655页。
    6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3、326页。
    7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2页。
    8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1页。
    9 参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64、165页;(日本)堀江雅明《帖木格斡赤斤及其子孙》,《东洋史苑》第二四、二五合号,1958年。
    10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7页。
    1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3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3页。
    3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1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0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1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2、573页.
    7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3页。
    8 黄溍《柏帖木儿家传》,《金华黄先生文集》第43卷.《全元文》第962卷第30册第33页。
    1(朝鲜)李谷《韩永行状》,《稼亭文集》卷12,《韩国文集丛刊》本。另参见姚大力《元仁宗与中元政治》.《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8页。
    2 参见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3 虞集《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道园学古录》卷15。许有壬《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公神道碑》,《至正集》卷47。黄溍《苏学上画像记》,《金华黄先生文集》卷14。
    4 许有壬《晋宁忠襄王碑序》,《至正集》卷34。
    5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3页。
    6 参见《元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09页;卷一一四《后妃传一》。第2877页。
    7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6、661页。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纪》第页680。
    9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页。
    1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页。
    2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701页;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7页。
    3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第856页。
    4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1页。
    5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41页;《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9页。
    6 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一《大元宗室世系》,第7页。
    7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8《贺丞相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8、581页。
    2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3、584页。
    3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4页。
    4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2页。
    5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4、607页。
    6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3页.
    7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8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69页。
    9 王世贞《北虏始末志》,《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又见薄音湖、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
    1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77页附表。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下册)第二章第三节《铁木格斡赤斤(附乃颜)》。
    2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2页。
    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2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9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3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0页。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6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卷二《户令》,第19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9页。
    8 参见《经世大典序录·政典·招捕》.见《元文类》卷四十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第90页,“蛇节”条。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5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1页。
    3 《元史》卷一三三《塔出传》,第3224页。
    4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66页。
    5 《元史》卷一百《兵志》三《屯田》,第2566页。
    6 《元史》卷九十八《兵制》一,第2521页。
    7 《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32页。
    8 郭成伟点校本《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第七页.
    1 《元史》卷九十八《兵志》一《兵制》,第2510页。
    2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0页。
    3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1页。
    4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5页。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721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1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2页。
    1 《元史》卷一二五《铁哥传》,第3077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4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6页。
    4 《元史》卷一七五《张珪传》,第4076页。
    5 许有壬《至正集》卷七十六《辽王》。《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6 参见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7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9页。
    1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2 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第40、96页。东洋文库,1959年。
    3 瞿久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三《委正列传》,中华书局影明万历刻本,1962年。
    4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第2903页;卷一九四,第2916页。
    5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第2946页。
    6 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汉文版),1998年第4期。
    7 《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传》,第3803页。
    8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90至124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2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3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1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65-369页。
    5 《元变》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4页。
    6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0页。
    7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2页。
    8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10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1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9页。
    12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1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1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0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纪》第页680。
    2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第页806。
    3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第页604,第页610。
    5 《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三章《弘吉剌部赤窟驸马系诸王》第页74。
    1 李克郁《宁濮郡王族属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1期。
    2 李克郁《宁濮郡王族属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1期。
    3 羋一之《散论章吉驸马及其它》,《青海社会科学》,1990(4)。
    4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50页;胡小鹏《元代历史与西北民族研究》,第76页。
    1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五,第887、901页。
    2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66页。
    3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69页。
    4 胡小鹏《元代历史与西北民族研究》,第76页。
    5 《明太祖实录》卷55第1077页,卷58第1138页。
    6 《明太祖实录》卷60,第1172、1173页。
    1 《明太祖实录》卷74,第1358页。
    2 《明太祖实录》卷76,第1407页。
    3 《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2页。
    4 《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2页。
    5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3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3页;卷三十五《文宗本纪》二,第787页。
    7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0页。
    10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1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3页;参见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3、704页。
    2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3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4页。
    4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页。
    5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页。
    6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8页;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3。
    7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第856页。
    8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3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2页。
    1 参见《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4页。
    2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4页。
    3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8、720页。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3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2页。
    6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8页。
    7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8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745页.
    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页。
    2 参见《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753、756页。
    3 《元史》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75页;“诸王傅官,宽彻不花太子至齐王位下,凡四十五王,每位下备设王傅、傅尉、司马三员。傅尉,唯宽彻不花、也小干、斡罗温孙三王有之。白此以下,皆称府尉,别于王傅之下,司马之上。”
    4 参见《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2页。
    5 参见《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755、754、756、757页。
    6 参见《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7、759、761页。
    7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3页。
    8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6页。
    9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0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3页。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3页。
    3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4页。
    4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9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2页。
    6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3、931、932页。
    7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35页。
    1 《元史》卷一八三《王思诚传》。
    2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40页。
    3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40、945页。
    4 《元史》卷二十六《武宗本纪》二,第526页。
    5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6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第22页;卷一二五《徐达传》,第3728页。
    7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第824、825页。
    8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8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5页。
    2 转引自刘迎胜《皇庆、至治年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和战史末》.《元史论从》第五辑。
    3 参阅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48、49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4页。
    5 《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19421第2页。
    6 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79页。
    7 《完者都史》第208页,转引自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93页。
    8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2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9页。
    3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7页。
    4 《元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13页。
    5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6页。
    6 参见杉山正明《豳王出伯及其系谱——元明史料与(贵显世系)之比较》.《史林》65卷1号。1982年.
    7 参见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陈高华文集》第94—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8 #12
    1 #12
    2 参阅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46页。
    3 《明史》卷三二九《西域》一,第8511页。
    4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第8567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第2977页。
    6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第3023页;卷二○四,第3057页。
    7 《明太祖实录》卷二○七,第3087页。
    8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一,第3138页。《明史》卷三三○《西域二·哈梅里》,第8567页。参考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43页。
    1 郑晓《皇明北虏考》,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一辑,第198页。
    2 《明史》卷三二九《西域一》,第8511页。
    3 《明史》卷六《明成祖本纪》二,第81页;卷三二九《西域》一,第8511、8512页;卷三三二《西域》四,第8607页。
    4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3页。
    5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3、626页。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7页。
    1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3、626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6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7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0页。
    8 《元文》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2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7页。
    10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5。
    11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12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8页;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3、734。
    13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0页。
    14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4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7页。
    2 《元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13页。
    3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4页;卷一百九《诸公主表》第2759页;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2918页。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9页。
    5 《元史》卷一三八《伯颜传》。
    6 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第页17。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7 危素《夏侯尚玄传》.见《危太仆续集》卷八,《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全元文》第48册,第1476卷第385页。
    1 危素《夏侯尚玄传》,见《危太仆续集》卷八,《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全元文》第48册,第1476卷第385页。
    2 《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第3343页。
    3 《元史》卷一三九《朵儿只传》,第3354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第1004页;卷一七一,第2613页。另见《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第3728页。
    6 《完者都史》第202、203页.1969年罕伯里校勘本.见刘迎胜《皇庆、至治年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和战史末》,《元史论从》第五辑。
    7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2页;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09页。
    1 参见杨瑀撰、余大钧点校《山居新语》卷一,第237页元统甲戌条。《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 参见杨瑀撰、余大钧点校《山居新语》第191页《点校说明》。
    3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8页。
    4 《高丽史》卷八十九,第339页.《元史》卷一○九《诸公主表》,第2761页。
    5 《高丽史》卷八十九,第341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20页。
    7 《高丽史》卷三十一,第649页.
    1 《元史》卷一七八《王约传》,第4319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5页。
    3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6页。
    5 参见桂栖鹏《元英宗谪高丽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6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7 《高丽史》卷三十三、三十四《忠宣王世家》。
    8 《高丽史》卷三十三,第682页。此制文亦存在姚遂的《牧庵集》中。
    9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4页。
    10 姚遂《牧庵集》卷三,第1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2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第1399页;卷一五四《洪福源传》第3627页。
    3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2页。
    1 《高丽史》卷三十五,第720页。
    2 钱人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江苏古籍出版社。
    3 《高丽史》卷九十一,第370页。
    4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89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6页;][朝鲜]郑麟趾编《高丽史》卷四十,第52-57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60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 《高丽史》卷四十,第52-57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注一四,第2731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1页。
    3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380页。
    4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69页。
    5 参见余大钧译注的《蒙古秘史》第170节。
    6 参见《元史》卷一三五《铁哥传》。
    7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29页;《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29页。
    8 参见《元史》卷二《太宗本纪与定宗本纪》.卷一一九《塔思传》与卷一二一《按竺尔传》。
    1 参见《元史》卷一三六《王珣传》,卷一四九《移剌捏儿传》。
    2 参见《元史》卷一六六《孟德传》。
    3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4页;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3页。
    4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9页。
    5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页71页。
    6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1页。
    7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1页。
    8 参见《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35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2页。
    1 参见《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第1372页;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104页。
    2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9页。
    3 参见《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80页。
    4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8页。
    5 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见《元文类》卷二十六;《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1 参见《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1页;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66页。
    2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0页;至元二十六年二月,“尚书省臣言:‘行泉府所统海船万五千艘,以新附人驾之,缓急殊不可用。宜招集乃颜及胜纳合儿流散户为军,自泉州至杭州立海站十五,站置船五艘、水军二百,专运番夷贡物及商贩奇货.且防御海道,为便。'从之”。《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0页;至元三十年正月。“诏旧隶乃颜、胜(答)[纳]合儿女直户四百,虚 縻廪食,令屯田扬州.”
    3 《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第2911页。
    4 《元史》卷二○七《孛罗帖木儿传》,第4606页。
    5 《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第2911页。
    6 高岱《鸿献录》卷五《克取元都》。
    1 《明太祖实录》卷七○,第1299、1300页。
    2 《明太祖实录》卷78,第1425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七○,第1299、1300页。
    4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第2866页。《明史》卷一百三十二《蓝玉传》第3865页
    5 郑麟趾《高丽史》卷二十八,第569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 《元史》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20、4622页。
    2 《元史》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12页。郑麟趾《高丽史》卷八。
    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2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5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4页。
    6 《高丽史》卷三十一,第648页。
    7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9页。
    8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8页。
    9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3页。
    10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3页;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21页。
    11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30页;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21页。
    12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4页
    1 《高丽史》卷三十一,第648页。《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4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丁酉:“桑哥言:‘先是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统河西、土番、四川诸处.置王相府,后封秦王,绾二金印。今嗣王安难答仍袭安西王印,弟按摊不花别用秦王印,其下复以王傅印行,一籓而二王,恐于制非宜。'诏以阿难答嗣为安西王,仍置王傅,而上秦王印,按摊不花所署王傅罢之。”《高丽史》卷三十五《忠肃王世家》,第720页;忠肃王十五年秋七月,沈王属谋高丽王位,元泰定帝派买驴等至高丽稽查,高丽国王煮说:“世祖皇帝赐我父王高丽王世子印,武宗皇帝授父王沈王爵,未几袭封高丽王,洪重喜来日:‘一身上不宜兼给两王印'。奏于帝.命我为高丽王。”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2页。
    4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十七,第12页。《全研堂全书》本,道光二十年钱师光重修本。钱大昕用两条史料证明王昛未封沈阳王。史料1:《元史·高丽传》载王謜‘成宗初年,尚宝塔实怜公主。十一年,进爵沈阳王,继袭位高丽国王”。史料2:《朝鲜史》(即《高丽史》)忠烈王昛三十四年,王薨于神孝寺,遗教机务委付沈阳王,则沈阳王为謜之封明矣。
    1 《高丽史》卷三十四,第698页。
    2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9页、617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4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799页。
    5 《高丽史》卷三十五,第720页。
    1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2页。《高丽史》卷三十四,第679页。
    2 参见张岱玉《(元史)驸马高丽王封王史料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五期。
    1 《高丽史》卷三十六,第727、728页。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2页。
    3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70页。
    4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2页。
    5 《高丽史》卷三十八,第1页。
    6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2页。
    7 《高丽史》卷三十八。
    1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901页。
    2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8页。
    3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62页;[朝鲜]郑麟趾编《高丽史》卷四十,第52-57页,《四库全书存日从书》第160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4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9、300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7页。
    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9页;卷二一○《外夷传》三《缅国》,第4659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6页。
    3 《元史》卷二一○《外夷传》三《缅国》,第4659页。
    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1、432页。
    5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438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4页。
    7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0页。
    8 《元史》卷二○九《外夷传》二《安南国》,第4634页。
    1 参见《元史》卷二○九《外夷二·安南传》,第4635页;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7页。
    2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9页。
    3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47、153页。
    4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3页。
    5 《元史》卷二○九《外夷二·安南传》,第4639页。
    6 《元史》卷二○九《外夷二·安南传》,第4639页。
    7 《元史》卷二○九《外夷二·安南传》,第4639页。
    8 《元史》卷○九《外夷二·安南传》,第4645页。
    9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7页。
    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1、326、333页。
    2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51页。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6页。
    4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61页。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6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6页。
    7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3页。
    8 《元史》卷一七八《梁曾传》,第4133页。
    9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34页。
    10 《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第3917页。
    1 《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第3917页。张立道传记载的至元二十七年陈日燇袭爵有误,时间当是二十九年。
    2 《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第3917页。
    3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6页。
    1 《元史》卷一五九《商挺传》,第3742页。
    2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4页;姚燧《李德辉行状》,《元文类》卷四十九。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1、302页。
    1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3页。
    2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37页。
    3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0、375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0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1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1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34页。
    2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4页。
    3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4页。
    4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8页。
    5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7页。
    6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3、386页。
    7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0页。
    8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4页。
    9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7页。
    10 《元史》卷九十六《食货志》四《赈恤》,第2474页。
    1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2页。
    12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8页。
    13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9页。
    1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5页。
    1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4页.
    1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1页。
    4 《史集》第二卷,第353、354页。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73页。
    5 同恕《郭君秉彝墓誌铭》,《榘庵集》卷八,四库珍本丛刊本。《全元文》第603卷第19册第418页。
    6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8页。
    8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3页。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10 《哈沙尼《完者都史》,第33页,德黑兰刊本,1969年版.转引自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20页。
    1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4页。
    1 《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第2874页。
    2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79-381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4 《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第2874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5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1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79—381页。
    2 王士点《秘书监志》卷七.至元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公文。广仓学窘从书本。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2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4页。
    5 《元史》卷一七八《王约传》,第4319页。
    6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0页。
    7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48页。另参见周清澍《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见《元蒙史札》第276-279页。
    8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38、333页。
    1 《元史》卷一七八《王约传》,第4319页。
    2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3 参阅周清澍《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见《元蒙史札》。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639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6 察罕脑儿宣慰司属安西王所有,阿难答被杀后,即转入当时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手中,又几经易手。请参阅周清澍《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见《元蒙史札》第页2276-283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页645。
    2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9页。
    3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0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页645。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4页。
    6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3页。
    7 《元史》卷一八三《王思诚传》。
    8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2-284页。
    9 《元史》卷一四八《董文用传》,第3495年。
    10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8页。
    11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1页。
    1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2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三之三《枢密句容武毅王》。第48页引阁复《土土哈纪绩碑》。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页365-369页。
    4 《史集》第二卷,第312、313页。
    5 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清华学报》第14卷第1期。
    6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第1569页。
    1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5页。
    2 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50页。
    3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4页。
    4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47页。
    5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3页。
    6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8页。
    7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4页。
    8 《元史》卷一二六《安章传》,第3082页。
    9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5页。
    10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第2908页。
    11 汉文史料中,对脱黑—帖木儿、昔里吉的叛乱时有至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几种不同记载,刘迎胜先生据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后凯歌词》的自序,考定为至元十三年。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64页。
    12 《史集》第二卷,第312、313页。
    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三之三《枢密句容武毅王》,第48页引阎复《土土哈纪绩碑》。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2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t91页。
    3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39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7页。
    5 《元史》卷一五三《石天麟传》,第3619页。
    6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5页。
    7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8页。
    8 以参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47页。
    9 《元史》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71页。
    10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8页。
    11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6页。
    1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2 《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第3133页。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3页。
    4 《元朝名臣事略》卷二《丞相淮安忠武王》引《勋德碑》,第21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5 《元朝名臣事略》卷三《枢密句容武毅王》引《纪绩碑》,第50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6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5页。
    7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91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7页.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0页。
    10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9页.
    11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全元文》第295卷,第九册第261页;周清澍《汪古部事辑》.见《元蒙史札》第59、60、121、122页.
    1 周清澍《汪古部事辑》.见《元蒙史札》第63、121、122页。
    2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全元文》第295卷,第九册第261页;周清澍《汪古部事辑》.见《元蒙史札》第63、121、122页。
    3 周清澍《汪古部事辑》,见《元蒙史札》第63、121、122页。
    4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1页。
    5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5页。
    6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7、268页。
    7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1页。
    1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2页。
    2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5页。
    3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7页。
    4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9页;卷九十八《兵制》一,第2519页。
    5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5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2页。
    7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3页。
    8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9页。
    9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0页。
    10 《元史》卷一一七《帖木儿不花传》,第1912页。
    11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5页。
    12 《元史》卷九十九《兵制》二,第2550页。
    1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7页。
    2 《元史》卷一一七《帖木儿不花传》,第1912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96页。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30页。
    5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七十六《忽必烈可汗诸子传·镇南王脱欢传》。
    6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5页。
    7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6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62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5页。
    1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5页。
    2 《元史》卷四十七《顺帝本纪》十,第980页。
    3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5页。
    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5页。
    5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9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7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8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页。
    9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2、723页。
    10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5页。
    1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8页。
    12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9、830页。
    1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37页;卷一一七《帖木儿不花传》。
    2 《元史》卷一一七《帖木儿不花传》。
    3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第860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8页。
    5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900页;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0页。
    6 《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志》八,第2332页。
    7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900页。
    8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30页。
    9 《元史》卷一一七《帖木儿不花传》.
    10 《元史》卷四十七《顺帝本纪》十,第980页。
    11 《元史》卷四十七《顺帝本纪》十,第986页。
    12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第600页;高岱《鸿献录》卷五《克取元都》。
    13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第1608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第1066页。
    2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3页。
    3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1页。
    4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5页。
    5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78、879页。
    6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5、898页。
    7 《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志》八,第2333页。
    8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4页。
    9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30页。
    10 《明太祖实录》卷五,第57-58页。
    1 高岱《鸿猷录》卷五《克取元都》。
    2 《元史》卷一九五《忠义三·伯颜不花的斤传》。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
    4 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6页。
    5 姚燧《乞台普济神道碑》,《牧庵集》二十六卷,四部丛刊本。
    6 虞集《杨襄敏公(教化)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1页。
    8 姚燧《史公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碑中人名经四库馆臣改动,但还能辨认。参见《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陈得芝先生认为武宗海山总兵漠北时实际只领称海沿边的驻军,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
    9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二一《乞台普济传》。
    10 元明善《洪阳忠武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
    11 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见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蒙古学译文选》(内部资料),1984年。
    1 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76页。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页。《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6、15、167页。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3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一。四部丛刊本。
    4 《元史》卷二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1 加藤和秀《察合台汗国的成立》,《足利惇氏博士喜寿记念东方学印度学论集》,一九七年八。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29-340页。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本文中提到了《完者都史》资料系据刘书所引。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478页。
    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4 伯希和《一件八思巴字蒙文诏书》,载图奇《西藏画卷》第二卷第62-64页.罗马.1949年.转引自陈得芝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下)。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页184。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5页。
    6 参见《元史》卷一三六《阿沙不花传》,第3298页。
    1 《元史》卷一三八《康里脱脱传》第3324页;参见卷一一六《后妃》二,第2900页。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7、478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5页;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2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5、486页.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2、543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二宗本纪》一,第544页。
    7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3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3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4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0、675页。
    5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8页。
    6 《元史》卷三十一《文宗本纪》一,第714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7页。
    8 《元史》卷二○六《叛臣·阿鲁辉帖木儿》第4597页。
    1 韩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第页351,见《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页503。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4页。
    5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6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9页。
    7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5页。
    8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9页。
    9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1页。
    10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1 参见《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页714,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1页。
    3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6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5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952页。
    6 《元史》卷二○六《阿鲁辉帖木儿传》。
    1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57页。
    2 参见金幼孜《北巡私记》,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1页。
    3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57页;《元史》卷二○六《叛臣·阿鲁辉帖木儿》第4597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1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一二,第566页。
    6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7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60页。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3页。
    9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第549页,卷一○八《诸王表》。
    10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第549页。
    1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五十《诸王表》第页973
    2 《元史》卷118《特薛禅传》第页2918。
    3 哈答城,今四川乾宁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第页187
    4 《元史》卷8第页178,第页185,卷99《兵二·镇戍军》第页2539
    5 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8《敕赐康里氏先茔碑》。《元史·康里脱脱传》取材于黄溍《敕赐康里氏先茔碑》,对此有完全相同的记载。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2页。
    7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2页。
    8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9 《元史》卷九十九《兵志》二《看守军》,第2537页。
    10 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三: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页394-397。
    11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2、573、574页。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9页。
    2 《元史》卷26《仁宗本纪三》第页579,第页582,第页583。
    3 《元史》卷24《仁宗本纪一》第页547。
    4 《元史》卷25《仁宗本纪二》第页568。
    5 《元史》卷37《宁宗本纪》第页810。《元史》的校勘者认为公主名字“台忽都鲁”是“台忽鲁都”的倒误。见《元史》卷37第页813校勘四。
    6 《元史》卷118《特薛禅传》),《诸公主表》作台忽普都(《元史》卷109第页2759。
    7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9页。
    8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5页。
    9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8页。
    1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19页。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4页。
    3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6页。
    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0页。
    6 关于元朝与诸汗国约和事,请参阅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23-329页。
    7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2页。
    8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3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6页。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1页。
    4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33-337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6 《太师淇阳忠武王》,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三之二.刘迎胜认为《太师淇阳忠武王》所记的大德十年冬天的战事.应是大德十年秋天元军与都哇合击察八儿的也儿的石河之战。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37页。
    1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39页。
    2 《完者都史》记载都哇是在得元成宗死讯后废除察八儿的,刘迎胜据此认为察八儿汗被废的时间是1307年初。见《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340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0、502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6页。
    5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2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3、524页。
    2 《大元马政记》,广仓学窘从书,甲类第1集,马政,第21页。
    3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4页。
    4 《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第2909、2910页。
    5 姚燧《至大三年十月赦》,《牧庵集》卷一,第8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5页。
    7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9、570页。
    8 《元史》卷一○一《兵制》四,第2599页。
    9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10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8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8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3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9、713、714、717页。
    4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7页。
    5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8页。
    1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二,第834、835、837、839页。
    2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1页
    3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2页。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7页。
    5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1页。
    6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第1004页;卷一七一,第2613页。另见《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第3728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46页。
    2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泰定帝本纪》称威顺王分镇湖广,《宽彻普化传》称其“镇武昌”,则是镇守湖广.开府武昌。
    3 《元史》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72页。
    4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5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1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1页。
    9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61页。
    1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6页。
    2 《元史》卷一四四《星吉传》,第3438页。
    3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79页。
    4 《明史》卷一二三《陈友谅传》,第3687页。
    5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4页。
    6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8页。
    7 《元史》卷一四四《卜颜帖木儿传》,第3437页。
    8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8页。
    9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1页。《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将至正十五年正月沔阳府的战事系于至正十六年,但《传》对战事的经过记载比《本纪》详细。本文沔阳府的战争时间以《本纪》为准,经过取材于《宽彻普化传》。
    1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30、933页。
    2 《明太祖实录》卷十九,第268、269页。
    3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69页。
    4 《明太祖实录》卷92,第1608页。
    5 高岱《鸿酋录》卷六《廓清滇南》。
    6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第46页。
    7 《明太祖实录》(卷二○六,第3069页)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遣鞑靼亲王六十七户往居撒马儿罕……”
    8 《元史》卷106《后妃表》第页2670:卷114《后妃传》一第页2876:卷118《特薛禅传》第页2919。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6。
    10 《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51页。
    1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2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2页。
    3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5页。
    4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2页。
    5 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1982年《敦煌研究》试刊。《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又称《莫高窟造相记碑》,或《速来蛮刻石》。《莫高窟造相记碑》见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波西尔在《中国美术》(CHINESE ART BY W·BUSHELL)中收录了光绪二十九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的照片,苏莹辉据此补今石之阙字,详见李永宁文。参见阎文儒《元代速来蛮刻石释文》,《敦煌研究》,1982第01期。《新元史》卷之二十七《宗室世表、太祖诸子世表》。
    6 《皇庆寺碑记》均见 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三册第1060-1062页。北说图书馆出版社。
    1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5页。
    2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2页;卷一四四《卜颜帖木儿传》,第3437页。
    3 Herbert Franke,A 14th Century Mongolian Letter Fraswent,Asia Major,11-2,1965。第页第页。120-127。这几行由蒙古文转写出的拉丁文的意思,请教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乔吉研究员.向乔吉研究员致谢。
    4 《明太祖实录》卷二○七,第3082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
    2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
    3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4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4页。
    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5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7页。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20页。
    8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8页。
    9 #12
    10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8页。
    1 参见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陈高华文集》第94-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第2078页。
    3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6页。
    4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9页。
    5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37页。
    6 《元史》卷一四一《太不花传》第3382页;卷一四二《答失八都传》第3396页。
    1 《元朝秘史》第79节记载:“别里古台于密林内将木头折折,劄做寨子。又将合赤温、帖木格、帖木仑三个小的藏在崖缝里。”又第90节中记载铁木真的马被偷,合撒儿、别里古台、铁木真三兄弟争着去追,这也从侧面说明与时合赤温、帖木格比较小,家事主要由三位稍长的兄弟打理。
    2 参见《元史》卷一一七《别里古台传》,第2905页;《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3页。
    3 《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二,第1396页。
    4 《元朝秘史》第79、89、90节。
    5 《元朝秘史》第98、99、101、104、105、112节。
    1 《元朝秘史》第124、131节。
    2 《元朝秘史》第140节。
    3 《元朝秘史》第154节。
    4 《元朝秘史》第190节。
    5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68页。
    6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4页。
    1 参见[俄]波慈德涅也夫《蒙古及蒙古人》所附《蒙古图略》,东亚同文会调查编辑部.1908年。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蒙古史研究》第3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2页。
    3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373页。
    4 参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上、中、下,见《蒙元史研究丛稿》;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载《元史论从》第2辑;村上正树《蒙古统治时期的分封制的起源》,《东洋学报》44卷3号.1961年: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海老泽哲雄《蒙古帝国东方三王家诸问题》,汉译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2期: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原始形象——关于成吉思汗分封家族的研究》,《东洋史研究》第37卷第1号.1980:《忽必烈政权与东方三王家——鄂州战役前后再论》.《东方学报》第54册,1982年。王芝《蒙元东道诸王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海老泽哲雄、杉山正明认为别里古台不当列为东道诸王。村上正树、周良霄、陈得芝、李治安、王芝诸先生认为别里古台所封千户当在东道诸王兀鲁思之列。
    5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4页。
    6 《黑鞑事略》第一页,《王国维遗书》本。
    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1页。
    2 《元史》卷一三八主《脱脱传》,第3322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6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5页。
    6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0、711页。
    8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70页。
    9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4页。
    1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3页。
    2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8页。
    3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1页。
    4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3页。
    5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1页。
    6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74页。
    7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4页。
    8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6页。
    9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9页。
    10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70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2页。
    2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1页。
    3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3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60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6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9页。
    7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2页。
    8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93页。
    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第1829页。
    1 余大钧译注本《蒙古秘史》,第183节,第272页。
    2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6-67页。
    3 《元史》卷一二九《李惟忠传》,第3155页。
    4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318页。
    5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4、49页。
    6 《史集》第二卷,第294、295、296页。
    7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3页。
    8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4页。
    1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7页。
    2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7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
    2 参见汉译本《史集》第二卷第298、300页译者的注释。
    3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4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汉译本《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89页。《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89页。
    5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8页;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7页。
    6 转引自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第145页。
    7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6页。
    1 《史集》第二卷,第312、313页。
    2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91页。
    3 《元史》卷一三三《脱欢传》第3233页。
    4 参见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清华学报》第14卷第1期。
    5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2页。
    6 《元文类》卷二十三。
    7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91页。
    8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4页。
    9 参见《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73页。
    10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三之三《枢密句容武毅王》,第48页引阎复《土土哈纪绩碑》。《元史》卷《元史》卷一二二八《土土哈传》取材此碑,文字基本相同。
    11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1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9页。
    2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89页。
    3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7、98页。
    4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8页。
    5 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许有壬《刘国杰神道碑》.《至正集》卷四八。参见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
    1 《元史》卷一六九《刘哈剌八都鲁传》:黄溍《刘国杰神道碑》:《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4、315页。
    2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13-316页;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
    3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91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4、285页。
    5 《元史》卷一四八《董文用传》,第3495页。
    1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9页
    2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5、116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4、285页。
    4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9页。
    5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46页。《蒙兀儿史记》卷一五○《诸王表》,第952页。
    6 《元史》卷一四九《忙古带传》,第3533页。
    7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8、119、121页。
    8 杜玉亭《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第130、14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
    1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9页。
    2 参见杜玉亭《兀代罗罗斯史料辑考》第130页;“建都是当地民族对建昌之别称”。
    3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3页。
    4 《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第3915、3916页。
    5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3、134页。参见《蒙兀儿史记》卷七十六《忽必烈可汗诸子传》。
    6 《元史》卷一二一《博罗欢传》,第2989页。
    7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0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2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6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3页。
    5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86页。
    6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3页。
    7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5页。
    8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77页附表。
    9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59页。“忒剌”,别译作塔拉,吴景敖在《西陲史地研究·元代平滇征缅路线》(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印行)中,列有“塔拉隘路”一节,专门对此作了考证。吴氏认为,忽必烈分兵攻蜀之忒剌,当今甘南洮河之阴,叠山之阳的达拉沟,地属今甘肃迭部县。陈山松在《忽必烈征滇过蜀路线考辨》(《四川历史研究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一文中指出,“晏当”即今四川阿坝:晏当路,即由今之阿坝为起点,经由壤塘、炉霍、新龙、理塘、中旬、丽江、剑川,以大理为终点。
    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7页。
    2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_二,第314页。
    3 《元史》卷一三一《伯帖木儿传》,第3195页。
    4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7页。
    5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3页。
    6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9页。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又见《全元文》卷九七○,第208页。
    8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3页。
    9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404页。
    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5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1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78页。
    4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2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页。
    6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2页。
    7 参见杉山正明《两个察合台家族》,见小野百合子编《明清时代的政治和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版。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8 H·Frank,A 14th Century Mongolian Letter Fragment,Asia Major.11-2,1965,第120-127页。
    1 Herbert Franke,A 14 h Century Mongolian Letter Fragment,Asia Major:11-2,1965,第120-127页。
    2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1页。
    3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7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47页。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716页。
    6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0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3页。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9页.
    3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5页。
    4 《中国历史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第页82“钦察汗国汗系表”。
    5 #12
    6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71页。
    7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9页.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2页。
    2 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26、127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171页。
    4 李逸发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27页。
    5[俄]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转录自胡小鹏《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89页。
    1 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36页。
    2 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85页,Y1:W22号文书。
    3 #12
    4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9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
    2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8、282页。
    3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6页。
    4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5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7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
    2 姚夔《为夷情事》.《姚文敏公遗稿》卷十,齐鲁书社版.1997年。
    3 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55、57页。
    4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502页。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8页。
    7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9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5页。
    1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2页。
    2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900页.
    3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第8550页。
    4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明·哈密等卫》,第84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五,第3564页。
    6 魏焕《九边考》卷一《镇戍纷略·番夷总考》.齐鲁出版社,1996年。
    7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第1820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一,第1852页。参见《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第8550页。
    2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第8539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558页。
    5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0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2页。
    1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2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3页。
    3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1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5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8页。
    6 《元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10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胡小鹏认为别帖木儿应是只必帖木儿之子,否则《逊都思氏世勋碑》不应当只在只必帖木儿之后只提到荆王也速也不干,而对于只必帖木儿死后继承权的转移不置一词。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18页。
    2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1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5页。
    4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1页。
    5 《元史》卷二十六《二宗本纪》三,第577页。
    6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3页。
    7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
    8 《史集》第二卷,第160页。
    9 《史集》第二卷,第337页、382页。
    10 虞集《高昌王世勋碑》,见《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又见《全元文》第27册,第872卷,第244页。
    1 《元史》卷十一《世机本纪》八,第229、231、235、236页。
    2 《元史》卷九十八《兵制》一,第2518页。
    3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1页。
    4 《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第4页。《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17页。
    5 《史集》第二卷,第353、354页。
    6 刘迎胜先生推定此次战事的时间是至元二十二年,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73页。
    7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76页。
    8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3页。
    9 《史集》第2卷,第385页.
    10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3页。
    1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8页。
    2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5页。
    3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9、235、236页。
    4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5页。
    5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9页。
    6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8页。
    7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1页。
    8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8页。
    9 《元史》卷九十六《食货志》四《赈恤》,第2474页。
    10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1页。
    1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1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4页。
    13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5页。
    1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15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1页。
    16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2页。
    17 《元史》卷一三二《步鲁哈答传》。
    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2 《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第1452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33页。
    4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第1569页。
    5 松田孝一《察合台家族千户的陕西南部驻屯军团》,《国际研究论坛》第5卷第2号,1992年2月。
    6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2、95页。
    7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1页。
    8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8页。
    9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3页。
    10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4页。
    1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92页。
    12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1页。
    2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2页。
    3 危素《夏侯尚玄传》,见《危太仆续集》卷八,《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全元文》第48册,第1476卷第385页。
    4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5页。
    5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09页。
    6 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一《大元宗室世系》,第2页。
    7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09页。
    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1页。
    2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2页。
    3 参见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102、10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4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3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8页。
    6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2页。
    7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3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7、472页。
    2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1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0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7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6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7页。
    7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2页。
    8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7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7页。
    10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5、716页。
    1 参见白翠琴《斡亦剌贵族与成吉思汗联姻考述》.《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5页。
    3 《元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第810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第页390,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
    1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93云“今以表、传、碑文反复参校,乃知斡罗陈兄弟三人相继尚囊加真公主。传不言帖木儿尚主,表不言斡罗陈尚主,皆史家之缺漏。碑不言斡罗陈、蛮了台之尚主,则以碑为帖木儿之子弴不剌而作,故为之讳也。传称成宗即位封皇姑鲁国大长公主.以金印封蛮子台为济宁王.纪书于元贞元年,其时帖木儿已前卒,而碑隐蛮子台之名,悉归之帖木儿,讳言公主改适事也。当以史文为正。”
    2 《史集》第二卷第页376。
    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2页。
    4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第页390,391,393,395;卷二十《成宗本纪》第页427。
    5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6;《史集》第二卷第页377,382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2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6。
    3 《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相哥八剌碑》.《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第页389。
    4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20。
    5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文类》卷二三。
    6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四卷第一九四章,第45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59、361页。
    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2页。
    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5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76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3页。
    5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文类》卷二三。《元史》卷一一八《阿剌忽思剔吉忽里传》。
    6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382、383、385页。
    7 刘敏中《驸马赵王先德加封碑铭》,《中庵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七十三章,第15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9 参见周清澍《汪古部统治家族》,《元蒙史札》第70页。
    1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第一册第220页。
    1 参阅安部健夫《西回鹃国史研究》,第93页;《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的来源之一是《高昌王世勋碑》.故两文记事多有同处。
    2 《元文类》卷二十六《高昌王世勋碑》。《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
    3 参阅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4 《陇右金石录》卷5危素《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3页。
    6 《永乐大典》卷19420引《经世大典·站赤》
    7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1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2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39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4页。
    5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5页。
    6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7页。
    1 参阅卡哈尔·巴拉提、刘迎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回鹊文碑文之校勘与研究》,《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辑。
    2 《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武的斤传》。
    3 《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武的斤传》。
    4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7页。
    5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6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二,第858页。但权衡《庚申外史》称帖木儿补化被任首相(右丞相),脱脱被任副相(左丞相)。
    7 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8 刘基《诚意伯集》卷6《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
    9 参见杨瑀撰、余大钧点校《山居新语》卷三,第225页。
    1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向武的斤传》。
    2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3页。
    3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3页。
    4 见《蒙儿儿史记》卷三十六《巴而术阿而特的斤传》注。
    5 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6 参见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7 《元史》卷一三七《阿里海牙传》,第3313页。
    8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5、899页。
    1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0页。
    2 参见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3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0页。
    4 参见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五《高昌卫同知和赏公坟记》,四部各要本。
    5 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七《高昌王世勋碑》,第264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关于帖木儿补化次子伯颜不花的斤,党宝海已有考证,指出叶盛所记系与另一同名高昌王子混淆。参见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
    6 《宋文宪公全集》卷15《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
    7 《明太祖实录》卷55第1077页,卷57第1123页,卷58第1138页。
    1 《宋文宪公全集》卷15《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
    2 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3 参见《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4 党宝海此段引文以卡哈尔·把拉提译《回鹘文世勋碑》为主.亦参考了耿世民先生《回鹘文亦都护高昌工勋碑研究》(《考占学报》198年第4期)。
    5 《元史》卷一二四《哈刺亦哈赤北鲁传》。
    6 钱大昕《元史氏族表》卷一将雪雪的斤排在纽林的斤钦察台之后,柯绍《新元史》卷一一六《巴而术阿而特的斤传》,有误。参见《元史》卷一○九《诸公主表·各公主位》:《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5页;王宗维先生曾论及雪雪的斤公主或系雪雪的斤之妻,见工宗维前引文。
    1 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 阿量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注《萨逝世系史》,第16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参见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1 阿量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史》,第170页。参见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2 达仓宗巴·班觉藏卜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第334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15页。
    4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9页。
    5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纪》五,第806页.
    6 《西藏王臣记》,第102页。
    1 《萨迦世系史》,第245页。参见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2 《萨迦世系史》,第247页。
    3 《萨迦世系史》,第246页。
    4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7页。
    5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9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8、317页。
    1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51页。
    2 《史集》第二卷第页293—295。关于阿里不哥即位于地点。参阅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中)、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141页。卫王完泽是玉龙答失之子只见于《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3页。
    3 《史集》第二卷,第232、293页。
    4 《史集》第二卷,第305页。
    5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7、98页。
    6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6、110、115页。
    7 《史集》第二卷,第312、313页。
    8 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清华学报》第14卷第1期。
    1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0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9页。
    3 《元史》卷八十九《百官志》五,第2272页。
    4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3页。
    5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1页。
    6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5页。
    7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1页。
    8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1页。
    1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3页。
    2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16页。
    1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22、123页。
    2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4、285页。
    3 《汉藏史集》第266页。
    4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14页。
    5 仁庆札西《西平王府今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6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22、123页。
    7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7页。
    8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1页。
    9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第1472页。
    1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1页。
    2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4页。
    3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9页。
    4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9页。
    5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6页。
    6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39页。
    7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4页。
    8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5页。
    9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74页。
    10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第383页。
    11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2页。
    1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4页。
    13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1页。
    14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4页。
    15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7页。
    1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9页。
    1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2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1页。
    3 虞集《高昌王世勋碑》,见《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又见《全元文》第27册,第872卷,第244页。
    4 《元史》卷九十九《兵制》二,第2545页。
    5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9页。
    6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5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1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1页。
    2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1页。
    3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第896页。
    4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4、285页。
    5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5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0页。
    7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4页。
    8 达仓宗巴·班觉藏卜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第266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 大司徒赏竹监藏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朗氏世系史》,第118-119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 参见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0页。
    2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7页。
    3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0页。
    4 搽里八·公哥朵儿只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参见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第29页。
    5 《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1页。
    6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7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8页。
    1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3页。
    2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5页。
    3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7、629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5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7页。
    6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5页。
    7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21页。
    8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8页。
    9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30页。
    10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9页。
    1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8页。
    1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5页。
    13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6页。
    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49、751、752页。
    2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0、782、783页。
    3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0页。
    4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第856页。
    5 《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1页。
    6 《明太祖实录》卷53,第1056页。
    1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第8539页.
    2 《明太祖实录》卷60,第1172、1173页。
    3 《明太祖实录》卷62,第1196、1197页。
    4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1页。
    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0页。
    2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83页。
    3 方龄贵《(云南王藏经碑)新探》,《元史从考》第281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 《云南通志稿》卷一一八,第14页。《元史诸王表笺证》第221页。
    5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7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7页。
    8 《元史》卷一九二《谙都剌传》,第4365页。
    9 《元文类》卷26虞集《高昌王世勋碑》。
    10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6页。
    1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5页。
    2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8页。
    3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29页。
    4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6页。
    5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1页。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1页。
    7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33页。
    8 《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八,第936页。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9页。
    10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1页。
    11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6页。
    12 《元史》卷三十一《文宗本纪》一,第712页。
    13 《元史》卷一三七《阿里海牙传》。
    14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三,第744页。
    1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4页。
    2 《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第924、930页。
    3 《元史》卷九十四《食货志》三《岁赐》。
    4 阎复《太师广平贞献王碑》,《元文类》卷二三。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宋本纪》一,第547、552页。
    6 阎复《太师广平贞献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又见《全元文》卷295。
    7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3页。
    8 阎复《太师广平贞献王碑》,《元文类》卷二十三:又见《全元文》卷295。
    9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三,第744页。
    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31页。
    2 参见《元典章》卷几《官制三·投下·投下达鲁花赤迁转》,第297页;卷九《官制三·投下·投下设首领官》,第298页。
    3 《元史》卷三十_二《文宗本纪》三,第744页。
    4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第842页。
    5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第870、873页。
    6 《元史》卷一三九《阿鲁图传》,第3361页。
    7 《元史》卷一三九《阿鲁图传》,第3361页。
    8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1页。
    1 《元史》卷三十五月《文宗本纪》四,第789页。
    2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第852页。
    3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1页。
    4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20页。
    5 《史集》第二卷第208页。但在《史集》第二卷第23、24页窝阔台后裔世系表中,没有记载禾忽有子脱克篾。《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禾忽为贵由汗第三子。
    6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9、140页。
    7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7页。
    1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0页。
    2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1页。
    3 《元史》卷一五五《汪惟正传》,第3656页。另参见《元史》卷一三五《月举连赤海牙》,卷一六二《李忽兰吉传》,卷一六三《赵炳传》,卷一六五《綦公直传》。
    4 《元史》卷一三四《昔班传》。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54-56页。
    2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0页。
    3 杉山正明《两个察合台家族》,见小野百合子编《明清时代的政治和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版。
    4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9页。
    5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7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17页。
    1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
    2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4页。
    3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32页。
    4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39页。
    5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1页。
    1 瓦撒夫《瓦撒夫史》,参见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06、241、243页;《史集》第二卷,第183页;《史集》第三卷139、140页。
    2 《史集》第二卷,第208页。
    3 《元史诸王表笺证》,第298页。
    1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第628页。
    2 黄溍《柏帖木儿家传》.《金华黄先生文集》第43卷。《全元文》第962卷第30册第33页。
    1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
    2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33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9页。
    4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9页。
    5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89页。
    6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7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5页。
    8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67页。
    9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5页。
    10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68页。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8页。
    2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4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2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5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45页。
    6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
    1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第页272:卷一百九《诸王表》第页2748。
    2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第页582,卷二十八《英宗本纪》第页626。
    3 《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见《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四编第二册第页802-804,北京图书出版社。
    4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41页。
    5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6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0页。
    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63页。
    2 《元史》卷一三九《乃蛮台传》,第3352页。
    3 《元史》卷一三九《乃蛮台传》,第3352页。
    4 《元史》卷一三九《朵儿只传》,第3354页。
    1 杨瑀《山居新语》,《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本《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卷四,第237页;卷一,第203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3页。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4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8页。
    5 《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267。
    6 《史集》第一卷一册第页265,第一卷二册第373页。
    7 关于赤窟的族属,《元史·诸公主表》记载“赤窟”的曾孙是“章吉”驸马,《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267记载赤窟是按陈次子,《史集》还多处提及赤窟是按陈之子。蒙元史学术界一般认为赤窟是按陈之子,湟水流域的弘吉剌氏是按陈家族的分支。但李克郁教授认为赤窟是汪古部人(李克郁《宁濮郡王族属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1期)。笔者认为,李克郁教授赖以得出赤窟系汪古部人结论的史料经不起推敲,详情请参阅张岱玉《元代章吉驸马族属与世系考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集刊》)
    8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铭》《国朝文类》卷23。刘敏中《敕赐驸马赵王先德加封碑铭》《全元文》卷397第544页。
    1 孛要合三子,长君不花,尚定宗女叶里迷失:次爱不花,尚世祖女月烈公主,爱不花子阔里吉思尚成宗女爱牙失里;掘里不花未见尚主的记载,即使尚主.也定是一般宗王女,长吉也未见有尚公主的记载。(见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铭》见《国朝文类》卷23:刘敏中《敕赐驸马赵王先德加封碑铭》见《全元文》卷397,第54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0。)
    2 参见张岱玉《元代章吉驸马族属世系考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3 章吉.《元史》之《世祖纪五》作长吉,《世祖纪九、十》作昌吉,《地理志三》作章吉.《元史·地理志三》作章吉,《大元马政记》作昌吉。
    4 《元史》卷六十《地理志》第1452页。
    5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第163-164页。
    6 《大元马政记》载(至元)“二十年正月四日.丞相火鲁火孙等奏:忙古 拔都军二千人,每人给马三疋,今现在一千疋,乞降价钱,再买五千疋.每三疋内两牝马一疋乘马,于大王只必铁木儿、驸马昌吉两位下民户内并甘肃州察罕八剌哈孙数处差人买之。奉旨,依卿等所议行之”。见《广仓学窘从书》甲集第一函第8页。
    7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第249页。
    8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07页。
    9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17页。
    1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第240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第296页。
    3 《元史》(卷12页241)至元十九年夏四月“收诸王别帖木儿总军银印”:《蒙兀儿史记》(卷150页975)论曰:“蒙兀请王驸马赐印者曰札撒兀(亦作札萨克).其出师也,临时加赐行军印,征调用海青符.乘传用驿券.而民事不属焉”。
    4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5页。
    5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义曰:“濮阳故城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汉濮阳县”(《史记》第一函第四册第页10,.四部丛刊本)
    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第页43。
    7 参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77页。
    8 《蒙兀儿史记》卷153第页993。
    9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70页。
    10 《大元通制条格》卷二十七《杂令》,第280页.
    11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第552、554页。
    1 吴澄《故光禄人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赠银青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鲁国元献公种道碑》,《临川吴文正公集》卷32,《元人文集珍本丛刊(3)》。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7页。
    3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9页。
    4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第页302、卷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6。
    5 程鉅夫《应昌路报恩寺碑》,《程雪楼集》卷五,影刊洪武本,阳湖陶氏涉园影印,1910年;刘敏中《敕赐应昌府罔极寺碑》,《全元文》卷396第页527:《元史》卷一百八《诸公主表》第页2758。
    6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卷一百八《诸公主表》。
    7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6。
    1 《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页324—326《相哥八剌碑》
    2 哈丹秃鲁干,即《元史》卷120第页2962《术赤台传》之哈丹,是合赤温后王。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第页302.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
    4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6。
    5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93云“今以表、传、碑文反复参校,乃知斡罗陈兄弟三人相继尚囊加真公主。传不言帖木儿尚主,表不言斡罗陈尚主,皆史家之缺漏。碑不言斡罗陈、蛮子台之尚主,则以碑为帖木儿之子弴不剌而作,故为之讳也。传称成宗即位封皇姑鲁国大长公主,以金印封蛮子台为济宁王,纪书于元贞元年,其时帖木儿己前卒,而碑隐蛮子台之名,悉归之帖木儿,讳言公主改适事也。当以史文为正。”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第296页,第302.页卷六《世祖本纪》第116页;卷十三《世祖本纪》第272页。《史集》第二卷第294页。
    7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第116页。
    8 《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第2748页。
    1 至元十九年二月“敕改给驸马章吉印”(《元史》卷12,第240页),《诸王表》元国邑名者中列“吕吉驸马所改封宁濮郡王”,昌吉即章吉。应是至元十九年封郡王。至元二十四年二月“封驸马昌吉为宁濮郡王”(《元史》卷14,第296页。)是在郡王号前加国邑名。至元十八年袭万户。帖木儿驸马至元二十四年封济中郡王(《元史》卷14《世祖本纪十一》第302页、卷118《特薛禅传附帖木儿传》第2916页)
    2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4页。
    3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83页。
    4 《蒙兀儿史记》卷三十七《漠北三大汗诸子传》,第329页。
    5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8页。
    1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76、77页。
    2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1页。
    3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2页。
    4 欧阳玄《圭斋集》卷十一《高昌馔氏家传》。又见《全元文》第1100卷,第592页。
    5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6页。
    6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6页。
    7 杉杉正明《豳王出伯及其系谱——元明史料与<贵显世系>之比较》,《史林》65卷1号,1982年。
    8 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页55。
    1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6页。
    2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0页。
    3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1页。
    4 《元史》卷一○八《诸王表》第2746页。
    1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 一,第612页。
    2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2页。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0页。
    4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7、323页。
    5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2页。
    6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17页。
    7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44页。
    8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
    1 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下册)第二章第三节《铁木格斡赤斤(附 塔察儿)》。
    2 欧阳玄《圭斋集》卷十一《高昌偰氏家传》,四部丛刊本。《全元文》第1100卷第592页。
    3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2710页。
    4 《元史》卷二○八《外夷一·高丽传》,第4608页。
    5 转引自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
    6 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一《大元宗室世系》,第4页.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2004年版。
    7 参见余大钧译注的《蒙古秘史》第190、195节:《圣武亲征录》第五十三、五十四页,《王国维遗书》本;
    1 《元史》卷一一七《别里古台传》。
    2 参见《蒙古秘史》第244、245节。
    3 参见《圣武亲征录》第六十六页.《王国维遗书》本.上海古籍版.1983年版。
    4 《元史》卷一五三《王檝传》,第3612页。
    5 参见《蒙古秘史》第254节。
    6 黄溍:《合剌普华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
    7 志费尼着、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4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8 参见《元史》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08页。
    9 《高丽史》卷二十二《高宗世家》。
    10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316页。
    1 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儿汗着,罗贤译《突厥世系》第163页,2005年,中华书局。参见《元史》巷一《太祖本纪》,第23页;卷一五二《王珍传》,第3592页。
    2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29页;《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29页。
    3 《元史》卷一五二《王珍传》,第3592页。《元史》卷一五二《杨杰只哥传》,第3594页。
    4 《元史》卷一五二《杨杰只哥传》,第3594页。
    5 参见《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285页;《史集》第二卷,第212页。
    6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212页;《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72页。
    7 参见《蒙兀儿史记》卷二十二《成吉思汗诸弟·帖木格斡赤斤》,第248页;邹越华、魏建华《关于帖木格斡赤斤之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一期.
    8 《史集》第二卷,第212、218页。
    1 参见《蒙古秘史》第242节。《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页379.380。
    2 《元史》卷一二一《博罗欢传》,第2989页。
    3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页52-56。
    4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上,第页15-17,《王国维遗书》本:参见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请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本节其它参考了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之处,不再一一注出。
    5 参见陈得芝《李志常和<长春真人西游记>》,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483页。
    6 参见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 《史集》第二卷第页338-339。
    2 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圭斋集》卷一一。
    3 欧阳玄《圭斋集》卷十一《高昌偰氏家传》.四部丛刊本.《全元史》第1100卷第592页。
    4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9页。
    5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52页。
    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所引《廉希宪家传》,第127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2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7页。
    3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7页。
    4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70、76页。
    5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8页。
    6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74页。
    7 《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第2236页。
    8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1页。
    9 《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宗庙上》。第1831页。
    10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4页。
    11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0、151页。
    12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72页、77页附表。
    1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72页、77页附表。
    2 参见《史集》第二卷第一册,第77页附表。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下册)第二章第三节《铁木格斡赤斤(附乃颜)》。
    3 《元史》卷二○八《外夷一·高丽》,第4617页。
    4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6页.
    5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6、298页.
    1 参见《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8、299页;卷一六二《李庭传》第3797页;卷一一九《王昔帖木儿传》,第2948页。
    2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9页。
    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2页。
    2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54页。
    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87页。
    4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15页。
    5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300页。
    6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75页。
    7 《马可波罗行纪》第七九章《大汗之诛乃颜》,第181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 韩百诗著,张国骥译《元史诸王表笺证》第211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2页。
    3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2页。
    4 余大钧译注本《蒙古秘史》,第183节,第272页。
    5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6-67页。
    6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第66、67页。
    7 《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35页。
    1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4、46页。
    2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第46页。
    3 《元史》卷一九九《隐逸·张特立》,第4476页。
    4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65页。
    5 《元史》卷二○四卷《朴不花传》,第4553页。
    6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本纪》九,第970页。
    1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
    2 《秋涧集》卷六十七。
    3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耶律留哥传》第页3511。
    4 《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页234。
    5 《圣武亲征录》第页65b。
    6 《圣武亲征录》第页73a,《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页246。
    7 《全元文》卷247第页46-48《评事梁公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元史》卷一百五十一《杜丰传》第页3574。
    8 《蒙鞑备录》第页9,王国维遗书本。
    9 《黑鞑事略》第页15,王国维遗书本。
    10 《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华黎传》第页2935。
    11 《全元文》卷247第页46-48《评事梁公碑》。
    1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5;王恽《秋涧集》卷67《追封皇国舅按赤那演济宁王谥忠武制》,四部丛刊本。
    2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9。
    3 《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页35,卷九十五《食货志》第页2425。
    4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附按陈传》第页2915。
    5 《圣武亲征录》第75页。
    6 《史集》第二卷第267页。
    7 《蒙古秘史》第节202:胡祖广《相哥八剌碑》,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324-326页,台湾新文丰版公司影印版,1986;《济宁路总管府记碑》,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18,四部丛刊本《元史》卷118记载按陈“妻哈真”,哈真非人名,蒙古贵妇称哈敦,哈真即哈敦。
    8 王恽《秋涧集》卷67《皇舅济宁王妃制》。
    9 四骏: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狗:者勒篾、速不台、虎必来、哲别;两先锋:术赤台、畏答 儿。
    1 参见《元史》卷118《特禅传》:《史集》第一卷二册第373页记载,按陈之赤古受封于湟水流域。
    2 《史集》第一卷第一册第页267、第二册第页373记载赤古是按陈的儿子。
    3 《史集》第二卷第125页。
    4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三《逊都思氏世勋碑》。《全元文》卷872,第249页。
    5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0、143页
    6 《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第1450页。
    7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5页。
    1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9页。
    2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3页。
    3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75页。
    4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8、109页。
    5 《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第3088页。
    6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8页。
    7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26页。
    8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06页。
    9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0页。
    10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3页。
    11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4、258页。
    1 参阅胡小鹏《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6-13页。
    2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第1569页。
    3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85页。
    4 《元史》卷一六二《李忽兰吉传》。
    5 《元史》卷一二一《按竺迩传》,第2986页。
    6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8页。
    7 《元史》卷一六二《李庭传》第3797页。
    8 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又见《全元文》卷九七○,第208页。
    9 《永乐大典》卷19420站赤五。
    10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8页。
    1 《元史》卷一四八《董文用传》,第3497页。
    2 《元史》卷一六八《李佑传》,第3940页。
    3 《元史》卷一二○《亦力撒合传》,第2957页。
    4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8页。
    5 《元典章》卷九《官制三·投下·投下不得勾职官》,第306页。
    1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54页。
    2 《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第865页。
    3 《史集》第二卷汉译本第285页。
    4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41页。
    5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第202页。
    6 《蒙兀儿史记》卷七十六《忽必烈可汗诸子传》,第510页。
    7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7、281页。
    8 《元史》卷一三三《塔出传》,第3244页。
    9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9页。
    10 《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9页。
    1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7页。
    1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8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50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20页。
    3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8页。
    4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43页。
    5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68页。
    6 《元史》卷二○六《叛臣·阿鲁辉帖木儿》第4597页。
    7 危素《危太仆集》续集卷二《耶律希亮神道碑》,嘉业堂刻本。《全元文》第1477卷,第426页。
    8 《史集》第二卷第23、208页。
    1 《史集》第二卷,第309页。
    2 《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35页;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4页。
    3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第118页。
    4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49页。
    5 《元史》卷一三四《昔班传》。
    6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77页。
    7 《牙八剌哈和把骚马传记》,布吉英译本《中国皇帝忽必烈的僧人》(The Monks of Kubilai Khan Em第页er of China,tr·by B·A·Wallis Budge),1928年,伦敦,第138-139页。转引自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63页。
    8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25页。
    9 秃古灭,《史集》第二卷,第208页,余大钧、周建奇译为“脱克篾”。
    1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第481页。
    2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一,第十九页。
    3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第343页。
    4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18页。
    5 《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第2712页。
    6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0页。
    7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第321页。
    8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0页。
    9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39页。
    10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第451页。
    11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18页。
    1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46页。
    2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7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三,第2757页。
    4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55页。
    5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20页。
    6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页658。
    7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第页834。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第页658。
    1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第页706,第页712,第页714。
    2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第页834、卷一百九《诸公主表》第页2759、卷一百一十八《特薛禅传》第页2918。
    3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第259页。
    4 《元史》卷三十三《义宗本纪》二,第727页。
    5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92页。
    6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的校勘者认为。“庚兀台”应为“唐兀台”之误,后者为蒙元常见人名,甚是。参见《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第795页校勘记。
    1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第749、751、752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一,第2504页。
    3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本纪》六,第911页。
    4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1页。
    5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7页。
    6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0页。
    7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第397页。
    8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第571页。
    1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第578、579、582页。
    2 刘迎胜《脱火赤丞相与元金山戍军》,载《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3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41页。关于此条,姚大力的标点与《元史》点校本不同,见姚大力《元仁宗与中元政治》,收入《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注释2,此处从姚文。
    1 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2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三之三《枢密句容武毅王》,第48、49页引阎复《土土哈纪绩碑》。参见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3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4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第815页。
    1 参见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第235节,第388页;《史集》第一卷第二册,第226页;《元史》卷一○九《公主表》第2761页。
    2 《元史》卷九十五《食货志》三《岁赐》,第2430页。
    3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4 参见《蒙古秘史》第43-46节。
    5 《元史》卷一二一《畏答儿传》,第2987页。
    6 第190页~6《蒙古秘史》第172、173、185节。
    7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8 《元史》卷一五○《郝和尚拔都传》,第3553页.
    1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第1349页。
    2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90页。
    3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4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5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卷二《户令》,第三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7 《元史》卷一二九《百家奴传》,第3153页。
    8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第131、136页。
    1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51、154、155页。
    2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90页。
    3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4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5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6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第403页。
    7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第428页。
    1 《元史》卷一二○《术赤台传》,第2962页。
    2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第538页;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第603页;卷六十四《河渠志》.第1595页;卷九十九《兵制》,第2532:卷一七八《王约传》第4142页。
    3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62页。
    4 参见《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7、680、683、685页;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第707页;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第714页。
    5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纪》二,第510页。
    6 参见周清澍《元史点校的经历和体会》,见2003年《“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7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8页。
    8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8页。
    9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本纪》二,第678页。
    1 《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第699页。
    2 《元史》卷四十七《顺帝本纪》上,第985页。
    3 《元史》卷一二一《畏答儿传》,第2987页。
    4 《蒙古秘史》第172节。
    5 《元史》卷一二一《畏答儿传》,第2987页。
    1 《元史》卷一二一《博罗欢传》,第2992页。
    2 《元史》卷一二一《博罗欢传》,第2992页。
    3 《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五,第1518页。
    4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卷二《户令》,第三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 《元史》卷一二一《博罗欢传》,第2992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三,第2757页。
    3 刘佶《北巡私记》,见簿音湖、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7页。
    4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第658页。
    1 《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纪》八,第235页。
    2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7、268页。
    3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69页。
    4 《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纪》十,第270页。
    宋濂主编《元史》,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拉施特着,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元典章》,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元刊本。
    张廷玉主编《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姚燧《牧庵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苏天爵编《国朝文类》,四部丛刊本初编本。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湾新文丰版公司。
    《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全元文》,凤凰版集团。
    韩百诗著,张国骥译《元史·诸王表笺证》,湖南大学出版社。
    《明太祖实录》,台湾史语所本。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屠寄《蒙兀儿史记》,《元史二种》本。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李好文《长安志图》,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版。
    张维编《陇右金石录》,1943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本。
    高岱《鸿猷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儿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儿汗著,罗贤佑译《突厥世系》,中华书局,2005年版。
    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危素《危太仆续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朝鲜]郑麟趾编《高丽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60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
    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图奇《西藏画卷》,罗马,1949年版。
    魏焕《九边考》,齐鲁出版社,1996年版。
    《辽金元石刻全史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四部备要本。
    《大元马政记》,《广仓学窘丛书》本。
    吴澄《临川吴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程钜夫《程雪楼集》,影刊洪武本,阳湖陶氏涉园影印,1910年版。
    陶宗仪《南村缀耕录》,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2004年版。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上版。
    《圣武亲征录》,《王国维遗书》本。上海古籍版,1983年版。
    黄溍,《黄金华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志费尼着、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王国维遗书》本。
    欧阳玄《圭斋集》,四部丛刊本。
    赵珙《蒙鞑备录》,王国维遗书本。
    彭大雅撰 徐霆疏证《黑鞑事略》,王国维遗书本。
    《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台湾:新文丰版公司影印版,1986。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姚夔《姚文敏公遗稿》,齐鲁书社版,1997年。
    《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本。
    志费尼着、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四编,北京图书出版社。
    《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三册,北说图书馆出版社。
    达仓宗巴·班觉藏卜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大司徒赏竹监藏著,赞拉阿旺、余万治译《朗氏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搽里八·公哥朵儿只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阿旺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四部备要本。
    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俄]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杜玉亭《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
    金幼孜《北巡私记》,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
    刘佶《北巡私记》,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辑。
    郑晓《皇明北虏考》,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辑。
    王世贞《北虏始末志》,《弇州史料前集》
    李好文《长安志图》,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版。
    苏天爵《滋溪文稿》,四部丛刊本。
    元明善,《清河集》,《藕香零拾》本。
    刘敏忠《中庵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恕《郭君秉彝墓誌铭》,《榘庵集》卷八,四库珍本丛刊本。
    胡聘之编辑《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张维编撰《陇右金石录》卷五,1943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本
    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卷二《户令》,第三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杨瑀《山居新语》,《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本《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和田清《东亚史研究》,东洋文库,1959年。
    瞿久思《万历武功录》,中华书局影明万历刻本,1962年。
    许凡《元代的首领官》,《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
    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辛玉璞《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古籍版,2006年版。
    耿世民、张宝玺《元回鹘文(重修文殊寺碑)初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日)杉山正明《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蒙古学译文选》第89页(历史专集)(内部参考))
    纳尔纳德斯毓《成吉思汗札撒的内容和范围》(王禧忠译),《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8辑,1981年。
    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汉文版).1998年第4期。
    叶新民《弘吉剌部的封建领地制度》,《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
    #12
    陈得芝《岭北行省建置考》上、中、下,《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本)堀江雅明《帖木格斡赤斤及其子孙》,《东洋史苑》第二四、二五合号,1958年。
    李克郁《宁濮郡王族属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1期。
    芈一之《散论章吉驸马及其它》,《青海社会科学》,1990(4)。
    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清华学报》第14卷第1期。
    周清澍《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阎文儒《元代速来蛮刻石释文》,《敦煌研究》,1982第01期。
    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1982年《敦煌研究》试刊。
    杉山正明《两个察合台家族》,见小野百合子编《明清时代的政治和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版。
    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Herbert Franke,A 14th Century Mongolian Letter Fragment,Asia Major,11-2,1965
    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牙八剌哈和把骚马传记》,布吉英译本《中国皇帝忽必烈的僧人》(The Monks of Kubilai Khan Emper of China,tr·by B·A·Wallis Budge),1928年,伦敦。
    周清澍《元史点校的经历和体会》,见2003年《“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堀江雅明《帖木格斡赤斤及其子孙》《东洋史苑》第二四、二五合号,1958年。
    刘迎胜《脱火赤丞相与元金山戍军》,载《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姚大力《元仁宗与中元政治》,收入《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邹越华、魏建华《关于帖木格斡赤斤之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一期。
    陈得芝《李志常和<长春真人西游记>》,见《蒙元史研究丛稿》第483页。
    卡哈尔·巴拉提、刘迎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回鹊文碑文之校勘与研究》,《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辑。
    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清华学报》第14卷第1期。
    仁庆札西《西平王府今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松田孝一《察合台家族千户的陕西南部驻屯军团》,《国际研究论坛》第5卷第2号,1992年2月。
    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蒙古史研究》第六辑。
    周清澍《汪古部事辑》,《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陈高华文集》第94—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蒙古学译文选》(历史专辑),内蒙古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编,1984年(内部资料)
    桂栖鹏《元英宗谪高丽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陈世松在《忽必烈征滇过蜀路线考辨》,《四川历史研究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
    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辛玉璞《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辛玉璞《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夏鼐《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考古》,1960年第5期。
    张鸿智、韩孔乐《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朝鲜)李谷《韩永行状》,《稼亭文集》,《韩国文集丛刊》本。
    方龄贵《(新元史·云南行省宰相年表)补证》,见《元史从考》第69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三岔河古城与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版社,1997年。
    方龄贵《(云南王藏经碑)新探》,《元史丛考》第281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2001年,上海出版社。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1994年,人民出版社。
    #12
    张金铣《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元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蒙古史研究》第3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苏联C、B吉谢列夫《位于贝加尔地区黑尔黑尔河畔的蒙古移相哥城堡》,汉译文载《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9辑,1965年。
    张岱玉《元代章吉驸马族属世系考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岱玉《元代亦乞列思部封建领地制度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二期。
    张岱玉《(元史)驸马高丽王封王史料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五期。
    张岱玉《元代漠南弘吉剌氏驸马家族首领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六期。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地图出版社。
    2、王德毅、李荣树、潘柏《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4、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6、台湾中华书局辞海编委会编《辞海》,台北中华书局印行,198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