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文庙又可称为孔庙,发端于公元前478年(孔子逝世第二年),最初是用以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在其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伴随着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地位不断提升这一过程,文庙的数量不断增加,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它从最初单纯用以祭祀孔子,到后来产生因文庙而设立学校或因学校设立文庙的“庙学合一”制度,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历史上许多名儒名贤也被请进文庙加以祀奉褒扬,使得文庙这一建筑所包含的内涵不断扩大。它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文庙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庙无疑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就其性质上来说,文庙是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使其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中国现存的相当数量的文庙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并不容乐观。本论文将选题确定为中国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并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创新:第一,将文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进行研究,探讨文庙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挖掘这一传统儒学载体的珍贵文化遗产价值,建立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并找出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使文庙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与现实的维度上达到统一;第三,系统研究中国文庙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困境的根源,为作为文化遗产存在的中国文庙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作用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上的依据。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为提出问题。在本章中,对于本论文选题的提出和确定进行了阐明,对相关学术史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本论文创新点和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试图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进行研究。本章对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在现实中的物化形式的中国文庙的起源、发展及其形制布局做了考察,并认为,中国文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意味集中地体现于它在中国儒学传播史及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第三章主要对文化遗产意义范畴下的中国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研究。在本章中,首先对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考察,并最终确立了中国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体系,即应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历史研究价值、审美和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价值和现实的文化教育价值,同时对文庙各个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具体体现做了详细考察。第四章为中国现存文庙的分布状况及各地重要文庙概况。在本章中,对中国现存文庙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各地重要文庙的概况做了考察,兼介绍了文庙在国外的发展状况。第五章为文庙在当代社会的文化遗产价值利用研究。在本章中,主要分析了中国文庙在当代所遭遇的一些困境,及部分文庙在文化遗产价值利用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同时对文庙在当代社会的利用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文庙应寻找作为文化象征的文庙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使得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和现实的达到统一的维度上更好的得到利用。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是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性论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文庙所具有的珍贵文化价值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firstly appeared in 478 B.C.(the second year since Confucius died), and is a memorial building that sacrificed to Confucius, which the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 at the beginning. In its endles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ccompanying with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being promoted continuously, the quantity of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increases continuously, and its grade is promote continuously also. At the beginning, it was used to sacrificed to Confucius on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Temple, the system of " the temple and school to unite as one " started to appear, and many famous wisdoms and scholars of China were sacrificed in Confucius Temple continuously. With this course,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extends continuously. It coagulates the ruler's approbation, worships and praises toward the Confucianism in each history period, in the meantime, it concentrated the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condition of each history development period. It is the compound of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 wealth, and incarnates a kind of humanities tradition of long 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is a kind of humankind's cultural inheritance that has outstanding value of history, art and science. From this meaning, the Confucius Temple of China is cultural heritage with very precious value doubtless. As to its property, the Confucius Temple is cultural heritage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perty synchronously.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need to be known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social and public, so that social and public can benefit from it. Bu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status of protection and using of the existent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is not so optimistically. This thesis choos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nd using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as the study subject, and try to do some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ides. Firstly, regards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as a kind of culture mark and culture symbol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arry on a research. Secondly, thoroughly research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this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arrier, and builds up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system; finds out the bonding point between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nd the reality society. Thirdly, studies the present protection and using status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by the numbers,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the reason of the predicament in reality, and provides the basis of theories and reality for how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can develops its function on inheriting the mankind's culture better.
     There are six part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mainly illustrates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research subject, and summarizes extant achievements. Meanwhile, it illustrates the thesis innovation points and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Chapter 2 mainly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ies to carry on a research on the property of culture mark and culture symbol. This part studi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and considers the property of culture sign and culture symbol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s on two sides: one i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n the spreading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the other i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Chapter 3 mainly studies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the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This part researches the common mean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firstly, and establish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system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The system should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value of history research, the value of aesthetics and art, the value of science research, the value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ulture self-identity an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n reality. Chapter 4 mainly illustrates the distributing condition of existent Confucius Temples in China, and introduces some important Confucius Temple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Chapter 5 is a study on the us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in reality, and studies the using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Meanwhile, considers that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 should find the bonding point between itself and the reality societ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is part is a summary based in fore five chapters, and further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hinese Confucius Temple'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in the inheritance of mankind's culture.
引文
[1]见刘熙:《释名》卷五,收于《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书店,1989年,第23页。
    [2]见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46页。
    [3]见骆承烈:《孔子家族全书·文物古迹》,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4]历史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孔子封号有: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见《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见《宋史》卷八,《真宗三》);元代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武宗皇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见《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八,《学校二》);清顺治二年(1645)春正月丁未顺治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见《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
    [5]参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45页。
    [1]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2]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3]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4]载《创造》,2003年第11期。
    [5]载《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6]载《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
    [7]载《沧桑》,2006年第4期。
    [8]载《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载《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2]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
    [3]载《华夏文化》,2005年第4期。
    [4]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
    [5]载《文史杂志》,1999年第2期。
    [6]载《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0年第4期。
    [7]载《观察与思考》,2001年第9期。
    [8]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9]载《四川建筑》,2002年第3期。
    [10]载《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11 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 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 载《档案春秋》,2005年第12期。
    14 载《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参见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1]出自《论语·子罕》,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第287页。
    [2]出自《论语·子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第347页。
    [3]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11页。
    [4]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11页。
    [1]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14页。
    [2]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15页。
    [3]见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509页。
    [1]见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8页。
    [2]见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3]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945页。
    [4]见《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页。
    [5]见《韩非子·显学》,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
    [1]《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刻于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本文所引内容整理自《乙瑛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参见范小平:《中国孔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1]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九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2532页。
    [2]参见孔德懋《研究中国孔庙发展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中国孔庙>》,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1]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91页。
    [2]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91页。
    [3]参见范小平:《中国孔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参见范小平:《中国孔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1]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第409页。
    [2]见《孟子·万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3]济南府学文庙于2008年4月出土了一块“太和元气”石碑,此构件是否属于原府学文庙的“太和元气”坊或其他建筑目前尚未有定论。
    [4]参见宋李诚:《营造法式》卷第二,《总释下》:“《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唐上官仪《投壶经》:第一箭谓之初箭,再入谓之乌头,取门双表之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据陶湘刻本影印本,2006年。
    [1]见王赠芳等修,成瑾等纂:(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七,《学校》,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内第12页。
    [2]见《孟子·万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3]四配为复圣颜回、述圣子思(此二为东配),宗圣曾参、亚圣孟轲(此二为西配)。十二哲为东面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十二哲名录历代曾不断变更增添,至清代方最后认定。
    [4]文庙大成殿内祭祀孔子及配享最初用塑像,北宋崇宁九年(公元1110年),定孔子像为头戴十二旒冠,身着十二章衮服;“四配”及“十哲”(当时尚为十哲)像为九旒冠和九章衮服,皆手执躬圭。至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骢采纳大学士张璁的建议,文庙内毁塑像,用木主,只有曲阜孔庙大成殿保留了塑像,此后地方文庙基本皆用木主,但也有继续塑像的案例存在。
    [1]见赠芳等修,成瓘等纂:(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七,《学校》,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内第14页。
    [2]见《明嘉靖五年世宗敬一箴石刻》,出自冯云鹓所撰《金石志》卷二,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1]见李允稣:《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1]见范小平:《中国孔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1]参见范小平:《德阳文庙的建筑特色》,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1]参见邹越华:《哈尔滨文庙与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情节》,载《黑龙江史》,2002年第4期。
    [2]参见程建军:《风水与建筑》,江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1页。
    [3]参见一丁、雨露:《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河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1页。
    [1]见赵九峰:《阳宅三要》卷二,上海进步书局民国影印版。
    [2]参见魏星:《广东孔庙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1页。
    [3]参见魏星:《广东孔庙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2页。
    [1]这12位封建皇帝为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坦、汉安帝刘祜、北魏孝文 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后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
    [1]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观览》,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第8页。
    [2]见《国语》卷四,《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70页。
    [3]见《明史》卷一三九,《钱唐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981至3982页。
    [1]见马端林:《文献通考》卷四三,《学校四》,台湾新兴书局,1965年,第411页。
    [1]参见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见欧阳修:《新唐书》卷十五,《礼乐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373页。
    [2]见马端林:《文献通考》卷四三,《学校四》,台湾新兴书局,1965年,第411页。
    [3]见《孟子·滕文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1]参见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页。
    [2]参见司雁人:《学宫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1]参见张晓旭:《论古代苏州府学的教育成就》,载《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1]参见张晓旭:《论古代苏州府学的教育成就》,载《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2]参见王兆祥:《天津文庙与天津儒学》,载《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2000年。
    [1]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1]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2]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Hall,C.M.and McArthur,S.‘Heritage management:an introductory framework',in C.M.Hall and S.McArthur(eds),Heritage Management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Visitor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 and marketing,Oxford Univcrsity Press,Auckland,1-17。转引自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13页。
    [1]见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2]见张泽国:《永恒的东方魅力——论中国孔庙建筑的旅游审美价值》,载《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第14页。
    [1]见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0页至111页。
    [2]自清朝康熙帝开始,逢新皇帝继位,必亲临北京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随后到孔庙大成殿悬挂亲自书写的匾额一方。至清末,曲阜孔庙及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共有清代九位皇帝所悬御笔木匾九方,分别为
    [1]见孔德懋《研究中国孔庙发展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中国孔庙>》,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1]详见文后附表1《国务院公布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部分名单》。
    [1]本节内容主要依据骆承烈著《孔子家族全书·文物古迹》及范小平所著《中国孔庙》内相关资料整理。
    [2]参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1]参见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页
    [1]见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文化科学活动中心:《保护与利用越南河北文庙国子监历史文化遗迹》,孔庙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集,1997德阳。
    [1]见《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26日报道。
    [2]见《一年垮四次千年文庙缺“药费”》,华西都市报网站,http://www.wccdaily.com.cn/2004/01/31/20040131415063901166.htm。
    [1]参见新华网:《孙家正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情况》,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60525/wz.htm。
    [1]见广东农讲所纪念馆:《春风化雨,润泽童心——漫谈番禹学宫“开笔礼”》,《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第57页。
    [1]参见长春文庙网站报道《“现代版”成人礼亮相长春》,http://www.jilinsohu.com/ccwm。
    [1]来源:人民网,《大众生活里“国学热”: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家园》,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6627369.html。
    [2]见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参见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1]参见《从科举文物展引出的思考——浅谈对嘉定孔庙的保护和利用》,中国孔庙协会:《孔庙通讯》第期。
    [1]参见李伟:《旅游文化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2]参见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255页。
    [1]参见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参见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见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左传》,杨伯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
    郦道元:《水经注》,华夏出版社,2006。
    刘眗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据陶湘刻本影印本,2006年。
    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收于《孔子文化大全》,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马端林:《文献通考》,台湾新兴书局,1965年。
    王圻:《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1991年。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张供:《文庙贤儒功德录》,古唐朱氏古权斋藏版,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王赠芳等修,成瓘等纂:《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袁枚:《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胡德琳修,李文藻等篡:《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蓝钟瑞:《文庙丁祭谱》;清道光二十五年尊经阁本和光绪十二年年橘阴轩本影印,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传平:《曲阜孔府 孔庙 孔林》,三秦出版社,2004年。
    陈传平:《世界孔庙(卷一)》,文物出版社,2004年。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程建军:《风水与建筑》,江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范小平:《中国孔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高文,范小平:《中国孔庙》,成都出版社,1994年。
    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胡务:《元代庙学——无法割舍的儒学教育链》,巴蜀书社,2005年。
    姜林祥:《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齐鲁书社,2002年。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伟:《旅游文化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
    李允稣:《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培哲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
    骆承烈:《孔子家族全书》,辽海出版社,1999年。
    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齐玫:《中韩儒家文化比较》,文津出版社,1998年。
    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观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
    司雁人:《学宫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孔庙孔学研究》,巴蜀书社,1991年。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一丁、雨露:《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河北科技出版社,1996年。
    伊东忠太著,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上海书店,1984年。
    张驭寰:《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中国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华孔子学会:《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蔚,胡斌,何昕:《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载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4月。
    范小平:《德阳文庙的建筑特色》,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范小平:《近现代中国孔庙在东亚与东南亚发展的历史及成因》,载《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范小平:《苏州文庙府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冯霞:《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载《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年第4期。
    黄汉宝:《河内文庙及孔子思想对越南的影响》,载《华夏文化》,2005年第4期。
    孔德懋:《研究中国孔庙发展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中国孔庙>》,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孔祥雷:《孔庙及其社会价值》,载《沧桑》,2006年第4期。
    孔祥林:《中国和海外近邻文庙制度之比较》,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
    李建初:《浅谈资中孔庙的保护与利用》,载《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
    李世凤 许儒慧 张凌云:《云南文庙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载《创造》,2003年第11期
    李芸:《试论德阳文庙的开放与保护利用》,载《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林开登:《台南孔子庙的保护和管理》,载《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聂朋:《试论新余孔庙魁星阁的开发构想》,载《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唐红炬:《文庙的保护与利用——应在冲突中寻求和谐》,载《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王赛时:《古代孔庙的祭祀乐舞》,载《文史杂志》1987年第3期。
    魏丽莎:《孔庙在日本》,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
    杨华 王禹浪 黄澄:《如何开发利用哈尔滨文庙的几点思考》,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张晓旭:《论古代苏州文庙府学的教育成就》,载《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张晓旭:《中国孔庙研究专辑》,载《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邹越华:《哈尔滨文庙与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情节》,载《黑龙江史》,2002年第4期。
    胡炜:《云南明、清文庙建筑实例探析》,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轶夫:《韩城文庙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魏星:《广东孔庙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孔庙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集(中国德阳)》,1997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过去·现在·未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2000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孔庙通讯》第1期,1996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孔庙通讯》第4期,1998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孔庙通讯》第5期,2000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