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涵与价值:贵州占里共生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针对学校共生教育形式繁琐、效果低下的现象,本研究试图从贵州占里社会系统开展共生教育时的经验出发,寻找改革学校共生教育的途径。
     生态坏境的改善、信息社会的到来,都要求新的时代走向共生,促进社会共生关系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回应时代的这种呼唤上表现出了一贯的敏感性与积极性。但是由于学校共生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传统,其在培养具有完整环境观(自然生态观与人际合作观)的人才上采用了分科式的课程与教学以及科学世界式的教学方法。学校共生教育把自然生态教育与人际情感的培养分开进行,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样在客观上割裂了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儿童情感的一体性。其结果造成他们情感与行为迁移上的困难、知行脱节、个性发展被忽视、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道德教育效果低下。
     学校共生教育问题如此之重重,校外教育系统在开展共生教育时,究竟面临何种境况?笔者选择了从江占里侗族村寨为调查个案,发现了占里社会的共生文化。在占里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表现出了环境观的整体性、知情意行的一致性、自然生态观与人际合作观的交互性。笔者进而探寻出了占里社会共生教育的秘密所在:第一,人、自然、他人是占里共生教育的三大要素;第二,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的相互协调是占里共生教育的实质;第三,日常生产、生活活动是占里共生教育的依托;第四,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交往实践是占里共生教育的机制。
     最后,文章在反思学校共生教育实践弊端的基础上,认为占里共生教育实践对学校共生教育具有如下启示:(1)共生性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共生教育的最终目的;(2)学校共生教育应该注意构筑共生的教育环境;(3)学校共生教育应注意生态环境教育与人际互助教育之间的连接:(4)学校共生教育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交往实践活动的作用:(5)学校共生教育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界限。
     本研究立足共生理论、泛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了文献法、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作为本研究之基础的“共生”与“共生教育”,笔者在引言部分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而明确了本文意义上二者的概念。本文认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和谐性的、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的“过程”与“结果”。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共生教育指的是在某种共生性的环境中促进具有共生性思维、人格品质与行为习惯的人才的生成的教育。本文意义上的共生品质是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统一。
Facing up to phenomenon that school symbiosis education is form-fussy and ineffectiv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ways to reform the current school symbiosis education on conclusion of experiences of social symbiosis education in village Zhan-li of Guizhou Province.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 being destroyed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ing, appeals to a new time that characterizes in social symbiosis being rectified. Although school education takes susceptive and positive actions to reflect the new age, it in fact appears ineffective and inefficient due to dogmatism and formalism in school symbiosis education. The school puts use of departmental curricula and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of classical scientific world that mak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ultivated separately, which detach integrity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consistency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nd transformative difficulty between motion and deeds.
     With this questions, I participated a remote ethnic village called Zhan-li and discovered its culture full of symbiosis, which I think will give us many suggestions to correct disadvantages of school education. In Zhan-li, people, nature and other people are three elements; mutual coordination between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core; everyday labor and life is the support; production practice is the main propulsion of its symbiosis education.
     In the end, I suggest tha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put cultivation of symbolic pupils as its goal, construct symbolic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herence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ress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n everyday life and definite its own boundary.
     On base of symbiosis theory, associ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theory of broad education, this study utilized academic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foundation of this study, concept of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education was defined in the first part. Symbiosis means assimilation and harmony in allowance of competition and difference, of which the former is the core, the later is the base. Symbiosis education means making symbiosis talents cultivated in some symbiosis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symbiosis means coherence of human-na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引文
①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①坂田义教等,共生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②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③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①可见,胡教授把共生当作了社会的存在状态,当作了人的存在方式,它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与价值。由此本体论出发,社会共生论就演绎成了一种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一种人如何选择的哲学,一种社会分析的工具以及社会改造的哲学。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81
    ②作者在著作中还提出了共生的五大原理,即相对原理(共生时间、空间、条件的相对性)、和谐原理(共生的整体性、规律性、协调性)、共生共荣原理(互动性、渗透性、互利性)、方向原理(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以及统一原理(物质统一性、历史具体统一性、社会实践统一性),几大原理共同决定共生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内部和谐共荣的美好图景。李思强,共生构建说: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2-202
    ③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
    R.M.基新.甘华明译,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阿格尼斯.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布迪厄.文化生产的系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杜威.王承绪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恩格斯.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87年
    吉尔兹.王海龙等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龚群.生命与实践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上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丕坤等.乡土知识的实践与发掘[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赫舍尔.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塞尔.倪梁康等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胡守钧.走向共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李思强.共生构建说: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刘元春.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古利斯、萨根.李建会等译.倾斜的真理:论盖娅、共生和进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马文.哈里斯.顾建光等译.文化.人.自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欧文.戈夫曼.黄爱华等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乔治.H.米德.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滕守饶.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王大洲.知识、系统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红旗等.与大自然共生[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2年
    尾关周二.卞崇道等译.共生的理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
    杨庭尧.论人类认知:文化及社会系统中知识建构与运作[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
    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诗亚.祭坛与讲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佐藤学.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
    Anderson,R.H.,Teaching in A World of Change,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1966
    Billington,Rosamund,et al.,Culture and Societ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Giddens,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Hamersley.M. Atkinson.P. 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chutz, Alfred & Luckmann, Thomas, The Structures of Life-worl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Shaffer,David R.,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rooks/Cole Publishing Campany,1988
    艾四林.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求是.1995(5)
    坂田义教等.共生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陈牧.从依生走向共生——生态视阈中的侗族和谐文化[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陈寿朋.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陈寿朋教授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报告[J].中国绿色画报.2007(8)
    程亦欣.环境哲学三题[J].哲学研究.2004(10)
    崔建霞.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丁大同.论实践理性及其发生学的文化历程[J].天津社会科学.1992(4)
    顾智明.论共生思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
    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1)
    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论教育中的生活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和学新.实践理性:教改对专家的吁求[J].教育研究.2006(6)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0(3)
    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的本质思考[J].教育研究.1999(7)
    康永久.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08(6)
    李长吉.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李燕.试析共生与教育关系研究的得与失[J].教育科学.2005(2)
    厉以贤.社区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林存华.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从“隔离”到“融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刘耳.西万当代环境哲学概观[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12)
    刘淇.符号与实践——读《文化与实践理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柳祥美、张长明.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
    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4)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马维娜.学校系统:作为教育的一种中介力量[J].当代教育科学.2004(1)
    马维娜.意义对话:人与教育环境的有机构成[J].教育研究.2000(10)
    马拥军.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视角概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马永庆.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基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启示[J].伦理学研究.2006(2)
    么加利.泸沽湖地区摩梭人基础教育类型考察及问题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么加利.论西南民族地区“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意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么加利.西南民族地区校内外教育系统功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任军.实践理性视域中的和谐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9(1)
    王初根.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J].求实.2005(4)
    王慧.学校系统中的教师课堂行为[J].当代教育科学.2008(3)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念与现代[J].哲学动态.2003(6)
    闻晓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1999(1)
    吴飞驰.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0(6)
    夏甄陶.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J].哲学研究.2002(6)
    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肖俊明.文化论争的继续:实践理性与文化[J].国外社会科学.1995(4)
    熊川武.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4(12)
    徐书业,韦玉娟.从原生走向共生:人类教育范式的演化历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
    杨魁森,周立秋.科学思维和历史思维——关于生活世界的认识方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8(6)
    叶平.生态哲学视野下的荒野[J].哲学研究.2004(10)
    衣俊卿.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J].江海学刊.1995(3)
    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哲学研究.1992(10)
    曾令超.当代发展哲学的主体擅变[J].哲学动态.2005(8)
    张斌峰,郭金林.共生思想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9(10)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1)
    张莉萍.人类学视野中的实践理性[J].岭南学刊.2004(6)
    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章建刚.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J].哲学研究.1995(4)
    1.Corporate Education, [EB/OL], http://www.sims.edu/corporate_education.aspx,2009-5-26,
    2.Symbiosis Internationa(Deemed University), [EB/OL] http://www.snaptest.org/siu.html,2009-5-26,
    3.Specialty Definition:Symbiosis [EB/OL], http://www.websters-online-dictionary.org/sy/symbiosis.html,2009-5-26
    4.symbiosis in the focus, [EB/OL],http://www.nature.com/nature/focus/symbiosis/index.html, 2009-5-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