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地区职教的发展困境与解困思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是推动民族地区进步的强大动力。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涉及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是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于一体的百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百色市区的职业教育产生了许多的不适应,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通过田野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吸收教育学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成果,针对百色市区职业教育存在的办学体制僵化、结构体系失衡、专业设置趋同、办学模式单一、政策法律不完善等发展困境,构想百色职教共生系统,为百色市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民族特色且符合职教基本规律的新思路,并提出政府统筹,加快民族地区职教办学体制改革;整合资源,促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兼顾其他,实现专业设置本土化;多位一体,探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努力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等建议。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education but also "secret weapons" for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push forward the progress of minority area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minority areas.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national works. Nowadays, Baise, which include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minority areas, border regions, rocks mountainous areas,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reservoir immigration areas, has stepped into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peeding up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relying on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aise city faces new challenges because of some newly maladjustments.
     By means of the field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ethnic theory, absorbing education research fruits on symbiosis theor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fundament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in Baise city such as rigid system, imbalance structure, similar majors setting, single mode and poor policies and laws in running schools,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establish 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mbiosis system in Baise, providing a new thinking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 to the basic ru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aise cit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dominating by the government, making system reform in schools,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alizing majors setting localization base on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e advance and considering commonweal, exploring new patterns in running schools from all-directions and improving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引文
①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34页。
    ①参见《百色统计年鉴(2008)》第378页“2008-2009学年县(区)学生基本情况表”。
    ①韦蒙,宋宝玉,李雷在《“科教兴县”喜结硕果平果教育展翅高飞》中对平果职业教育进行了报道:“我们把职教中心建设成为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平果县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政府副县长李宁如是说。如今,平果县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格局。(《右江日报》第三版,2009年7月30日)
    ②数据来源于百色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baise.gov.cn/list.aspx?cid=341,2011年2月23日。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7月。
    ②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①袁华,黄永捷,韦艳玲:《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②聂春霞:《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3年11月。
    ①马永涛:《浅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①陈树生主编:《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②课题主持人是广西民族大学龚永辉研究员,课题编号:2009A-029。
    ①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5页。
    ③包括田野调查结束后的QQ访谈。
    ④[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57页。
    ①针对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和民盟百色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发放。
    ②针对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民盟百色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和百色市右江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发放。
    ①刘占山,孙琳主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②朱新生,唐以志:《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思考》,《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9期。
    ③刘占山,孙琳主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①由于该校的校长考虑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不提供书面材料,材料中数据由市教育局提供。
    ①材料中的报纸由民盟百色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提供。
    ①参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第六条,教职成[2010]12号。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9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9月。
    ①马建富:《职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②李尔昌:《浅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向》,《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③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①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4月。
    ①黎琳,顾春雨,张元阳,王友保:《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战略(以南宁为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王珍:《民族职教:春天在哪里?》,《中国民族报》,2007年7月20日第3版。
    ②王珍:《民族职教:春天在哪里?》,《中国民族报》,2007年7月20日第3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第894页。
    ①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②宋全政:《从职教模式的演变看中国的职教发展走向》,《教育研究》,1998年第7期。
    ③赵秀峰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①赵秀峰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①此表是百色市教育局提供的,由百色职业学院对百色当地30家企业,百色市外12家企业的负责人或中层管理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
    ②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5月第148页。
    ③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
    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
    ②罗红艳:《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归因分析》,《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9期。
    ①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8条。
    ①赵婀娜,邓圩,徐升升《顶岗实习,权益怎么保障(政策解读)》,《人民日报》,2011年3月26日第2版。
    ②参见教育部、财政部印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5、8条。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17条。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26条。
    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24条。
    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9条,第三章19、21条,第四章26、34条。
    ⑦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章第14、16条,第三章第20条。
    ⑧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3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5条。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第44条。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第45条。
    ④参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第六条。
    ⑤问卷数据由百色市教育局提供。
    ⑥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第一条。
    ⑦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九条。
    ①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②谭小芳:《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2005年第9期。
    ③司嵬:《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第15、16页。
    ①共生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有:胡守钧著的《走向共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标志着共生理论在我国社会领域的运用拉开序幕。刘荣增撰写的《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文“从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共生理论提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时当前重点应注意处理好五大共生关系。
    ②共生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袁纯清撰写的《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是借用共生理论对小型经济研究的尝试;袁纯清著的《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一书,是在对中小企业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共生理论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规避经营风险的设想;司尚奇、曹振全、冯锋撰写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一文,分析了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共生环境的影响因素。
    ③共生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有:李燕撰写的《共生教育论纲》,在哲学层面把握共生理论,尝试建立一种共生教育理论体系;孙健在《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体研究》一文中,将共生理论引入到职教集体中:邱关军撰写的《内涵与价值:贵州占里共生教育研究》,通过对贵州从江占里侗族村寨的调查,在反思学校共生教育实践弊端的基础上,从占里社会系统开展共生教育时的经验出发,寻找改革学校共生教育的途径。
    ④(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页。
    ①邓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7月。
    ②《广西日报》2011年4月15日,第7版报道了百色财经职校(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与中石油百色分公司合作协议的签订,开始了与本地企业合作办学的探索。
    ①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厅字[2000]13号)。
    ②潘启富:《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51页。
    ①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39-444页。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常永才:《文化变迁与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革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陈秋玲:《走向共生——基于共生关系的开发区发展路径依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4]陈树生主编:《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高枫主编:《广西教育发展报告:200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6]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何波,刘旭东:《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8]胡守钧:《走向共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9]吉利:《职业教育经济效能评价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李强:《职业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李彦福:《广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李忠斌:《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4]刘占山,孙琳主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吕静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马建富:《职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19]王屹:《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22]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赵秀峰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
    [24]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1978—200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6]邹文泰、王凌主编:《21世纪: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1]边仕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蔡高根,刘金林:《广西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宏观经济观察》,2008年第10期。
    [3]常永才:《试析中国民族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举措》,《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4]邓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7月。
    [5]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6]何明智:《崇左市职业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初探》,《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
    [7]黄启红:《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广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8]黄世吉:《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职教优势服务“三农”建设——以广西百色农业学校为例》,《现代园艺》,2009年第9期。
    [9]黄志雄,农国忠等:《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大新、靖西、那坡三县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10]黎琳,潘柳燕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存量分析(以南宁为例)—北部湾发展战略下的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之二》,《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1]黎琳,顾春雨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战略(以南宁为例)》,《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2]李尔昌:《浅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向》,《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13]李亚:《民族地区亟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14]刘海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8期。
    [15]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百家论坛》,2006年第2期。
    [16]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3期。
    [17]卢杰飞,张海燕:《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1月。
    [18]罗康隆,刘锋,李锦屏:《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贵州民族职业教育调查报告》,《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9]马永涛:《浅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0]宋全政:《从职教模式的演变看中国的职教发展走向》,《教育研究》,1998年第7期。
    [21]孙健:《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体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年11月。
    [22]谭小芳:《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2005年第9期。
    [23]滕立成:《创新职教集团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职教纵横》,2009年第4期。
    [24]王孔敬:《重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25]王珍:《民族职教:春天在哪里?》,《中国民族报》,2007年7月20日第3版。
    [26]韦艳玲:《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对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08年10月。
    [27]魏金成,丁志强:《共生论视野中的中国传媒与WT0》,《新闻传播》,2003年第3期。
    [28]吴政富,徐杰舜:《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第7期。
    [29]许洁英:《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0]杨顺清:《以特殊政策,促特色发展—新世纪新阶段贵州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调查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1]杨星,蔡顺平,刘汉辉:《浅析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以中国西部为例》,《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年3期。
    [32]袁华,黄永捷,韦艳玲:《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3]张汝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职教的促进作用》,《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7月。
    [34]张晓霞:《走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困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5]赵婀娜,邓圩,徐升升《顶岗实习,权益怎么保障(政策解读)》,《人民日报》,2011年3月26日第2版。
    [36]朱新生,唐以志:《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思考》,《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9期。
    [1]董春:《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四川省茂县职业教育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潘启富:《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杨眉:《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供需分析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个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杨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6]邹晓春:《国定贫困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职业教育发展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