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哲学流派中,对非确定性问题的关注,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理论旨趣。当代哲学对非确定性问题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现实: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与人的无根基状态。本文力图从现代人的这一基本生存情境出发,深入到非确定性问题的探讨当中。
     从理论变革角度看,在确定性追求的道路上,人类总体上先后经历了神话思维、本体论思维以及主体性思维等不同的阶段。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体现为外在神秘力量的不断衰微和自我力量的不断伸张。从自身当中而非外在的权威中寻找确定性的生存根基,这一方面构成了确定性追寻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也颠覆了原有的秩序框架,将自我非确定的感性欲望凸显了出来。围绕自我而展开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
     现代社会的发展体现为自我力量不断增长和社会世俗化不断增强的过程。自我不仅日益摆脱外在枷锁的束缚,而且也不断摆脱自身理性对非理性欲望的控制,从而将自我感性的、经验的一面最为充分地表现出来。但丧失了形而上追求的现代人也失去了其完整性和崇高性,最终导致自我的碎片化。现代社会不再将共同体看作首要的东西,而是将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作为自身努力的方向。摈弃了共同体束缚的原子化的个人主义有力地促进了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但同时也将多元主义的种子撒播开来,从而使得价值共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人以自我意识为基点,力图将外在的自然纳入一个确定化轨道的过程。但是,以主观性保证确定性的努力,奠定了现代技术限定自然、强求自然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在抽象化运用的过程中,对复杂的自然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在力图使自然的发展按照人自身的确定轨道运行的过程中,造成了人为的风险和危机,从而危及现代人的生存。
     总之,以自我为根基寻求确定性的现代性实践,是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展开的。它所展现的是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经验与超验的对立。封闭、冲突代替了对话,僵化、对峙代替了和谐。力图追求确定性的现代性实践,并没有顺利地向着人们预期的目标前进。现代人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却也面对着自我认同焦虑、价值共识困境和非安全感增强等生存困境。生存的无根基状态成为现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突出问题。正因如此,冲破自我独断的二元对立框架,建构一种新型的自我观,以便为现代人的生存奠定坚实的根基,理应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哲学努力的基本方向。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观和理性观,为我们重建确定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Most of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schools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question of uncertainty, which reflects a basic fact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is a liquid society and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humankind is shaky. And this dissertation does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uncertainty from the fact above mentioned.
     On the whole, humankinds pass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such as myth, ontology thinking, and self-conscious thinking during the pursuit of the certainty. And modernity is a process of the decline of the mystery contrast with the rise of the self, which tries to seek the certain existence base from the humankind and not from the outside. This on one hand reflects the special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old order frame has been deconstructed and the aspect of desire emerges clearly. The contradiction resolving around the certainty and the uncertainty constitutes the reality of modern human existe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reflects the growth of the self and the secularization. In this process, not only the self gets rid of the chains from outside, but also the irrational tries to shake off the control of the reason. So, the sensual and experimental have been shown fully. When not pursuing the metaphysical, the self loses the sublimity and integrity and is fractured. Modern society does not regard the community as the prime good but tries to realize the aim of self-consciousness, self-determina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Individualism from the bound of community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right, but the seeds of pluralism have been planted also, which makes the value consensus becomes a difficult question that contemporary society must be faced up with. At last, modern society tries to construct a certain frame for the nature according to humankind’s mind, which lays down the base to limit and oppress the nature. During the abstract us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humankinds want to deal with the nature with the thinking of the simplicity. By this, they want to make the nature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ir own minds. Contrary to their minds, the risks and crisis led by humankinds appears, which constitutes a threat to humankinds’existence.
     In a word, the modernity based on self tries to construct certainty in the frame of dichotomy, between the self and nature, self and community, experiential and transcendental. As a result, the conflict takes the place of dialogue and harmony. And the modernity trying to realize the certainty has not realized its aim easily, what’s more, self-identity crisis, value consensus and uncertainty by humankinds come out. Modern humankinds are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y of unrooted existence state. So, it’s necessary to breaks up the frame of dichotomy and to construct a new concept of the self in order to constitute a solid base for modern humankinds’existence. And the new concept of self and reason of Marxism based on practice gives us a solid bas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ertaint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3、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4、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出版社,1998 年版。
    5、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6、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7、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8、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9、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0、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1、孙正聿:《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2、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3、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5、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16、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8、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9、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0、包利民、M·斯戴克豪思:《现代性价值辩证论——规范伦理的新年过程及其资源》,学林出版社,2000 年版。
    21、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
    22、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东方出版社,2003 年版。
    23、张志刚:《走向神圣》,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4、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5、黄振定:《理性的回归与迷惘——西方经验论评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6、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27、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9、吕祥:《希腊哲学中的知识问题及其困境》,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30、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1、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2、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3、陈亚军:《哲学的改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4、吴伟斌:《第三种形而上学》,学林出版社,2002 年版。
    3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36、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版。
    37、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8、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39、胡传胜:《自由的幻像——柏林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0、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1、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2、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3、张文喜:《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4、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45、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46、汪安民、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47、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出版社,2001 年版。
    48、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9、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
    5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51、汪子嵩:《古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52、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5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4、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 158 页。
    55、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
    56、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57、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58、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上海三联书店,1987 年版。
    59、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版。
    60、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61、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62、伊利亚·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63、理查德·J·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年版。
    64、阿佩尔:《哲学的改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版。
    6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9 年版。
    66、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年版。
    67、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8、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
    69、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9 年版。
    70、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71、E.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7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版。
    73、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
    74、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版。
    75、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76、格尔哈德·帕普克主编:《知识、自由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77、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78、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7 年版。
    79、P.蒂利希:《存在的勇气》,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0、保罗·蒂利希:《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81、大卫·格里芬等:《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
    8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83、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84、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出版社,2002 年版。
    85、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87、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年版。
    88、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89、戴维·莫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90、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91、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92、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9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9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
    95、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96、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97、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
    98、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
    99、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00、H·P·里克曼:《理性的探险》,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101、鲁道夫·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2、包利民、M·斯戴克豪斯:《现代性价值辩证论》,学林出版社,2000 年版。
    103、Steven D. Hales and Rex Welshon, Nietzsche’s Perspectivis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104、Isaiah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91.
    105、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 1984.
    106、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7、Genevieve Lloyd, The Man of Reason: ‘Male ’and ‘Female ’in Western Philosophy, T.J.press Ltd, Pasdstow, Cornwall, 1995.
    108、Susan Mendus, Toleration 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ism,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9.
    109、Jeffrey Weeks,‘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Difference. Lawrence & Wishart, 1990.
    110、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awrence & Wishart, 1990.
    111、Margaret Whitford, Luce Irigaray: Philosophy in the Feminine, Routledge, 1991.
    112、Bradley, Fractured Identities: Changing Patterns of Inequality. Polity Press, 1966.
    113、Shlomo Avineri and Avener de-Shalit (ed), 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4、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 Charendon Press, 1975.
    115、Dom Illyd Trethowan, Certainty :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Dacre Press, 1948.
    116、Richard L. Velkley, Freedom and the End of Reason, The Y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17 、 Amitai Etzioni, New Communitarian Thinking: Person, Virtues,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5.
    1、丁祖豪、陈广国:《论不确定性》,《齐鲁学刊》,2004 第 1 期。
    2、王荣江:《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年第 7期。
    3、周茜蓉、程金生:《确定性重建的方向:在现代性的问题域中》,《现代哲学》,2001 年第4 期。
    4、杨耕:《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哲学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杨耕:《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再思考》,《文史哲》,2003 年第 4期。
    6、张曙光:《论“存在”的生存意蕴与辩证性质》,《江海学刊》,2002 年第 4 期。
    7、孙正聿:《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社会科学辑刊》,2003 年第
    5 期。
    8、朱红文:《二元论、实证主义与世界的祛魅》,《求索》,2001 年第 4 期。
    9、甄志宏:《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 年 5 月版。
    10、杨学功、李德顺:《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江海学刊》,2003 年第 1 期。
    11、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复旦大学学报》,1998年第 1 期。
    12、张文喜:《马克思对哲学史自我同一问题的哲学转换》,《学术月刊》,2001 年第 12 期。
    13、黎玉琴:《理性范式的转换与自由的可能性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4 期。
    14、黎玉琴:《现代自由理念中的真理原则》,《东岳论丛》,2003 年第 3 期。
    15、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公共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年版。
    16、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 年第 5 期。
    17、贺来:《对话与宽容:辩证法的重大理论精神》,《求是学刊》,2002 年第 1 期。
    18、贺来:《价值秩序的颠倒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6期。
    19、韩艳:《理念世界与生存根基——从生存论角度看柏拉图的“理念论”》,《江汉论坛》,2002 年第 3 期。
    20、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形而上学的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 年第 2 期。
    21、陈立胜:《身体:作为一种思维的范式》,《东方论坛》,2002 年第 2 期。
    22、陈立胜:《“上帝之死”与存在哲学之“焦虑”观》,《中山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
    23、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从抽象认识论到生存论本体论》,《哲学动态》,2003 年第 6 期。
    24、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25、邹诗鹏:《意识哲学的终结》,《天津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26、吴开明:《现代性哲学基础的反思——哈贝马斯对意识哲学范式的拒斥》,《厦门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27、李侠、邢润川:《论科学主义与现代性认同的危机》,《东南学术》,2003 年第 4 期。
    28、何中华:《形而上学与现时代》,《齐鲁学刊》,2001 年第 3 期。
    29、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 年第 8 期。
    30、杨建祥:《生存体系中的德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2 期。
    31、龚群:《后形而上学的思维及其哲学方法论问题》《哲学动态》,1999 年第 8 期。
    32、张一兵:《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不再写诗》,《福建论坛》,2001 年第 1 期。
    33、溥林:《理念与光照——论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 2 期。
    34、杨大春:《他者与他性—一个问题的谱系》,《浙江学刊》,2001 年第 2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