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创立时期,与巴蜀彝族先民氐羌、蜀、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根据汉文史籍、道藏、彝族古籍的有关记载,以及自己深入彝区对彝族宗教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了道教在其创立初期与彝族先民氐羌巫文化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相互融会,以及明清以后道教在信仰、民俗、艺术等方面对彝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对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这种在不同时期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道教的发展,而且会有益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彝族传统文化。
     本论文从三个部分去构建:
     第一部分,论证了彝族的历史。其中第一章论述了彝族先民是在我国古代西北高原上生息繁衍的一个大族群,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氐羌、古蜀、昆明、叟等,彝族与其先民氐羌、古蜀、昆明、叟等族群是有亲源关系的,即是一脉相承的。对此汉族史籍《史记》、《后汉书》、《太平御览》以及彝族史籍《爨文丛刻》、《西南彝志》等都有记载。彝族先民氐羌人,秦汉以前就生息繁衍在雅砻江流域至及川西、昆明一带,与黄帝、夏有渊源关系。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与羌族是同一族群,后来黄帝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同族羌人的一部分仍留在西北和西南,过着“迁徙往来无常”的游牧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南流动的羌人,就是彝族的祖先。在今彝族中仍然保存有许多氐羌人的遗俗,如:火葬习俗;转房习俗;父子连名习俗等。第二章论述了彝族与古蜀人的关系。对此问题许多学者,如陈英、易谋远、钱玉趾、余宏模等教授认为古蜀王“杜宇”就是彝族先民“笃慕”,据彝经《西南彝志》、《彝族创世志》、《彝族源流》、《勒俄特依》等分别记载,杜
    
    宇即笃慕是迫于洪水而迁离蜀地,分徙周边巴楚山区和云贵高原,笃慕洪
    泛后迁出蜀地,繁衍彝族六祖。童恩正先生认为:“在远古时代,有一支这
    样的氏族从川西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这就是以后蜀族的祖先”。
    胡玉钮、蔡革《鱼鬼考》认为:“从关于蜀人事迹的最早的传说看,多在今
    氓江上游,而这些地区自古即为氏人活动地区,鱼尧联盟中的鱼部族极有
    可能是较早从川西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一支”.史籍的记载和三星堆的考古
    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彝族与古蜀人的渊源,如左言的习俗、纵目的习俗、
    火葬的习俗以及盾饰考古等。第三章论述了彝族与昆明、史有关系。《华阳
    国志》对“史”、与“昆明”作了大量的记载。“史”在历史上是与“蜀”
    同义,“蜀”、“雯”皆为氏羌遗裔,其在汉唐以后主要流徙在巴蜀、昆明、
    洱海一带,“史”也被称为“昆”,是当时西南夷中势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族
    群。“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尤中等学者都认为“昆明”、“史”
    其遗裔主要就是彝族。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彝族先民氏羌人作为巴蜀的主要民族,其丰富
    的宗教文化对道教初创时期的影响。第一章论证了张道陵在巴蜀创立“五
    斗米道”时期,即张陵所置二十四治中的鹤鸣神山太上治、平冈治、蒙秦
    治等都是在氏羌人居住地,可以这样认为“五斗米道”与当地的氏羌遗裔
    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即在“五斗米道”创教、传教过程中对彝族先民
    氏羌的“鬼道”不断的进行了斗争、吸收和改造,涤除了氏羌先民中“鬼
    道”的巫祀部分,吸收了其中的神仙思想,为道教向人为宗教发展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第二章首先论证了原始时代甘、青羌戎的虎氏族部落首领之
    一的西王母与道教的渊源。西王母本是古羌昆仑神话系统中的一位主要神,
    早在西周前有关西王母以及昆仑的神话就逐渐东流并与中原文化发生碰
    撞,其结果是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东移,中原文化逐渐脱离了西王母的昆仑
    原生形态,即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半人半兽、人兽同体的古代氏羌
    图腾与部族首领混合的神抵形象。经过上千年的流传,特别是被道教吸收
    改造后,成为道教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女仙之首。其次论证了道
    教与彝族咒语的渊源,主要通过对彝族巫师的咒语与道教咒语的比较,如
    呼唤各种神灵前来助威、呼唤鬼名以制之、强调咒语的巨大威力、强调对
    鬼的尸体的肢解等等可见其同出一辙的痕迹.第三章论证了彝族先民氏羌
    人崇尚黑色与道教的渊源。彝族以黑色代表“大”,以黑色代表“等级”,
    
    以黑色代表“尊严”。究其来源,黑色崇拜与氏羌母系时代的母体崇拜有
    渊源关系,彝族先民氏羌黑色崇拜蕴涵着母体文化,即黑色代表女性,这
    与道家尚“玄”,高歌“玄化”所表现的对母体的崇拜以及太极图用黑色
    代表“阴”是有渊源关系的。第四章论证了彝族、葫芦与道教的关系。一
    方面彝族认为葫芦本身的自然形状即腹中多籽,结果多,象征着多子多福,
    象征着生命种子的绵延不绝,从而上升为母体崇拜。另一方面彝族认为葫
    芦生人、葫芦救人,彝族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死后,魂要归葫芦,即回
    归到象征彝族母体崇拜和宇宙的“壶天”。正是彝族先民这种对死的理解,
    即人死魂归祖灵地—“壶天”,为道教仙境“壶天”、“洞天”奠定了
    一定的民俗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道教在彝区的?
In the progress of China's long developing history, each of the ethnic groups through hard work, wisdom, and courage have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magnificent culture. China's 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s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The culture that has taken shape is the result of their mutual permeation, influence, absorption, and harmonious blending. Daoism blossomed in this cultural milieu.
    In the early stage of Daoism, a native Chinese religion, there was a frequent exchange of culture with the Di Qiang, the ancestors of the Yi. The great influence of Daoism upon Yi culture did not happen until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Daoism vis-a-vis Yi culture in its early stage, namely its conflict, mutual influence, absorption, and blending. Also it will study the resulting effects upon the Yi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ir beliefs, customs, and ar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research done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the Daoist Canon, ancient Yi books, and fieldwork studies on Yi religion.
    Three discussions will develop this thesis:
    First, I will discuss the the ancestors of the Yi, who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who live in Southwest China. Befor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Yi ancestors, the Di Qiang, liv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by the Yalong River, and a region of Kunming. The Di Qiang, Gu Shu, Kun Ming, Sou have the same ancestors.
    Second, I will discuss the frequent exchange between the Di Qiang and Daoism,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udou Midao sect of Daoism, which was founded by Zhang Daoling by exploring the Wudou Midao sect's 1) conflict with the Di Qiang and the reform of the Di Qiang's practice of magic, 2) absorption and reform of the Di Qiang's god, 3) absorption and reform of the diviner's incantations, and 4) absor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 Qiang's use of the color black and gourds.
    Third, I will discuss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oism in Yi areas, especially Daoism's development in Wei Mountain. Several points of connection can be drawn between Yi culture and Daoism, which show the influence of Daoism on Yi government, religion, culture, and art. This will be illustrated when Laozi enlightens Xinuluo, when the ancient country of Nanzhao was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oist temple in Weibao Mountain and Yi culture, and the spread of the practice of singing of Daoist scriptures in Yi areas.
    I believe this study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Daoism and Yi culture at various period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aoism, but also will deepe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Yi culture.
引文
[汉]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62年6月版
    袁科校译:《山海经校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宋]范晔:《后汉书》 中华书局 1962年6月版
    [汉]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1962年6月版
    [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任乃强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0月版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
    [唐]房玄龄撰:《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唐]李百乐撰:《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
    [后晋]刘昫等编:《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宋]五溥撰:《五代会要》中华书局点校本1998年版
    [元]脱脱等著:《辽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
    [宋]王溥编:《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3册,《全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全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4册,《全梁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4册,《全隋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大清律例》张荣铮等点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续文献通考》[明]王圻撰 现代出版社1991年版
    《道藏》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藏外道书》巴蜀书社 1994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4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第1、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1985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四卷本] 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潘显一、冉昌光主编:《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年版
    李刚著:《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兵著:《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张泽洪:《道教斋醮符咒仪式》巴蜀书社1999年版
    王家佑:《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93年版
    唐大潮编著:《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伦——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牟钟鉴、胡孚琛等主编:《道教通伦——兼伦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
    胡孚琛著:《魏晋神仙道教——艳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胡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国梁著:《道教精粹》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张广保编:《超越心性——20世纪中国道教文化学术伦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李养正著:《道教经史伦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李养正著:《道教与诸子百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田诚阳著:《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田诚阳著:《仙学详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詹石窗主编:《道韵[第五集]——金丹派南宗研究》[甲]、[乙]中华大道出版部1999年版
    黄汉立著:《易学与气功》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尹飞舟等著:《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姜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国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吕锡琛著:《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梅新林著:《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
    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牟钟鉴:《中国道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尤中编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华林:《西南彝族历史档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张继禹:《天师道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詹石窗:《道教与女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祁庆富:《西南夷》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张荣明:《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邓红蕾:《道家与土家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
    张桥贵、陈麟书著:《宗教人类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学政:《原始宗教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宋兆麟:《巫与民间信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朱越利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禁忌》民族出版社200年版
    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1-27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998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族源流》(1-27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998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曲谷走谷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王继超等翻译:《乌鲁诺纪》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苏巨黎咪》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摩史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年版
    田明才主编:《阿诺楚》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王继超等主编:《阿买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年版
    黔西北彝族美术编委:《黔西北彝族美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贵州省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彝族创世志·谱牒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贵州省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彝族创世志·艺文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王正贤、张和平编著《彝史精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文金石图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 宗教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普学旺:《中国黑白崇拜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冯元蔚译:《勒俄特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易谋远:《彝族史要》上、下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云南彝学会:《云南彝学研究》第1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云南彝学会:《云南彝学研究》第2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云南彝学会:《云南彝学研究》第3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云南彝学会:《中国十月太阳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玉溪地区彝文古籍译丛:《尼祖谱系》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委办公室编:《巍宝山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舨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委办公室编:《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宇宙人文论》民族出版社1982年
    广西少数民族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那坡彝族开路经》广西民族古籍办公室1998年版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普珍:《道家混沌哲学与彝族创始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普珍:《中华创世葫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尼苏多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祭龙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叙祖白》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尼补木司》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查诗拉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裴妥梅妮——苏嫫(祖神源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洪水泛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普兹楠兹》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广西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大理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滇彝正史》上、中、下1995年(内刊)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创始篇》1993年版(内刊)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笃幕篇》1993年版(内刊)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彝族礼法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玉溪市彝文古籍译丛:《吾查们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幸:《母体崇拜——彝族祖灵葫芦溯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世康:《彝巫列传—禹步、巫步、步虚声、巫歌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吉克尔达则伙:《我在神鬼之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巴嫫阿衣:《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东人达等:《中国彝族历史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贵州彝学会编:《贵州彝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罗家修:《古今彝历考》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马学良:《彝文<劝善经>今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马学良、于锦秀、范惠娟:《彝族原始宗教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黄建明:《彝族古籍文献概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彝文<指路经>译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族金石图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物始纪略》(1-3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彝族文化研究》(年刊、全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
    《凉山民族研究》(94—99)凉山民族研究所
    王子尧:《夜郎史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钟仕民:《彝族母石崇拜及其神话传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凤江:《彝族氏族部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卢央:《彝族星占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西南民族研究·彝族研究专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编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弗雷泽:《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Eichman, Shawn Robb, "Converging paths: A study of Daoism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with emphasis on the Celestial Master movement and the scriptures of Highest Clarity (China)"
    Miller, James Edward, "The economy of cosmic power: A theory of religious transaction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angqing Daoism and the Christian religion of Augustine of Hippo (Saint)"~
    詹姆斯:《论信仰的意志及其他》(The Will to Befive and Other Essay,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Inc, 1897)
    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The Varity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Inc.,First Collier Books Edition 1961)
    蒂利希:《文化神学》(Theology of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潘显一:《论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年第3期
    潘显一:《物我两忘:道教审美情趣探源》《宗教学研究》2001年年第4期
    潘显一:《论道教“真”美观》《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年第6期
    潘显一:《从“苦”到“乐”:道教美学思想转化论》《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年第1期
    张泽洪:《近现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论述》〈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张泽洪:《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张泽洪:《城隍神及其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宋兆麟:《原始巫术的物化形态》《民俗研究》199年第1期
    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
    宋兆麟:《地母信仰与繁殖巫术》《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1期
    王正贤、王子尧:《彝族狩猎祭祀经试析》《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陈世鹏:《彝族火葬文化管窥》《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10期
    普珍:《破葫成亲—彝族葫芦崇拜试析》《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马学良:《研究彝文古籍发扬彝族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黄承宗:《谈谈凉山彝族与铜鼓》《凉山民族研究》1981
    马学良:《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李生福:云南彝族神话创世史诗同源异流浅析》《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罗巫研:《彝族血崇拜刍议》《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10期
    杨健吾:《道教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李远国:《道教咒术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田诚阳:《道教斋醮科仪》《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3期
    贺圣迪:《道教风雨术》《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
    潘学德:《洞经音乐在禄劝》《禄劝文史资料》第三辑1995年4月第1版
    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述略》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
    黄枝生:《洞经音乐发源于文昌祖庭梓潼》《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王兴平:《洞经音乐探源》《音乐探索》1999年第4期
    杨嘉兴:《武定禄劝彝族土司府礼仪乐探微》《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6期
    孙锡斌:《开远市洞经音乐简述》《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2期
    
    
    王兴平:《文昌崇拜与洞经音乐》《音乐探索》1996年第2期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其流变》《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6期
    黄涛:《咒语灵力信仰的形成机制》《民间文》2000年第7期
    黄燕熙:《论咒语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术论坛》2000年第2期
    刘皓:《诗意的巫咒》《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2月16卷4期
    李去峰:《南诏时期宗教的递变及文化的互动》《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黄敏:《南诏<德化碑>文化内涵探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李正亭、施建光:《试析南诏文化的兼容性》《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月10月第3卷第5期
    杨浚:《论哀牢夷和南诏的族属》《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7卷第1期
    王丽珠:《南诏文化浅析》《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余宏模:《黔西北乌蒙山区向天坟与彝族传统文化》《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5年10月第4期
    杨福泉:《纳西族东巴经中的“黑”“白”观念探讨》《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
    张景贤:《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历史教学》2000年第9期
    胡新生:《禹步探源》《文史哲》1996年第1期
    [日]丸山宏著、张泽洪译:《论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的仪礼传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22卷第4期
    [日]井口淳子著、周耘译:《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祈雨调>》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晁天义:《禹步巫术与禹的神化》《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9月第17卷第3期
    罗承松:《思茅少数民族的葫芦神话及其文化内涵》《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第17卷第2期
    白翠英:《蒙古孛额教的尚黑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3期
    何光岳:《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阿卢.黑格:《黑彝白彝源流探析》《历史文化》2001年第3期
    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李湘:《<诗经>与中国葫芦文化》《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张华:《葫芦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