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本上宗教,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宫观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北京道教宫观文化在古都北京和道教文化双重特点叠加下,形成了自身特色,成为北京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道教和道教宫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发展史、教理、教义、经典、宗教文化等方面,却较少涉及到道教宫观整体空间布局、环境景观特征等内容,本文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以构建风景园林的各个要素为切入点,对北京地区现存较为重要的道教宫观的历史沿革、现状、分布情况、空间类型、建筑形制、宫观园林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北京地区的道教宫观的保护和利用的现状、成就、不足等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作为对前人研究的重要补充,为北京地区道教宫观的保护、修缮、复建等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本论文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在分析整理道教和道教宫观概况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测、摄影、访谈等多种调研手段,对北京现存最具有代表性的5个道教宫观进行重点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为:道教在北京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多方面原因,北京道教宫观建筑形制、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了多元化特征;北京地区的道教更加具有政治色彩,它的兴衰受统治阶级个人喜好的影响最为直接;道教宫观通过建筑群、特色小品及宫观内外的园林环境等共同营建道教宫观的环境景观;道教宫观所表现的环境特征包括择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宫观园林等诸多方面;道教宫观空间环境具有强烈的宗教文化内涵;道教宫观的价值在于其宗教功能、社会功能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内涵;道教宫观中的建筑、园林以一种简洁、朴素的姿态出现,体现了道教特有的文化寓意和“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思想,为延续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丰富古都形象,作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道教宫观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关注和研究北京地区的现存道教宫观,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思想,更重要的是道教宫观所承载的道教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可以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指引方向。而这也将是此次研究工作最特殊、最有价值的现实意义。
Taoist is rooted under the fiel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religion, which has over 1800 years.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oist ha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for our na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character. Under the double feature of ancient capital and Taoist culture, Beijing Taoist temple forms self-character and become the fascinating cardinal component of the Beijing culture. At present, Taoist and its temple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history development, Truth, scientific, classic, religion culture, etc., with little touch on the overall spatial layout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t temples. On the basis of sequential elements in construct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serves a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ation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provides relevant reference evidence to history evolution, present, distribution, Taoist-style architecture, featured ornaments and temple gardening in Beijing areas of the important Taoist temples.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based on reorganizing information to Taoist and Taoist temples in other areas, study results are got from first-hand data collected through on-site measurement, photographing and interviewing in investigation 5 existing Taoist temples in Beijing. Through analyses, final conclusions are given as follow:
     Taoism in Beijing area has a broad social base, due to various reasons, Beijing Taoist aspects of space layout of architectural for reflected diversified feature. Taoism in Beijing is influenced by politics. The Landscape of Taoism is constructed by architectural complex, garden environments.Taoistempl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including selection of a location, space layout, building shape, temple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gardening. Taoist temple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with strong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value of Taoist monasteries lies in its religious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profound Chinese Taoism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Taoist monasteries i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guise simplicity reflect the Taoism culture, the implication and quiet unreal natural thought Taoist.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local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ve ideology, for extending history context and rich the image of ancient capital. Taoist temples, as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in ancient capital, are supposed to be better protected and used.
     Focusing on and researching extensive social influence of Taoist temples in Beijing areas, and being given protected and used, it is not only carrying forward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ve ideology, but most importantly carrying the Taoist philosophy ideas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by Taoist temples can guide the way of human being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It is the most special and voluble realistic meanings for the research.
引文
1 胡孚琛主编.中国道教大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644页
    2 朱越利主编.中国道教宫观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页
    3 胡锐著.道教宫观文化概论(精)[M].巴蜀书社.2008
    1 德·格鲁特.中国的宗教[M].伦敦1912年
    1 许地山.道教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四川人民出版,1993
    1 胡锐著.道教宫观文化概论(精)[M].巴蜀书社,2008
    1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101—109页
    2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148页
    1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出版社.1999,第16页
    2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出版社.1999,第1页
    1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92-93页
    1 《后汉书·皇甫嵩传》.中华书局.1982年
    1 [日]福井康顺等著,朱越利译《道教》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1 田源《吕祖宫历史略述》,《之道》(试刊)
    2 [清]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93页
    1 [清]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49页
    2 [清]鄂尔泰等编纂: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1 [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73页
    2 [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4页
    1 [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8页
    2 [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32页
    1 [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22页
    2 赵尔撰主编:清史稿[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25页
    3 [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9页
    1 佟洵著.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8页
    1 [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2 韩增禄:易学与建筑[M].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1 [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2页
    2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60页
    3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1 金勋《妙峰山志》“序”,《妙峰山志》,手抄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 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宛平县志卷六》张献所作的妙峰山香会序
    1 胡卫红编著.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
    [1](魏)王弼.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2](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A].北京古籍丛书[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3](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4](明)沈应文等纂修.张元芳汇编.顺天府志[M].中国书店,万历二十一年刻本影印,1959.
    [5](清)于敏中等编撰.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6](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7](清)鄂尔泰等编纂.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8](清)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0](清)海望,郎世宁,沈源.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版(1996年2月1日)
    [11](清)项景倩纂修.平谷县志,3卷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明清北京城图》.北京:地图出版社,1986,6
    [13]白胤.道教建筑应有的独特风格[J].山西建筑,2005年13期
    [14]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编.石景山文史第十集天泰山专辑[M].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2004
    [15]北京民俗博物馆编撰.北京东岳庙楹联匾额注释[M].中国书店,2005
    [16]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17]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0]陈霞.道教生态思想研究[M].巴蜀书社,2010
    [21]陈巴黎.北京东岳庙[M].中国书店,2002
    [22]陈聪.西安东岳庙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常思薇.畿东泰岱——丫髻山[M].北京燕山,2008
    [25]蔡君,苏雪痕.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26]郭正宜著.道家、道教环境论述新探[M].台北:万卷楼,2008年
    [27]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8]奉宽.妙峰山琐记[M].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9
    [29]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A].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0]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1]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2]胡锐著.道教宫观文化概论(精)[M].巴蜀书社,2008
    [33]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4]胡锐.道教的宫观文化及其现代化——兼论道教宫观文化旅游[J].中国道教,2010年第1期
    [35]胡辞,王青.中国传统佛寺与道观之选址布局比较[J].华中建筑,2006年05期
    [36]胡孚琛主编.中国道教大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644页
    [37]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8]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9]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0]姜立勋,程二雁主编.北京宗教概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1]金荷仙,华海镜.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年12期
    [42]金天明.道教宫观文化及其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3]金磊著.走进北京寺庙[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44]贾尚宏.中国庭院的时空意识与构成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5]李养正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46]李养正.道教概说[M].中华书局,1989
    [47]李光富、周作奎、王永成编著.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8]罗哲文著.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9]罗哲文著.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0]罗哲文.北京历史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刘天华编撰.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
    [52]刘仲宇.宫观和道教文化的发展[J].中国道教,2000年03期
    [53]刘媛.浅谈中国寺庙园林[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54]刘媛.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5]刘鹏.老北京的道教和道观[J].北京档案,2009年第3期:51-52
    [56]李传斌.浅说道观园林[J].中国道教,1993年01期
    [57]李祥妹.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J].人文地理,2001年01期
    [58]李伟华.一池三山——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J].广东园林,2003年01期
    [59]李晓强.道教建筑形态初探——以山西省道教建筑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2004
    [60]李世东,杨国荣.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1]李冬梅.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寺庙园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67-2468
    [62]林岩,范纬.老北京的庙会: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白云观庙会[M].文物出版社,2004
    [63]蔺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6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5]南怀瑾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6]欧雷.浅析传统院落空间[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67]毛培林著.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8]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69]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0]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71]潘伟,朴永吉.关于道教园林的研究[J].现代园林,2010(01):9-11
    [72]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四川人民出版,1993
    [73]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4]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5]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M].巴蜀书社,2007
    [76]秋生.北平寺庙调查.北平日报,1929
    [77]仇银豪.北京藏传佛寺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78]茹竞华著.中国古建筑大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79]任法融.三教同源——在武夷山“道、儒、释三教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道教,2010年第1期
    [80]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0年
    [81]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天津大学出版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2]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3]孙悟湖.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思想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84]孙敏贞.北京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发展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1期
    [85]孙敏贞.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的几种类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10月:67-75
    [86]苏双平,盖志毅.道家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契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7]苏婧.中国道教园林精神空间的构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8]沈祖祥著.旅游宗教文化(第三版)[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89]沙铭寿著.洞天福地——道教宫观胜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90]佟洵著.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91]佟洵.试论北京道教宫观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
    [92]谭烈飞主编.北京方志提要[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93]汤一介.“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J].北京:中国哲学史,1998,(1)
    [94]王铎著.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5]王其享主编.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96]王振复著.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7]王志忠编撰.明清全真教论稿[M].巴蜀书社,2000
    [98]王同祯.寺庙北京[M].文物出版社,2009
    [99]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100]王波峰.山林道教建筑导引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1]王少儒,冷勇.试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风水观念和环境意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2]王路.导引与端景——山林佛寺的入口经营[J].新建筑,1988年04期
    [103]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人民出版社,2006
    [104]吴效群.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北京妙峰山民间文化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105]吴效群.历史上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北京档案,2005年第3期
    [106]吴兆波.清代北京寺庙及其价值[J].炎黄春秋,2005年10期
    [107]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深[J].中国园林,1991年第4期
    [108]薛晓飞.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9]许道龄.北平庙宇通检.国立北平研究院,1936
    [110]小柳司气太(日).白云观志[M].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
    [111]许地山.道教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12]习五一.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构解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1期
    [113]徐颖.北京北海的保护与利用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14]续昕.宫观建筑环境设计中道教美学思想的运用[D].四川大学,2003年
    [115]徐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16]佚名.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历史档案,2000(01):55—59
    [117]杨嵩林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5(道教建筑)——中国美术分类全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8]杨嵩林著.中国道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9]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M].巴蜀书社,2009
    [120]姚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21]尹志华著.道教旅游指南.[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22]尹育政.白云观畅想曲--写在北京白云观修缮竣工之际-中国道教,2001
    [123]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124]袁志鸿.京都道教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营和管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25]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出版社,1999
    [126]周维权著.园林·风景·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27]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28]周志仪,龙春英,江婉平.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29]赵光辉著.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130]赵光辉.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景[J].城市规划,1985年05期
    [131]赵纯厚编著.北京古城宫苑丛谈[M].北京: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32]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09):63-65
    [133]赵尔撰主编.清史稿[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4]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道教建筑-神仙道观(第一版)—中国古建筑之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6]朱越利著.中国道教宫观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137]朱越利.独具魅力的道教宫观建筑[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38]朱祖希.天人合一·象天设都——试论北京古都规划匠意的文化渊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39]张继禹主编.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M].华夏出版社,1998年
    [140]张方.全真祖庭——陕西户县重阳宫的石刻造像[J].文物世界,2008年第4期
    [141]张惠岐.北京地名与寺庙的文化情结——兼议对寺庙与传统地名的保护和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第2期:94-97
    [142]张蕾.楼观台道教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43]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144]诸葛净.出世与入世——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与寺院宫观研究[J].建筑师.2006年第4期
    [145]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6]钟惠城.禅宗园林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47]邹玲平.浅谈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对西方美学困境的启示[J].《教师》,201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