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失当造成公众利益蒙受巨大损失的现象日益增多,给我国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而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是判断政府是否值得信任的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因此,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必须重视政府信息公开。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键因素的观点,从分析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陕西华南虎”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及原因,并探寻通过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建设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概述和二者的关系分析;第二部分以“陕西华南虎”事件为例,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及其原因;第三部分,提出通过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以及通过相应的救济机制和问责机制来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提升我国的政府公信力。
In recent yea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oes not reveals bring the public benefit suffering enormous loss; the public credibility is confronted with severe corruption and challenge. A goo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is the basis of the public credibility
     The thesis holds tha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is the key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credibility. It opens out the inn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the public credibility. Pass the analytical "Shaanxi South China tiger" event brings out the reasons that government's public credit undermines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explore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up government's public credit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1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the Public Credibility and an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part 2 is the reflection of "Shaanxi South China tiger" event,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se the reflection which brings out the reasons that government's public credit undermines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part3 tell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redibility through strength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the complementary system build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 the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引文
[1]张旭霞: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2]新华视点: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13/content_7969425.htm
    [3]搜狐新闻: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http://news.sohu.com/20070801/n251361023.shtml
    [4]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Joseph Nye,Jr.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C].M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参见陶文昭:美国人民为什么不信任政府,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lnfo.asp?NewsID=107942
    [2]Bouckaert,Geert and Van de Walle,Steven: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Trust in Government[C].paper presented at the EG-PA Annual Conference,Vaasa,Finland,2001.转引自李砚忠:关于政府信任的思考与分析,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Neal Ryan: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public sector[R]·A Discussio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of Auditor General of Western Australia,2003转引自朱国玮等:公众信任关系形成机理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2期。
    [2]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可参见: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王浩斌等:近年来国内政府信任问题研究综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笔者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府公信力的看法。
    [1]邹东升: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5第8期.
    [2]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3]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第7期
    [4]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第3期。
    [5]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8期
    [6]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第7期
    [7]卢汉桥等: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1]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第3期
    [2]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第7期
    [3]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4]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4第4期。
    [5]祝小宁等:银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1]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2]邹东升: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3]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年6期
    [4]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C],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5]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第3期.
    [6]龚培兴: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
    [1]关于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任、政府信用之间的关系,笔者比较赞同龚培兴等人的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事实上囊括了政府信用与政府信任这两者的全部内容。参见:龚培兴: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
    [1]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http://news.sohu.com/20070801/n251361023.shtml。
    [2]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J],2007年第3期
    [3]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行政与法,2006年第3期
    [1]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年版
    [2]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4期
    [3]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第3期.
    [4]陈潮升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刘恒等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
    [1]刘道筠:论中央与地方利益沟通机制--一种宪政程序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张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郑文晖: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55个省(市)级政府网站的调查[J],现代情报,2007年第12期
    [1]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4期
    [1]参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相关报道,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09/content_7219436_ 1.htm
    [2]同上。
    [1]新华网:华南虎照调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09/content_7219436_1.htm
    [1]新华网:华南虎照调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09/content_7219436_1.htm
    [1]陈富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几个问题(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1]董辅扔:集权与分权[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版
    [1]桂步祥: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夏宏强、杨文敏:《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王芳:阳光下的政府--政府信息行为的路径与激励[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二联书店,2003年版
    [3]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年版
    [5]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特里.L.库拍: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2]马丁·李赛普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墓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4]方向主编:信息公开立法[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5]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6]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0]王勇:透明政府[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3]刘飞宇: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4]刘恒等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5]苏珊·罗斯·艾克曼著:腐败与政府[M](王江等泽),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6]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7]刘飞宇,王从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8]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动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9]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M],2003年版
    [3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1]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2]G·A·阿尔蒙德、C·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3]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3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6]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听、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37]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38]马科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9]安东尼·M·奧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董云虎、李云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1]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3]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44]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孔宪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和义务框架[M],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戴维·奧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M],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著:政治科学(第六版)[M],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0]V.奧斯特罗姆、D.菲尼、H.皮西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1]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祝小宁等: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2]陈富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几个问题(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3]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8期
    [4]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4期
    [5]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6]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7]何显明: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8]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行政与法,2006年第3期
    [9]卢汉桥、刘超、周威: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
    [11]张旭霞: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12]张旭霞: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13]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4]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D].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2004年博士论文.
    [15]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16]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J],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17]李砚忠:关于政府信任的思考与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报,2007年第2期
    [18]李砚忠:政府信任: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学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4期
    [19]李砚忠:以“合作式治理”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信任[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20]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21]程倩:论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的适配性--结构化视角中的信任关系考察[J].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22]程倩: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形成与意义[J],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23]程倩:转型期对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诉求--从服务型政府建设到和谐社会构建[J],探索,2007年第1期.
    [27]王浩斌等:近年来国内政府信任问题研究综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25]王强:试论政府信任构建的民主行政路径[J],商业经济,2007第4期
    [26]石荣广: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各界,2007第4期
    [27]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28]张康之:公共行政的伦理把握及其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9]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30]贺诗礼: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31]陈建云:采访权与政府信息公开-从我国首例记者起诉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案件谈起[J],新闻与法律,2006第10期
    [32]莫于川:经由阳光政府走向法治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理念、制度与课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第11期
    [33]李泽锋: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政府信息公开组织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07第5期
    [34]宋玉波,黄顺康:建设有限性政府:意义、问题、对策[J],重庆行政,2007第1期
    [35]韩忠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郑州大学,2007
    [36]孙庆祥:试论政府信息公开[D],中国政法大学,2004
    [37]季海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8]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40]王新才,谭必勇:电子政府建设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J],档案管理,2007年第 1期
    [41]魏吉华:探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J],图书情报论坛,2006年第4期
    [42]余珊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问题和展望[J],情报科学,2007年第4期
    [43]毛寿龙: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第1期
    [44]叶南平: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公开,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2期
    [45]王新才,谭必勇:电子政务建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档案管理,2007年第1期
    [46]张坤世,阮琼:美国的行政公开制度,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2期
    [47]王满仓:对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再认识,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期
    [1]Toni Carbo,and James G.Williams:Emeritus.Models and metrics for evaluating local electronic government systems and services,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Volume 2,2004
    [2]Moon,M.Jae:Can IT Help Government to Restore Public Trust?-Declining Public Trust and Potential Prospects of IT in the Public Sector[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2.
    [4]Nye,Joseph S:Introduction:The Decline of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In Nye,J.S.,Zelikow,P.D.and King,D.C.(eds.),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Vigoda,E.and Yuval.F.:The State of Bureaucracy:Public Opinion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Israel[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