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抵押物转让所涉及效力的考察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抵押物转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利害关系人,形成了较为复杂地法律关系。同时,因抵押物转让将引起抵押人的处分权与抵押权人的担保权发生冲突,抵押权人的担保权与抵押物受让人的所有权也将发生冲突,在这个三角形关系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维护交易安全并提高交易效率?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利益平衡分析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本文分五个部分,共计三万字左右。
     第一部分针对我国抵押物转让的立法冲突和学术界的不同观点,提出在实务界存在的问题和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抵押物转让是基于抵押人的意思表示,而将抵押物的所有权让与抵押物受让人的行为。在抵押物转让过程中一个抵押物上将同时存在至少两个合同和两个法律关系,即抵押权人与抵押人的担保合同及其担保关系,抵押人与抵押物受让人的买卖合同及其买卖关系。基于抵押权具有的追及性,抵押物被转让,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追及于该抵押物。而通过抵押物买卖合同受让人已经成为抵押物新的所有人,受让人拥有抵押物财产所有权,抵押权人与抵押物受让人的矛盾就此产生。在我国立法实践中,《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非经债权人同意,其行为无效。”。《担保法》第49条规定:“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7条取消对已经登记的抵押物通知或告知相对人的限制规定。但新出台的《物权法》第191条重新规定:“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上述四部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抵押物转让的立法观点差别较大,虽有部分解除限制的趋势,但最终《物权法》还是全盘限制转让。学术界对此立法矛盾一直存在较大争论,大部分学者们不同意限制抵押物转让,但学者们关于是否需限定抵押物范围上以及如何限定上的观点并不一致。
     第二部分围绕着抵押物转让所形成的合同及其效力这一主线展开。抵押人与抵押物受让人之间订立的抵押物转让合同,与一般合同的成立要件并无特别之处,即只要缔约主体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抵押物转让合同应当成立。进一步讲,合同效力的发生,以合同有效成立为前提。合同通常在其成立时,即具有拘束力。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未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本文针对抵押物转让合同的效力,从有代表性的德、法、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考察入手,发现世界各国普遍允许抵押物自由转让,对抵押物转让合同也采取不附加条件的观点。这与我国新出台的《物权法》规定抵押物转让应经抵押权人同意,否则不得转让的观点差别很大。通过国内外立法比较和分析,笔者建议,我国应授予合同当事人更大地意思自治自由,充分利用现有合同法的可撤销制度,授予抵押物受让人和抵押权人根据合同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合同效力。
     第三部分主要从抵押物转让对抵押权人效力的角度展开。简述世界主要国家对抵押权人利益保护的立法规定,即德、法、意等国承认的传统保护抵押权人的方式-------物上追及力,但不少学者指出该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主张舍弃物上追及主义而采取其他制度。我国现行的担保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价金物上代位权,对该制度我国一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日本的价金物上代位权与抵押权追及力并存的双重主义,同样受到学者们的众多质疑。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抵押权人与受让人发生利益冲突的症结,不在于追及主义而是动产抵押权的公示不同于动产物权传统的公示方式所致。因此,从保护抵押权人的角度主张仍然应当采取承认物上追及力的观点,同时完善动产抵押公示制度并对可公示的抵押物范围进行限制。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抵押物转让对抵押人的效力,简单分析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抵押物转让不限制的立法态度,并回顾我国相关立法例在限制抵押物转让上的各种规定,从经债权人同意到抵押人需履行通知或告知的义务,最后重新回到经债权人同意否则不得转让的发展历程。本文在归纳了我国立法者一直坚守的限制转让种种理由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限制抵押物转让的两种方式,“经债权人同意”或“经过通知或告知”,在实践中不利于平衡抵押物转让三方利益,过于保护抵押权人利益,违反意思自治的弊端。笔者认为,限制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尽早删除限制抵押物转让的立法。
     第五部分从抵押物转让对抵押物受让人产生何种效力的角度展开,在抵押物转让过程中善意的抵押物受让人一方面已向抵押人支付了等额价金,另一方面随时面临抵押权人向其行使物上追及力夺回抵押物的风险,抵押物受让人在完成促进商品流通功能后,法律如何保障其应得利益?在世界各国有三种主要的保护方式,即瑕疵担保请求权、代价清偿权和涤除权。但这三种方式在不同国家分别运用后,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质疑观点,瑕疵担保请求权是合同法确认的债权保护方式,不属物权的保护方式。代价清偿制度实质上非保护抵押物受让人而是更加增强了对抵押权人的保护力度。涤除权也不能充分保护抵押物受让人的利益。结合我国新出台的《物权法》在限制抵押物转让的前提下,允许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而消灭抵押权,实际上应属于代价清偿的方式。笔者经过比较分析认为,为限制抵押权人,最大程度的保护抵押物受让人的利益,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抵押物受让人代价清偿权和替代清偿权的制度。
Some people are involved in disagreement during transfer of mortgage, and the complicated la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re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transfer of mortgage may also result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dispose right of the mortgager and the right to mortgage owned by the mortgagor and the right of the transferee of the object of pledge. The following are the statements by comparing analysis, standard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Firstly , in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different views of legal conflicts of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and the academic different views, some practical presented. According to《the advice on several problems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it is not valid for the person who is not the creditor doesn't have the right to transfer . According to the item 49 in《the guarantee law》,it's also invalid for the mortgagor who facts to notify the mortgagee or inform the transferee .According to the law about the possession right, the item 191 restated that the mortgage who doesn't get the permission of the mortgagee shall not transfer the possessions.
     Next, it is about the contract which is set up by the object of pledge and its effect. The contract about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which is made between the mortgagor and transferee shall be the same as the common one. Whoever breaks the agreement or doesn't carry out the obligation shall answer for it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is permitted in every part of world, which is confirmed by means of investigating in Germany ,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Island in China. Article is introduce include about the effect between the object of pledge and mortgagee, take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such as Germany and so. They agree on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mortgagee----the recourse right to mortgage .
     Finally , the article is mainly out the effect about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to the mortgagor. Compared to the no limitation about the law of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in many countri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bout the summary of our limitation about transfer for the legal person, according to disadvantage of the two current effective means about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During the object of pledge transfer, the kind transferee has paid the mortgagor.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feree may face the risk that the mortgagee put.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in the world of protec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transferee, that is, the right to warrant of defects, the right to price discharge and the elimination righ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bout the right to price discharge .
引文
[1] 邹海林:《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 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11-112页
    [1]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22页
    [1] 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2004年10月版,第64页
    [1] 郭明瑞:《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第一版,第131页
    [2]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724页
    [1] 《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2] 《合同法》第74条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1] 崔建远著:《抵押权探微》,载于《法学》,2004年第4期
    [1] [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等译:《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第96页
    [1] 蒲方合、谢九华:《论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18卷第3期
    [2] 梁新奕:《抵押物转让价金物上代位性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3年第12月期
    [3] 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简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1] 王利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于《法学》,2000年第11期
    [2]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页
    [1] 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简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1] 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施行30年的经验》,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从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 陈桦彬著:《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13页
    [1] 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 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33页
    [1] 蔡永民著:《比较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1]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307-308页
    [1] 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第1版,第15页
    1、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陈本寒著:《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6、蔡永民著:《比较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田土城、宁金成主编:《担保制度比较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8、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9、李国光、奚晓明、金剑峰、曹士兵著:《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吉林人民出版社。
    10、郭明瑞著:《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第一版。
    11、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12、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许明月著:《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5、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7、沈达明编著:《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8、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9、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0、[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王卫军、房兆融译:《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1、[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著,施少华、姜建强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2、Bradford Stone, Uniform Commercial Law in a Nutshell, 5th ed., Law Press, China, 2004.
    23、Philip R Wood, Comparative Law of Securit.v and Guarantees, Sweet and Maxwell, 1995.
    1、梁慧星:《日本现代担保法制及其对我国制定担保法的启示》,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4版。
    2、邹海林:《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王利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于《法学》2000年第11期。
    4、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施行30年的经验》,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从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5、崔建远:《抵押权探微》,载于《法学》2004年第4期。
    6、蒲方合、谢九华:《论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18卷第3期。
    7、张力:《论抵押物转让中物上代位与物上追及的制度关系》,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8、张艳华:《抵押权物上代位性之分析》,载于《理论界》2006年10月
    9、徐明月:《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兼论我国担保物权立法对抵押权涤除制度的取舍》,载于《现代法学》2006年3月第2期。
    10、李遐桢:《关于物上代位权的几点思考》,载于《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65期)。
    11、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2、王闯:《动产抵押制度研究》,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4版。
    13、张燕:《抵押物再转让的法律效力》,载于《江苏经济报》2004年9月29日。
    14、徐洁:《论动产抵押物的转移与抵押权效力》,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15、杜锋:《动产抵押物抵押权的效力论证》,载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5期。
    16、梁新奕:《抵押物转让价金物上代位性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3年12月。
    17、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简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18、孙鹏、杨会:《论动产抵押物的转让---兼析动产物权公示方式之调整》,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