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犯罪是由刑法规定的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学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有大量关于犯罪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是存在的。
     犯罪学研究有两大范式:犯罪古典学派和犯罪实证学派。二者的最大区别是:犯罪古典学派主张意志非决定论(自由论)而犯罪实证学派则主张意志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应该属于犯罪实证学派研究范式,但它不是机械的意志决定论,而是唯物辩证的意志决定论。
     论文首次从犯罪起源、犯罪本质、犯罪构成、犯罪价值、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等六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主要有:犯罪是在原始社会走向瓦解,私有制、国家和法逐渐产生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原始社会中没有犯罪;犯罪的本质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是孤立的个人的行为而不是阶级斗争,犯罪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任何犯罪都必须要有犯罪行为,刑法只处罚行为而不处罚思想,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犯罪不具有生产性,没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对社会而言,犯罪只具有负价值而不具有正价值;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体原因有贫穷、失业、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人性扭曲、社会失范以及法律本身等;刑罚是社会对付犯罪的一种自卫手段,适用刑罚应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人道主义原则。
     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是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继承和发展,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理论和阶级分析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把犯罪产生的矛头指向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过多,过于宏观,缺乏细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犯罪对社会只具有负价值,但它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是一种客观必然的存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犯罪现象,针对犯罪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力求把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完全消灭犯罪。严打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而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只有犯罪较少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刑事法治应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Crime is punishable acts harmful to society which subject to penalties under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rime.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Marxism is system of all views and doctrin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continually by Marxist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of all the ages. There are a lot of discussions about crime in the works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there exist Marxist criminology.
     There are two major paradigms of criminology: Classical school of crime and Positivist school of crim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s: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crime advocates non-determinism (libertarian) and the Positivist school of crime will favor will determinism. Marxist criminology should belong to the positivist school of crime; however, it is not mechanical will determinism but rather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ills determinism.
     This thesis study Marxist thought of criminology comprehensively, systematically and intensively from six aspects for the first time, these aspects include: the origin of crime, the nature of crime, crime value, crime constitution, causes of crime and crime countermeasure. The main thoughts of Marxist Criminology include: Crime emerged in the course of collapse of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 gener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state and law, primitive society has no crime; The nature of crime is an warfare between isolated individuals and domination relationship, and crime is the behavior of isolated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class struggle; Crime is rooted in social and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Every crime must has criminal act, criminal law punish acts rather than thoughts, code is the bible of peoples freedom; Crime does not have productive and does not have the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productive forces, to the society, crime has no positive value other than negative values; The primary causes of crime is the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a society, the specific causes of crime is poverty, unemployment, wealth gap, moral degeneration,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social anomie, and the law itself, etc; To society, the penalty is a mean to defense against crime, the penalty shall be applicable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al of a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crime﹑principal of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 and humanitarian principle.
     The west Marxism criminolog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s of Marxism criminology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utilizes the Marxist economic analysis theory and the class analysis theory to research capitalist society's crime phenomenon, it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progress by attribute the cause of crime to capitalist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Eastern Europe﹑China and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using Marxism'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to the crime phenomenon, but are fettered by excessively many political factor and ideology, too macroscopic, lacks the careful research.
     The Marxism criminology thought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gives our enlightenment is: Although the crime only has the negative value to the society, but it decided by a society's physical production way, is one kind of objective inevitable existence. We should regard crime phenomenon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crime, takes the reasonable counter measures, makes every effort to reduce the crime to the threshold rather than eliminates the crime completely.“Hard-striking”can only have temporary effect, but is not the long-term plan; the best social policy is the best criminal policy. Only a society which has few crimes is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riminal legal institution should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7页
    ②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5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7页
    ②比如一个15岁的小孩绑架了一个10岁的小孩作为人质,后杀死人质,俗称“撕票”。按照刑法理论,绑架过程中杀死人质的仍定绑架罪,不定杀人罪。刑法同时规定14-16岁的人对故意杀人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这个15岁的小孩有杀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构成犯罪,但根据刑法规定,这种行为应定绑架罪,而14-16岁的人对绑架罪又不负责任。这样,在应然和实然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③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6页
    ①灋,西周金文,即现代的“法”字。因年代久远,尚无人考证出其发音。廌(音zhi),神兽。《说文解字》说:“解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者。凡廌之属,皆从廌。”
    ②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页
    ③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④[波兰]布·霍维斯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冯树梁、刘兆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21页
    ①[德]汉斯·海·耶赛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7页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4页
    ①徐崇温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余文烈:《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1期
    ③张翼星:《对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载《探求》1998年第6期
    ④韩秋红、李百玲《断裂还是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资本主义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美]埃德温·萨瑟兰等著:《犯罪学原理》,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7页
    ②[美]乔治·B·沃尔德等著:《理论犯罪学》,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315页
    
    ①任岳鹏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②Greenberg: Crime and Capitalism: Readings in Marxist Criminolog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18
    ①关于原始社会是否存在犯罪有不同观点。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霍贝尔等人都认为原始社会存在犯罪。而很多人根据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认为原始社会不存在犯罪,但也有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将在第三章对本问题进行探讨。
    ②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5-361页
    ①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参见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③参见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参见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②[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马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页
    ③[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马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4页
    ④[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马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8页
    ⑤[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6页
    ⑥[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6页
    ①[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3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30页
    ③[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长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5页
    ④转引自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①白建军著:《关系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参见[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②[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③[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④[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页
    
    ①转引自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②[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①[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②Mark M.Lanier & Stuart Henry, Essential Criminology,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1998,p.71
    ③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57页
    ①转引自理查德·昆尼著:《新犯罪学》,陈兴良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②[意]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③[意]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
    ④[意]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①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③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④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①Hermann Mannheim(ed.),Pioneers in Criminology,2nd.,Montclair,NJ:Patterson Smith,1972,p.379
    ②[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6-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1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0页
    ③[法]霍尔巴赫著:《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154
    ⑤[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2页
    ①王永昌著:《实践活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①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9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
    ①参见[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2—313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③[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①参见赵廷光:《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与传统犯罪概念》,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②赵廷光、莫洪宪:《犯罪的本质、起源与产生》,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刘广三、吴长征:《犯罪进化论》,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②李晓明:《犯罪本源·犯罪起源·犯罪本质——犯罪观理论的三大支柱》,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南京,2000,9,第47页
    ③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11页,第179页
    ①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②宋浩波:《论犯罪的起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第60—65页
    ②赵廷光、莫洪宪:《犯罪的本质、起源于产生》,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5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2-1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13页
    ①[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9页。这段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麦克斯·施蒂纳(麦克斯·施蒂纳是约翰·卡斯巴尔·施密特的笔名)时所说的一段话。施蒂纳宣扬对精神力量的信仰,大量引用圣经中有关精神统治世界的无稽之谈,是唯心主义的。施蒂纳认为法律就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详尽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法律和犯罪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意志的体现,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③庞正著:《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理论脉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0页
    ②[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4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0-2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378页
    ②转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44页
    ③赵廷光、莫洪宪:《犯罪的本质、起源于产生》,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8页
    ③邱国梁著:《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
    ②周良沱:《犯罪根源论》,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①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载《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②[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
    ③张明楷著:《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②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③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77页。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书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3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5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8页
    ①李海东著:《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②陈兴良:《社会危害性——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8页
    ④[法]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3-84页
    
    ①梁根林:《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载《法学家》2001年第2期,第15页
    ②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①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0页
    ②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30页
    ①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8页
    ①梁根林:《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载《法学家》2001年第2期,第16页
    ②[美]埃德温·萨瑟兰等著,吴宗宪译,《犯罪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张庆旭、陈海燕:《再为马克思辩护——“犯罪功能说”质疑》,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130页
    ②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③[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57-63页
    ④[美]埃德温·萨瑟兰著,吴宗宪等译:《犯罪学原理》(第1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
    ⑤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②康磊著:《犯罪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③[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页。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经济关系、经济、经济基础有时就是指社会生产、生产方式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们是在一致的意义上使用的。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的犯罪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时即指犯罪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80页
    ③参见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48页
    
    ①参见刘建伟:《新康德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社,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367-3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5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两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篇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55-557页,它是恩格斯写于1842年12月20日的一篇文章,载于1842年12月25日《莱茵报》第359号,全文仅一千余字。此处引用的就是该篇文章。另一篇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69-587页,它是恩格斯在1844年9月到1845年3月写的一部专著,全名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3-6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02-6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2-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4-3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01-5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5-366页
    ①[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6-4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02页
    ②[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25-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27-228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9页
    ⑤转引自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4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8页
    ①李国如著“《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刑法解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3页
    ②梁根林:《“刀把子”、“大宪章”抑或“天平”?——刑法价值的追问、批判与建构》,载《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28页
    ③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5-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页
    ③王泽鉴著:《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台湾1981年版,第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3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1页
    ③[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③转引自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43页
    ①参见张曙光:《腐败与贿赂的经济分析》,载张曙光主编:《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
    ②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0-251页
    ③R.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revise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97-9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0-6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0-4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8页
    ①[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②[美]J·A·熊彼特著,韩宏译:《从马克思到凯恩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亦有译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千年第一伟人”),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1个月,最终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BBC发表评论指出:“尽管20世纪出现的一个又一个专制政权歪曲了马克思的本来理想,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而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千年人物评选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位于爱因斯坦之后,和“圣雄”甘地并列第二。参见付子堂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LarryJ.Siegel,Criminology:Theories,Patterns,and Typologies, 2nded. Minneapolis/St.Paul: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8,pp.272-273
    ②Don C.Gibbons,Society,Crime, and Criminal Behavior,5th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7,p.24
    ③[美]理查德·昆尼著:《新犯罪学》,陈兴良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④Richard Quinney, The Social Reality of Crime ,Boston:Little Brown,1970,p.15
    ①Ian Taylor,Paul Walton & Jock Young,The New Criminology:For a Social Theory of Devianc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3,p.iv.
    ②Ian Taylor,Paul Walton & Jock Young,The New Criminology:For a Social Theory of Devianc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3,p.236
    ①Ian Taylor,Paul Walton & Jock Young,The New Criminology:For a Social Theory of Devianc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3,p.270-278
    ②David M.Gordon,Class and the economics of crim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p.51
    ①Martin D.Schwartz &Walters S.Dekeseredy,"Left realist criminology: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the feminist critique,"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15(1991): 51-72
    ①埃里希·弗罗姆著:《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②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3页
    ③埃里希·弗罗姆著:《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④黄颂杰主编:《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
    ⑤黄颂杰主编:《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页
    ①参见张筱薇著:《比较犯罪学》,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②斯大林破坏法制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上。在斯大林时期,大规模的肃反进行过两次。在肃反中究竟有多少人被捕和处决,前苏联没有公布数字。西方国家一些苏联问题专家的估计数字是:法国学者艾伦斯坦说被捕的人数是500万;联邦德国的专家莱昂哈德说是700万;美国的波伦认为被逮捕、流放和处决的人数达到900万到1000万。在肃反过程中,剥夺法院审判权、允许刑讯逼供等破坏法制的情况非常严重。参见付子堂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③参见张筱薇著:《比较犯罪学》,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①参见张筱薇著:《比较犯罪学》,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②参见《比较犯罪学》编写组编:《比较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①参见张筱薇著:《比较犯罪学》,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①王牧:《犯罪原因论概述》,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第45页
    ②周良沱著:《犯罪学群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①万自新:《犯罪根源:人固有的劣根性》,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第300页
    ②王牧主编:《新犯罪学》,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390页
    ①赵运恒:《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缺失》,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①Anthony M.Platt,"Prospects for a Radical Crimi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Crime and Social Justice,Vo1.1974
    ②Rob White&Fiona Haines,Crime and Criminology,3nd ,Oxford University
    ①David F .Greenberg: Crime and Capitalism: Readings in Marxist Criminolog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①[法]E·迪尔凯姆:《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傅德根译,上篐嗣癯霭嫔?2003年版,第462页
    ②[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6页
    ③[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6-167页
    
    ①[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②刘晓凯著:《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9页
    ②路易斯·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③[德]施耐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①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3—624页
    ③[法]艾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
    ①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oward the Codific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Glencoe,LL:Free Press,1949.
    ②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oward the Codific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Glencoe,LL:Free Press,1949.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
    ①周光权著:《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259页
    ①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②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①北京大学法学院编《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①转引自张明楷著:《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①王秀梅:《环境刑法价值理念的重构—兼论西部开发中的环境刑法思想》,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②王世洲:《德国环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2期
    ②任岳鹏:《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①LarryJ.Siegel,Criminology:Theories,Patterns,and Typologies, 5thed,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5,p.246
    ②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库德里亚夫采夫谈俄罗斯社会犯罪问题”,http://www.lwlm.com.Mht。这种情形,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也曾出现过,建国初期的秩序井然是高压之下的一潭死水,是以牺牲国民的自由为代价的,待到社会转型之时,便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犯罪如洪水猛兽般汹涌而出。
    ②[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③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的未来展望》,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马克思著,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0]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庞正:《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理论脉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牧主编:《新犯罪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
    [14]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张筱薇:《比较犯罪学》,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年版
    [16]《比较犯罪学》编写组编:《比较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徐崇温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永昌:《实践活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20]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明楷:《刑法的基础观念》,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24]任岳鹏:《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5]白建军:《关系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丁后盾:《刑法法益原理》,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27]曹子丹等译:《苏联刑法科学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8]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高铭暄:《刑法总则要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康磊著:《犯罪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刘建伟:《新康德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社
    [35]李国如“《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刑法解释》,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版
    [36]王泽鉴:《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台湾1981年版,第125页
    [37]张曙光:《腐败与贿赂的经济分析》,载张曙光主编:《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9]黄颂杰主编:《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侯宏林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刘晓凯著:《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2]周光权著:《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北京大学法学院编《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5]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46]宋浩波:《论犯罪的起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7]梁根林:《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载《法学家》2001年第2期
    [48]余文烈:《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1期
    [49]张翼星:《对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载《探求》1998年第6期
    [50]韩秋红、李百玲:《断裂还是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资本主义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1]赵廷光:《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与传统犯罪概念》,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2]赵廷光、莫洪宪:《犯罪的本质、起源与产生》,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3]刘广三、吴长征:《犯罪进化论》,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4]李晓明:《犯罪本源·犯罪起源·犯罪本质——犯罪观理论的三大支柱》,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9期
    [55]周良沱:《犯罪根源论》,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6]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7]张庆旭、陈海燕:《再为马克思辩护——“犯罪功能说”质疑》,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8]梁根林:《“刀把子”、“大宪章”抑或“天平”?——刑法价值的追问、批判与建构》,载《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9]曹立群:《第三只眼看中国犯罪学》,吴宗宪译,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0]万自新:《犯罪根源:人固有的劣根性》,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61]赵运恒:《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缺失》,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2]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63]王秀梅:《环境刑法价值理念的重构—兼论西部开发中的环境刑法思想》,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64]王世洲:《德国环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2期
    [6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6]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7]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9][德]Hans Joachim Schneider:《比较犯罪学:目的、方法与结论》,赵宝成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
    [70][波兰]布·霍维斯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冯树梁、刘兆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71][德]汉斯·海·耶赛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2][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3][美]埃德温·萨瑟兰:《犯罪学原理》,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美]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6][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7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长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7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0][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8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4][美]理查德·昆尼:《新犯罪学》,陈兴良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85][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6][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8][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9][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0][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1]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9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9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94][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6][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97][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98][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99][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0][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01][美]J·A·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2][美]埃里希·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3][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104][法]E·迪尔凯姆:《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傅德根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2003年版
    [10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7][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8][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9]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oward the Codific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Glencoe,LL:Free Press,1949.
    [110]Anthony M.Platt,"Prospects for a Radical Crimi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Crime and Social Justice,Vo1.1974
    [111]Rob White&Fiona Haines,Crime and Criminology,3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10-113
    [112]David F .Greenberg: Crime and Capitalism: Readings in Marxist Criminolog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3]Martin D.Schwartz &Walters S.Dekeseredy,"Left realist criminology: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the feminist critique,"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15(1991)
    [114]David A.Jones,History of Criminolog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p.197)
    [115]Mark M.Lanier&Stuart Henry,Essential Criminology,2nded,Boulder CO:Westview Press,2004,pp.282-284)
    [116]LarryJ.Siegel,Criminology:Theories,Patterns,and Typologies, 2nded.
    [117]Minneapolis/St.Paul: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8,pp.272-273
    [118]Don C.Gibbons,Society,Crime, and Criminal Behavior,5th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7,p.24
    [119]Richard Quinney, The Social Reality of Crime ,Boston:Little Brown,1970
    [120]R.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revise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21]Mark M.Lanier & Stuart Henry, Essential Criminology,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1998,p.71
    [122]Katherine S.Williams, Textbook on Crimi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3]Rob White& Fiona Haines, Crime and Crimi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4]Hermann Mannheim(ed.),Pioneers in Criminology,2nd.,Montclair,NJ:Patterson Smith,1972
    [125]Clarence Schrag,Crime and Justice:American Style,Rockville,MD: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1971
    [126]Richard Quinney, Criminology: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Crime in America , Boston:Little Brown,1975,p.13
    [127]Richard Quinney, Critique of Legal Order:Crime Control in Capitalist Society ,Boston:Little Brown,1970,p.15
    [128]Ian Taylor,Paul Walton & Jock Young,The New Criminology:For a Social Theory of Devianc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3,p.iv.
    [129]David M.Gordon,Class and the economics of crim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p.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