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审美视域中的影像记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天出现了一种“80后”对其童年时期接受的那批动画片的怀旧现象,网上、电视中、消费品等都体现着这种独特的怀旧文化。这缘于“80后”本身独特性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现代消费社会精心策划的结果。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在被宠爱着长大之后,成年之后他们所须面临的生活压力却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他们无法得到自我认同,在这个社会中无力的漂泊着。另一方面,今天消费社会所带来的是大量的消费品,以及通过与媒体的合谋来促进消费的种种手段,也正因为如此,“80后”需要通过对童年动画片的怀旧这种审美活动来寻求一种心灵的救赎机制。
     根据这种怀旧的不同特点,可以将这种怀旧梳理出四种类型:重返童年式、忆苦思甜式、寻找认同式、消费时尚式,这四种类型有时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也有交叉重叠的部分。重返童年式是一种单纯的消极的怀旧模式,企图通过对童年时代动画片的怀旧,逃避现实生活,重返过去。忆苦思甜式怀旧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怀旧,通过这种审美活动,“80后”能够辩证的看来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从而得到今天生活的动力。寻找认同式怀旧是“80后”通过对童年动画片的怀旧活动来寻求认同,在社会和历史维度找到自我的标的。消费时尚式怀旧则是消费社会通过自身的机制将动画片怀旧文化制造成一种时尚,让“80后”通过怀旧追随这种时尚进行消费。
     而这种怀旧也为当今“80后”的生存提供了审美救赎的重要路径,这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的:赋予日常生活以审美意义、赋予现代生活以距离之美、实现“都市思乡者”的审美回归。“80后”通过怀旧这种审美活动将日常生活元素纳入审美的范畴之中,将其赋予审美的意义。对童年时代动画片怀旧这种审美方式拉开了审美的距离,通过怀旧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审美,赋予了现代生活另一个审美的维度。同时,对童年时代动画片的怀旧也让“80后”这些“都市思乡者”通过审美实现了自己的心灵回归。
Today there is a phenomenon which is the“post-’80 generation”nostalgia phenomenon about carton that they accepted in their childhood.The phenomenon occur in many areas, in internet, television and on other consumer goods.This kind of phenomenon due to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the“post-’80 generation”and the survival of their predicament faced today.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carefully planned.As the only child of the family,“post-’80 generation”was spoiled growing up,when they grown up,they face the pressure to be true they can not afford.They can not be self-identity,in this society was drifting powerless.On the other hand,today's consumer society brought about by a large number of consumer goods,and combined with the media to promote various means of consumption.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post-’80 generation”need this kind of nostalgic childhood cartoon aesthetic activity to seek a mechanism for the salvation of sou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ostalgia,we can divided it into four types:the type of back to the childhood,the type of painful memories and happy life,the type of find identity and the type of consuming fashion. These four types are not completely separate,there are overlapping sometimes.The type of back to the childhood is a return to childhood nostalgia for the simple passive model,an attempt by nostalgic childhood cartoon,escape life,to return to the past.The type of painful memories and happy life nostalgia is a kind of crtical nostalgia,and through this aesthetic activities,“post-’80 generation”to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life past and present,resulting in the power of life today. The type of find identity style is the type of identification,“post-’80 generation”animated by nostalgia for childhood activities to search for identity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the subject finds himself.The type of consumer fashion style nostalgia is a consumer society through its own mechanisms culture of manufacturing into a retro cartoon fashion,so that“post-’80 generation”after this fashion by following the consumption of nostalgia.
     This nostalgia provides the“post-’80 generation”the survival of the important of aesthetic redemption.This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giv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o our daily life,to give the distance beauty of modern life and achieve aesthetic regression of the“urban homesickness”.“post-’80 generation”through this nostalgic aesthetic elements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into the aesthetic aspects, to giv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Childhood nostalgia for cartoon opened this aesthetic way of aesthetic distance, the things of the past through nostalgia for the aesthetic, given another aesthetic dimension of modern life.Meanwhile, the nostalgic childhood cartoon also make“post-’80 generation”,the“urban homesickness”through the hearts of the aesthetic to achieve their return.
引文
①周宪主编:《文学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②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③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④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下),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570页。
    ②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②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①孟鸣歧:《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②欧阳有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①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粱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②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①哈维:《后现代状况》,闫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79页。
    ②转引自孟鸣山:《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③转引自孟鸣山:《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7页。
    ②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第247页。
    ②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0页。
    ①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8页。
    ②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③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②李强:《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④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⑤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⑥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①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57页。
    ②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59页。
    
    ①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①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
    ①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57页。
    ①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②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③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①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②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③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①Fred Davis,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9),p.116
    ②齐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①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3页。
    ①罗洛·梅:《人寻找自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②赵静蓉:《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2卷第2期。
    ③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75页。
    
    ①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②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3页。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94页。
    ②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③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页。
    ②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4-115页。
    ①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②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7-118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④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①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②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③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①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②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③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④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②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2009年,第106页。
    ③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89页。
    ③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36页。
    ④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①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13页。
    ②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34页。
    
    ①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83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2页。
    ②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1] Fred Davis,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9).
    [2] Janelle L. Wilson, Nostalgia:Sanctuary of Meanin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John Fiske,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Bostion.1989.
    [4]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阿加辛斯基:《时间的摆渡者——现代与怀旧》,吴云凤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
    [6]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9]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11]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闫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丹尼尔·夏克特:《找寻逝去的自我》,高申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14]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罗洛·梅:《人寻找自己》,冯川、陈刚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粱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
    [18]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20]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2009年。
    [2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2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6]齐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27]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汝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2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30]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李强:《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3]旷晨:《我们的1980年代》,中国友谊出版社,2006年。
    [34]罗岗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罗钢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7]孟鸣歧:《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38]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0]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3]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学林出版社,2008年。
    [44]赵汀阳:《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5]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6]周宪主编:《文学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
    [49]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
    [50]赵静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