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This paper founded 《People's Music》which is the earliest positioning integrated musicjournal "Comments"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study,《people's music》to promoteChina's recent modern music criticism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in line, using a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magazine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alysis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people's music" music criticism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Chinese society. Review ofmusic criticism, summed up the hot issue of each period of music criticism, and explore theroad of my music criticism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hot issues, the influence and thesignificance. Textu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truth andfalsification,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e "people's music" era, aswell as to bring music critics permanent revelation, to determine its historical status and lead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ese Music Critics think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topics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meaning and Research,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the "People'sMusic" and fill academic gaps innovative; first part, the founder of the "People's Music"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recal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running characteristicsof the music of the people and by the number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n discusses the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people's music" in our music career; second part of the vigorous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ause and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theperiod (1950to1966), the "people's music around the major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foreignsoil battle field of music criticism published articles,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this period music criticism; Part III "people's music" music criticism published article forclues to restor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in the newperiod (1976to2000), music critic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carry outa comprehensive set things right flourish, and critical article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music" and other music journals developed rapidly after the unrest in1989, the music industryhas experienced a brief period of circuitous twists stage, music criticism developmenttrajectory and the universe; Part IV explain the before and after China has entered a newcentury, the music industry after the new era (2000to2010) Music Criticism main concern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Hubbub, music criticism diversified developmentstage characteristics. Epilogue, focus on the the music criticism important value and positive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hinese music, and th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of our music criticism prospect.
引文
①贺绿汀,《团结一致,努力音乐创作实践,在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前进——在华东音乐家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人民音乐》,1954(6).
    ①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3,第195、878页
    ③摘自《音乐漫谈》,音乐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
    [1]汪毓和.对音乐评论工作的认识与建议[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15.
    [2][7][82][110]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20,74,131-132.
    [3]本刊编辑计划[J].人民音乐,1950(1):9.
    [4]孙慎.对目前音乐工作的几点意见[J].人民音乐,1950(1):8-9.
    [5]荣英涛,张萌.新中国音乐事业风雨历程的见证者——纪念《人民音乐》创刊60周年[J].人民音乐,2011(1):5.
    [6]本刊编辑部,更好地发扬聂耳、冼星海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人民音乐,1960.10,4页
    [8][11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第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9]贺绿汀.关于“洋嗓子”的问题[N].文艺报,1949-06-02(4).
    [10]刘芝明.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的总结报告[J].人民音乐,1957(3):5.
    [11][12][13][14][30]李焕之.谈谈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在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63(6):5,6,6,7,8.
    [15][31]舒模.欧洲唱法的民族化问题[J].人民音乐,1964(4):2-6,5.
    [16]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345.
    [17][18][19][20][21][22][23][24][25][26][27]“唱法问题”笔谈第一次总结[J].人民音乐,1950(4):8,8,9,9,12,12,13,13,13,14,14.
    [28]记者.记全国声乐教学会议[J].人民音乐,1957(4):3.
    [29]喻宜萱.从工作中谈声乐问题[J].人民音乐,1950(4):23.
    [32][33]张式敏.民族声乐如何提高—访李波、孟贵彬同志[J].人民音乐,1964(1):17-18,17.
    [34][39][40][47][48][49][50]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54(3):18,19,20,24,24,24,25.
    [35]焕之.生活与创作[J].人民音乐,1954(3):26.
    [36]张非.问题在哪里?[J].人民音乐,1955(1):3.
    [37][38]向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J].人民音乐,1955(2):1.
    [41]马紫晨.对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判》一文的商榷[J].人民音乐,1954(6):37.
    [42]王百乡.阻碍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J].人民音乐,1955(1):17.
    [43][52]杜矣之.《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读后[J].人民音乐,1955(2):6,7.
    [44]更深入更全面地联系实际,对音乐领域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展开彻底的批判[J].人民音乐,1955(3):2.
    [45]邢仪光.对贺绿汀同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5(3):3-4.
    [46]夏白.论贺绿汀同志对音乐艺术几个基本问题的形式主义观点[J].人民音乐,1955(4):11-14.
    [51]沙旦.创作与批评[J].人民音乐,1954(6):49.
    [53]泽民.对《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5(1):15-16.
    [54]戈风.《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不是一首好歌[J].人民音乐,1955(2):27-28.
    [55]管平.关于戈风同志对《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批评的几点意见[J].人民音乐,1955(2):29.
    [56]王福焜.对泽民同志意见的商榷(谈歌曲“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J].人民音乐,1955(3):16.
    [57]华玲.反对以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音乐领域中的思想斗争[J].人民音乐,1955(3):27.
    [58]艾克恩.谈谈《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歌词[J].人民音乐,1955(5):6-9.
    [59]石雨.我对《远航归来》一歌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6(1):48.
    [60]关于歌曲“远航归来”的讨论[J].人民音乐,1956(3):42-43.
    [61]广源.谈谈《远航归来》的风格[J].人民音乐,1956(6):9.
    [62]秦海.关于歌曲《远航归来》[J].人民音乐,1956(10):14-17.
    [63]澎潮.谈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J].人民音乐,1958(3):8.
    [64]李桂芬.唱“九九艳阳天”有感[J].人民音乐,1958(3):8.
    [65]邓映易.我们应当把什么样的歌曲给青年?[J].人民音乐,1958(4):18.
    [66]孙世琦.驳李桂芬的“唱‘九九艳阳天’有感”[J].人民音乐,1958(4):19.
    [67]瞿自新.不应该过分推崇“九九艳阳天”[J].人民音乐,1958(5):12.
    [68]振法.战士喜爱“九九艳阳天”[J].人民音乐,1958(5):13-14.
    [69]胡明.我们这里不喜欢“九九艳阳天”[J].人民音乐,1958(5):14.
    [70]谭冰若.创作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抒情歌曲[J].人民音乐,1958(6):22.
    [71]冯灿文.怎样对待抒情歌曲[J].人民音乐,1958(6):27.
    [72]向异.关于《怒潮》的歌曲[J].人民音乐,1964(6):39-40.
    [73]傅伯元.电影《怒潮》插曲——《送别》是一支好歌吗?[J].人民音乐,1964(4):33.
    [74]陶克.听《送别》所想到的[J].人民音乐,1964(4):34.
    [75]宋扬.乘着电影的翅膀,把革命歌声送到广大群众中去[J].人民音乐,1964(5):32-33.
    [76][77][78]李凌.音乐漫谈[M](第一版)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
    [79]陈婴.李凌同志的音乐思想反映了什么问题[J].人民音乐,1964(12):30.
    [80]张旗.驳李凌同志关于音乐题材问题的错误理论[J].人民音乐,1965(1):33-35.
    [81]游忠.《外国名歌200首》宣扬了什么?[J].人民音乐,1965(1):37-39.
    [82]李焕之.反对音乐中的“唯情论”—驳李凌同志的“情真意自深”的谬论[J].人民音乐,1965(1):38-40.
    [83][84][85]赵沨.试论音乐革命化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关系[J].人民音乐,1964(3):4,5.
    [86][87]周国瑾.加强音乐艺术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J].人民音乐,1964(4):6,7.
    [88]赵沨.从音乐群众化、与群众结合谈起[J].人民音乐,1964(6):21.
    [89]彭修文.民族乐队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64(6):22.
    [90]叶林.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初探[J].人民音乐,1964(1):7-10.
    [91]陈婴.从内容出发—关于革命化、民族化关系的一些理解[J].人民音乐,1964(7):31.
    [92]本刊编辑部.关于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问题的讨论情况[J].人民音乐,1964(Z1):43.
    [93][94]董大勇.评马思聪先生的独奏音乐会[J].人民音乐,1959(2):29,29.
    [95]徐南平.演出曲目要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J].人民音乐,1959(2):30.
    [96]陈元杰.对“评马思聪先生的独奏音乐会”一文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9(3):15.
    [97]林红.对《演出节目要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一文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9(3):16.
    [98]李刚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也要批判地接受世界音乐文化遗产[J].人民音乐,1959(4):18.
    [99]朱崇懋.演员的热情也是重要问题[J].人民音乐,1959(5):26.
    [100]司徒华城.一个演奏工作者的体会[J].人民音乐,1959(5):24.
    [101]郑治.应该从群众原来的基础出发[J].人民音乐,1959(4):19.
    [102][103]韩里.两点意见[J].人民音乐,1959(4):19,20.
    [104][105]本刊编辑部.让音乐表演艺术的百花灿烂开发—关于音乐表演节目问题讨论的小结[J].人民音乐,1959(7):3,1.
    [106]郑伯农.让音乐表演艺术的百花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灿烂开放[J].人民音乐,1961(4):8.
    [107]音乐表演艺术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关于《让音乐表演艺术的百花灿烂开放》一文的检查[J].人民音乐,1964(12):20-23.
    [108]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82.
    [109][110]乔建中.什么是发展当代音乐的必由之路—由吕骥同志《音乐艺术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1988(2):109-110,110.
    [111]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40.
    [113][114][134]居其宏.归来兮,批评之魂—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对音乐批评的反思与呼唤[J].人民音乐,1986(10):4-5,5-6,5.
    [115]李西安,瞿小松,叶小钢等。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J].人民音乐,1986(6):13-18.
    [116]李正忠.音乐舆论导向上的严重失误—评《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J].人民音乐,1991(8):2-8.
    [117]蒋一民.现代派·民族魂—听朱践耳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J].人民音乐,1983(6):8-11.
    [118]麓生.听谭盾弦乐四重奏:《风·雅·颂》[J].人民音乐,1984(7):7-9.
    [119]蒋力.探索的价值—陈远林音乐诗剧《牛郎织女》观后[J].人民音乐,1986(12):13-14.
    [120]郎晰.开创的一代、转折的一代、矛盾的一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苦衷与矛盾[J].人民音乐,1986(6):6.
    [121][122]汪申申,刘健,周晋民.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音乐—“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综述[J].人民音乐,1986(6):7.
    [123]李西安.他从迷惘和求索中走来——叶小钢的音乐创作评述[J].人民音乐,1985(10):40.
    [124]刘经树.崛起的一群,迷惘的一群—-评音乐新潮[J].人民音乐,1988(1):8-11.
    [125]戴嘉枋.时代与现实错位阴影中的必然选择—-新潮音乐的得失生成及历史方位[J].人民音乐,1989(1):3.
    [126]戴嘉枋.论新兴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心态[J].人民音乐,1989(5):15.
    [127]周荫昌.怎样看待港台“流行歌曲”[J].人民音乐,1982(6):8-13.
    [128]夏白.八百多万盒录音带的美学价值在哪里[J].人民音乐,1983(12):20.
    [129]王文和.写在《大海啊,故乡》传唱之后[J].人民音乐,1984(2):16-17.
    [130]陈国权.通俗歌曲的艺术品格和创新意识[J].人民音乐,1987(9):16-18.
    [131]蔡妙甜.国内通俗歌手队伍的两个新倾向[J].人民音乐,1987(9):19-20.
    [132]宋扬.歌曲创作的曲折历程[J].人民音乐,1988(2):16.
    [133]王西麟.关于当代音乐史的思考[J].人民音乐,1988(2):7-10.
    [135]张静蔚.首乐理论的历史反思[J].人民音乐,1988(6):2.
    [136]于润洋.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J].人民音乐,1988(5):12-14.
    [137]居其宏.观念更新及其自觉意识》[J].音乐研究,1987(1):5.
    [138]居其宏.当前音乐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评述[J].人民音乐,1988(3):15.
    [139]王巍.当务之急仍是突破某些“禁区”——对于当代音乐史的反思[J].人民音乐,1988(7):2-4.
    [140]居其宏.一个无法逾越的反思课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认识之我见[J].人民音乐,1988(9):2-5.
    [141]梁茂春.从中国音乐史看毛泽东文艺理论[J].人民音乐,1988(10):10-12.
    [142]瞿维.生活是源泉人民是母亲——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音乐
    [143]晓星.围绕音乐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场论战[J].人民音乐,1990(5):8-13.
    [144]舒言.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读书会讨论述要[J].人民音乐,1991(6):10.
    [145]王玉西.必须坚持《讲话》指引的的方向——兼评《从中国音乐史看毛泽东文艺理论》[J].人民音乐,1990(1):20-24.
    [146]南里音.努力澄清思想是非,促进音乐事业繁荣——音乐思想座谈会概述[J].人民音乐,1990(5):20-22.
    [147]瞿维.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J].人民音乐,1990(5):4.
    [148]李焕之.实事求是地编写当代音乐史——在《当代中国·音乐卷》编辑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音乐,1990(3):3.
    [149][156]王震亚.在音乐舞蹈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90(1):20-23.1990(6):26,27.
    [150]杜庆云.音乐创作座谈会综述[J].人民音乐,1990(6):18-20.
    [151]孙慎.音乐思想座谈会开幕词[J].人民音乐,1990(5):2.
    [152]赵沨.音乐思想座谈会闭幕词[J].人民音乐,1990(5):3.
    [153]晓星.围绕音乐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场论战[J].人民音乐,1990(5):8.
    [154]厉声.近年来在音乐思想上发生的这场论争的性质及其他[J].人民音乐,1990(5):23.
    [155]居其宏.马克思主义与音乐界当前实际》[J].人民音乐,1990(5):63.
    [157][158]汪申申.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命运[J].人民音乐,1995(12):27,29.
    [159]管建华.新音乐发展历史的文化美学评估[J].中央音乐学报,1995(1)
    [160]中国国际文化书院,北京星座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化蓝皮书:1995-1996[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25.
    [161]梁茂春主编.中国音乐论辩[M].南昌:百花洲文艺书版社,2007.564.
    [162]凌绍生.令人耳目一新的“电视大奖赛”[N].北京音乐报,1986-05-10(3).
    [163]王永全.如何认识声乐艺术的三种唱法[J].八闽乐坛,1995(2).
    [164]何志帆.“三种唱法”可否“合三为一”?[J].广东艺术,2000(5).
    [165]岑冰.唱法问题之我见[N].音乐周报,2000-08-11(3).
    [166]徐光裕.唱法分类以三种为好[N].音乐周报,2000-08-25(3).
    [167]齐从容.舍此称谓又如何是好?[N].音乐周报,2000-09-22(3).
    [168]李向来.声乐以唱法划分不科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1):44.
    [169]罗辛.声乐理论的误区——议“三种唱法”分类法[N].音乐周报,2000-07-21(3).
    [170]吴培文.声乐比赛中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提法问题[N].北京音乐报,1986-05-25(3).
    [171]吴培文.关于三种唱法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9(1):58.
    [172]刘诗嵘.“三种唱法”分类欠科学[N].音乐周报,2000-06-30(3).
    [173]陈达波.我对“通俗唱法”的看法[J].人民音乐,1985(2):18-20.
    [174]刘佳声.大奖赛中不宜设“通俗唱法”[J].人民音乐,1986(9):45.
    [175]阿日布杰.通俗唱法能成为独立的声乐学派吗?[J].人民音乐,1987(6):32.
    [176]李小琴.关于中国三种唱法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135-136.
    [177]石惟正.“三种唱法”分类可以结束了[N].音乐周报,2000-09-22(3).
    [178]厉声“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J].人民音乐,1986(10):23.
    [179]阎国宜.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比较初探[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1):67.
    [180]薛建洲.一种新的边缘唱法——中国唱法[J].音乐天地,1994(10):19-20.
    [181]郁钧剑.试论声乐艺术(三大唱法)的风格分类与其体系的确立[J].人民音乐,1986(9):12.
    [182]华音.我对“美声唱法”称谓的浅见[N].北京音乐报,1988-04-10(3).
    [183]殷梅.略论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共性与个性[J].音乐探索,1990(2):73-74.
    [184]刘文昌.西洋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之异同[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90-93.
    [185]李文军.三种唱法的特征及其融合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64-66.
    [186]梁小珍.歌唱艺术中的三种唱法[J].艺术探索,1998(1):97-99.
    [187][193]梁茂春.论民族乐队交响化[J].人民音乐,1998(2):13,15.
    [188]姜鹏章.要交响化,不要“交响乐队化”——浅议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J].人民音乐,1998(3):19.
    [189]孙克仁.民族器乐创作面临的课题[J].人民音乐,1992(4):12-14.
    [190]金湘.民族乐队交响化刍议──在“98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99(3):20.
    [191]顾冠仁.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手法[J].人民音乐,1998(6):8-10.
    [192]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实验[J].人民音乐,1997(5):2-6.
    [194]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2).
    [195]王耀华.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3).
    [196]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4).
    [197]梁茂春.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大辩论——评1997年关于《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之路》的论争[N].音乐周报,1998-3-13(3).
    [198]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学,1997(4).
    [199]居其宏.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之我见[J].艺术广角,1999(4).
    [200]冯文慈.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0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7(2).
    [201]王安国.中西并存,互用互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J].人民音乐,1999(4).
    [202]居其宏.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3):60.
    [203]唐建平.听谭盾音乐会所想到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3):51-53.
    [204][205]李淑琴.谭盾交响音乐会座谈会纪要[J].人民音乐,1994(6):5,6.
    [206]卞祖善.对当前交响乐创作的一些看法——关于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旋律美[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3):105-111.
    [207]卞祖善.谭盾交响音乐会听后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3):55.
    [208]居其宏.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音乐研究,2008(3):5-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