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诗经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经学至清朝一崛而中兴,本文以1644——1840诗经学为研讨主体。下限述论时扩展至1976,若以上限前伸明遗民生活时空计算,则本文所述论诗经学史近四百年。
     本文分为绪论、上编、下编及附论四部分。
     绪论述本文研究方法。本文以《诗经》存活于另一时代(清代)为论域,以学术史视角之清代诗经学史为主体,综合系统考察《诗经》存活于清代学术、清代文学、文学理论发展轨迹中之情状。本文以生态考察为基点,以心态考察为手段,以形态考察为视角,将关涉诗经学诸命题还原至当时代作全景式描述。
     第一章概述清前诗经学发展轨迹、清代诗经学研究现状及清代诗经学发展概况。本章述及清前诗经学虽扼要亦有异于诗经学通史成说,以文献综述方式详述清代诗经学研究之发展,分类条析清代诗经主流派著述。
     第二章论清初诗经学,以个案与总论结合之法述清初诗经学学术思想不主一家,兼采众说,情感上时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本章特列节论清初遗民诗经学。个案研究所论者:孙承泽、陆奎勋及姚际恒。
     第三章分两节论乾嘉诗经学,其总体特征:诗经学成就“大”、学问“精”者在小学文献;汉学宋学交互影响,攻讦激烈多意气,借鉴补足为“求真”,在朝者或汉或宋皆由圣意出,在野者不汉不宋多独立。个案研究所论者:戴震、惠栋、焦循。
     第四章亦分两节论道光朝过渡期之诗经学,道光朝诗经学为传统诗经学中兴期之“夕照”,绝绚烂极斑斓。汉学毛郑诗经学于此间集大成,诗经学著作之汇刻,《诗经》文字之校勘刊印普及,诗经学汉宋之融合,今文诗经学之崛起,皆道光朝过渡特征也。个案研究所论者:胡承珙、陈奂及陈乔枞父子。
     斯为上编。
     第五章将清代诗经学置于清代文学发展背景中述其发展,清代诗经学发展之特征为:经学发展政治需求之压力张力消长更迭。此特征具体体现为:汉学宋学之交互影响,古文今文之嬗变融合。继之研讨清代诗学风气与清代诗经学发展之关联。
     第六章以清代各体文学中之《诗经》为论述对象,从取神至袭貌,描述清代文学对《诗经》之接受,着重讨论清代诗词文赋用“诗三百”语典,分两节详论清代四言诗十家,为此领域之新创。附论韩国中世闺阁女史三宜堂金夫人诗文中之“诗三百”,可作侧面见得“诗三百”之影响。
     第七章分别自清诗话、清人论诗绝句两端论述清代诗经学与清代文学理论发展之关系。
     斯为下编。
     第八章为附论,亦分两节分别以个案研究方法述论晚近现代诗经学名家之著述成就,论晚近诗经学家:魏源、方玉润、王先谦、皮锡瑞,现代诗经学家:梁启超、闻一多及朱自清。力求虽论人即论史。
Poetics, long dormant under the Chinese literary landscape, went for an eruption starting the Manchu reign, experiencing the greatest thrust during the 1644-1840 revival, leaving repercussions felt as late as 1976. Taking such a resurrection as polemics for this dissertation against a social-cultural backdrop spanning 400 year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major arguments through a quadruple structure featuring Introduction, Section One, Section Two, and Supplementary Argument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fers the working methodologies adopted throughout this undertaking. The methodological economy, in substance, is the view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Manchu times as a relived body poetic. Literature with its manifold representations brought into creative life within the focal literary history are then projected in three dimensions: an eco-survey as grounding, an psychic description as means,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as perspective, so that a panoramic picture comes to the eye that looks to a myriads of poetic propositions.
     The 5-chapter long Section One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aths for pre-Manchu era poetics, followed by broad brush strokes about the accumulative poetic finding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during the Manchu reign.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is chapter falls on literature review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masterpiece writings.
     Subjects under treatment for Chapter Two feature a combination of case studies( Sun Chengze, Lu Kuixun, and Yao Jiheng, ect.) and holistic arguments, to theeffect that the understanding is reached of the existence of both complementary andcontradictory propositions on Book of Song rhetorics during the formative years of thesaid revival.
     Qualities undergirding the poetics developed over the Qain-Jia part of the Manchu China history, as the author makes clear in Chapter Three, are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pertaining to Book of Songs scholarship on the one hand and, meticulous enterprises in the land of such scholarship's pragmatics on the other. Generally speaking, Han-scholarship and Song-scholarship interplayed with each other, producing both novel discoveries and fault-finding at the person behind the idea. Nevertheless, truth seeking dominated the scene, although, to be granted, while those in the corridors of power exhibited much borrowing from the kind of sage wisdom recorded in the Han or Song times, those politically disadvantaged displayed awesome individual person-born insights. Scholars receiving most attention for case study purposes here are Dai Zhen, Hui Dong, and Jiao Xun.
     Also a 2-part package as is the case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Chapter Four has under its spotlight the transitional poetics under the Daoguang reig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enjoyed its most magnificent and grandiose representation in this transitional stage. The Han-scholarship styled Book of Songs poetics in the Mao and-Zheng tradition reached it summit. Virtually, varied exegese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Songs were documented for a wider critical readership. Equally noteworthy, the conventions of Han scholarship and Song interpretative tradition were made more compatible to each other. And, not the least significant, Book of Song scholastics in the post-Han script charged forward with all might. Hu Chenghong, Chen Huan, and Chen Qiaozong, among others, merit, and truly do a full treatment for case analysis.
     Chapter Five traces the growth of Manchu era poetic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arallel literary developments. Among its manifested signs is the tug of war between scholasticism and politics, encompass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Han and Song scholarships,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script writings.The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emerging from a variety of literary genres during the Manchu reign are separately studied in Chapter Six. Specifically, literary allusions in the many different modes of poetry that surfaced to the so-called 300 poems arrest most heed of the author. To exemplify the gravity of these allusions, the author brings to the critical eye 10 poets known for their 4-character poems, an in-depth look into the intrusion of the 300 poems into whose creative artistry reveals,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deep impact these poems exercised, something also well attested to by the poetry composed by a well-known Korean female poet in Korea's Middle Dynasty period.
     After finishing Chapter Seven which is a vigorous attempts at a clar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over the Manchu times, the author closes the dissertation, in Chapter Eight, with a supplementary exploration into the critical achievements made by such early modern Book of Songs interpreters as Wei Yuan, Fang Yurun, and Wang Xianqian, as well as those contributed by turn-of-the-century scholars such as Liang Qichao, Wen Yiduo and Zhu ZiQing.
引文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页六十八,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二,魏中林整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一一四。
    [1]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一七一。
    [2]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页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杨师海明:《唐宋词与人生》,页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王国维遗书》,第九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
    [2]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三至四,中华书局,2002年版。洪先生分汉至唐为诗经汉学,宋至明为诗经宋学。认为:先秦诗学注重应用,诗经汉学注重训诂,诗经宋学注重义理,诗经清学注重考据,现代诗经学以文学研究为特征。
    [3]朱自清:《经典常谈》,《朱自清全集》,第六册,诗经第四,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十七。
    [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页一一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季札所观“诗”之“国风”次序与今本《毛诗》“田风”次序有所不同,十四“风”名称一致,且“雅”分小大,可见当时有结集本,内容亦大致相同,而此时孔子方八岁。
    [3]《论语》:“子罕”篇,杨伯峻:《论语译注》,页九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第三编第四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5]愚按:《乐经》若为与《诗经》、《尚书》一类之文字典籍,且始终为教材,其先亡佚,殊不可解!故疑为吾国首部乐谱总集,与乐歌之《诗经》总集比对而行于诗乐不分之时代,诗乐分离,乐工于诸侯天子之庭散出,《乐经》遂亡。今不得见春秋时记谱方法,亦无相近文献出土佐证,愚心有此一疑而已,存此供通人一笑。
    [6]《论语》:“为政”篇,页十一。
    [7]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页百七十,中华书局,1982年版。
    [8]邢昺:《论语注疏》,“四部精要”本,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1992年版.
    [9]陈澧:《东熟读书记》,卷六,愚家藏光绪初刻本。
    [10]论“思无邪”非此重点,愚有他文详为讨论,此谨简陈结论云云。
    [1]参见王清珍:《<左传>用诗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
    [2]商鞅:《商子》“农战”篇,《尚君书注译》,高亨,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刘毓庆、郭万金:《战国反诗学思潮与诗学危急》,《济南大学学报》,,页三十七2005年第2期。于战国时期诗经学此文与《战国时期<诗>学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学的形成》(《文史哲》,2005年第1期)所论极有新意。
    [4]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二五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愚按:汉前诗经学为“诗”学,前文未加区别,行文便宜耳,特此说明。
    [1]王应麓;《困学纪闻》,卷八,“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六篇,上海书店,1984年版。
    [3]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一零八。
    [4]班固:《汉书》,第六册,“艺文志”页一七零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
    [5]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汉书·淮南王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
    [6]河间献王曾立《毛诗》博士,景帝初取消。
    [7]佚名(近人):《经解入门》,光绪十九(1893)年桂垣书局刻本,斯书名署“江藩”,实近人伪托之作,参见傅杰:《聆嘉声而响和》,页八十六至九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章太炎:“经今古文之别有二:一、文字之不同;二、典章制度与事实之不同。何谓文字之不同?譬如《尚书》,古文篇数多,今文篇数少,今古文所同有者,文字又各殊异,其后愈说愈歧。”参见:《经学略说》,《国学讲演录》,页五十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李学勤集——追溯·考据·古文明》,页二十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页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及其渊源考论》,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3]班固:《汉书》,《诗》训诂,又作《诗训诂》。
    [4]司马迁:《史记》,申公列传,页三一二零。
    [5]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页五。
    [6]四家《诗》皆有“四始”之说,参见:洪湛侯:《诗经学史》,页百三十九至百四十二。
    [7]魏源:《诗古微》,页四十六,岳麓书社,1989年版。
    [8]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页百五十九、百六十,扬州大学,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9]王应麟:《诗考》辑录。
    [1]班固:《汉书》,页三六一二、三六一三。
    [2]班固:《汉书》,三六一三。
    [3]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页七十五。
    [4]陈乔枞:《韩诗遗说考》。
    [5]章权才:《两汉经学史》,页二百五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6]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页八十五。
    [1]皮锡瑞:《经学历史》,页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2]张可礼:《魏晋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孙敏:《六朝诗经学研究》,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1年,全田优秀硕士论文库。
    [4]戴维:《诗经研究史》,页百八十一。
    [5]《隋书·儒林传》,《北史·儒林传》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至矣。”
    [6]王怀宜:《<毛传>本体研究》,页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戴维:《诗经研究史》,页二百三十三,二百三十四。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页二三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房玄龄等:《晋书》,页二五一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页一四七;“排调”,页八零九。
    [5]谨按:此著一作《毛诗述议》,为其《五经述议》一种。
    [6]皮锡瑞;《经学历史》,页二零二。《毛诗正义》亦称《毛诗注疏》,或称“孔疏”。
    [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页七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本”,1992年版。
    [8]王怀宜:《<毛传>本体研究》,页五。王氏之论可参。
    [1]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二八六、二八七。
    [2]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页一,“纲要汉、宋诗经学的异同”,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3]蒋立甫:《欧阳修是开拓诗经文学研究第一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页六十七至七十一,2002年第1期。
    [4]可参见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二九九。
    [5]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博士论文,2005年,西北大学,页七十四至七十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6]王安石著,邱汉生辑:《诗义钩沉》,中华书局,1982年版。程元敏辑为《诗经新义稽考汇评》,刊于台湾,惜未见。
    [7]脱脱:《宋史》,“王安石本传”,页一零五四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
    [1]王安石于“八月剥枣”条之解可视为实证精神一例也。
    [2]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三一二至三二三。
    [3]《郡斋读书志》卷二著录:“《苏氏诗解》二十卷”。
    [4]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二册,经部,语文出版杜,2001年版。
    [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十,中华书局,1994年版。
    [6]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页百四十四。
    [7]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三六二。
    [8]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页二零一九,选举制,科目,中华书局,1976年版。
    [1]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页八十一。
    [2]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页二十九,商务印书馆,2001年。
    [3]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页二,八,“自序”。
    [4]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页百六十二。《诗经蠡测》为《五经蠡测》一种。
    [5]参见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下编。
    [1]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页二六九,三联书店,2001年版。
    [2]谨按:明代诗经学不同于汉唐、宋元与清,有其一代特色,有论曰:“从经学到文学”,大致相符,故特列为独立阶段.今人杨晋龙先生有《明代诗经学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刘毓庆先生有《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讨论甚详,兹不赘述。
    [3]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四八六,页四九零,页四九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
    [1]笔者目前由各种书目及各图书馆所著录统计已七百馀种。
    [2]谨按:此处流派之别,与夏传才、洪湛侯、戴维诸学者所列流派稍有出入。本非别出心裁,亦无甚高明。只为行文论述之便,况此八类之分三位先生已有述及,名异而实同。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河南中州书画社,1986年版;戴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谨按此所谓毛郑派者专指宗毛郑传笺,守汉儒治经家法之著,其它不在其列。而虽守毛郑,却着重文字音韵者别为小学派,着重名物舆地制度者别为史学派,着重辨伪辑佚者别为文献派。虽兼采汉宋,却实为崇毛郑、治传笺者,仍归为毛郑派,其它别为兼采派。
    [4]朱鹤龄:《诗经通义》,十二卷,又作《毛诗通义》,此书虽明宗毛,然实汉宋兼采,下将有论。
    [5]戴维:《诗经研究史》页四九四。
    [6]戴震有《毛郑诗考证》四卷,附诗谱考证一篇,另有兼采派著作《杲溪诗经补注》二卷;焦循毛郑派著作有《毛诗补疏》五卷;丁晏毛郑派著作有《毛郑诗释》、《(郑氏)诗谱考证》各一卷。
    [1]张寿林:《清代诗经著述考略》(三续),《燕京大学学报》,第五十二期,1933年6月15日.
    [2]谨按:治诗经学者胡承珙、陈奂、马瑞辰并称,胡著《毛诗后笺》申述古文,集成汉宋,宗毛抑郑,归为毛郑派:马著《毛诗传笺通释》更博采古今文之言、汉宋家之论,家法未严,归为兼采派.
    [3]陈奂:《诗毛诗传疏·自序》,中国书店,1984年版。
    [4]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四五七。洪先生以为此特征仅在清初,愚以为此特征贯穿有清一代。
    [1]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五四一。
    [2]蒋秋华、王清信篡辑《清代诗经著述现存版本目录初稿》(《清代诗话知见录·附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2002)中桂文灿生卒年误,桂氏生于1823年,卒于1884年。道光二十九(1849)年举人。
    [3]谨按:此著为高氏所著《诗经融注大全体要》(八卷)附录,有乾隆五十四(1789)年三多斋刻本。
    [1]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六零六。
    [2]谨按:诗经学家指至少有一部诗经学专门著述面世者。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五零,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页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江氏二书,愚藏道光二年(1823)刻本,所引据此。
    [6]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1994年版。
    [7]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页三至二十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1]陈国安:“梁启超诗经研究述略”,《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章炳麟:《訄书》页一六八,页一七二,徐复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三四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张舜徽:《清儒学记》,页三九九,页四二六,页四零六,齐鲁书社,1991年版。
    [5]皮锡瑞:《经学历史》,页三四五,页三四二,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6]皮锡瑞:《经学概论》,页六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
    [7]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页二三七,朱维铮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马宗霍:《中国经学史》,页一五二、一五四,上海书店,1954年版。
    [1]胡朴安:《胡朴安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八一六至八一八。
    [3]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页三,中国国家图书馆优秀博士论文库。
    [1]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页二七三至二八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蒋见元、朱杰人:《诗经要籍解题》,页一七八至二零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中国国家图书馆优秀博士论文文库,其他征引硕博士论文同此,硕士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优秀硕士论文文库。
    [1]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博士论文,页五。
    [2]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博士论文,页四十至五十一。
    [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2]其他同题后继论文散见于《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等刊物。
    [1]皮锡瑞:《经学历史》,页三四一。
    [2]谨按:“实学”与“朴学”有论者以为不尽相同,实无须细辨,浑言之,可也。
    [1]钱谦益:“再达杜苍略书”,《牧斋有学集》,卷三十八,页一三一零,钱师仲联先生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钱师仲联先生:《梦苕庵论集》,“清代学风和诗风的关系”,页一八二至一九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
    [2]侯外庐:“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胡晓明、傅杰:《释中国》,第二卷,页一零七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赵尔巽等:《清史稿》,页一三一零五,“列传二六七.儒林”,“黄宗羲列传”卷四百八十,中华书局,1994年版。
    [4]顾炎武:《日知录》,卷七,页二四零,“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6年版。
    [5]顾炎武:“与杨雪臣书”,《顾亭林诗文集》,页一三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
    [6]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页九十八。
    [7]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页二七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1]昭梿:《啸亨杂录》,卷一,页六,“崇理学”,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
    [2]侯外庐:“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释中国》,页一零七六。
    [3]章权才:“关于清经学史的若干思考”,《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4]汪琬:“《诗说》序”,惠周惕著《诗说》。
    [5]谢启昆:《小学考》,卷三十二,光绪十五(1889)年乌程蒋氏刻本。
    [6]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页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六册,“清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页六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黄宗羲:《黄宗羲全集》,“马虞卿制艺序”,第十册,页七十五;“南雷诗历序”,第十一册,页二零四;“高旦中墓志铭”,第十册,页三二三。
    [1]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页三八至六二,“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页六二,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页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
    [4]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页二八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金渊洙:《清代前期楚辞学研究》,博士论文,页十一,苏州大学,1998年。
    [6]赵季、曾亚兰:“说仇兆鳌以《诗经》注杜诗”,《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一二四二至一二五七,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1]惠周惕:《诗说》,卷上,页一,“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戴维:《诗经研究史》,页五一八。
    [3]惠周惕:《诗说》,卷下,页三五。
    [1]惠周惕:《诗说》,卷下,页二六至二七。
    [2]钱师仲联:《清诗纪事》,第五册,“康熙朝卷”,页三零七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谨按:陈子龙卒于顺治四(1647)年,历来论者将其视为明季诗人,而其诗经学著作《诗问略》。可视为清初明遗民诗经学之发端,故于此论之。
    [1]纪昀、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八三“四部精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八三。
    [3]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四六一至四六二;
    戴维:《诗经研究史》,页四九四至五零二。
    [4]佚名(近人):《经解入门》,卷三,“近儒说经得失”第十七。
    [1]王师英志:《清人诗论研究》,页二十二至三十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页一七零,一七四,郭绍虞编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贺贻孙:《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4]贺贻孙:《诗触》,卷二。
    [1]贺贻孙:《诗触》,卷一。
    [2]贺贻孙:《诗触》,卷三。
    [3]贺贻孙:《诗触》,卷二。
    [4]贺贻孙:《诗触》,卷六。
    [5]贺贻孙:《诗触》,卷二。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页五七,杜维沫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页三。
    [3]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安雅堂稿》,卷三。
    [4]陈子龙:《诗问略》,页十三,“丛书集成初编”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三册。
    [2]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黄流在中”条。
    [3]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軜”条。
    [4]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辟雍”条。
    [1]杨公骥:《中国文学》,页九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纪昀、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八三。
    [3]赵沛霖:“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诗经》学著作一读王夫之《诗广传》”,《求索》,1996年第3期;
    曾玲先:“王船山《诗广传》的文化感及其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刘青松:“王夫之与叶音说一《叶韵辨》解析”,《船山学刊》。1998年第2期:
    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页一二二至一三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纪昀、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九零,“四部精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谨按:承诺,指胡承诺,字君信,天门人。有《读书说》六卷,《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儒林”有传。
    [3]纪昀、永瑢等:《四库全书提要》,页八三,“钦定诗义折中”条。
    [4]孙承泽:《诗经朱传翼》,卷十五,四库存目本,影印复旦大学藏清康熙孙氏刻本。
    [5]孙承泽:《诗经朱传翼》,卷十一。
    [1]谨按:洪湛侯先生记为1663年,误,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云:“庚子辛丑年六十,始联捷成进士。”康熙辛丑年,1721年,可知,奎勋生于1662。郑氏之文参见,钱师仲联先生:《清诗纪事》,第六册,“康熙朝卷”,页三五八四。
    [2]张尚瑗:“《陆堂诗学》序”,《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本,据陆氏小瀛山阁刻本影印。
    [1]陆奎勋:《陆堂诗学》,“读诗总论”。
    [2]陈桐生:《史记与诗经》,页一三四至一四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陆奎勋:《陆堂诗学》,“读诗总论”。
    [4]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一。
    [5]陆奎勋:《陆堂诗学》,卷六。
    [6]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二。
    [1]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二。
    [2]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二。
    [3]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页二五九至二六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七。
    [5]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一。
    [6]陆奎勋:《陆堂诗学》,卷六。
    [7]转引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二七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姚际恒:《仪礼通论》,陈祖武标点,顾颉刚之钞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页二九三,二九四,“南北怀疑派两大家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版。
    [1]郑振铎:《读毛诗序》,顾颉刚编《古史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姚际恒:《诗经通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3]姚际恒:《诗经通论》,诗经论旨。下所引文字皆“续修四库全书本”,免避其烦,不另注出矣。
    [1]范希增:《书目答问补正》,页三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参见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张舜徽集》,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版。
    [3]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张舜徽集》,页六。
    [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页三十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四十四。
    [1]王承略:《清中叶栖霞学者牟应震的行年和著述》,《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三期。
    [1]王献唐:《山左先哲遗书提要·诗切》,瑞安仿古书局,1937年版。
    [2]愚按:此参见张书学、李勇慧《新发现的傅斯年书札辑录》,油印本。
    [1]愚按:参见《石翁山房札记》,卷三,民国十三年,太原铅印本。
    [2]愚按:参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诗切》条,中华书局,1993年版。
    [3]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五二八。
    [1]愚按:此参见张书学、李勇慧《新发现的傅斯年书札辑录》,油印本。
    [2]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本文所引皆出此本。
    [1]戴震:《毛诗补传序》,《戴震全书》,页一二五。
    [1]戴震:《诗比义序》,《戴震全书》,页三七九。
    [2]戴震:《书小雅后》,《戴震全书》,页二三二。
    [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金生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1]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五一三。
    [1]愚按:本文所引,胡承珙:《毛诗后笺》,郭全芝点校,黄山书社,1999年版。
    [1]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王国维遗书》,第二册,页五八二,五八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2]今人蒋寅序马大勇博士论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有此观点,马著即将付梓。愚硕士学期论文“论明遗民诗人群体类型研究”便有此论述,此一观点曾得钱师鼓励,拙文未刊。钱师讲论清诗即持此论,参见: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魏中林整理,页一,“但遗民诗不是流派,其中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亦不同。”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今有“安徽古籍丛书”第二辑整理本,黄山书社,1998年版。
    [4]戴逸、李文海:《清通鉴》,第五册,页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张仲谋:《贰臣人格》,页十二,十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绪论,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卷七,《朴学思潮》,第一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卷七,《朴学思潮》,页十五。
    [4]此即指乾嘉学风。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四十三、四十四,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四十五、四十六。
    [2]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王国维遗书》,第二册,页五八三。
    [3]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卷七,《朴学思潮》,页二八一。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六十五,六十三。
    [2]愚按:魏源于个案研究则置入晚近诗经学,因其影响及学术活动主要在晚近之故,因此晚近诗经学个案研究首列魏源,于此并无抵牾,特作说明。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四十六。
    [4]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胡承珙:《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999年版。三著梓行年月参见上述版本“序跋”
    [5]参见《十三经注疏》,“四部精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首,朱华临:《重校宋本十三经注疏跋》。
    [6]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术编年》,页八六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戴维:《诗经研究史》,五九五。
    [2]洪湛侯:《诗经学史》,下册,页五二二。
    [3]皮锡瑞:《经学通论》,卷二,页二,页十九,中华书局,1995年版。
    [4]戴维:《诗经研究史》,页五八六。洪湛侯:《诗经学史》,页六二零。
    [5]方松华:《中国学术思潮史·现代多元学术思潮》,页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参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图书综录》,页五七二,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页四十六,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下编,页五七六至五八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页八十九。
    [4]参见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册,第四册,“诗经编”上、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闻一多:《风诗类钞甲》,序例提纲,《闻一多全集》,第四册,页四五六。
    [1]此问题,历来论者甚多,愚深服程应镠论述,要言不烦,极中肯綮。参见程应孳琴:《流金集》,“经学举例”,页一四五至一五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另见,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诗》学阐释的旗帜:政治化”,页五十八至六十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2]戴维:《诗经研究史》,页一八零至一九三。
    [3]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页九十九至二四六,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徐洪兴:《中国学术思潮史·道学思潮》,页四五零至四五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翁绍军:《中国学术思潮史·心学思潮》,页二零三至二一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钱穆:《中国思想史》,页二四四,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2]程应镠:《流金集》,页一六零。
    此一论点,承于梁启超,参见《清代学术概论》,页二十五。
    [3]侯外庐:《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释中国》,第二卷,页一零七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戴逸、李文海:《清通鉴》,第6册,卷六十九,页二三五九,山西人民出版社,
    [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五卷,第十章,第二节。
    [2]萧穆:《敬孚类稿》,卷十,黄山书社,1992年版。
    [3](法)戴廷杰:《戴名世年谱》,卷十二,页九二一、九二三,中华书局,2004年。
    [4]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六十一册,页四零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李光地:《榕村语录续编》,卷九,“本朝人物”,陈祖武校点,中华书局,1995年版。
    [6]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页二七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中国经学史》,页四九三至四九六,福建人民出版杜,2005年版。
    [2]愚藏乾隆刻本,十二册,缺首一册二卷。
    [3]夏传才、董治安:《诗经要籍提要》,页二零九,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页八十三。
    [5]愚藏《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一,页三十三。
    [6]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页三十四,山东大学,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7]此点袁愈宗论文中于论《诗广传》写作年代后亦有析剖。参见,页十七、十八。
    [8]王夫之:《诗广传》,卷一,页三二一,《船山全书》,第三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
    [1]周作人:《关于王谑庵》,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千百年眼》,页六四六,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此类亡国情思于《诗广传》俯拾皆是,如“论柏舟”,页三一八;“论击鼓”,页三二一;“论竹竿”,页三三八;“论兔爰”,页三四二,实随处可见,不胜举。
    [3]赵园:《制度·言论·心态》,页二六四,二七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夫之藉“诗”论政治处赵园所引外尚有不少,如“论六月”,页三九九,“君子立公论于廷,而武人参之,大臣捍社稷于外,而一介之士持之;元老载震主之威,而借清流之重以揽大名而收之;皆非国之福也。为人臣者弗戒,而歌咏以助其声光,宣王中兴之不永,概可知已。”如此类言者不一而足。
    [4]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册,页五六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
    [1]侯外庐:《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释中国》,第二卷,页一零七七。
    愚按:原文《图书集成》完成时间记为“三年”,误,当为“四年”。
    [2]章太炎:《许二魏汤李别录》,《检论》,《章太炎全集》,页四六六,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亦见于《訄书详注》,徐复注,页九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愚按:章太炎论康熙朝时理学一统之状几近事实。
    [4]永塎等:《四库全书总目》,页八十四。
    [1]《钦定诗义折中》,“序”四库本。
    [2]朱维铮:《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七。
    [4]魏源:《两汉经师古今文考叙》,《魏源集》,上册,页一五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
    [1]《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五,“乾隆时三年五月庚子”条。
    [2]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页一百五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龚自珍全集》,王佩铮校,页一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洪湛侯:《诗经学史》,页五九三、五九四。
    [1]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此著原为其博士论文《清代金古文经学的更迭与文学嬗变——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2002年,苏州大学。
    [2]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此著原为其博士论文《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2003年,复旦大学。
    [3]钱师仲联:《清代学风与诗风的关系》,页一八二,《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4]吴孟复:《别才非学最难凭——略谈清代的诗风与学风》,《明清诗文论文集》,页一至二十八,江苏古籍出版杜,1986年版。此文后半部分以《论清代的诗风与学风》发表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5]李颙:《二曲集》,卷十四,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6]王宏斌:《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王文辨“经世”、“通经”、“致用”、“通经致用”、“通理致用”甚确。“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在古人心目中,“经世”本来就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用”,并且早已讲得明明白白。王氏引王畿《王龙谿先生全集》及《十六国春秋别本》论梁启超创“经世致用”之概念模糊。
    [7]李克玉:《经世学派概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高王凌:《18世纪经世学派》,《史林》,2007年第1期。
    [9]王世光:《“通经”、“致用”两相离——论清代“通经致用”观念的演变》,《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1]梁启超:《中国政治思想史》,序论,第一章,页一,《饮冰室合集》,第九册,专集五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
    [2]顾炎武:《与任钧衡》,《顾亭林诗文集》页一百六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顾亭林诗文集》,页四十四。
    [4]钱师仲联:《清代学风和诗风的关系》,《梦苕庵论集》,页一八四。
    [5]顾炎武:《与杨雪臣》,《顾亭林诗文集》,页一百三十九。
    [6]参见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页一一五至一三九。
    [7]顾炎武:《音学五书》,序,页二,中华书局,2005年版。
    [8]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页九十八。
    [9]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页四十三。
    [1]王蘧常:《顾亨林诗集汇注》,页二五五。
    [2]参见拙作《诗小雅·十月之交·辨疑》,《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页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页一二三五,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页七,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1年。
    [2]愚按:有关前后七子文学复古问题廖可斌专著中所论极近事实,于其复古积极意义多所辩论,一改旧评,至今尚为此论域中杰构。
    [1]钱师仲联:《历代别集序跋综录》,“清代卷”,页一三九九、一四零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小舒:《神韵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刘靖渊:《乾嘉之际诗群诗风研究》,页十四,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0年。
    [1]叶燮:《原诗》,“内篇”上,页五六八,《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参见张健:《清代诗学研究》,页三三六至三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赵执信:《谈龙录》,页七,陈迩冬校点,《谈龙录 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晚清的今文经学”,页一六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二十二,《饮冰室合集第》,10册,“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五”。
    [6]参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页四十一,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王氏于此将汉、宋两派于四库馆中之争论述极允当。
    [7]钱钟书:《谈艺录》,页一七七,一七九,中华书局,1993年版。
    [8]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五十一至五十九。
    [1]参见刘世南:《清诗流派史》,页二九七。
    [2]严师迪昌:《清史诗》,页七二三。
    [3]愚按,钱师论钱谦益诗歌(《钱仲联讲论清诗》,页十四)采用此法故相对客观公允。
    [4]王师永健:《洪昇》,页二十九,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章培恒:《洪昇年谱》,页十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长生殿》非有反清意识,此异于清初诸老,有兴亡之感,为诗家作为汉族士人历鼎革而将盛世时一种复杂情怀,详见章培恒《洪昇年谱》,页二十五至二十七。
    [7]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页二十一。
    [1]赵尔巽:《清史稿》,第四十四册,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传二,页一三三九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
    [2]阮元:《研经室集》,页六零五,一零六四,中华书局,1993年版。
    [3]参见拙文《梁启超诗经学研究述略》,《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民国丛书》,第2编,第3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1]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版。
    [1]挚虞:《文章流别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页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钱师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页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王闽运:《说诗》,卷四,《湘绮楼诗文集》,第四册,页二二一七,岳麓书社,1996年版。
    [1]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页三一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页三四零、三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冬颗:《<诗经>变风变雅考论》,页一六七至一六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王运熙、顾易生:《中图文学批评史》,下册,页一六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页六十七。
    [6]愚按:《秋柳四首》主题历来说有纷纭,今从钱师之说。参见《陈衍秋柳诗解辨证》,《梦苕庵论集》,页三一零。
    [1]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页二三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愚按:严师迪昌《清诗史》(页四二三)以为陈序作于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开考后至二十一年陈迦陵病逝之间一二年。
    [2]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页五。
    [3]王士禛:《池北偶谈》,下册,页三九零,中华书局,1997年版。
    [4]王士禛:《池北偶谈》,页三九零,三四六,三九二。
    [5]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页一八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6]陈衍:《近代诗钞述评序》,钱师仲联:《陈衍诗论合集》上册,页八七五,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朱光潜全集》,第十六册,页六十,二一四,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季氏篇,页一七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四册,《饮冰室文集》,三十七卷,页七十至一百四十。
    [1]吴梅村:《吴梅村全集》,页二五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二十,二十二、二十三。
    [3]朱熹:《诗集传》,页一七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4]张秉戍:《弹指词笺注》,页四零九至四一四,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页六十六至六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钱师仲联:《人境庐诗钞笺注》,页一二六二至一二六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1]杨伯峻:《论语译注》,页十一。
    [2]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页一七二,中华书局,1982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页一八五。
    [4]陈子展:《诗三百解题》,页二至八,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爱新觉罗·弘历:《御制普乐堂全集定本》,卷九,四库全书本。
    [6]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三集卷九十六,四库全书本。
    [7]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四集卷二十五。
    [1]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五集卷三十二。
    [2]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二集卷一。
    [3]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初集卷三。
    [4]爱新觉罗·弘历:《御制善乐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七。
    [5]钱师仲联:《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笺》,《梦苕庵论集》,页二九八。
    [6]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7]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一。
    [8]田雯:《古欢堂集》,卷五。
    [9]田雯:《古欢堂集》,卷九。
    [1]查慎行:《敬业堂集》,卷二十五,四库全书本。
    [2]汤右曾:《怀清堂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
    [3]王照圆:《诗说》,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页三四五,中华书局,1999年版。
    [4]愚按:严师迪昌《清词史》(页二六七至二七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以“雄苍”属之,愚读《珂雪斋词》两卷,觉其词苍莽中透出尖峭。
    [5]曹贞吉:《珂雪斋词》,卷上,四库全书本。
    [6]曹贞吉:《珂雪斋词》,卷下。
    [7]曹贞吉:《珂雪斋词》,卷下。
    [1]愚按:何丹统计主体式四言诗二百八十六,变体式四言诗二百九十四。
    何丹:《<诗经>四言体起源探论》,页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愚此先分齐言杂言,齐言中统计出四言诗数目。
    [2]沈德潜:《说诗晬语》,页一九八,《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页七十七,一七一至一七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另,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有四言乐府之统计,《饮冰室专集》七十四,《饮冰室合集》,第十册,页一三七至一五九。
    [4]沈德潜:《古诗源》,卷五,页一零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
    [5]担当:《担当诗文全集》,余嘉华、杨开达点校,页七,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1]担当:《担当诗文全集》,余嘉华、杨开达点校,页一四二。
    [2]李东阳:《李东阳集》,卷一,岳麓书社,1984年版。
    [3]担当:《橛庵草序》,《担当诗文全集》,页一三七至一三八。
    [4]王夫之:《和陶停云赠芋岩五十初度》,《姜斋诗集》,《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页二五五至二五六。
    [5]范学新:《陶渊明的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陶诗承继“诗三百”抒情体式,参见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王夫之:《杂诗》“乙丑”,其三,《姜斋诗集》,《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页五二五。
    [1]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三,“摘句图”,页三零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
    [2]施闰章:《施愚山集》,第二册,页一至六,黄山书社,1992年版。
    [3]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七,《清诗话续编》本,上册,页八八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此诗实一组三章,何庆普、杨应芹此点校本作三首。
    [5]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七,《清诗话续编》本,上册,页八八五。
    [6]参见朱则杰:《清诗史》,页一三七,一四一。
    [1]汪琬:《施愚山诗集序》,《施愚山集》,页二四九至二五零。
    [2]陈确:《陈确集》,页六二六至六三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3]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吴骞辑,陈敬璋订补:《陈乾初先生年谱》,《陈确集》,页八五五。
    [5]吴骞辑,陈敬璋订补:《陈乾初先生年谱》,《陈确集》,页八五九。
    [1]钱澄之:《藏山阁集》,页二十一,二十三,一九七,汤华泉校点,黄山书社,2004年版。
    [2]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三十一。
    [3]郑廉:《豫变纪略》,卷七,页二五一至二五五,《甲申史籍三种校本》,栾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钱澄之:《生还集自序》,《藏山阁集》,页三九九、四零零。
    [2]钱澄之:《田间诗集》,页一六七至一六八,诸伟奇点校,黄山书社,1998年版。
    [3]钱澄之:《田间诗集》,页一。
    [4]愚按:钱师仲联以为“但不能将钱秉镫说成‘田园诗人'”“钱秉镫前期参加抗清,后退出抗清,颐养天年,而未象屈翁山战斗到底,不应强调他的田园的一面,而应重视他前期战斗的一面,这才是他主要的方面。”说见《钱仲联讲论清诗》,页三十一。愚以为,陶与钱之不同在于陶先归园田后国变,而钱先国变再抗争,失败无依,国事尘埃已定,鼎革之势无以挽回遂迫归园田。
    [5]钱澄之:《田间诗集》,页八十九。
    [6]钱澄之:《田间诗集》,页三十。
    [7]钱澄之:《田间诗集》,页八十八。
    [1]钱澄之:《田间诗集》,页二四九。
    [2]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传》,《杲堂诗文集》,页七七五至七七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李邺嗣:《果堂诗文集》,页一六二。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页七十七至七十八。
    [3]愚按:前析“蟋蟀”意象,以加辨析,此处作者词取“入户”,情理则为“在宇之蟋蟀”。
    [4]李邺嗣:《杲堂诗文集》,页一六三。
    [1]李邺嗣:《杲堂诗文集》,页二十六。
    [2]李邺嗣:《杲堂诗文集》,页三二七至三二九。
    [3]周军:《清初遗民诗人李邺嗣诗歌创作初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李邺嗣:《杲堂诗文集》,页二一三。
    [5]李邺嗣:《杲堂诗文集》,页一五五、一五六。
    [1]陈维崧:《溉堂集前序》,《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钱师仲联:《清诗纪事》,第五册,页二八六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李天馥:《溉堂诗集序》,《溉堂集》。
    [4]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人孙枝蔚的交游与创作》,《宁波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一,页九一六。
    [6]孙枝蔚:《溉堂集》,《溉堂前集》,卷一。
    [7]钱师仲联:《清诗纪事》,第五册,页二八六六。
    [1]施闰章:《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施愚山集》,第一册,页一六三。
    [2]孙枝蔚:《溉堂集》,《溉堂前集》,卷一。
    [3]孙枝蔚:《溉堂集》,《溉堂续集》,卷六。
    [4]愚按,语见陈维崧《溉堂前集》序。
    [5]郑板桥:《郑板桥集》,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郑板桥:《郑板桥集》,《板桥诗钞》,一编,页十二,四部集要本,台湾新兴书局,1966年版。
    [2]郑板桥:《郑板桥集》,《板桥诗钞》,二编,页一一四。
    [1]愚按:郑板桥五七言诗,此一类者可参见赵杏根:《论诗人郑板桥》,《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鹫野正明:《论郑板桥的“风雅”诗》,《钦州学刊》,1998年第3期等。
    [2]郑板桥:《郑板桥集》,《板桥诗钞》,二编,页一三五。
    [3]郑板桥:《郑板桥集》,《板桥诗钞》,二编,页一三五至一三六。
    [4]郑板桥:《郑板桥集》,《板桥诗钞》,二编,页一四四至一四六。
    [1]页一七九。
    [2]田汉云、古明:《论阮元的诗》,《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3]刘靖渊:《阮元论》,《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愚按:择阮元四言诗述论,重在发掘其有意习“诗三百”精神。其他如魏裔介集中亦有艺术水准尚好之四言诗二首,则弃而不论矣。
    [5]阮元:《研经室集》,下册,页九五一,中华书局,1993年版。
    [1]愚按,当为廿日,其自序诗铭抵牾,此处从诗序。参见张鑑:《阮元年谱》,页二,黄爱平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2]阮元:《研经室集》,下册,页七四七至七四八。
    [3]解为榦:《润州事迹诗钞》,第一卷,“四言”,同治戊辰(1868)年蓝野山庄刻本。愚家藏。
    [4]王章涛:《阮元年谱》,页九三六至九五三,黄山书社,2003年版。
    [1]封桂荣等:《江苏艺文志扬州卷》上,页三三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愚按:《梧竹轩诗钞》,光绪刻本,愚家藏也。下引诗章皆出于此本。此本前有陈彝、张丙炎二序,卷首并有张丙炎、梁世礼、殷如瓒、徐兆丰诸家题词。
    [1]金氏祖籍金海,故金夫人又称金海金夫人。
    [2]李月英:《三宜堂金夫人遗稿译注》,韩国信礼(音译)出版社,2004年版。
    [3]金夫人:《三宜堂金夫人遗稿》,韩国全罗南道,光州,三奇堂石印本,1931年,版权页署“昭和五年十一月”。下引文皆出于此,不另注出矣。
    [1]愚按:后一“子”表示尊称,韩国汉文表达通例,下同。
    [1]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五集卷十八,四库全书本。
    [2]曹贞吉:《珂雪斋词》,卷下,四库全书本。
    [1]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十七。
    [2]吴企明:《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花鸟卷”,页一九六,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月英:《三宜堂金夫人遗稿译注》,页二七二。
    [1]罗积勇:《用典研究》,页二十九至三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顾炎武:《河上作》,《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一一四七。
    [3]愚按:此说可参王蘧常《汇注》所引徐注顾氏《答徐甥公肃书》。《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一一五零。
    [4]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一一八一。
    [5]程俊英:《诗经注析》,页五三三。愚按:此为孔疏引许慎《五经异义》,程氏从之,然也。
    [6]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二三六,黄山书社,2001年版
    [1]顾炎武:《述古》,《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一零零六。
    [2]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页八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三二七。
    [4]顾炎武:《悼亡》,《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一二六一。
    [1]参见仇兆鳌:《杜诗详注》,页一一三,中华书局,1995年版。
    [2]顾炎武:《为丁贡生亡考衢州君生日作》,《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五八七。
    [3]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四六八。
    [4]顾炎武:《谒周公庙》,《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五六九。
    [5]顾炎武:《杭州》,《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七四二。
    [1]钱师仲联:《清词三百首》,页四六二,岳麓书社,1992年版。
    [2]顾炎武:《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顾亭林诗集汇注》,页八七零。
    [3]顾炎武:《赴东》,《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九六八。
    [4]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九十五。
    [1]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四九九。
    [2]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二零六。
    [3]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页三六一。
    [4]钱师仲联:《沈增植集校注》,页九四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
    [5]许全胜:《沈增植年谱长编》,页四一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
    [1]钱师仲联:《沈增植集校注》,页一九七。
    [2]顾炎武:《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顾亭林诗集汇注》,页二八二。
    [3]钱师仲联:《清词三百首》,页四六八。
    [4]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页三零九。
    [5]程俊英:《诗经注析》,页三二八。
    [1]朱彝尊:《朱彝尊词集》,页四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朱彝尊:《朱彝尊词集》,页一九七。
    [3]朱彝尊:《朱彝尊词集》,页三六七。
    [4]参见瞿兑之:《骈文概论》,页一一七至一二六,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5]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第一册,页十三至十六,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
    [1]劳孝舆:《春秋诗话》,页七,《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劳孝舆:《春秋诗话》,页一,《丛书集成初编》本。
    [3]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页七零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沈德潜:《说诗晬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页一九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易顺豫:《共和诗史发微》,《葩庐丛书》之一,南京印书馆,1939年版。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页一零一一。
    [2]劳孝舆:《春秋诗话》,页十一至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3]劳孝舆:《春秋诗话》,页十二至十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4]吴景旭:《历代诗话》,陈卫平、徐杰点校,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1]吴景旭:《历代诗话》,页一至二。
    [1]毛先舒:《诗辩坻》,《清诗话续编》本,页六至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页十九,
    [3]汤劲:“王船山《诗译》刍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4]张健:《清代诗学研究》,页二六四至三二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页八零七至八一四,长沙,岳麓书社,1998。
    [1]万时华:“《诗经偶笺》序”,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页二六九。
    [2]钱师仲联先生:“王船山诗论后案”,《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页五四至六三,济南,齐鲁书社,1983。
    [3]张兵:“王夫之兴、观、群、怨说再评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类似观点互见于其“王夫之诗论摭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4]谨按:典出《世说新语.文学》
    [5]谨按:关于船山诗论之局限,郭瑞林:“诗论船山诗学思想的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讨论较详,可参见。
    [1]钱师仲联、郭绍虞、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页五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杨师海明:《从厉鹗<论词绝句>看浙派词论一斑》,《明清诗文研究丛刊》,页一九三,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内刊。
    [3]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页一九四,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1]钱师仲联、郭绍虞、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页七七八。
    [2]钱师仲联、郭绍虞、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页八七六。
    [3]钱师仲联、郭绍虞、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页一三二零。
    [4]钱师仲联、郭绍虞、王蘧常:《万首论诗绝句》,页二零四。以下所引皆自于此,不一一注出矣。
    [1]刘立志、纪景超:《<诗>学史文学现象之一隅》,《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刘逸生:《龚自珍已亥杂诗注》,页六十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二,《清代今文学与龚魏》,页七十五至七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杨慎之 黄丽镛编:《魏源思想研究》,页三十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杨慎之 黄丽镛编:《魏源思想研究》,页三十三。
    [2]周予同:《经今古文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愚按:本文所引为中华书局本。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愚按:本文所引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校点,中华书局,1987年版。
    [1]愚按:本文所引中华书局本。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1]章太炎先生释“雅”见其文“小疋大疋说”(上、下)、“六诗说”。另任公释“南”亦用乾嘉朴学之法。章说见《太炎文录初编》、《太炎文录续编》,上海书店,1992年版,卷一。
    [2]“疑古派”诗经学,参见檀作文:“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天中学刊》,2000.2。
    [3]今人李今坤“著文“《诗经》最晚诗小考”,订《无衣》为最晚,则又延长50年。《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4]闻一多:《风诗类钞》甲,《序例提纲》,《闻一多全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指出“诗经有三种旧读法: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称自己读诗之法为“社会学的”,用“《诗经》时代的眼光读诗经,乃正是他的研究旨趣”,此论见《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
    [1]关于传统诗经学之文化还原,参见杨子怡:“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7期。
    [2]参见叶树声:“梁启超对辨伪学的贡献”,《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参见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导论”,所涉近代经学之特点及第七章“革政”和“革命”,中华书局,2000年版。
    [2]今人周元彪作“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虽长文详论,仍不出任公之囿,《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页三六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郑师渠:“梁启超与今文经”,《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2]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八,页五六一,齐鲁书杜,1994年版。
    [1]愚按:本文所引《闻一多全集》本。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愚按:本文所引为江苏教育出版社本。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季镇淮:《回忆朱佩弦自清先生》,《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年版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善乐堂全集定本》,四库全书本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四库全书本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蔡守湘:《历代诗话论<诗经><楚辞>》,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曹贞吉:《珂雪斋词》,四库全书本
    查慎行:《敬业堂集》,四库全书本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
    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2000年
    陈奂:《诗毛诗传疏》,中国书店,1984年
    陈澧:《东熟读书记》,愚家藏光绪初刻本
    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
    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皇清经皆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陈桐生:《史记与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陈衍:《陈衍诗论合集》钱师仲联编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寅恪:《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年
    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博士论文,2005年,西北大学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
    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程应谬:《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戴廷杰:《戴名世年谱》,中华书局,2004年
    戴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戴逸、李文海:《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担当:《担当诗文全集》,余嘉华等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范希增:《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松华:《中国学术思潮史》,《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封桂荣等:《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傅杰:《聆嘉声而响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亨:《尚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王佩铮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6年
    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年
    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何丹:《<诗经>四言体起源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全集》本,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洪亮吉:《北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胡承珙:《毛诗后笺》,郭全芝点校,黄山书社,1999年
    胡朴安:《胡朴安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晓明、傅杰:《释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黄荫普:《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香港大东图书公司,未注刊印年月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惠周惕:《诗说》,“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
    惠栋:《松崖文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季镇淮:《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年
    蒋见元、朱杰人:《诗经要籍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蒋秋华、王清信篡辑:《清代诗经著述现存版本目录初稿》,《清代诗话知见录·附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2002
    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焦循:《毛诗补疏》,皇清经解本
    解为榦:《润州事迹诗钞》,愚家藏同治刻本
    金夫人:《三宜堂金夫人遗稿》,韩国,三奇堂石印本,1931年
    金渊洙:《清代前期楚辞学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1998年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2001年
    劳孝舆:《春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李东阳:《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4年
    李光地:《榕村语录续编》,陈祖武校点,中华书局,1995年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朴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李学勤:《李学勤集——追溯·考据·古文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颙:《二曲集》,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李月英:《三宜堂金夫人遗稿译注》,韩国信礼出版社,2004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靖渊:《乾嘉之际诗群诗风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0年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1990年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2003年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
    陆奎勋:《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本,据陆氏小瀛山阁刻本影印
    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1年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
    马亚中:《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毛先舒:《诗辩坻》,《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潘师树广:《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皮锡瑞:《经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
    钱澄之:《藏山阁集》,汤华泉校点,黄山书社,2004年
    钱澄之:《田间诗集》,诸伟奇点校,黄山书社,1998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钱师仲联先生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钱师仲联、王蘧常、郭绍虞:《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钱师仲联:《广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钱师仲联:《历代别集序跋综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钱师仲联:《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
    钱师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魏中林整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师仲联:《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
    钱师仲联:《人境庐诗钞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钱师仲联:《沈增植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
    钱师仲联先生:《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钱仪吉:《碑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3年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95年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阮元:《研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图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90年
    沈德潜:《说诗啐语》,《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施闰章:《施愚山集》,黄山书社,1992年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本,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孙承泽:《诗经朱传翼》,四库存目本,影印复旦大学藏清康熙孙氏刻本
    孙敏:《六朝诗经学研究》,扬州大学,2001年
    孙枝蔚:《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台静农:《百种诗话类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4年
    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
    汤右曾:《怀清堂集》,四库全书本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
    田雯:《古欢堂集》,四库全书本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
    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
    王安石著,邱汉生辑:《诗义钩沉》,中华书局,1982年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
    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8年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王鸿绪:《钦定诗经传说汇纂》,愚家藏清刻本
    王怀宜:《<毛传>本体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中华书局,1998年
    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王闽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
    王清珍:《<左传>用诗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3年
    王蘧常:《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师永健:《洪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97年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
    王献唐:《山左先哲遗书提要》,瑞安仿古书局,1937年
    王小舒:《神韵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应麟;《困学纪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师英志:《清人诗论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年
    魏源:《诗古微》,岳麓书社,1989年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翁绍军:《中国学术思潮史》,《心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吴景旭:《历代诗话》,陈卫平、徐杰点校,京华出版社,1998年
    吴梅村:《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企明:《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夏传才、董治安:《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2003年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河南中州书画社,1986年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萧穆:《敬孚类稿》,黄山书社,1992年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谢启昆:《小学考》,愚家藏光绪刻本
    邢昺:《论语注疏》,“四部精要”本,上海古籍出版,1992年
    徐洪兴:《中国学术思潮史》,《道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徐兆英:《梧竹轩诗钞》,愚家藏光绪刻本
    许全胜:《沈增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
    杨师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严师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严师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
    杨慎之 黄丽镛:《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94年
    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姚际恒:《诗经通论》,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姚际恒:《仪礼通论》,陈祖武标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姚鼐:《惜抱轩诗集训纂》,黄山书社,2001年
    叶燮:《原诗》,《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易顺豫:《共和诗史发微》,《葩庐丛书》之一,南京印书馆,1939年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本”,1992年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
    张秉戍:《弹指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年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鑑:《阮元年谱》,黄爱平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张谦宜:《絸斋诗谈》,《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张书学、李勇慧《新发现的傅斯年书札辑录》,油印本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张舜徽集》,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
    张仲谋:《贰臣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章炳麟:《訄书》,徐复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章炳麟:《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章炳麟:《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昭裢:《啸亭杂录》,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4年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扬州大学,2004年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赵执信:《谈龙录》,陈迩冬校点,《谈龙录 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郑板桥:《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郑廉:《豫变纪略》,《甲申史籍三种校本》,栾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
    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朱维铮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
    朱彝尊:《朱彝尊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