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物”的崛起,构成了晚明时代突出的社会症候。它在日常生活层面呈现为物质供给日趋丰富、日用器物形制工艺日趋精美;在社会风气方面呈现为生活“时尚”的形成、蔓延与“奢靡”之风盛行;在文学、艺术和审美领域呈现为审美对象的具象化、物质化和欲望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呈现为“物”、“物欲”、“物化”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话题。以“物”为中心话题,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的视野还原和呈现贯穿于晚明生活、社会、思想文化及审美思潮间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揭櫫晚明时代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论文主体分为五章:
     第一章在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观念传统中讨论了“物”之概念缘起、流变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和生活观念。“物”萌檗于上古时代的生活土壤中,从一个弥漫着神秘气息的“自然物”概念逐渐拓展到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继而上升为一个哲学和思想概念。这一过程展示了人类不断介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自然物不断进入人类生活,内化为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历程。“物”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它不仅为古人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门径,而且塑造了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可以概括为“观物”、“用物”和“体物”三种,分别对应着理性认识、世俗生活和文艺、审美等生活领域。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物”与“心”、与人格追求、生活境界以及社会理想间的紧张关系,促使儒、道两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物化”论传统,从而形成了压抑日常生活、日用之物乃至技术的生活观念传统。
     第二章以“‘物’的崛起”为主题,讨论了晚明社会的“奢靡”生活风气和生活“时尚”问题。“奢靡”和“时尚”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的凸显与蔓延。其具体呈现方式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情感、审美等精神体验的物质化和日常化,亦即一种“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美学”在观念上体现为将“生活”本身看作施展自身才华、寄托情致和才思的“艺术品”;在生活和审美实践中体现为审美和日常生活逐渐趋近、交融,以营造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情境这一整体视野出发重新品第、评判具体的艺术形式,追求直接地占有物、体验物、满足感官和趣味需求。这种新的生活和审美形态之生成的内在逻辑是,原本由政治力量、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共同组织、运转下稳固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秩序,正在日益瓦解,逐渐转变成以商业、商品关系为主导。由此也引发了晚明社会秩序的裂变和道德、伦理的危机。“物”在晚明日常生活转型和社会秩序裂变中担当了催化和诱发剂的角色。第三章从明代经济、政治、社会观念等方面讨论了“物”之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晚明社会价值、人生和生活观念的嬗变与蝉蜕,与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演进的宏观进程之间保持着历史的一贯性。从经济上说,在农业生产技术、供给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市镇,从农业转向工商和服务业,推动了传统“造物”工艺的提升、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进而形成了“商品极大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在这一整体性社会环境中,以科举为出路的读书人受到严重的挤压,一方面政治环境的严酷、险恶使他们视出仕为畏途;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再加上工商阶层经济实力的提升、“秀才穷鬼”、“做官赔本”等价值判断的盛行,这诸多合力——审美的诱惑、生活的压力、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弱势、政治生态的恶劣等,瓦解了读书人的自尊心、身份认同,及其安身立命的社会文化、制度根基。士人阶层开始冷峻地审视自身的人生选择、价值和生活观念,逐步与“物”的崛起这一整体性社会生活语境达成妥协,形成了与此相一致的新的生活观念——享“清福”,即切断个体生活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联,投身于个人化的日常生活、物质体验中,以“快乐”为人生和生活的主题,追求感官和趣味的满足,成为探索和践行“生活美学”的主体力量。
     第四章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探讨了“物”之崛起所引发的历史变迁。工商阶层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基础上,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身份和地位,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力图从形式上实现自身的文明化、优雅化。这种生活实践背后实则暗示着晚明社会的另一变局——“技术”的异军突起及其自觉。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工商和权势阶层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以期满足后者的文化需求,这就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在这一过程中,下层知识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文化媒介”作用,其自身也发生了分化:坚守传统文化、艺术趣味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成为靠“润笔”为生、引领时代艺术新潮的职业书画家、文人;等而下之的,则沦为富人和权贵阶层的“帮闲”。上层文人士大夫则认为商业化、世俗化侵蚀了文化的正统性、纯洁性,对此严厉批判。然而由于身陷市场和商品关系中,他们不得不与工商阶层妥协,一方面与之周旋、来往,以期维持自身的优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试图摆脱这种尴尬处境。这反映出文化阶层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的反抗与妥协。其妥协的结果,除了文化、艺术的商业化、世俗化和生活化以外,更引人瞩目的是形成了一种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和获取审美惊奇、愉悦的“生活美学”方法论,从而推动了世俗性、生活化的艺术史新变。
     面对上述种种社会文化景观和动态,以维护风俗教化为己任的儒家知识分子,如王阳明、吕坤等人,也在积极探讨应对时代课题的新学问。他们在反思思想传统、关注社会生活新动向的基础上,回到儒家原典,通过重新阐释“物欲”、“物化”等话题,提出了“拔本塞源”、“去病根”、“致良知”等一系列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理论命题。他们所主张的“下学上达”、“事上磨练”等生活原则、实践方法等,推动了明代儒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
     第五章以“物化”为主题,分析了晚明“生活美学”的不同生活和审美实践形态,理论前景和现实危机。“生活美学”因其对感官趣味、物质体验的依赖,从本质上说,暗藏着陷入双重“物化”困境的危机:一是审美形态、心理上的具象化、实物化、生活化及欲望化,这是传统儒家“物化”论所批评的重点;二是对商业、商品关系的依赖,这是马克思所言“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生活美学”的倡导和实践者们对此已表现出清醒的警惕,他们试图将“闲情”、“闲适”等传统美学概念及其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引入日常生活,把后者由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转换成日常生活的智慧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美学”理论旨趣和实践形态。其中,有以上层文人士大夫如钱谦益、陈继儒等为代表的精致、优雅、提倡“一人独享之乐”的“生活美学”,“借怡于物”构成了其主要的生活和审美实践方法。有以李渔等为代表的“大众生活美学”,倡导以“闲情”和“慧眼”看待生活、经营生活。还有以李贽、“公安三袁”等为代表的标举“快活”、抗拒“物化”的生活哲学,以释放欲望、挥霍“物”、践踏“物”来强化人生体验而又试图摆脱欲望和体验之黏著的生活和审美实践,成为他们抵御“物化”、抗拒人生虚妄荒诞的主要方法。以“生活美学”的视野重新审视晚明文艺思潮,我们会发现,所谓“浪漫洪流”、“人性解放”、“近代价值”等一系列附着在晚明文艺思潮史上的标签,皆是“物”的崛起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的“附加值”,是“物化”或“反物化”的“生活美学”整体格局中的一个出于“势之必然”而“道之所不必然”的观念流溢。
     结语部分对“生活美学”及斯风所渐下晚明时代所呈现出的“浮华”、“虚文”等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反思。大众对“时尚”的痴迷与追逐、对感官刺激和形式美感的执著与沉醉表明,晚明乃是一个“文”之“极盛”的时代;然而,这种“极盛”的局面并非文明自身历史沉淀和横向生长的自然硕果,而是商业和资本运作下的畸形产物。这种人为操作下的世俗生活艺术化、审美化暴露出诸多的危机,如欲望泛滥、资源浪费、学风浮躁、文化艺术肤浅化、粗鄙化等。晚明主流社会并未探索、建构起与之相协调的制度和观念制衡体系,这就导致了“文”之“极敝”、整个社会走向腐朽崩溃的历史困局。这是晚明时代所暴露出的历史局限,也是“生活美学”及其倡导者、实践者们在晚明所遭遇的历史悲剧。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people's material life had been a huge improvement. And synchronization had been an unprecedented increase in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in their daily lives. So, in social life, luxury tendency had been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fashion also had begun to appea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and art concepts of daily life in the last Ming Dynasty.
     The whole essa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Wu(物) of this important concept in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s of thought, and the implication of its life concep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u(物)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ancient China. The role it plays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is as important a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Wu was originally a mystique noun but which grad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These processes to show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transform the nature and use of nature, and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natural world continue to enter the history of human life.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he role of Wu was summarized into three aspects:Guan-wu(观物),Yong-wu(用物),Ti-wu(体物),and each represented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practice of human life, such as daily lif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In the past, people ignored the everyday life and the desire to be seen as the antithesis of good moral personality. So the substances experience in daily life was also subject to unfair treatment. It also caused on the repressed of Wu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at expressed by a term of Wu-hua(物化).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late Ming dynasty luxury life style and fashion. Luxury and fashion confirms the following point of view, that material comfor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delicate items, 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very interested in, they have invested a lot of money of money and a high degree of enthusiasm. The artistic spirit connotation start let in the meaning of materiality. It led to the collapse of social order, ethical and moral concept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unprecedented we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other words, the market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dominated people's lives and actions. The old social patterns and moral concepts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era. In this sense, the Wu(物)highlights reflect the human mind and social change.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life aesthetics. In aesthetic theory of living systems, everyday life was looked as art. The intellectuals advocated aesthetic sense of wonder found in everyday life. Is the same as the value in their eyes, paintings and other works of art and daily necessities? This is the answer they gave. Their main experience was in the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social attitud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By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came to the cities to make a living. This wa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business, as well as raising the level of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intellectuals became more and more poverty. They were really worried abou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inister, unwilling to politics. The wages of official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veryday life. Many businessmen and craftsmen also joke that they were the beast. These reasons prompted them to begin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life choices. What is the good life? They believed that the rich life can offer their own dignity and decent. So they had begun to pursue a rich material life, happiness that came from material experience. This new concept of lif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lled Qing-Fu(清福).This chapter continue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life. When people were aware of their own poverty, as well as when they have no political future, they had to the main thought on making money abov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ch a concept of life, people began to consider a rang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living aesthetics. In everyday life, they get happy as the first goal of life. Happy and mainly through the sense of concept experience obtained material comforts. So, in the eyes of many critics, this is an indulgence the materialistic lifestyle is unhealthy and immoral.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enormous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aused a different reaction. Artisans and merchants were eagered to be educated. They do not want to be looked down upon by the intellectuals. So they bought a lot of luxury goods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y also imitated the the intellectuals elegant lifestyle. The poor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made money by selling their artwork. This behavior caused a culture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But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extremely dissatisfied. They thought the merchants and craftsmen are vulgar. So they issued a lot of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expression and opinion. The most famous critic was Wang Yangming. He was a Confucian, adhere to traditional moral ideals.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change, he published many famous views. He also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ontemporary. Compromise the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class and the merchant class, cultural sectors of economic return, the merchant class cultural return. Them what they want, which i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Ming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life, the late Ming era movement in art has undergone a drastic change. Artists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attention from the details of daily life and create their works. Novel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rt, reflect a clear concern daily life artistic concepts. In today's perspective, these changes is the late Ming greatest achievements of art history.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fash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in late Ming dynasty. Nothing more than the daily problems cause for concern, so peopl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mes. Their aesthetic ideas can be named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Daily life aesthetic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Many artists and aestheticians were caught fetishism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They also fall into the commodity fetishism.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late Ming era were not enlightenment thought. The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Ming era credits into three genres. The first one is the more elegant art of living. Their daily necessities are very delicate and expensive, reflect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is a public life aesthetics. Because there was no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as a foundation, so they can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ideas to get psychological balance. The third person to see the absurdity and emptiness of life. Their life is full of interest, however, the lack of real love. They want to through indulgence desire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desire.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art of living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is a mal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roduct. It is not the result of natural accum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But the commercial market, and capital operation that daily life changes. So it inevitably led to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es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in today's perspective, are profound. A healthy society, there should be a sound social system to limit the excessive desire of people. This is the most profound impression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history of life in the late Ming.
引文
①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八《敬他老人诗集》,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上册,第179页。
    ②张九成:《辛未闰四月即事》其三,《全宋诗》卷一七九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册,第19994页。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②洪迈:《容斋随笔》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上册,第41页。
    ③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6页,257页。
    ④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页,66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五八下,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83页上。
    ⑥扈仲荣、程遇孙等编:《成都文类》卷四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54册,第829页。
    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备录》引万历《歙志·风土论》,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册,第150-151页
    ②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桃花扇》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74页。
    ③陆林主编,王欲祥选注:《清代笔记小说类编·奇异卷》,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45页。
    ④《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32页。
    ⑥魏得良、任道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①《鞭策周刊》(北平)1932年第1卷第2期。
    ②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
    ③上海:南强书局,1935年。
    ④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
    ⑤上海:上海仿古书店,1936年。
    ⑥上海:上海大江书店,1936年。
    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⑧周作人:《<近代散文抄>序》,沈启无编:《近代散文抄》,黄开发校订,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嵇文甫:《左派王学》,《嵇文甫文集》(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9-400页。
    ③朱剑心:《晚明小品选注》,第1页。
    ④《大公报·史地周刊》(天津),1935年4月19日,第31期;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8—516页。
    ⑤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⑥陈守实:《明清之际史料》,《国学月刊》(北平)1927年第2卷第3期。
    ⑦这种研究旨趣在今天仍然活跃,如赵园女士长期从事“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她自述之所以使用“明清之际”这一表述,就是意在展示出“朝代更迭之于文化、之于士人生存状态、心态”的真实影响(赵园:《“晚明”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春之卷)。
    ⑧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上海)1930年第27卷第1期。
    ①参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第502页。
    ③万斯同:《石园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第1415册,第485页。
    ⑤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84-195页。
    ①参见万明:《晚明史研究七十年之回眸与再认识》,《学术月刊》(上海)2006年10月号。
    ④侯外庐:《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重庆:三友书店,1945年。
    ①李塨:《与方灵皋书》,《恕谷后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第1420册,第35页。
    ②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29页。
    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第1639页。
    ③《史学杂志》(南京)1929年第1卷第1—2期。
    ④《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第508—516页。
    ⑤《新史地》(上海)1937年第1期。
    ①《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上海)1984年第6期。
    ②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第2页。
    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1988年第2期。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海)1988年第2期。
    ⑤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台北),1996年。
    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④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75本,第2分册,2004年。
    ⑥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⑧汪受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⑨politypress: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in Early Modern China,1991.
    ①黄晓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②刘宇珍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③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④杨贤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⑤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
    ⑥《河南大学学报》(郑州)1934年第1卷第2期。
    ⑦《人间世》(上海)1934年第13期。
    ⑧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
    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1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3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①《读书》(北京)1982年第4期。
    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⑤杨光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⑥王湘云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中国学术年刊》(台北)1987年第9期。
    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
    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文艺争鸣》(长春)2011年第2期。
    ①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③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上、下),《哲学动态》(北京),2005年第7、8期。
    ④汤一介:《论“道始于情”》,《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⑤就笔者所见,对这一话题做过精彩阐释论著主要有:余立蒙《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心物关系》(《学术月刊》(上海),1984年第5期),邹化政《先秦儒家哲学新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陶东风《中国古代美学中
    ①《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428页。
    ②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61—964页。
    ③参见[日]木村重信:《从“物体”到象征的过渡——从岩画看原始美术的演进》,李正庆译,《美术史论》(北京),1992年第2期。
    ④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3年,第323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引韦昭注:“类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见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4页。
    ③孙诒让:《札迻》卷十,雪克、陈野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318页。
    ④钱锺书认为把“物”解释成“鬼神”失之笼统,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物’盖指妖魅精怪,虽能通‘神’,而与鬼神异类”。见《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册,第471页。
    ⑤郭沫若:《青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304页。
    ⑥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14页。
    ①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一,《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2册,第241页。
    ②参见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上)。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中册,第410页。
    ①[美]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芜湖),2001年第1期。
    ②《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下册,第4651页。
    ③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页、第205—106页。
    ②[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③钱锺书:《管锥编》,第2册,第691—693页。
    ②[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8页。
    ③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一,《船山全书》,第2册,第241页。
    ①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7页。
    ②钱锺书:《管锥编》,第1册,第11页。
    ③参见史宁中:《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试论<周易>的思维逻辑》,《哲学研究》(北京)2011年第8期。
    ④郭彧整理:《邵雍集·格物内篇》,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0页。
    ⑤成中英先生认为《周易》的“观”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观察、认识和理解世界万物和万物世界(从理性意识而言的方法论。参见[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①前者如《尚书·洪范》和后来道家的阴阳五行理论,后者如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宋明理学对“性理”的追问。
    ②王艮:《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二卷》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0册,第4页上。
    ③参见刘志琴:《论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儒学与当代文明——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第568页。
    ①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403页。
    ③《说苑·反质》,向宗鲁:《说苑校证》,第516页。
    ④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5页。
    ①林语堂《老子》英译(TheWisdomofLaotse)注“腹”为“内在自我”(theinnerself),“目”为“外在的自我,或感觉上的世界”,见解极精辟。参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9页。
    ②参见姜勇:《“物”的上古文化意涵——以<易传>为中心的观念考察》,《华夏文化论坛》(长春)第二辑,2007年9月。
    ③刘志琴:《论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儒学与当代文明》,第572页。
    ④朱鹤龄:《愚庵小集》卷七《禹贡长笺序》,虞思征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
    ①冯友兰先生《新原道》“绪论”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归纳为“超越人伦日用而又即在人伦日用之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页)“人伦日用”,意即日常生活。在古汉语中,“生活”一词仅指生计、生涯、生存,不具备现代汉语“生活”一词的丰富语义和整体性概括力,与后者大体相当的概念就是“人伦日用”。
    ②参见赵强、王确:《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当代文坛》(成都),2011年第3期。
    ③参见赵强:《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文艺争鸣》(长春),2011年第2期。
    ④参见张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体物”说》,《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3—50页。
    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3页。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天津社会科学》(天津)2008年第2期。
    ③参见归青:《论体物潮流对宫体诗成形的影响——宫体诗渊源论之一》,《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2004年第4期。
    ⑤萧纲:《戒当阳公书》,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上册,第423页。
    ①姚思廉:《梁书》卷三〇,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册,第447页。
    ②欧阳修:《菱溪石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79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4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页。
    ①参见宋超:《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剖析》,《河北学刊》(石家庄),1992年第4期。
    ②[法]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等译、郑福熙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下册,第510页。
    ③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4页。
    ①参见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册,第61页。
    ②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9页。
    ③参见王先谦《庄子集解》所引郭象语,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笑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1页。
    ④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04页。
    ⑤汤用彤:《魏晋思想的发展》,《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①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三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册,第373页。
    ②程颐、程颢:《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册,第589页。
    ③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下册,第356—35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5页。
    ②参见赵园:《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言论的一种分析》,《中国文化》(北京),2009年第2期。
    ①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八《春葺新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册,第459-460页。
    ②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二,第40页。
    ③[美]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文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页。
    ①[美]威廉·皮埃兹:《物恋问题》,夏莹译,丁泓校,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北京)1918年第5卷第6号。
    ③孟元老:《梦华录序》,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页。
    ④四水潜夫(周密):《武林旧事》,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序言页。
    ⑤元稹:《元稹集》卷一五《行宫》,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9页。
    ①周密:《齐东野语》卷二〇,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4页。
    ③《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下册,第1561页。
    ④张瀚:《松窗梦语》卷七,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0页。
    ①《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五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第1册,第1076页。
    ②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页。
    ③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2页。
    ④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下册,第345页。
    ⑤《明史》卷一八二《王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册,第4834页。
    ⑥査继佐:《明书·列传之十》,倪云志、刘天路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94页。
    ①焦竑:《玉堂丛语》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6页。又见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九,第79页。
    ②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卷一《后乐亭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集部第36册,第176-177页。
    ①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页。
    ②《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九八,第2册,第1669-1670册。
    ③参见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④参见李剑农:《明代的一个官定物价表与不换纸币》,《武大社会科学季刊》(武汉)1930年第1卷第3期。
    ⑤参见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下册,第641-643页,第630-631页。
    ⑥参见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第294页。
    ⑦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页,第45-46页。
    ①张瀚:《松窗梦语》卷七,第139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一七,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9页。
    ①[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9-80页。
    ②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影印本,第13册,第111页。
    ③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第111页下。
    ④王琦《寓圃杂记》卷五,张德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1页。
    ⑤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86页。
    ①龚炜:《巢林笔谈》卷四,钱炳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4页。
    ③参见钞晓鸿《明代社会风气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对明代奢侈风气波及范围研究现状的概括,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3页。
    ⑤参见滕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⑥万历《通州志·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版,卷二。
    ⑧[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5-136页。
    ①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第110页下。
    ②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
    ③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页。
    ④陈祖范:《司业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集部,第274册,第142-143页。
    ①冯梦祯:《快雪堂集》卷四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集部第164册,第648页。
    ②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本,第38页。
    ③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④李渔:《闲情偶寄》卷四,单锦珩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0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卷四,第214页。
    ②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三,钱伯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③程羽文:《清闲供》,虫天子编:《中国香艳全书》,董乃斌等点校,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1册,第281页。
    ④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册,第159页。
    ⑤《五代宋元山水名画》,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第64-65页。
    ⑥叶盛:《水东日记》卷四,魏中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1页。
    ①何良俊:《四友斋画论》,邓实辑:《中国古代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第12册,第27-28页。
    ②陶望龄:《歇庵集》卷二《幼美兄以所藏唐伯虎七贤过关图卷戴文进长江图见示而唐画特精妙将令为歌诗系之翌日唐卷亡去不胜惋恨作此解之》,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31-232页。
    ③陶望龄:《歇庵集》卷二《幼美唐寅七贤过关卷偶失去余作诗解之亡何复归遂书前诗于卷并有后篇》,第249-250页。
    ④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寄散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上册,第202页。
    ①何良俊:《四友斋画论》,邓实辑:《中国古代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第12册,第28页。
    ③[法]吉勒斯·利浦斯基:《西方时尚的起源》,杨道圣译,《艺术设计研究》(北京)2012年第1期。
    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论纸》,王大淳整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598页。
    ⑤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时尚小令”条,卷二六“物带人号”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中册,第647页,下册,第664页。
    ①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卷二“盆玩”条,卷四“鱼类”条,卷七“灯”条、“文具”条,第96页,第127页,第272页,第312页。
    ②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第110-111页。
    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三,中册,第582页。
    ④屠隆:《由拳集》卷一九《沈嘉则先生传》,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第1074-1075页。
    ④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第110页。
    ⑤李乐:《见闻杂记》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17页,第914页。
    ⑥李渔:《无声戏》第八回,《李渔全集》第八卷,萧欣桥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⑦李乐:《见闻杂记》卷十,第817页。
    ⑧李乐:《见闻杂记》卷十,第913页。
    ⑨张瀚:《松窗梦语》卷七,第139页。
    ①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第69页。
    ②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第111-112页。
    ③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七回,陈世杰、任曼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6页。
    ④安阳酒民:《情梦柝》第一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4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第394页。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第381-382页。
    ④[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第368-369页。
    ⑥“墨妖”、“扇妖”等,见《万历野获编》卷二六“玩具”条,第660页、第663页。
    ⑦参见钱锺书:《管锥编》,第1册,第306页、第470-472页。
    ①王士性:《广志绎》卷二,第33页。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3页。
    ③参见郑丽虹:《昔日亦辉煌——“苏式”文化与“苏式”艺术》,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东吴文化遗产》(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86-197页。
    ④参见陈宝良:《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春之卷。
    ①张瀚:《松窗梦语》卷七,第140页。
    ②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第76页。
    ③何良俊:《何氏语林序论·惑溺第三十七》,《何翰林集》卷一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22页上。
    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第293页。
    ⑤吕坤:《呻吟语》,吴承学、李光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6-87页,第215-216页。
    ⑥吕坤认为“坏世教者,不是宦官宫妾,不是农工商贾,不是衙门市井,不是夷狄”。《呻吟语》,第214页。
    ⑦吕坤:《呻吟语》,第270页。
    ①参见瞿林东:《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几个重要问题》,《史学史研究》(北京)2007年第2期。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94页。
    ③[德]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④赵靖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46-547页。按:《禁奢辨》一文原载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本无题,“禁奢辨”是该书编选时所拟的篇名。
    ①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第77页。
    ②参见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春),2003年第1期。
    ③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第69页。
    ④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第286页。
    ①钱谦益:《瞿少潜哀辞》,《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下册,第1690页。
    ②龚自珍:《江左小辨序》,《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0页。
    ①王锜:《寓圃杂记》,第42页。
    ②吕坤:《呻吟语》,第71页。
    ②谭元春:《朴草引》,《谭元春集》卷二四《鹄湾集五》,陈杏珍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78页。
    ③参见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五引顾梦游《朴草诗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34册,第380页下-381页上。
    ④刘侗:《帝京景物略叙》,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孙小力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⑤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七七,上册,第1042页。
    ①刘侗:《帝京景物略叙》,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页。
    ②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七七,上册,第1042页。
    ④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反动与先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9页。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0页。
    ⑥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99-107页。
    ⑦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80-281页。
    ②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〇,第797页。
    ③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册,第50页。
    ④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38页。
    ⑤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3页。
    ①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38-242页。
    ②参见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一文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两个马鞍形”轨迹的概括,《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1期。
    ③梁方仲:《明代历朝户数、田地平均数(表)》,《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0页。
    ④何炳棣:《明初以降的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2-27页。
    ⑤何炳棣:《明初以降的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第310页。
    ⑥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
    ⑦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1984年第2期。
    ⑧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南京)1984年第3期。
    ⑨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北京)1979年第4-6期。
    ①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中国农史》(南京)1996年第1期。
    ②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第111页下-112页上。
    ③据称“女帮闲”一度曾受到地方绅士和官府的严厉打击,但利之所在,“此辈踵相继者不绝”(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第112页上)。
    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第112页。
    ①《万历钱塘县志·纪疆》“物产”条,第98-99页。
    ②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下册,第574页。
    ③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中国史研究》(北京)1994年第4期。
    ④参见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36页,第99-106页。
    ⑤李伯重:《江南早期的工业化(1550-185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⑥参见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北京)1996年第8期。
    ⑦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第78-19页。
    ⑧李鹗翀辑:《藏说小萃七种》,《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213册,第462页下。
    ①王锜:《寓圃杂记》,第42页。
    ②最著名的“时尚”中心莫过于苏州,当时有谚语云“苏州样,广东匠”(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下册,第458页);也有不少地方以制作某一器物闻名,如“并州剪子扬州绦,苏州鞋子云南刀”等(江盈科:《雪涛谐史》,《雪涛小说(外四种)》,黄仁生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③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38页。
    ⑤参见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第二章“城市的发展”(第37-111页)、张显清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第三章第四节“集市、市镇、城市的蓬勃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223页)等相关论述。
    ⑥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第80页。
    ⑦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上册,第51页。
    ①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42页。
    ②[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72-74页。
    ③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三《灯市和三弟》,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一五,中册,第625页。
    ④[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第73-76页。
    ⑤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三《灯市和三弟》,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一五,中册,第625页。
    ①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88页。
    ②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代生活美学之一》,《文艺争鸣》(长春)2010年第7期。
    ③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代生活美学之一》。
    ④沈孟:《城隍庙市观宣炉歌》,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44页。
    ⑤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第243页。
    ①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义世界,三王是礼义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战国是智巧世界,汉以后是势利世界。”(第215页)。
    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四,中册,第613页。
    ⑤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6页。
    ①钱南扬点校:《汤显祖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上册,第245、243页。
    ②李渔:《怜香伴》(单锦珩主编:《李渔全集》第四卷《笠翁传奇十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上册,第26页),《牡丹亭》中的老门子也自称“学中门子老成精”(钱南扬点校:《汤显祖戏曲集》,第243页)。
    ③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④周清原:《西湖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上册,第97-100页。
    ⑤周晖:《金陵琐事》,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本,第109页。
    ⑥《老子》第七十七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第336页。
    ⑦参见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10年第4期。
    ①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曾总结“文章九命”,历数文人之“穷”,首推“贫困”,其他依次为“嫌忌”、“玷缺”、“偃蹇”、“流窜”、“刑辱”、“夭折”、“无终”、“无后”,可见“穷”并不能仅在抽象的精神层面理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中册,第1081-1087页)
    ②《明史·舆服志》,卷六七,第6册,第1649-1650页。
    ③周顺昌:《忠介烬余集》卷二《与吴公如书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5册,第427页上。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第473-474页。
    ②《明史·职官志》,第6册,第1786页。
    ③张仁忠:《略论明代官俸》,林国华、郑家馨主编:《北大史学》(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⑤晚明归安沈氏(已佚名)所撰《沈氏农书》载,时人消费粮食“每人日一升五合;妇人半之”(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卷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9页),据此可推算出大概数据。
    ⑥关于明代日常饮食,可参看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第四章“饮食生活”的论述(第283-311页)。
    ⑦关于晚明时期的物价水平,高寿仙《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一文有详尽的描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2008年第3期)。
    ⑧张应俞《骗经》曾记载,银钱“十二两,仅足供两人食用”一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⑨于慎行:《榖山笔麈》卷九,第107页。《明史·食货志》也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第7册,第2003页)
    ⑩高寿仙:《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11江盈科《雪涛纪闻》:“曾才汉里有小民者,佣工受直,日得三十钱。岁初得钱十四千。”黄仁生校注:《雪涛小说(外四种)》,第207页。
    12如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所记卖油郎秦重,以3两银钱为本钱做小生意,因恋上花魁王美娘,决计攒钱,“逐日将本钱扣出,余下的积趱上去”,一年功夫便攒下16两(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7-48页)。
    13如《明史》卷一五三载工部尚书宋礼“卒之日,家无余财”(第14册,第4205页),卷一五七载曾任户部尚书的刘中敷“仕宦五十年,家无余赀”(第14册,第4296页),卷一七〇载名臣于谦“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日常“服
    ①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第88页。
    ②吕坤:《呻吟语》卷二,第100页、第102页。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备录》引《歙志·风土论》,第11册,第151页。
    ④冯梦龙:《警世通言》,严敦易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上册,第132页。
    ①袁宏道:《广陵集》诗歌卷《丁酉十二月初六初度》其二,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一二,中册,第547页。
    ②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117页。
    ③吴吉祜:《丰南志》卷六《艺文志下》引吴自有《百岁翁状》,《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78页。
    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孙卫华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45页。
    ⑦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26页。
    ①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第185页。
    ②唐寅:《唐伯虎全集》补遗,第2页。
    ③《明史》卷九三《刑法志》,第8册,第2284页。“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科杀戮士人甚重,参看沈家本《明大诰峻令考》,《沈寄簃先生遗书》,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817页。
    ④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92-102页。
    ⑤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⑦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册,第86页。
    ⑧参看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第一章“暴政—对抗”一节的论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①关于“大礼议”的经过,详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〇“大礼议”条,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册,第735-764页。
    ④王鸿鹏选注:《中国历代状元诗(明朝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⑤《明史·职官志》,第6册,第1786页。
    ⑥文征明:《病中》其三,周振鹤辑校:《文征明集》卷六,第116页。
    ⑦文征明:《感怀》,周振鹤辑校:《文征明集》卷一一,第312页。
    ①文征明:《致外舅》,周振鹤辑校:《文征明集》补辑卷二七,第1431-1432页。事实上,“议礼”中士人所遭受的残暴摧残远非此数字,仅嘉靖三(1524)年七月发生的“左顺门哭谏”事件中,先后被逮捕的就有200余人,为首8人被流徙戍边,四品以上者被夺俸,五品以下被施以杖刑的多达180余人,其中17人被杖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〇“大礼议”条,第750-753页)。
    ②文征明:《致外舅》,周振鹤辑校:《文征明集》补辑卷二七,第1431页。
    ③参见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第171-172页。
    ④文征明:《春日郊行》,周振鹤辑校:《文征明集》一一,第314页。
    ⑥朱长祚:《玉镜新谭》卷二,仇正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页。
    ⑧王阳明:《贾胡行》,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上册,第777页。
    ①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五,上册,第941页。
    ②归庄:《卜居十四首》,《归庄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3页。
    ③沈周:《戒子诗》,陆楫:《蒹葭堂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3页。
    ①吕坤:《呻吟语》卷五,第274页。
    ②如冯梦龙在《<枕中秘>跋语》中告诫该书撰者卫泳“勿但以八股拘束,作俗秀才出身”(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③钱谦益:《文林郎湖广道监察御史钱府君墓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下册,第1657页。
    ④高濂:《遵生八笺》,第309页。
    《月波洞中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0册,第705页。
    ④董仲舒:《天人三策》,班固:《前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29页。
    ⑤如理学家胡九韶曾将“清福”的首要条件归结为生于“太平之世”(黄宗羲:《明儒学案》,第45-46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卷七,第127页。
    ②袁中道:《助道品序》,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第461页。
    ③《明史》卷一七九,第16册,第4754页。
    ④高攀龙:《与华蠡阳》,《高子遗书》卷八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526页。
    ⑤刘麟:《柬闻一山二首》,《清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4册,第328页。
    ⑥前引胡九韶对“清福”的其他定义分别为“无饥寒”、“榻无病人”、“狱无囚人”,足见其物质要求之低(黄宗羲:《明儒学案》,第45-46页)。
    ①陆容:《菽园杂记》卷五,第67页。
    ②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文学遗产》(北京)1997年第6期。
    ③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三称,“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清玩”——引者注)相夸”(第1639页);伍绍棠《长物志跋》中也说世之“以儒雅相尚者”多致力于此(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第423页)。
    ⑤张岱:《陶庵梦忆》,第55页。
    ⑥余怀:《三吴游览志》,李金堂校注:《板桥杂记(外一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①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二“陈洪绶诗”条,第283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第209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第1-2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第308页。
    ②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二《闲居》其三,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四,中册,第614页。
    ①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114-117页。
    ④参见许贻惠:《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明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9辑。
    ①马一龙:《耆社记略》,何远乔《名山藏》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第560-562页。
    ②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第153页。
    ①参见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7-136
    ①[美]韦伯·凯恩:《金钱不是物——印度尼西亚社会中的物质、欲望和现代性》,吕迎春译,丁泓校,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第203页。
    ②王世贞:《凤洲杂编及其他二种》,第17页。
    ③袁宏道:《瓶花斋集》卷八《时尚》,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中册,第731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卷一、卷五,第20页,第60页。
    ⑤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第161-162页。
    ①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七,第404页。
    ②《韩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卷一九,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6页。
    ③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第15页。
    ④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史林》(上海)2005年第4期。
    ①《辞源(修订本)》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52页,第2957页。
    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95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卷五,第60页。
    ⑤袁宏道:《瓶花斋集》卷八《时尚》,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中册,第730-731页。
    ①袁宏道:《锦帆集》卷三《寄散木》,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册,第202页。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60-661页。
    ③民国《歙县志》卷十,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736-1737页。
    ⑤民国《歙县志》卷十,第1736-1738页。
    ①民国《歙县志》卷十,第1737页。
    ②郑振铎:《中国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105-107页。
    ③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5页。
    ④郑振铎:《劫中得书记》,第35-36页。
    ⑤宋应星:《天工开物·序》,第3页。
    ①张岱:《陶庵梦忆》卷一,第20-21页。
    ②参见本文“‘物’的崛起”章“‘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一节关于“服妖”的注释文字。
    ③王士性:《广志绎》卷二,第33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3页。
    ④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第170页。
    ⑤徐柯:《道中吟题辞》,印晓峰、徐笑吟点校:《一老庵诗文集》,第104-105页。
    ⑥参见巩天峰:《“炫赫一时”与“顾得不朽”——论中晚明造物工匠地位在文人价值体系中的变化》,《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济南)2010年第1期。
    ①傅振伦:《景德镇陶录详注》卷八,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8-119页。
    ②参见[日]日野康一郎:《试谈明朝万历年间景德镇民变》,赵毅、秦海滢主编:《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25-428页。
    ③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第122-126页。
    ①王世贞:《凤洲杂编及其他二种》,第17页。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3页。
    ③王世贞:《凤洲杂编及其他二种》,第17页。
    ①[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第256-257页。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4页。
    ②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下,朱太忙标点,周蝴蝶校阅,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下册,第256页。
    ③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4册,第38页。
    ①参见张长虹:《晚明徽商与苏州艺术市场关系研究》,《新美术》(北京)2005年第3期。
    ②民国《歙县志》卷一,第158页。
    ③吴其贞:《书画记》,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第46页。
    ⑤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震川先生集》,周本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上册,第318-319页。
    ⑥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第58页。
    ①《明史·礼制》卷五六,第5册,第1428页。
    ③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六《答王遵岩》,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4册,第70-71页。
    ④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第57-58页;又如本文“引言”部分所引的陈锡语。
    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60页。
    ①参见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安徽史学》(合肥)2002年第4期。
    ②参见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③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卷五〇,黄肃秋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中册,第733页。
    ④江盈科:《雪涛小说(外四种)》,第234页。
    ②参见陈宝良:《“清客帮闲”:明清时期的无赖知识人及其形象》。
    ③马一龙:《耆社记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第560页。
    ②参见陈宝良:《“清客帮闲”:明清时期的无赖知识人及其形象》。
    ③《解人颐》卷七《颐广集》,第142页。
    ⑥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五,第323页。
    ④周晖:《金陵琐事》卷二,第235页。
    ⑤徐如翰:《云合奇踪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上,第219页。
    ①参见陶东风:《走出精英主义,坚持批判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十年谈》,《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11年第6期。
    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下册,第454页。
    ①周晖:《金陵琐事》卷二,第263-263页。
    ②李贽:《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9页。
    ③参见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2003年第6期。
    ④唐寅:《言志》,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95册,第126页。
    ⑤归庄:《归庄集》卷十《笔耕说》,第490-491页。
    ①蒋士铨:《临川梦》,邵海清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下册,第638页。
    ③蒋士铨:《临川梦》,第19页。
    ④周晖:《金陵琐事》卷二,第282页。
    ⑤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一称:“六如(唐寅)有人求画,若自己懒于着笔,则倩(请)周东村代为之。”第126页。
    ⑥参见[美]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第148-161页。
    ①吕坤:《呻吟语》卷四,第215页。
    ②王阳明:《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册,第56页。
    ③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6页。
    ④王阳明:《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第49页。
    ⑤吕坤:《呻吟语》卷一,第48页。
    ⑦华允诚:《高攀龙传》,陈鼎辑:《东林列传》卷二,周俊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3)》,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第5册,第135-136页。
    ①《明史·儒林传》,第24册,第7222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第16页。
    ③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第22页。
    ④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第23页。
    ⑤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第66页。
    ⑥吕坤:《呻吟语》卷五,第303页。
    ①吕坤:《呻吟语》卷一,第56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第36页。
    ③吕坤:《呻吟语》卷一,第67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425页。
    ⑥秦家懿:《王阳明》,第78页。
    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五《答舒国用》,第190页。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第13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第71页。
    ③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〇《别诸生》,第791页
    ④李贽:《答邓石阳》,《焚书·续焚书》,第4页。
    ⑤王艮:《心斋语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下册,第714页。
    ①钱谦益:《(癸未)元日杂题长句八首》其二,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二〇,上册,第708页。
    ②钱谦益:《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牧斋初学集》卷二〇,上册,第731页.
    ③钱谦益:《寄长安诸公书》,《牧斋初学集》卷八〇,第1710-1711页。
    ④钱谦益:《答凤督马瑶草书》,《牧斋初学集》卷八〇,第1713页。
    ⑤参见钱谦益:《<昨非庵日纂>序》,《牧斋初学集》,中册,第1073-1074页。
    ⑥钱谦益:《造大悲观世音像赞》,《牧斋初学集》,下册,第1745页。
    ②钱谦益:《跋前后汉书》,《牧斋初学集》,下册,第1781页。
    ③曹溶:《绛云楼书目跋》,袁咏秋、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图书著录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6页。
    ①钱谦益:《桂殇四十五首》,《牧斋有学集》,上册,第467页。
    ②钱谦益:《族孙嗣美合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下册,第1148页。
    ③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92页。
    ④王瀛洲:《清代名人轶事》,上海:交通图书馆,1917年,第81页。
    ⑤陆游:《示儿》,《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36页。
    ⑥参见[法]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一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恋物癖”的阐释(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32页。)
    ⑦田鹤年:《三部宋版书的命运》,《书屋》(长沙)2009年第7期。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下册,第657页。
    ②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校注》卷一,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第57页。
    ③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435页。
    ④周晖:《金陵琐事》卷二,第305-306页。
    ①《晋书》卷三四《杜预传》云:“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何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册,第1032页。
    ②白居易《山中独吟》云:“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已销,此病独未去。”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1册,第407页。
    ③如刘禹锡在一首写给他的诗的标题中说:“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癖在诗与琴、酒。”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卷二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第759页。
    ④[美]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第76-125页。
    ⑤张岱:《琅嬛文集》,云告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99页。
    ⑥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第55页。
    ⑦张维昭《悖离与回归——晚明士人美学态度的现代观照》将晚明士人最常见的“痴癖之病”总结为癖花、痴书、病酒、癖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⑧袁宏道:《瓶史》,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四,中册,第826页。
    ⑨吴从先:《小窗自纪》,袁朝译注《格言四种》,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⑩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第55页。
    ①陈继儒等:《小窗幽记(外二种)》,第177-178页。
    ②陈继儒:《妮古录》,印晓峰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③陈继儒等:《小窗幽记(外二种)》,第25页。
    ④秦伯虞:《题余怀板桥杂记》,转引自王季思:《<桃花扇>校注本前言》,《王季思全集》第二卷《古典戏曲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7-118页。
    ⑤王夫之:《宋论》卷二,舒士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2-44页。
    ⑥[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参见吴承学、李光摩:《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概述》,吴承学、李光摩编:《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②龚鹏程:《由<菜根谭>看晚明小品的基本性质》,《文学批评的视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页。
    ③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将中国文学传统划分为“言志”与“载道”二种,并提出晚明公安、竟陵文学揭起了反复古的大旗,是明末发生的主张“言志”的“新文学运动”,并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源头。(第16-27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35-236页。
    ⑤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第94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卷六,第339页。
    ②参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第86-89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卷六,第308页。
    ④李渔:《闲情偶寄》卷四,第177页。
    ⑤古汉语中亦有“闲情”,此“闲情”乃“防闲”之义,也就是警惕、防范情欲的意思,与“情逸致”不同,后来在使用中被混为一谈。参见王应奎《柳南续笔》卷四,第206页。
    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89页。
    ⑦《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16页。
    ⑧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74页。
    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57页。
    ②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4页。
    ③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4-2795页。
    ④赵强:《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
    ⑤朱琰:《金华诗录·李渔小传》,《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李渔研究资料选辑》,第313页。
    ⑥陈继儒:《小窗幽记》,第54页,第73页,第160页,第74页。
    ①冯梦祯:《真实斋常课记》,《快雪堂集》卷四五,第648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第232页。
    ③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二:“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第38页。
    ④李渔:《闲情偶寄》,第202页,第214页。
    ⑤陈继儒《艺苑赘言序》,《陈眉公先生全集》卷十二,引自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⑥张载:《张子语录》中,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20页。
    ①袁中道:《珂雪斋集》,第423页。
    ②陈继儒《妮古录》,第1页。
    ③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第35页。
    ①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第161页。
    ②[德]威廉·施密特:《关于幸福的断想》,黄霄翎译,《文汇报》2011年12月24日。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6页。
    ①高攀龙《答王仪寰》云:“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知远矣。吾辈格物,格至善也,以善为宗,不以知为宗也。故‘致知在格物’一语,而儒禅判矣。”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下册,第1420页。
    ②如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云:“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君父大仇,全然不理,方且扬眉袖手,高谈性命。不知性命是甚么东西!”上册,第250页。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上册,第12页,第703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第441页。
    ⑤参见钱穆:《略论王学流变》,《中国思想史论丛》(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69-170页。
    ⑥如颜钧(山农)《急救心火榜文》中认为,“世降风移,王者迹熄,圣学蓁芜,人心汩没,致流覆辙,莫逾今”,因此他在介绍自己的学问时称:“农之学……单洗思虑嗜欲之盘结,鼓之以快乐,而除却心头炎火。”《颜钧集》,黄宣民标点整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⑦李贽:《答马历山》,《焚书·续焚书》,第1页。
    ⑧李贽:《答邓石阳》,《焚书·续焚书》,第4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81-82页。
    ②李贽:《答周二鲁》,《焚书·续焚书》,第258-259页。
    ③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④袁宗道:《答陈徽州正甫》,《白苏斋类集》,第208页。
    ⑤袁宏道:《(与)龚惟长先生》,《袁宏道集笺校》,第205-206页。
    ⑥袁中道:《咏怀》,《珂雪斋集》,第63-64页。
    ⑦袁中道:《答钱受之》,《珂雪斋集》,第1025页。
    ⑧参见钱锺书《管锥编》(第1030页)和《论快乐》(《写在人生边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9页)中的论述。
    ⑨嵇文甫:《公安三袁与左派王学》,《嵇文甫文集》(上),第584-589页。
    ①江盈科:《雪涛小说(外四种)》,第113页。
    ②如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称赞李贽“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剔肤见骨,迥绝理路。”(《珂雪斋集》,第720页)这代表了兄弟三人对李贽的看法。
    ③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第10页,第83页,第900页,第1080页。
    ④袁宗道:《又答同社》,《白苏斋类集》,第225页。
    ⑤袁宏道:《(与)陈志寰》,《袁宏道集笺校》,第265-266页。
    ①袁宏道:《答陶周望》,《袁宏道集笺校》,第1277页。
    ②[美]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前言”(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④汝信、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393-394页。
    ⑤参见陈伟:《现代文明的浪漫式反动——试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无锡)2007年第5期。
    ⑥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三书》,第407-408页。
    ①《历史哲学》的英译者约翰·西布利识在英译本序言中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概括极为精辟:“‘精神’的自己认识、‘精神’的完全发展”构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上册,第703页。
    ③参看陈来:《明代的民间儒学与民间宗教——颜山农的思想特色》,《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56-480页。
    ④吕坤:《呻吟语》卷四,第205页。
    ⑤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七《于谦论》,第7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639页。
    ②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二,第283页。
    ③钱谦益:《瞿少潜哀辞》,《牧斋初学集》下册,第1690页。
    ①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第8页。
    ②童书业:《老子思想研究》,《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129页。
    ③如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①王确:《使命的自觉——儒家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品格》,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于慎行:《榖山笔麈》卷八,第86页。
    ①王应奎:《柳南随笔》,第27页。
    ②王夫之:《姜斋文集》卷九,《王船山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5-96页。
    [1]艾纳居士.豆棚闲话[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安阳酒民.情梦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抱瓮老人.今古奇观[M].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2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蔡清.虚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陈鼎辑.东林列传[M].周俊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3).台北:明文书局,1991.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陈洪谟.治世余闻[M].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陈继儒.妮古录[M].印晓峰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陈继儒.太平清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陈继儒.小窗幽记(外二种)[M].罗立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程羽文.清闲供[M].中国香艳全书:第1册.董乃斌等点校.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14]戴冠.濯缨亭笔记[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M].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4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校注: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17]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19]范濂.云间据目抄[M].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0]冯梦龙.冯梦龙集笺注[M].高洪钧编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1]冯梦龙.古今小说[M].许政扬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冯梦龙.警世通言[M].严敦易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3]冯梦龙.醒世恒言[M].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4]冯梦祯.快雪堂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5]高濂.遵生八笺[M].王大淳整理.成都:巴蜀书社,1992.
    [26]高攀龙.高子遗书[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7]龚炜.巢林笔谈[M].钱炳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
    [28]顾起元.客座赘语[M].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周本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2]归庄.归庄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3]何良俊.何翰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34]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5]何良俊.四友斋画论[M].邓实辑.中国古代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第12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36]何远乔.名山藏[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侯方域.壮悔堂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9]桓谭.新论[M].黄霖、李力校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0]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M].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41]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孙卫华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1.[43]计六奇.明季北略[M].魏得良,任道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44]江盈科.雪涛小说(外四种)[M].黄仁生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5]蒋士铨.临川梦[M].邵海清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6]蒋一葵.尧山堂外纪[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7]焦竑.焦氏笔乘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8]焦竑.玉堂丛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9]李鹗翀.藏说小萃七种[M].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第21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50]李乐.见闻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1]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2]李绍文.云间杂识[M].上海:上海瑞华印务局,1935.
    [5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54]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55]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6]李渔.笠翁传奇十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57]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58]李渔.无声戏[M].萧欣桥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59]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0]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M].卜键等校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61]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M].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2]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M].孙小力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3]刘麟.清惠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4]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66]吕坤.呻吟语[M].吴承学、李光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7]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8]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9]陆楫.蒹葭堂稿[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0]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72]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3]钱南扬点校.汤显祖戏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5]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6]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7]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8]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9]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0]邵雍.邵雍集[M].郭彧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
    [8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2]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M].北京:中国书店,1990.
    [83]石玉昆.三侠五义[M].陈世杰、任曼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4]四水潜夫(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1981.
    [85]宋应星.天工开物[M].潘吉星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6]孙诒让.札迻[M].雪克、陈野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89.
    [87]孙枝蔚.溉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8]谭元春.谭元春集[M].陈杏珍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9]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90]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91]屠隆.由拳集[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92]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93]万斯同.石园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4]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5]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6]王夫之.尚书引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8.
    [97]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8]王艮.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二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99]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M].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100]王鸿鹏选注.中国历代状元诗(明朝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101]王琦.寓圃杂记[M].张德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2]王溥.唐会要[M].上海:中华书局,1955.
    [103]王士性.广志绎[M].吕景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4]王世贞.凤洲杂编及其他二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05]王士禛.池北偶谈[M].靳斯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6]王恕.王端毅公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7]王先谦.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8]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沈笑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9]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0]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1]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2]王应奎.柳南随笔柳南续笔[M].王彬,严英俊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3]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4]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15]文征明.文征明集[M].周振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6]吴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7]吴其贞:书画记[M].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118]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黄肃秋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9]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0]徐枋.一老庵诗文集[M].印晓峰、石笑吟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1]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2]颜钧.颜钧集[M].黄宣民标点整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24]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25]叶盛.水东日记[M].魏中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6]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27]余怀.板桥杂记(外一种)[M].李金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8]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29]于慎行.榖山笔麈[M].吕景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0]俞汝楫.礼部志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1]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
    [133]袁中道.珂雪斋集[M].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4]袁宗道.白苏斋类集[M].钱伯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5]査继佐.明书[M].倪云志,刘天路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
    [136]张岱.琅嬛文集[M].云告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5.
    [137]张岱.陶庵梦忆[M].马兴荣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8]张瀚.松窗梦语[M].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9]张履祥.补农书校释[M].陈恒力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40]张应文.清秘藏[M].藏修堂丛书.清光绪十六年(1890)新会刘氏藏修书屋刊本.
    [141]张应俞.骗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2]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143]赵吉士.寄园寄所寄[M].朱太忙标点,周蝴蝶校阅.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
    [144]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
    [145]周晖.金陵琐事[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46]周亮工.因树屋书影[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7]周密.齐东野语[M].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8]周清原.西湖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9]周顺昌.忠介烬余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50]朱长祚.玉镜新谭[M].仇正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1]朱鹤龄.愚庵小集[M].虞思征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53]朱权等.明宫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15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55]邹漪.启祯野乘一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56]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7]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8]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9]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
    [160]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1]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2]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3]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4]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65]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6]万历钱塘县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67]康熙安陆府志[M].康熙八年(1669)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史地阅览室藏.
    [168]嘉庆溧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69]光绪麻城县志[M].光绪二年(1876)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史地阅览室藏.
    [170]吴吉祜:丰南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71]民国歙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
    [172]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3]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74]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75]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176]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7]陈伯海.中国近四百年文学思潮[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78]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79]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0]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1]陈绍闻.中国古代经济文选:第一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2]陈万溢.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183]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1.
    [184]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85]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86]董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87]杜书瀛.论李渔的戏剧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88]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9]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0]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91]冯友兰.新原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9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93]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94]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95]龚鹏程.文学批评的视野[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96]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97]郭沫若.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98]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99]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0]何炳棣.明初以降的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M].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01]侯外庐.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M].重庆:三友书店,1945.
    [202]胡大雷.中古文人抒情方式的演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03]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04]黄霖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05]嵇文甫.嵇文甫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06]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07]李伯重.江南早期的工业化(1550-185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08]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9]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0]李泽厚.美的历程[M].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11]李泽厚.华夏美学[M].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12]梁方仲.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1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1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216]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17]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黎明书局,1937.
    [218]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上海:上海耕耘出版社,1942.
    [219]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20]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221]孟森.明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2]孟悦,罗钢.物质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3]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回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24]潘知常.美的冲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2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26]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27]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28]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29]任访秋.袁中郎评传[M].上海:今知社出版部,1935.
    [230]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31]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M].上海:上海光明书局,1935.
    [232]汤纲,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33]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34]汤用彤.魏晋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235]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36]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37]田秉锷.《金瓶梅》人性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38]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39]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0]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1]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2]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43]王祖武等.中华文明史:第八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44]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45]吴承学,李光摩编.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46]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7]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
    [248]夏咸淳的.晚明士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49]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5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5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3]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54]叶朗.中国美学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55]叶青.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56]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257]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258]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9]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6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3.
    [261]张晶.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62]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263]张明富.明清商人文化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4]张维昭.悖离与回归——晚明士人美学态度的现代观照[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65]张显清.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6]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67]赵靖.赵靖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68]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69]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0]郑丽华.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生活形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71]郑振铎.中国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72]钟锦.词学抉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7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75]邹化政.先秦儒家哲学新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76]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77]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78][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79][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M].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8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8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8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8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84][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5][法]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M].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8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8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88][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89][法]伏尔泰.风俗论[M].谢戊申等译,郑福熙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90][法]马塞尔·莫斯、爱弥儿·涂尔干.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蒙养山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91][法]尚·布什亚(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9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3][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于文化[M].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94][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5][美]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96][美]凡伯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97][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98][美]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杨贤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99][美]韩南.创造李渔[M].杨光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0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0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2][美]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M].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03][美]杨联升.中国制度史研究[M].彭刚,程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04][美]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M].文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05][葡]曾德昭.大中国志[M].何高济译,李申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06][西]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M].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
    [30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08][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30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汪受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10][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M].黄晓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11][英]柯律格.雅债:文征明的社会性艺术[M].刘宇珍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1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13]蔡彦峰.从“感物”到“体物”——晋宋诗学的重要发展[J].人文中国学报,2008-9(14).[314]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J].南开学报,1994(4).
    [315]钞晓鸿.明代社会风气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C].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16]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J].安徽史学,2002(4).
    [317]陈宝良.“清客帮闲”:明清时期的无赖知识人及其形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318]陈宝良.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J].中国文化研究,2004(春之卷).
    [319]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上、下[J].哲学动态,2005(7,8).
    [320]陈伟.现代文明的浪漫式反动——试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21]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4,75(2).
    [322]邓拓.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2(4).
    [323]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2).
    [324]高寿仙.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25]巩天峰.“炫赫一时”与“顾得不朽”——论中晚明造物工匠地位在文人价值体系中的变化
    [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1).
    [326]归青.论体物潮流对宫体诗成形的影响——宫体诗渊源论之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27]郭莹.中国历史上的“帮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28]韩经太.诗艺与体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写真艺术传统[J].文学遗产,2005(2).
    [329]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世界农业,1979(4-6).
    [330]洪沼.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1).
    [331]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J].历史研究,2005(5).
    [332]黄裳.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J].读书,1982(4).
    [333]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
    [J].中国农史,1996(1).
    [334]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J].读书,1996(8).
    [335]李剑农.明代的一个官定物价表与不换纸币[J].武大社会科学季刊,1930,1(3).
    [336]李建中.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J].学术月刊,1991(1).
    [337]李山.《尚书》“商周书”的编纂年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38]梁实秋.论文[J].论语,1933-4-16.
    [339]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J].中国史研究,1994(4).
    [340]林丽月.明代禁奢令初探[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4-6(22).
    [341]林丽月.《蒹葭堂稿》与陆楫“反禁奢”思想之传衍[C].陈国栋,罗彤华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经济脉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42]刘大杰.袁中郎的诗文观[J].人间世,1934(13).
    [343]刘康德.中国哲学中的“器物”与“道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44]刘渝龙.明后期掣签法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6(10).
    [345]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1).
    [346]刘泽亮.陆王心学心物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47]刘志琴.明代城市风尚初探[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4(6).
    [348]刘志琴.论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C].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儒学与当代文明——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5.
    [349]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J].中国农史,1984(3).
    [350]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
    [351]瞿林东.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几个重要问题[J].史学史研究,2007(2).
    [352]宋超.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剖析[J].河北学刊,1992(4).
    [353]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54]陶东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对应论[J].河北学刊,1990(6).
    [355]田鹤年.三部宋版书的命运[J].书屋,2009(7).
    [356]万明.晚明史研究七十年之回眸与再认识[J].学术月刊,2006年10月号。
    [357]汪伯年.明人生活杂纂[J].新史地,1937(1).
    [358]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C].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59]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360]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2).
    [361]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代生活美学之一[J].文艺争鸣,2010(7).
    [362]王水照.重提“内藤命题”[J].文学遗产,2006(2).
    [363]王振忠.明清时期徽商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364]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0(4).
    [365]吴承学、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66]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春之卷).
    [367]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J].文学遗产,1997(6).
    [368]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C].邢义田,林丽月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69]许贻惠.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J].明史研究,2005(9).
    [370]杨国荣.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C].陈明主编.原道——文化建设论集:第4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71]余立蒙.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心物关系[J].学术月刊,1984(5).
    [372]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J].史林,2005(4).
    [373]张长虹.晚明徽商与苏州艺术市场关系研究[J].新美术,2005(3).
    [37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C].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75]张晶.体物与精微——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另一种景观[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2).
    [376]张其昀.明清间金陵之都市生活[J].史学杂志,1929,1(1,2).
    [377]张仁忠.略论明代官俸[C].林国华,郑家馨主编.北大史学: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8]赵强、王确.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J].当代文坛,2011(3).
    [379]赵强.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J].文艺争鸣,2011(2).
    [380]赵轶峰.山人与晚明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81]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82]赵园.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言论的一种分析[J].中国文化,2009(2).
    [383]赵园.“晚明”与“明清之际”[J].中国文化研究,2004(春之卷).
    [384]郑丽虹.昔日亦辉煌——“苏式”文化与“苏式”艺术[C].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东吴文化遗产: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85]周作人.《陶庵梦忆》序[J].语丝,1926-12-18.
    [386][德]威廉·施密特.关于幸福的断想[N].黄霄翎译.文汇报.2011-12-24.
    [387][法]布迪厄.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J].朱国华译,范静哗校.民族艺术,2002(3).
    [388][美]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389][日]木村重信.从“物体”到象征的过渡——从岩画看原始美术的演进[J].李正庆译.美术史论,1992(2).
    [390][英]Craig Clunas: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poli typress,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