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国势阽危,政局风雨飘摇,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可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此种情形催生着各种近代意义的新生事物不断萌生。报刊作为其中的一种,其对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戊戌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力推力促的作用。本文以戊戌维新时期执舆论之牛耳和作为维新总汇的《时务报》为切入点,对《时务报》所承载的政治思想进行学理概括,对《时务报》呈现的显性的民族性、民主性思想进行梳理,对该报隐性的公共性进行挖掘,力图揭示《时务报》所包含的政治思想以及报刊本身的问世对戊戌维新政治思潮兴起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以《时务报》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报刊与近代中国维新政治思潮兴起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力求对中国近代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民间政论报刊在传布时代思想、反映政治意识的觉醒等方面的意义作出一个合理且富有新意的解释,尝试通过这种努力达到丰富、升华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认识之目的,以及在宽泛的意义上领悟思想要素在政治形态变迁更替过程中的独特性价值与作用。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 with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Since then,with the new things with the modern nature emerging and sprouting,China political thinking's trend also started to have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It was turned into reality by communication,enlightenment,a critical function of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emerg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Movement Wuxu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association.Although pressesandlnstitutes,these new things appearing after Sino-Japanese War,strongly prohibited and banned by the rulers,It eventually moved into pointless because of their vitality and unstoppableness.In the views of the reason,modern China's national crisis,political crisis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re intertweaved,and new things have emerged in the inevitable course of history.Firstly,the unprecedented national crisis became serious,the Qing Empire had potential danger and precarious political situation,facing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of nation,death of races and death of religion;Secondly,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indulged in erosion,political control has been weakened,deep crisis was hidden in the society, and there was a dangerous trend that seemed to be triggered at any moment.This historical situation directly promoted many people with breadth of vision to inquiry,think and consider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and the legitimacy of political issues in a more open 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nutrients of their predecessors.The Foundation of the press associ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was their historic choic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These actions have been across the vast history more than 100 years so far.How should people today check richly and intelligently the contributions and legacy for human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ow could they store the open power for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press,the new syste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How did they open the gap for the growth of modern politics and how could they break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nection"? How did their ideas and actions have an impact on the virtue of the traditional legitimacy? what opinions should we hold to have a rational dialogue to them? How do we evaluate the meaning from the value opinion? It is a definite problem worth considering on the histor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future.This paper is to seek a whole answer to these issues.
     In the period of 70 years from the violent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in 1840 to the revolution movement,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were Anguished and racked their brains among the Qing rulers,the bureaucracy officials in the core of power,and some people drifting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power system."No ends about three thousand years" has always troubled the ministers with great power and the Magi drifting away from the power.After the failure of practical or technical knowledge from Westernization Group in 1960s-1990s,the reformers,"the intellectuals in transition",who were critical of and questioning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ed important roles.They tried to find a breakthrough dealing with cris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olitical field."Current Affairs" was emerged in this context time.It is a civil political newspaper that was set up the earliest in the Reform Movement,had great influence,used intense language,became the leader of public opinion and open a new era of ideological.It's publish broke the ideological deadlock and the knowledge monopoly,and gave many bureaucratic gentry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the government shocked and the whole country drinking crazily.It affects not only that time but also the future.It laid a strong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system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contributed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growth of China's new type of knowledge,stored the open power and for China's political changes.Its positive sense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takes "Current Affairs" as an example to sum up political thoughts born in it,combed the national and democratic ideas represented in it and deeply dug the public recessive charm.Its main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Wuxu Reform's effects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es in the period of the Wuxu Reform and the rise of political thought.This paper fully reveals that "public space" consisted by the press and the association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reflecting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tical thoughts.This paper makes the analysis,in the ultimate analysis,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and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hat civil political presses spread the thoughts reflect the awakening of political awareness in the Reform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It hard tri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history,as well as in a broad point of view,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status and role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replacement of thoughts' factors.
引文
1 学会结社组织也是“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成分,但限于研究的篇幅,在本文暂不作考察。
    2 胡适:《致高一涵等四人关于〈努力周刊〉的停刊信》,1923年9月10日,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1-322页。
    3 朱维铮、龙应台编著:《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15页。
    1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扉页。
    2 “公共空间”是学术界用来研究中国问题而形成的区别于西方政治思想家所使用的“公共领域”的一个概念和理论。
    3 参见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6-97页。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44页。
    1 张灏:《晚清思想发展试论--几个基本论点的提出与检讨》,《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第83页。
    载于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8页。
    2 龚郭清:《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一书中的用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 秦中萧:《〈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评介》,《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第186页。
    2 刘兰肖:《晚晴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1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61页。
    1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第2页。
    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第2页。
    1 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 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法]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P),[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1 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 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3 参见张尚武在其硕士论文《中国无政府主义教育思潮及流派研究》的归纳总结。
    4 罗惠玉:《试析近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重庆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2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 新会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1册。
    2 新会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1册。
    3 戊戌维新失败以后,他流亡日本继续创办报刊,这时他又重新定位了报纸的功能,体现他认识上的一种飞跃。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第11册的《本报改定章程告白》一文中,他这样闸明报馆的作用,“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不宁惟是,政府受国民之委托,是国民之雇佣也,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也”,可以看出,他本人对报业本身的价值和功能经历了一个认识上的渐次提升,最终上升到包含有“公共”因子的这样一个为“公”立言的认识层次,在他的思想或知识谱系里,逐渐地在显现“公意”“公言”等具有近代意义的概念。
    4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 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3 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 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50页。
    1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编著:《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1 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1 彭明,程啸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4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广译第五》,苑书义、孙华、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4页。
    1 龚郭清:《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1页。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5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4页。
    6 新会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时务报》,第49册。
    1 严复:《〈时务报〉各告白书后》,王栻主编,《严复集》(诗文下),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页。
    2 严复:《〈时务报〉各告白书后》,王栻主编,《严复集》(诗文下),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3页。
    3 严复:《〈时务报〉各告白书后》,王栻土编,《严复集》(诗文下),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页。
    1 江康年为张之洞幕僚多年,因而张之洞有条件通过汪康年干预《时务报》的所刊登内容。但是汪康年与政治权威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始终保持有距离或者说微妙的关系,而与维新人士却持有大体一样的主张。见李里峰:《汪康年与政治权威的依违离合》,《福建论坛》,2000年第2期。
    2 汪诒年纂编,《汪穰卿先生传记卷三·年谱二》,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页。转引自李里峰:《汪康年与政治权威的依违离合》,《福建论坛》,2000年第2期。关于汪康年和梁启超的分歧,李里峰在文中认为,地域派别之见也是其中的原因。他举证道,同为浙人的陈汉第曾致书汪康年云:“湘学已为康教所惑,浙学汲汲宜办,以杜其萌芽,先发制人,此其时矣。先生宁困生忧思,而不欲与同志独树一帜,昌浙学之宗派,绝粤党之流行,此汉所不解者也。”(注:《书札》(二),2045页。)
    3 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4页。
    4 杨天石:《光绪皇帝的新闻思想》,《炎黄春秋》,2003年第8期。
    1 谭云明:《二十一世纪影响中国的媒体》,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0页。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8、2356页。
    1 宝成关主编:《政治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2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3 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8页。
    1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2 观我生室主人(即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册。
    1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2 琼斯:《Toward a Democratic New Order》,第211页。见余英时:《民主革命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3 布罗甘氏:《The Price of Revolution》,第105页。见余英时:《民主革命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2页。
    4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时务报》,第31册。
    2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时务报》,第31册。
    3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时务报》,第31册。
    1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时务报》,第31册。
    2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时务报》,第31册。
    3 崔志海:《论戊戌前后梁启超保教思想的肯定与否定》,《史林》,2003年第6期。
    1 钱塘汪康年:《以爱力转国运说》,《时务报》,第12册。
    2 钱塘汪康年:《以爱力转国运说》,《时务报》,第12册。
    3 钱塘汪康年:《以爱力转国运说》,《时务报》,第12册。
    4 钱塘汪康年:《以爱力转国运说》,《时务报》,第12册。
    1 本段的引文全来自汪康年:《为人为己不分为二事说》,《时务报》,第11册。
    2 章太炎与康有为门徒的最大分歧,在于反对创建孔教,反对树立“南海圣人”的偶像。分歧的关键不在今古文之争而在神化康氏之类。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8页。
    3 余杭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时务报》,第18册。
    1 余杭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时务报》,第18册。
    2 余杭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时务报》,第18册。
    3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时务报》,第36册。
    4 新会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时务报》,第8册。
    5 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
    6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时务报》,第36册。
    1 新会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时务报》,第8册。
    2 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3 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
    4 新会梁启超撰:《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时务报》,第49册。
    5 康有为撰:《答朱蓉生书》,姜义华、吴根樑编校,《康有为全集》(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1页。
    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2页。
    2 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 ed.,Marjorie Gren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p.156。转引自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01页。
    3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4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时务报》馆出版。
    1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 笔者查到的汪康年的论说文章是14篇,而汪康年的弟弟汪诒年认为是13篇,原因在于归类方法的不同所致。
    3 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卷三·年谱二》,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1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集易行之法》,《时务报》,第13册。
    2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集易行之法》,《时务报》,第13册。
    3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集易行之法》,《时务报》,第13册。
    4 钱塘汪康年:《论宜令全国讲求武事》《时务报》,第69册。
    5 钱塘汪康年:《论宜令全国讲求武事》《时务报》,第69册。
    6 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时务报》研究》,资料来源于博士论文库。
    1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三联书店,1978年,第562页。
    2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1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2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3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1 顺德麦孟华:《总论(民义第一)》《时务报》,第28册(续第二十六册)。
    2 顺德麦孟华:《民义总论》,《时务报》,第26册。
    3 顺德麦孟华:《民义总论》,《时务报》,第26册。
    1 顺德麦梦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时务报》,第21册。
    2 顺德麦孟华:《民义总论》,《时务报》,第26册。
    1 顺德麦孟华:《民义总论》,《时务报》,第26册。
    2 顺德麦孟华:《民义总论》,《时务报》,第26册。
    3 顺德麦孟华:《总论民义第一》,《时务报》,第28册。
    1 第一篇是发表在《时务报》第4册上的《中国自强策》。汪康年主张民权和议院的言论,深为张之洞所不满,因而断定,汪康年和张之洞实际上在政治见解和主张上是存在分歧的,汪被视为维新人士是妥当的。
    2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1 钱塘江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2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3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4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1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时务报》,第9册。
    2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时务报》,第9册。
    1 新会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时务报》,第9册。
    2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3 新会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时务报》,第41册。
    4 新会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时务报》,第41册。
    1 新会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时务报》,第41册。
    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60
    1 观我生室主人(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册。
    2 观我生室主人(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册。
    3 观我生室主人(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册。
    4 王人博:《中国民权话语》,载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六期,2002年9月30日。
    1 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页。
    1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2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3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4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5 参见王宏斌《戊戌维新时期的群学》,载《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6 梁启超的《说群自序》一文发表在《时务报》第26册上,而《说群》全稿刊印在澳门《知新报》(初名为《广时务报》)第18册上。因为《说群自序》是梁启超为扶持澳门《知新报》所作,但汪康年及其胞弟汪诒年干涉梁启超的论说,不允许刊登,缘由是不让“康(康有为)”字出现在《时务报》中,梁启超对此大加驳斥,由于梁启超的坚持,《说群自序》仍旧刊登在《时务报》上,但《说群》的全稿却刊登在《知新报》上。
    1 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载于《知新报》第18册(1897年5月17日)。
    2 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载于《知新报》第18册(1897年5月17日)。
    3 王中江:《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4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5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1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2 王中江:《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济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7页。
    2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3 王中江:《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1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2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由于梁启超猛烈抨击汉学家纪昀(纪晓岚),引起了张之洞及一些幕僚的不满。其幕僚顾印愚致书汪康年说,报中“有诋纪昀语,河间大怒,广雅亦不平,此无益而有损之文,以后请加检对也”(注:河间指张之洞幕僚纪钜维,直隶河间人,纪昀同乡;广雅指张之洞。《汪康年师友书札》(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84页。)参见黎仁凯:《论张(之洞)梁(启超)交谊与交恶》,《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1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2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3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4 新会梁启超:《南学会序》,《时务报》,第51册。
    5 新会梁启超:《南学会序》,《时务报》,第51册。
    6 张灏著,崔志海,葛大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1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2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3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4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5 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1 明代黄宗羲是较早论述学校职能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学校不只为养士而创设,还有对政治以制衡的作用,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出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牟宗三先生读黄宗羲的《学校篇》时加按语:“学校为教化之系统,其作用有三:一、司教;二、养士;三、议政。是非不独存于朝廷,亦且公诸天下,而由学校之是非以制衡天子是非。”(见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但是晚清一些保守的时人只看到学校“横议”对朝廷挑战的一面,而没有考虑它的长处,因而对学校横加指责。章太炎认为“善学校”就须取得《明夷待访录》的精义。
    2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3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1 此段的引文全来自章炳麟的《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
    2 赵金钰:《论章炳麟的政治思想》,载于刘泽华、葛荃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3 余杭章炳麟:《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时务报》,第19册。
    4[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6页。
    1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时务报》,第40册。
    2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时务报》,第40册。
    1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时务报》,第40册。
    2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时务报》,第40册。
    1 闵杰:《戊戌学会考》,《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 史革新:《戊戌维新运动和中国近代文化》,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3 汤奇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1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0页。
    2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33册。
    3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33册。
    1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2 新会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知新报》第18册(1897年5月17日)。
    3 新会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知新报》第18册(1897年5月17日)。
    4 新会梁启超:《记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时务报》,第41册。
    5 王中江:《视域变化中的人文与思想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6 新会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时务报》,第1册。
    1 张岱年等著:《中国观念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页。
    2 张岱年等著:《中国观念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8页。
    3 张岱年等著:《中国观念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8页。
    1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时务报》,第2册。
    2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
    1 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7册。
    2 邓元时:《行政文化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与中国古代行政》,《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 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7册。
    1 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7册。
    2 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7册。
    3 新会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8册(续第7册)。
    4 新会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8册(续第7册)。
    1 新会梁启超:《论科举》,《时务报》,第8册(续第7册)。
    2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2页。
    3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4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3页。
    1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2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3 这一小节的引文全部来自梁启超在《时务报》第5册的论说《学校总论》,引文未标注出处者皆源于此文。
    4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5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6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1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2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3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4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1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本段论述参见中国国学网(www.confucianism.com.cn):《教育名家名著:梁启超〈变法通议〉》,发布时间:2007年8月10日,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2 新会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
    1 新会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
    2 注:本段所引文都来自新会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
    3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时务报》,第22册。
    1 归善欧榘甲:《论大地各国变法皆由民起》,《时务报》,第50册。
    2 归善欧榘甲:《论大地各国变法皆由民起》,《时务报》,第50册。
    3 归善欧榘甲:《论大地各国变法皆由民起》,《时务报》,第50册。
    1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3 西洋政治议会思想之精髓即个人有自主之权,此自主之权亦为一切制定法律及议会制度之基础。此一概念在近代中国无疑系由康有为发端。出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 郑观应:《议院》,《盛世危言》,光绪丙申上海书局石印本卷一,第19-20页。
    2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3 新会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第10册。
    1 王人博:《中国民权话语》,载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六期,2002年9月30日。
    2 新会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第10册。
    3 新会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第10册。
    4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1 湖南赵而霖:《开议院论》,《时务报》,第53册。
    2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3 本段除已经标出出处之外的引文,皆引自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时务报》,第4册。
    4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
    1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2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也有此判断。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十一),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1987年版(再版),宏业书局印行,第306页。梁启超的《古议院考》写于1896年11月5日,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写于1898年。
    3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4 《论语·泰伯》,出自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1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2 所谓“法典化知识”,指的是得到政治权力的认可,支撑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的合法化知识。参见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3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6册(续第5册)。
    4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时务报》,第36册。
    1 新会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时务报》,第49册。
    2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时务报》,第36册。
    3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285页。
    1 新会梁启超:《论学会》,《时务报》,第10册。
    2 参照吴善中,《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5页。
    3 吴廷嘉:《戊戌思潮的整体特点》,载于刘泽华、葛荃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第310页。
    4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华世出版社印行,1969年9月初版,第118页。
    1[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德]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71页。
    1 参见[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1 参见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7、83、84、89、94页。
    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0-2341页。
    1 《鄂督张饬全省官销时务报札》,《时务报》,第6册。
    2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3页。
    3 《求是书院章程》,见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4 《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载《湘报》第一百零二号,1898年7月4日。
    5 参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札记》(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192页。
    6 参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札记》(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192页。
    7 参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札记》(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192页。
    8 参见《汪康年师友札记》(1),第4页。参见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的内容。
    9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10 原文基础上又在表格的最前面添加了两个受众的情况,其余皆为原文引录。
    1 王栻:《与梁启超书》,写于1896年10月,《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3-515页。
    2[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成书考》,载于《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2页。
    1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2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9页。
    3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9页。
    4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3页。
    5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A],《戊戌变法》[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4册,第47页。转引于黎仁凯:《论张(之洞)与梁(启超)的交谊与交恶》,《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7页。
    7 《时务报》第21、22、24、25、26册上连续刊登了德国雷诺的原稿、由江苏张永爁译述的《扬子江筹防刍议》。
    8 参见闾小波:《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 陈独秀:《实庵自传》,载于《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第426页。 见闾小波:《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载于任建树、张统模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4页。
    3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于任建树、张统模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4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附录《五不怕及其他》,第163页。
    5 参见董得福:《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页。
    1 《饬行全省官销时务报札》,《时务报》,第6册。
    2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变法》
    1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十一),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1987年版(再版),宏业书局印行,第306页。
    2 严复:《中俄交谊论》,许祖华选编:《严复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原载于《国闻报》1898年1月15、16、17日。
    3 《湘报类纂》(内上),第5页。参见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4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5 见石文玉:《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张之洞〈劝学篇〉研究》第三章(博士论文),第65页。
    6 《清史稿》,卷368,《文祥传》。与之相反,早期维新派几乎无人不谈议院,他们对议院的态度虽不尽相同,或谓议院乃西方富强之根本,或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或认为在中国实行议院制而变通其法,但对议院一般都是肯定的。见戚其章:《晚清史治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页。
    7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会通》
    1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会通》
    2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会通》
    3 新会梁启超:《学校总论》,《时务报》,第5册。
    1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集易行之法》,《时务报》,第13册。
    2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阅报》
    3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1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3页。
    2 王光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4页。
    3 新会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第10册。
    4 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
    1 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
    2 张之涧:《劝学篇·内篇·正权》
    1《致长沙陈抚台黄署臬台电》,《张文襄公电稿》卷二九。
    2上海图书馆编:《致汪康年函》,《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9页。
    3上海图书馆编:《致汪康年函》,《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页。
    4上海图书馆编:《致汪康年函》,《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页。
    5上海图书馆编:《致汪康年函》,《汪康年师友札记》(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1 王栻、俞政:《严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2 严复的《辟韩》被《时务报》转载之后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之前在德国人创办的天津《直报》上的效应。
    3 观我生室主人(即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期。
    4 屠仁守:《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时务报》,第30期。
    5 屠仁守:《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时务报》,第30期。
    1 屠仁守:《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时务报》,第30期。
    2 屠仁守:《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时务报》,第30期。
    3 严复:《与五弟书》,《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3页。
    4 王宪明:《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张之洞之关系》,《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 参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1页。
    2 在《〈国闻报〉缘起》中严复说明了另编《国闻汇编》之缘由:“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阅旬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严复还把读书人划分为“上焉者”、“下焉者”。
    1 王栻、俞政:《严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2 严复:《国闻报缘起》,《国闻报》(创刊号)(1897年10月26日)。
    3 胡介人:《戊戌变法时期著名刊物--〈知新报〉》,《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年第2期。
    4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6页。
    1 谭嗣同:《谭嗣同与湖南学政徐仁铸书》,政协长沙市、浏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谭嗣同纪念馆合编:《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1988年版,第299页。
    2 参见卢刚:《唐才常与〈湘学报〉、〈湘报〉》,《船山学刊》,2003年第2期。
    1 新会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湘报》,连载于第26、27、28号。
    2 卢刚:《〈湘报〉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 参见汤仁泽:《维新运动时期的澳门〈知新报〉》,《史林》,1998年第1期。
    2 王栻:《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5页。
    3 卢刚:《〈湘报〉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 萧致治、刘振华:《评戊戌维新中的谭嗣同》,《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 汤仁泽:《维新运动时期的澳门〈知新报〉》,《史林》,1998年第1期。
    2 严复:《中俄交谊论》,《国闻报》,1898年1月15、16、17日。
    3 《国闻报》,1898年4月3日(日报)。
    1 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2 梁启超:《新民丛报》,第2号,因写此文还受到其师康有为的斥责。
    3 梁启超和严复晚年却又“回归传统”。1913年6月,由严复牵头,一群社会名流包括梁启超在内的200余人在北京创办了孔教公会,举行祭孔典孔,鼓吹尊孔读经。相当于成立宣言的《孔教会序》就刊登在梁启超后期主办的《庸言》杂志第14期上。严复之所以晚年走上“尊孔读经”之路,与他早年对孔教的认识有关系,他在1898年6月7、8日的《国闻报》上撰写的《保教余义》一文,对孔教的贡献和价值是给予积极评价的,只不过认为孔子的观点只在社会的上层有信仰者,而低层的“庶民实未归此教也”,低层社会的“无文化人”“遂作为鬼神之说以推之”。
    4 严复:《有如三保》,1898年6月3、4日《国闻报》。
    5 严复:《保教余义》,1898年6月7、8日《国闻报》。
    6 参见马勇著作:《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103页。
    7 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6-47页。
    8 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6-47页。
    1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1895-1897年)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0页。
    1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 肖滨:《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3[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第695页。
    1[德)伽达默尔著,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2 王晓丹:《百年中国史话·翻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3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4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0页。
    1 王晓丹:《百年中国史话·翻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2 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集资设立了大同译书局,该译书局的目的就是要翻译各国变法的有关书籍。翻译有关各类办事章程、商务之类的书籍,以便在变法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见王晓丹:《百年中国史话·翻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3 新会梁启超:《大同译书局叙例》,《时务报》,第42册。
    4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5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1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2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3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4 新会梁启超:《论译书》,《时务报》,第27册。
    1 新会梁启超:《大同译书局叙例》,《时务报》,第42册。
    2 王晓丹:《百年中国史话·翻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3 “甲午战争之前,基本上没有什么西方哲学被系统译介进中国。”见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载于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4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1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2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3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4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5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1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2 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一卷),第7号,《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1册),《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一》,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7页。
    3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4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5 《政党论》,日本古城贞吉译,《时务报》,第17册。
    6 《美国共和党宣政新论》,《时务报》,第3册。
    1 《社会党开万国大会》,日本古城贞吉,《时务报》,第6册。
    2 欧阳跃峰:《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 姜义华所著的《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1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 参见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2 吴根梁:《康有为〈教学通议〉析》,《近代丈研究专刊》,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1 史革新:《戊戌维新运动与和国近代文化》,载于王晓秋主编的《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1 参见汪茂林:《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226页。
    1 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2 参见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3 参见石文玉博士论文:《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1 郑观应:《易言·论议政》,《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2 王韬:《重民下》,《弢园文录外编》,第24页。
    参见徐宗勉、张亦丁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女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 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4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上)》,第18页。
    参见忻平著作《王韬评传》,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5 刁振娇:《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以江苏咨议局为视角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6 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1 高海燕:《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 观我室主人(即严复):《辟韩》,《时务报》,第23册。
    3 新会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时务报》,第41册。
    1 民智政治观是指对民智与政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
    2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6页。
    2 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51页。
    3 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4 《日本变政考》,收入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版。转引自谢放:《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
    5 《南学会问答》,《湘报》,第15号。
    1 严复:《原强》,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页。
    2 严复:《原强修订稿》,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3 张岱年主编:《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郑大华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4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 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1[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参见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2 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3 新会梁启超:《说群自序》,《时务报》第26册。
    4 “对现代新思想传布极有贡献的学会的出现也是以戊戌维新为分水岭。在此之前,这种知识性与政治性的自由结社至少在有清一代几乎绝迹。”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5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1 吴廷嘉:《戊戌思潮的整体特点》,刘泽华、葛荃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2 吴廷嘉;《戊戌思潮的整体特点》,刘泽华、葛荃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1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维新派尤其是严复和梁启超介绍而来。但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自由主义兴起于五四时期,以胡适、张东荪、罗隆基等人为代表。中国自由主义经过了二三十年不绝如缕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逐渐兴盛,抗日战争胜利后则蓬勃发展,几成汹涌之势。但虽然声势浩大,盛极一时,却来去匆匆,昙花一现。见颜德如主编:《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2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页。
    3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4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1 这一段的引文来自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原载于《清议报》第82册和84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160页。
    2 俞政:《严复和梁启超自由思想的几点比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1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清议报》第82、84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160页。
    2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6号,后收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1960年版,第128页。
    5 梁启超:《新民说·论义务思想净,原载于《新民从报》第26号。
    6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6号,后收入后收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28页。
    7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6号,后收入后收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32页。
    8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参见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1 辛亥革命以前,梁启超参与到1906年的清季立宪运动中。辛亥革命以后,历史进入民国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 他在辛亥革命以后继续发展了他的宪政思想,他的《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年)、《宪法之三大精神》(1912年)、《敬告政党及其党员》(1913年)、《进步党政务部特设宪法问题讨论会通告书》(1913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论》(1915年)等文章对宪法的内容与目的、立法的程序和原则、国会、选举制度、分权思想、责任政府、政党政治都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3 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4 梁启超:《论立法权》,《新民丛报》第2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8页。
    5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1 梁启超: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2 梁启超: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3 梁启超:《论立法权》,《新民丛报》第2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9页。
    4 这段话的引文全来自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分别是第316、317页。
    1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2),《饮冰室文集之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页。
    2 徐宗勉、张亦工:《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3 陈先初:《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4 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第10册。
    5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清议报》,第35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6 梁启超:《爱国论》,《清议报》,第6、7、22册。
    7 梁启超:《爱国论》,《清议报》第6、7、22册。
    1 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第1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210页。
    2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页。
    3 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1 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2 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4,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3 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5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8页。
    6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9页。
    7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9页。
    8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9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
    10 原文为:“虽然,即谓之为我主义,亦无不可。盖非利群,则不能利己,天下之公例也。”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1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6号,后收入后收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35页。
    2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3 梁启超:《新民说·论义务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政治能力》,《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9页。
    1 参见史文、许敏的两篇文章《晚清时期对国家起源的思考和诠释》(载于《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和《晚清时人对国家构成要素的思考和诠释》(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载于《新民丛报》,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3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清议报》,第35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1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清议报》,第94、95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2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载于《新民丛报》,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3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清议报》,第35册,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4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的第一节《积弱之源于理想着》,原载于《清议报》第70-80册,后收入夏晓虹编的《梁启超文选》(上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5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的第一节《积弱之源于理想着》,原载于《清议报》第70-80册,后收入夏晓虹编的《梁启超文选》(上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1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的第一节《积弱之源于理想着》,原载于《清议报》第70-80册,后收入夏晓虹编的《梁启超文选》(上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2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的第一节《积弱之源于理想着》,原载于《清议报》第70-80册,后收入夏晓虹编的《梁启超文选》(上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3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4号的《新民说》,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原载于《新民丛报》第4号的《新民说》,后收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1 徐怀东、张茂泽:《评维新派的“民权”说-兼析西方“人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 徐怀东、张茂泽:《评维新派的“民权”说-兼析西方“人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 人权和民权的区别在于,按照学者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的解释:“人权”所表达的是作为与国家、社会的权力相对立的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民权”所强调的是作为“群”的组成分子,作为与“君”相对应的“民”的权利。它的意蕴更多是制度的,而不是观念的。它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超越,但多少还带有以君权为中心的“民本”观念之痕迹,它已接近“人权”,但毕竟不是“人”及“人权”觉醒的本身。
    4 汪林茂:《晚清文化中》,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1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载《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 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批判与文化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6页。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页。
    4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页。
    5 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批判与文化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6页。
    6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 借鉴刘建军在其《一种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的观点。该书作者从知识政治学的解释框架探讨了政治的成长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做支撑的问题,阐释了中国近现代政治革新中的复杂性和往复性其背后是知识世界的变革。
    2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载于《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4月号。
    3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1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2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3 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中西杂糅,新旧杂陈,属于过渡性的知识人士,只有到科举制的废除,经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以及留学人员可归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行列。这些新型知识精英担负起合法性知识的重建。
    4 这种新的知识话语体系是建立在对传统合法化知识体系批判的基础之上生成创制的,实现知识增殖的。“批判不是毁灭性的,而是生成性的。离开批判就谈不上生成性,生成是在理性批判过程中的知识增殖。与此相关,批判还应是超越性的。在自我批判中超越东西方的对立,在慎思明辨中整合纳入自我的东西方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见吕切:《清末明初的思想主脉》,1999年版,东方出版社,第261页。一种新的知识谱系的诞生过程,往往是破中有立,在批判的同时进行新的建构。
    5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页。
    6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13页。
    2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所遵奉的并为中国封建时代官方政府法定的几部典籍的专称。
    1 王中江:《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 参见[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380页。
    3 朱英:《晚清商人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萌芽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第71页。
    4 王立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济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1 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1 见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之题目。
    2 见颜德如《“被压弯的树枝”--近代中国启蒙问题之反思》一文中对近代启蒙路径的划分。该文将近代的启蒙路径划分为三种:“权势型”、“知识型”、“救亡-革命型”,《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 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2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编著:《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3 闵杰:《戊戌学会考》,《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编著:《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2 王颖吉:《孙中山先生报刊宣传思想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
    3 孙文:《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页。
    4 孙文:《在广州对国民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7页。
    1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编著:《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2 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2册,“1922年2月7日”。
    3 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迹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4 见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迹出版社,2004年版。
    1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3号。
    2 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传记文学》第30卷5号。
    刘仁静:《回忆党的“一大”》(1979年3月14日),《“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这是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沉思求索得出的结论。
    3 陈独秀:《安徽俗话报章程》,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
    1、《时务报》,1896年-1898年,第1册至第69册。
    2、《国闻报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
    3、《知新报》,第40、41、43、45、101、102、103、104、108、109、110、111期。
    4、《湘报》,第1期至第177期。
    5、《〈湘报〉文汇编》论说部分。
    6、(上海)《万国公报》,第301至750卷。
    7、(北京)《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第1至45期;
    8、《强学报》,1至2号。
    9、《清议报全编》,第一集,本馆论说。
    10、《新民丛报》,第1到第74期。
    11、《民报》第1至第21号。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册,专集第4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
    1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洪治纲主编:《梁启超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8、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十二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汪康年:《汪穰卿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22、钱仲联主编:《黄公度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3、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宏业书局印行,1987年版。
    24、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九)·康南海文集》,宏业书局印行, 1987年版。
    25、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政协长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未查到出版社),1988年版。
    27、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2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二、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9、杨家骆主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三册),鼎文书局印行,1973年版。
    30、朱维铮主编,李天刚编校:《〈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88年版。
    31、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三、五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苑书义、孙华、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4、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3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36、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7、王栻:《严复集》(第1、2、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许祖华选编:《严复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9、朱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0、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1、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42、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3、张岱年主编: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 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郑海麟:《黄宗羲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1988年版。
    45、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8、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50、李华兴:《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51、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5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1984年版。
    57、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
    58、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59、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0、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时务报〉研究》,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收藏,1993年版。
    61、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5、刘健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6、彭明、程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8、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69、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0、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华世出版社印行,1969年9月初版。
    71、朱国宏、林尚立、张军等著:《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3、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4、张光芒:《启蒙轮》,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5、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76、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7、候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79、龚郭清:《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0、傅国涌:《笔低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版。
    82、昌切:《清末明初的思想主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83、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宝成关:《西潮与回应--近四百年思想嬗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5、宝成关:《政治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6、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7、徐凤晨、赵矢元主编:《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8、汤奇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王晓秋:《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0、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1、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92、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知识分子论丛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论丛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论丛第6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5、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9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97、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8、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99、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0、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1、周伟:《思想原声--一百年来的思想激荡》,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102、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03、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5、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6、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07、马勇:《超越改良和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8、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9、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化阐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0、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1、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12、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3、夏勇:《中国民权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5、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16、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明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邓丽兰:《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刘泽华、张荣明:《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9、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0、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2、魏晓阳:《制度变迁与文化突破--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3、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24、张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25、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26、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7、丁伟志、陈崧:《中体西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8、韦杰廷、陈先初:《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9、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1、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2、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中国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3、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4、刘泽华、葛荃:《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5、孙会文:《梁启超的民权与君宪思想》,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2002年版。
    136、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颜德如:《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38、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9、宋德华:《岭南维新思想述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中华书局,2002年版。
    140、吕滨:《新民伦理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1、涂明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42、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43、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5、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6、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7、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48、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9、何历宇:《政治知识化与现代政治的成长--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0、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53、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154、程竹汝等著:《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5、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6、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7、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合编:《近代中国教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59、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年鉴》编辑部编:《习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60、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1、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162、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3、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4、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5、王中江:《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6、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7、宋惠昌:《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8、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9、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0、周桂钿:《十五堂哲学课》,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1、桑兵、关晓红主编:《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72、贡华南:《知识与存在:对中国近现代知识论的存在论考察》,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73、《思想与社会》编委会编:《现代政治与道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4、安希孟:《思想着是美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5、马乾乐、程谓主编:《舆论学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6、吴善中:《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7、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8、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79、李润苍:《论章太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0、魏义霞:《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1、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82、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的元问题》(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3、楼宇烈、张西平主编:《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4、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5、刘家林编著:《中国新闻通史(上、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6、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
    187、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8、钱弘道:《为卢梭声辩--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评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9、何珊君:《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0、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1、俞祖华、赵慧峰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中共中央党校文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上、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3、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迹出版社,2004年版。
    194、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5、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6、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7、吴剑杰编著:《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8、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近代历史探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9、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0、阮芳纪、左步青、章鸣九编:《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1、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2、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3、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4、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5、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争鸣录》(历史时间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06、忻平:《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7、丁凤麟、张道贵著:《薛福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8、夏东元:《郑观应》(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
    209、张岱年主编: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0、张海林:《王韬评传(附容闳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1、匡亚明主编、王兴国著:《郭嵩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2、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3、宋仁:《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214、戴逸主编、马勇著:《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215、戴逸主编、陈鹏鸣著:《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216、童强:《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217、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19、刘福祥:《智者的迷惘-晚清士大夫中西文化观演变的缩影》,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20、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21、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
    222、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3、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4、肖滨:《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5、王晓丹:《百年中国史话·翻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6、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7: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8、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29、季乃礼:《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0、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版。
    231、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32、卢向国:《温情政治的乌托邦-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机理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3、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4、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迹出版社,2000年版。
    235、谭云明:《二十世纪影响中国的媒体》,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23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37、[德]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8、[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
    239、[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邓正来译:《政治学说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
    240、[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上、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1、[美]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42、[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43、[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44、[美]约瑟夫·阿·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5、[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译:《结社:理论和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46、[美]W·兰斯·班尼特著,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想》,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247、[英]阿克顿著,胡传胜等译:《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48、[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刘丽、姜铁军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9、[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0、[日]松本三之介著,李冬君译:《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51、[美]詹姆斯·R·汤森等著,顾肃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2、[日]沟口雄山、索介然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253、[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4、[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55、[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版。
    256、[美]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版。
    257、[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8、[英]鲍桑葵著,汪淑钧译:《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5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0、[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61、[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62、[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63、[英]密尔顿著,吴大椿译:《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几底卡》,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64、[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65、[英]约翰·密尔著,许宝骥译:《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66、[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刚强译:《先贤的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7、[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68、[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269、[美]伊安·夏皮罗著,姚建华,宋国友译:《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70、[法]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71、[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著,叶颖译:《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