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德语学习者篇章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多语化和多种语言习得也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在拥有诸多国家和语言多样化的欧洲,甚至在中国,学习多种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多种语言间的互动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对掌握了三门、甚至超过三门语言的学习者进行研究成为了一些语言学和教学法领域的新的主题。本论文从“第三语言”这一概念出发,尝试在篇章语用学的框架下,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德语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词汇错误进行研究。本研究有三个目的:首先,研究作为母语的汉语和第一外语的英语对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错误有着怎样的影响;其次,研究学习者在作文中出现不同类型的词汇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的目的是研究学习者如何能够更有效率地习得德语词汇。
     本论文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篇章语用学中的动态篇章观、三语习得中的语言间的互动性、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一直以来都普遍运用的错误分析领域的理论共同构成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在实证部分,本论文选取了全国德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大学生作文作为语料。在分析部分,本论文借鉴了三语习得领域和错误分析理论中的词汇错误的分类方法,并考虑了汉语的语言结构特殊性,把学习者的错误类型分为了五类:借用错误、语义错误、混淆错误、习语错误和仿造错误。实证部分在语料数字化的基础上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软件对这些词汇错误进行手动标注、分类、分析和检验。
     本论文在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的研究结果:第一,在学习者出现的各种词汇错误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语义错误,所占比例最低的是借用错误。同时,出现比例较高的错误类型证明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的困难所在;第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语言对词汇错误均有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来自于德语内部规则的泛化,其次是来自于母语汉语的影响,而来自于英语的影响相比较最小;第三,学习者出现词汇错误的数量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呈现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者水平越高,在作文中出现的词汇错误就越少。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证明,高水平的学习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论文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创新尝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是在若干学科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除了蓬勃发展的篇章语言学和错误分析理论外,还使用了上世纪末新兴的科学理论,即语料库语言学和三语习得。多个理论基础和不同角度框架下的研究主题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阐释研究问题。
     第二,以往在研究德语习得时大多采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而中国的特殊情况,也就是德语学习者在习得德语之前已经在中小学至少接受了六年的英语教育,却被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是不合适的,因为必须把英语对学习者在德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同时要有三门语言间的互动。
     第三,三语习得领域的专家之前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了研究,他们通常把词汇错误分为四类。汉语作为母语的特殊性是本文的一个要点,因为汉语和德语、英语不属于同一个语族,同时又具有特别的语言结构。因此,结合这个特点在本研究中增加了一种新的词汇错误类型,即主要是和介词错误有关的习语错误。
     第四,在德语语料的实证分析过程中,运用了语料库语言学的标注软件和检索程序,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分析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第五,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学习者在词汇习得方面的困难。针对目前中国德语课堂的教学现状也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也为帮助学习者如何更有效率地习得德语词汇提供了新的视角。
引文
1 参见Jordens,2012,第15页。
    2 参见Groseva,1998,第21页。
    3 会议全称"L2-L3 und ihre zwischenensprachliche Interaktion. Zu individueller Mehrsprachigkeit und gesteuertem Sprachlehnen "
    4 参见Hufeisen/Neuner,2003,第1页。
    5 参见同上。
    6 所谓定量量化的方法,就是将处于随机状态的某种语言现象给予数量统计,然后通过频率等量化形式来揭示这类随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这种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现象的有关特征实行量化,然后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从根本上来说,定量研究方法渗透着这样一个观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它们的各种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所以,定量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唐钰明,1991,第78页.转引自苏新春,2010,第7页。
    7 对计量结果的解读直接表现为定性的活动,什么样的计量数据是有效的,什么是局部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甚至有误导作用的,都依赖于语言规律的认识,都直接表现为定性的活动。苏新春,2010,第10页。
    8 梁茂成,2010,第3页。
    9 钱敏汝,2001,第224页。
    10 参见Hufeisen,1998,第169页。
    11 参见Cavallini,2010,第39页。
    12 参见Groseva,1998,第22-24页。
    13 Selinker在1972年把石化现象定义为是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参见Selinker1972,第215页,转引自Krumm,1986,第96页。
    14 参见Dentler,1998,第34页。
    15 参见同上,第38页。
    16 参见Dentler,1998第34页。
    17 参见Cavallini,2010,第141-152页。
    18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40页。
    19 参见Scherer,2006第5页。
    10 参见Ludeling/Walter,2009,第27页。
    11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0页。
    22 参见Putzer,1994,第76页。
    23 参见Dentler,1998,第34页。
    24 索绪尔,1972/2009,第81页。
    2s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徐智儿,2002,第4页。
    26 Lehmann,2002,第14页,转引自布林顿/特劳戈特,2007/2013,第16-17页。
    27 参见Fix/Poethe/Yos,2002第12页。
    28 钱敏汝,2001,第19页。
    29 参见Halliday/Hasan,1976,第1页。
    30 钱敏汝,2001,第23页。
    31 参见Brinker,2010,第17页。
    32 参见Kallmeyer/Klein/Meyer-Hermann/Netzer/Siebert,1974,第45页。
    33 参见de Beaugrande/Dressler,1981,第3页。
    34 参见Heinemann/Viehweger,1991,第125-126页。
    35 钱敏汝,2001,第224页。
    36 参见钱敏汝,2001,第233页。
    37 参见同上,第265页。
    38 刘芳,2012,第Ⅲ页。
    39 参见Cavallini,2010第35页。
    40 参见Lindemann1998.第159页。
    41 参见Huleisen1998.第169页。
    2 参见Huleisen1998.第169页。
    43 参见Groseva,1998,第21页。
    44 参见Neuner,2005,第25页。
    45 参见Cavallini,2010,第38页。
    46 参见Cavallini,2010,第38页。
    47 参见Marx,2004,第69页。
    48 参见Neuner,2009,第8页。
    49 参见Storig,1987,第49页。
    50 Neuner/Hufeisena/Kursisa/Marx/Koithan/Erlenwein,2009,第10页。
    51 英语中也是存在很多的国际通用的词汇,比如telefone, taxi, police等。
    52 参见Neuner/Huteisena/Kursisa/Marx/Koithan/Erlenwein,2009,第10页。
    53 瑞典语和德语同源于西日耳曼语.语言间有相近性。
    54 阿拉伯语和德语不属于同一语族.语言间无相近性。
    55 阿拉伯语和德语不属于同一语族.语言间无相近性。
    56 参见Reich,2010.第192页。
    57 蓝鹰,2013.第87页。
    58 同上。
    59 同上,第91页。
    60 参见Hufeisen1998,第169-183页。
    61参见同上。
    62 参见Cavallini.2010第40页。
    63 参见Merkelbach.2003第541-548页。
    64 参见Jaensch.2012第165-193页。
    65 参见Marx.2000. http://zif.spz.tu-darmstadt.de/jg-05-1/beitrag/marx.htn(最后访问:2013-04-10)。
    66 参见Groseva.1998第22-24页。
    67 参见Lindemann,1998第159-168页。
    68 参见Wannagat/Gerbig/Bucher2003,第2-4页。
    69 参见文伙芳/王立非.2003.第8-9页。
    70 亲自全国德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心统计数据。
    71 参见Uzuegbu,2003,第39页。
    72 参见Kallenbach,1998第53页。
    73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8页。在德语中,如果Korpus一词是指一些语言的集合,多被认为是中性,即das Korpus否则在其它的意思中则被用作是阳性名词。
    74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6页。文本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术语。在语料库语言学中.文本常常可以列极为代表真实的连续话语(口语或笔语)的.以ASCII或Unicode呈现的.可以由计算机读取的电子文档。
    75 粱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3页。
    76 参见Scherer.2006第3页。
    77 参见Ludeling/Walter2009.第27页。
    78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8页。元信息是有关语料库中文本的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文本的外部信息(如引用源、出版商、出版年代、作者、作者性别、语境等)和文本的内部结构信息(如标题、段落、文献、伴随口语的副语言特征等),这些信息有别于文本内部的句法结构、词性、语义特征等语言信息。
    79 参见Perkuhn Keibel Kupietz.2012第45页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63-64页。针对语言学范畴内的标注通常也会被称作linguistische Annotationen通常情况下对语料库的预料都会进行标注工作.在不同的语言学层面可以进行不同的标注.例如词形学层面可以是词类的标注,词尾变位的标注;语义学层面可以对专有名词:语用学层面可以对同指.语篇结构.其它情况下还可以对错误类别.篇章结构,语音语素特征等进行标注等。标注分为软件标注和人工标注.因为语料的标注非常耗时,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先利用开发过的计算机标注软件自动地对预料进行标注.然后再由人工进行检查和修改。就目前现存的标注软件来说,并没有哪一款是完美无误的.并且人工的标注也会有所偏差。
    80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40页。
    81 参见Scherer.2006第5页。
    82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51-54页。
    83 参见Kennedv1998,第13页。
    84 参见同上.第15页。
    85 肯尼迪.1998/2000.第20页。
    86 刘满堂,2004.第99页。
    87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20页。生成语法指的是一种语法模式(Grammatikmodell)根据这种模式可以生成一门语言中所有的标准句式的规则。同时这一概念也指代以这个语法模式作为中心理论的学术派别。
    88 参见同上,第15页。
    89 参见Ramge,1980.第2页。
    90参见Kennedy1998,第23页。
    91 参见同上,第24-33页。BROWN语料库含有500个文本.每个文本约2000词.共计1,014.300词次:LOB语料库和BROWN规模相当,同样包括500个文本.每个文本约2000词。
    92 参见同上.第32页。LLC包括早期SEU中87个口语文本,并补充13个.总共是100个文本,每个文本为5000词次。
    93 参见同上,第29页。
    94 参见Kennedy.1998第46页。
    95 参见黄昌宁/李涓子,2007.第27-29页。
    96 参见Lemnitzer Zinsmeister,2010第41-42页。
    97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02页。
    98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03页。一个语料库最初的功能的确可以决定它很多方面的特征,但是对于一个语料库的用途并非是一次性的,对于已经一些含有标注的语料库,其实它的用途也可以是很广泛,可以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多次使用。
    99 参见Hunston,2008第155页。
    100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05页。
    101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8页。
    102 参见Scherer,2006,第21页。
    103 参见Lemnitzer/Zinsmei ster,2010,第106页。
    113 德语半标注笔语语料库,主要用于研究篇章信息结构。
    114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12页。如果语料库的定位是免费,表明数据可以从网上直接复制;定位是询问是指数据免费,但无法直接在网上找到:在线是说人们可以在网上免费查找,一些情况下需要注册:专利表示正常情况下必须要付款才可以适用,一般费用为50-100欧元,比如TIGER和TuBa D/Z出售则表示使用者需要为数据支付几百欧元的费用,比如IDS的Mannheimer Korpus。
    115 参见Siemen/Ludeling/Muller,(时间不详),第1页。学习者语料库在外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6 参见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2005,第12-15页。
    117 参见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5页;参见杨惠中,2002,第34-40页。
    118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175页。
    119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6页。
    120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Chomsky的天赋论(Nativismus)认为人类拥有语言器官(Sprachorgan),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应该和语言行为予以区分。
    111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175页。
    122 同上,第176页: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8页。
    123 参见Lemnitzer/Zinsneister,2010,第19页。另外一些英语语言学家也给出相似的划分,如Tognini-Bonelli把这两类语言学分别称为corpus-based linguistics和corpus-driven linguistics。
    124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176页。理性主义者倡导的基于原则的方法,常常只能解释研究者自己精挑细选或精心设计的,支离破碎的文本片断,谈不上有什么可操作的实际应用,而那种被视为标准的基于规则的方法也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并逐渐失去市场。
    125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第176页。
    126 同上,第i页。
    127 参见Halliday,1992,第76页。
    128 参见Leech,1992,第105-106页。
    129 参见Tognini-Bonelli,2001,第1页。
    130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7页。
    131 参见McEnery/Wilson,1996,第32页。
    132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7页。
    133 参见Ludeling/Walter,2009,第27页。
    134 参见Lemnitzer/Zinsmeister,2010.第10页。
    135 参见Kennedy,1998,第270页。
    6 参见Ellis/Barkhuizen,2005,第51页。
    137 参见Corder,1973,第32页。
    138 参见Leung,2009,第68页。
    139 参见Uzuegbu,2003,第16页。
    140 参见同上,第18页。
    141 参见Ellis/Bar khuizen,2005,第51页。
    142 参见Dulay/Burt/Krashen,1982,第25页。
    143 参见Uzuegbu,2003,第20页。
    144 参见Dulay/Burt/Krashen,1973,转引自Klein,1984,第36-37页。
    145 参见Selinker,1972,第211页。
    146 参见Vogel1990,第13页。
    147 参见Corder,1973,第85页。
    148 参见James,1980,第59-64页。
    149 参见Selinker1972,第214-215页。
    150 参见同上,第215页。
    151 参见Kleppin1997.第30-40页。
    152 参见Kast,1999,第17页。
    153 参见Lennon/张春龙,1992,第12页。
    154 参见Neuner,2005,第11页。
    155 张帆/卢铭君,2011,第1页
    156 武占坤/王勤,2009,第7页。
    157 同上,第1页。
    158 武占坤/王勤,2009,第2页。
    159 刘叔新,2006,第21页。
    160 同上。
    161 武占坤/王勤,2009,第7页。
    162 赵宏,2013,第116页。
    163 布斯曼,1990/2003,第304页。
    164 张帆/卢铭君,2011,第2页。
    165 参见Dentler1998,第34贞。
    166 参见Abramowski/Haida/Hartmann,2013,第52页。
    167 有无句法功能主要是指词在句子中是否能够独立使用。
    168 参见Abramowski/Haida/Hartmann,2013,第53页。
    169 参见同上,第54页。
    170 参见Dentler,1998,第32页。
    171 参见游仰之,1992,第60-62页。
    172 参见綦甲福,2002,第26-30页。
    173 参见林华,2005,第106-108页。
    174 参见伍海燕,2011,第22-24页。
    175 参见Hufeisen,1998,第169-183页。
    176 参见Dentler1998.第39-45页。
    177 参见Cavallini2010,第141-152页。
    178 参见同上。
    179 参见Kleppin,1997,第20页。
    0 参见武占坤/王勤,2009,第208页。
    181 武占坤/王勤,2009,第29页。
    182 同上。
    183 参见刘叔新.2006,第169页。
    184 参见刘叔新,2006,第169页。
    185 参见张帆/卢铭君,2011,第36-40页。
    186 参见Cavallini,2010,第28页。
    187 在这个例句中,之所以没有特别解释冠词dem,是因为它是代表名词词性,在这个词组中如果使用错误是属于语法错误的范畴,并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词汇错误类别。
    188 参见布斯曼,1990/2003,第270页。
    189 张帆/卢铭君,2011,第35页。
    0 张帆/卢铭君,2011,第83页。
    1 参见Dentler1998,第32页。
    192 钱敏汝,2001,第224页。
    193 参见钱敏汝,2001,第233页。
    194 参见同上,第265页。
    195 参见Ellis/Beaton,1995,第108-110页。
    196 参见Johnson,2007,第195-196页。
    197 参见Kramsch,2000,第64页。
    198 张维友,2010,第23页。
    199 参见Huneke/Steinig,2010,第74页。
    200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意义的词项。参见Christal,1985,第236页。
    201 参见Butzkamm,1993,第34页。
    202 参见Samovar/Porter,1995.第154页。
    203 闫文培.2007,第57页。
    204 同上。
    205 参见kleppin,1997,第36页。
    206 桂诗春,2013,第117页。
    207 参见MiBler1999,第57-58页。
    208 李玉玲/汪宏,2004,第89页。
    209 同上。
    210 参见Doro,2007,第117-129页。
    211 参见Ringbom,1998,第41-52页。
    212 参见kleppin,1997,第34页。
    213 参见Bucher,1999,第18页。
    214 陈建生,2010,第36页。
    215 参见Scherer2006.第5页。
    216 参见李亮,(时间不详)http://www.doc88.com/p-663157035105.html(最后访问:2014-03-25)。
    217 参见同上。
    218 孙艳玲/何源/李阳旭,2010,112页。独立样本t检验的原理是根据样本数据对他们来自的两个独立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推断,前提是两个样本间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即从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对从另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没有任何影响,两组样本的个案数目可以不同,个案顺序可以随意调整。
    219 参见梁茂成,2010,第6-8页。
    222 参见Abramowski/Haida/Hartmann,2013,第52页。
    223 参见Jia,1999,第79页。
    224 汉学认为汉语中的介词分为格介词和普通的介词两类,格介词是如英语和德语中在动词后要求搭配名词并支配名词格数的介词,而汉语中只有普通的介词,如“自”“按照”等在汉语中也可归于介词类别,和动词连用的像介词的部分如“在”等在句中视为动词的补语。另外,汉语中的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后来意义虚化成为介词。但对外汉语届也有另外的观点,认为汉语中存在和动词搭配的介词,如“着”。参见魏新红,2011,第1页。由此可以得知,在汉语中和其它外语中对于词类的命名和分类是不同的,本论文按照汉学家的观点,认为汉语中虽然有介词,但并不存在德语和英语中的格介词,因此导致学习者会忘记在动词后加介词的情况。
    225错误分析的方法有时候是会“沉默”的,也就是说,学习者有时候会出现回避的行为,这样一来那些不可见的错误就不被注意,也就无法被分析。参见Rojas1971,第62页,转引自Raabe,1980,第67页。
    226 张帆/卢铭君,2011,第18页。
    227 参见彭彧,2012,第2-4页。
    231 参见Putzer,1994,第76页。
    233 索绪尔,1972/2009,第81页。
    234 参见Geeraerts,2010/2013,第24页。
    235 张帆/卢铭君,2011,第95-96页。
    236 武占坤/王勤,2009,第29页。
    237 参见刘叔新,2006.第169页。
    238 桂诗春,2013,第104-105页。
    239 同上,第105页。
    240 本图只截取了Collins&Loftus扩散激活模型图的部分。
    241 梁茂成,2010,第12页。
    242 参见Geeraerts,2010/2013,第66-67页。
    243 参见Geeraerts,2010/2013第66-67页。
    244 本句中的"Nummer"一词的使用,既可以归于混淆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语义错误相关。归为混淆错误是因为和英语中的"number"词形相似,但归于语义错误是因为这个词在英语中和德语中的语义上虽然不完全不同,但仍然有部分的义项是相同的。在很多词汇中的错误类别分类并无法区分地干净彻底,这也是错误分析理论一直以来最有争议性的地方所在。Dentler曾经就混淆错误中可能存在和语义错误交叠的情况作出说明,因为混淆本身的意思就是形式相近,意义不同,她认为假如这类词汇错误和目标语中的词汇有一些相近的意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和语义层面相关。参见Dentler,1998,第39-45页。
    245 参见Putzer,1994,第67页。
    246 参见Cavallini,2010,第141-152页。
    248 马广惠,2003,第89页。
    249 孙艳玲/何源/李阳旭,2010,第112页。独立样本t检验的原理是根据样本数据对他们来自的两个独立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推断,前提是两个样本间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即从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对从另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没有任何影响,两组样本的个案数目可以不同,个案顺序可以随意调整。
    250 频次是指调查对象在调查语料中出现的次数,也叫词次,通俗的名称叫做次数。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下编,2008,第520页,转引自苏新春,2010.第291页。频次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直观地反映了某个词语在语料中真实、原始的使用情况。
    251 频率指的是某一调查对象的频次与整个语料所含调查对象总频次的比值。频率是一个概括的数字,它反映的是某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在整体语料中所占的比重,而且使得所有词语的比重变得归一化,具有了很好的可比性。苏新春,2010,第291页。频次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直观地反映了某个词语在语料中真实、原始的使用情况。
    252 参见孙艳玲/何源/李阳旭,2010,115页。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时,都需要先进行两样本方差是否相等的F检验,然后根据结果选择是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还是两样本异方差t检验。等方差t检验的数值即表中"Equal variances assumed "一行中的数据,异方差t检验的数值即表中"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一行的数据。通过对应的t检验中的p值显示,则可以判定不同方差情况下的差异显著性。
    253 参见孙艳玲/何源/李阳旭,2010,115页。
    254 参见Lehmann1993,第320页。
    5 陈建生,2010,第2页。
    256 参见Raabe,1980,第89页。
    257 参见Selinker,1972,第215页,转引自Vogel,1990,第29页。
    258 都建颖,2013,第77页。
    259 参见Krashen,1982,第3040页,转引自陈建生,2010,第37页。
    260 陈琳/王蔷/程晓堂,2004,第67-68页,转引自何安平,2010,第92页。
    261 参见Hernig2005,第218页。
    262 参见Hall,1977,第37页。
    263 参见Neuner,2005,第25页。
    264 参见Cavallini,2010,第38页。
    265 参见Neuner,2005,第64页。
    266 参见Hufei sen/Neuner,2003,第17页。
    267 葛现茹,2011,第798页。
    268 参见Hufeisen/Neuner,2003,第17页。
    269 参见Granger1998,第3页。
    270 何安平,2010,第97页。
    1 钱敏汝/卫茂平/魏育青/孔德明,2008,第15页。
    272 陈建生,2010,第118页。
    273 参见Storch,1999,第72页。
    274 何安平,2004,第115页。
    275 参见Hufeisen1998,第169-183页。
    276 林明金/林大津,2008,第122页。
    Abramowski, Anneliese/Haida, Andreas/Hartmann, Katharina, 2013:Grundkurs Linguistik. Arbeitsmaterialien sowie Ubung Deutsche Grammatik in Auszugen. Berlin.
    Brinker, Klaus, 2010: Linguistische Textanalyse: Eine Einfuhrung in Grundbegriffe und Methoden. 7., durchgesehene Auflage. Berlin.
    Bucher, Stefan, 1999:Verstehen und Miβverstehen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aus psycholinguistischer und pragmalinguistischer Perspektive. In:Fluck, Hans-R/Gerbig, Jurgen (Hrsg.),1999:Spracherwerb Deutsch in Ost-und Zentralasien. Lehr-und Lerntraditionen im Wandel. Tubingen. S.17-30.
    Butzkamm, Wolfgang, 1993:Psycholinguistik des Fremdsprachenunterrichts. Naturliche Kunstlichkeit: Von der Muttersprache zur Fremdsprache. Tubingen/Basel.
    Cavallini, Elisa,2010:Deutsch nach Englisch bei Italienisch als Ausgangssprache. Eine empirische Analyse zum Tertiarspracherwerb. Munchen.
    Christal, D.,1985: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London.
    Corder, S.Pit, 1973: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Great Britain.
    de Beaugrande, Robert-Alain/Dressler, Wolfgang Ulrich, 1981:Einfuhrung in die Textlinguistik. Tubingen.
    Dentler, Sigrid, 1998:Zur Systematizitat und Prognostizierbarkeit lexikalischer Interferenz. In: Hufeisen, Britta/Lindemann, Beate (Hrsg.),1998:Tertia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 Tubingen. S.31-46.
    Doro, Katalin,2007:The Use of High- and Low-Frequency Verbs in English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 In: Lengyel, Zsolt/Navracsics, Judit (eds.):Sencond Language Lexical Processes. Applied Linguistic and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oronto.
    Dulay, Heidi/Burt, Marina/Krashen, Stephen, 1982:Language two. New York.
    Ellis, Nick C./Beaton, Alan, 1995:Psycholinguistic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In:Harley, Brigit (eds.),1995:Lexical Issu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rbor. S.107-165.
    Ellis, Rod/Barkhuizen, Gary, 2005:Analysing Lerner Language. Oxford.
    Fix, Ulla/Poethe, Hannelore/Yos, Gabriele (Hrsg.),2002: Textlinguistik und Stilistik fur Einsteiger. Ein Lehr-und Arbeitsbuch. Frankfurt am Main.
    Granger, Sylviane (eds.),1998:Le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London/New York.
    Groseva, Maria, 1998:Dient das L2-System als ein Fremdsprachenlernmodell? In: Hufeisen, Britta/Lindemann, Beate (Hrsg.),1998:Tertia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Tubingen. S.21-30.
    Hall, Edward T.,1977:Beyond Culture. New York.
    Halliday, M.A.K./Hassan, Ruqaiya, 1976: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Halliday, M.A.K.,1992:Language as system and language as instance: The corpus a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In: Svartvik, Jan (Hrsg.),1992: 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 Berlin. S.61-77.
    Heinemann, Wolfgang/Viehweger, Dieter, 1991:Textlinguistik: eine Einfuhrung. Tubingen.
    Hernig, Marcus, 2005: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e Einfuhrung. Wiesbaden.
    Hufeisen, Britta, 1998:L3 Stand der Entwicklung. Was bleibt zu tun? In:Hufeisen, Britta/Lindemann, Beate (Hrsg.),1998:Tertia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Tiibingen. S.169-183.
    Hufeisen, Britta/Neuner, Gerhard, 2003:Mehrsprachigkeitskonzept Tertiarsprachenlernen. Deutsch nach Englisch. Europaisches Fremdsprachenzentrum. Frankfurt am Main.
    Hun eke, Hans-Werner/Steinig, Wolfgang, 2010: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e Einfuhrung. Berlin.
    Hunston, Susan, 2008:Collection strategies and design decis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Berlin. S.154-168.
    Jaensch, Carol, 2012:Acquisition of L3 German: Do some learners have it easier? In: Amaro, Jennifer Cabrelli/Flynn, Suzanne/Rothman, Jason (Hrsg.),2012: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dulthood. Amsterdam/Philadelphia. S.165-193.
    James, Carl, 1980:Contrastive Analysis. London/New York.
    Jia, Huidie,1999: Bildlichkeit versus Sachlichkeit. Uber eine typische Stilinterferenz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nder bei der Textproduktion. In:Fluck, Hans-R/Gerbig, Jurgen (Hrsg.),1999: Spracherwerb Deutsch in Ost-und Zentralasien. Lehr-und Lerntraditionen im Wandel. Tubingen. S.79-90.
    Johnson, Fern L.,2007:Cultural Domensions of Discourse. In: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时间不详):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
    Jordens, Peter, 2012: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Functional Category System. Berlin.
    Kallenbach, Christiane, 1998:"Da weiB ich schon, was auf mich zukommst". L3-Spezifika aus Schulersicht. In:Hufeisen, Britta/Lindemann, Beate (Hrsg.),1998: Tertia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 Tubingen. S.47-57.
    Kallmeyer, Werner/Klein, Wolfgang/Meyer-Hermann, Reinhard/Netzer, Klaus/Siebert, Hans-Jiirgen, 1974: Lekturekolleg zur Textlinguistik. Band 1: Einfuhrung. Frankfurt am Main.
    Kast, Bernd, 1999:Fertigkeit Schreiben: Fernstudieneinheit 12. Munchen.
    Kennedy, Graeme, 1998: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New York.
    Klein, Wolfgang, 1984:Zweitspracherwerb. Eine Einfuhrung. Konigstein.
    Kleppin, Karin, 1997:Fehler und Fehlerkorrektur. Berlin/Munchen/Wien/Zurich/New York.
    Kramsch, Claire, 2000: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Krumm, Hans-Jurgen, 1986:Lernersprache. Thesen zum Erwerb einer Fremdsprache. Munchen.
    Leech, Geoffrey, 1992: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 In:Svartvik, Jan (Hrsg.),1992: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82. Berlin. S.105-122.
    Lehmann, Christian,1993: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phenomena. In: William A. Foley,(Hrsg.),1993:The Role of Theory in Language Description. Berlin. S.315-340.
    Lemnitzer, Lothar/Zinsmeister, Heike, 2010: Korpuslinguistik. eine Einfuhrung. 2. Auflage. Tubingen.
    Leung, Yan-kit Ingrid, 2009: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 Great Britain.
    Lindemann, Beate, 1998:L2-L3 und ihre zwischensprachliche Interaktion. Probleme und Herausforderungen in bezug auf Untersuchungsdesigns. In:Hufeisen, Britta/Lindemann, Beate (Hrsg.),1998:Tertia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 Tubingen. S.159-168.
    Ludeling, Anke/Doolittle, Seanna/Hirschmann, Hagen/Schmidt, Karin/Walter, Maik,2008: Das Lernerkorpus Falko.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2008, Nr.2. S.67-73.
    Liideling, Anke/Walter, Maik,2009: Korpuslinguistik fur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Sprachvermittlung und Spracherwerbsforschung.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2009, Nr.6. S.27-36.
    Marx, Nicole,2000:Denglisch bei nicht-indoeuropaischen Muttersprachlern?载:http:// zif.spz.tu-darmstadt.de/jg-05-1/beitrag/marx.htm (最后访问:2013-04-10).
    Marx, Nicole,2004:Forschungsmethoden zur Mehrsprachigkeit und zum multiplen Spracherwerb. In: Hufeisen, Britta/Marx, Nicole (Hrsg.),2004:Beim Schwedischlernen sind Englisch und Deutsch ganz hilfsvoll. Untersuchungen zum multiplen Sprachenlernen. Gesellschaft fur Angewandte Linguistik. Forum Angewandte Linguistik,44. Frankfurt am Main. S.65-79.
    McEnery, Tony/Wilson, Andrew,1996:Corpus Linguistics. Edinburgh textbooks in empirical linguistics. Edinburgh.
    Merkelbach, Chris,2003:Deutsch nach Englisch in Taiwan. Der nicht positive EinfluB des Erwerbs des Englischen als L2 auf den Erwerb des Deutschen als L3.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Nr.1, S.541-548.
    MiBler, Bettina,1999:Fremdsprachen-lernerfahrungen und Lernstrategien.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Tubingen.
    Neuner, Gerhard,2005: Mehrsprachigkeitskonzept und Tertiarsprachendidaktik. In: Hufeisen, Britta/Neuner, Gerhard (Hrsg.),2005:Mehrsprachigkeitskonzept Tertiarsprachenlernen. Deutsch nach Englisch. Strasbourg. S.13-34.
    Neuner, Gerhard/Hufeisen, Britta/Kursisa, Anta/Marx, Nicole/Koithan, Ute/Erlenwein, Sabine,2009:Deutsch als zweite Fremdsprache. Munchen.
    Perkuhn, Rainer/Keibel, Holger/Kupietz, Marc,2012:Korpuslinguistik. Paderborn.
    Putzer, Oskar,1994: Fehleranalyse und Sprachvergleich. Linguistische Methoden im Fremdsprachenunterricht am Beispiel Italienisch-Deutsch. Ismaning.
    Raabe, Horst,1980:Der Fehler beim Fremdsprachenerwerb und Fremdsprachengebrauch. In:Cherubim, Dieter (Hrsg.),1980:Fehlerlinguistik. Beitrage zum Problem der sprachlichen Abweichung. Tubingen. S.61-93.
    Ramge, Hans, 1980:Fehler und Korrektur im Spracherwerb. In:Cherubim, Dieter (Hrsg), 1980:Fehlerlinguistik. Beitrage zum Problem der sprachlichen Abweichung. Tubingen. S.1-22.
    Reich, Astrid, 2010: Lexikalische Probleme in der lernersprachlichen Produk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Revisited. Tubingen.
    Ringbom, Hakan, 1998:Vocabulary frequencies in advanced lerner English:a cross-linguistic approach. In: Granger, Sylviane (eds.),1998:Le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London/New York. S.41-52.
    Samovar, Larry/Porter, Richard, 1995: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lmont.
    Scherer, Carmen, 2006:Korpuslinguistik. Heidelberg.
    Selinker, Larry, 1972:Interlanguage. I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3, S.206-222.
    Siemen, Peter/Ludeling, Anke/Muller, Frank Henrik, (时间不详):FALKO-Ein fehlerannotiertes Lernerkorpus des Deutschen. Institut fur deutsche Sprache und Linguistik. Berlin.
    Storch, Gunther, 1999: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e Didaktik: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und praktische Unterrichtsgestaltung. Munchen.
    Storig, Hans Joachim, 1987:Abenteuer Sprache. Ein Streifzug durch die Sprachen der Erde. Berlin/Munchen.
    Tognini-Bonelli, Elena, 2001: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 Amsterdam.
    Uzuegbu, Ifeyinwa, 2003:Ich kann nicht war ten. eine, graduate'zu werden. Eine fehleranalytische Untersuchung schriftlicher Texte von Igbo Deutschlernenden mit Englisch als Zweitsprache. Frankfurt.
    Vogel, Klaus, 1990:Lernersprache:linguistische und psycholinguistische Grundfragen zu ihrer Erforschung. Tubingen.
    Wannagat, Ulrich/Gerbig, Jurgen/Bucher,Stefan, 2003, Deutsch als zweite Fremdsprache in Ostasien-neue Perspektiven. Tubingen.
    布斯曼·哈杜默德,1990/2003:《语言学词典》,(陈慧瑛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陈建生,2010:《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基于兰盖克语法理论的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都建颖,201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葛现茹,2011:“迁移研究的新进展”。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第43卷,第5期。第794-798页。
    Geeraerts, Dirk,2010/2013:《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李葆嘉/司联合/李炯英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桂诗春,2013:《多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安平,2010:《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黄昌宁/李涓子,2007:《语料库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肯尼迪,1998/2000:《语料库语言学入门》,(顾曰国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蓝鹰,2013:“文化接触、接触语言学与汉语方言研究”。载:《语言与文化传播》。2013,第9期。第87-93页。
    布林顿·J·劳蕾尔/特劳戈特·克洛斯·伊丽莎白,2007/2013:《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柴延艳译)。商务印书馆。
    Lennon, Paul/张春龙,1992:“错误分析:如何界定,鉴别和区分”。载:《国外外语教学》。1992,第4期。第11-20页。
    李亮,(时间不详):(标题不详)。载:http://www.doc88.com/p-663157035105.html(最后访问:2014-03-25)。
    李玉玲/汪宏,2004:“从大学生英语写作看语际影响下的回避现象”。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卷。第89-91页。
    梁茂成,2010:“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载:《中国外语》。2010,第4期。第90-97页。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语料库应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林华,2005:“论英语知识在德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载:《江汉大学学报中文科学版》。2005,第4期。第106-108页。
    林明金/林大津,2008:《词汇文化对比与双语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芳,2012:《一语(汉语)和二语(英语)对三语(日语)初学者词汇习得的跨语际影响研究》(A Study of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f L1(Chinese) and L2(English) on L3(Japanese) Beginners'Lexical Acquisition)(硕士论文原稿)
    刘满堂,2004:“近40年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陕西教育学院院报》。2004,第1期。第98-103页。
    刘叔新,2006: 《词汇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马广惠,200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彭或,2012:《德语词汇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
    綦甲福,2002:“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2,第6期。第26-30页。
    钱敏汝,2001:《篇章语用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钱敏汝/卫茂平/魏育青/孔德明,2008:《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苏新春,2010:《词汇计量与实现》。商务印书馆。
    孙艳玲/何源/李阳旭,2010:《例说SPSS统计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
    索绪尔·德·费尔迪南,1972/2009:《普通语言学入门》,(刘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魏新红,2011:《汉语词汇密码:介词和助词》。中央编译出版社。
    文秋芳/王立非,2003:《英语写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2005:《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伍海燕,2011:《三语学习中二语迁移的实证研究:以英语和德语为例》(An Empirical Study of L2 Transfer in L3 Learning: as Reflected in English and German)(硕士论文原稿)
    武占坤/王勤,2009:《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徐智儿,2002:《德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闫文培,2007:《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科学出版社。
    杨惠中,2002:《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游仰之,1992:“英语对德语词汇的影响”。载:《外国语》。1992,第3期。第60-62页。
    张帆/卢铭君,2011:《德语词汇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维友,2010:《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宏,2013:《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