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笔记是从城市生活经验出发,以记录城市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为中心的笔记文。其中大部分作品被称为“梦华体”,反映了不同时代士人阶层对他们失去的生活的追记;另外一部分作品则为游记体和颂赞体,主要是对城市生活进行摄录,以文字为城市留影。
     古代城市笔记是古代笔记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论文在搜集中国历代城市笔记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古代城市笔记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初步归纳出城市笔记在起源、发展、成熟定型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同时也以此为线索,总结以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城市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发展史,以城市笔记为载体勾勒出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大致历程,并挖掘城市笔记的文学价值。
     绪论部分就研究意义、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论文的主体部分,则分为如下六章:
     第一章,以隋前城市笔记的两个代表作品来探讨城市笔记萌生期形成的文体规范。第一节讨论城市笔记开山之作《西京杂记》对于汉代都市文化的展示;第二节探讨南北朝时期最具有知名度和文化品位的城市笔记《洛阳伽蓝记》,发掘其中的创作传统和对北魏城市文明的记录。
     第二章,以隋唐城市笔记的代表作品来追踪城市笔记发展期在题材上的拓展,尤其关注唐代三类聚焦不同领域,在音乐表演、绘画发展和狭邪冶游方面记录城市文化发展的代表作品,并追踪这些作品共同具有的“梦华体”创作倾向。第一节探讨隋朝都城的《大业杂记》所取得的创作成就;第二节探讨城市笔记中所反映的唐代音乐发展态势以及对于文学发展的促进,其中《教坊记》主要是对盛唐声乐繁华的追思,《羯鼓录》是对唐代贵族音乐才华的礼赞,《乐府杂录》中则津津乐道于长安乐工的逸闻轶事;第三节追踪后代狭邪小说的早期代表作《北里志》,探求其实录风格和感伤基调、悲悯情怀;第四节关注城市笔记中在寺庙游览中对于绘画艺术发展的记录,并具体分析作品在情感上的共同诉求:对失去的繁华生活的追忆。
     第三章,以宋代城市笔记的代表作品来考察城市笔记的成熟期在体式上的特点,探讨“梦华体”的内涵,关注宋代城市变革之下俗文化的大发展以及在城市笔记中的体现。宋代城市变革带来城市笔记的勃兴,第一节探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北宋初期城市的情调和欧阳修人生初宦时的美好际遇;第二节关注《洛阳名园记》对于宋代园林名城的记录,发掘其中所具有的的时代忧思和城市经济初步解放的态势;第三节探讨《东京梦华录》中的旧都追忆,注重分析其所具有的典范意义和东京俗文化百科全书的文化诉求;第四节在综合研究梦华录影响下出现的大量城市笔记在创作倾向的差异,并观照临安城市风貌;
     第四章,以明清两京相关的城市笔记为研究对象,考察大量涌现出来的两京城市笔记中的代表作;第一节关注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笔记,尤其关注游记类型城市笔记;第二节关注南京为中心的城市笔记,特别探求近于狭邪小说类型的城市笔记以及其文学意义。
     第五章,以明清江南地区相关的城市笔记为研究对象,尤其关注城市笔记发展史上集大成之作的《扬州画舫录》。第一节追寻《西湖梦寻》中的江南梦乡,挖掘遗民张岱的西湖情结,总结小品文风格城市笔记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第二节关注《扬州画舫录》所具有的城市笔记创作史中的总结性质,研究盐政和南巡对于扬州城市发展的推动。
     第六章,关注近代城市的崛起与城市笔记的演进,分别以天津和上海为中心,选择两个最具特色的文本来解析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进展。第一节研究十里洋场激发下的《海陬冶游录》类笔记,探求近代洋场文化与狭邪小说的繁荣之间的联系。第二节以对《津门杂记》的解剖来分析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探究洋务重镇的历史面貌,画出城市文明的特质。
     总之,古代城市笔记在内容上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宫廷文化活动、市井生活、都市娱乐、都市伎艺、民俗活动以及部分的政治生活。本文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城市文明的进程,同时探求城市笔记演变的规律,关注众多作者的创作诉求。
Urban notes were taken from the city life experience,to record the city politicalculture,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folk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elementsas the center of the note paper. The majority of works called "meng-hua",reflectingthe different times of literati stratum for their lost lives; another part works for blogsand praise,mainly for recording on urban lives.
     The ancient urban notes are a part of ancient note literature,but also an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ey are mainly about the urban life as thecore,record the citi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ceremony,urban governmentfacilities,urban management,urban entertainment and food,customs and othercontent,which have the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literary valu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urban notes text,development path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urban notes,we sum up the urbannotes in origin,development,mature sett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representative works,at the same time as a clue to summarize the main city eachhistorical perio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urban notes as the carrier t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Chinese urban civilization andgeneral process of mining citys,note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current researchsit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the two works before the Sui Dynasty explore theurban notes stylistic norms formed in the stage of initiation. The first sectiondiscusses the urban notes book "notes Xijing" for the urban culture of display; mosthas the visibility and the cultural taste of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southernand Northern Dynasties Urban notes "story of Luoyang Temple",to explore thecre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on Northern Wei urban civilization record.
     The second chapter,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Sui and TangDynasties Urban notes to track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notes on the theme of the Tang Dynasty,especially the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focus areas,in music,painting and courtesan before recording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and tracking these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DreamChina" the creation tendency.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Sui Dynasty capital,thecreation achievement;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urban notes in the TangDynasty music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the"jiaofangji" is mainly the prosperous Tang Memorial on vocal music,"sita recorded" isa celebr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aristocratic musical talent,"yue fu miscellany" inChangan musicians indulge in elaborating on the anecdotes; early on behalf of thirdday tracking offspring Xiaxie novels as "Bai Li Zhi",explore the actually recorded styleand sentimental tone,compassion; fourth section focuses on the urban note recordsfor the art development in the temple tour,common aspirations and the specificanalysis of works in emotional: recollections of lost busy life.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mature period in SongDynasty urban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note to examine the urban note,to explorethe connotation of "Dream China",focus on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in the SongDynasty under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ed in the city in the notes. TheSong Dynasty urban change brought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urban notes,the firstsection explores Ou Yangxiu "tree peony in Luoyang" north urban atmosphere andOu Yangxiu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ood fortune of life our song period; secondsection on "Luoyang garden" for the Song Dynasty garden-city on record,explore theera of sorrow and urban economy preliminary emancipation trend the third sectiondiscusses;"Dongjing menghua lu" in the old memories,focus on the analysis ofcultural demands encyclopedia model of its significance and Tokyo popular culture;difference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nghualu largeurban notes appear under the influence in the creation tendency,and view of Lingancit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two capital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related no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pringing out of two capital City notes in the representative; the first section on Beijing as the center of the urban note,especiallyblogs type urban notes; second section concerns in Nanjing as the center of theurban notes,especially seek to Xiaxie novel types Urban notes and its literarysignificance.
     The fifth chapter,related to Ming and Qing Jiangnan Urban notes as theobject of study,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note masterpieceof "Yangzhou boats". The first section search "West Lake dream" Jiangnan indreamland,mining adherents of Zhang Dai West Lake complex,summarizes the essaystyle urban not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taste; second section focuseson the "summary of the nature of the records of Yangzhou boat" has the urban notein the history of cre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alt administration and southerntou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angzhou;
     The sixth chapter concerns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city,the rise andurban notes,respectively,in Tianjin and Shanghai as the center,in the most uniquetext to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alysi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anatomy of the "ferry" to analyze Chinese city modernization,westernization ofexploring historical appearance,draw the urban civilization qualities; second sectionon Day Three excited "sea Zou excursion recorded" class notes,between the foreignculture and explore the modern Xia Xie novel prosperous contact.
     In short,the ancient urban notes in the content fully reflects the Chineseancient urban palace cultural activities,urban life,urban recreation,urban folk art,folk activities and a part of political life. In this paper,multi angle,multi directionshow the urban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note,attentionof many authors.
引文
1葛洪:西京杂记[M]:四部丛刊影印本
    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M].北京出版社,2009年3月
    3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程章灿:西京杂记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62年6月。
    1班固:两都赋,历代赋汇卷三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1]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1朱一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0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朱一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0 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一
    2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
    3梁任:述异记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5卷
    2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
    3直斋书录解题
    1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
    2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
    1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173
    1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24
    2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李一飞:《教坊记》作者崔令钦生平考补:文献,1997年02期
    2李一飞:《教坊记》作者崔令钦生平考补:文献,1997年02期
    3唐会要卷52
    1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
    2宋书
    3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1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卷十五
    2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卷廿八
    3大唐新语卷九五
    1新唐书卷22
    2唐会要卷34
    1隋书卷15
    1旧唐书卷七五
    2旧唐书卷廿九
    1欧阳修:新唐书卷22
    2太平广记卷204
    1旧唐书卷51
    1唐文拾遗
    1隋书卷15
    1四库全书总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唐才子传卷9
    3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1唐两京城坊考卷三
    1唐摭言卷三
    2旧唐书卷200
    1海陬冶游录
    1淞隐漫录卷八
    2旧唐书卷167
    3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92卷
    2曹尔琴:唐长安的寺观及其有关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1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169
    2肖爱玲等:隋唐长安城,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版:134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1旧唐书,卷89
    2杜牧:樊川文集卷10,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91
    3(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唐朝名画录
    1(宋)《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卷52
    1(宋)梅尧臣:宛陵诗钞
    2(宋)邵雍:邵氏闻见录,卷17
    1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卷165
    1宋史卷444《文苑传》
    2(南宋)楼昉:崇古文诀,卷32
    1宋史,卷444
    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374
    1宋史,卷318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
    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56
    1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18
    1孔宪易:孟元老其人,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2李致忠:《东京梦华录》作者续考,文献季刊,2006年7月第三期
    3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4
    1伊永文: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的“梦华体,”文学,求是学刊,2009年1月:114-119
    1宋史,卷470
    1宋诗钞
    2宋史,卷179
    1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12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04:405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5
    1全唐文,卷三十九
    1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版:218
    1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M],中华书局,200501:484
    2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M].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26
    3国朝诗话,卷一
    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
    2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
    1赌棋山庄词话
    2(清)冒襄:影梅庵忆语
    3四库提要
    1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五集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5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35
    1安东篱,说扬州[M]:中华书局,2007年8月:294
    2安东篱,说扬州[M]:中华书局,2007年8月:295
    1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来新夏:漫话《津门杂记》,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5期:91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03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01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399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13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03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7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52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399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2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4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03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31-2532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32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17-2518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21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29-2530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27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1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9-2514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34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6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87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9-2480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81-2483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35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9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1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83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1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0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9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7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77-2478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15?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15
    5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4-2495
    6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4-2495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7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506-2507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47-2448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47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47-2448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48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53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89
    5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13
    6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7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7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0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3
    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89
    5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9
    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7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2499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
    [4]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5]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6]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3月。
    [8]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
    [9]金盈之:醉翁谈录,周晓微点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10]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11]刘坤、赵宗乙:梦粱录外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2]朱易安、傅漩琼等主编:全宋笔记·序,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吴自牧: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南宋古迹考(外四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17]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
    [18]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9]欧阳修:欧阳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0]宋敏求: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21]周密: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中华书局2007版。
    [22]周城:宋东京考,单远慕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23]周辉:清波别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2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7]李镰:汴京遗迹志,周宝珠、程生民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28]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刻本笔记小说大观(1984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9]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30]昭梿:啸亭杂录,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3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32]王先谦集释:庄子,方勇导读、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2003年版。
    [34]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2004年5月。
    [35]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
    [36]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7]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38]阮元:揅经室外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39]钮琇:临野堂尺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40]顾禄:清嘉录,来新夏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
    [41]顾禄:桐桥倚棹录,王稼句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
    [42]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
    [43]王韬:漫游随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4]王韬:淞隐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王韬:瓮牖余谈,清光绪元年(1875)上海申报馆丛刊铅印本。
    [46]王韬:瀛壖杂志,沈恒春、杨其民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8]沈曰霖:粤西琐记,清道光十三年(1833)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丁集新编本。
    [49]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0]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5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52]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5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54]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5]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56]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57]钱曾:述古堂藏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
    [58]钱曾:读书敏求记,管庭芬、章钰校证,余彦焱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5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6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2]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5]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7]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
    [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9]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13]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5]吴涛:北宋都城东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16]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18]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怜印社1986年版。
    [19]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
    [23]戴均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25]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
    [26]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28]李梦生:中国毁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9]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
    [30]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5年6月版。
    [31]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2]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5]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7]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8]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
    [39]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40]张家驹: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1]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42]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中国书店1999年版。
    [44]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6]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01年。
    [47]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8]李春光:清代学人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50]施延镛编: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1]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52]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53]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4]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5]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56]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徐德明:清人学术笔记提要,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59]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华书局2005年3月。
    [60]傅漩琼、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61]李剑国:唐前志怪传奇小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2]瞿良士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3]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中华书局2005年版。
    [64]章太炎、刘师培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5]包亚明: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66]高小康、黄忠顺、田根胜: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5月。
    [67]孙逊、杨剑龙: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68]李孝梯: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
    [69]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7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73]张晖:宋代文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74]鲍宗豪: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5]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76]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7]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8]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齐鲁书社2008年版。
    [79]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版社2008年。
    [80]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81]徐世昌等编: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
    [82]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时龙译,黄山书社2009年版。
    [83]严杰:唐五代笔记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
    [84]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年2月。
    [88](美)安东尼·奥罗姆:城市的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8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
    [90](美)A·W·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1](澳)安东篱:说扬州,中华书局2007年8月。
    [1]王云路:都城纪胜书名考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2]孔宪易:孟元老其人,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3]虞家钧:杭州城沿革与城市发展,地理研究1985年。
    [4]马华民: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7月。
    [5]史念海:中国古都变迁和文化融通,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12月。
    [6]马华民: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7月。
    [7]周笑添、周建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的源、流、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8]杨东晨: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都城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和特点,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7月。
    [9]康震: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人文杂志2001年1月。
    [10]宋鸣笛:宋东京公共休闲空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3年。
    [1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2月。
    [12]侯立兵:都邑赋:传统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2月。
    [13]安丙瘩:宋笔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4]刘静:周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15]李致忠:东京梦华录作者续考,文献季刊2006年7月。
    [16]王乐全:宋代官定节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7]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
    [18]张家驹: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三期1942年。
    [19]方如今:南宋临安的文化,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20]程民生:汴京文明对南宋杭州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4。
    [21]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22]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5期。
    [23]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4]宋莉华:汴州与杭州:小说中的两宋双城记,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05期。
    [26]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7]龙芳:北宋东京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28]孙逊、刘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9]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30]伊永文:东京梦华录为中心的梦华体文学,求是学刊2009年1月。
    [31]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2]刘方: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
    [33]梅新林:映像重塑和文化解读:古代小说中的城市,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
    [34]宋莉华:清代笔记小说与乾嘉学派,文学评论2001年。
    [35]丁宏武:考古发现对西京杂记史料价值的印证,文献季刊2006年4月。
    [36]蒋述卓、王斌: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学术研究2001年03期。
    [37]刘艳秋,宁欣:笔记小说中的唐宋都市生活服务业;唐史论丛(第八辑)2006年。
    [38]张天虹:龙兴观开场与唐中后期长安城内的物资交流,东岳论丛2008年02月。
    [39]樊祥鹏:近代上海狭邪小说与都市性,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40]王斌:文学的城市诉求;文艺报2001年。
    [41]高晓芳:东京梦华录习俗研究的价值,文史博览2008年12月。
    [42]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
    [43]卢逍遥:都城纪胜南宋杭州城市文化的繁荣书写,江南论坛2005年4月。
    [44]常新: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8月。
    [45]孟光全:洛阳伽蓝记中的庶民群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月。
    [46]李久昌:北魏洛阳里坊制度及其特点,学术交流2007年1月。
    [47]张利满:从历代目录看洛阳伽蓝记的文体归属,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8月。
    [48]赵海丽:鱼文化与羊文化洛阳伽蓝记所述南北朝文化冲突与交融探论,理论学刊2006年。
    [49]荣新江等: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季刊2004年4月。
    [50]李文鹃:西京杂记葛洪说补证,安徽文学2008年3月。
    [51]张蕊青:扬州画舫录_史家与小说家的相通与合流,学海2001年5月。
    [52]王伟康:清代鼎盛期扬州经济文化辉煌的缩影_扬州画舫录_研究述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1期。
    [53]宁欣等: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9月。
    [54]王灿炽:帝京景物略_及其作者考,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4月。
    [55]王伟康:扬州画舫录_中的戏曲文化试探,东南文化2003年11期。
    [56]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月。
    [57]王丹:从宋人笔记小说探看宋代城市丧葬文化的若干新取向,语文学刊2006年11月。
    [58]刘士岭:如梦录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
    [59]史念海:都城与文化变迁,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1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