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站在对马克思恩格
    斯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挖掘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历史
    演变进程中来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表征着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
    高级形式。客观物质经济条件对社会形态历史演化和整体进步的基础决定性和最终
    制约作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社会形态自然演变
    第二大形态的经济类型,市场经济的不可跨越性和价值中立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市
    场经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巨大作用又说明了这种不可跨越的历史存在具有价值有
    效性,这构成当代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规律依据。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表征着历史不过是人类各不同利益
    群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不断进行活动的历史,解释了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对具
    体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选择的直接作用性,说明了意识形态变革在具体历史条件
    下可以超越特定区域内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这必然导致这样的社会形态历史演
    变规律,即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和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非
    同步性;物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形态历史演
    进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为我国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社会制度
    的历史“跨越”提供了历史规律依据,再加之这种跨越在整个社会形态的历史进化
    中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并且符合马克思恩格斯贯彻东方社会问题的一贯视角,这
    又从逻辑上蕴涵着这样的道理: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
    性,而且还具有历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结合,是社会形态历史演变进
    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探索社会进步的社会事实,反映了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
    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和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对主
    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决定性,二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走向统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当代确立,既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的正确选择。从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
    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历史扬弃,代表市
    场经济的未来和明天,它的出现和发展体现着人类追求进步和文明的历史必然趋
    势,它的实践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一条了正确的道
    路,也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扬弃制度弊端提供一种示范,所以,从某种意义
    上讲,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形态,开辟了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历
    史新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作为一种反映历史发
    
    2 社会形态消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钎济新措志
    展必然趋势的、待完成的实践性存在,从社会形态两种变革有机统一的角度看其当
    代形志是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其实用运作构架是二重结构:资本化运营的生产
    流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协调相统一的利益机制:在实践中将面临的主要偏离因
    素是现实经济条件可能诱发资本主义资本市场经济成分的产生,这种偏离的根本词
    适措施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rms on the basis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laws
     of the social forms and the market economy. This thesis persists in the basic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terial economy condition,
     which occur in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rms,
     demonstrate that the social movement belongs to the one of material movements.
     The condition of material economy restricts objectively to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history, s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s
     is the one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nature. As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forms, the market economy can not
     be leaped over and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does not have the ideology
     character of the special class. The gigantic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on the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kind indicate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is valuable. The above梞entioned are the historical law
     foundation on which we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esent
     China.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bject value guide, which occur
     in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rms, demonstrate
     that the whole mankind history is the history in which all kinds of interest
     groups pursues for the interest goals of themselves. They also explain that
     both the interest contradiction and value conflict affect directly on the
     society institution chosen by the special nation. They still indicate that
     the actual stage of revolutions in ideology might leap over this one
     corresponded with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dition of
     material economy in the special region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y condition.
     The above梞entioned lead necessarily to three laws of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ms. The first law is that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erial economy condition are out of step with the ones of the subject
     value guide. The second law is that the conflicts both over the world and
     inside the nation com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 at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ffect each other. The third law is that the concrete realizing way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forms are manifold. These laws, provide
    
    
    
    
    
    
    
    
    
     4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ountry leap梠ver in the society institution under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low條evel production force. This leap梠ver conforms
     to Marxist and is hugely valuable. So, the socialist institution being
     insisted on in the present China is both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and
     indispensable.
    
     It is a new fact of social progres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forms that the socialist institution combines with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esent China. This fact reflects that the two
     revolutions, the ones both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terial economy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bject value guide, affect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rms. This fac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terial economy
     conditions decide the on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bject value guide; the
     two kinds of revolutions are united as one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y
     surrou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1、42、2、3、4、6、9、10、12、13、15、16、17、19、20、45、21、22、23、24、25、26(1——3)、29、32、33、37、41、43、47、48、49、50、46(上、下),人民出版社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斯大林文选》(上、下),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2、3、5、7、8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
    9.《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王伟光著:《经济利益·政治秩序·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4.王伟光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动力与改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5.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王伟光 徐伟新编:《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动力》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
    17.杨春贵、王伟光:《谈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8.韩庆祥著:《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韩庆祥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0.韩庆祥著:《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21.韩庆祥 宫敬才著:《计划人与市场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22.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赵家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李秀林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6.[英]柯亨著,岳长龄译:《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7.郝永平著:《进步观念的当代重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王南湜著:《从领域合—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9.中央党校课题组:《唯物史观新视野》,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0.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讨》,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31.赵家祥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2.庞元正、丁冬红等著:《发展理论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33.陈铁民著:《社会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庞元正、马哲军著:《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丰子义著:《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6.李小兵著:《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7.杨耕著:《“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38.赵理文著:《历史发展之迷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9.尹树广著:《晚年马克思历史观的变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王进主编:《现代经济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41.董德刚著:《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日山编:《著名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3.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44.刘桂斌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胡代光、周安军编著:《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6.马健行、顾海良主编:《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6年版。
    47.历以宁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8.《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帕森斯著、粱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50.贾高建著:《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51.张凌云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52.江丹林著:《东方复兴之路: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刘佑成著:《社会发展三形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4.陈相如著:《寻找时代的位置:社会形态与历史阶段的多角度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5.[英]安得鲁·韦伯斯特著:《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6.[法]弗郎索瓦·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7.张琢主编,孙立平等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8.[英]波普著,杜汝楫、邱红宋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9.郝立新著:《历史选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0.韩震著:《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1.衣俊卿著:《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2.[德]施本格勒著《西方的没落》,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3.[英]汤因比著:《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
    64.[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版。
    65.丘挺、张先贤著,《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66.[英]埃斯特林著:《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67.鲁从明著:《<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和伟大生命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68.汤在新著:《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9.[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
    70.[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1.晏志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2.[波]W·布鲁斯、K·拉斯基著,银温泉译:《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3.宋则行、樊亢遍:《世界经济史》(上、中、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刘桂斌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5.刘炳英著:《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76.[英]克里斯托弗·皮尔森著,姜辉译:《新市场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77.胡钧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王维澄、李连仲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冯子标、周扬明等著:《“社会主义资本”回顾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李炳炎著:《社本论——社会主义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1.孙承叔著:《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82.赵旭华、王明华著:《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英]艾瑞克·霍布丝鲍姆著:《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4.[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
    85.[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86.[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87.[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88.[美]莱斯特·瑟罗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89.葛林 王立新著:《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机制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90.左大培 裴小革著:《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结合历史与文化的全方位探讨》,1996年版。
    91.[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编著,林季红等译:《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2.张跃发 刘养洁著:《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时事出版社,1999年6月版。
    93.[美]伯特尔·奥尔曼编:《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论争》,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4.[苏]阿·帕·布坚科著:《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95.胡代光 周安军编著:《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6.何传启著:《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7.杨魁森著:《哲学与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8.陈振明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9.本书编写组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00.[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1.徐伟新著:《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
    102.陈万里著:《市场经济30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
    103.[法]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1993、1994年版。
    104.杨玉生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5.[日]伊藤诚著;《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106.[法]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07.栾文莲著:《交往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8.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9.肖枫著:《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10.本书编写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11.Edited by Jurgen Kocka and Gyorgy Ranki: Economic theory and history, Akademiai kiado, Budapest 1985.
    112.Schuller, A. 1988: Does Market Socialism work?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13.Bandhan, P. and Roemer, J.E. (eds) 1993a: Market Soc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4.Brus, W. And Laski, 1989a: From Marx to the Market: Socialism in Search of an Economic System.
    115.Schumpter, J.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16.Blackburn, R. 1991: After the Fall: The Failure of Communism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London: Verso.
    117.Miller, D. 1989: Market, State, and Communit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market socialism. Oxford: Clarendon.
    118.Roemer, J.E. 1994: A Future for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张镛:《论基础》,《哲学研究》,1958,1。
    2.林子力 有林:《历史唯物论还是历史唯心论——对“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反批判》,《哲学研究》,1978,1。
    3.孙德臣:《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哲学研究》,1979,6。
    4.徐飞:《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吗?》,《国内哲学动态》,1980,3。
    5.赵家祥:《什么是社会形态》,《国内哲学动态》,1981,1。
    6.郝华:《国内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1981,2。
    7.[英]M·索尔:《苏联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1981,3。
    8.赵光武:《浅谈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与研究》,1982,2。
    9.张志康:《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特点——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滞的原因》,《学术月刊》1982,5。
    10.颜虹:《应恢复“三大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国内哲学动态》1983,6。
    11.吴新福:《试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几个问题》,《求索》1983,2。
    12.赵家祥:《“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山西师范学报》,1983,4增刊。
    13.龚杰:《马克思说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湖南师范学报》1983,3增刊。
    14.罗贵秋:《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国内哲学动态》1984,3。
    15.李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讨论简介》,《哲学动态》,1984,4。
    16.李连科 刘奔:《应重视对社会规律探讨》,《国内哲学动态》1984,8。
    17.王锐生:《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哲学研究》,1986,5。
    18.王伟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探新》,《哲学动态》1987,2。
    19.汪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概念的区别》,《哲学动态》,1987,4(论点摘编)。
    20.[加]W·肖:《历史唯物主义和发展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87,2。
    
    
    21.荣剑:《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1987,2。
    22.孟庆仁:《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动因》,《哲学研究》,1987,5。
    23.赵家祥:《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改革》《北京大学学报》,1988,1。
    24.启良:《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规律辨析》,《光明日报》1988,3,23。
    25.段忠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4。
    26.黎永春:《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客体标准》,《江海学刊》,1988,5。
    27.江丹林:《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兼与孟庆仁、薛永应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88,9。
    28.薛永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哲学研究》,1988,2。
    29.李永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史学理论》,1988,3。
    30.李鹏程:《论两种文化形态中的商品经济与工业社会的确立——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之一》,《哲学研究》,1988,10。
    31.刘佑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哲学研究》,1988,12。
    32.朱木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是科学假说》,《历史研究》1989,1。
    33.顾乃忠:《社会形态新论》,《哲学动态》1989,1。
    34.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1。
    35.秦晖:《关于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假说》,《天津社会科学》,1989,1。
    36.段渝 谭晓钟:《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与社会形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89,1。
    37.赵家祥:《社会形态两重划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动态》,1989,5。
    38.陈忠良 杨耕:《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研究》,1989,2。
    39.张奎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学说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科学》(上海)1989,3。
    40.康祥生:《“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规律”论的反思》,《争鸣》,1989,5。
    41.张奎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的构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北方论丛》,1989,6。
    42.王伟光:《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光明日报》,1990,5,7。
    43.陈志良 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哲学研究》,1990,1。
    44.姚休:《社会形态理论新探概述》,《学术研究动态》,1990,1。
    45.江丹林:《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0,2。
    46.江丹林:《对<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商榷》,《光明日报》,1990,6,25。
    47.孙承叔 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上海)1990,8。
    48.程柄生:《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形态讨论述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0,4。
    49.刘炯忠 叶险明:《唯物史观的两大理论构架与“三形态”和“五形态”的方法论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6。
    
    
    50.吴泽:《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索与争鸣》,1990,6。
    51.杨耕:《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历史沉思——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理解》,《天津社会科学》,1991,1。
    52.方恭温:《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中国社会科学》,1991,3。
    53.王桂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辽宁大学学报》,1991,5。
    54.彭泽农:《论“跳跃”: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辨证思考》,《理论与改革》,1991,5。
    55.孙麾:《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月刊》,1991,11。
    56.杨耕:《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2,2。
    57.刘万振:《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划分标准的论述》,《理论与改革》,1991,6。
    58.叶险明:《马克思的“五形态”与“三形态”论》,《学术界》,1992,1。
    59.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学术界》,1992,1。
    60.任建东:《社会规律问题研究简介》,《哲学动态》,1992,4.
    61.江丹林 孙麾:《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哲学动态》,1993,2.
    62.周志山:《发展哲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3,3。
    63.高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者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浙江社会科学》,1993,1。
    64.张道根:《个人·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个深层问题的探讨》,《经济学家》1993,3。
    65.万俊人:《整体把握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1993,7,26。
    66.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4。
    67.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4。
    68.刘剑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5。
    69.丰子义:《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哲学研究》,1993,9
    70.王伟光:《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初探》,《学术论坛》,1994,5。
    71.吴忠:《论邓小平社会形态思想》,《社会科学》,1994,5。
    72.刘忠世,《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划分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河北学刊》,994,4。
    73.黄楠森:《再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4,4。
    74.林剑:《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4,6。
    75.王贵明:《论社会发展原动因及其历史形式》,《探索》,1994,6。
    76.江丹林:《“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物史观思考》,《哲学动态》,1994,2。
    77.李杰:《三大形态还是四大形态——马克思三大形态论断发展论》,《创造》,1995,5。
    78.王长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79.江丹林:《马克思主义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几个有争议问题的辨析》,《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3。
    80.庞立生:《社会发展规律的动力、基础和形式》,《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3。
    81.方爱东:《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4。
    82.叶险明:《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说的证否》,《学术界》,1996,1。
    83.刘玲玲:《马克思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启示》,《理论探讨》,1996,1。
    84.江丹林:《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6。
    85.张一兵:《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与物役性理论》,《求实》(南昌),1996,10。
    86.许全兴:《请不要误解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析》,《理论前沿》,1996,18。
    87.郭灿鹏:《离散与整合:利益的社会功能探析》,《社会科学战线》,1997,1。
    88.李海涛:《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及其当代发展——“可跨越论”与“不可跨越论”的辩证统》,《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3。
    89.余源培 陈新汉 胡伟希 张雄:《经济哲学刍议》,《学术月刊》,1997,5。
    90.丁理:《改革中期的重大利益关系及其调整》,《探索与研究》,1997,7。
    91.史砚湄:《经济哲学:哲学的改造与经济学的改造》,《哲学动态》,1997,3。
    92.韩民青:《从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看改革》,《哲学研究》,1997,2。
    93.赵家祥:《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商榷意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1。
    94.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8,4。
    95.杨淑华:《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8,6。
    96.史砚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哲学——全国经济哲学研讨会侧记》,《哲学动态》1998,8。
    97.陈晏清:《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
    98.孙承叔:《论作为哲学范畴的市场经济——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当代沉思》,《新华文摘》,1998,10。
    99.李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思考》,《创造》1999,2。
    100.郝永平:《发展规律:从否定走向肯定》,《南京大学学报》,1999,1。
    101.王达品:《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9,2。
    102.姜辉:《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国外社会科学》1999,5。
    103.王伟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二则》,《理论动态》,第1465期,1999,10,10。
    104.韩志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新中国50年经济理论研究评述》,《光明日报》,1999,10,1。
    105.汪青松:《当代中国两次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经验》,《新华文摘》,1999,12。
    
    
    106.杨魁森:《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新华文摘》,1999,12。
    107.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4卷第1期,2000,2。
    108.[美]爱得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新华文摘》,2000,1。
    109.[美]詹姆斯·彼得拉斯:《全球化:批判与分析》,摘自《读书》2000年第4期,第159页。
    110.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新华文摘>,2000,4。
    11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新话文摘》,2000,5。
    112.[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新话文摘》,2000,5。
    113.[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新话文摘》,2000,5。
    114.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200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