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宋宗室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的宗室作为皇权衍生的特殊群体,在文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两宋三百余年间,宋代宗室中涌现出以赵令畤、赵师秀、赵孟頫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之士。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宋代宗室文人的成就缺乏关注,尚无关于宋代宗室文学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故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和细读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宋宗室文人的作品,一方面对宗室文人的生平、作品进行考证和阐释,另一方面探究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和宗室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由此揭示出这个特殊的宗族文学群体在两宋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本文十五余万字,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首先考察宋代以前宗室的概念、范围、历史演变等,并进一步对宋代宗室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其次是对宋以前的宗室文学发展状况的回顾,并从宗族文学的角度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考察两宋宗室文学发生、发展的制度背景。中国古代的宗室制度是中国皇帝制度的组成部分。所谓宗室制度,即是指封建王朝管理宗室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宋代宗室制度主要可分为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考试和任宫制度三方面的内容。两宋的宗室制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宗室成员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从而间接地影响两宋宗室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探讨两宋宗室的宗族传统的基本内涵和文化意蕴。宋代皇帝对勤学的提倡使得宗室内部出现了好学上进的风潮,而宋神宗对宗室远属的部分特权的剥夺更从现实层面上促使宗室饱读诗书;宋代宗室对藏书的爱好又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有助于在宋代宗室内部培养浓厚的文化气氛。另外,宋代宗室中“诗书成业”的宗族传统使得宗室的文化活动必然以文学艺术为核心,从而取得较大的成就。作为宋代的特权阶层,宗室总体上说做到了“慎静而保富贵”:孝悌忠信、持家俭朴,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此外,两宋宗室成员中热爱书画者代不乏人,书画人才层出不穷,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族传统:书画传统。
     第三章考察两宋宗室文人的生平和著述情况。两宋宗室文人数量颇多,据粗略的统计,有诗文传世的宗室文人就有256人。首先,就是对《全宋诗》、《全宋词补辑》中有关宗室文人生平的讹误进行考证,同时列出了《宋史·宗室世系表》中重名者名单。其次是对两宋宗室文人著作的考察。宋代宗室文人中有诗文集的有45人。他们共有诗文集61种,现存29种。
     第四章论述了两宋宗室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北宋早期的宗室文学在文学样式上以诗赋为主,是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贵族文学特色。北宋后期的宗室文学出现了由贵族文学向士大夫文学转变的趋势,宗室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特色也逐渐凸现。赵令畤是这个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宗室文人,也是宋代宗室文学的奠基人。南宋时期是宗室文学大发展的时期。两宋之交时,宗室文人的创作主要以家国兴亡为主题。其后,宗室文人创作的题材逐渐丰富。南宋后期的宗室诗人与江湖诗派的渊源颇深。在江湖诗派中有12位宗室诗人。赵孟頫是宋亡前后最优秀的宗室文人,他以过人的才华为宋代宗室文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五章论述赵令畤的文学创作及其与元祐文坛的关系。赵令畤吏事通敏,文采风流,堪称一代翩翩佳公子。他交游颇广,而且多为元祐胜流。赵令畤的诗词创作都很丰富,但散佚严重,故而传世作品并不多。他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词家的面目出现的,词风婉约。作为第一位以文学才能“见推于诸公间”的宗室文人,他在两宋宗室文学中处于奠基人的地位,对后代的宗室文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六章论述南宋宗室诗人与江湖诗派的关系。赵师秀既是四灵之首,又是江湖诗派的诗宗之一。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出身皇族,但诗歌却体现了平民的精神向度。赵师秀的诗清而不冷,幽而不孤。江湖诗派中的宗室诗人对于恢复北方有着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愿马革裹尸,恢复河山。另外,皇族血统的高贵使得这些宗室诗人不像一般的的江湖诗人热衷干谒,他们均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宗室诗人出现在江湖诗派之中,一方面表明了江湖诗派在南宋中后期诗坛上影响深远,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疏属宗室虽然仍具有一些特殊性,但在生活、交游的很多方面都与一般士大夫相差无几了。
     第七章考察宋元之际的宗室文人与遗民文学的关系。南宋末年的宗室成员在家国危亡之际,多能杀生成仁、尽忠报国。南宋灭亡以后,一些恪守道德操守的宗室入元以后就选择了隐居求志之路。他们在隐居的生活中,用诗歌抒发自己亡国灭家的沉痛之情。赵必(王象)便是其中的代表。赵必(王象)在抗元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入元后对气节的坚守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故而,在他的隐居地——广东东莞温塘村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遗民文学群体。赵必(王象)的诗词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诗词的艺术成就有多高,而是在于他对故国始终如一的坚贞与怀恋,并且将这种家国之痛用较和谐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第八章专论赵孟頫。赵孟頫南宋灭亡后出仕元朝,因为宋宗室的特殊身份,他在政治上受到蒙族大臣的猜疑和打击,同时也无法得到南宋遗民的原谅,并常常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现实的困境促使他将艺术创作作为自己心灵的寄托,成为诗、书、画兼善的一代大家。赵孟頫总结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文学理论,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赵孟頫的诗歌诸体兼备,其中他比较擅长的是以五言古诗和七律。他的五古颇得晋、宋间古诗的神韵,意态自然,善于寄兴咏怀,风格古淡清雅;他的七律的特点是法度和情韵并重。在词的创作方面,他善于写咏物词。除了诗词,赵孟頫的文也写得比较好,堪称元代文章之一家。
     结语辨析南宋宗室文学比北宋宗室文学繁荣的原因。
As a socially privileged group, the imperial clan of Song Dynasty has achieved rather high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however, there hasn't been any systematical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ir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different Song periods and the major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reveal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s a literature group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ng literature,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of their works and personal live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nceptions, range and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lans in China before Song Dynasty and their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The objective,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Chapter 1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Due to the different imperial clan management systems during Song dynasty, the life styles, mentalities and personal feelings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vary at the different periods through the whole Song dynasty, which unavoidably have affected their literature creation.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nd their unique culture. As a privileged group, the Song imperial clan has a strong sense of family values and there is never a shortage of talented men in the field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istic tradition among the Song imperial clan.
     Chapter 3 summarizes the personal lives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nd their works. There are 256 people in the Song imperial clan whose works are still known and 45 among them have published their own poetry books which vary in 61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29 categories have passed on to today.
     Chapter 4 elaborates on th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which featu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ristocratic literature to intellectual literature and Zhao lingzhi is the leading role. The South Song period is the peak time of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when the theme of their literature works is mainly about the political vicissitudes of Song dynasty. Among the famous Poetic School of Rivers and Lakes, there are 12 members who belong to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nd Zhao mengfu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one.
     Chapter 5 talks about Zhao lingzhi's works and his relations with the literature circle during the Yuan You period. Zhao lingzhi is known for his smooth and light writing style and his friendships with the celebrities then. Zhao is quite a prolific writer but unfortunately , most of his works are lost; however, Zhao is still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Chapter 6 analys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nd the Poetic School of Rivers and Lakes. Although a born noble, Zhao shixiu's works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commoners, thus he is seen as the typical writer of the trend among the Song imperial clan that the imperial clan's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ike that of the commoners. The majority of the 12 clan members in the Poetic School of the Rivers and Lakes are dreaming of returing to the north after the emperor is forced to move to the south and they put great emphasis on moral integrity.
     Chapter 7 analys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ettermen in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Song to Yuan. Most of the Song imperial clan serve their government wholeheartedly even when it goes down abruptly. After the South Song is replaced by Yuan Dynasty, they choose to live in obscurity as a way to protest the new power and express their sorrow by poetry. Among these people, Zhao bixiang is the leading figure.
     Chapter 8 is devoted to Zhao mengfu. As a talented artist, Zhao mengfu is famous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is literature theories are alse received high esteem for their own distinctiveness.
     The fin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izes the reasons why the Song imperial clan acheives more in literature during the South Song than they do in the North Song.
引文
①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赵崇安诗卷》,《四部丛刊》本。
    ①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②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第2119页。
    ③ 荀况《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④ 详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① 《礼记正义》卷三四,《十三经注疏》,第1508页。
    ② 班固《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0页。
    ④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第2235页。
    ⑤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393页。
    ⑥ 《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2840页。
    ⑦ 《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2840页。
    ⑧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6页。
    ⑨ 《汉书》卷一一《哀帝纪》,第334页。
    ⑩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397页。
    ① 详见沈刚《汉代宗正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② 《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第2002页。
    ③ 《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第1987页。
    ④ 《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第2208页。
    ⑤ 《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第2202页。
    ⑥ 范晔《后汉书》卷一四《北海靖王兴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56页。
    ⑦ 《后汉书》卷一四《北海靖王兴传》,第556—557页。
    ⑧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591页。
    ① 唐长孺《两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② 萧子显《南齐书》卷三五《高帝十二王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624页。
    ③ 《南齐书》卷三五《高帝十二王传》,第624页。
    ④ 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4页。
    ⑤ 《两晋南朝政治史稿》,第94页。
    ⑥ 李延寿《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6页。
    ⑦ 姚思廉《陈书》卷二八《诸王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379页。
    ①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0-1251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8666页。
    ③ 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七“元祐七年九月甲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11372页。
    ② 《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70页。
    ③ 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45页。
    ④ 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之五七至五八,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一册,第73页。
    ⑤ 《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2145页。
    ⑥ 《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2145页。
    ① 《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2145页。
    ② 陆游《赵秘阁文集序》,《陆游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76年,2103页。
    ③ 《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第2208页。
    ④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第2410页。
    ⑤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第2410页。
    ⑥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第1928页。
    ⑦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第1967页。
    ① 沈约《宋书》卷五一《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7页。
    ② 《宋书》卷五一《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刘义庆传》,第1477页。
    ③ 姚思廉《梁书》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8页。
    ④ 《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第698页。
    ⑤ 详见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第20-23页。
    ⑥ 魏征等《隋书》卷四五《房陵王勇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230页。
    ① 《隋书》卷五八《柳誓传》,第1423页。
    ② 《赵秘阁文集序》,《陆游集》,第2103页。
    ③ 《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传》,第3082页。
    ④ 《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第2207页。
    ⑤ 《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第2210页。
    ⑥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① 汪砢玉《珊瑚网》卷三○引赵孟頫语,《四库全书》本。
    ②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①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②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① 参见周良霄《皇帝与皇权》第十二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五《职官九》,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502页。
    ③ 参见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第16页。
    ④ 《文献通考》卷五五《职官考九》,第502页。
    ⑤ 《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887页。
    ⑥ 《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887页。
    ① 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② 《宋代宗室研究》,第19页。
    ③ 《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大宗正司》,第3888页。
    ④ 《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大宗正司》,第3889页。
    ⑤ 《宋代宗室研究》,第21页。
    ⑥ 参见《宋代宗室研究》,第22—24页。
    ① 王应麟《玉海》卷一三○《元祐亲贤宅 元符懿亲宅 政和蕃衍宅》,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九月乙酉”,中华书局2004年,第2757—2758页。
    ③ 李攸《宋朝事实》卷八,《四库全书》本。
    ④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三《赵与属军器簿》。
    ⑤ 《宋朝事实》卷八。
    ⑥ 《宋会要辑镐》帝系四之二○,第二册,第103页。
    ⑦ 《玉海》卷一三○《元祐亲贤宅 元符懿亲宅 政和蕃衍宅》。
    ①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138—139页。
    ② 《宋朝事实》卷八。
    ③ 范镇《上仁宗乞宗子以次补外》,见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三二,《四库全书》本。
    ④ 《宋史》卷二四五《昭成太子元僖传》,第8679页。
    ⑤ 《宋朝事实》卷八。
    ⑥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宗室除官”条,中华书局2002年,第36页。
    ① 范镇《上仁宗乞宗子以次补外》。
    ② 《宋朝事实》卷八。
    ① 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一○《宗室论》,郑涵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1~132页。
    ② 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四《荐宗室令畴状》,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956页。
    ③ 《苏轼文集》卷七《省试宗室策问》,第215页。
    ④ 《苏轼文集》卷三四《荐宗室令畴状》,第956页。
    ⑤ 《宋史》卷二四四《燕王德昭传》,第8681页。
    ① 洪迈《容斋随笔》之《容斋三笔》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72页。
    ② 参见《宋代宗室研究》,第103页。
    ③ 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一四《宗室》,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据清梦远楼刊本影印,第202页。
    ④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四,中华书局1986年,第3209页。
    ⑤ 阙名《两朝纲目备要》卷二“绍熙四年三月”条,《四库全书》本。
    ① 《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② 这些宗室的详细事迹,参见《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六章“沦丧、抵抗与机遇”第三节“战争中的宗室”。
    ①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7页。
    ①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5页。
    ②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③ 范祖禹《帝学》卷三《宋太祖皇帝》,《四库全书》本。
    ④ 《宋史》卷四《太宗本纪》,第53页。
    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第394页。
    ⑥ 《宋史》卷二七七《姚坦传》,第9418页。
    ①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第二册,第94页。
    ②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第94页。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治平元年六月己亥”,第4889-4890页。
    ④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47页。
    ① 《宋史》卷二七七《姚坦传》,第9418页。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绍兴五年秋七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1591页。
    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绍兴五年秋七月癸未”条,第1591页。
    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治平元年六月己亥”,第4889页。
    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绍兴五年秋七月癸未”条,第1591页。
    ①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七,第三册,第119-120页。
    ② 潜说友《成淳临安志》卷一一,《四库全书》本。
    ③ 《成淳临安志》卷一一。
    ④ 《宋史》卷二八《高宗本纪》,第521页。
    ⑤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一○,第五十四册,第2167页。
    ⑥ 参见《宋代宗室研究》第65—71页。
    ⑦ 《玉海》卷一三○《太平兴国诸王府侍讲 咸平南北宅教授》。
    ⑧ 《宗室赠右屯卫大将军仲考墓志铭》,见《张方平集》,第659页。
    ⑨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① 郑獬《郧溪集》卷二○《南康郡王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② 《宋会要辑镐》崇儒一之四,第五十四册,第2164页。
    ③ 司马光《传家集》卷七八《右屯卫大将军令邦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④ 郑獬《郧溪集》卷二○《南康郡王墓志铭》。
    ⑤ 《文献通考》卷四二《学校三》,第395页。
    ①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六至一之七,第五十四册,第2165-2166页。
    ② 王珪《华阳集》卷五五《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右武卫大将军使持节绛州诸军事绛州刺史充本州岛防御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七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赠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彭城郡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③ 《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第3916页。
    ④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一,第五十四册,第2163页。
    ① 参见《宋代宗室研究》第72-73页。
    ②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
    ③ 《咸淳临安志》卷一一。
    ④ 《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第3916页。
    ⑤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⑥ 《西湖游览志》卷一三,第158页。
    ①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五,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3页。
    ② 《后村集》卷四九《有宋龙图学士光禄大夫致仕赠开府仪同三司傅公行状》。
    ③ 参见邓元鼎,王默君编《〈宋元学案〉人名索引》,商务印书馆1956年。
    ④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四六“玉山学案”,世界书局1936年,第825页。
    ⑤ 赵汝愚见于《宋元学案》卷四六“玉山学案”和“艾轩学案”;赵汝愚子赵崇宪、赵崇度、赵崇模、赵崇实和孙赵必愿,均见于“玉山学案”;曾孙赵良淳,见于《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
    ① 《宋元学案》卷四六“玉山学案”,第828-829页。
    ② 《玉海》卷一一二《绍兴诸王宫学 嘉定宗学》。
    ③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166页。
    ④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六,第五十四册,第2165页。
    ⑤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七,第五十四册,第2166页。
    ①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安德军节度使赠少保郡王赵公(希錧)神道碑》,《四部丛刊》本。
    ② 李梦阳《空同集》卷四二《东山书院重建碑》,《四库全书》本。
    ③ 袁燮《絮斋集》卷一七《朝请大夫赠宣奉大夫赵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① 《宋史》卷二四五《越王元杰传》,第8701页。
    ② 《宋史》卷二四五《汉王元佐传》,第8695页。
    ③ 《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71页。
    ④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6页。
    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第4000—4001页。
    ① 《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74页。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一“皇祐三年九月癸丑”,第4108页。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皇祐五年三月庚戌”,第4202页。
    ④ 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六“神宗熙宁二年”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256—257页。
    ⑤ 《宋朝事实》卷八。
    ⑥ 《宋代宗室研究》,第79页。
    ⑦ 详参《宋代宗室研究》第78—91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宗室锁试迁官”条,中华书局2000年,第275页。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九“天禧元年二月壬午”,第2043页。
    ③ 《宋史》卷二四五《楚王元偶传》,第8704页。
    ④ 游彪《天族的尴尬:实权的丧失与“安全”之法》,载《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0~21页。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十一月丙午”,第2763页。
    ② 《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六》,第3932页。
    ①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三二至三四,第二册,第109-110页。
    ② 参见《天族的尴尬:实权的丧失与“安全”之法》,载《宋代特殊群体研究》,第8-43页。
    ① 吕陶《净德集》卷二○《皇族郊恩封赠制》,《四库全书》本。
    ② 《宋史》卷二四四《魏悼王廷美传》,第8674页。
    ①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②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页。
    ③ 周辉《清波杂志》卷一,中华书局1994年,第12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57页。
    ②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安德军节度使赠少保郡王赵公(希錧)神道碑》。
    ③ 《宋史》卷四一三《赵汝谠传》,第12397页。
    ④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冯氏补刻本,第861页。
    ⑤ 陈纪《赵必豫行状》,赵必豫《覆瓿集》卷六附录,《四库全书》本。
    ① 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第185页—198页。
    ② 《宋会要辑镐》帝系四,第97页。
    ③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
    ① 《宋史》卷二四五《商王元份传附允宁传》,第8700页。
    ② 《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第8712页。
    ③ 《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71页。
    ④ 《宋史》卷二四五《汉王元佐传》,第8695页。
    ⑤ 《宋会要辑镐》帝系四之六,第二册,第96页。
    ⑥ 《续资治通鉴》卷八四,第441页。
    ① 《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74页。
    ② 《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第8708页。
    ③ 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一《答友人论时文书》,《四库全书》本。
    ① 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八《宋故宣州观察使赠太尉和国公赵公行状》,《四库全书》本。
    ② 《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七《皇从姪右监门卫将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③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右金吾大将军潍州刺史充本州岛防御使赠安化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高密郡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④ 楼钥《攻娩集》卷一二《朝奉郎主管云台观赵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⑤ 赵汝腾《庸斋集》卷六《朱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⑥ 《范太史集》卷四七《右武卫大将军通州团练使赠洪州观察使追封豫章侯墓志铭》。
    ①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② 《续资治通鉴》卷一二,第57页。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第741页。
    ④ 《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8页。
    ⑤ 《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5页。
    ⑥ 赵葵《行营杂录》,《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第9页。
    ⑦ 《宋朝事实》卷九。
    ⑧ 《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七《皇从蛭卫州防御使遂国公墓志铭》。
    ⑨ 《山谷集》别集卷八《宋故宣州观察使赠太尉和国公赵公行状》。
    ⑩ 《范太史集》卷四五《保州防御使赠崇信军节度使房国公墓志铭》。
    ① 《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七《皇从孙右屯卫大将军武当侯墓志铭》。
    ② 《范太史集》卷四七《右监门卫大将军赠登州防御使追封东牟侯墓志铭》。
    ③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二《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十五册,第4256页。
    ④ 《范太史集》卷四七《右监门卫大将军墓志铭》。
    ⑤ 《范太史集》卷二○《论立后上太皇太后疏》。
    ⑥ 阙名《两朝纲目备要》卷一“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郑浞奏议,《四库全书》本。
    ⑦ 《宋史》卷二六三《窦仪传》,第9098页。
    ① 《宋朝事实类苑》卷一,第3页。
    ② 《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第12页。
    ③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④ 《宋史》卷一三《英宗本纪》,第253页。
    ⑤ 《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第12页。
    ⑥ 《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附仲浞传》,第8814页。
    ① 《宋史》卷二四八《荆国大长公主传》,第8775页。
    ② 《范太史集》卷四七《右武卫大将军宁州团练使赠襄州观察使襄阳侯墓志铭》。
    ③ 《范太史集》卷四八《右监门卫大将军赠洺州防御使广平候墓志铭》。
    ④ 《宋史》卷二四八《荆国大长公主传》,第8775页。
    ⑤ 《归田录》卷二,第30页。
    ⑥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134页。
    ① 《宋史》卷二四八《魏国大长公主传》,第8779页。
    ② 慕容彦逢《搞文堂集》卷一五《宗室故赠武康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封洋川郡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③ 《范太史集》卷四七《右武卫大将军通州团练使赠洪州观察使追封豫章侯墓志铭》。
    ④ 《范太史集》卷四五《左朝请郎通判毫州军州事墓志铭》。
    ⑤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二《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255页。
    ① 苏洵《嘉祜集》卷一三《族谱后录下篇》,《四部丛刊》本。
    ② 苏辙《栾城集》卷二五《伯父墓表》,《四部丛刊》本。
    ③ 王珪《华阳集》卷五○《提点京东诸路州军刑狱公事兼诸路劝农事朝散大夫行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上轻车都尉借紫晁君墓志铭》。
    ④ 《攻媿集》卷一○八《司法晁君墓志铭》。
    ⑤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上》,《十三经注疏》,第2718页。
    ⑥ 《宋会要辑镐》帝系四之一二,第二册,第99页。
    ① 《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9页。
    ② 《归田录》卷一,第9页。
    ③ 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上《高宗》,《四库全书》本。
    ④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师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18页。
    ⑤ 《宋史》卷二四五《周王元俨传》,第8705页。
    ⑥ 《宋史》卷二四五《周王元俨传》,第8705页。
    ① 《宋史》卷二四五《周王元俨传》,第8705页。
    ② 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二,《四库全书》本。
    ③ 《画史会要》卷二,《四库全书》本。
    ④ 《宣和画谱》卷一六,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⑤ 《宣和画谱》卷一六,第340页。
    ⑥ 《宣和画谱》卷一六,第342页。
    ⑦ 《宣和画谱》卷一六,第343页。
    ⑧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97页。
    ⑨ 《宣和画谱》卷二○,第399页。
    ⑩ 《宣和画谱》卷九,第195页。
    ① 王庭珪《卢溪文集》卷四八《跋大年画》,《四库全书》本。
    ② 邓椿《画继》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8页。
    ③ 《画继》卷二,第9页。
    ④ 徐书城《宋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
    ⑤ 《宣和画谱》卷二○,第400-401页。
    ⑥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师曾卷》,第813页。
    ⑦ 黄庭坚《山谷诗集注·山谷别集诗注》卷下《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一,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02页。
    ①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② 《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第167页。
    ③ 《画继》卷二,第8页。
    ④ 《画继》卷二,第13页。
    ⑤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中国书店1983,第56页。
    ① 杨振华《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20-121页。
    ② 黄伯思《宋本东观余论》卷上《论飞白灋》,中华书局1988年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第138页。
    ③ 参见何学森《书法学概要》,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32-35页。
    ① 参见《宋代宗室研究》,第45—48页。
    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八“绍兴三十一年二月甲子”条,第3151页。
    ③ 陈文蔚《克斋集》卷一二《向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① 徐元杰《棵埜集》卷——《少傅赵公赞》,《四库全书》本。
    ② 黄升辑《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四,《四部丛刊》本。
    ③ 阙名辑《诗家鼎脔》卷上,《四库全书》本。
    ④ 赵蕃《淳熙稿》卷一二,《四库全书》本。
    ⑤ 沈辰垣等辑《御选历代诗余》卷一○六,《四库全书》本。
    ⑥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851页。
    ① 《宋史》卷二四七《善俊传》,第8760页。
    ② 《全宋诗》卷二五九○,第30110页。
    ③ 《全宋诗》卷二六五九,第31174页。
    ④ 陈耆卿《赤城志》卷三四,《四库全书》本。
    ⑤ 楼钥《攻媿集》卷一○二《朝奉郎主管云台观赵公墓志铭》。
    ① 《全宋诗》卷二八○三,第33318页。
    ② 《全宋诗》卷三一六二,第37932页。
    ③ 《宋史》卷四一三《赵善湘传》,第12401页。
    ④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先君子早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过庭述师友渊源录》,《四部丛刊本》。
    ⑤ 孔凡礼辑《全宋词补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50页。
    ⑥ 《全宋词补辑》,第81页。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七“元祜七年九月甲午”条,第11372页。
    ① 《全宋诗》,第14770页。
    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7页。
    ②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第627页。
    ③ 参见王作良《两宋宗室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61页。
    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附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98页。
    ⑤ 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五,《四库全书》本。
    ⑥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十《右金吾大将军潍州刺史充本州岛岛防御使赠安化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高密郡公墓志铭》
    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第455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燕堂诗稿》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367页。
    ③ 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一九三《艺文志》。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燕堂诗稿》提要,第1367页。
    ⑤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第902页。
    ⑥ 参见《宋人别集叙录》,第902页。
    ⑦ 《郡斋读书志·附志》,第1116页。
    ⑧ 方回辑《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李庆甲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16页。
    ⑨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第337页。
    ① 参见傅根清《<云麓漫钞>前言》,赵彦卫《云麓漫钞》,傅根清点校,中华书局1996年,第10页。
    ②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第540页。
    ③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600页。
    ④ 《宋人别集叙录》,第1096—1097页。
    ⑤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598页。
    ⑥ 《宋人别集叙录》,第1536页。
    ⑦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609页。
    ⑧ 《玉海》卷五九《嘉定熙朝盛典诗》。
    ① 《宋人别集叙录》,第46页。
    ② 《宋人别集叙录》,第1328页。
    ③ 参见《宋人别集叙录》,第1494页。
    ④ 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四八,《四库全书》本。
    ⑤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269页。
    ⑥ 陈起编《江湖后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⑦ 《全宋诗》,第31984页。
    ⑧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
    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610页。
    ② 袁燮《絮斋集》卷一八《运判龙图赵公墓志铭》。
    ③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606页。
    ④ 《文渊阁书目》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132页。
    ⑤ 《全宋诗》,第35894页。
    ⑥ 《全宋诗》第38914页。
    ⑦ 《全宋诗》第43923页。
    ⑧ 参见《宋人别集叙录》,第1521页。
    ⑨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604页。
    ⑩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958页。
    11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292页。
    ① 周密辑《绝妙好词笺》卷三,查为仁、厉锷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清道光八年徐楙爱日轩刻本,第151页。
    ②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575页。
    ③ 参见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二二,见《慧风词话 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5页。
    ④ 唐圭璋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1769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惜香乐府》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819页。
    ⑥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1598页。
    ⑦ 《宾退录》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⑧ 《宾退录》前言,第4-5页。
    ⑨ 《浙江通志》卷二四八。
    ① 厉鹗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46页。
    ② 《宋人别集叙录》,第1461页。
    ③ 《宋诗纪事》,第2068页。
    ④ 《宋人别集叙录》,第1336页。
    ⑤ 参见《中国丛书综录》第447页、第1304页、第1612页。
    ⑥ 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二三,《四库全书》本。
    ①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①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① 《宋史》卷一一三《礼志十六》,第2691页。
    ② 《玉海》卷三○《雍熙赏花赐诗》。
    ③ 《玉海》卷三○《祥符汾阴礼成诗 汾阴圣制歌诗 酺宴诗 西祀还京歌》。
    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天圣三年”,第2378页。
    ⑤ 《宋史》卷二四五《汉王元佐传》,第8695页。
    ⑥ 《宋史》卷二四五《汉王元佐传》,第8695页。
    ⑦ 《玉海》卷三○《祥符汾阴礼成诗 汾阴圣制歌诗 酺宴诗 西祀还京歌》。
    ⑧ 《玉海》卷三○《祥符宴群臣赐诗》。
    ① 《玉海》卷三○《天禧观酣诗 稼穑倍登诗》。
    ② 《玉海》卷三○《祥符赐诸王诗》。
    ③ 《宋史》卷二四五《镇王元偓传》,第8702页。
    ① 王禹偁《小畜集》卷二○《诏臣僚和御制赏花诗序》,《四部丛刊》本。
    ② 《玉海》卷三○《祥符绿龟诗》。
    ③ 《玉海》卷三○《天禧玉宸殿观麦诗 瑞毅歌》。
    ④ 《玉海》卷三○《祥符赐诸主诗》。
    ⑤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1929年影印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明洪武本,第218页。
    ① 《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七《皇从蛭右领军卫大将军博平侯墓志铭》。
    ② 沈括《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卷二七《宗室故赠同州观察使冯翊侯墓志铭奉勒撰》,《四部丛刊》本。
    ③ 参看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第一编第一章《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书店1989年。
    ④ 《墨庄漫录》卷一○,第272页。
    ① 《参寥子集》卷一○《宗室赵明发使君所画访戴图并二小诗因次其韵》。
    ② 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307-308页。
    ③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二,第307页。
    ④ 《墨庄漫录》卷六,第182页。
    ① 《墨庄漫录》卷一○,第272页。
    ② 张守《昆陵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① 《全宋词》,第740页。
    ② 赵公豫《燕堂诗稿》《亚夫墓》,《四库全书》本。
    ③ 赵公豫《燕堂诗稿》《戏马台》。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燕堂诗稿》提要,第1367页。
    ① 赵彦端《介庵词》,《四库全书》本。
    ② 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三《<应斋杂著>序》,《四部丛刊》本。
    ③ 赵善括《应斋杂著》卷六,《四库全书》本。
    ① 杨慎《词品(附拾遗)》卷四“赵文鼎条”,《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4页。
    ②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6页。
    ③ 赵汝绩《贫居》,《全宋诗》卷二八二一,第33622页。
    ④ 赵汝鐩《野谷诗稿》卷三《偶成》,《四库全书》本。
    ⑤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清苑斋集》提要,第1390页。
    ①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第841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南塘四六》提要,第1542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彝斋文编》提要,第1402页。
    ④ 赵孟坚《朝中措》,《全宋词》,第2854页。
    ⑤ 赵孟坚《沁园春·过天下第一江山呈何守》,《全宋词》,第2854页。
    ⑥ 赵孟坚《风流子清涵万象阁》,《全宋词》,第2855页。
    ⑦ 赵希迈《昆湖夜归》,《全宋诗》卷三一五八,第37899页。
    ⑧ 赵希迈《吴中中秋怀瓜庐诸友》,《全宋诗》卷三一五八,第37899页。
    ⑨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① 《全宋词》,第2831页。
    ② 赵希逢《暑》,《全宋诗》卷三二六六,第38922页。
    ③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一八《胡致国诗序》,《四部丛刊》本。
    ④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覆瓿集》提要,第1412页。
    ⑥ 赵必豫《覆瓿集》卷一《避地山中和杨推夜寒韵二首》,《四库全书》本。
    ①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5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松雪斋集》提要,第1428页。
    ③ 《元史》卷一七二《赵孟頫传》,第4022页。
    ④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四《溪上》,《四部丛刊》本。
    ⑤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四《岳鹗王墓》。
    ⑥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候鲭录》提要,第1194页。
    ① 赵令畴《侯鲭录》卷六,中华书局2002年,第164页。
    ② 傅根清《云麓漫钞》前言,第1页。
    ③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子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5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三《洞天清录》提要,第1057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宾退录》提要,第1023页。
    ⑥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第101页。
    ⑦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娱书堂诗话》提要,第1788页。
    ① 苏轼《苏轼诗集》卷九《于潜僧绿筠轩》,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
    ②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书缯卷后》,《四部丛刊》本。
    ③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一《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① 《宋史》卷四一三《赵汝谈传》,第12393—12394页。
    ②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第102页。
    ③ 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驌)神道碑》,《四库全书》本。
    ④ 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一《送赵德庄序》,《四库全书》本。
    ① 赵希鹄《洞天清录》卷首自序,《四库全书》本。
    ②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一《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
    ③ 刘祁《归潜志》卷八,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84页。
    ① 李扁《济南集》卷三《赵德麟中秋生日》,《四库全书》本。
    ② 孔凡礼《侯鲭录》点校说明,第3-4页。
    ③ 《宋史》卷二四四《燕王德昭传》附《赵令畴传》,第8681页。
    ④ 黄庭坚自叙:“余与宗室越宫有葭莩。”(《书赠宗室景道》,《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2页。)燕王德昭卒后封为越王,故这里的越宫就是指燕王宫。而赵令峙乃燕王玄孙,故而能得黄庭坚而师之。
    ⑤ 《侯鲭录》卷二“鲁直谢宗室开府赠番罗袄诗”条,第73页。
    ⑥ 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六《送赵令畴之官陈州兼简周文清》,《四库全书》本。
    ⑦ 《侯鲭录》卷四“东坡汝阴赈饥寒”条,第119页。
    ① 参见孔凡礼《侯鲭录》点校说明,第5页。
    ② 周南《山房集》卷八《杂记》,《四库全书》本。
    ③ 《苏轼诗集》卷三四,第1791页。
    ④ 《宋史》卷二四四《赵令峙传》,第8681页。
    ⑤ 《侯鲭录》卷四“东坡汝阴赈饥寒”条,第119页。
    ① 《宋史》卷二四四《赵令畴传》,第8681页。
    ② 《侯鲭录》卷二“王叡解昭君怨”条,第64页。
    ③ 周南《山房集》卷八《杂记》。
    ④ 《苏轼文集》卷三七《再荐赵令畴状》,第1044页。
    ⑤ 赵令峙《西江月》,《全宋词》,第498页。
    ① 《宋史》卷二四四《赵令畴传》,第8682页。
    ② 《宋史》卷二四四《赵令畴传》,第8682页。
    ③ 《宋史》卷二四四《赵令畴传》,第8682页。
    ④ 李廌《济南集》卷三《赵德麟中秋生日》。
    ⑤ 《苏轼诗集》卷三四《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诗招之》,第1808页。
    ⑥ 《苏轼诗集》卷三四《和赵景贶栽桧》,第1810页。
    ⑦ 《苏轼诗集》卷三四《和赵德麟送陈传道》,第1847页。
    ⑧ 张耒《张耒集》卷一五《赵德麟有诗言过万寿县得玉芝,乃以供一醉之味。按道书凡芝皆神仙上药,无乃轻用之乎》,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第263页。
    ⑨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四《答赵德麟见招之作》,《四库全书》本。
    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第413页。
    ② 陈宗礼《<宾退录>序》,《宾退录》,第139页。
    ③ 何薳《春渚纪闻》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页。
    ④ 何薳《春渚纪闻》卷七,第104页。
    ⑤ 陈宗礼《<宾退录>序》,《宾退录》,第139页。
    ⑥ 例如孔凡礼先生在《侯鲭录》的点校说明中说:“元祜六年,苏轼知颍州。令峙继续为颍州签判。二人相识自此始。”
    ⑦ 《侯鲭录》卷四引苏轼转引妻子王闰之的话:“子昨过陈,见傅钦之言,签判在陈,赈济有功,何不问其赈济之法。”,第119页。
    ① 《苏轼文集》卷五二《与赵德麟十七首》之第一首,第1544页。
    ② 《苏轼文集》卷一○《赵德麟字说》,第336页。
    ③ 参见附表五。
    ④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第447页。
    ⑤ 《苏轼诗集》卷三四《聚星堂雪·引》,第1813页。
    ⑥ 李麃《济南集》卷六《汝阴唱和集后序》。
    ①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乙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22页。
    ② 《苏轼文集》卷一○《赵德麟字说》,第336-337页。
    ③ 《苏轼文集》卷三五《再荐宗室令畴劄子》,第993页。
    ④ 《苏轼文集》卷一《秋阳赋》,第9页。
    ⑤ 《侯鲭录》卷一“东坡论对偶”条,第38页。
    ① 《侯鲭录》卷四“东坡评诸葛氏笔”条,第105页。
    ② 《苏轼诗集》卷三五《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第1876页。
    ③ 《苏轼诗集》卷三五《次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第1877页。
    ④ 《苏轼文集》卷五二,第1546—1548页。
    ① 李廌《济南集》卷六《<汝阴唱和集>后序》。
    ②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四《跋东坡<赵德麟字说>真迹》。
    ③ 《张耒集》卷五四《书<赵令峙字说>后》,第822页。
    ① 《宋史》卷四四四《李廌传》,第13116页。
    ① 《济南集》卷三《赵令畴德麟作襄阳从事,丁丑季冬出行南山三邑。某同谢公定、曾仲成、潘仲宝携酒自大悲寺登舟,过岘山、宿鹿门、明日复自岘首目送缘绝壁而往上,船山下相与酌酒而去,德麟赋诗,次韵和之》。
    ② 《济南集》卷六《<汝阴唱和集>后序》。
    ③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四《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李方叔自鄼来。会中庐,游灵汉寺,观飞泉,穷水所出。涉龙潭,遂至上洞,寻火而入,路穷乃回,归息岩下。岩洞泉潭,前此未名。尝见<襄沔记>、郭璞<游仙诗>谓青溪道士鬼谷子所隐在义清县,义清今其地也。岩势天巧,如观音大士所居;潭抱石而曲,泉悬级挂空,若冲牙珩璜,垂而有声,遂名洞曰“清溪”,岩曰“补陁”,潭曰“玉块”,泉曰“珠佩”。说之寄题四绝句》,《四库全书》本。
    ① 参见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308—309页。
    ② 参见张剑《晁说之年谱》,《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③ 《侯鲭录》卷七“陈叔易晁以道出仕”条,第171-172页。
    ① 《宋史》卷四四四《张耒传》,第13113页。
    ② 《张耒集》卷一五《赵德麟有诗言过万寿县得玉芝乃以供一醉之味按道书凡芝皆神仙上药无乃轻用之乎》,第263页。
    ③ 《赵秘阁文集序》,《陆游集》,第2103页。
    ①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0页。
    ②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丽人杂记”条,第417页。
    ③ 张侃《张氏拙轩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④ 韩偓《香奁集》卷一《三忆》其一,《四部丛刊》本。
    ⑤ 《全宋词》,第499页。
    ① 徐釚《词苑丛谈》卷七,唐圭璋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8-139页。
    ② 《全宋词》第497页—498页。
    ③ 《全宋词》第498页。
    ④ 唐圭璋《全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8页。
    ⑤ 《全宋词简释》,第109页。
    ① 《全宋词》,第499页。
    ② 《全宋词》,第500页。
    ③ 《全宋词》,第498页。
    ④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下册,第62页。
    ⑤ 《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62页。
    ①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35页。
    ②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35页。
    ①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38页。
    ② 参见于天池《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③ 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说:“在文坛上,尽管《会真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卷首即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5页。
    ①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251页。
    ② 元稹《莺莺传》,见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9页。
    ③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43页。
    ①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42-143页。
    ② 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3页。
    ③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39页。
    ④ 《候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41页。
    ⑤ 《侯鲭录》卷五《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第141页。
    ⑥ 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266页。
    ① 周密《武林旧事》卷二○上,西湖书社1981年,第153页。
    ②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18页。
    ③ 按:《词话丛编》辑《西河全集》本“时”作“末”,疑误,今据《四库全书》本《西河词话》改。
    ④ 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582页。
    ⑤ 《苏轼诗集》卷三四,第1808页。
    ① 《侯鲭录》卷一“东坡论对偶”条,第38页。
    ② 《侯鲭录》卷一“东坡评余诗”条,第47页。
    ③ 吴聿《观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132页。
    ④ 《全宋诗》卷一二七○,第14337页。
    ① 参见《宋代诗学通论》,第511页。
    ② 《济南集》卷六《汝阴唱和集后序》。
    ③ 《全宋诗》卷一二七○,第14338页。
    ④ 《全宋诗》卷一二七○,第14338页。
    ① 《梅溪先生文集·后集》卷一○《读赵果州诗》。
    ② 《梅溪先生文集·后集》卷一○《读赵果州诗》。
    ① 《两宋文学史》,第452页。
    ② 参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第307页。
    ③ 本节内容,除特别标注外,据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四六,明天启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43册,第578页:葛兆光《赵师秀小考》,《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
    ④ 赵师秀生卒年本不详。今生年据丁夏《赵师秀生年小考》(《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卒年据葛兆光《赵师秀小考》(《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
    ⑤ 参见《宋史》卷二一五《表第六》,第5712页。
    ⑥ 参见《宋史》卷二二○《表第十一》,第6226页。
    ① 薛师石《瓜庐集》《送赵端行》,《四库全书》本。
    ② 参见《宋史》卷二一五《表第六》,第5701页。
    ③ 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送赵簿紫芝序》,《四库全书》本。
    ④ 《永嘉四灵诗集》,陈增杰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⑤ 参见《瓜庐集》之《送赵紫芝入金陵幕》:葛绍体《东山诗选》卷上《送赵紫芝入金陵幕》。
    ① 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送赵簿紫芝序》。
    ②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九《建明道书院》,《四库全书》本。
    ① 《永嘉四灵诗集》,第145页。
    ② 翁卷《次徐灵渊韵赠赵灵秀》,《永嘉四灵诗集》,第201页。
    ③ 赵师秀《答徐灵困》,《永嘉四灵诗集》,第254页。
    ④ 徐玑《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永嘉四灵诗集》,134—135页。
    ⑤ 赵师秀《哀山民》,《永嘉四灵诗集》,第219页。
    ⑥ 薛师石《瓜庐集》《寄题赵紫芝墓》。
    ① 卫泾曾推荐过赵师秀,他在奏折中说:“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赵师秀,操尚清修,词章典丽,一第二十七年,未脱选曹。师秀怡然不以介意,自尜漕幕,处事正平,持身洁廉,赞画平允。”(卫泾《后乐集》卷一三《奏举滕璘赵师秀潘景伯赵善璙蒋日宣黄宜郑魏挺乞赐旌擢状》,《四库全书》本。)
    ② 陈起《赵紫芝运干》,《江湖后集》卷二四。
    ③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4页。
    ④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哭趙紫芝》。
    ⑤ 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二《哭赵紫芝》,《四部丛刊》本。
    ⑥ 《瓜庐集》《寄题赵紫芝墓》。
    ① 释居简《北硐集》卷六《天乐赵紫芝画像赞》,《四库全书》本。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北磵集》提要,第1405页。
    ③ 张侃《张氏拙轩集》卷三《赵紫芝诗卷》。
    ①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4-15页。
    ②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第123页。
    ③ 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2054页。
    ④ 黄庭坚《山谷诗集注》卷一八《颜徒贫乐斋》二首,第438-439页。
    ⑤ 赵师秀《杨柳塘寄徐照》,《永嘉四灵诗集》,第225页。
    ① 赵师秀《安仁道中》,《永嘉四灵诗集》,第234页。
    ② 苏轼《浣溪沙》,《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
    ③ 赵师秀《送沈庄可》,《永嘉四灵诗集》,第232页。
    ④ 赵师秀《后哀》,《永嘉四灵诗集》,第220页。
    ⑤ 赵师秀《十里》,《永嘉四灵诗稿》,第272-273页。
    ⑥ 方回评《十里》语,《瀛奎律髓汇评》,第1301页。
    ① 纪昀评《十里》语,《瀛奎律髓汇评》,第1301页。
    ②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第16页。
    ③ 赵师秀《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永嘉四灵诗集》,第222页。
    ④ 赵师秀《抚栏》,《永嘉四灵诗集》,第228页。
    ① 葛天民《简赵紫芝》,《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八五《葛无怀小集》,《四库全书》本。
    ② 赵师秀《雁荡宝冠寺》,《永嘉四灵诗集》,第239页。
    ③ 赵师秀《千日》,《永嘉四灵诗集》,第249页。
    ④ 释永颐《悼赵宰紫芝甫》,《全宋诗》卷三○二一,第35996页。
    ⑤ 贾岛《长江集新校》,李嘉言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2页。
    ⑥ 《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第1647页。
    ⑦ 赵师秀《缙云县宿》,《永嘉四灵诗集》,第226页。
    ① 《瀛奎律髄汇评》卷六,第245页。
    ②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五《闲居》,《四部丛刊》本。
    ③ 《瀛奎律髓汇评》,962页。
    ④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野谷集>序》。
    ⑤ 黄升《玉林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501页。
    ⑥ 葛天民《简赵紫芝》中有“紫芝虽漫仕,五字已专城”之语,《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八五《葛无怀小集》。
    ① 赵师秀《桐柏观》,《永嘉四灵诗集》,第225页。
    ② 赵师秀《进贤道中》,《永嘉四灵诗集》,第227页。
    ③ 赵师秀《德安道中》,《永嘉四灵诗集》,第237页。
    ④ 赵师秀《送邓汉卿》,《永嘉四灵诗集》,第236-237页。
    ⑤ 赵师秀《月夜怀徐照》,《永嘉四灵诗集》,第236页。
    ⑥ 赵汝回《<瓜庐集>序》,《瓜庐集》卷首。
    ⑦ 叶适《叶适集》卷二九《题刘潜夫<南岳诗稿>》,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第611页。
    ① 赵汝回《<瓜庐集>序》。
    ②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四库全书》本。
    ③ 黄升《玉林诗话》,《宋诗话辑佚》1980年,第501页-502页。
    ④ 《鹤林玉露》卷三,第174页。
    ⑤ 于武陵《赠王隐者》,见赵师秀编《众妙集》,《四库全书》本。
    ① 《姚少监诗集》卷一《送宋慎言》。
    ② 《姚少监诗集》卷二《送陈倜赴江陵从事》。
    ③ 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一○《早秋晚望兼呈韦侍郎》,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206页。
    ④ 方回评《薛氏瓜庐》语,《瀛奎律髓》卷三五,第1419页。
    ⑤ 林宽《送惠补阙》,《众妙集》。
    ⑥ 《宋代诗学通论》,第183页。
    ⑦ 梁昆《宋诗派别论》,东昆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第116页。
    ⑧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第297页。
    ① 参见齐治平校点《宾退录》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② 卞东波《南宋诗人赵汝回生年及佚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③ 《绝妙好词笺》卷五,第234页。
    ④ 《宋人别集叙录》,第1494页。
    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609—700页。
    ②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第307页。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二,5153—5154页。
    ①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一《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
    ② 赵汝鐩《野谷诗稿》卷二《古剑歌》。
    ①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戊辰即事》。
    ②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第840页。
    ③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第840页。
    ④ 《全宋诗》卷二八二一《贫居》,第33622页。
    ⑤ 《野谷诗稿》卷三《偶成》。
    ① 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一三《合格取应宗子时信等四十二人授官第一名补承节郎余补承信郎》,《四部丛刊》本。
    ② 《江湖后集》卷一五。
    ③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④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赵仲白墓志铭》。
    ①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二戴诗卷》。
    ② 刘克庄《赵静斋诗稿后叙》中云:“余志静斋赵公之墓”。“静斋赵公”即赵汝淳。然《后村先生大全集》中并未见此墓志铭,疑己散佚,待考。
    ③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哭赵紫芝》。
    ④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野谷集>序》。
    ①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215页。
    ①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二《跋王榘孙诗》,《四库全书》本。
    ②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三○“元季风雅相尚”,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45页。
    ③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8页。
    ④ 《宋史》卷四五一《赵良淳传》,第13266页。
    ① 《宋史》卷四五○《赵与檡传》,第13262页。
    ② 《宋史》卷四五四《刘士昭传附赵孟垒传》,第13356页。
    ③ 《宋史》卷四五四《刘士昭传附赵孟枀传》,第13357页。
    ④ 《宋史》卷四五四《赵时赏传》,第133341-133342页。
    ⑤ 《宋史》卷四五四《赵希洎传》,第133342页。
    ① 《元史》卷一五三《贾居贞传》,第3623页。
    ② 刘敏中《平宋录》卷中,《四库全书》本。
    ③ 《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第328页。
    ④ 《元史》卷一七三《叶李传》,第4049页。
    ⑤ 《元史》卷一七三《叶李传》,第4049页。
    ① 《元史》卷一七三《叶李传》,第4049页。
    ② 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载《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9页。
    ③ 姚桐寿《乐郊私语》,中华书局1991年,第4页。
    ④ 吴澄《吴文正集》卷七六《故逸士赵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⑤ 陆心源《宋史翼》卷三四,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光绪三十二年初刊朱印本,第368页。
    ① 陈得芝《程钜夫奉旨求贤江南考》,载《蒙元史研究丛稿》,第548页。
    ② 《宋史翼》卷三四,第368页。
    ③ 陈得芝《从‘遗民诗’看元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蒙元史研究丛稿》,第374页。
    ④ 陈得芝《从‘遗民诗’看元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蒙元史研究丛稿》,第375页。
    ⑤ 陈得芝《从‘遗民诗’看元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蒙元史研究丛稿》,第375页。
    ① 郑思肖《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② 郑思肖《郑思肖集》,第40页。
    ① 陈纪《赵公必(王象)行状》,《覆瓿集》卷六附录。
    ② 《覆瓿集》卷六附录之《志传》。
    ③ 参见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8-101页。
    ① 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一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3944页。
    ② 陈纪《赵公必(王象)行状》,《覆瓿集》卷六附录。
    ③ 程杰《从魏晋到两宋:文学对梅花美的抉发与演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④ 谢枋得《武夷山中》,见谢翱编《天地间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⑤ 郑思肖《梅花》,《郑思肖集》,第77页。
    ⑥ 《覆瓿集》卷二。
    ① 李白《把酒问月》,《李白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② 《覆瓿集》卷二。
    ① 《覆瓿集》卷三。
    ②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一八,第3945页。
    ③ 《覆瓿集》卷三。
    ④ 《赵公必豫行状》,《覆瓿集》卷六附录。
    ⑤ 《覆瓿集》卷三。
    ① 本节内容,除特别标注外,据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松雪斋文集》卷尾附录,《四部丛刊》本)、欧阳玄《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赠江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四部丛刊》本)、《元史》卷一七二《赵孟頫传》、任道斌《赵孟頫系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②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八《先侍郎阡表》,《四部丛刊》本。
    ③ 《松雪斋文集》卷八《先侍郎阡表》。
    ① 《松雪斋文集》卷八《先侍郎阡表》。
    ②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③ 赵孟頫《烈妇行》前有小序云:“邠州军士刘平之戍枣阳,与其妻胡俱道宿车下。平为虎所得,胡起追及之,杀虎脱其夫。吾闻之,中原贤士大夫如此(按:此处疑有脱误,但诸本皆如此,故未敢遽改),乃为感激慷慨,作《烈妇行》以歌之。”见《松雪斋文集》卷三。
    ④《松雪斋文集》卷首戴表元序。
    ⑤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① 《松雪斋文集》卷五《初至都下即事》。
    ②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③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④ 《松雪斋文集》卷三《兵部听事前枯柏》。
    ① 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元赵孟頫书<道德经>》,《四库全书》本。
    ② 《松雪斋文集》卷三《次韵周公谨见赠》。
    ③ 《松雪斋文集》卷四《奉隆福召命赴都过德清别业》。
    ①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②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③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六《赵子昂八年帖》,《四库全书》本。
    ④ 林世远、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五五《人物十五·卓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影印明正德刻嘉靖续修本,第869页。
    ① 《乐郊私语》,第4页。
    ② 虞堪《希澹园诗》卷三《题赵松雪画》四首之二,《四库全书》本。
    ③ 《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第167页。
    ④ 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1395页。
    ⑤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一一《赵孟頫论》,《四库全书》本。
    ① 徐复观《赵松雪画史地位的重估》,《赵孟糗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144页。
    ② 参见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载《蒙元史研究丛稿》。
    ③ 牟巘《陵阳集》卷一《简赵子昂》,《四库全书》本。
    ④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① 《松雪斋文集》卷六《送吴幼清南还序》。
    ②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书牟端明脱靴图黄鲁直返棹图赞后》。
    ③ 《松雪斋文集》卷八《先侍郎阡表》。
    ④ 《松雪斋文集》卷二《罪出》。
    ⑤ 《松雪斋文集》卷六《<南山樵吟>序》。
    ① 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九《<洪潜甫诗>序》,《四部丛刊》本。
    ② 范椁《木天禁语·六关》,《历代诗话续编》,第751页。
    ③ 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李仲虞诗序》,《四部丛刊》本。
    ④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一《乐侍郎诗集序》。
    ① 顾嗣立《寒厅诗话》,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3页。
    ② 按:丛刊本和四库本皆为“问学”,似当为“学问”。
    ③ 《松雪斋文集》卷六《<薛昂夫诗集>序》。
    ④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九《答王子合》十八之一,《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246页。
    ① 《元史》卷一四八《董俊传附董文忠传》,第3502页。
    ② 《松雪斋文集》卷六《<刘孟质文集>序》。
    ③ 郝经《陵川集》卷二三《答友人论文法书》,《四库全书》本。
    ① 《松雪斋文集》卷六《第一山人文集叙》,第133页。
    ② 张丑《清河书画肪》卷一。下引赵孟頫语,《四库全书》本。
    ③ 张照、梁诗正《石渠宝笈》卷三三引董其昌语,《四库全书》本。
    ① 《松雪斋文集》卷首何贞立序。
    ② 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六八《赵子昂像赞》,《四部丛刊》本。
    ③ 详见本章第二节。
    ④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九《跋子昂赠李公茂诗》。
    ⑤ 倪瓒《清閟阁遗稿》卷九《跋赵松雪诗稿》,《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影印万历二十八年倪珵刊本,第691页。
    ⑥ 《松雪斋文集》卷二。
    ① 《松雪斋文集》卷二。
    ② 《松雪斋文集》卷二《咏怀六首》之三、之五、之六。
    ③ 《松雪斋文集》卷首戴表元序。
    ① 《松雪斋文集》卷四《岳鄂王墓》。
    ②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九《跋子昂赠李公茂诗》。
    ③ 王世贞《弁州四部稿》卷一六二《赵松雪手书十五诗后》,《四库全书》本。
    ④ 《松雪斋文集》卷五《绝句》。
    ⑤ 《松雪斋文集》卷一○《江城子》。
    ① 《王直方诗话》云:“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已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第254页。)
    ② 《松雪斋文集》卷首戴表元序。
    ① 《松雪斋文集》卷一《吴兴赋》。
    ① 《松雪斋文集》卷四《刘端父御史见和前诗次韵答之》。
    ② 《松雪斋文集》卷九《和邓善之九月雪》。
    ① 《松雪斋文集》卷七《缩轩记》。
    ② 《元史》卷一七○《戴表元传》,第4335页。
    ③ 《元史》卷一七○《戴表元传》,第4335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松雪斋集》提要,第1428页。
    ①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第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②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的家族与家庭》,见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社会篇·吾土吾民),三联书店1992年,第16页。
    ① 《画继》卷二,第8-9页。
    ② 《宣和画谱》卷二○,第401页。
    ③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152页。
    ① 《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第11989页。
    ②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二《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256页。
    ③ 《<赵秘阁文集>序》,第2104页。
    ④ 参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三,第五十四册,第2164页。
    ⑤ 参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7页。
    ① 李梦阳《空同集》卷四二《东山书院重建碑》。
    ② 周必大《文忠集》卷七一《宗室澹然居士墓志铭》。
    ③ 《克斋集》卷一二《向夫人墓志铭》。
    ④ 《宋朝事实》卷八。
    ⑤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6页。
    ⑥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7页。
    ①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7页。
    ② 参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四库全书》本。
    ③ 参见《宋宝祜四年登科录》,《四库全书》本。
    ④ 参见张希清《宋代宗室应举制度述论》,《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宾退录》,(宋)赵与时撰,齐治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北硐集》,(宋)释居简撰,《四库全书》本。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
    《传家集》,(宋)司马光撰,《四库全书》本。
    《诚斋集》,(宋)杨万里撰,《四部丛刊》本。
    《春渚纪闻》,(宋)何蘧撰,张明华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词品》,(明)杨慎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词苑丛谈》,(清)徐鱿撰,唐圭璋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出版社1999年。
    《词话丛编》,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86年。
    《帝学》,(宋)范祖禹撰,《四库全书》本。
    《洞天清录》,(宋)赵希鹊撰,《四库全书》本。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范太史集》,(宋)范祖禹撰,《四库全书》本。
    《归田录》,(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81年。
    《攻娩集》,(宋)楼钥撰,《四部丛刊》本。
    《观林诗话》,(宋)吴聿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瓜庐集》,(宋)薛师石撰,《四库全书》本。
    《葛无怀小集》,(宋)葛天民撰,《两宋名贤小集》本。
    《归潜志》,(元)刘祁撰,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圭斋文集》,(元)欧阳玄撰,《四部丛刊》本。
    《(正德)姑苏志》,(明)林世远、王鏊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明正德刻嘉靖续修本。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
    《侯鲭录》,(宋)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魏了翁撰,《四部丛刊》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撰,《四部丛刊》本。
    《画继》,(宋)邓椿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怀星堂集》,(明)祝允明撰,《四库全书》本。
    《画史会要》,(明)朱谋垔撰,《四库全书》本。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寒厅诗话》,(清)顾嗣立撰,《清诗话》本。
    《蕙风词话》,况周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皇帝与皇权》,周良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景迂生集》,(宋)晁说之撰,《四库全书》本。
    《济南集》,(宋)李廌撰,《四库全书》本。
    《净德集》,(宋)吕陶撰,《四库全书》本。
    《介庵词》,(宋)赵彦端撰,《四库全书》本。
    《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56年。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81年。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
    《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撰,《四库全书》本。
    《绝妙好词笺》,(宋)周密辑,(清代)查为仁、厉锷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清道光八年徐徘爱日轩刻本。
    《江湖后集》,(宋)陈起编,《四库全书》本。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中华书局1995年。
    《空同集》,(明)李梦阳,《四库全书》本。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卢溪文集》,(宋)王庭琏撰,《四库全书》本。
    《陆游集》,(宋)陆游撰,中华书局1976年。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中华书局1979年。
    《历代制度详说》(宋)吕祖谦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清梦远楼刊本。
    《两朝纲目备要》,(宋)阙名撰,《四库全书》本。
    《陵阳集》,(元)牟巘撰,《四库全书》本。
    《陵川集》,(元)郝经撰,《四库全书》本。
    《乐郊私语》,(元)姚桐寿撰,中华书局1991年。
    《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两浙名贤录》,(明)徐象梅撰,《续修四库全书》第543册影印明天启刻本。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曹道衡著,中华书局2004年。
    《两宋宗室词研究》,王作良著,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毛诗正义》,(汉)毛亨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
    《梅溪先生文集》,(宋)王十朋撰,《四部丛刊》本。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中华书局2002年。
    《默斋遗稿》,(宋)游九言撰,《四库全书》本。
    《蒙元史研究丛稿》,陈得芝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
    《南涧甲乙稿》,(宋)韩元吉撰,《四库全书》本。
    《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方勇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欧阳文忠公集》,(宋)欧阳修撰,《四部丛刊》本。
    《昆陵集》,(宋)张守撰,《四库全书》本。
    《平宋录》,(元)刘敏中撰,《四库全书》本。
    《佩文斋书画谱》,(清)孙岳颁等撰,《四库全书》本。
    《清波杂志》,(宋)周辉撰,中华书局1994年。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撰,《四部丛刊本》。
    《清閟阁遗稿》,(元)倪瓒,《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影印万历二十八年倪珵刊本。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撰,《四库全书》本。
    《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全宋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65年。
    《全宋词简释》,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全宋词补辑》,孔凡礼辑,中华书局1981年。
    《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所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
    《隋书》,(唐)魏征撰,中华书局1973年。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苏轼文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
    《山谷集》,(宋)黄庭坚撰,《四库全书》本。
    《山谷诗集注》,(宋)黄庭坚撰,(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沈括撰,《四部丛刊》本。
    《宋朝事实》,(宋)李攸撰,《四库全书》本。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山房集》,(宋)周南撰,《四库全书》本。
    《宋名臣奏议》,(宋)赵汝愚编,《四库全书》本。
    《石屏诗集》,(宋)戴复古撰,《四部丛刊》本。
    《松雪斋文集》,(元)赵孟叛撰,《四部丛刊》本。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
    《宋学士文集》,(明)宋濂撰,《四部丛刊》本。
    《珊瑚网》,(明)汪硐玉撰,《四库全书》本。
    《书史会要》卷六,(明)陶宗仪撰,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明洪武本。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全祖望撰,世界书局1936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
    《宋诗纪事》,(清)厉鹗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撰,《四库全书》本。
    《宋史翼》,(清)陆心源撰,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光绪三十二年初刊朱印本。
    《宋诗话考》,郭绍虞著,中华书局1979年。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
    《宋诗派别论》,梁昆著,东昆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
    《<宋诗纪事>续补》,孔凡礼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著,巴蜀书社1997年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
    《宋代绘画史》,徐书城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刘焕阳著,齐鲁书社2004年。
    《宋代宗室研究》,何兆泉著,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贾志扬著,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太仓稊米集》,(宋)周紫芝撰,《四库全书》本。
    《天地间集》,(宋)谢翱编,中华书局1985年。
    《文忠集》,(宋)周必大撰,《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吴文正集》,(元)吴澄撰,《四库全书》本。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清)耿文光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荀子》,(战国)荀况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香奁集》,(唐)韩偓撰,《四部丛刊》本。
    《小畜集》,(宋)王禹偶撰,《四部丛刊》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
    《宣和画谱》,(宋)阙名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絜斋集》,(宋)袁燮撰,《四部丛刊》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中华书局2004年。
    《西塘集耆旧续闻》,(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西河词话》,(清)毛奇龄撰,《词话丛编》本。
    《长江集新校》,(唐)贾岛撰,李嘉言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姚少监诗集》,(唐)姚合撰,《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宋)黄庭坚撰,《四部丛刊》本。
    《叶适集》,叶适撰,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
    《玉海》,(宋)王应麟撰,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
    《燕堂诗稿》,(宋)赵公豫撰,《四库全书》本。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中华书局1996年。
    《应斋杂著》,(宋)赵善括撰,《四库全书》本。
    《野谷诗稿》,(宋)赵汝鐩撰,《四库全书》本。
    《剡源戴先生文集》,(元)戴表元撰,《四部丛刊》本。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注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张方平集》,(宋)张方平撰,郑涵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张耒集》,(宋)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朱子语类》,(宋)朱熹撰,中华书局1986年。
    《朱子全书》,(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氏拙轩集》,(宋)张侃撰,《四库全书》本。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宋)黄升辑,《四部丛刊》本。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庸斋集》,(宋)赵汝腾撰,《四库全书》本。
    《覆瓿集》,(宋)赵必豫撰,《四库全书》本。
    《郑思肖集》,(宋)郑思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浙江通志》,(清)嵇曾筠等撰,《四库全书》本。
    《中古文学概论》,徐嘉瑞著,《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89年。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周作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
    《中国文化新论》,刘岱主编,三联书店1992年。
    《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宗族社会》,冯尔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师曾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04年。
    《中国绘画》,杨振华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