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我国城乡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10亿平方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住宅建设仍将处于增量型发展时期。但是,这些巨大建设成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住宅质量和节约住宅能耗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住宅产业化的内涵及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模式一“节约型住宅”的要求相一致,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较理想的住宅建筑体系。
     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超亿吨,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大国之一。建筑用钢材的品种、规格目益增多,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钢结构住宅体系相关结构技术问题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仍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两点:
     首先是缺乏与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围护体系。本文提出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的研发应该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相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指导下研究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特点,努力研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新型住宅围护体系。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其次,尽管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工程已在部分地区实施,并赢得了市场的好评。但是对于如何推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提出以住宅产业化的思想指导发展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立以政府为宏观政策指导者,以企业集团为实施主体,以住宅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点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为我国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Over the recent years, the completed residential housing areas in China have exceeded 10 billion square meters per year. And such increase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for a long period. However, the great increase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heav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erious pollution. So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is a vital policy to transform the constructing of residential housing in our country from extensive production model tointensive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to save energy. All of these are very vital to our country.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has many characteristic such as easy to be industrialized construction,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ground saving, material saviv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ause all of these are accordant to the hard core of our country'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steel structure residence house system is an ide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ystem.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steel producer in the world with an annual outputreaching over 1 billion tons. The kinds and sizes of steel product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is has laid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Although with the hard work of our country's engineer, the structure problems of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almostly have been conquered, there are still two difficultiesFirstly, now our country lacks suitable envelop system to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s envelop system should combine with our country's wall materials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let's them supplement each other. Utilize the wall materials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plocy to study and produce new-style wall materials that can be suitable to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promot our country's wall materials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policy tobe realized.Second, although some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s have been finished in
    our country, we are still lack of systematic polcy a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s in our country. In the article, I think we should follow the rule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s. We should establish such policy that the government take the role of constituting macro-policy, the enterprise preside over the implement of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s, and the demonstration bases form the carrier.In the article, I study the two probl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housing in our country.
引文
[1] 汪文波,于卫锋,金波.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分析.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第25卷第6期
    [2] 薛发,孟凡军.北京市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4年11月
    [3] 姚兵.从住宅产业化谈住宅设计创新.房材与应用第28卷第4期2000年8月
    [4] 刘玉录.住宅产业化:涵义、条件与对策.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5期
    [5] 杨家翼.对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关键的思考—北新薄板钢骨住宅体系核心技术.北新集团论文集
    [6] 李忠富,曾赛星,关柯.工业化住宅的性能与成本趋势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第35卷第3期2002年6月
    [7] 聂梅生.住宅产业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房材与应用2000年第2期
    [8] 王明贵,张莉若.住宅产业现代化与钢结构住宅.建筑科学第17卷第6期2001年12月.文章编号1002-8528(2001)06-0005-03
    [9] 关柯,李忠富.住宅产业化概念释义.建筑管理现代化1998年第4期(总第53期)
    [10] 刘玉录.住宅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天津市房改办论文
    [11] 孙海燕.住宅产业化部品配套是保证.建设科技2003年7月
    [12] 张平远.H型钢结构体系高层住宅技术.建设科技2004年8月
    [13] 潘红晓,刘承宗.北美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应用.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2003年
    [14] 胡继革.北新薄板钢骨住宅产品与造价.新型建筑材料2003.10
    [15] 曹振良,周京奎.产业分蘖理论与住宅产业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0卷第3期
    [16] 刘晓,沈祖炎.多层钢结构住宅综合经济指标分析.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增刊2005年
    [17] 靖石,史三元.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设计.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3年3月
    [18] 徐伟良,蒋苗,赵萍.多高层住宅的钢结构体系及其工程应用.工程力学增刊2002年
    [19] 赵欣.芬兰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中的配套产品.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第4期2003年
    [20] 刘玉姝.芬兰钢结构住宅中的一些特殊技术问题.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增刊2003年
    [21] 赵欣.芬兰和英国的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第4期2003年
    [22] 刘晓,王兵.钢结构2003年第4期第18卷总第66期
    [23] 陈志华,王小盾,李树海.钢结构住宅的构造及技术经济分析.钢结构2004年第3期第19卷总第72期
    [24] 杜爽,任宝双,侯健群,庄惟敏.钢结构住宅的经济分析.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第3期
    [25] 赵玉玲,李德川,李怀谷.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分析.山东建材2004年第25卷第4期
    [26] 刘军,赵元祥,陈放宜,周德玲,李心宜.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实践探索.建筑创作2002年3月
    [27] 赵赤云.钢结构住宅的现状及其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04年6月
    [28] 刘玉姝.钢结构住宅技术问题探讨.建筑创作2002年3月
    [29] 王明贵,张莉若.钢结构住宅技术研究.钢结构2004年第3期第19卷总第72期
    [30] 安庆新,保彦晴,王兵.钢结构住宅建筑的防火应用技术.建筑技术第35卷2004年第7期
    [31] 宗轩.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探讨.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增刊2003年
    [32] 李红明,吴剑国,俞铭华,戴立飞,贾丽.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8卷第5期2004年10月
    [33] 张述诚,朱龙滨,黄菌.钢结构住宅设计的难点探讨.工程设计与建设第36卷2004年7月
    [34] 刘学利,李宜宏.钢结构住宅应用可行性分析.住宅科技2000年7月
    [35] 高光虎.高层及多层钢结构住宅设计—介绍陆海城、中福城、库尔勒住宅楼钢结构住宅.上海冶金设计研究院论文
    [36] 薛发.国外低层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第4期
    [37] 薛发.国外多层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第5期
    [38] 薛发.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墙体发展状况.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第9期
    [39] 弓晓芸,严虹.国外工业化钢结构住宅应用探讨.工业建筑2001年第31卷第8期
    [40] 夏秋.略论国外与国内住宅产业发展方向.四川建筑第20卷4期2000年11月
    [41] 张跃峰.浅谈钢结构与环境.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42] 陈福广.当前墙改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几项任务墙材改革与建筑节能.2000(1)
    [43] J Anders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trategy in Sweden. 2nd world conference on steel in construction. 1998
    [44] Eaton. A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teel and Concrete Framed Office Buildings world conference on steel in construction. 1998
    [45] 陆烨,李国强.日本产业化高层钢结构住宅方案介绍.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增刊2003年
    [46] 王兵,刘晓.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的重要意义.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4月第16卷第2期
    [47] 李筱华,尹志明.我国钢结构住宅的现状与发展.住宅科技2001年10月
    [48] 翟钢军,王忠国,那日萨,杨德礼.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3年9月
    [49] 彭少民,管克俭.武汉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构思与对策.工作在线2003年2期
    [50] 丁成章.现代钢结构住宅技术流派分析.钢结构2003年第1期第18卷总第63期
    [51] 顾乐乐,蔡科.伊通产品在钢结构建筑中的设计方法.加气混凝土2003年第二期
    [52] 孙英,张跃峰.本溪华夏花园钢结构住宅设计.建筑学报2001年7月
    [53] 房志勇,周涛.低层钢结构住宅外墙墙体材料.钢结构住宅2004年12期
    [54] 谢芳鹏.对商品住宅墙体改革的思考.江西建材1998年第4期
    [55] 赵欣.芬兰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中的配套产品.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第4期2003年
    [56] 刘玉姝.芬兰钢结构住宅中的一些特殊技术问题.建筑钢结构进展第5卷增2003年
    [57] 史勇.锋尚—绿色建筑的实践.住宅科技2004年第5期
    [58] 李国强,赵欣,孙飞飞,高文利,杨尊权,靳世文.钢构住宅体系墙板及墙板节点足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59] 孙维理,刘宜靖.钢结构+ALC板围护结构—一种优良的节能抗震建筑体系.中日合资南京旭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论文
    [60] 陆鸣樨,孙洪刚.钢结构建筑中新型薄壁H型钢和墙体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3年10月
    [61] 孙晓梅.钢结构住宅体系对墙体材料的要求.建材工业信息 2005年第1期
    [62] 张小玲.钢结构住宅外围护结构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5年第2期
    [63] 薛发.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墙体发展状况.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第9期
    [64] 关淑君.几种轻质墙体的空气隔声性能.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发心
    [65] 于国清.加拿大常见建筑围护结构简介.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1999年3月
    [66] 高连玉,郭福胜.加气混凝土应用及其关键技术.房材与应用第30卷第1期2002年2月
    [67] 王法式,关元,朱盈豹.节能建筑外墙外挂保温板的研究.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0年4月
    [68] 谭华,丁国强.建筑隔墙的隔声现状与改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论文
    [69] 陈志宇,李子平.金邦板的生产与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与施工2001年1月
    [70] 樊长林,雷宏刚.煤矸石ALC板系在多层轻钢住宅中的应用构想.山西建筑2004年3月第30卷第六期
    [71] 李建平.美国墙体材料及外墙涂料考察印像.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1998年3月
    [72] 宋冶.幕墙式GRC外墙外保温板节能体系.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1998年3月
    [73] 涂平涛.以农业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板材及其发展现状.砖瓦2004年第12期
    [74] 李明菲,李国强,王银志.墙板对火灾下钢柱截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建筑钢结构进展第6卷第3期2004年
    [75] 张小玲,杨云.设计节能墙体应考虑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1年4月
    [76] 赵永生.速成墙板与住宅钢结构体系.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3年第5期
    [77] 杨善勤.外保温墙体保温隔热性能优势.建设科技 2004年13期
    [78] 李国强,王城.外挂式和内嵌式ALC墙板钢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钢结构2005年第1期 第20卷 总第77期
    [79] 黄振利,彭慧杰.外墙外保温三大技术理念.施工技术2005年1月 第34卷 1期
    [80] 赵守佳.外墙外保温体系的防水.建筑节能 2004年7期
    [81] 杨志元,张玉祥.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问题的思考.新型墙体材料与施工
    [82] 张小玲.加快墙体材料适应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步伐.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2004年11月
    [83] 张小玲.应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来选择节能墙体材料和构造—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设计与施工 2004年5期
    [84] 陈福民.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控裂防渗技术.山西建筑 第30卷 第19期2004年10月
    [85] 千思板与通风式雨屏幕墙系统.江苏建筑2001年增刊
    [86] 应永东,李春华,诸永明.新型幕墙装饰材料千思板的应用.浙江建筑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
    [87] 刘斌,王莉.也谈加气混凝土块的抹灰.西部探矿工程 总第94期 2004年第3期
    [88] 邓家平,唐晓宇.建筑用泡沫玻璃保温砖的生产及应用.新型建筑材料 1995年第4期
    [89] 赵冠群,华玉斌.围护墙体材料和保温构造.辽宁建材 2002年1月
    [90] 谭羽菲.新型相变蓄能墙体的应用探讨.保温材料与建筑节能
    [91] 姜涵,胡海波,王自强,孙美良.保温节能墙材空气间层设计对其热工性能的影响.点击新型墙材 2002年第1期
    [92] 曹建华,杨鼎宜,于波.混凝土隔热装饰贴面块的研制.新型建筑材料1995年第3期
    [93] 孙宝梁.建筑保温与降温如何协调共存.链接建筑节能 2003年5月
    [94] 高汉民,曲平,郭品波.保温材料与建筑节能.新型建筑材料 2004年4月
    [95] 王甲春,阎培渝.外墙外保温复合墙体节能分析.新型建筑材料2004年6月
    [96] 王炎.围护结构与建筑热稳定性.工业建筑 2003年第33卷第1期
    [97] 卢海新.炎热地区围护结构的隔热原理及措施.建筑技术 第22卷
    [98] 麦久翔,张光齐,张溪泉,奚阿兴.多功能装饰墙板的开发与应用.上海建材2002年第4期
    [99] 张述诚,朱龙滨,黄菌.钢结构住宅设计的难点探讨.工程设计与建设 第36卷第4期2004年7月
    [100] 孙海燕.钢结构住宅技术研究的着眼点—与市场有效对接.建设科技2003年10月
    [101] 薛发.国外钢结构住宅常用的楼盖.程建设与设计 2004年第6期
    [102] 顾陆忠,陈仰曾.混凝土模卡砌块.新型墙材 2004年8期
    [103] 顾陆忠.混凝土模卡砌块—全新概念墙体材料.住宅科技 2002年第5期
    [104] 雷映平,党平,华周光,廖兰.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4年3月
    [105] 陈凌航,孙爱玉.日本ALC建筑对我国建筑及装饰行业发展的启示.设计思潮2001年6月
    [106] 李轶,王雪松.双层皮外墙的历史与发展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6卷第5期2004年10月
    [107] 张小玲.应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来选择节能墙体材料和构造—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设计与施工 2004年5期
    [108] 辛安,王志英,宋丽君,刘振阁.复合围护墙体的构造特点及评价.工程质量2003年10月
    [109] 郭莹.外墙内、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住宅中的作用.建筑技术开发 第29卷第2期2002年2月
    [110] 王自福,殷晓梅,宋建华,杨光,赵荣.高弹性外墙涂料的研制.化学建材2001年1月
    [111] 李湘洲.国外建筑外墙涂料的现状及我国的差距.房材与应用 2005年第1期总第33卷第179期
    [112] 李伟,孙安宁,任菲.呼吸性建筑物外墙涂料试验方法.江苏建材 2003年第3期总第92期
    [113] 卢君,李玉平,刘付胜聪,胡智荣,肖汉宁.纳米材料改性高性能外墙涂料的研制.新型建筑材料 2003年11月
    [114] 陈志宇,李子平.金邦板的生产与应用.新型建筑材料 2001年1月
    [115] IMEAS公司Frederick Kurpeil.水泥纤维墙板可能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建筑材料.人造板通讯 2002年7月
    [116] 阎兴华,郎义勇,周娟华,夏新.钢结构住宅楼盖系统的现状、发展及革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2004年3月
    [117] 孟庆林.建筑屋面利用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降温技术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19卷第6期1997年12月
    [118] 谢浩.浮筑楼板隔声问题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建筑系论文
    [119] 威廉姆·古德William A.Good.美国屋面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U.S.Roofing Industry Conditions and Trends.中国建筑防水 2005年1月
    [120] 宋蛰存.日本改善住宅楼板隔音的研究进展.木材工业 2000年3月
    [121] 朱茂存,陈忠汉.一种新型的住宅楼板—大跨夹芯叠合板.建筑技术开发第29卷第12期 2002年12月
    [122] 赵风华,杜建明.住宅钢结构发展的相关技术问题.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4年第3期
    [123] 聂建国,易卫华,雷丽英.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刚度计算.工业建筑 2003年第33 卷第12期
    [124] 李克让.压型钢板的连接方式.钢结构2002年第4期第17卷总第60期
    [125] 刘斌,骆祥平.压型钢板在钢结构楼面模板工程中的应用.建筑施工 第26卷第4期
    [126] 韩林海,毛小勇.压型钢板组合板耐火极限的理论研究.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年9月第5期
    [127] 赵建国,侯兆欣.住宅楼板体系方案综述.施工技术2003年10月
    [128] 张宇峰,吕志涛.以ALC板做底板的迭合楼板的性能研究.工业建筑2000年第30卷第10期
    [129] 安庆新,保彦晴,王兵.钢结构住宅建筑的防火应用技术.建筑技术 第35卷2004年第35期
    [130] 李清.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与推广.安徽建筑2005年1月
    [131] 汪文波,于卫锋,金波.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分析.国外建材科技 2004年第6期
    [132] 高连玉,杨松.加气混凝土屋面板设计原则.房材与应用 1997年3月
    [133] 王苏颖,狄洪发.美国、加拿大窗户能耗等级评价体系综述.太阳能学报 2002年8月 第2卷
    [134] 赵会娟,尹洪武,王喜斌,黎燕.玻璃钢门窗的保温节能性能研究.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4年第3期
    [135] 刘敬涛,谭宪顺.钢窗的发展方回—开发高性能焊接钢窗.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136] 班广生.节能门窗应突出多功能.建设科技2003年8月
    [137] 黄永.现代建筑与智能遮阳.建筑2003年3月第21卷
    [138] 杨红,王沐.“可呼吸”的新型节能外墙.工业建筑2001年第31卷第7期
    [139] 傅余华.采光与通风隔离保温与节能统一—外窗改革的设想.纵览建筑节能2001年6月
    [140] 张建文.国外窗户节能新技术.国外建材科技 1999年9月第20卷第3期
    [141] 刘培琴.几种节能窗的性能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3年第5期
    [142] 班广生.建筑节能窗的功能化发展趋势.新型建筑材料 2004年5月
    [143] 陈海辉,能建明,邓先和.热通道玻璃幕墙的特性研究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12期 2002年12月
    [144] 王兵,刘晓.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的重要意义.沈阳大学学报 2004年4月第16卷第2期
    [145] 蔡玉春.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现状与进展.钢结构 2005年第1期第20卷总第77期
    [146] 刘学利,李宜宏.钢结构住宅应用可行性分析.住宅科技2000年7月
    [147] 薛发.全面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金属世界 2000年第3期
    [148] 倪江波.以产业化思想发展钢结构住宅.建设科技 2003年12月
    [149] 关柯,李忠富.创建住宅产业集团 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国房地产 1999年9月
    [150] 打造钢住宅“旗舰”.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
    [151] 吴书霞,叶晓苏.地方政府行为与住宅产业化.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3年6月第23卷第3期
    [152] 翟国庆,张邦俊.通风隔声窗的设计.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3年2月
    [153] 陈禄如,蔡益燕,张运田.攻克关键技术推动钢结构住宅发展.建设科技2003年12月
    [154] 姜开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持续发展的新型莱钢.冶金经济与管理文章编号:1002—1779(2004)01—0017—03
    [155] 侯兆欣.我国住宅钢结构体系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施工技术 2000年7月
    [156] 郭建波.住宅产业化与品牌战略.中国房地产 2000年4月
    [157] 常海霞.住宅产业集团的组建模式及发展途径.福建建筑 2001年第2期(总第72期)
    [158] 吕福新.住宅产业品牌化战略.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0第7期
    [159] Cullingworth, J. B., A Brief Review of the Background and Provisions of the British Housing Allowance Program, Housing Review [J], 1998, 2 (1)
    [160] Headey B.,Years of Housing Policy: A NAHRO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Housing[J], 1998, 4(3): 34
    [161] Kilburn, A., Second Inquiry into British Housing Policies, Housing Review[J], 1992, 2 (1)
    [162] S. Headey B., A Theory of Fluctuations i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ta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1993, 5 (3): 359—383.
    [163] Smith L. B., The Concept of Housing Class and the Sociology of Race Relations, Race[J], 1998, 12 (3): 293—301.
    [164] Schwartz D. C., Wanted: A New Housing Policy, Journal of Housing[J], 1997, 8 (6): 109—112.
    [165] Smith M., Housing-—A Citizen's Progress, Housing Review, 1992, 4(6): 102—106
    [170] Dove R, Use ofsteel inhousing renovation, Production Magazine[J], 1994(12)
    [171] James M. Fisher, Structural Details in Industrial Buildings, AISC Engineering Journal 1996, 3
    [172] James E. Grimes, Metal Roof Systems Deserve a Closer Look by Specifies, Metal Architecture[J], MBCI Publication, November 1993.
    [173] Y Hammarlund, Environmen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J], 1995, (3): 209—225
    [174 James R. Miller, Performance of. Pre—engineered Buildings in the CA Earthquake, Metal Construction News, 1994, 6
    [175] Alexander Newman, Boston Edison No. 514, Modern Steel Construction[J], 1989, 12
    [176] Thomas Sputo, Innovative Design of Gable Frame Buildings, Modern Steel Construction, 1994, 5
    [177] Kurt D. Swensson and Douglas w. Robinson, Field of Dreams, Modern Steel Construction[J], 1995, 5
    [178] Andrew Weaving, Lisa Freedman. Living Modern: Brining Modernism Home. Chronical Books. 2001
    [179] Rogers Whoaf. Colin Amery Architectur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All Saints Street London, N1, 9PA, 1995
    [180] BSI. Structural Use of Steelwork in Building, Part 8 Code of Practice for Fire Resistance Design. 1990
    [181] Nicholas Bullock, James Read. The Movement for Housing Reform in Germany and France 1840—1914. Ch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 童悦仲,娄乃琳,刘美霞.中尉住宅产业对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2] 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科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3] 娄述渝,林夏.法国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 伊藤高光(日)著,王英健(译).钢构造入门—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详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3月
    [5]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编.钢结构住宅设计与施工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
    [6] 渡边邦夫,大泽茂树,内藤龙夫,近角真一(日)著.周耀坤,藤百译.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
    [7] 杨善勤.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年8月
    [8] 弗雷德.纳希德 著,顾惠民 余善沐译.简洁图示外墙细部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11月
    [9] 陈福广.新型墙体材料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6月
    [10] [日]社团法人钢材俱乐部.钢结构建筑非结构构件构造委员会 编,马俊,韩毓芬译.钢结构建筑装修构造图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11] 黄振利,刘刚.外墙保温应用技术.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2005年2月
    [12] 涂逢祥.节能窗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
    [13] 迈克尔.威金顿,祖德.哈里斯 著,王琳 译.智能建筑外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14] 谢芝馨.工业化住宅系统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年2月
    [14] Robert Fisher. Walls. 1973
    [15] Barry James Sullivan.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Building Industry. 1978
    [16] Henrik Nissen.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and Modular Design. 1983
    [17] Barry Russell. Building System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1980
    [18] Walter Gropus, Konrad Wach Smann. The Dream of the Factory-made House. 1970
    [19] Roy E. Hunt, Engineering Pre—engineered Buildings, New York: McGraw-Hill, 1986. 54. 8
    [20] Murie Wang, Light Steel Framing in Residential Housing[N],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8.2—5
    [21] Leslie H. Gillette, The First 60 Years: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lnc. 1921-2001[M], Chicago: AISC, 2003.
    [22] Crowther R, Ecologic Archly[M], Boston: BACD, 1992. 1 1
    [23] Fathy H~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24] Zeiher L. C~The Ecology of Architecture[M], New York: Whimey library of Design, 1996.
    [25] Morrow H. W., Elements of Steel Design[M], NJ Prentice-Hall Pub. Co., 1987.
    [26] Parker Harry, Parker Harry, Ambrose James E., Simplified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M], New York: Wiley Pub. Co., 1990.
    [27] Nell Jackson, The Modem Steel House[M], London: E&FN Pub. Co., I 996.
    [28] Hacker John H., Aorges Julie A., Residential Ste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nergy Efficiecy[M], NewYork: Mcgraw-HiU Pub. Co., 1998.
    [29] Mnth, R. E, Cities and Housing[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30]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NALC)构造详图》(03SG715—1)中国建筑标准研究所出版
    [31] 《石膏砌块内隔墙》(04J14—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
    [32] 《框架结构填充小型空袭砌块墙体建筑构造》(02J102—2)
    [33] 《瓷面纤维增强水泥装饰板建筑构造》(01ZJ110—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
    [34] 《混凝土模卡砌块建筑设计规程》《混凝土模卡砌块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
    [35] 《HJHA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图集号2003沪J/T—117
    [3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7]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1999—2005年合订本标准刊号:ISSN 1006—9135/CN11—3732/TU
    [38] 住宅产业.2001—2005年合订本标准刊号:ISSN 1672—9013/CN11—5211/TU
    [1] 胡向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住宅产业化探索—基于轻钢轻板住宅体系实用技术初步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戴复东
    [2] 孟刚.建筑产业化技术与系统综合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戴复东
    [3] 马林.墙体改革与现代建筑外墙体系.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颜宏亮
    [4] 谭东.外围护结构新型建材与构造技术.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颜宏亮
    [5] 李保峰.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秦佑国
    [6] 杜爽.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性研究.清华大学上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庄惟敏
    [7] 母兰.新型墙材商品住宅推广的必然性.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陈福广
    [8] 李英攀.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及其产业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寿荣
    [9] 徐春财.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傅鸿源
    [10] 蒋海杰.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评价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张爱林
    [11] 吴云.多层结构住宅的技术经济分析.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王秀丽
    [12] 赵霄.多层住宅全钢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雷宏刚
    [13] 刘肖凡.钢结构住字围护体系性能数值分析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彭少民
    [14] 莫磊.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稳苓
    [15] 孙宇.钢结构住宅构造技术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金虹
    [16] 刘晓.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沈祖炎
    [17] 韩少锋.轻钢结构住宅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黄承逵
    [18] 卢晓刚.夏热冬冷地区窗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李保峰
    [19] 第三届全国建筑板材发展应用研讨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交流会论文集
    [20] 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1] 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第22次年会论文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www.cin.gov.cn
    [2]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www.chinahouse.gov.cn
    [3] 中华钢结构论坛网站www.okok.org
    [4] 上海伊通公司网站www.ytong.com.cn
    [5] 南京旭建公司网站www.najalc.com
    [6] 中国墙材信息网www.brick-tile.com
    [7] 美国国立橡树岭实验所www.ornl.gov
    [8] 网易建筑co.163.com
    [9]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10] 北新建材www.bnbm.com
    [11] 日本大和房屋工业公司www.daiwahouse.co.jp
    [12] 日本积水房屋工业公司www.sekisuihouse.co.jp
    [13] 中国建材联盟网站www.aa168.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