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利益关系形态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利益事关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民族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不同领域的利益在主体占有和享用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对民族关系的塑造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探讨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下民族关系所表现出的几种基本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党和政府协调民族利益关系的有关思想和政策,分析其内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析协调多民族国家民族利益关系的路径。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来源、意义,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并简要评析,说明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等。
     第一章在厘清利益、民族利益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指出在中国语境下民族利益有各个民族的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两个不同层面的指向,民族利益关系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包括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章探析民族之间的几种基本利益关系形态,指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互补性、互利性的领域,民族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涉及资源、权力等稀缺要素分配的问题上,民族之间因利益差异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可以协调的有些是无法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的。围绕着可以协调的利益,民族间关系表现出竞争合作的特点,而对排他性、独占性利益的追求是无法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和谐共存的,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最终会导致族际冲突和纷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协调民族利益关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论文第三章历史地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关民族利益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协调我国民族利益关系的方针政策措施,分析其内在特点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析新时期协调民族利益关系的路径,提出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即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社会稳定等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方面,党和政府需要积极消除各种不当干预和障碍,为民族利益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在各民族利益存在差异但可以协调的领域,要注意整体利益格局的平衡,更新协调利益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对于排他性的利益领域,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反驳谬论,增强国民对国家整体的认同,强化各民族之间的一体性联系,通过国际合作、国内立法等手段遏制极端势力的发展。
     本文结语部分主要概括论文的基本观点并说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多民族国家民族多元共存的格局出发,尝试从宏观角度探析不同形态的民族利益关系,试图突破那些在利益关系研究上笼统模糊的认识,探析新时期协调民族利益关系的思路及有操作性的对策,力图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Ethnic interests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 ethnic groupand have core status in ethnic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ether a certainkind of interest can be possessed and consumed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 differentinteres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ethnicrelations.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some basic patterns of ethnic relations under thespecial ethnic structure of “Diversity in Unity” in China, analyzes the ideas andpolicies of CPC and Chinese government in coordinating ethnic interest relations and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The thesis also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interestrelationship in multi-ethnic nation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germ of the selected topic,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its main innovation.Chapter on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interest and ethnic interest, and defines theirconnotation in this thesis. This chapt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levels of meaning of ethnic interest, and the ethnic interest relations in China include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groups and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some basic patterns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pointing out that in areas lik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ethnic relation is complementary andmutually beneficial.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alloca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such aspower, due to interest differ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are highlyemulative. Depends on whether the interest difference can be successfully coordinated,the ethnic relation might be a complex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r ultimatelyends in conflict and strif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which is leaded by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The CPC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ethnicinterest relations. Chapter three histo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thoughts, principles andpolicies of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ethnic interest, and analyzes its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former analysis, Chapter four explores new paths to coordinate ethnicinterest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PC and its governmentshould eliminate improper obstacle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when itcomes to the interest areas where ethnic relations are symbiotic and complementary.In the areas where interest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and can be coordinated, the CPCand the government must uphold principles like ethnic equality, national unity andcommon prosperity, expand ways and means to coordinate interest, and pay enoughattention to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s for exclusive interest, such as pursuit ofindependence from multi-ethnic nations, sabotage national unity and integrity, whichpo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the ChineseNation,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refute the fallacy on issues like the right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ake decis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andenhance inter-ethnic exchanges. What is more, the government also needs to curb anyactivities which are harmful to the national integrity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internal legislation.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main opinions and clarifies some issuesfor further research.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studies some basic patterns of ethnic interestrelations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This thesis emphasize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the study as it ought to be and the study as it is, and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usefulthin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olution to the ethno-national problems ofChina.
引文
①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296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①赵健君:《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变迁与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③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建构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④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⑤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第3版。
    ①赵健君:《代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社科纵横》,2004年第6期。
    ②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③唐建兵:《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9月第5期。
    ④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8月。
    ⑤张银花:《民族和谐发展对策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⑥张冬梅:《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利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6月。
    ⑦唐之亨:《关于加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几个问题》,《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5期。
    ⑧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49页。
    ⑨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John M. Goering,“The Emergence of Ethnic Interests: A Case of Serendipity”, Social Forces, Vol.49, No.3(Mar.,1971), pp.379-384.
    ②Patrick J. Haney and Walt Vanderbush,“The Role of Ethnic Interest Groups in U.S.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the Cuban American Nation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3, No.2(Jun.,1999), pp.341-361.
    ③David Howard Goldberg, Foreign Policy and Ethnic Interest Groups: American and Canadian Jews Lobby forIsrael,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90pp. vii,197.
    ④Judith Tydor Baumel,“The IZL Delegation in the USA1939-1948: Anatomy of an Ethnic Interest/ProtestGroup”, Jewish History, Vol.9, No.1(Spring,1995), pp.79-89.
    ⑤Stuart W. Greif,“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Fiji”, Asian Survey, Vol.15, No.11(Nov.1975),pp.971-980.
    ⑥S. Jacqueline and Tareq Y. Ismael,“The Arab Americans and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Journal, Vol.30,No.3, Bicentennial Issue (Summer,1976), pp.391.
    ①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②吴开松、解志苹:《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建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5月。
    ③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④唐建兵:《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⑤任春晓、肖国飞:《论爱国主义与民族利益》,《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①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②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莱伦、弗雷德·桑德曼:《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③Hans Morgenthau,“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46:961,1988.
    ④Samuel Huntington,“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1997.
    ⑤Joseph Nye,“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1999.
    ①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②唐建兵:《刍议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1月。
    ③赵健君:《代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社科纵横》,2004年12月第6期。
    ④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⑤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世界民族》,2005年第4期。
    ⑥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⑦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⑧陈连开:《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⑨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第108-109页。
    ①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②赵俊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第43-44页。
    ③吴开松、解志平:《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建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5月。
    ④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贾靖:《利益协调视野下的中央治疆新方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12月,第3页。
    ⑥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⑦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⑧曾宪义:《论民族权利与宪政建设》,《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03期。
    ⑨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⑩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407页。
    ①赵克仁:《巴勒斯坦民族悲剧的博弈论分析》,《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
    ②田文林:《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对阿拉伯地区政治的观念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7期。
    ③葛壮:《前南斯拉夫的崩解及其警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④刘泓:《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民族学视野中的阿富汗国家重建》,《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⑤包胜利:《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创建”之间的悖论》,《世界民族》,2006年04期。
    ⑥[美]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兆、刘振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⑦Tatu Vanhanen,“Domestic Ethnic Conflict and Ethnic Nepot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PeaceResearch, Vol.36, No.1(Jan.,1999), pp.55-73.
    ⑧L. Adele Jinadu,“Federalism, the Consociational State, and Ethnic Conflict in Nigeria”, Publius, Vol.15., No.2,Federalism and Consociationalism: A Symposium (Spring,1985), pp.71-100.
    ①韩东屏:《实然·应然·可然——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江汉论坛》,2003年11月。
    ①[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0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第3256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7页。
    ②[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8-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4页。
    ⑤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利益”词条,http://ec.chinabaike.org:1168/indexengine/indexsearchframe.cbs,访问日期:2012年9月8日。
    ②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③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④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⑤高岸起:《利益的主体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2页。
    ⑥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①参见孙文恺:《社会学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5页;马岭:《利益不是权利》,《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曾祥华:《利益、法律与权利》,《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毕可志:《法律、利益与权利》,《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③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④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①[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页。
    ②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③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④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①曾向红、杨恕:《中亚各国国家民族的建构——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②《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2页。
    ③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④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⑤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⑥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
    ②王建娥:《世界体系和民族关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
    ②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①金天明:《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中国民族》,1983年04期。
    ②[澳大利亚]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③参阅《美国百科全书》,第6卷,“凯尔特民族”条,康涅狄格1978年版,第152页。
    ④参阅《新标准百科全书》New Standard Encyclopaedia,第3卷,“凯尔特人”条,芝加哥1980年版,第195页;诺拉·K.查德威克:《凯尔特不列颠》Nora K. Chadvick,Celtic Britain,伦敦1963年版,第19页。
    ①[吉尔吉斯斯坦]拉希德·尤苏波夫:《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移民过程:社会—民族观点》,《民族、国家与边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5页。
    ②曾向红、杨恕:《中亚各国国家民族的建构: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③[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①[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论》,唐宗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页。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论》,唐宗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4页。
    ①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论》,唐宗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8页。
    ③[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论》,唐宗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4-105页。
    ①[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②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③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④扎洛:《中国的多民族统一与藏区的包容性发展》,《共识》,2011年秋季刊,第30页。
    ⑤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①郭家骥:《生计方式与民族关系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卢勋、杨保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卢勋、杨保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9页。
    ①陶明:《试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
    ②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③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
    ④陈敏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论析》,《理论月刊》,2012年03期。
    ⑤毛泽东:《和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的谈话》,《中国共产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⑦王希恩:《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2页。
    ⑧沈大德、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机构探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
    ②[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卷,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8-579页。
    ①[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高修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1页。
    ②[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下册),钟开斌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10页。
    ①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①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asic Book, Inc.,1984, pp.20-24.
    ②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7页。
    ①Caroline Golab, Immigrant Destinations,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pp46.
    ②Caroline Golab, Immigrant Destinations,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pp51.
    ③Stanislav Andreski,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4, pp206.
    ④Caroline Golab, Immigrant Destinations,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pp55.
    ⑤[美]乔尔·科特金:《全球族:新全球经济中的种族、宗教与文化认同》,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5页。
    ⑥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9页。
    ①郭家骥:《生计方式与民族关系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李晓霞:《合作与竞争——新疆南部维汉农民的生产交往调查》,《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③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国共产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①[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策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5页。
    ②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政治原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③李建新:《人口结构与大国竞争》,《观察者》,2012年10月。
    ①姬虹:《美国人口族裔构成的变化与2012年大选——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说起》,《当代世界》,2011年第10期。
    ②《白人多爱罗姆尼,其他族裔挺奥巴马》,《联合早报》,2012年11月8日。
    ③姬虹:《从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看当前美国种族关系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百度百科,科索沃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77659.htm,访问日期:2012年11月2日。
    ⑤李建新:《人口变迁与大国实力较量》,北京大学讲座,2012年10月22日。
    ①《新疆公布“六普”数据》,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1-05/06/content_2714572_2.htm。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①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87, p.6,12.
    ②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①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思想战线》,2012年04期。
    ②《缅回教徒与佛教徒又冲突》,《联合早报》,2013年3月22日。
    ③唐裕生:《以色列犹太人内部矛盾问题》,《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④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①泓文:《波兰的犹太人问题》,《中国民族》,2005年03期。
    ②杨孙友:《社会主义波兰的犹太民族政策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要问题》,2008年第3期。
    ③Charles Hoffman: The Gray Dawn: the Jews of Eastern Europe in the Post-Communist Era, 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92, p256.
    ④[俄]甘茨卡娅:《波兰国家政治中的少数民族问题(1945——1997年)》,吴扎拉译,《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⑤[俄]甘茨卡娅:《波兰国家政治中的少数民族问题(1945——1997年)》,吴扎拉译,《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⑥[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页。
    ①斯大林:《论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②斯大林:《论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
    ③列宁:《答〈观察家报〉和〈曼彻斯特卫报〉记着姆·法布曼提出的问题》,《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③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④斯大林:《社会民主党人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⑤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⑦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⑧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5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8页。
    ③张学礼:《正确对待民族利益——学习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利益问题的论述》,《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7月。
    ④列宁:《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⑤列宁:《谈谈不幸的和约问题的历史》,《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738页。
    ⑥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
    100页。
    ⑦恩格斯:《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⑧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⑨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页。
    ①亚合亚江·吾拉依木:《从民族利益的视角理解“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30日第006版。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①[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②吴群芳:《利益表达与分配——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差距与政府控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①《民族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新疆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孙伟林:《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瞭望》,2010年第37期。
    ①《信访条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付长请:《长沙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妥善处理一件城市管理上访事件》,http://www.hnzj.gov.cn/xwzx/sxdt/2011-09-03/1016.html,访问日期:2013年1月2日。
    ①侯发兵:《论区分民族理论的应然研究与实然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6期。
    ②Dru C. Gladney,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ege (Massachussetts)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4.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②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夏季卷。
    ①朱德:《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3页。
    ③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④毛泽东:《和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的谈话》,《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⑤周恩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任务及在回民中组织民族性党派问题致谢觉哉电》,《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②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③包尔汉:《新疆五十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
    ①《中国目前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http://yq.ahxf.gov.cn/shownews.asp?id=34413,访问日期:2012年11月11日。
    ②《全国共有290多万少数民族干部》,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6/c_12606457.htm,访问日期:2012年11月11日。
    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④江泽民:《江泽民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⑤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①王福临:《共同富裕之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②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252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6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①江泽民:《把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疆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③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全国共有290多万少数民族干部》,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6/c_12606457.htm,访问日期:2012年11月11日。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页。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页。
    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http://money.163.com/special/6thrk/,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7日。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40-941页。
    ③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④江泽民:《抓好扶贫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①李鹏:《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②郝时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民族报》,2011年5月20日。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3页
    ①周恩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①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364页。
    ②[俄罗斯]M.H.古博格洛:《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的民族人口和语言情势》,《民族译丛》,肖勤节译,1993年06期。
    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发展条例>的决定》,延边人大信息网,2012年12月24日。
    ①周恩来:《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①在我国,“民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民族问题”而言,它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出版物上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表述,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广义上的民族问题,它说明民族问题是较民族之间的矛盾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本文沿用了这种对民族问题的界定,将影响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实体完整的“台湾问题”也视为民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官方的立场,“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等都不是民族问题,但是考察国外许多媒体的报道和学者的论述以及我国学者对国外同类问题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将其作为民族问题来分析的。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①郝时远:《民族问题——世界与中国》,2011年5月28日。
    ①李志明:《创建天骏酒业的营销新体制》,《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02期。
    ②程广斌:《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石河子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67页。
    ①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②黄俊俊:《疏勒县依托劳务输出,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疏勒政府信息网,2007年6月20日。
    ①朱金鹤、崔登峰:《新疆兵团棉花购销制度的演进和主体利益行为及对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5期。
    ②尹雪梅:《新疆亟待化解人才流失困局》,《工人日报》,2005年5月1日。
    ③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总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④郝时远、王希恩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3-474页。
    ①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版,第10页。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①《巴西总统批准涉及教育平等与公正的“配额法”》,《新华网》,2012年8月30日。
    ②赵定成:《斯里兰卡民族冲突纵横》,《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286页。
    ①[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②[美]皮特·F.伯恩斯:《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任国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③[美]皮特·F.伯恩斯:《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任国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④[美]皮特·F.伯恩斯:《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任国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任国忠译,2011年版,第52-53页。
    ①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列宁:《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63页。
    ②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欧洲研究》,2012年2月。
    ③崔之元:《民族自决权,人权与主权》,《战略与管理》,1999年04期。
    ①列宁:《今天的俄国和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②列宁:《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③列宁:《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页。
    ④列宁:《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页。
    ⑤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①中国人权研究会:《什么是民族自决权》,《人民日报》,2005年5月18日。
    ②范宏云:《论国际法上的分离权》,《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③范军:《美国学者论新干涉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②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243页。
    ③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1(4),1987.
    ①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②杨虎德:《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9日。
    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①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②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③孙频捷:《身份认同研究浅析》,《前沿》,2010年02期。
    ④[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⑤盛文沁:《多重身份VS.单一认识》,《人文》,2010年3月。
    ①[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乌小花等:《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民族关系研究》,2009年11月,第294页。
    ③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364页。
    ①国家民委研究室编:《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世界民族问题研究》,2009年11月。
    ②张仕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反分裂斗争的经验及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③范建中:《俄罗斯联邦制度的现实矛盾和未来走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④王英津:《关于遏制分离性公民投票的对策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俄]B.A.季什科夫:《民族政治学论集》,高永久、韩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英]D.D.拉波希尔:《亚当·斯密》,李燕晴、汪希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俄]M.H.古博格洛:《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的民族人口和语言情势》,《民族译丛》,肖勤节译,1993年06期。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包胜利:《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创建”之间的悖论》,《世界民族》,2006年04期。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埃及]布特罗斯·加利:《非洲边界争端》,仓友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陈建樾、周竞红主编:《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陈连开:《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陈敏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论析》,《理论月刊》,2012年03期。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崔之元:《民族自决权,人权与主权》,《战略与管理》,1999年04期。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卷,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戴维·莱文森:《世界各国的族群》,葛公尚、于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丁丽兴、江振鹏:《美国对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干预》,《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第4期。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范宏云:《论国际法上的分离权》,《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范军:《美国学者论新干涉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5期。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方素梅、刘世哲、扎洛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论》,唐宗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俄]甘茨卡娅:《波兰国家政治中的少数民族问题(1945——1997年)》,吴扎拉译,《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高岸起:《利益的主体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葛壮:《前南斯拉夫的崩解及其警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郭家骥:《生计方式与民族关系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郭梅花:《中亚地缘政治及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西部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果洪升:《中国与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韩东屏:《实然·应然·可然——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江汉论坛》,2003年11月。
    (战国)韩非:《韩非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郝时远、王希恩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郝时远:《20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消长及其对新世纪的影响》,《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
    郝时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民族报》,2011年5月20日。
    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泓文:《波兰的犹太人问题》,《中国民族》,2005年03期。
    侯发兵:《论区分民族理论的应然研究与实然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6期。
    侯发兵:《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性的思想》,《理论月刊》,2012年第8期。
    侯发兵:《社会资本、政府角色与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侯发兵:《论阿玛蒂亚·森关于单一身份与暴力的思想及其意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6期。
    侯发兵:《金里卡少数群体集体权力思想探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侯发兵:《论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侯发兵:《论民族问题的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华辛芝:《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
    黄智德:《长征时期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及其运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英]霍布斯:《利维坦》,《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姬虹:《从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看当前美国种族关系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06期。
    姬虹:《美国人口族裔构成的变化与2012年大选——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说起》,《当代世界》,2011年第10期。
    [日]加藤嘉一:《中国民族政策的下一步》,《金融时报》,2009年7月24日。
    贾靖:《利益协调视野下的中央治疆新方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金天明:《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中国民族》,1983年04期。
    蒯正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观点和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12期。
    [吉尔吉斯斯坦]拉希德·尤苏波夫:《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移民过程:社会—民族观点》,《民族、国家与边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李建新:《人口结构与大国竞争》,《观察者》,2012年10月22日。
    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林立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说的基本思想》,《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06期
    刘泓:《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民族学视野中的阿富汗国家重建》,《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高修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卢晓云:《和谐利益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卢勋、杨保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兆、刘振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下册),钟开斌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平:《对当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中的几点思考》,《第十一届全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美]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公宁:《民族问题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毛公宁:《对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和我国民族问题的若干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程康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宁锦歌:《新世纪国内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2年第5期。
    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夏季卷。
    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8月。
    裴圣愚:《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美]皮特·F.伯恩斯:《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任国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美]乔尔·科特金:《全球族:新全球经济中的种族、宗教与文化认同》,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青觉、严庆、沈桂萍等:《现阶段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际环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任春晓、肖国飞:《论爱国主义与民族利益》,《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沈大德、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机构探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盛文沁:《多重身份VS.单一认识》,《人文》,2010年3月。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孙频捷:《身份认同研究浅析》,《前沿》,2010年第02期。
    孙伟林:《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瞭望》,2010年第37期。
    唐建兵:《刍议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1月。
    唐建兵:《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唐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生命力》,《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政治原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裕生:《以色列犹太人内部矛盾问题》,《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唐之亨:《关于加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几个问题》,《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5期。
    陶短房:《南苏丹:公投之后的问题》,《南风窗》,2011年第3期。
    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欧洲研究》,2012年2月。
    田文林:《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对阿拉伯地区政治的观念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7期。
    [俄]瓦列里·季什科夫:《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炽热的头脑》,姜德顺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煜:《早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1992年第1期。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福临:《共同富裕之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第3版。
    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王联:《试析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世界民族》,2000年第02期。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王松德:《民族问题的国际性及对我国的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王希恩:《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希恩:《问题与和谐——中国民族问题寻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世界民族》,2005年第4期。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年第05期。
    王新刚:《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王英津:《关于遏制分离性公民投票的对策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莱伦、弗雷德·桑德曼:《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吴开松、解志苹:《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建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5月。
    吴群芳:《利益表达与分配——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差距与政府控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吴玉林:《冷战结束以来外国政党指导思想的变革与启示》,《新视野》,2012年第5期。
    《信访条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策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亚合亚江·吾拉依木:《从民族利益的视角理解“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30日第006版。
    严庆:《从冲突到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杨虎德:《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9日。
    杨勉、翟亚菲:《苏丹分裂的原因与南苏丹独立面临的问题》,《亚非纵横》,2011年第4期。
    杨孙友:《社会主义波兰的犹太民族政策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要问题》,2008年第3期。
    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余建华:《南斯拉夫民族问题国际化与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形式特殊性的理论》,《理论探讨》,2008年第05期。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云秀清、李德英:《中国民族问题国际性特点透析》,《阴山学刊》,2002年第6期。
    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曾宪义:《论民族权利与宪政建设》,《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03期。
    曾向红、杨恕:《中亚各国国家民族的建构——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扎洛:《中国的多民族统一与藏区的包容性发展》,《共识》,2011年秋季刊。
    张春梅:《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张冬梅:《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利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6月。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张宏莉:《新疆与中亚跨国民族问题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03期。
    张三南:《列宁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三个层次》,《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张仕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反分裂斗争的经验及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张锡恩、梁桂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思想探析》,《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张详云:《关于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年第1期。
    张详云:《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张学礼:《正确对待民族利益——学习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利益问题的论述》,《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7月。
    张银花:《民族和谐发展对策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章毅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述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赵定成:《斯里兰卡民族冲突纵横》,《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赵健君:《代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社科纵横》,2004年第6期。
    赵健君:《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变迁与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赵俊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赵克仁:《巴勒斯坦民族悲剧的博弈论分析》,《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
    郑吉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真的学习内容的探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编:《新疆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人权研究会:《什么是民族自决权》,《人民日报》,2005年5月1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钟义凡:《恩格斯曼彻斯特时期政党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思想战线》,2012年04期。
    朱德:《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
    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毓朝、茹东燕:《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民族问题》,《世界民族》,2004年第05期。
    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Andreski, Stanislav,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4.
    Axelrod, Robert,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asic Book, Inc.,1984.
    Baumel, Judith Tydor, The IZL Delegation in the USA1939-1948: Anatomy of an Ethnic Interest/Protest Group,Jewish History, Vol.9, No.1(Spring,1995).
    Connor, Walke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4.
    Gladney, Dru,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ege (Massachussetts) and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Goering, John M., The Emergence of Ethnic Interests: A Case of Serendipity, Social Forces, Vol.49, No.3(Mar.,1971).
    Golab, Caroline, Immigrant Destinations,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Goldberg, David Howard, Foreign Policy and Ethnic Interest Groups: American and Canadian Jews Lobby forIsrael,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90.
    Greif, Stuart W.,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Fiji,Asian Survey, Vol.15, No.11(Nov.,1975).
    Haney, Patrick J. and Walt Vanderbush, The Role of Ethnic Interest Groups in U.S.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theCuban American Nation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3, No.2(Jun.,1999).
    Huntington, Samuel,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1997.
    Jacqueline, S. and Tareq Y. Ismael, The Arab Americans and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Journal, Vol.30, No.3,Bicentennial Issue (Summer,1976).
    Jinadu, L. Adele, Federalism, the Consociational State, and Ethnic Conflict in Nigeria, Publius, Vol.15, No.2,Federalism and Consociationalism: A Symposium (Spring,1985).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1997,1987(2nd) and2000(3rd).
    Morgenthau, Hans,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46:961,1988.Nye, Joseph, 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1999.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Suny, Ronald Grigor, The Revenge of the Past: Nationalism, Revolu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Vanhanen, Tatu, Domestic Ethnic Conflict and Ethnic Nepot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PeaceResearch, Vol.36, No.1(Jan.,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